2024届高三语文主题读写素材86从独善走向众善从自顾走向兼济_第1页
2024届高三语文主题读写素材86从独善走向众善从自顾走向兼济_第2页
2024届高三语文主题读写素材86从独善走向众善从自顾走向兼济_第3页
2024届高三语文主题读写素材86从独善走向众善从自顾走向兼济_第4页
2024届高三语文主题读写素材86从独善走向众善从自顾走向兼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高三语文主题读写素材86从独善走向众善,从自顾走向兼济2024届高三语文主题读写素材

(第86期)

主题:从独善走向众善,从自顾走向兼济

【作文指导】

【文题在线】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学生时代是一个人最宝贵的青春年华:有时间,有书香,有朝气,有梦想。今日的莘莘学子也终将成为明日家庭的脊梁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征程上的中坚力量。对此,某高中生有一天自问道:“我的学生时代该如何度过?"苦思冥想之后,他(她)竟然从自家房子里找到了所有的答案!

①屋顶:要高瞻远瞩。②空调:要保持冷静。

③时钟:要珍惜光阴。④日历:要与时俱进。

⑤钱包:要居安思危。⑥镜子:要自我反省。

⑦台灯:要照亮别人。⑧墙壁:要善于思过。

⑨大床:要敢于梦想。⑩窗户:要拓宽视野。

地板:要脚踏实地。楼梯:要步步为营。

马桶:要懂得放下。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以其中两点或三点为基础写一篇演讲稿,拟在学校的国旗下面向全校师生演讲。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首先总述“学生时代是一个人最宝贵的青春年华”,然后指出“今日的莘莘学子也终将成为明日家庭的脊梁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征程上的中坚力量”,那么“我的学生时代该如何度过?”,某高中生从自家房子里找到了答案。题目要求从该高中生的“答案"中选择两点或三点为基础写一篇国旗下的演讲稿。写作时可以任意选择,但是要注意所选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性,不能选择没有任何关联的两个角度,这样写出来的文章不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立意参考】

(1)将①与⑤组合,可谈“危机意识不可无”“安于现状不可取"。当今时代日新月异,科技飞速发展,我们青年人如果安于现状,缺乏危机意识,必将遭到淘汰,更谈不上对国家和民族作出贡献。“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想有时。”所以青年人要能高瞻远瞩,做好长远规划,居安思危,未雨绸缪。

(2)将①⑨与组合,可谈“既要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不少青年人光有想法,没有做法,自然耽于幻想,难有成绩。

(3)将①与⑩组合,可谈“岂可自甘为蓬间雀”。一些青年人只看到脚下的路,只有眼前的苟且,缺乏诗与远方。做人做事没有胸襟与境界,也难成大器。

(4)将②⑥与⑧组合,可谈“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冲动是魔鬼”“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不少青年人容易冲动,动辄与人争高低,自以为是,任性妄为,这样很容易与人闹矛盾、结仇,甚至害人害己,酿成大祸。所以,要多进行自我反思,遇事冷静处理。

(5)将③④与组合,可谈“莫让青春负芳华”。青年人要有进取之心,能够与时俱进,努力学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步一个脚印,用汗水浇灌成功之花。

(6)将⑦与组合,可谈“让绿叶精神永放光芒"。“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舍小家为大家,放下个人恩怨,放弃小我私心,无私奉献,照亮他人。泰戈尔说:“果实的事业是尊贵的,花的事业是甜美的,但是让我做叶的事业吧,叶是谦逊地专注地垂着绿荫的。"

【佳作赏析】

从独善走向众善,从自顾走向兼济

夫子以仁为己任,一生奔波劳碌,于困顿中而不改初衷,传道天下,博施济众。杜老草庐独破,晚年流寓西南,漂泊四海而不沦落颓丧,心忧寒士,志在尧舜。寿铭公辞去教席,南来北往,致力于乡村建设,以实干之行疗救中国,正道直行,堪称大儒。古往今来,仁人志士为了建设大同治世、提振国民精神、唤醒民族灵魂而奔走呼号,将个人的生命与他者的幸福紧密相连,将己身的遭际与国家的命途融为一体,与民同袍,与国同振,纵是历史沧桑、流光飞转,而其熠熠之辉仍然光耀后世、福泽神州。

是选择独善自顾,还是践行众善兼济,古人已经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难道不应当认真思考一下个体与他人、己身与时代的关系吗?“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可见“己"是立身的根本,“人”是立身的施用。二者本就不可分割,本用相济方能相互成就。

在当下的时代里,那些以身许国、佑护和平的战士们,那些逆行出战、白衣执甲的勇士们,那些隐功埋名、不负华夏的国士们不就是明证吗?千千万万的后海弄潮儿也正劈波斩浪,效仿那迎风的海燕,傲立潮头、振翮高翔。追梦从来强调的不是梦,而是追的过程与经历。个人的梦如果局限于一隅,怎么能绽放璀璨的烟火?将小我融入大我之中,将个体与他者紧密相连,同呼吸、共命运,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中齐携手俯身行,我们一定能最大程度地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书写最为绚烂的青春诗行。

浪花澎湃激越,但离不开后浪前潮携手共相拥,如此方才成就了大海的浩瀚无边。周恩来面对艰危时局,发出了“安忍坐视而不一救耶"的呼号来唤醒同辈;郭沫若鼓舞青年要做那奔涌的洪涛,演绎里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投身革命浪潮。毛主席少怀壮志,携百侣指点江山,击水中流,主宰天地浮沉。而我们生活在伟大的新时代,处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面临前所未有的内卷压力和人生挑战,也潜藏着丰富多彩的无限可能。在新的历史窗口下我们势必要与他人有更深广的交集,势必会与时代擦出绚丽的火花。把压力化为动力,把挑战当做机遇,把他者变成助力,因为在这个万物互联的时代里,每一个人都不能“独善”其身。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要拥抱我们的父母,我们的师长,我们的朋友。在追梦的旅程中,我们要善假于物,能以贤者、智者、仁者为师,常怀律己之心,多有容人之量。新时代里,“人"是“立己”的砥砺与验证,从独善走向众善,修身的同时不要忘记将足印刻在征途,而这一路上你我并不孤独。

林海涛声阵阵,但离不开叶的起舞、枝的摇曳,如此方才成就了神州的绿色奇迹。林海浩瀚,林风清爽。这块神奇的土地,凝聚着每一个塞罕坝人特有的理想追求,三代造林人艰苦创业,九转功成,创造了一部绿色传奇,谱写了一曲红色之歌。有奉献热火、服务他人的张秉贵,有祈盼稻菽浪千重的袁隆平,还有“嫦娥"团队中的那些90后们,哈工大那些成功抢救回“龙江二号”的二十几岁的青年们,还有......而我们生活在伟大的新时代,五千年文化熔铸的精神高塔为我们指引前行方向,一百载峥嵘岁月让我们铭记来路的艰辛,初心未曾改变,时光只是考验。冰心老人曾写道:“青年人,珍重的描写罢,时间正翻着书页,请你着笔!"己”是“立人"的始点与依托,每一个人都做好自己,不负时代光华,如此方能汇聚起实现伟大梦想的磅礴力量。

从风雨如晦、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到国富民强、昂扬奋进的新时代,从列强环伺蚕食、险遭亡国灭种之屈辱到携手世界、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正在重新认识自身与世界的关系,重新思考自己在未来的定位和格局。那么,我们能做什么?心怀天下才能拥抱天下,相信自己才能改变世界。你我所站立的地方是我们的中国。我们是什么样子,中国就是什么样子,作为新时代的00后少年,我们需要构建新时代的“人己”关系,以律己之态正心修身的同时,也要以容人之量拥抱他人。

正如鲁迅先生所言,有一分热,发一分光。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砥砺修身、勇挑重担,要志存高远、兼济天下,要拥抱时代、共赴未来。请记住:你我便是汶汶世俗中唯一的光。让我们永远在一起,一起打响打赢新时代的未来战役。

【阅读拓展】

(一)我们缺的是见识

知识分子的目光应该像探照灯一样,它照射的不是过去,也不是现在,而应该是未来

崔永元:我跟刘震云先生见面的机会挺多的,两个人一见面就开玩笑,很少有一个能坐下来认认真真地谈点儿正事的机会。所以这次我们就约定说,咱们少开玩笑,多说正事,因为观众看开玩笑的机会太多了,他们可以买票听相声去,但是做电视节目,我们觉得还是得说点儿正事,说点知识分子的事。

现在“知识分子"这个词在网上很热门,但好像成了一个中性词,甚至成了贬义词,这是因为在今天的知识分子当中发生了很多事,比如有人约着打架,您怎么看这样的事呢?

刘震云:我觉得我们国家的知识分子,脑子都挺灵光的,如果说他们出现问题的话,可能出在眼睛上——知识分子到底能看多远。这里牵扯出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就是知识分子存在的必要性。为什么一个民族或者说我们人类需要知识分子?整天风吹不着、雨打不着,你在房间里读书,你在实验室里搞科研,这个民族要你干什么?我觉得就是要借用你的眼睛。知识分子的目光应该像探照灯一样,它照射的不是过去,也不是现在,而应该是未来。比如讲,你是一位科学家,苹果掉在你头上,你确实应该发现地球是有引力的。还有像发明蒸汽机、汽车、冰箱等等,这是知识分子应该给我们带来的。那么作为一名研究社会科学的知识分子,你确实应该考虑如何照亮这个民族的未来和未来的道路,而我们的知识分子到底做了多少呢?

崔永元:您说的是公共标准还是个人感受?

刘震云:是个人感受。如果是公共标准就应该这样要求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应该有担当,要能够照亮未来的道路。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能感受到知识分子的存在,这是民族的幸运;如果感受不到,就是知识分子的失责和缺席。

崔永元:我们怎么能感受到知识分子的存在呢?

刘震云:比如讲我们上学,知识和知识分子对于孩子的影响是关键的,因为我们的教育是知识分子在操持着。我曾经在我的母校说过,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是中国教育本身就需要教育,我们通过传授标准答案的方式,把一百个孩子变成了一个孩子,但是在有些民族和国度,他们却把一百个孩子变成了两百个孩子。如果我们和人家比,不说在其他方面,单是在智识上,或者是对于世界认识的宽度和深度上,我们确实存在一些差距。从这个角度来讲,我觉得知识分子,从校长到教授,当然也包括像我和崔老师这样的人,我们大家应该有所反思,甚至是惭愧。

伟大在哪里?见识在哪里?不总在远方,有时候就在你我的身边

崔永元:我试着总结一下您这个结论,是不是就是说有很多人是知识分子,但他们有知识却没有见识?

刘震云:特别准确。但是呢,有的知识分子比你说的还要再退一步,他不是知识分子,他是“知道分子”。他从幼儿园小班开始到博士毕业,考试成绩都非常好,别人提到的事情他全知道。但是我觉得知识分子最重要的特点是应该有创见,这是非常重要的。我觉得中国什么都不缺,我们不缺人,因为中国是人口大国;我们不缺钱,因为现在世界上很多奢侈品店是靠中国人来支撑的。我们缺的是什么呢?缺的是见识,是远见。就像我们修马路,往往第二年就要重新挖开看一看,可能前一年施工的时候,把什么宝贝给落里面了;我们的很多座大桥,寿命超不过20年,那可是桥啊,我们的精英们为什么不能考虑得稍微长远一点呢?

胡适先生曾经说过一句话,我非常赞同。他说一个民族和族群,总是在提倡道德而不注重规则的话,这个民族是会道德沦丧的。我也特别赞赏你之前说过的一句话,你说,很多牢骚其实是建设性的声音。它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呢?一个人、一个族群、一个民族,想要干什么的同时,你也一定要知道不能干什么,有时候牢骚就是告诉你不能干什么。

崔永元:知识分子总要忧国忧民,这是正常状态,但是所谓的忧国忧民,不是说读过很多课本、受过从学前班开始的训练就可以完成的,需要的是见识。那么,知识分子的见识是从哪儿来的呢?

刘震云:知识分子的概念,未必是读过书的人就是知识分子,有些不识字的人见识特别深远,在我看来就是非常好的知识分子。伟大在哪里?见识在哪里?我觉得也不总在远方,有时候就在你我的身边。

现在仔细想想,在我开始接触知识的时候,有两位大“知识分子"对我的影响特别大。第一位根本不识字,是我舅舅。他在我们村里赶马车,赶得特别好,方圆几十里,再调皮的牲口到了他手里,马上就变得温顺。我13岁那年,他跟我有一次特别深刻的谈话。他问:“你觉得你聪明吗?”我说:“不太聪明。"他又问我:“你笨不笨?”我说:“我也不笨。"他说:“世界上就怕这种人,要不你聪明,要不你是个傻子,你生活得都会非常幸福,像你这种既不聪明又不笨、不上不下的人,在这个世界上最难混。”我问他:“那我的一生应该怎么规划?"他说:“你记住我的话,不聪明也不笨的人,一辈子就干一件事,千万不要再干第二件事。”我记住了舅舅的这句话,直到现在为止,我就干一件事,就是编“瞎话"。

另外一位大“知识分子”,是我另外一个舅舅,他是一个木匠,方圆几十里,他的木匠活做得是最好的,为什么呢?别人打一张桌子花3天时间,他花10天,所以他打出来的桌子就比别人的好。舅舅就跟我说:“赶马车的舅舅给你定性了,你是不聪明的人,我再教你一招,就是做事情要慢。"现在很多人都督促我们,各行各业都要快,我们几乎每天都会看到很多用百分比标明的速度增长的指标。其实,不一定总要逞一时之快,有时候也要逞一时之慢,这个哲学思想就是我从做木匠的舅舅身上学来的。所以别人写一本小说花3个月,我花3年,人家说我写得好,其实并不是我的手艺比别人好,而是我花的时间比别人长一些。这是我写作最大的秘密和诀窍。

比真情更重要的是独特的见识,我们没有看到。这也是有时候我们对一些书籍和电影失望的重要原因

崔永元:今天听您说这些的时候,其实我也挺意外的,因为平时您给大家的印象是语言能力特别强,喜欢开玩笑,可我们今天听到的是一种忧思。

我还有一个疑问,可能也是观众的疑问,就是说现在您跟电影圈接触得比较多,参加首映式、走红地毯等等,这些您都在经历。很想知道,您跟书中的人物用什么方式接近?就是您怎么知道最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和喜怒哀乐,有这样的生活体验吗?

刘震云:首先我说说影视圈,我不但跟电影圈接触得特别多,我跟电视圈接触得也不少。其实一年365天,我一个晚上在电影圈,一个晚上在电视圈,剩下的363天,我还是在书桌前,跟我书里的人物在一起。

与书里的人物相处和与生活中的人物相处,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呢?刚才老崔说,平常谈话好像没有这么深入,其实我每天跟书里的人谈话都会这么深入,有时可能会比今天谈得更深入,为什么呢?因为没有时间限制。比如说今天录像,说录到明天早上6点,就算我们没什么,观众也急了。现实中的人肯定是忙碌的,但是你跟书里的人物相处的时候,他们永远是等着你的,你可以把昨天没有谈完的话题今天再接下去。还有一点,在现实生活中你想找到这么深入知心的朋友,可能会找到一两个,但很难找到十个,可在书里你可以同时找十个这样的人。

崔永元:我们日常生活中可能体会不到您刚才说的那种感受,也许只有作家才能体会。我们自己直观的感觉是读书的人越来越少,当然也有人说是通过网络在看书,您的感觉是怎样呢?

刘震云:我不觉得读书的人越来越少,我经常看到有人在地铁上拿手机在读书。还有,如果一本书没有人读,这不是读者的问题,一定是作者的问题。我相信,好书一定是畅销书。

崔永元:您在乎这个吗?

刘震云:当然在乎了,如果你的书只有5个人读和有50万人读,当然是非常不一样的。在50万读者中,肯定能够找到很多想听你说话的人。我是一介书生,手无缚鸡之力,但是通过编“瞎话”,能够让人知道这个“瞎话"背后,可能比真话更接近真实,我就是通过这样一个途径跟大家交流。如果一辈子能有那么十来次,甚至20来次通过写书这种途径来交流,我觉得挺好。

另外,都说智慧存于民间,这句话是千真万确的。生活中有好几个层面,有政治的层面,有社会的层面,有经济的层面,但是它最后总有一个是生活的最底的层面。我在生活中是一个不“绕”的人,我喜欢把复杂的事情变简单,不喜欢把简单的事情变复杂,这事弄还是不弄,要么弄要么就不弄,这是像我舅舅那样的村里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路宽了,车自然多

那天和同事出差,坐车被堵在了路上。同事是美籍华人,做城市规划和设计出身,在美国待了很多年,我怕他有点不习惯中国式的堵车,便问他:“由于车很多,给城市造成了拥堵,很不方便。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北京和上海选了两条路:北京是采取摇号的方式,大家抽签决定;上海则拍卖牌照,将牌照炒到6万多一个,出得起钱的人就可以得,用市场调节供求。你更倾向于哪一个?"

他告诉我,多数城市的交通拥堵,85%以上其实是由于司机不遵守交通规则造成的。城市规划界有一句名言:“路宽了,车自然就多了。”因为你修了一条很宽的路,所以人们自然会按照这么宽的路所能容纳的最大限度来使用道路;同理,就算是摇号或拍卖牌照真的限制了车的数量,那么已有的车也自然会按照车少了以后的路况所能容纳的最大限度来使用道路……问题并不只是车的数量有多少,还有路上的车以什么样的方式在行进。在香港这个道路狭窄车也多的城市,交通却井井有条。所以,如果一定要我的同事选的话,两种方式他都不喜欢,哪一种都是对老百姓利益的损害,问题却没有得到解决,这就成了社会利益的净损失。

逻辑学中有一个常见错误叫POST—HOC,就是将两个事物间的时间先后顺序当做了因果关系。当我们还在讨论哪种方式更能有效地治理拥堵时,其实问题本身并不是一个资源配置公平或效率的问题。有许多我们看似因果关系的问题,细想起来也根本不是这回事。例如:房价有所下降,就认为房市调控初见成效;房价重新上扬,就要加强所谓的“调控"。其实,我们的调控政策是限制了交易,却没有改变供求曲线本身,所以,调控之初下降的不是房价,而是统计局可以获取用以统计的成交房价,而重新有了交易以后,可获取的用以统计的价格就上升了。

我们总希望路宽了以后,人们还是按路窄时的样子行驶。但作为理性经济人,很多假设出来的因果关系,改变不了我们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本性。

【阅读训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3题。

平凡的世界(节选)

路遥

清明那一天,黄风停了。但天空仍然弥漫着尘埃,灰漠漠一片笼罩着天地。

以后紧接着的几天,气候突然转暖了。人们惊异地发现,街头和河岸边的柳树不知不觉地抽出了绿丝;桃杏树的枝头也已经缀满了粉红的花蕾。如果留心细看,那向阳山坡的枯草间,已经冒出了一些青草的嫩芽。同时,还有些别的树木的枝条也开始泛出鲜亮的活色,鼓起了青春的苞蕾,像刚开始发育的姑娘一样令人悦目。

孙少平的日子过得和往常差不多:吃黑高粱面馍;看借来的课外书;在城里的各个地方转悠。他继续把看完的书又借给郝红梅看。他们两个人现在的交往,倒比开始时自然多了,并且对对方的一些情况也有了解。

时间长了一些,班上同学之间也开始变得熟悉起来。他和乡里来的一些较贫困的学生初步建立起了某种友谊关系。由于他读书多,许多人很爱听他讲书中的故事。这一点使孙少平非常高兴,觉得自己并不是什么都低人一等。加上气候变暖,校园里已经桃红柳绿,他的心情开朗了许多。而且他的单衣薄裳现在穿起来倒也正合适,不冷不热。除过肚子照样填不饱外,其它方面应该说相当令人满意了。

这天下午劳动,全班学生在学校后面的一条拐沟里挖他们班种的地。不到一个小时,孙少平就感到饿得头晕眼花。他有气无力地抡着镰头,尽量使自己不落在别人的后面。

好不容易熬到快要收工的时候,他们村的润生突然来到他眼前,说:“少平,我姐中午来找我,说让我把你带上,下午到我二爸家去一下。她说有个事要给你说。我姐还说让你下午别在学校灶上吃,到我二爸家去吃饭……”润生说完这话,就又回到他挖地的地方去了。

孙少平一下子被这意外的邀请弄得不知所措。

润生的姐姐叫他有什么事呢?而且还叫他到她二爸家去!

这使他感到惶恐不安——润生他二爸是县革委会的副主任,在县上可是一个大人物。有时他二爸路过回村子,坐的都是吉普车呢。记得当时他常常想走近去看看停在公路边的小车,都吓得不敢去,何况现在要叫他去他们家吃饭呢!

不过,他对润生的姐姐润叶倒怀有一种亲切的感情。尽管润叶她爸是他们村的支部书记,她二爸又是县上的领导,门第当然要高得多,但润叶姐不管对村里的什么人都特别好。而最主要的是,润叶姐小时候和他大哥一块耍大,又一起念书念到小学。后来润叶姐到县城上了中学,而哥哥因为家穷回村当了农民。但润叶姐对哥哥还像以前一样好。后来润叶姐在县上的城关小学教了书,成了公家人,每次回村来,还总要到他们家来串门,和哥哥拉家常话。她每次来他们家都不空手,总要给他祖母带一些城里买的吃食。最叫全村人惊讶的是,她每次回村来,还提着点心来看望她户族里一个傻瓜叔叔田二。田二自己傻不说,还有个傻儿子,父子俩经常在窑里屙尿,臭气熏天,村里人一般谁也不去他家踏个脚踪;而润叶姐却常提着点心去看他们,这不得不叫全村人夸赞她的德行了。

相比之下,润叶她爸倒没有她在村里威信高。由于父亲和哥哥性子都很耿直,少不了常和书记顶顶碰碰,因此他们两家的关系并不怎么好。但润叶姐却始终和他们家保持着一种亲密关系。也许因为这一点,平时书记才没有过分地和他们一家人过不去。少平在内心一直对润叶姐充满了尊敬和感激。

按说,润叶姐要求他的事,他都应该按她说的做。但现在叫他到她二爸家去吃饭,他倒的确有点惶恐和为难了。他想到他穿这么一身破烂衣服,要跑到尊贵的县领导家里去做客,由不得一阵阵心跳耳热。

一直到收工回了宿舍,学校马上要开饭的时候,孙少平还是拿不定主意。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