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9《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中考语文文言文记背及专项训练_第1页
专题09《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中考语文文言文记背及专项训练_第2页
专题09《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中考语文文言文记背及专项训练_第3页
专题09《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中考语文文言文记背及专项训练_第4页
专题09《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中考语文文言文记背及专项训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考语文文言文记背及专项训练专题09《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体解析一、文学常识孟子,名轲,字子舆。邹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儒家经典之一,为孟子和弟子及再传弟子所著。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合称为“四书”。二、重点句子解释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译文: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受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译文:用这些办法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原来不具备的才能。3.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译文: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之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堵塞,这样之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译文: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能匹敌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就常常会灭亡。5.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译文:这样以后人们就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三、内容梳理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主要阐述要成就大业,必先在思想上、生活上、行为上等经受一番艰苦磨练的道理,其中阐述在思想上受磨练的句子是“苦其心志”,在生活上受磨练的句子是“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在行为上受磨练的句子是“行拂乱其所为”。2.孟子认为,人才是艰苦环境造就的,文中能表现磨练益处的句子是“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3.第一自然段列举古代圣君贤臣起于微贱的事例,分别指出这六人的人名及身份:⑴舜(农民)

⑵傅说(工匠)

⑶胶鬲(商贩)

⑷管夷吾(囚犯)

⑸孙叔敖(隐士)⑹百里溪(奴隶)这六个人的共同点是都出身卑微,历经磨难,又都有所作为。4.第二段第一句从正面讲人处困境才能奋发,第二句“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一句从反面讲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本段由个人推论到治理国家,进一步论证艰苦磨练的必要性。5.选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二是治理国家,得出的结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全文看,作者着重强调或议论的重心应在其中的“生于忧患”一句。6.全文先后使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7.孟子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认为国家要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

《孟子》舜发于畎亩之中①,傅说举于版筑之间②,胶鬲举于鱼盐之中③,管夷吾举于士④,孙叔敖举于海⑤,百里奚举于市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⑦,空乏其身⑧,行拂乱其所为⑨,所以动心忍性⑩,曾益⑪其所不能。人恒过⑫,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⑬,而后作⑭;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⑮。入⑯则无法家拂士⑰,出⑱则无敌国⑲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⑳也。【教材注释】①[舜发于畎(quǎn)亩之中]舜在历山耕田,后被尧起用,成为尧的继承人。发,兴趣,指被任用。畎亩,田地。②[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傅说原在傅岩为人筑墙,因为傅为姓,后被殷王武丁任用为相。举,选拔、任用。版筑,古人筑墙,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再用杵(chǔ)夯实。筑,捣土用的杵。③[胶鬲(gé)举于鱼盐之中]胶鬲原以贩卖鱼盐为生,西伯(周文王)把他举荐给纣王。后来,他又辅佐周武王。④[管夷吾举于士]管仲(字夷吾)原是齐国公子纠的家臣,纠与公子小白(即后来的齐桓公)争夺君位失败,管仲作为罪人被押回齐国,后经鲍叔牙推荐,被齐桓公任用为相。士,狱官。举于士,从狱官手中释放出来,进而得到任用。⑤[孙叔敖举于海]孙叔敖隐居海滨,楚庄王知道他有才能,用他为相。⑥[百里奚(xī)举于市]百里奚,春秋时期虞(yú)国大夫。虞亡后被俘,由晋入秦,又逃到楚。后来秦穆公用五张公羊皮把它赎出来,用以大夫。市,集市。⑦[饿其体肤]使他经受饥饿之苦。⑧[空乏其身]使他身处贫困之中。空秒,财资缺乏。⑨[行拂乱其所为]使他做事不顺。拂,违背。乱,扰乱。⑩[动心忍性]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⑪[曾(zēng)益]增加。曾,同“增”。⑫[恒过]常常犯错误。⑬[衡于虑]思虑堵塞。衡,同“横”,梗塞、不顺。⑭[作]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⑮[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使人们了解。征,征验、表现。发,显露、流露。喻,了解、明白。⑯[入]指在国内。⑰[法家拂(bì)士]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士,辅佐君王的贤士。拂,同“弼”,辅佐。⑱[出]指在国外。⑲[敌国]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敌,匹敌、相当。⑳[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基础训练一、名句名篇默写1.默写(1)全文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用“_________,_________。”阐述了磨难的意义。(5)“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一个人担当大任之前,如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目的是让其经受磨练,增长才干。(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分析亡国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2.理解性默写填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全文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内外两个方面说明亡国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有这样,才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文中列举一系列历史人物是为了说明逆境(或:困境)对造就人才的重要作用,这些事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文言文阅读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3.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选拔、任用。 B.行拂乱其所为

乱:扰乱。C.困于心,衡于虑

衡:同“横”,梗塞、不顺。 D.征于色,发于声

征:征服。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5.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始一连列举了六位历史上著名人物的事例,举出事实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在经历艰苦磨炼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B.孟子认为,“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是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接着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是造就人才的主观因素的观点。C.本文由磨难对个人成长的作用,说到“法家拂士”“敌国外患”对国家兴亡的重要性,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受磨炼的好处,最终提出中心论点。D.孟子的散文以雄辩著称,本文大量采用排比句,运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体现孟子的散文气势浩瀚、议论纵横的特点。阅读古文,完成下面小题。【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战国】《孟子·告子下》)【乙】吾观史蝤①以不能进蘧伯玉②而退弥子瑕③,故有身后之谏;萧何且死,举曹参以自代。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夫国以(因为)一人兴,以一人亡,贤者(贤能的人)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一定)复(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宋】苏洵《管仲论》)注:①史蝤:蝤qiū。春秋时卫国大臣,以敢谏闻名。②蘧伯玉:蘧qú。春秋时卫国大臣。③弥子瑕:春秋时卫国将军。6.解释加点词的意思。①必先苦其心志____________

②行拂乱其所为____________③萧何且死____________

④固宜如此也____________7.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②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8.【甲】文用舜等先贤的例子证明要担当大任,必须经受艰难困苦的磨练,简要谈谈你从这段话受到的启发。9.【甲】文中点到的“管夷吾”,即是【乙】文中的管仲。对这位担当大任的人,苏洵说“彼管仲者,何以死哉?”(那个管仲呀,为什么可以没有荐贤自代就死了呢?),包含了委婉批评色彩。说说批评了管仲什么。10.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问题。【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三章》)【乙】越国大饥,王恐,召范蠡①而谋。范蠡曰:“王何患焉?今之饥,此越之福,而吴之祸也。夫吴国甚富,而财有馀,其王年少,智寡才轻,好须臾之名,不思后患。王若重币卑辞以请籴②于吴,则食可得也。食得,其卒越必有吴,而王何患焉?”越王曰:“善!”乃使人请食于吴。不出三年,夫差③为禽④。(选自《吕氏春秋》,有删改)【注】①范蠡(lǐ):人名,越国大臣。②籴(dí):买进谷物。③夫差:吴国君主。④禽:通“擒”,捉住。(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全都不同的一项是(

)A.生于忧患

而王何患

不思后患

敌国外患B.举棋不定

举于鱼盐

举国上下

不胜枚举C.智寡才轻

郁郁寡欢

鳏寡孤独

轻诺寡信D.请食于吴

丰衣足食

食不裹腹

锦衣玉食(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3)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以议论为主,列举事例和阐述道理相结合,逐层推论,结构紧凑,论证严密。B.乙文叙写“夫差为禽”的故事说明居安思危的重要性,突出越王的知人善任,吴王的智寡才轻、不思后患。C.甲文开头连用六个事例引出并论证“生于忧患”的观点——只有出身贫贱的人,才能成就不平凡的事业。D.乙文详写了“请食”前勾践与范蠡之间的人物对话,略写了“请食”的经过,详略得当,突出主旨。(4)有人认为“艰苦的环境有利于成才”,也有人认为“优越的环境有利于成才”,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加以阐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乙】宋昭公出亡宋昭公出亡,至于鄙①,喟然②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③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节选自《新序》)[注释]:①鄙:边境。②喟然:叹气的样子。③侍御:侍奉君王的人,这里指侍从妃子。1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发政举事B.被服以立

以我酌油知之C.故宋昭公亡而能悟

温故而知新D.孙叔敖举于海

所恶有甚于死者12.下面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开篇列举的历史事实与后面的议论相辅相成,意在论述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重要性。B.孟子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体现了他不仅重视客观因素对人的影响,也重视主观因素。C.本文从个人和国家两个角度,论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结构紧凑,论证严密,具有说服力。D.本文笔带锋芒,语言犀利,气势磅礴,善用排比,有一种无可辩驳的气势,增强了说服力,体现出孟子的雄辩风格。1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2)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14.有人认为,国歌中“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句歌词应该改动,因为现在中国国力强大,最危险的时候已经过去了。请结合【甲】文谈谈你的看法。15.国之兴衰,事关社稷。请你结合【甲】【乙】两文,概括宋昭公“离国家失社稷”的原因,并且用一句名言警句来警示后来人。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甲】舜发于吠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乙】鲁人烧积泽①。天北风火南倚恐烧国②。哀公惧,自将众趣③救火。左右无人,尽逐兽而火不教,乃召问仲尼。仲尼曰:“夫逐兽者乐而无罚,救火者苦而无赏,此火之所以无教也。”哀公曰:“善。”仲尼曰:“事急不及以赏。救火者尽赏之,则国不足以赏于人。请徒行罚。”哀公曰:“善。”于是仲尼乃下令曰:“不救火者比降北④之罪。”逐兽者比入禁⑤之罪。”令下未遍而火已救矣。(选自《韩非子》)【注释】①积泽:草木丛生的沼泽。②国:都城。③趣:同“促”,督促。④降北:投降败北。⑤禁:禁区。16.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舜发于畎亩之中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自将众趣救火C.尽逐兽而火不救

人不知而不愠D.入则无法家拂士

逐兽者比入禁之罪1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②救火者尽赏之,则国不足以赏于人。18.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天北风火南倚恐烧国19.阅读语段,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乙】文的事件。20.两文同样讲到治国问题,【甲】文孟子主张治国要____________【乙】文孔子建议当权者要____________。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2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1)舜发于畎亩之中____________

(2)空乏其身____________(3)衡于虑____________

(4)而后喻____________22.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C.曾益其所不能 D.人则无法家拂士2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24.唐代名臣魏征认为:帝王心怀忧危,就能任贤受谏;心怀安乐,就会危及国家。这印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5.《格言联璧》中有一联:“天欲祸人,先以微福骄之;天欲福人,先以微祸警之。”文中“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一句表达的是上联的意思还是下联的意思?请用自己的话做简单说明。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乙】上①问侍臣:“创业与守成②孰难?”房玄龄曰:“草昧③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④之,创业难矣!”魏征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⑤,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注】①上:指唐太宗。②守成:保持成就。③草昧:蒙昧、模糊不定的状态。④臣:臣服。⑤忽:不注意,不重视。26.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1)空乏其身

空乏:(2)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喻:(3)故知创业之难

故:(4)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

往:2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2)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28.结合选文【甲】的内容,说说“成才”要经历哪些磨难?29.【甲】【乙】两文的治国思想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上①问侍臣:“创业与守成②孰难?”房玄龄曰:“草昧③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征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④,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注释】①上:指唐太宗。②守成:保持成就。③草昧:蒙昧、模糊不定的状态。④忽:不注意,不重视。30.解释句中加点词语。①舜发于畎亩之中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③而后喻

④创业与守成孰难31.翻译下列句子。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②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32.请用“/”符号给画线的句子断句。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33.请概括【乙】文中唐太宗的治国思想与【甲】文相同之处,并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3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①舜发于畎亩之中②人恒过③衡于虑3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36.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列举古代圣君贤臣起于微贱的事例,得出观点——成大业之人都要吃大苦,这样才能锻炼意志,增长才干。B.第二段先谈个人成才后论国,先论“生于忧患”,再论“死于安乐”。C.本文善用排比,既有不可挡的气势,也增强了论辩的说服力。D.本文前半部分侧重从主观因素进行分析、后半部分则侧重于从客观因素进行分析。【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另有作“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必先苦其心志(2)人恒过,然后能改(3)发于声,而后喻38.翻译句子。(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乙】鲁人烧积泽①,天北风,火南倚,恐烧国。哀公惧,自将众趣②救火。左右无人,尽逐兽而火不救。乃召问仲尼。仲尼曰:“夫逐兽者乐而无罚,救火者苦而无赏,此火之所以无救也。”哀公曰:“善。”仲尼曰:“事急不及以赏救火者尽赏之则国不足以赏于人请徒行罚。”哀公曰:“善。”于是仲尼乃下令曰:“不救火者比降北③之罪。逐兽者比入禁之罪。”令下未遍而火已救矣。——选自《韩非子》【注释】①泽:草木丛生的沼泽;②趣:同“促”,督促;③降北:投降败北39.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哀公惧(恐惧) B.尽逐兽而火不救(都)C.乃召问仲尼(于是) D.逐兽者比入禁之罪(禁止)40.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事急不及以赏救火者尽赏之则国不足以赏于人请徒行罚。41.两文同样讲到治国问题,【甲】文孟子主张治国要,【乙】文孔子建议当权者要。42.阅读回答问题。【甲】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②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周显王)七年,秦献公薨①,子孝公立。孝公生二十一年矣。是时河、山②以东强国六,淮、泗之间小国十馀③,楚、魏与秦接界。魏筑长城,自郑滨洛以北有上郡;楚自汉中,南有巴、黔中。皆以夷翟④遇秦,摈斥之,不得与中国之会盟。于是孝公发愤,布德修政,欲以强秦。(周显王)二十六年,王致伯于秦,诸侯皆贺秦。秦孝公使公子少官帅师会诸侯于逢泽以朝王。(选自《资治通鉴•商鞅变法》,有删改)【注】①薨(hōng):古代称诸侯或大官等去世。②山:指崤山。③小国十馀:十几个小国。馀,同“余”。④夷翟:古称四境未开化的民族,异族。(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①傅说举于版筑之间②入则无法家拂士③是时河、山以东强国六④欲以强秦(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②秦孝公使公子少官帅师会诸侯于逢泽以朝王。(3)【乙】文的事例可以论证【甲】文的观点吗?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4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①劳其筋骨②曾益其所不能③人恒过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乙】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方其系燕父子以组①,函②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矣!及仇雠③已灭,天下已定,则专宠伶官,沉溺声色,朝政皆废。终至一夫④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⑤,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尚书》曰:“谦受益,满招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伶官传序》)注释:①组:丝编的绳索,这里泛指绳索。②函:匣子,名词用作动词。③仇雠(chóu):仇敌。④一夫:指唐庄宗同光四年(926)发动兵变的军士皇甫晖。⑤断发:把发髻割下扔在地上(3)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遗恨也(赠与)B.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等到)C.故方其盛也(正当)D.举天下之豪杰(全,整个)(4)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5)乙文中庄宗的经历与甲文中六位历史名人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臣观前代邦之兴,由得人也;邦之亡,由失人也。得其人,失其人,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天地不能顿为寒暑,必渐于春秋;人君不能顿为兴亡,必渐于善恶。善不积,不能勃焉而兴;恶不积,不能忽焉而亡。(选自白居易《辨兴亡之由》)44.解释下面的词语。(1)空乏其身

空乏:(2)而后喻

喻:(3)由得人也

由:(4)天地不能顿为寒暑顿:45.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2)善不积,不能勃焉而兴;恶不积,不能忽焉而亡。46.【甲】【乙】两文都提到了关乎国家兴亡的什么因素?【甲】【乙】两文论证手法有什么不同?回答各题【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①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再者,不敢纵逸。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若耽②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古之昏君其耳目皆为敝不知时政得失亦不见过以是灭亡。朕既在九重③,不能尽见天下事,故布之卿等,以为朕之耳目。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④。”【注释】①存:抚恤。②耽:沉溺。③九重:深宫之内。④存意:用心操劳国事。47.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曾益其所不能

香远益清(《爱莲说》)B.生于忧患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C.劳其筋骨

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D.若损百姓以奉其身

至于斟酌损益(《出师表》)48.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2)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49.请选择“古之昏君其耳目皆为敝不知时政得失亦不见过以是灭亡”断句正确的一项(

)A.古之昏君其耳目\皆为敝不知时政\得失亦不见过\以是灭亡B.古之昏君\其耳目皆为敝\不知时政得失\亦不见过\以是灭亡C.古之昏君其耳目\皆为敝\不知时政得失\亦不见过\以是灭亡D.古之昏君\其耳目皆为敝\不知时政\得失亦不见过\以是灭亡50.认真阅读【甲】【乙】两文,回答问题乙文强调为君之道是:“存百姓”“不敢纵逸”还要。(自己的话概括)甲文中强调一个国家常常兴盛的原因是:。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甲】舜发于吠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上①谓侍臣曰:“治国如治病,病虽愈,尤宜将护,傥②遽③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今中国幸安,四夷俱服,诚自古所希,然朕日慎一日,唯惧不终,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魏征曰:“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节选自《居安思危》)【注】①上:唐太宗。②侥:倘若。③遮:匆忙,立即。5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舜发于畎亩之中(quǎn) B.胶鬲举于鱼盐之中(gě)C.傥遽自放纵(tǎng) D.傥遽自放纵(jǜ)5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管夷吾举于士()

(2)行拂乱其所为()(3)病虽愈()

(4)四夷俱服()53.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2)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54.结合甲文的观点,说说乙文中魏征“唯喜陛下居安思危”的原因。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节选自《鱼我所欲也》)【丙】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车服不维①,刀锯不加,理乱②不知,黜陟不闻。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③之途,足将进而趦趄④,口将言而嗫嚅,处秽污而不羞,触刑辟而诛戮,侥幸于万一,老死而后止者,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节选自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注释】①车服不维:没有官职的束缚。车服,古代官员所乘的车子和所穿的官服依官位的高低而异,这里是用车服来代指官职。维,束缚、约束。②理乱:指国家的安宁与动乱。理,即治,唐人避高宗李治讳,用“理”代“治”字。③形势:权势。④趦趄(zījū):想往前走又不敢走的样子。5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B.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C.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D.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5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拂乱其所为

拂:违背B.曾益其所不能

曾:同“增”,增加C.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已经D.惟适之安

惟:只57.下列对两篇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蕴含深刻道理,告诉我们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发展,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颓废死亡。B.【乙】文论点鲜明,颇具特色。运用举例论证,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C.【甲】文从国家到个人,论证经受磨炼的好处,最终提出中心论点;【乙】甲文将深刻的道理以浅显的语言说出,逻辑性强。D.【丙】文写了两种人:一种是隐居之士,洁身自好,无毁无忧;一种是钻营之徒,趋炎附势,行为可鄙。5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句子(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2)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甲】舜发于吠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圈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5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舜发于畎亩之中(2)人恒过(3)入则无法家拂士6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乙】勾践之困会稽也,喟然叹曰:“吾终于此乎?”种曰:“汤系①夏台,文王囚羑里,晋重耳奔翟,齐小白奔②莒,其卒王霸。由是观之,何遽不为福乎?”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③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欲使范蠡治国政,蠡对曰:“兵甲之事,种不如蠡;填抚④国家,亲附百姓,蠡不如种。”于是举国政属大夫种,而使范蠡与大夫柘稽行成,为质于吴。二岁而吴归蠡。【注释】①系:拘囚。②奔:意为逃往。③折节:屈己下人。④填抚:镇定安抚。(节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6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越王勾践反国(2)为质于吴62.请用“/”给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乃苦身焦思置胆子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63.结合【甲】文观点,简要分析【乙】文中越王勾践最终能反败为胜的原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6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管夷吾举于士

忠志之士忘身于外B.百里奚举于市

愿为市鞍马C.增益其所不能

香远益清D.降大任于是人

是亦不可以已乎6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提出中心论点的方式与《鱼我所欲也》相同。B.文章开篇列举的六位圣贤共同特点是出身卑微,历经磨难,成就大业。C.文章从个人成才和国家治理两方面展开论述,一详一略。D.文章采用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等方法,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66.借鉴本文的观点,说说我们应当怎样面对逆境与顺境。参考答案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详解】默写题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本题的“忧患、拂士、衡、喻”等字词容易写错。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详解】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注意重点字“忧患、拂、筋、饿、空乏、拂、曾、恒、衡、喻、舜、畎、傅说、版筑、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的书写。3.D4.(1)使他内心痛苦,使他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2)(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如果没有能匹敌的邻国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常常会灭亡。5.D【解析】3.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D.“征于色,发于声”的意思是: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征:征验、表现。不是“征服”。故选D。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1)句中的“苦(使……受苦)、劳(使……受到劳累)、饿(使……受到饥饿)其体肤”几个词是重点词语。(2)句中的“入(指在国内)、则(如果)、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士(辅佐君王的贤士)、出(在国外)、敌国(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恒(常常)”几个词是重点词语。拂,同“弼”,辅佐。5.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D.主要采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和道理论证相结合的论证方法。并没有使用“比喻论证”的方法。故选D。【点睛】参考译文: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是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加以任用的,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集市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通过那样的途径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这样,就知道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的道理了。6.使……受苦。扰乱。将,将要。本来。7.①所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②国家因为一个人而兴盛,因为一个人而败亡。8.人要学有所成,必须刻苦努力,毫不松懈,经受艰难困苦磨练。9.批评管仲在任时没有培养出贤能的接班人。【解析】6.本题考查文言字词解释。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的含义。①句意: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苦:使……受苦。②句意: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乱:扰乱。③句意:萧何将要死时。且:将:将要。④句意:本来就应该如此啊!固:本来。7.本题考查句子翻译。注意以下重点词语:①动心:使他的心受到震撼;忍性: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②以:因为。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拓展。用舜等先贤的例子证明要担当大任,必须经受艰难困苦的磨练。推而广之,就是人要想成功,要想有所成就,就要像这些人一样,必须经受艰难困苦的磨练。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由乙文中“故必(一定)复(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可知贤人一定要推选出贤明的人来,然后才可以安心死去。可是管仲却没有这样做,所以在这里是批评管仲在任时没有培养出贤能的接班人。【点睛】参考译文:【甲】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乙】我看史䲡,因为不能使卫灵公任用贤臣蘧伯玉和斥退宠臣弥子瑕,为此死后进行了尸谏;汉代萧何临死前,推荐了曹参代替自己。大臣的用心,本来就应该如此啊!国家因一个人而兴盛,因一个人而灭亡;贤能的人不为自己的死而感到悲痛,而忧虑国家的衰败。因此一定要推选出贤明的人来,然后才可以安心死去。那管仲,怎么可以没有荐贤自代就撒手人寰了呢?10.(1)B(2)一个人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3)C(4)示例:不管是艰苦的环境,还是优越的环境,只要好好利用,都可以成才。无数的事例说明艰苦的环境能磨炼人的意志,助人成功,但是一个人不能被磨难打倒,要懂得化艰难为力量,这样才能成才;而生活在优越的生活环境里,其实是最有利于成才的,但是一定要好好利用良好的条件,切不可以耽于享受,泯灭心智,这样才可能成才。【详解】(1)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A.祸患/忧虑/祸患/祸患;B.拿着/被选拔、任用/全/列举;C.少/少/老而无夫/少;D.粮食/吃的/食物/食物。故选B。(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在此题中,要注意“困(困惑)、衡(同‘横’,梗塞)、作(奋起)、征(征验)、喻(了解,明白)”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C.有误。甲文开头连用六个事例引出并论证的观点是“只有经历磨难的人,才能成就大业”,不是“只有出身贫贱的人,才能成就不平凡的事业”。故选C。(4)本题考查主观表达。开放性试题,从题目所说的“艰苦的环境有利于成才”和“优越的环境有利于成才”两种观点来看,都不是很严密。“艰苦的环境”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它可使人前进受阻,让人忧愁焦虑,但也有利于人们磨炼意志,增长才干和智慧。同样,“优越的环境”能让人更加舒心自信,但有时也会让人安逸享乐,失去前进的动力。所以,本题作答,首先要阐明自己的观点,然后针对“艰苦的环境”和“优越的环境”,结合生活实际阐述理由,做到观点明确,说理充分,表达清楚连贯,言之有理即可。【点睛】参考译文:【甲】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是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加以任用的,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集市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通过那样的途径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乙】越国遭到严重饥荒,越王很害怕,把范蠡找来商量。范蠡说:“您忧虑什么呢?现在的饥荒正是越国的福分、吴国的祸患。吴国非常富足,财富有余,他们的君主年轻,缺少智谋和才能,喜欢一时的名声,不考虑后患。您如果用贵重的礼物、谦卑的言辞去向吴国借粮,粮食就可以得到。得到粮食,最终越国必定会占有吴国,您又何必忧虑呢?”越王说:“好!”干是就派人向吴国请求借粮。不到三年,吴王夫差便被活捉了。11.C12.A13.(1)(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加(增长)他的才干。(2)朝内朝外都不能使我听到我的过失,因此到了这个地步!14.我认为不应该改动。虽然我们国家现在国力强大,但是我们不能就此停滞不前,而要时刻保持忧患意识,牢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古训,积极进取。只有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永远繁荣昌盛,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15.“谄谀者众”;“无法家拂士”。名言警句示例:①兼听则明,偏信则暗。②前事不忘,后事之师。③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解析】1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A.选拔,任用/做;B.相当于“而”,表修饰/凭借;C.均为连词,表顺承;D.在/比。故选C。12.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主旨,联系实际,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进行判断即可。A.有误,开篇列举的历史事实与后面的议论相辅相成,意在论述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成就的;故选A。1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重点词语:(1)所以,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动,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惊动。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韧。曾,同增,增加。(2)内外,朝内朝外。闻,使……听到。过,过错。是以,因此。14.本题考查结合实际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既要理解文章内容,又要认清现实,两者结合起来分析即可。首先明确观点“不应该改动”。甲文的中心论点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意思是忧虑祸患能激励人(或国家)奋发促使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则会使人(或国家)萎靡死亡。即无论什么时候,人(或国家)都要有忧患意识,要时时警惕,才能杜绝祸患。所以,虽然现在中国国力强大,也不能完全放松,一定要居安思危,时刻警醒,不断鞭策自己这样才能越来越强盛。1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列举名言警句。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主旨,联系实际,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由甲文“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可概括出“无法家拂士”。由乙文“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可概括出“谄谀者众”。名言警句示例:①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②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点睛】参考译文:【甲】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集市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通过这些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才干。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心绪显露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这样,就知道忧愁祸患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乙】宋昭公国亡后出逃,到达了邻国,感慨说道:“我知道亡国的原因了。我朝做官的千百人,施政做事,没有一个不说:‘我们君主圣明!’侍从妃子数百人,披着衣服站立,没有一个不说:‘我们君王长得英俊!’朝内朝外都听不到说我的过错,因此到了这个地步!”(在宋君看来),做君王的之所以离开国家失掉社稷,是因为说谄媚话的人太多。所以宋昭公逃亡了国家后才能够醒悟,最后得以重振国家。16.C17.①(通过这些)来让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加他的才干。②(假如)救火的人都要给予奖赏,那么国库财产(国家财力)都不够用来奖赏他们。18.天北风/火南倚/恐烧国。19.孔子献计救火。20.有忧患意识;赏罚得当(赏罚分明)。【解析】16.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不同,被选举/动词,出发;B.不同,副词,将要/动词,率领;C.相同,连词,表转折,但、却;D.不同,状语,在国内/动词,进入;故选C。17.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1)句重点词语:所以: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动: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惊动。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韧。曾益:增加。曾,通“增”。能:才干。(2)句重点词语:尽:都。赏:奖赏。则:那么。不足:不够。18.本题考查句子的断句。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根据句意进行分析。句意为:天刮北风,火向南延伸,怕要烧到国都。“天北风”点明天气状况,“火南倚”点明火势,“恐烧国”点明担心的事;故断为:天北风/火南倚/恐烧国。1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根据乙文“哀公惧,自将众趣救火。左右无人,尽逐兽而火不救,乃召问仲尼”可知,哀公率领众人救火,他们都追赶野兽却不去救火,就召来孔仲尼询问解决办法;联系“夫逐兽者乐而无罚,救火者苦而无赏,此火之所以无救也”“事急,不及以赏。救火者尽赏之,则国不足以赏于人。请徒行罚”“不救火者比降北之罪”可知,孔子先点明大家去追逐野兽却不救火的原因,进而提出奖罚分明的建议,结果火很快被扑灭;据此可概括为:孔子献计救火。20.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结合甲文“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可知孟子认为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国家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孟子主张治国要有忧患意识;乙文“夫逐兽者乐而无罚,救火者苦而无赏,此火之所以无救也”,孔子先点明大家去追逐野兽却不救火的原因;根据“事急,不及以赏。救火者尽赏之,则国不足以赏于人。请徒行罚”“不救火者比降北之罪”可知,这是孔子提出使大家去救火的建议;联系结果“令下未遍而火已救矣”。说明了赏罚对于提高管理效率、做事效率的重要作用;可见孔子建议当权者要赏罚得当(赏罚分明)。【点睛】参考译文:【甲】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是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加以任用的,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集市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通过那样的途径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这样,就知道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的道理了。【乙】鲁人放火烧积泽,偏偏天刮北风,火势向南蔓延,眼看国家都城将要受到波及。哀公害怕,鼓励百姓参与救火,旁边没有人,但百姓只愿意驱赶野兽,没有人愿意救火,哀公于是召见并向孔子请教。孔子说:“驱赶野兽任务轻松却不会受到责罚,救火不但辛苦危险,又没有奖赏,所以没有人愿意救火。”哀公说:“说得对。”孔子说:“事情紧急来不及行赏,再说凡是参与救火的人都有赏,那么国都不足够用来赏赐给他们。如今,请允许我只使用刑法。”哀公说:“好。”于是仲尼就下令说:“凡是不参与救火者,比照降敌之罪处理;只驱赶野兽的人,按照坐牢之罪。”命令还未遍及全国上下,积泽的大火已被扑灭。21.田地财资缺乏同“横”,梗塞、不顺了解、明白22.A23.(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能匹敌的邻国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往往就容易灭亡。2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5.是下联的意思。微祸给人带来内心的困苦和思想的梗塞,但能让人奋起有所作为,这正是“福人”之处。【解析】21.此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解释。解释词语要注意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舜在田野中被任用。畎亩:田地。(2)句意:使他身处贫困之中。空乏:财资缺乏。(3)句意:思虑阻塞。衡:同“横”,梗塞、不顺。(4)句意:才能被人们了解。喻:了解、明白。22.此题考查通假字。A.句意: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无通假字;B.句意: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衡:同“横”,梗塞、不顺;C.句意:不断增长他的才干。曾:同“增”,增加;D.句意:内部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拂:同“弼”,辅佐;故选A。2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答题时先要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然后初步翻译,再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调整,做到文从字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语有:入:指在国内;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同“弼”,辅佐;出:指在国外;敌国: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恒:往往;亡:灭亡。24.此题考查内容理解。唐代名臣魏征认为:帝王心怀忧危,就能任贤受谏;心怀安乐,就会危及国家。意思是自古以来的帝王,在忧患危难时,就会任用贤能接受劝谏,而一旦到了环境安乐的时候,就必定会宽松懈怠,使劝谏的人战战兢兢,心怀恐惧,这样日月交替,直至灭亡。这就印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5.此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天欲祸人,先以微福骄之;天欲福人,先以微祸警之”意思是:天要使一个人遭祸,必先给他一点小小的好处使他轻信;天要使一个人受福,必先给他一点小小的祸患使他有所警惕。“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意思是: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即微祸给人带来内心的困苦和思想的梗塞,但能让人奋起有所作为,这正是“福人”之处。所以和下联表达的意思一致。【点睛】参考译文:舜在田野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出来进而得到任用,孙叔敖从隐居的海滨被召用为相,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被赎出而成为大夫。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的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韧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能匹敌的邻国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往往就容易灭亡。了解这一切之后,就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26.(1)财资缺乏。(2)了解、明白。(3)所以。(4)过去27.(1)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能匹敌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常常会灭亡。(2)常常担忧在富贵的时候滋生骄奢,疏忽的时候发生祸乱。28.①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所以“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才能起到“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作用。②人才的主观因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主客观条件相互结合,才有可能成就一番事业。29.唐太宗和孟子都认为治理国家要有忧患意识。国君只有居安思危,常念守成之难,才能使国家基业稳定。【解析】26.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1)“空乏其身”的句意是:使他身处贫困之中。空乏:财资缺乏。(2)“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的句意是: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喻:明白、了解。(3)“故知创业之难”的句意是:所以知道创业的艰难。故:所以。(4)“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的句意是:然而创业的艰难,已成为过去的往事。往:过往,过去。27.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1)句中的“入(在国内)、法家(坚持法度的大臣)、拂(同‘弼’,辅弼)、出(在国外)、敌国(匹敌的国家)、恒(常常)”几个词是重点词语。(2)句中的“恐(担心)、于(在)、忽(疏忽)”几个词是重点词语,同时要注意倒装句。28.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结合“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和“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可知,一个人成才先要“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经过这样的艰苦环境中才能增长其才干。同时,“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又强调了人的主观因素,只有主观因素和主客观条件相结合,人才有可能成就一番事业。2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分析。甲文中作者从个人的发展和一个国家的兴亡两个不同的角度进一步论证忧患则生、安乐则亡的道理,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告诉人们要“居安思危”。乙文“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意思是:然而创业的艰难,已成为过去的往事,守成的艰难,正应当与诸位慎重对待。唐太宗认为守成更难,因为创业的艰难,已成为过去的事,守成的艰难,正应当慎重对待。据此可知,他唐太宗和孟子都认为治理国家要有忧患意识。【点睛】参考译文:[甲]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被任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召为相,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被赎出而用为大夫。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的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们的筋骨受到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内心受到震撼,使他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能匹敌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常常会灭亡。这样以后,人们才会知道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的道理)。[乙]太宗问身边大臣:“创业与保持成就哪个难?”房玄龄:“建国之前,与各路英雄一起角逐争斗而后使他们臣服,还是创业难!”魏征说:“自古以来的帝王,莫不是从艰难境地取得天下,又于安逸中失去天下,守成更难!”太宗说:“玄龄与我共同打下江山,出生入死,所以知道创业的艰难。魏征与我共同安定天下,常常担心富贵而导致骄奢,不重视而产生祸乱,所以懂得守成更难。然而创业的艰难,已成为过去的往事,守成的艰难,正应当与诸位慎重对待。”30.①起,指任用②通“弼”,辅佐③了解④哪一个,谁31.①用这些来使他内心惊动,性情坚忍,增加他原来所没有的才干。②常常担心富贵而导致骄奢,忘乎所以而产生祸乱,所以懂得守成更难。32.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33.唐太宗和孟子都认为治理国家要有“忧患意识”。国君只有居安思危,常念“守成之难”,才能使国家基业稳定。告诉我们的道理:在忧虑祸患中能激励人(或国家)奋发促使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则会使人(或国家)萎靡死亡。【解析】30.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字词。①句意: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发:起,指任用;②句意: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拂:通假字,同“弼”,辅佐;③句意:然后你就会知道。喻:了解;④句意:创业与保持成就哪个难?孰:哪一个,谁。31.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①句中注意重点字词“所以(用来……),曾(同‘增’,增加),益(更加)”要理解正确;②句中注意重点字词“恐(担心),所忽(忘乎所以),故(所以),知(懂得,明白)”要理解正确。3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结合“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分析,“人恒过”是主谓短语,是句子的主语,故在“过”后断句;“然后能改”是“人恒过”的谓语,故在“改”后断句;“困于心”“衡于虑”句式一致,都是动宾短语,故在“心”后断句,“虑”后断句;再结合句意“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可断句为: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33.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与阅读启示。解答时,结合选文中唐太宗关于“创业”与“守业”的看法,体会他的治国思想,并联系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论述,找到两人治国思想的相似点进行分析整理。结合【甲】文“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可知,孟子认为朝廷要有严格执法、直言敢谏的贤士,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国侵犯的危险,国家就会灭亡。因此我们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结合【乙】文唐太宗与房玄龄和魏征探讨关于“创业与守成孰难”的问题时,提出“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可知,唐太宗认为国家安定后,(君主)因为富贵而变得骄奢淫逸,因为忽视治理而产生祸乱,这与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不谋而合。唐太宗和孟子都认识到了君主需要居安思危,才能守住基业。据此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人要成才,必要经受磨难;人要成就大事,必须在身体上、思想上、行为上经受艰苦磨难;人处于困境中才会奋发,国家没有忧患便会灭亡。【点睛】参考译文:【甲】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乙】唐太宗问身边大臣:“创业与守成哪个难?”房玄龄:“建国之前,与各路英雄一起角逐争斗而后使他们臣服,还是创业难!”魏征说:“自古以来的帝王,莫不是从艰难境地取得天下,又于安逸中失去天下,守成更难!”太宗说:“玄龄与我共同打下江山,出生入死,所以更体会到创业的艰难。魏征与我共同安定天下,常常担心富贵而导致骄奢,忘乎所以而产生祸乱,所以懂得守成更难。然而创业的艰难,已成为过去的往事,守成的艰难,正应当与诸位慎重对待。”玄龄等人行礼道:“陛下说这一番话,是国家百姓的福气呀!”34.被选拔(被任用、被选举);犯过错(动词:犯错、犯错误);通“横”,堵塞35.①用来(用这些方法来,通过这来,以此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增加他所缺少的能力。②这样以后才知道,因为忧患得以生存,因为沉迷安乐而衰亡。36.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