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1《小石潭记》-中考语文文言文记背及专项训练_第1页
专题11《小石潭记》-中考语文文言文记背及专项训练_第2页
专题11《小石潭记》-中考语文文言文记背及专项训练_第3页
专题11《小石潭记》-中考语文文言文记背及专项训练_第4页
专题11《小石潭记》-中考语文文言文记背及专项训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考语文文言文记背及专项训练专题11《小石潭记》文体解析一、作者简介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文学家,世称“柳河东”。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以明道”,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唐宋八大家”之一。今存《柳河东集》。二、故事背景柳宗元因受王叔文政治革新集团牵累,被贬为永州司马。在永州的十年间,他以山水为寄托,遍游附近的奇山异水,写下了文笔清秀、富有诗情画意的游记作品“永州八记”。《小石潭记》就是其中之一。三、课文主题本文通过对小石潭优美、幽深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孤寂悲凉、忧伤抑郁的情感。四、问题归纳1.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写了空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2.第二自然段所写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清澄。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3.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佁然”就是呆呆的样子。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4.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5.“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在本文中有什么作用?不仅高度概括了小石潭环境清幽的特点,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凄苦的心境,寓情于景,是全文的点睛之笔。6.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思想感情的主调。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所以这里的乐只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7.文中作者运用多种方法绘景,试举例说明。(1)点面结合。写石“全石以为底”是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是点。(2)动静结合。写鱼“影布石上,佁然不动”是静,“俶尔远逝,往来翕忽”是动,静中有动,更显环境的雅静。(3)虚实结合。“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表面写鱼,其实也在写水,鱼为实,水为虚,以实写虚。《小石潭记》唐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译文】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互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十分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出来,露出水面,成为水中的高地,成为水中的小岛,成为水中的不平岩石,成为水中的悬崖。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译文】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头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译文】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一段明的看得见,一段暗的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译文】我坐在潭边,四下里竹林和树木包围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译文】一同去游览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名叫恕己,一个名叫奉壹。基础训练一、名句名篇默写1.默写。(1)《小石潭记》中表现小石潭蜿蜒曲折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小石潭记》中写小石潭源头悠远、两岸弯曲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小石潭记》中表现地理环境使作者内心忧伤凄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小石潭记》中描写树木、藤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补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佁然不动,俶尔远逝,_____________,似与游者相乐。(柳宗元《小石潭记》)(2)潭中鱼可百许头,_____________。(柳宗元《小石潭记》)(3)_____________,凄神寒骨,_____________。(柳宗元《小石潭记》)(4)描写溪流曲折悠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柳宗元《小石潭记》)(5)《小石潭记》中写小石潭周围美丽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按提示写出课文中相应的语句。(1)作者描写小石潭周围树木青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中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作者描写小石潭凄清的气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填空。(1)文学常识填空。《小石潭记》选自《____》,作者____,字____,____(朝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世称“____”。柳宗元与____并称“韩柳”。《永州八记》是唐代文学家____被贬为永州司马时,借写山水游记抒发胸中愤郁的散文。(2)按要求用原文填空。①第一段中写小石潭环境优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文中从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文中描写小石潭凄清气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按照提示默写恰当的语句。(1)《小石潭记》中写小石潭周围美丽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小石潭记》中明写潭中鱼,实写潭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3)描写潭中鱼动静相宜、灵动有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描写溪流曲折悠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甲】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乙】自云阳洞口北行四十步,得小港。港之上芳树丛生,凉樾低荫①。沿港而西,竹篱映水,古屋参差。时疏雨乍过,新笋解箨②,蔷薇盛开,人语不传。惟闻山鸟唤晴,草蛙鸣动而已。村之侧有山,山有石峰如覆钟。峰之阳不散步,下视悬崖百尺,石壁绕池,壁如玦,池如镜,如奁③初启然。(节选自赵垣《云阳洞北小港记》)【注释】①凉樾低荫:树荫低垂,十分凉爽。樾,树荫。②解箨(tuò):脱壳。③奁(lián):古代妇女梳妆用的镜匣。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澈:(2)自云阳洞口北行四十步

北: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如鸣珮环,心乐之

港之上芳树丛生B.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C.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安陵君其许寡人D.全石以为底

不足为外人道也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9.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请你说说【甲】文第④段为何要描写清冷幽寂的环境?10.【甲】文中直接描写潭水清澈的句子是“_________”;【乙】文中“池如镜,如奁初启然”写出了池水_________的特点。阅读文言文选段,按要求回答问题。【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乙】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①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余怜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②熙熙然回③巧献技,以效兹④丘之下。(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注释:①笼:收拢;②举:全,都;③回:运用;④兹:这。1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水尤清冽

尤:格外 B.日光下澈

澈:清澈C.止四百

止:只要 D.余怜而售之

售:买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1)蒙络摇缀,参差披拂。(2)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13.下列选项中,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第一段描绘了“珮环”相击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说明唐人有佩带玉器的习惯。B.乙文划线句以拟人的手法描述了鸟兽献艺的热闹场景,充满生机。C.甲乙两文都提到了砍伐拦路之物、最终得见美景的经历。D.甲乙两文在写景上非常相似,语言精练、形象生动,极具画面感。14.乙文和《小石潭记》均为“永州八记”中的篇章,两文的思想情感有相通之处,请根据《小石潭记》来推断乙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缓,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乙】门北向,甃①石为路,路尽复为门,两垂柳夹之,婀娜可爱。有堂亦北向,颜②曰“漱玉”。堂之后为池,白石为栏槛,水清碧可鉴毛发,下视石子纵横,如樗蒲③,中多龟鱼。金鲫被水,大有径尺者,游泳萍藻间,见人殊不畏。池上有杨柳合抱,长条下垂披拂,与萍藻相乱。荫可一亩许,炎景却避,凉风洒然,游者徒倚不能去。池之东,循廊而南,为清皓之阁。级石而上,南山如画屏,萦青缭碧,争效于栏楯之下。下俯清流,曲折而东……阁上或书唐人诗,一联云:“泉声到池尽,山色上楼多。”风景宛然。石磴北下,复长廊,廊西即大溪阁。跨溪水登阁者不知水至是乃知之则阁如海市蜃楼矣。(选自王士祯《游漪园记》,有删改)【注释】①甃:砌。②颜:门上的匾额。③樗蒲:古代的一种棋类游戏。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日光下澈

澈:清澈B.不可久居

居:停留C.水清碧可鉴毛发

鉴:照视D.荫可一亩许

许:表示约数16.下列句子中,加点“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乃记之而去A.何陋之有 B.已而之细柳军 C.属予作文以记之 D.争效栏楯之17.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解释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同为游记散文,甲文主要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乙文则主要采用定点观察的写法。B.两文都用水底的石和水中的鱼来衬托潭水或池水的清澈,动静结合,十分传神。C.甲文写潭上竹树意在突出此地的幽僻,乙文写池上杨柳意在突出此地景物繁杂。D.游览过程中,随着景物的变化,两位作者的心情也都在随之变化,由乐转为忧。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斗折蛇行,明灭可见。19.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跨溪水登阁者不知水至是乃知之则阁如海市蜃楼矣。小石潭记柳宗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20.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调的解释,有错误的一组是(

)A.①从小丘西(向西)行百二十步

②水尤(格外)清冽B.①潭中鱼可(可以)百许头

②日光下澈(清澈),影布石上C.①斗折蛇(像蛇那样)行

②其岸势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差互D.①凄神寒(使……寒冷)骨

②悄怆幽邃(深)2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22.文中写清潭中的游鱼,蕴含着作者什么情感?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各题。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2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1)水尤清冽()

(2)其岸势犬牙差互()24.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短小精美的游记,作者是柳宗元,“唐宋八大家”之一。B.第二段写水中游鱼或动或静,精灵可爱,同时也通过游鱼侧面表现出潭水的清澈。C.作者善用比喻,“斗折蛇行”“皆若空游无所依”“犬牙差互”都是比喻。D.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使读者眼前逐一出现不同的景物。到小石潭后,采用定点观察的方式,由近及远,写出小石潭及周围景物的特点。25.作者在游览小石潭的过程中,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简析其变化原因。(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翁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乙)琅琊溪①欧阳修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注: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琅琊山。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2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的意思。(1)水尤清冽:__________________(2)其岸势犬牙差互:__________________(3)乃记之而去:__________________(4)但见流出山中花:__________________27.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1)佁然不动,俶尔远逝。(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28.甲文写水清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其中写侧面写水清的句子是“A_________”;乙诗中写景虚实结合,实写“B_________的景象,虚写山中春意。29.甲文和乙诗都是作者被贬期间所写,表达感情有何不同?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乙】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①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②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磓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水厓④有巨人迹⑤数十,所谓佛迹也。暮归倒行,观山烧壮甚。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中流,掬⑥弄珠璧。到家二皷⑦,复与过饮酒,食余甘⑧,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苏轼《游白水书付过》)【注释】①幼子过:苏轼的三儿子苏过。②殆:大概,恐怕。③磓(duī)石五丈:用五丈长的绳子系上石头投入水中,是测水深的方法。④厓:岸边。⑤巨人迹:巨大的脚印。⑥掬(jū):双手捧取。⑦皷:古同“鼓”。⑧余甘:水果名。3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1)日光下澈()(2)悄怆幽邃()(3)折处辄为潭()

(4)书以付过()3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1)俶尔远逝,往来翕忽。(2)雪溅雷怒,可喜可畏。32.甲乙两文都写了水,结合画线句子,分析写法上有何不同,分别写出水怎样的特点?33.阅读回答问题。【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乙】从香山俯石磴行柳路,不里许,碧云①在焉。刹后有泉,从山根石罅②中出,喷吐冰雪,幽韵涵澹③。有老树,中空火出④,导泉于寺,周于廓下,激聒石渠⑤,下见文砾金沙。引入殿前为池,界以石梁,下深丈许,了若径寸。朱鱼万尾,匝池红酣⑥,烁人目睛,日射清流,写影潭底,清慧可怜⑦。或投饼于左,群赴于左,右亦如之,咀呷有声。然其跳达⑧刺泼⑨,游戏水上者,皆数寸鱼,其长尺许者,潜泳潭下,见食不赴,安闲宁寂,毋乃⑩静燥关其老少耶?(节选自袁中道《西山十记》之《记四》)【注】①碧云:碧云寺,在北京西山。②罅:裂缝。③涵澹:水波激荡的样子。④有老树,中空火出:泉水从一棵空心老树中如喷火般激溅而出。⑤激聒石渠:在石渠中激荡起哗啦啦的水声。⑥匝池红酣:满池的鱼欢快地游动。⑦清慧可怜:样子清秀灵动惹人喜爱。⑧跳达:同“佻达”,此处指鱼儿欢快游动的样子。⑨刺泼:鱼击水声。⑩毋乃:表揣测,相当于“恐怕”“只怕”。(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①心乐之_________②不可久居_________③不里许_________④或投饼于左_________(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②然其跳达刺泼,游戏水上者,皆数寸鱼。(3)从描写的角度看,【甲】文中“下见小潭,水尤清冽”是从角度来描写水的清澈的;【乙】文中“激聒石渠,下见文砾金沙”是从角度来描写水的清澈的。(4)【甲】【乙】两文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4.阅读文字,常有身临其境,置身自然之感,也会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请你阅读两段文字,进行比较阅读。【甲】自渴①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逾石而往有石泓,菖蒲被之,青藓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倏鱼。又北曲行纡馀,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其侧皆诡石、怪木、奇井、美箭,可列坐而庥②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予从州牧得之,揽去翳朽③,决疏土石,既崇而焚,既酾而盈。惜其未始有传焉者,故累记其所属,遗之其人,书之其阳,俾④后好事者求之得以易。元和七年正月八日,蠲渠至大石。十月十九日,逾石得石泓、小潭,渠之美于是始穷也。(选自柳宗元《石渠记》)【注】①渴:袁家渴,溪水名。②庥:同“休”,休息。③揽去翳朽:拨开阴郁的密林和腐烂的朽木。④俾:使。【乙】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节选自《小石潭记》)(1)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标两处)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2)根据提示,解释加点词语。加点词学习支架推测加点词义民桥其上文言中常有词性转化现象①青藓环周课内迁移:四面竹树环合②既酾而盈查阅字典:“酾”有三个解释:①滤酒;②斟酒;③疏导,分流。③遗之其人读作wèi,动词④(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视之既静,其听始远。②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4)市旅游公司准备开发“石渠”这一景点,请你仿照小石潭的示例为石渠的景物设计一个名称,并说说设计的依据是什么?【示例】名称:小径通幽;依据:“隔篁竹”“伐竹取道”(5)这篇游记也是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期的作品。联系课文《小石潭记》,谈谈你对《石渠记》“惜其未始有传焉者”中“惜”字的理解。35.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节选自《小石潭记》)[乙]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①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②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日剧饮而归。(选自苏轼《游沙湖》)【注】①庞安常:宋代蕲人,世代从医,颇有名气。②王逸少: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字逸少。(1)下面关于[甲]文的说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石潭记》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宋代著名文学家,以卓越的散文创作跻身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并称为“韩柳”。B.《小石潭记》是一篇游记,写景绘声绘色,细致传神。语言凝练却能抓住特征,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C.《小石潭记》按游览顺序,先写发现小石潭,然后描写潭中景物(水、石、树、鱼),再写小潭源流(溪身、溪岸)及潭中气氛,最后记录了同游者,使全篇结构完整。D.《小石潭记》对小石潭的描写层次分明:先写“声”(水声),后写“形”(潭中景物),写潭中景物又先写“近观”(水、石、树、鱼),后写“远望”(水源),最后总写环境,自然地引发感触。(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①潭中鱼可百许头②悄怆幽邃③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④遂往求疗(3)请用“/”给[乙]文画线句子断句(断两处)。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②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5)赏析[甲]文中的句子。①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②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6)[甲]文中先后出现了两个“乐”字,却又以“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收篇,你认为这样写矛盾吗?请结合写作背景说说你的理解。(7)请分析[甲][乙]两文中作者心情的异同之处。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乙】初自马岭入龙山①,小径崎岖,有倦意。又数里,入龙口谷,山色回合,林木苍翠,遶观②俯览,遂忘簪菙辔③之劳。翊日饭于林虑亭午抵桃林村乃山麓也。泉声夹道,怪石奇花,不可胜数。山回转,平地数寻,曰槐林。坐石弄泉,不觉日将晡④,憩环翠亭,四顾气象潇洒,恍然疑在物外,留连徐步。薄暮,至明教院,夜宿于连云阁。(节选自柳开《游天平山记》)[注释]①龙山:与下文“林虑”均为山名。②遶(rào)观:环视。③菙辔:马鞭子、马笼头。④晡(bū):申时,午后三时至五时。【丙】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3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以其境过清/以中有足乐者 B.四顾气象潇洒/顾野有麦场C.凄神寒骨/属引凄异 D.留连徐步/清风徐来37.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为现代汉语。(1)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2)恍然疑在物外,留连徐步。38.下列对两个文段中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作者柳宗元,字子厚,世称“柳河东”,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B.“坐石弄泉”中的“弄”表现了作者的闲适愉悦之情。C.乙文“翊日/饭于林虑亭/午抵桃林村/乃山麓也”这句话的断句是正确的。D.范仲淹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是化用了丙诗的颈联,都给人苍茫、辽阔的感觉。39.游记一般采用“移步换景”和“定点观察”的写法。小语和小文就甲乙丙三篇游记的写法展开了讨论,请结合甲乙两文,将两人对话补充完整。我认为①文段以“移步换景”为主,因为②。我认为③文段以“定点观察”为主,因为④。40.古代诗文表达的情感往往是复杂的,我们可以借助一些方法来解读作者情感的变化,请你结合【甲】【乙】【丙】内容,根据要求回答问题。材料选择方法结合内容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甲】②前文“心乐之”、下文“悄怆幽邃”可见作者心情由乐转忧。【乙】②⑤(1)【丙】(2)“征蓬”“归雁”“孤烟直”“落日圆”可见作者心情变化是(3)方法链接①结合作者的生活背景,窥测情感;②直接表达情感的关键词句③借助典故探寻诗词的情感④根据意象掌握情感⑤从人物行为分析其情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乙】翊日,饭于①林虑,亭午抵桃林村,乃山麓也。泉声夹道,怪石奇花,不可胜数。山回转,平地数寻,曰槐林。坐石弄泉,不觉日将晡②,憩环翠亭,四顾气象潇洒,恍然疑在物外,留连徐步。薄幕,至明教院,夜宿于连云阁。(节选自柳开《游天平山记》)【注释】①林虑:今河南省林州市。②晡(bū):申时,午后三时至五时。4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心乐之

(2)水尤清冽(3)乃记之而去

(4)薄暮4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2)泉声夹道,怪石奇花,不可胜数。43.游记一般采用“移步换景”和“定点观察”的写法。请根据两个文段的内容完成填空。甲文段以“定点观察”为主,作者立足小石潭,对潭中景物和进行了描绘。乙文段以“移步换景”为主,作者的游踪是:早上从林虑出发,,后来途径槐林,,,夜宿于连云阁。44.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到“一切景语皆情语”。请对比分析【甲】【乙】两文情感的异同。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柳宗元《小石潭记》)【乙】黄州①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②,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③洗笔泉,水极甘,鳞浪层层。清洌可鉴晶晶然如镜之新开也。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④”是日剧饮而归。(苏轼《游沙湖》)【注释】①黄州:今湖北黄冈,当年作者贬此地。②相(xiàng)田:察看田地的好坏。③王逸少:指王羲之,字逸少,相传他在此临池学习书法,池水尽黑。④黄鸡:报晓的公鸡。该句意思是不要因为时光易逝,年华老大而恶伤。45.请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水尤清冽尤:

(2)俶尔远逝

俶尔:(3)悄怆幽邃邃:

(4)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许:4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2)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47.古人常用借景抒情的方式来抒发内心情感。【甲】文在描写小石潭景色的同时,也蕴含着作者复杂的情感变化,试作具体分析。48.【甲】【乙】两文都写到流水,甲文“水尤清冽”从(1)(写作手法)角度,写出潭水(2)的特点;乙文当中“(3)”(用原文填空)用同样的手法,也体现了此特点。在班级举行的“徜徉湖光山色,亲近古人情怀”活动中,善思小组以下面的阅读材料为例,与大家一起学习古诗文。小石潭记(节选)柳宗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49.辨其字:与“解衣欲睡”中“解”的读音和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A.浑身解数 B.解甲归田50.明其意:完成下列语句的翻译。(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翻译: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翻译:。51.炼其字:古人写诗作文,常在关键处炼得妙字,犹如画龙点睛,增强了诗文的表达效果。请你根据提示填写下面的表格。《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比较篇目炼字表达效果《记承天寺夜游》“但”①《江城子·密州出猎》②此处形容拉满弓的强劲姿态,凸显作者信心百倍、激情无比的情态。52.取其法:班级举行了“感知古人情怀,借鉴名家写法”学习交流会,请你就上面两篇文言文,任选一篇从写作手法角度进行分析。从古至今,文人墨客,面对人生低谷,总能“乐在其中”。“传承古典”社团带领我们穿越时空,以文会友,与古人同乐。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甲]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乙]①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②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53.读“乐”,感受音韵美。请选出与“宴酣之乐”中“乐”的读音和意义相同的一项(

)A.鼓乐喧天 B.乐善好施 C.乐在其中 D.喜闻乐见54.译“乐”,理解内容美。请完成下列句子的翻译。(1)心乐之。伐竹取道。翻译:。砍伐竹子开辟道路。(2)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翻译:,,是太守喝醉了。55.悟“乐”,体会情感美。请结合语句,分别说说两位作者乐在何处。56.学“乐”,寻找生活美。在成长过程中,总会遇到不顺,结合下面的材料,说说我们应该如何走出人生低谷,寻找生活之“乐”。材料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材料二: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乙】自渴①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上。瑜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藓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卞,北堕小潭。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鯈鱼。又北曲行纡余,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②,可列坐而麻③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节选自柳宗元《石渠记》)【注释】①渴:地名,指袁家渴。②箭:小竹。③庥:同“休”,休息。57.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日光下澈

澈:(2)以其境过清

清:(3)其长可十许步

可:(4)然卒入于渴

卒:58.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2)风摇其巅,韵动崖谷。59.【甲】【乙】两文都写到了水,但所使用的表现手法不同。请结合两文的内容简要赏析。参考答案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凄神寒骨悄怆幽邃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详解】理解型默写题一般都在题干中给出明确要求,这种题目是对平时阅读背诵能力的巧妙检测。理解型默写题比直接型默写题难度要稍大一些,但答案一般具有唯一性。学生不仅要识记默写的内容,还要对课文有较好的感知能力,要在对原文内容理解的基础上根据题干要求作答。通常情况下,只要熟悉原文,理解其含意和作用,就不难写出对应的内容。注意“折、犬、差、源、凄、悄怆、幽邃、蔓、络、缀、参差、披拂”字的书写。2.往来翕忽皆若空游无所依寂寥无人悄怆幽邃斗折蛇行明灭可见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详解】考查对古诗文的识记理解。默写题作答时,一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本题中应注意“翕、寂、寥、幽、邃、翠、蔓、蒙、摇、缀、拂”这几个字的写法。3.(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2)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3)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4)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详解】本题属于基础题,也是各地中考语文必考题。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赏析。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文言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句子,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本题中需要注意的易写错的字是:凄,邃。4.柳河东集柳宗元子厚唐代柳河东韩愈柳宗元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详解】这是一道语言综合题。第(1)小题是对文学常识的考查。它主要考查识记中国重要作家的时代及代表作;识记外国重要作家的国别与代表作;识记文学体裁常识。《小石潭记》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与韩愈并称“韩柳”。第(2)小题考查学生默写古诗文的能力。此类题属于基础题,也是各地中考语文必考题。古诗文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赏析。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参差”“澈”“寥”“怆”“邃”是易错字,注意和同音字、形似字的辨析。5.(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3)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4)斗折蛇行明灭可见【详解】试题分析: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默写,注意不要写错别字。(1)句注意“蔓”“络”“披拂”的正确写法。(3)句注意“佁”“俶”“翕”的正确写法。6.(1)穿透

(2)向北7.B8.青葱的树,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9.寓情于景,含蓄地表达了作者被贬后内心的落寞、孤寂、凄凉。10.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平静、明亮、澄澈、透明【解析】6.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澈:穿透。(2)句意:(我们)从云阳洞口向北走四十步。北:向北。7.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代词,看到的、听到的景物/结构助词,的;B.连词,因为/连词,因为;C.代词,它/助词,表示祈使语气;D.介词,作为/介词,对、向;故选B。8.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翠蔓,翠绿的藤蔓;蒙络,蒙盖缠绕;摇缀,摇曳牵连;参差,参差不齐;披拂,随风飘拂。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作者被贬内心忧愁苦闷,作者通过游览自然之景来排遣内心的忧伤凄苦,作者发现小石潭,听到小石潭的水声清脆,内心为之喜悦;在看到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的游动的场景,内心喜悦;“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写作者一经眼前凄凉景色的触发,内心的忧愁便随之而来,表现了作者内心难以排遣的孤寂、凄凉、忧伤。1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甲文“下见小潭,水尤清冽”中的“清”直接点明潭水清澈的特点。乙文“池如镜,如奁初启然”意思是:池潭像镜子,好像镜匣刚刚打开一样。将池水比作刚刚打开的镜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体现了池水平静、明亮、澄澈、透明。【点睛】【甲】参考译文:我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也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乙】参考译文:(我们)从云阳洞口向北走四十步,就到了一处小港。小港的上面花草树木丛生,树荫低垂,十分凉爽。沿着小港向西行,竹篱映照在水中,古老的房屋高高低低。当时刚下过一阵稀疏的雨,新笋脱壳,蔷薇盛开,听不到人的说话声。只能听见山间的鸟儿叫晴,草中的青蛙鸣叫罢了。村庄的旁边有一座山,山上有一座石头山峰,就像一个大钟覆盖在地上。山峰的南面不能行走,向下看可以看见百尺悬崖,石壁环绕着池潭,石壁像佩玉,池潭像镜子,好像镜匣刚刚打开一样。11.B12.①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②美好的树木树立起来了,秀美的竹子显露出来了,奇峭的石头呈现出来了。13.A14.文章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同时也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解析】11.本题考查字词的理解。B.“日光下澈”的意思是:阳光向下直照到水底。澈:穿透。故选B。12.本题考查的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1)重点字词:蒙,遮掩;络,缠绕;参差,参差不齐;披拂,随风飘拂。(2)重点字词:嘉,美好;立,树立;美,秀美;奇,奇峭;显,呈现。13.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A.有误,结合“心乐之”可知,描绘了“珮环”相击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是为了衬托自己内心的愉悦。故选A。14.本题考查作者的情感。结合“如鸣珮环,心乐之”、“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可知,《小石潭记》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同时也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结合《钴鉧潭西小丘记》“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的意思“美好的树木树立起来了,秀美的竹子显露出来了,奇峭的石头呈现出来了。(我们)站在小丘中间眺望,(只见)高高的山岭、漂浮的云朵、潺潺的溪流、自由自在游玩的飞鸟走兽,全都欢快地呈巧献技,来为这个小丘效力”分析可知,可见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结合“‘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余怜而售之”分析可知,文中“弃地”小丘的际遇暗示当时作者人生际遇,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据此可知,《钴鉧潭西小丘记》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同时也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点睛】参考译文:(甲)我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也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乙)小丘很小,不到一亩,可以把它装到笼子里占有它。(我)打听它的主人是谁,(有人)说:“这是唐家不要的地方,想出售却卖不出去。”(我)问它的价钱,(有人)说:“只要四百文。”我很喜欢(这个小丘),就(把它)买了下来。李深源、元克己这时和我一起游览,(他们)都非常高兴,(认为这是)出乎意料的收获。(我们)随即轮流拿起工具,铲割杂草,砍伐杂树,点燃大火把它们烧掉。美好的树木树立起来了,秀美的竹子显露出来了,奇峭的石头呈现出来了。(我们)站在小丘中间眺望,(只见)高高的山岭、漂浮的云朵、潺潺的溪流、自由自在游玩的飞鸟走兽,全都欢快地呈巧献技,来为这个小丘效力。15.A16.C17.B18.(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19.跨溪水登阁者不知水/至是乃知之/则阁如海市蜃楼矣【解析】15.本题考查文言词义。A.有误,“日光下澈”的意思是“阳光直照(到水底)”,澈;穿透。故选A。16.本题考查文言词语“之”的意义和用法。例句“乃记之而去”的意思是“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之,代词,代这里的情景。A.不同,助词,不译,标志宾语前置;B.不同,动词,到;C.相同,代词,代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这件事;D.不同,助词,的。故选C。1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评析。A.有误,乙文从“漱玉”堂写到它后面的水池,再到清皓阁、大溪阁,可见主要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C.有误,乙文写池上杨柳意在突出此地“炎景却避,凉风洒然,游者徒倚不能去”;D.有误,通过开头的“婀娜可爱”到结尾的“风景宛然”可知,乙文中作者的心情一直是快乐的。故选B。18.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重点词:斗,蛇,名词用作状语,像北斗星,像蛇;明灭,时隐时现。19.本题考查文言句子停顿。这句话的意思是“跨过溪水登临阁楼的人不了解水,到这里就知道了,(因水汽氤氲)这阁楼就像是海市蜃楼了”,据此可得出答案:跨溪水登阁者不知水/至是乃知之/则阁如海市蜃楼矣。【点睛】参考译文:【甲】我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向下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乙】出门向北,用石块成的一条道路,路的尽头又是一道门,门两旁种着垂柳,婀娜多姿,非常可爱。有间房屋也是北向,匾额上写着两个字“漱玉”。屋后面是一个水池,白玉石的栏杆,水清澈碧绿可看清人的头发,向下看石子纵横交错,像樗蒲一样,其中有很多乌鱼和游鱼。金色的鲫鱼在水中游动,有的大有一尺长,它们在浮萍绿藻之间游来游去,看见人一点儿也不害怕。池塘上有合抱粗的杨柳树,长长的枝条随风飘拂,与浮萍绿藻交错杂乱。树荫大约有一亩地,炎热的天气都退避了,凉风习习很是舒服清爽,游人在树下徘徊不愿离开。池塘的东面,沿着一条回廊向南,就是清皓阁。沿着石阶向上走,南山像一面画屏,青翠萦绕,碧色喜人,人们争着来到栏杆楯下(观赏)。向下俯视清澈的流水,婉娫曲折一路向东……阁上有的地方写有唐人的诗句,有一联是“泉声到池尽,山色上楼多。”风景多彩多姿。沿着石磴从北面下去,又是一道长廊,长廊西面就是大溪阁。跨过溪水登临阁楼的人不了解水,到这里就知道了,(因水汽氤氲)这阁楼就像是海市蜃楼了。20.B21.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22.贬谪后初见小石潭的欢愉之情。【解析】20.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B.“潭中鱼可百许头”的的“可”是大约,不是“可以”;“日光下澈”的“澈”是穿透,不是“清澈”。故选B。21.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翻译语句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在此题中,要注意“以(因为)、清(冷清)、居(停留)、去(离开)”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22.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作答。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而探山访水。文中“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叙写作者初见小石潭,看到游鱼的怡然自得,自己的灵魂得到了净化和复归。水之清,鱼之乐,给作者带来了片刻的欢乐。因此,作者写清潭中的游鱼,抒发了作者贬谪后初见小石潭的欢愉之情。【点睛】参考译文:我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也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23.尤:格外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24.C25.心情变化:由游览之初的“乐”到离去之时的“忧”或“悲”。变化原因:当时的柳宗元遭到贬谪,心情是悲苦的。游览山水是为了排遣心中的抑郁之情,但这种山水之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便会油然而生。【解析】23.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1)句意:潭水格外清凉;尤:格外。(2)句意: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24.本题考查文言文理解与分析。C.有误,“皆若空游无所依”的意思是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这里不是比喻句;故本项表述错误。故选C。2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及情感的理解能力。文言文中的字、词、句应有所识记。分析人物情感类的题目,应注意结合文章内容,写的景物的特点,所叙述事情的性质,作品的写作背景等综合分析揣摩,并用切题的、通顺的语句概括作答。《小石潭记》是唐朝诗人柳宗元的作品,是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习惯。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游览山水本是为了排遣心中抑郁之情,但这种山水之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便会油然而生,故心情由游览之初的“乐”到离去之时的“忧”或“悲”。据此回答即可。【点睛】参考译文: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26.(1)清凉(2)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3)离开(4)只27.(1)(鱼儿)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去。(2)(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28.A“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如果写“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也给分)B“但见流出山中花”29.甲文中通过写小石潭环境幽寂凄清,表现作者被贬后的孤寂悲凉的心境。乙诗中诗人写雪融溪涨,山中花随水流出,表达作者对山中美景的喜爱和悠然情怀。【解析】26.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1)句意:潭水格外清凉。清冽:清凉。(2)句意: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3)句意: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去:离开。(4)句意:只看见那山中的落花,顺着溪水流出山谷。但:只。27.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1)佁然:静止不动的样子;俶尔:忽然;(2)斗折:像北斗星那样曲折;蛇行:像蛇爬行那样蜿蜒前行;明灭可见:时隐时现。2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能够看到潭中鱼儿的数量,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凭,侧面表现水的清澈;“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阳光能够直射水底,鱼的影子都能清晰的映在石头上,侧面表现潭水清澈。乙诗“空山雪消溪水涨”写雪融溪涨,可知描写的是春日之景。“但见流出山中花”,只看见那山中的落花,顺着溪水流出山谷。实写流水中有落花,没有直言春天来临,而是借落花写春景,暗含春意。29.本题考查对比阅读、作者情感。作者被贬,借山水之景来排遣内心的忧伤;联系甲文“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可知,一经小石潭幽寂凄清的景色触发,内心被贬后的孤寂悲凉便油然而生;乙诗“空山雪消溪水涨”意思是:春天来临,空寂的深山中,山顶的积雪开始融化汇成小溪,溪水逐渐上涨。“但见流出山中花”意思是:顺着溪水流出山谷。写雪融溪涨,山中花随水流出,作者游览其中,表达作者对山中美景的喜爱和悠然情怀。【点睛】参考译文:(甲)我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也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30.穿透忧伤的样子就写31.(1)忽然间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迅疾。(2)(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令人又惊又喜。32.甲文画线的句子使用了侧面描写,看似描写谭中的游鱼,实则为了衬托水的清澈。乙文画线的句子使用了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了水之深,让人印象深刻。【解析】30.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1)句意:阳光直照到水底。澈:穿透。(2)句意: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悄怆:忧伤的样子。(3)句意:每个弯道处都是潭水。辄:就。(4)句意:写下这些文字交给过儿。书:写。31.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重点字词:(1)俶尔:忽然;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2)雪溅:像雪花般飞溅;雷怒:声音如雷鸣般轰响;畏:害怕。32.本题考查写法分析及内容理解。结合【甲】画线句“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可知,作者将水中的鱼儿描写为在空中游动一般,运用侧面描写,生动形象写出小石潭水的清澈;结合【乙】画线句“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磓石五丈,不得其所止”可知,作者笔下的瀑布高七八十丈。山路有八九个弯道,每个弯道处都是潭水。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拴住石头从上往下送入五丈,还到不了底。据此可知,作者运用正面描写,直接写出了水之深。【点睛】参考译文:【甲】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曲曲折折,(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乙】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我与小儿子苏过游白水佛迹院,在温泉中沐浴,水很热,它的源头大概能使东西熟透。沿着山路向东走,在稍稍偏北的地方,有一道瀑布高七八十丈。山路有八九个弯道,每个弯道处都是潭水。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拴住石头从上往下送入五丈,还到不了底。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令人又惊又喜。水边的悬崖上有几十处巨大的脚印,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佛迹。傍晚时我们顺来路返回,欣赏山上的火烧云,十分的壮观。一会儿上山,一会儿下山走过几条山谷。到了江边,此时月亮从山后面出来,在江心划船,用手拨弄水中玉碧明珠似的月影。回到家已是二更时分,我与苏过再次饮酒,吃着橄榄菜。回头看自己的影子,凄凉之感涌上心头,就再难安眠。写下这些文字交给过儿。苏东坡记。33.(1)以……为乐停留表示约数有人(2)①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②然而在水中欢快游动发出刺泼声响的鱼儿,都是身长只有几寸长的鱼儿。(3)正面描写侧面描写(4)甲文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获得的短暂欢乐,抒发被贬官后的凄苦孤寂之情;乙文表达了作者游览西山碧云寺的欢快愉悦之情。【详解】(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①句意:心里为之高兴。乐,意动用法,以……为乐。②句意:不可长久停留。居,停留。③句意:大约不到一里路,许,表示约数。④句意:有人把饼子投在池子的左边。或,有人。(2)本题考查翻译句子。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本题要注意以下词语的意思:①西南,名词作状语,向西南。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七星一样。蛇,名词作状语,像蛇一样。②然,然而。跳达,同“桃达”,此处指鱼儿欢快游动的样子。刺泼,鱼击水声;皆,全,都。(3)本题考查写作手法。甲文“下见小潭,水尤清冽”意思是: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从正面表现出水的清澈见底。乙文“激聒石渠,下见文砾金沙”意思是:在石渠中激荡起哗啦啦的水声,水下但见有彩纹的碎石和金黄色的细沙。通过间接描写碎石和细沙来衬托出水的清澈透明。(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情感。结合写作背景和具体内容分析。甲文,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表现了他的凄苦孤寂之情。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乙文,袁中道以豪杰自命,性格豪爽,喜郊游,好读老庄及佛家之书。《西山十记》记录了作者在西山游玩的所见所闻。“从山根石罅中出,喷吐冰雪,幽韵涵澹”“有老树,中空火出”“朱鱼万尾,匝池红酣,烁人目睛,日射清流,写影潭底,清慧可怜”,作者在写景中,间接表现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和欢快愉悦的心情。【点睛】参考译文:【甲】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