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宜宾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四川省宜宾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四川省宜宾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四川省宜宾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四川省宜宾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川省宜宾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今年两会,“新质生产力”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被列为各级政府全年十大工作任务之首。对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中国未来经济来说,“新质生产力”将起到创新推动的主导作用,它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三大特征。“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也是教育现代化的内涵要求。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2035年教育现代化的育人目标,时代呼唤中国教育大规模孵化“新质学校”,推动工业文明向智能文明转型,实现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的质变。学校转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涉及多个变革目标。一些具备关键影响力、能够激活创新潜力、形成“飞轮效应”的核心要素,都可以视为教育的新质生产力。剖析其内涵,教育的新质生产力首先涉及四个“新”。新技术:延展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当我们以互联网思维重构教育,借助神经科学、大数据支撑教学,用智能产品提升学习效能,教育的深度、广度将被大大延展。比如:基于脑科学,建构学习力测评工具和指标体系,开展符合大脑学习规律的课堂设计,培养学生的学习力;基于大数据的数智化转型,让每个学生都有一个数字画像;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知识工具,让每一位老师都有一位人工智能助手,每一门课程都有知识图谱……深度而系统的教育转型中,技术的不断革新为学校配备思维的脚手架、行动的工具箱,以最少的耗能产生最大的效果,打开通往高效能创新的“任意门”。新场景:高位赋能学习进化当人工智能突飞猛进,我们不得不重新定义学校的价值——学校不仅是一个“容器”,更是一扇打开师生感知力、创变力的大门。如今,教育的场景时代已经开启,“场景革命”正划时代地提升着我们的教育想象:场景本身具有学习力,能够激发学习者的好奇心、探索欲,激活美的学习感受;场景本身也是课程资源,校园里每个小角落都可以被赋予更多教育的契机,释放教育价值;场景还能够启动行为、点亮心智,唤醒师生的生命感和价值感,实现场景到场能的转换。未来学校的根本功能,就是以课前课中课后场景、真实问题场景、体验式场景等不同的场景,激活学习内驱力,实现全方位的成长。新连接:释放有限资源的无限潜能我们知道,人的智能来自神经网络里的“连接”。连接就是学习,就是在重塑大脑。教育,其实也就是把能够解决成长问题的人与资源相连接。要实现教育高质量,学校就必须实现“连接改变教育”。这包括部门之间的连接、师生之间的连接、学科之间的连接、学习与生活的连接等。资源有潜力,关键在于是不是能挖掘出它下面巨大的冰山,将现有的资源用到极致,释放有限资源的无限潜能,做到因地制宜的创新,实现聚合效应。新生态:持续输送创新动能养育一个孩子,需要一个“村庄”。学校的涌现式、规模化创新,则需要好的生态。一方面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而不同、自由生长的学校生态。学校管理者要看见学校的核心环节,重视一线问题的真实解决,以更灵活、更有效率、更有温度的行为设计与组织形态,抵抗无序。另一方面是高位平衡的区域生态。优质教育的集群式涌现,需要一个又一个的区域教育生态重建。当育人生态四季分明,风调雨顺,尊重个性又集约高效,学校变革就成为人人都能参与的一场“价值涌现”。(摘编自张凯《何为教育的“新质生产力”?》)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教育现代化的内涵要求是“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时代呼唤中国教育大规模孵化“新质学校”。B.我们以互联网思维重构教育,借助新技术及智能产品辅助教学,就有可能延展教育的深度、广度。C.基于脑科学的教育革新是我们在教育转型中必须去尝试的,它能实现以最少的耗能获得最好的效果。D.连接改变教育,高质量教育需要将现有资源用到极致,释放有限资源的无限潜能,实现聚合效应。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从两会报告提到的“新质生产力”说起,引出教育的“新质生产力”,高屋建瓴、逻辑清晰。B.文章分析了教育“新质生产力”涉及的四个“新”,四个方面并列展开,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C.文章采用总分的结构,通过举例、比喻、对比等方式,阐述了教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特征。D.“飞轮效应”“场景革命”“价值涌现”等专业术语的运用,使文章的语言表达更加准确、简洁。3.根据原文内容,对下列案例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该案例针对不同的学习场景,设置了教师和学生的不同任务,思路清晰,简洁明了。B.该案例有效建立了课内、课外,课前、课后,教师、学生、家庭、社会的高效连接。C.该案例使用了“助手”“数据指导”“企业微信平台在线直播”等新的智能教学辅助技术。D.该案例展现了XX学校基于“教育新质生产力”,追求更加有序、高效教育生态的探索。(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我国发布的《风力等级》国家标准中,将风力等级依次划分为18个等级。在冬春季节,其实风力可能只有三四级,远远达不到气象上大风的标准。在气象观测业务规范中,一般将瞬时风速≥17.2米/秒,即风力达到八级以上时才能称作大风,如果一天中出现过大风则记为一个大风日。在我国雷暴、飑线、龙卷、气旋冷空气等天气系统活动引起的大风会带来灾害,其中雷暴、飑线、龙卷等属于强对流天气。我国有三个大风多发区:一是青藏高原,年大风日数多在75天以上,一年有1/5的时间都是大风天,是我国范围最大、日数最多的大风区;二是内蒙古中北部、新疆西北部,年大风日数在50天以上;三是东南沿海及其岛屿,年大风日数多在50天以上。此外山地隘口及孤立山峰处也是大风日数多的地区。摘编自《大风的标准是什么?我国哪里的大风最多呢?》材料二:在中央气象台,根据不同类型大风,大风预报业务被分为三类,即陆地冷空气大风、海上大风、对流性大风。陆地冷空气大风预报中,阵风精细化预报难度较大,目前还很难准确预报其强度、出现时间及具体发生的区域。在海上,阵风预报难度增大。虽然近些年增加了船舶气象站、石油平台观测站、浮标观测站等常规观测手段,预报员也可以结合卫星、雷达等多源观测资料进行研判预报,但实况观测点依然不足。强对流大风的预报难点集中在强对流系统尺度小和极端性两方面,可以说尺度越小,越难预报;强度越强,越难预报。解决难点的关键在强化观测和预报预警上。针对冷空气大风,加强复杂下垫面大风监测;利用人工智能、高分辨率数值模式、高时空分辨率的实况监测资料发展陆地阵风智能预报系统,提高精细化水平。针对海上大风,发展基于多模式集成技术及人工智能技术和CMA-MESO模式使用的海上大风预报技术方法体系等。针对强对流大风,随着快速滚动更新的高分辨率数值模式和基于大数据的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有望在雷暴大风分等级定量预防、极端雷暴大风时空精细化预报方面实现突破。(摘编自《春天的风,太凶猛!预报它有何硬招儿?》)材料三:春季风大在全国其实是普遍现象,全国只有华南地区全年风速的季节差异较小。从风的成因来看,空气从高压区向低压区流动形成风,气压梯度越大风速越快。我国冬季主要受西伯利亚冷高压影响,多偏北风;夏季受太平洋副热带暖高压影响,多偏南风。春季是由冬季风转为夏季风的过渡时期,北方的冷空气和南方的暖湿气流交汇形成锋面,二者互不相让,极不稳定,形成低压气旋,进而产生大风。特别是在我国北方,春季的特点之一就是南北大风交替出现,且风力较大,一阵风就能吹得人风中凌乱。西北地区多沙漠戈壁,春季晴朗干燥气压低,与来自西伯利亚和蒙古高原的凛冽偏北风相遇后,巨大的气压梯度极易导致强烈大风,威力极强,堪称中国境内最狂暴的春风。南方,春天出现大风的情况较少,一般情况下,风力较小,给人轻风拂面的感觉。风虽然无形无质,却也有强烈的存在感。既能塑造雄奇的地理景观,还容易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影响。大风容易引发安全事故、造成农田大旱等自然灾害,还容易对人产生影响。据医疗气象学的研究,风速如果每秒超过6米就会令人心烦,扰乱人的思维和正常工作。春季多大风,极易发生低频的风(即次声波),容易对人体的中枢神经产生影响。因此,多风的春天容易令人心情烦闷。即使是拂面程度的微风,扬起的花粉、尘土及污染物也会刺激敏感人群的呼吸道及眼睛,干痛难忍及情绪失调都有可能出现。这一切都易引起人们的身体不适。大春风能给农田带了佳讯。春风带来的暖湿气流解冻了江河水,水蒸气高空遇冷凝结形成了淅淅沥沥的春雨。在中国神话中,风神和雨神不分家,风雨都与农业息息相关,承载着人们对丰收的期望。只要不是狂风,大春风往往是粮食丰收的好兆头。春风对小麦的摇曳增加了小麦的通风光照,改善了小气候环境,降低小麦植株发生春季黄疸病的机率;摇曳形成的闪烁光照还能使光合作用更有效,有利于增产。(摘编自《春风:北方作妖,南方温柔》)4.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我们将风力划分为18个等级,一般瞬时风速≥17.2米/秒,即风力达到八级以上的大风才会被预报。B.大风预报业务分陆地冷空气大风、海上大风等,预报尺度越小,越难预报,强度越强,越难预报。C.解决预报大风难题需借助人工智能技术,针对不同类型的大风,我们还可以综合使用多种技术。D.春季大风在全国是一种普遍现象,特别是在北方地区,雷暴、飑线、龙卷等天气系统活动异常频繁。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国有三个大风多发区,它们的年大风日数都不少于50天。山地隘口及孤立山峰处大风日数也较多。B.CMA-MESO模式属于海上大风预报技术方法体系,它是以多模式集成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为基础的。C.目前,我们还很难对陆地冷空气阵风作精细化预报,预报海上阵风难度更大,实况观测点依然不足。D.古诗中“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银山碛口风似箭”等诗句都表现了大风的强劲有力。6.请根据材料三的内容,用恰当的语句补全下面的思维导图。(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大红袄李海燕奶奶并不看俩人的脸,只说了一句,回来了。其实奶奶不用看,也知道俩人脸上的憔悴和疲惫。昨天,小远爸打电话来,妈,小远只是受了伤,已经无大碍,我和小远他妈明天回去。奶奶就明白他们打算瞒着她了。两个人疲惫地坐了下来,奶奶问了那个姑娘。你们见着那姑娘了?见着了。那么大团长的千金能看上咱家小远?嗯嗯。儿子儿媳妇一起点头。奶奶从炕上下来,步子有些蹒跚。她打开柜子,拿出那件大红袄。小远妈用手掩住嘴,眼泪就下来了。小远爸忙上前一步挡在小远妈的前面。妈,红袄你不是做完了吗,又拿出来做啥?奶奶说,我把扣重新襻一下,这个没襻好。原来奶奶襻的是喜字扣。今年春天小远回家探亲,告诉奶奶,他有女朋友了。奶奶刨根问底,是你们边防站里的女兵吗?小远告诉奶奶,是他军校的同学。你俩相爱吗?小远被奶奶逗笑了,奶你也知道相爱呀?咋不知道,奶天天看电视,在电视里我还看过你们边防站呢。那你看到我了吗?那倒没有,等你成了英雄,奶奶就能看到你了。奶奶抱着大红袄回到炕上,开始动手拆那些缝好的襻扣。那件大红袄,是奶奶为未来的孙媳妇做的。小远妈曾制止过,现在啥样的衣服都有卖的,妈您就别费心了。奶奶固执地说,我做的是我的心意,再说,我的孙子媳妇,那天必须穿我做的大红袄拜堂。大红袄是绸缎面料,绣着本色的小朵玫瑰花,亮闪闪的。奶奶开始重新襻扣。奶奶拿针的手微微颤抖。屋子里的空气似乎凝固了,只听见奶奶的针线缝合声。过了好一会儿,小远爸说,妈,不急着做,小远今年结不上婚,他女友小蕊明年才毕业呢。奶奶头也不抬,做好了放着,我都是土埋脑瓜顶子的人了,万一……妈,您能活一百岁呢。又沉默了。秋风在窗外纺着线,嘤嘤嘤地响。偶尔有一两片树叶刮过来,打在窗玻璃上,又被风旋走了。小远妈站在柜子那儿,看着墙上小远的照片,默默地掉眼泪。儿子说,妈您歇会儿,睡个午觉,走一个星期了,我去地里看看庄稼啥时候能收。说完上前拉了拉小远妈。小远妈忙说,我也去。奶奶给大红袄重新襻好了扣,这次襻的是蝴蝶扣,然后整整齐齐地叠好,放进柜子里,在上面落了一把锁。从此,奶奶再也没打开过那口柜子,直到小蕊来。小蕊来的那天,下着春天的第一场雨。清清瘦瘦的小蕊说她去北京,顺路来看看奶。小蕊还说,小远本来也想跟她一起回来的,但因为临时有任务,没回来。小蕊说得真切,奶只好问小远的伤。小蕊说,跟过去一样活蹦乱跳了,就是想奶奶,让我替他抱奶奶。小蕊说完,抱住了奶奶。奶奶的眼泪在前面流,小蕊的眼泪在奶的身后流,俩人松开的时候,又是两张笑脸。三天的时间,奶奶要小蕊跟她睡,一老一少两个爱着小远的女人,一唠就是大半宿,唠的都是小远。小蕊给奶奶讲她跟小远的相遇,从相知到相爱,说她这辈子就认准小远了。奶给小蕊讲小远小时候的事,从孩提时开始讲起,一件件一桩桩,几列火车都装不尽。三天后,小蕊要走了,奶打开那口柜子,拿出那件大红袄,给你做的,试试合身不?小蕊把大红袄穿在身上。奶奶上前抻抻前襟儿,拽拽后身儿,蛮好看的,喜庆,只可惜有点儿肥了。脱下来吧,以后奶给你做件合身的。小蕊说,奶奶,我喜欢,给我吧。小蕊抱着那件大红袄在前面走,小远爸妈和奶奶在后边送。出了村口,奶说她要单独送送小蕊。小蕊挽着奶奶,俩人慢慢地向前走着。走到村前那条小河边,小蕊说,奶回去吧。奶奶说,我送你过河,再来就不容易了。小蕊说,以后我会跟小远常来看奶奶的。奶奶攥着小蕊的手,俩人过了河。奶奶说,走吧,孩子,过了前面那道坡,就是大道了。小蕊上前抱住了奶奶,奶奶,我走了,您多保重。小蕊的眼眶再也关不住汹涌而至的泪水。她转身快步走去,不再回头看奶奶。小蕊——小蕊——奶奶追了过来,小蕊站定。奶奶说,红袄还给奶奶吧,袄太肥,你太瘦,穿着累。小蕊说,奶奶,我回去好好吃饭,袄就不肥了。不给了,不给了。奶坚持要回了大红袄。春风带着一股春天才有的湿润,从南边吹过来,吹湿了奶奶的眼睛。奶突然说,奶奶知道小远已经不在了,这么好的姑娘,怪就怪我家小远没福气啊。奶奶哽咽了。小蕊憋着眼泪,一个劲儿地摇头。三天来,小蕊终于在奶的面前哭出了声音。(有删改)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以“大红袄”为线索,讲述一个感人至深的家庭故事,展现了三代人之间深沉的爱。B.小远的牺牲大家都知道,但是都互相瞒着,故事虽是悲剧,但让大家感受到了温情与爱。C.文章大量运用对话展现人物性格与情感,对话简洁而富有内涵,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D.小蕊最后终于哭了,这眼泪中既有遗憾和伤心,也有失望,因为奶奶坚持要回了大红袄。8.文中多处暗示了奶奶早已知道小远牺牲的事实。请找出其中的三处,并加以分析。9.有人认为小说主人公是奶奶,也有人认为是小远,你认为呢?请结合文本探究。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承平既久,户口岁增,兵籍益广,吏员益众,佛老、寇敌耗蠹中国,县官之费,数倍昔时,百姓亦稍纵侈,而上下始困于财矣。权三司使李谘尝奏事两宫,言:“天下赋调有常,今西、北寝兵二十年,而边馈如故,它用浸广,戍兵虽未可减,其末作浮费非本务者,宜一切裁损,以宽敛厚下。”盐铁判官俞献卿亦言:“天下谷帛日益耗,物价日益高,欲民力之不屈,不可得也。今天下谷帛之直,比祥符初增数倍矣。人皆谓稻苗未立而私籴,桑叶未吐而私买。自荆湖、江淮间,民愁无聊。转运使务刻剥,以增其数,岁益一岁,营造费用,皆出于民,是以物价益高,民力积困也。夫卮不盈者漏在下,木不茂者蠹在内。陛下宜知其有损于彼,无益于此,与公卿大臣朝夕图议而救正之。”上纳其言,命议裁减冗费。五月,张方平言:“伏以天下承平,为岁深远,而国用不赡,民力益困。今聚师境上调费浸广倚于经入则财不给加以横赋则人不堪。救兹交急,特在陛下身先率下,惟事事得其撙节而已。臣窃惟陛下躬勤节用,克自抑畏,凡诸服御,殊为菲薄,而中外之论,皆言用度太过,臣窃疑之。盖宫闱嬖昵、左右近习,仰恃仁慈,缘为奸弊。且禁中呼索,辄称圣旨,有司应奉,皆为上供,故外人不知其详,而私议累乎盛德。伏愿陛下上念宗社之计,下以生民为心,彼妇人宦者,何烦过于姑息?超然远虑,断自天心,试取先帝之世及陛下临御以来天圣之初官司帐籍,如内东门之类,比较近年支费金帛,则知增损丰俭之数。以一言裁减之恩,而为万方广富之本。”壬子,内降诏书,减皇后及宗室妇郊祀所赐之半,著为式。又诏皇后、嫔御进奉乾元节回赐物亦减半。于是皇后、嫔御各上俸钱五月,宗室刺史以上亦纳公使钱之半。上语辅臣曰:“此《周官》所语‘供王之好用’者。朕宫中无所废,其斥以助县官。”(选自《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减浮费》)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今聚师境A上B调费C浸广D倚于经入E则财不给F加以横赋G则人不堪。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寝,文中是“停止”之义,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暮寝而思之”中的“寝”意思不同。B.而,文中是“可是”之义,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因人之力而敝之”的“而”意思相同。C.直,通“值”,“价格”之义,与《寡人之于国也》中“直不百步耳”的“直”意思不同。D.聊,文中是“依靠、依赖”之义,与《归去来兮辞》中“聊乘化以归尽”的“聊”意思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谘认为,在军需开支上,那些无关紧要的开支,应全部裁减,以减轻负担,增加下层百姓的福利。B.俞献卿认为,转运使剥削百姓增加税收,再加上工程建设费用出自百姓,导致百姓生活越来越困顿。C.张方平认为,要想解决当前的财政问题,关键在于皇上要率先垂范,对于后宫和宦官不要过于姑息。D.皇后、妃嫔上缴五月份的俸禄及部分官员上缴一半公使钱后,皇上认为应将这些钱款拨给地方官府。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人皆谓稻苗未立而私籴,桑叶未吐而私买。(2)以一言裁减之恩,而为万方广富之本。(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故刑部李尚书荆谷山集会张九龄尝闻继老聘,身退道弥耽。结宇倚青壁,疏泉喷碧潭。苔石随人古,烟花寄酒酣。山光纷向夕,归兴杜城南。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继老聘”“道弥耽”反映出李尚书脱俗境界,引出后文对其隐居住所的描写。B.居室傍着青翠峭壁,清静幽雅;淙淙的泉水喷涌而出,汇聚成碧绿的深潭,充满活力。C.石上滋生的苔藓,伴随主人一同岁月静好;空中绽放着绚烂烟花,主人与友人把酒言欢。D.诗歌语言清新淡雅,虽辞无丽藻,但却富含情思,体现了诗歌的清淡风格与深远寄托。15.请简要分析这首诗抒发的情感。(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劝学》中提到,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但做事专一;螃蟹又有腿又有钳,却“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2)陶渊明《饮酒》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与《归去来兮辞》中“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寓意相似。(3)2024年是甲辰龙年,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龙”在古诗文中俯拾即是,如“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清明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这一天,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坟墓前献上鲜花、食物等供品,以表达对他们的敬意和思念之情。祭祖承载着对祖先的敬仰和对家族传统的传承,这一祭祀活动(),自古代社会就有。祭祖活动,不仅人们可以加深对家族和亲情的认同感,还可以增强自己的历史渊源。清明又是最为()的时日,料峭的春寒退场,桃花、梨花斗丽争艳,竞相绽放,如同天边的云霞落满枝头;,,……放眼望去,满目都是一幅幅春光怡人的画卷。崇尚自然的中国人,怎会错过这难得的好时光。他们迎着柔和的阳光,踏青徜徉于山水之间。踏青在古时叫寻春,风俗至唐宋尤盛。诗人在诗句“”中,就表达了当时的人们对于踏青游玩的喜好。和煦的春风、清新的空气、明媚的阳光、萌发的花草……清明呈现的这种()之色,让人觉得一个良好生态环境对于美好生活的重要意义。从踏青所见的山水清明之中,联想到思想清明、言行清明,从这个意义上说,清明节的意义就不仅仅是对美景的肤浅观感,更有一种()的深层感悟。17.请在文中括号处填入恰当成语。18.第一段画横线的句子表述不当,请予以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语意严谨。19.仿照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续写一个句子。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内容贴切连贯。20.若将文中画虚线句“崇尚自然中国人,怎会错过这难得的好时光”结尾处的句号改为问号,从表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的句号,表意更妥帖,为什么?21.第二段中横线处补写的诗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B.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C.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D.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肠。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据说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在求知的过程中发现,很多“聪明人”往往会因为自己某个方面的成就而误以为自己无所不通,无所不能,于是说了一句经典感悟:“我知道我不知道”——这样的苏格拉底反而被认为是最聪明的人。对此,你怎么看呢?请结合自己的阅读与成长体验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四川省宜宾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今年两会,“新质生产力”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被列为各级政府全年十大工作任务之首。对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中国未来经济来说,“新质生产力”将起到创新推动的主导作用,它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三大特征。“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也是教育现代化的内涵要求。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2035年教育现代化的育人目标,时代呼唤中国教育大规模孵化“新质学校”,推动工业文明向智能文明转型,实现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的质变。学校转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涉及多个变革目标。一些具备关键影响力、能够激活创新潜力、形成“飞轮效应”的核心要素,都可以视为教育的新质生产力。剖析其内涵,教育的新质生产力首先涉及四个“新”。新技术:延展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当我们以互联网思维重构教育,借助神经科学、大数据支撑教学,用智能产品提升学习效能,教育的深度、广度将被大大延展。比如:基于脑科学,建构学习力测评工具和指标体系,开展符合大脑学习规律的课堂设计,培养学生的学习力;基于大数据的数智化转型,让每个学生都有一个数字画像;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知识工具,让每一位老师都有一位人工智能助手,每一门课程都有知识图谱……深度而系统的教育转型中,技术的不断革新为学校配备思维的脚手架、行动的工具箱,以最少的耗能产生最大的效果,打开通往高效能创新的“任意门”。新场景:高位赋能学习进化当人工智能突飞猛进,我们不得不重新定义学校的价值——学校不仅是一个“容器”,更是一扇打开师生感知力、创变力的大门。如今,教育的场景时代已经开启,“场景革命”正划时代地提升着我们的教育想象:场景本身具有学习力,能够激发学习者的好奇心、探索欲,激活美的学习感受;场景本身也是课程资源,校园里每个小角落都可以被赋予更多教育的契机,释放教育价值;场景还能够启动行为、点亮心智,唤醒师生的生命感和价值感,实现场景到场能的转换。未来学校的根本功能,就是以课前课中课后场景、真实问题场景、体验式场景等不同的场景,激活学习内驱力,实现全方位的成长。新连接:释放有限资源的无限潜能我们知道,人的智能来自神经网络里的“连接”。连接就是学习,就是在重塑大脑。教育,其实也就是把能够解决成长问题的人与资源相连接。要实现教育高质量,学校就必须实现“连接改变教育”。这包括部门之间的连接、师生之间的连接、学科之间的连接、学习与生活的连接等。资源有潜力,关键在于是不是能挖掘出它下面巨大的冰山,将现有的资源用到极致,释放有限资源的无限潜能,做到因地制宜的创新,实现聚合效应。新生态:持续输送创新动能养育一个孩子,需要一个“村庄”。学校的涌现式、规模化创新,则需要好的生态。一方面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而不同、自由生长的学校生态。学校管理者要看见学校的核心环节,重视一线问题的真实解决,以更灵活、更有效率、更有温度的行为设计与组织形态,抵抗无序。另一方面是高位平衡的区域生态。优质教育的集群式涌现,需要一个又一个的区域教育生态重建。当育人生态四季分明,风调雨顺,尊重个性又集约高效,学校变革就成为人人都能参与的一场“价值涌现”。(摘编自张凯《何为教育的“新质生产力”?》)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教育现代化的内涵要求是“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时代呼唤中国教育大规模孵化“新质学校”。B.我们以互联网思维重构教育,借助新技术及智能产品辅助教学,就有可能延展教育的深度、广度。C.基于脑科学的教育革新是我们在教育转型中必须去尝试的,它能实现以最少的耗能获得最好的效果。D.连接改变教育,高质量的教育需要将现有资源用到极致,释放有限资源的无限潜能,实现聚合效应。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从两会报告提到的“新质生产力”说起,引出教育的“新质生产力”,高屋建瓴、逻辑清晰。B.文章分析了教育“新质生产力”涉及的四个“新”,四个方面并列展开,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C.文章采用总分的结构,通过举例、比喻、对比等方式,阐述了教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特征。D.“飞轮效应”“场景革命”“价值涌现”等专业术语的运用,使文章的语言表达更加准确、简洁。3.根据原文内容,对下列案例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该案例针对不同的学习场景,设置了教师和学生的不同任务,思路清晰,简洁明了。B.该案例有效建立了课内、课外,课前、课后,教师、学生、家庭、社会的高效连接。C.该案例使用了“助手”“数据指导”“企业微信平台在线直播”等新的智能教学辅助技术。D.该案例展现了XX学校基于“教育新质生产力”,追求更加有序、高效教育生态的探索。【答案】1.C2.C3.B【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基于脑科学的教育革新……它能实现……”张冠李戴,原文说的是“技术的不断革新……以最少的耗能产生最大的效果”,而非仅仅只是“基于脑科学的教育革新”。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分析文章的结构和思路的能力。C.“通过举例、比喻、对比等方式”说法有误。文中并未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图表信息的能力。B.“教师、学生、家庭、社会的高效连接”无中生有。图片中只体现了教师、学生的高效连接。故选B。(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我国发布的《风力等级》国家标准中,将风力等级依次划分为18个等级。在冬春季节,其实风力可能只有三四级,远远达不到气象上大风的标准。在气象观测业务规范中,一般将瞬时风速≥17.2米/秒,即风力达到八级以上时才能称作大风,如果一天中出现过大风则记为一个大风日。在我国雷暴、飑线、龙卷、气旋冷空气等天气系统活动引起的大风会带来灾害,其中雷暴、飑线、龙卷等属于强对流天气。我国有三个大风多发区:一是青藏高原,年大风日数多在75天以上,一年有1/5的时间都是大风天,是我国范围最大、日数最多的大风区;二是内蒙古中北部、新疆西北部,年大风日数在50天以上;三是东南沿海及其岛屿,年大风日数多在50天以上。此外山地隘口及孤立山峰处也是大风日数多的地区。摘编自《大风的标准是什么?我国哪里的大风最多呢?》材料二:在中央气象台,根据不同类型大风,大风预报业务被分为三类,即陆地冷空气大风、海上大风、对流性大风。陆地冷空气大风预报中,阵风精细化预报难度较大,目前还很难准确预报其强度、出现时间及具体发生的区域。在海上,阵风预报难度增大。虽然近些年增加了船舶气象站、石油平台观测站、浮标观测站等常规观测手段,预报员也可以结合卫星、雷达等多源观测资料进行研判预报,但实况观测点依然不足。强对流大风的预报难点集中在强对流系统尺度小和极端性两方面,可以说尺度越小,越难预报;强度越强,越难预报。解决难点的关键在强化观测和预报预警上。针对冷空气大风,加强复杂下垫面大风监测;利用人工智能、高分辨率数值模式、高时空分辨率的实况监测资料发展陆地阵风智能预报系统,提高精细化水平。针对海上大风,发展基于多模式集成技术及人工智能技术和CMA-MESO模式使用的海上大风预报技术方法体系等。针对强对流大风,随着快速滚动更新的高分辨率数值模式和基于大数据的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有望在雷暴大风分等级定量预防、极端雷暴大风时空精细化预报方面实现突破。(摘编自《春天的风,太凶猛!预报它有何硬招儿?》)材料三:春季风大在全国其实是普遍现象,全国只有华南地区全年风速的季节差异较小。从风的成因来看,空气从高压区向低压区流动形成风,气压梯度越大风速越快。我国冬季主要受西伯利亚冷高压影响,多偏北风;夏季受太平洋副热带暖高压影响,多偏南风。春季是由冬季风转为夏季风的过渡时期,北方的冷空气和南方的暖湿气流交汇形成锋面,二者互不相让,极不稳定,形成低压气旋,进而产生大风。特别是在我国北方,春季的特点之一就是南北大风交替出现,且风力较大,一阵风就能吹得人风中凌乱。西北地区多沙漠戈壁,春季晴朗干燥气压低,与来自西伯利亚和蒙古高原的凛冽偏北风相遇后,巨大的气压梯度极易导致强烈大风,威力极强,堪称中国境内最狂暴的春风。南方,春天出现大风的情况较少,一般情况下,风力较小,给人轻风拂面的感觉。风虽然无形无质,却也有强烈的存在感。既能塑造雄奇的地理景观,还容易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影响。大风容易引发安全事故、造成农田大旱等自然灾害,还容易对人产生影响。据医疗气象学的研究,风速如果每秒超过6米就会令人心烦,扰乱人的思维和正常工作。春季多大风,极易发生低频的风(即次声波),容易对人体的中枢神经产生影响。因此,多风的春天容易令人心情烦闷。即使是拂面程度的微风,扬起的花粉、尘土及污染物也会刺激敏感人群的呼吸道及眼睛,干痛难忍及情绪失调都有可能出现。这一切都易引起人们的身体不适。大春风能给农田带了佳讯。春风带来的暖湿气流解冻了江河水,水蒸气高空遇冷凝结形成了淅淅沥沥的春雨。在中国神话中,风神和雨神不分家,风雨都与农业息息相关,承载着人们对丰收的期望。只要不是狂风,大春风往往是粮食丰收的好兆头。春风对小麦的摇曳增加了小麦的通风光照,改善了小气候环境,降低小麦植株发生春季黄疸病的机率;摇曳形成的闪烁光照还能使光合作用更有效,有利于增产。(摘编自《春风:北方作妖,南方温柔》)4.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我们将风力划分为18个等级,一般瞬时风速≥17.2米/秒,即风力达到八级以上的大风才会被预报。B.大风预报业务分陆地冷空气大风、海上大风等,预报尺度越小,越难预报,强度越强,越难预报。C.解决预报大风难题需借助人工智能技术,针对不同类型的大风,我们还可以综合使用多种技术。D.春季大风在全国是一种普遍现象,特别是在北方地区,雷暴、飑线、龙卷等天气系统活动异常频繁。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国有三个大风多发区,它们的年大风日数都不少于50天。山地隘口及孤立山峰处大风日数也较多。B.CMA-MESO模式属于海上大风预报技术方法体系,它是以多模式集成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为基础的。C.目前,我们还很难对陆地冷空气阵风作精细化预报,预报海上阵风难度更大,实况观测点依然不足。D.古诗中“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银山碛口风似箭”等诗句都表现了大风的强劲有力。6.请根据材料三的内容,用恰当的语句补全下面的思维导图。【答案】4.C5.B6.(1)空气从高压区向低压区流动;(2)分区;(3)引起人们的身体不适【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本信息能力。A.“即风力达到八级以上的大风才会被预报”错误,曲解文意。由“在气象观测业务规范中,一般将瞬时风速≥17.2米/秒即风力达到八级以上时才能称作大风”可知,原文只是说“在气象观测业务规范中”,将符合条件的称作大风。B.“大风预报业务分陆地冷空气大风、海上大风等……”错误,张冠李戴,扩大范围。由“强对流大风……可以说尺度越小,越难预报;强度越强,越难预报”可知,原文的对象是“强对流大风”,选项将其理解为“陆地冷空气大风、海上大风等”。D.“雷暴、飑线、龙卷等天气系统活动异常频繁”错误,曲解文意。由“在我国雷暴、飑线、龙卷、气旋冷空气等天气系统活动引起的大风会带来灾害,其中雷暴、飑线、龙卷等属于强对流天气”“特别是在我国北方,春季的特点之一就是南北大风交替出现……”可知,原文并未标明北方春季“雷暴、飑线、龙卷等天气系统活动异常频繁”,选项杂糅信息。故选C。【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本观点态度的能力。B.“它是以多模式集成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为基础的”错误,曲解文意。由“发展基于多模式集成技术及人工智能技术和CMA-MESO模式使用的海上大风预报技术方法体系等”可知,“多模式集成技术及人工智能技术”“CMA-MESO模式”是并列关系,前者并非其基础。故选B。【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筛选文本信息和行文思路的能力。第(1)处,讲解风的成因,由“从风的成因来看,空气从高压区向低压区流动形成风,气压梯度越大风速越快”可知,成因是“空气从高压区向低压区流动”。第(2)处,材料三共分为三层,第一层是1、2段,由“春季风大在全国其实是普遍现象”“从风的成因来看”可知,该层分析春季大风的成因;第二层为3、4、5段,分别讲述我国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南方地区风的特点;第三层是最后三段,由“既能塑造雄奇的地理景观,还容易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影响”等可知,分析大风的利弊。故第(2)处应填写“分区”“不同地区大风特点”等。第(3)处,第7段介绍大风的弊端,思维导图中已经给出两点,由“还容易对人产生影响”“这一切都易引起人们的身体不适”可知,应填写“引起人们的身体不适”“对人产生不好的影响”一类句子。(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大红袄李海燕奶奶并不看俩人的脸,只说了一句,回来了。其实奶奶不用看,也知道俩人脸上的憔悴和疲惫。昨天,小远爸打电话来,妈,小远只是受了伤,已经无大碍,我和小远他妈明天回去。奶奶就明白他们打算瞒着她了。两个人疲惫地坐了下来,奶奶问了那个姑娘。你们见着那姑娘了?见着了。那么大团长的千金能看上咱家小远?嗯嗯。儿子儿媳妇一起点头。奶奶从炕上下来,步子有些蹒跚。她打开柜子,拿出那件大红袄。小远妈用手掩住嘴,眼泪就下来了。小远爸忙上前一步挡在小远妈的前面。妈,红袄你不是做完了吗,又拿出来做啥?奶奶说,我把扣重新襻一下,这个没襻好。原来奶奶襻的是喜字扣。今年春天小远回家探亲,告诉奶奶,他有女朋友了。奶奶刨根问底,是你们边防站里的女兵吗?小远告诉奶奶,是他军校的同学。你俩相爱吗?小远被奶奶逗笑了,奶你也知道相爱呀?咋不知道,奶天天看电视,在电视里我还看过你们边防站呢。那你看到我了吗?那倒没有,等你成了英雄,奶奶就能看到你了。奶奶抱着大红袄回到炕上,开始动手拆那些缝好的襻扣。那件大红袄,是奶奶为未来的孙媳妇做的。小远妈曾制止过,现在啥样的衣服都有卖的,妈您就别费心了。奶奶固执地说,我做的是我的心意,再说,我的孙子媳妇,那天必须穿我做的大红袄拜堂。大红袄是绸缎面料,绣着本色的小朵玫瑰花,亮闪闪的。奶奶开始重新襻扣。奶奶拿针的手微微颤抖。屋子里的空气似乎凝固了,只听见奶奶的针线缝合声。过了好一会儿,小远爸说,妈,不急着做,小远今年结不上婚,他女友小蕊明年才毕业呢。奶奶头也不抬,做好了放着,我都是土埋脑瓜顶子的人了,万一……妈,您能活一百岁呢。又沉默了。秋风在窗外纺着线,嘤嘤嘤地响。偶尔有一两片树叶刮过来,打在窗玻璃上,又被风旋走了。小远妈站在柜子那儿,看着墙上小远的照片,默默地掉眼泪。儿子说,妈您歇会儿,睡个午觉,走一个星期了,我去地里看看庄稼啥时候能收。说完上前拉了拉小远妈。小远妈忙说,我也去。奶奶给大红袄重新襻好了扣,这次襻的是蝴蝶扣,然后整整齐齐地叠好,放进柜子里,在上面落了一把锁。从此,奶奶再也没打开过那口柜子,直到小蕊来。小蕊来的那天,下着春天的第一场雨。清清瘦瘦的小蕊说她去北京,顺路来看看奶。小蕊还说,小远本来也想跟她一起回来的,但因为临时有任务,没回来。小蕊说得真切,奶只好问小远的伤。小蕊说,跟过去一样活蹦乱跳了,就是想奶奶,让我替他抱奶奶。小蕊说完,抱住了奶奶。奶奶的眼泪在前面流,小蕊的眼泪在奶的身后流,俩人松开的时候,又是两张笑脸。三天的时间,奶奶要小蕊跟她睡,一老一少两个爱着小远的女人,一唠就是大半宿,唠的都是小远。小蕊给奶奶讲她跟小远的相遇,从相知到相爱,说她这辈子就认准小远了。奶给小蕊讲小远小时候的事,从孩提时开始讲起,一件件一桩桩,几列火车都装不尽。三天后,小蕊要走了,奶打开那口柜子,拿出那件大红袄,给你做的,试试合身不?小蕊把大红袄穿在身上。奶奶上前抻抻前襟儿,拽拽后身儿,蛮好看的,喜庆,只可惜有点儿肥了。脱下来吧,以后奶给你做件合身的。小蕊说,奶奶,我喜欢,给我吧。小蕊抱着那件大红袄在前面走,小远爸妈和奶奶在后边送。出了村口,奶说她要单独送送小蕊。小蕊挽着奶奶,俩人慢慢地向前走着。走到村前那条小河边,小蕊说,奶回去吧。奶奶说,我送你过河,再来就不容易了。小蕊说,以后我会跟小远常来看奶奶的。奶奶攥着小蕊的手,俩人过了河。奶奶说,走吧,孩子,过了前面那道坡,就是大道了。小蕊上前抱住了奶奶,奶奶,我走了,您多保重。小蕊的眼眶再也关不住汹涌而至的泪水。她转身快步走去,不再回头看奶奶。小蕊——小蕊——奶奶追了过来,小蕊站定。奶奶说,红袄还给奶奶吧,袄太肥,你太瘦,穿着累。小蕊说,奶奶,我回去好好吃饭,袄就不肥了。不给了,不给了。奶坚持要回了大红袄。春风带着一股春天才有的湿润,从南边吹过来,吹湿了奶奶的眼睛。奶突然说,奶奶知道小远已经不在了,这么好的姑娘,怪就怪我家小远没福气啊。奶奶哽咽了。小蕊憋着眼泪,一个劲儿地摇头。三天来,小蕊终于在奶的面前哭出了声音。(有删改)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以“大红袄”为线索,讲述一个感人至深的家庭故事,展现了三代人之间深沉的爱。B.小远的牺牲大家都知道,但是都互相瞒着,故事虽是悲剧,但让大家感受到了温情与爱。C.文章大量运用对话展现人物性格与情感,对话简洁而富有内涵,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D.小蕊最后终于哭了,这眼泪中既有遗憾和伤心,也有失望,因为奶奶坚持要回了大红袄。8.文中多处暗示了奶奶早已知道小远牺牲的事实。请找出其中的三处,并加以分析。9.有人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奶奶,也有人认为是小远,你认为呢?请结合文本探究。【答案】7.D8.①“奶奶拿针的手微微颤抖。”“颤抖”中暗示奶奶知道小远牺牲的消息后内心的悲痛。②“奶奶给大红袄重新襻好了扣,这次襻的是蝴蝶扣,然后整整齐齐地叠好,放进柜子里,在上面落了一把锁。”“蝴蝶”是另外一种祝愿,“落了一把锁”是奶奶锁住知道小远牺牲消息的内心的悲痛。③“奶奶的眼泪在前面流,小蕊的眼泪在奶的身后流,俩人松开的时候,又是两张笑脸。”暗示奶奶早已知道小远牺牲的事实,她强忍着悲伤。④“奶坚持要回了大红袄。”奶奶知道小远已经牺牲了,小蕊已经不可能穿上大红袄跟小远结婚了。9.示例一:主人公是奶奶①小说情节主要围绕奶奶展开:“大红袄”是奶奶做的,全文以“大红袄”为线索,重点写奶奶知道孙子小远牺牲后的悲伤与隐忍。②奶奶的人物形象随着情节的发展更加立体丰满:奶奶的情感从单纯的追怀孙子升华为希望善良的人幸福。③小说主题与奶奶有关:赞美了奶奶的爱的深沉和伟大,赞美了以奶奶为代表的善良的灵魂。示例二:主人公是小远①小远牺牲是本文的暗线,小说情节表面在刻画奶奶,实则围绕小远的牺牲而展开的。②小说侧面表现了小远的人物形象。小远是一个有责任、有担当、有牺牲精神的英雄。③小说主题与小远有关。故事彰显了英雄小远的牺牲精神和为大家舍小家的大爱情怀。【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D.“眼泪中既有遗憾和伤心,也有失望,因为奶奶坚持要回了大红袄”错误,小蕊最后终于哭了,是因为悲情与感动,为奶奶、小远等善良的灵魂而感动。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暗示特点的能力。暗示在小说中就是不把意思完全说明白,适可而止,留给读者自己发挥的空间。有一种回味的感觉,让文章蕴含更加丰富。文中多处暗示了奶奶早已知道小远牺牲的事实,则应把握和奶奶相关的情节,从对奶奶的描写中分析。可分析奶奶反常的举动。如“奶奶拿针的手微微颤抖”“奶奶给大红袄重新襻好了扣……襻的是蝴蝶扣”“放进柜子里,在上面落了一把锁”。“颤抖”暗示奶奶知道小远牺牲的消息后内心的悲痛;“蝴蝶”有化蝶的意思,是另外一种祝愿;“落了一把锁”是奶奶锁住知道小远牺牲消息的内心的悲痛。关于奶奶的各类描写。写奶奶和小蕊的拥抱,奶奶“眼泪在前面流”,俩人松开的时候,又是“笑脸”,暗示奶奶流泪是因为早已知道小远牺牲的事实,她只是强忍着悲伤不说;“奶坚持要回了大红袄。”不是要等到孙子结婚,而是暗示奶奶知道小远已经牺牲了,小蕊已经不可能穿上大红袄跟小远结婚了。【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解读的能力。本题可以认为主人公奶奶,也有人认为是小远。可以从情节、形象、主题等角度阐明理由。示例一:主人公是奶奶从情节看,小说以奶奶知晓了实事开篇,结尾奶奶点明了真相。主体部分情节主要也是围绕奶奶展开:“大红袄”是奶奶做,后来奶奶改大红袄,给小蕊穿大红袄,又要回大红袄,全文以“大红袄”为线索,其间渗透奶奶知道孙子小远牺牲后的悲伤与隐忍。从人物形象看,奶奶最初为孙子的牺牲悲痛隐忍,后来为小蕊着想要回大红袄,是希望小蕊将来能够幸福。奶奶的人物形象随着情节的发展更加立体丰满:奶奶内心坚忍、强大,她的情感从单纯的追怀孙子升华为希望善良的人幸福。从主题看,小说赞美了奶奶情怀,对至亲爱的深沉,对别人爱的伟大,或者二者难以分别,互相成就。小说赞美了以奶奶为代表的善良的灵魂,小说主题与奶奶有关。示例二:主人公是小远从情节看,小说刻画奶奶的形象从来没有离开小远,都和小远的牺牲有关。本文“大红袄”是明线,小远牺牲是暗线,奶奶改大红袄,给小蕊穿大红袄,又要回大红袄,都是因为小远的牺牲,小说情节表面在刻画奶奶,实则围绕小远的牺牲而展开的。从人物形象看,小说侧面表现了小远的人物形象。小远是一名驻守边防的军人,可能就要和上军校同学女友结婚,被是团长女儿的女友深爱着,最终在驻守边防的任务中受伤牺牲,表明他是一个有责任、有担当、有牺牲精神的英雄。从主题看,小说主题与小远有关。小远有家有恋人有挚爱他的亲人,为了守卫边防他暂时放下了这些,舍家卫国,牺牲在边疆。小说彰显了英雄小远的牺牲精神和为大家舍小家的大爱情怀。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承平既久,户口岁增,兵籍益广,吏员益众,佛老、寇敌耗蠹中国,县官之费,数倍昔时,百姓亦稍纵侈,而上下始困于财矣。权三司使李谘尝奏事两宫,言:“天下赋调有常,今西、北寝兵二十年,而边馈如故,它用浸广,戍兵虽未可减,其末作浮费非本务者,宜一切裁损,以宽敛厚下。”盐铁判官俞献卿亦言:“天下谷帛日益耗,物价日益高,欲民力之不屈,不可得也。今天下谷帛之直,比祥符初增数倍矣。人皆谓稻苗未立而私籴,桑叶未吐而私买。自荆湖、江淮间,民愁无聊。转运使务刻剥,以增其数,岁益一岁,营造费用,皆出于民,是以物价益高,民力积困也。夫卮不盈者漏在下,木不茂者蠹在内。陛下宜知其有损于彼,无益于此,与公卿大臣朝夕图议而救正之。”上纳其言,命议裁减冗费。五月,张方平言:“伏以天下承平,为岁深远,而国用不赡,民力益困。今聚师境上调费浸广倚于经入则财不给加以横赋则人不堪。救兹交急,特在陛下身先率下,惟事事得其撙节而已。臣窃惟陛下躬勤节用,克自抑畏,凡诸服御,殊为菲薄,而中外之论,皆言用度太过,臣窃疑之。盖宫闱嬖昵、左右近习,仰恃仁慈,缘为奸弊。且禁中呼索,辄称圣旨,有司应奉,皆为上供,故外人不知其详,而私议累乎盛德。伏愿陛下上念宗社之计,下以生民为心,彼妇人宦者,何烦过于姑息?超然远虑,断自天心,试取先帝之世及陛下临御以来天圣之初官司帐籍,如内东门之类,比较近年支费金帛,则知增损丰俭之数。以一言裁减之恩,而为万方广富之本。”壬子,内降诏书,减皇后及宗室妇郊祀所赐之半,著为式。又诏皇后、嫔御进奉乾元节回赐物亦减半。于是皇后、嫔御各上俸钱五月,宗室刺史以上亦纳公使钱之半。上语辅臣曰:“此《周官》所语‘供王之好用’者。朕宫中无所废,其斥以助县官。”(选自《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减浮费》)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今聚师境A上B调费C浸广D倚于经入E则财不给F加以横赋G则人不堪。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寝,文中是“停止”之义,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暮寝而思之”中的“寝”意思不同。B.而,文中是“可是”之义,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因人之力而敝之”的“而”意思相同。C.直,通“值”,“价格”之义,与《寡人之于国也》中“直不百步耳”的“直”意思不同。D.聊,文中是“依靠、依赖”之义,与《归去来兮辞》中“聊乘化以归尽”的“聊”意思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谘认为,在军需开支上,那些无关紧要的开支,应全部裁减,以减轻负担,增加下层百姓的福利。B.俞献卿认为,转运使剥削百姓增加税收,再加上工程建设费用出自百姓,导致百姓生活越来越困顿。C.张方平认为,要想解决当前的财政问题,关键在于皇上要率先垂范,对于后宫和宦官不要过于姑息。D.皇后、妃嫔上缴五月份的俸禄及部分官员上缴一半公使钱后,皇上认为应将这些钱款拨给地方官府。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人皆谓稻苗未立而私籴,桑叶未吐而私买。(2)以一言裁减之恩,而为万方广富之本。【答案】10.BDF11.D12.A13.(1)人们都说禾苗没有长成就被官府收购,桑叶没有长出就被官府征购。(2)凭借皇上您一句裁减费用的恩德,就能成为天下百姓增加财富的根本。【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现在敌国军队聚集在边境上,调军所需的费用耗费非常广。依赖过往积累的收入,则所积累的财物尚不能满足;再次增加赋税,则百姓无法忍受。“今聚师境上”是省略句、状语后置句,应为“今(于)境上聚师”,故可于后置状语“境上”后断开,即B处;“调费浸广”是主谓成分,句子成分完整,故可于D处断开;“倚于经入则财不给”“加以横赋则人不堪”是并举成分,可于中间断开,即F处。故可断于BDF处。【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后一个“寝”意为“躺,卧”。句意:现在西部、北部边境休战已经二十年了。/夜晚躺在床上思考这件事情。B.正确。句意:可是边饷还是跟以前一样多。/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C.正确。后一个“直”,通“只”,以为,只是。句意:现在天下粮食布帛的价钱。/只是没有走到百步罢了。D.错误,后一个“聊”意为“姑且”。句意:百姓没有依靠。/姑且顺随自然的变化,走到生命的尽头。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A.“增加下层百姓的福利”说法有误。原文“宜一切裁损,以宽敛厚下”指的是善待百姓,不再横征暴敛过度剥削,而非增加他们的福利。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谓”,说;“立”,长成;“籴”,买进;“私买”,被官府征购。(2)“一言”,一句话;“恩”,恩德;“为”,成为;“本”,根本。参考译文:天下太平已久,户口年年都有增加,兵士名籍越来越广,官吏也越来越多,佛道供奉、敌国进攻也日益消耗国家财力。仅仅是县官的费用,就比以往增加了好几倍。百姓也比以往生活的更为奢侈,于是朝廷上下都被钱财所困。权三司使李谘曾经向太后、皇帝上奏说:“天下的赋税调度都是有定数的,现在西部、北部边境停战已经二十年了,可是边军的军饷还和原来一样。其他的费用也越来越多。戍兵的费用虽然不能减少,可是其他一些不必要的,不涉及根本事项的费用,却应当全都裁撤减少,用来宽收赋税,厚待百姓。”主事盐铁判官俞献卿也上书说:“当今天下粮食布帛消耗一天天越来越多,物价日益上涨,想不损伤民力,是不可能的。现在天下粮食布帛的价格,比起祥符初年又增加了几倍。人们都说禾苗还没有长成,就被官府收购;桑叶还没有长出,就被官府征购。从荆湖到江、淮一带,民不聊生,转运使只知道用搜刮来增加物资数额,一年比一年多。又不顾农时大兴土木,一切费用,都出自百姓,所以物价越来越高,而民力越来越困乏。酒杯难以注满,是因为有漏洞;树木不茂盛,是由于内有蠹虫。陛下应当知道这样做既有损于彼,又无益于此,您应当与公卿大臣日夜商讨议论来想办法纠正啊。”皇帝接受意见,为此下令商讨如何裁撤冗费。五月,张方平(上书)说:“天下太平的日子已经过了很久,可是国家用度却日益紧张,百姓也越来越疲困。现在敌国军队聚集在边境上,调军所需的费用耗费非常广。依赖过往积累的收入,则所积累的财物尚不能满足;再次增加赋税,则百姓无法忍受。所以我认为能用以救急的方法,只在于陛下您亲自示范率领,事事都能够做到节俭。我私下认为您应当躬勤节用,亲自抑制自己的靡费之心,这样子大凡宫中费用,都能够减少下来。而宫内宫外的言论,都说费用太多,我内心对此也是深有疑虑。大凡宫中您的宠妃、左右侍从,仰赖您的仁慈,怎么会偷奸耍滑呢。况且宫中有何消息传递,都用圣旨,有专门的部门承接您的旨意,所以外人并不知道具体内情,而用私下的议论损害了您宏大的圣德。臣下希望陛下您上能顾念宗庙社稷,下能想到生民的心意,那些妇人宦官,您又何必对他们太过于姑息呢?您超凡卓绝的深谋远虑,都出自于上天的决断,请您尝试拿出先帝在世时以及您临朝执政以来各类官司账本登记,比如内东门那一类的,比较近些年来所耗费的金钱布帛,就能知道增减多少的数目了。凭借皇上您一句裁减费用的恩德,就能成为天下百姓增加财富的根本。”壬子年间,皇宫内降下诏书,减少皇后以及宗室命妇一半的郊祀赏赐,以此作为范式。后又下诏皇后、嫔妃进奉乾元节后的回馈赏赐之物也减少一半。从这之后,皇后、嫔妃各自献上自己五月份的月俸,宗室、刺史以上官员也将自己一半的收入上交国库使用。皇帝对他的辅臣说:“这就是《周官》所说的‘提供帝王所喜欢的东西’吧。朕的宫中没有靡费的东西,把他们都拿来帮助县官们吧。”(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故刑部李尚书荆谷山集会张九龄尝闻继老聘,身退道弥耽。结宇倚青壁,疏泉喷碧潭。苔石随人古,烟花寄酒酣。山光纷向夕,归兴杜城南。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继老聘”“道弥耽”反映出李尚书脱俗的境界,引出后文对其隐居住所的描写。B.居室傍着青翠峭壁,清静幽雅;淙淙的泉水喷涌而出,汇聚成碧绿的深潭,充满活力。C.石上滋生的苔藓,伴随主人一同岁月静好;空中绽放着绚烂烟花,主人与友人把酒言欢。D.诗歌语言清新淡雅,虽辞无丽藻,但却富含情思,体现了诗歌的清淡风格与深远寄托。15.请简要分析这首诗抒发的情感。【答案】14.C15.①对李尚书淡泊名利、超脱世俗情操的赞美之情。②对恬淡自由、怡然自得的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③与友人聚会时的欢愉之情。④聚会结束,回归世俗社会时的意犹未尽,留恋不舍之情。【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C.“空中绽放着绚烂烟花”理解错误,“烟花”是指绚烂的春花,泛指春和景明之景。故选C。【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①首联赞扬李尚书继承了老聘的道德传承,修道养性,追求精神的升华。是对李尚书淡泊名利、超脱世俗情操的赞美之情。②颔联描绘了荆谷山美丽的自然景色,青壁、碧潭、清泉,构成了一幅宜人的山水画卷。表达了作者对恬淡自由、怡然自得的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③颈联用“苔石”表现山间的古老和静谧,用“烟花”表现与友人聚会时的欢愉之情。④尾联将目光投向山的尽头,写下了夕阳下的山景,与此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在聚会结束,回归世俗社会时的意犹未尽,留恋不舍之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劝学》中提到,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但做事专一;螃蟹又有腿又有钳,却“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2)陶渊明《饮酒》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与《归去来兮辞》中“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寓意相似。(3)2024年是甲辰龙年,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龙”在古诗文中俯拾即是,如“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②.用心躁也③.山气日夕佳

④.飞鸟相与还⑤.积水成渊

⑥.蛟龙生焉(长桥卧波,未云何龙/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有:鳝、躁、渊、蛟、焉。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清明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这一天,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坟墓前献上鲜花、食物等供品,以表达对他们的敬意和思念之情。祭祖承载着对祖先的敬仰和对家族传统的传承,这一祭祀活动(),自古代社会就有。祭祖活动,不仅人们可以加深对家族和亲情的认同感,还可以增强自己的历史渊源。清明又是最为()的时日,料峭的春寒退场,桃花、梨花斗丽争艳,竞相绽放,如同天边的云霞落满枝头;,,……放眼望去,满目都是一幅幅春光怡人的画卷。崇尚自然的中国人,怎会错过这难得的好时光。他们迎着柔和的阳光,踏青徜徉于山水之间。踏青在古时叫寻春,风俗至唐宋尤盛。诗人在诗句“”中,就表达了当时的人们对于踏青游玩的喜好。和煦的春风、清新的空气、明媚的阳光、萌发的花草……清明呈现的这种()之色,让人觉得一个良好生态环境对于美好生活的重要意义。从踏青所见的山水清明之中,联想到思想清明、言行清明,从这个意义上说,清明节的意义就不仅仅是对美景的肤浅观感,更有一种()的深层感悟。17.请在文中括号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8.第一段画横线的句子表述不当,请予以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语意严谨。19.仿照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续写一个句子。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内容贴切连贯。20.若将文中画虚线句“崇尚自然的中国人,怎会错过这难得的好时光”结尾处的句号改为问号,从表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的句号,表意更妥帖,为什么?21.第二段中横线处补写的诗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B.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C.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D.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肠。【答案】17.源远流长

异彩纷呈

春和景明

鞭辟入里18.祭祖活动,不仅可以加深人们对家族和亲情的认同感,还可以增强自己与家族的情感联结。19.示例:喜鹊、黄鹂百啭不绝,竞相歌唱,如同清脆的琴声轻吟耳畔20.使用句号,强化了肯定语意,强调说明了崇尚自然的中国人不会错过这难得的好时光这一事实是不容辩驳的。21.A【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常见的成语的能力。第一空,后文说清明祭祖活动“自古代社会就有”,可见此处是说这项活动历史悠久,时间长,故可填“源远流长”。源远流长:水的源头很远,流程很长;比喻历史悠久。第二空,后文讲到春天各种鲜花争奇斗艳,各有意趣,可用“异彩纷呈”。异彩纷呈:表示色彩艳丽;或比喻突出的成就或表现。第三空,此处“清明呈现的这种……之色”,是对前文“和煦的春风、清新的空气、明媚的阳光、萌发的花草……”景象的概括,可用“春和景明”。春和景明:指春光和煦,风景鲜明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