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开口设置指引_第1页
城市道路开口设置指引_第2页
城市道路开口设置指引_第3页
城市道路开口设置指引_第4页
城市道路开口设置指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城市道路开口设置指引GuidelinesforSettingUrbanRoadsOpeningsFORMDROPDOWNFORMTEXT     

1总则1.1适用范围本《指引》适用于在已建成使用或规划的城市道路上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建设项目基地出入口。1.2遵循原则城市道路开口设置应遵循“科学规划、合理设置、严格审批、规范管理”的原则。1.3规范性引用文件城市道路开口设置除应符合本《指引》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本《指引》编制过程中参考了下列国家及相关部门的标准及规范文件。《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规范》GB50647《城市道路交通工程项目规范》GB55011《民用建筑设计统一标准》GB5032《城市道路管理条例》2019年修订版《城市客运交通枢纽设计标准》GB/T51402《建筑与市政工程无障碍通用规范》GB55019《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152《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车库建筑设计规范》JGJ100《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CJJ45《福建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市政工程设施管理条例》《国土空间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建设项目配套的市政工程设施建设设计参与工规审查实施细则》《岛外工业园区地块机动车主干路出入口设置导则》DB33/1021《浙江省城市建筑工程停车场(库)设置规则和配建标准》DG-TJ08-7《上海市建筑工程交通设计及停车库(场)设置标准》《北京地区建设工程规划设计通则》《建设项目机动车出入口开设技术指引(深圳市)》《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2术语2.0.1城市道路开口已建成使用或规划的城市道路与周边建设项目用地发生联系,供机动车、消防车、行人和非机动车进出的道路开口,根据其服务对象可分为机动车出入口、消防出入口和慢行出入口。2.0.2出入口间距出入口与相邻交叉口或出入口之间的距离。建设项目机动车出入口与相邻交叉口之间的距离是指从建设项目出入口转弯弧线切点至交叉口的道路缘石转弯弧线切点的距离;相邻建设项目机动车出入口之间的距离是指两相邻出入口转弯弧线切点之间的距离。图2.0.2出入口间距2.0.3视距从车道中心线上1.2m的高度,能看到该车道中心线上高为0.1m的物体顶点时,沿该车道中心线量得的长度。2.0.4停车视距同一车道上,车辆行驶时遇到前方障碍物而必须采取制动停车时所需的最短行车距离。2.0.5视距三角形(适用于除停车场(库)基地外的出入口)由出入口行驶方向的最外侧的车道中心线与城市道路最内侧的车道中心线的交点为顶点,两条车道中心线各按其规定车速停车视距的长度为两边,所组成的三角形。图2.0.5视距三角形(除停车场(库)基地外的出入口)2.0.6停车场(库)基地出入口视距三角形出入口行驶方向的最外侧的车道中心线在距建设项目用地红线内2.0m处作为视点的120°范围内至机动车道路缘石外7.5m,所组成的三角形。图2.0.6停车场(库)基地出入口视距三角形2.0.7出入口宽度建设项目用地红线与接入道两侧路缘石线相交位置之间的距离。图2.0.7出入口宽度2.0.8城市道路开口宽度出入口转弯弧线切点之间的距离,城市道路开口宽度宜为9~25m,并与出入口宽度相匹配。图2.0.8城市道路开口宽度2.0.9出入口转弯半径在出入口处为转向交通提供服务的环形过渡路面缘石的半径(由转向中心到路缘石之间的距离)。图2.0.9出入口转弯半径2.0.10出入口接入道建设项目内部通道边线或最内侧道闸至城市道路路缘石线范围的通道。图2.0.10-1出入口接入道图2.0.10-2出入口接入道2.0.11临时出入口指施工工地或其他用地(有正规手续)短期内确需使用的项目出入口,临时出入口最长期限为1年。2.0.12陡坡路段城市道路纵坡大于下表规定值的路段。表2.0.12设计速度对应坡度值设计速度(km/h)1008060403020纵坡坡度(%)456777

3基本规定3.1一般规定3.1.1城市道路开口设置应符合建设项目规划的要求,永久机动车出入口应取得规划工程许可证,临时开口只在建设期间使用,原则上在规划位置临时设置。建设项目临时开口,应经道路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同意;涉及交通安全的由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审查,在取得道路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才能开设。3.1.2城市道路开口设置应综合考虑建设项目出入需求、周边道路等级、交通运行状况、出入口建设条件等因素,满足出入口及城市道路交通安全、高效、顺畅要求;并协调处理好与城市道路上现状已有、在建或规划各类设施的关系,避免冲突。3.1.3规划设计条件、选址意见书等审批资料中的基地主要出入口,视为机动车出入口,应满足机动车出入口的设置要求。3.1.4在规划设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城市道路上设置机动车出入口,应符合以下规定:1快速路严禁开口,受条件限制必须设置时,由第三方进行安全评价并经评审通过后,且经相关部门审批后方可设置。2城市主干路上开口应严格控制。3.1.5各类建设项目机动车出入口数量应根据建设项目的机动车停车位数量进行设置,当机动车停车位数量小于200个,总数不超过1个;当机动车停车位数量为200~500个,总数不超过2个;当机动车停车位数量大于500个,总数不超过3个。3.1.6各类建设项目消防和慢行出入口数量按需设置,在城市道路每侧宜为1个。3.1.7建设项目临时开口数量宜为1个;施工阶段因运输材料等特殊需求,在短期内需增设开口时,应在洗车设备、安全设施等完善之后再另行报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审批,开口数量按需设置。3.2机动车出入口3.2.1出入口形式城市道路开设的机动车出入口分为直接式、港湾式、单向通道式和渠化式四种类型。1直接式:直接开设于城市道路上,交角宜为75°~90°,地形受限时不应小于60°。适用于道路为支路或次干路。图3.2.1-1直接式出入口2港湾式:在城市道路外侧拓宽1个车道作为港湾式出入口,交角宜为75°~90°。适用于道路为主干路或次干路,且地块用地条件允许时,以道路规划设计为准。图3.2.1-2港湾式出入口3单向通道式:直接开设于城市道路上,与车辆行驶方向交角应大于等于90°。只适用于特殊地块(如厂区、工业园区、加油站或公交场站等)生成的机动车交通流量在同一个位置进出对城市道路影响较大时。图3.2.1-3单向通道式出入口4渠化式:将出入口渠化为单车道右进右出,交角宜为75°~90°。适用于道路为主干路或次干路,且特殊地块(如堆场、仓储物流等)出入口车道数大于等于双向4车道时,以道路规划设计为准。图3.2.1-4渠化式出入口3.2.2出入口设置要求1建设项目沿一条城市道路宜只开设一个机动车出入口;当地块相邻城市道路为两条或两条以上时,则应优先向较低一级城市道路上开口;相邻地块建筑应尽可能共用机动车出入口通道。图3.2.2-1建设项目机动车出入口图3.2.2-2建设项目机动车出入口图3.2.2-3建设项目共用机动车出入口2机动车出入口不应设置在交叉口展宽段、展宽渐变段、道路转弯处、人行横道处、公共交通停靠站、陡坡路段及桥隧引道处等。图3.2.2-4交叉口展宽段及展宽渐变段禁设区图3.2.2-5道路转弯处禁设区图3.2.2-6人行横道处禁设区图3.2.2-7公交车停靠站处禁设区图3.2.2-8公交车停靠站处禁设区3机动车出入口和慢行出入口应尽量分开设置;若条件受限必须合并设置时,应设置安全隔离设施保证行人安全。4城市道路为次干路及以上等级时,机动车出入口交通组织形式应为右进右出。5机动车出入口坡度不宜大于2.5%,机动车出入口标高应按照规范要求与城市道路路面做好衔接。3.2.3出入口位置和间距1机动车出入口位置应满足下列规定:1)距路段上的人行横道的最近边缘线不应小于10m。图3.2.3-1距离路段上人行横道2)距公共交通站台边缘不应小于15m;距地铁、人行天桥和人行地道的梯道口不应小于20m。图3.2.3-2距离人行天桥或人行地道3)距公园、学校及儿童、老年人、残疾人专用建筑的出入口最近边缘不应小于20m。图3.2.3-3距离公园、学校及专用建筑的出入口4)距铁路道口的最外侧钢轨外缘不应小于50m。图3.2.3-4距离铁路道口的最外侧钢轨5)距隧道洞口的距离不宜小于150m,且距桥梁、隧道起坡点不宜小于50m。6)与慢行出入口分开设置时,出入口间距不应小于5m。图3.2.3-5与慢行分开设置的出入口间距7)距路段弯道切点的距离不应小于30m的直线段上。图3.2.3-6距路段弯道切点的距离8)距中央分隔带开口位置不应小于80m。图3.2.3-7距中央分隔带开口位置2机动车出入口应与相邻交叉口或机动车出入口保持一定的间距,尽量减少对城市道路通行能力的影响,应满足下列要求:1)设置在主干路上(含辅路)时,与相邻交叉口或机动车出入口距离均不应小于100m。2)设置在快速路辅路上时,与相邻交叉口或机动车出入口距离均不应小于100m。3)设置在次干路上时,与相邻交叉口或机动车出入口距离均不应小于80m。4)设置在支路上时,距离与主干路或次干路相交的相邻交叉口不应小于50m,距离与支路相交的相邻交叉口不应小于30m。支路上相邻的机动车出入口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30m。3非右进右出的机动车出入口与异侧项目机动车出入口的间距宜满足本《指引》3.2.3条第2款的规定。图3.2.3-8异侧出入口间距3.2.4出入口宽度和转弯半径1机动车出入口宽度和转弯半径应综合考虑建设项目类型、出入机动车需求量、机动车类型及交通组织等因素。2各类建设项目机动车出入口宽度,双向行驶时宜为7m,单向行驶时宜为4m,还应满足下列规定:1)市政府机关所在地,按设计方案、初设审批意见设定。2)市区级行政机关、学校、医院、市级重点工程所在地,按9~12m。原则上不得大于基地所对城市道路机动车道总宽度。当所处位置为主干路时,其宽度不得大于机动车道的1/2。3)工厂、公众娱乐场所按7m开设。有集装箱车辆运输的单位,按12m开设,如需加大的应提供设计单位绘制的车辆运行模拟图。4)居住区、住宅楼按6~7m开设;农贸市场一般不超过9m。5)城市客运交通枢纽、公交场站、加油站等出入口宜分开设置,宽度宜为7~9m,若合并设置,宽度宜为12m。6)工业园区单向小车专用出入口的宽度宜为4~5m,双向小车专用出入口宜为7~9m;单向货车出入口的宽度宜为4~9m,双向货车出入口的宽度宜为7~12m;与货车共用的小车出入口按货车出入口宽度设置。3出入口转弯半径应满足机动车的行驶要求,转弯半径(内径)宜为5m,供大型车辆(含拖挂车)进出的转弯半径(内径)宜为7m;特种车辆、超长平板车最大转弯半径(内径)不应超过12m。3.2.5出入口视距1机动车出入口应符合行车视距的要求,保证出入车辆的行车安全。2在机动车出入口平面视距三角形范围内,禁止设置停车泊位,且不得存在任何妨碍驾驶员视线的障碍物。3在出入口平面视距三角形范围内,出入口及城市道路的停车视距应满足下表的要求。表3.2.5停车视距计算行车速度(km/h)60504540353025201510安全停车视距(m)756045403530252015103.3消防出入口3.3.1出入口形式1消防出入口形式主要分为以下几种:1)消防专用出入口2)消防、车行并用出入口3)消防、慢行并用出入口3.3.2出入口设置要求1消防专用出入口应满足消防要求,保留城市人行道原标高,不得破路缘石、不得设异型道牙路口,应尽可能避开影响消防车辆通行的公共设施区域。2消防专用出入口仅供紧急情况下使用,一般情况下应封闭管理。3.3.3出入口数量及宽度消防出入口数量按需设置,消防出入口净宽度和净空高度均不应小于4m,两侧各取隐形转弯半径9~12m(可按实际需求设置)。图3.3.3消防专用出入口3.4慢行出入口3.4.1出入口形式1慢行出入口形式主要分为以下几种:1)独立设置的慢行出入口。2)与机动车合并设置的慢行出入口。图3.4.1-1独立设置的慢行出入口图3.4.1-2与机动车合并设置的慢行出入口3.4.2出入口宽度1慢行出入口需占用城市绿化带时,其宽度原则上不超过3m。图3.4.2慢行出入口占用城市绿化带开口2慢行出入口宽度应满足适宜步行及自行车骑行的要求,其净宽不应小于2.5m。3与机动车合并设置的出入口宽度应同时满足机动车出入口和慢行出入口的宽度要求。4学校类建设项目慢行出入口宽度宜为其对应城市道路人行道宽度的3~4倍。

4交通安全设施4.1一般规定4.1.1城市道路开口应设置必要的交通标志、标线和防护设施,保证城市道路上车辆的优先通行权和行人的安全,且应有良好的通视条件。4.1.2交通标志、标线和防护设施的设置应符合《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城市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规范》GB51038的要求。交通标志和防护设施不得侵入基地出入口和城市道路的建筑限界。4.2交通标志4.2.1机动车出入口1出入口处宜设置限速标志,速度宜为5km/h。2不允许左转的出入口,应设置禁止向左转弯标志。3对右进右出和不设置交通信号灯的出入口,宜设置停车让行标志或减速让行标志。4设置停车让行标志或减速让行标志时应遵循以下原则:停车让行标志或减速让行标志应设置在出入口驶离方向的右侧,应尽可能的靠近出入口。减速让行标志和停车让行标志不应同时设置。5城市道路在出入口上游宜设置警告标志,用以警告车辆驾驶员谨慎慢行,注意出入口车辆;指示标志根据实际条件和需求设置。图4.2.1出入口主要标志牌4.2.2消防出入口1在消防车出入口两侧宜设置醒目的警示标牌,提示严禁占用消防车道,违者将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等内容。图4.2.2消防车道禁止占用警示牌4.3交通标线4.3.1机动车出入口1出入口道路应设置交通导流箭头、车道边缘线和车道分隔线。2出入口设置停车让行标志或减速让行标志时,应在驾驶员需要停车或让行的位置前设置停止标线或让行标线。3出入口处应设置人行横道线及人行横道标志。图4.3.1-1出入口人行横道及标志牌4出入口处宜设置网状线,禁止车辆在出入口处停车。当网状线最大边长不大于12m时,可设置简化网状线。导向箭头人行横道线简化网状线出入口网状线停车让行减速让行图4.3.1-2出入口主要标线4.3.2消防出入口1消防车出入口路面,按照消防车出入口净宽施划禁停标线,标线为黄色网状实线,外边框线宽20cm,内部网格线宽10cm,内部网格线与外边框夹角45度,标线中央位置沿行车方向标注内容为“消防车道禁止占用”的警示字样。图4.3.2-1消防出入口禁停标线2在消防车出入口路侧缘石立面和顶面应当施划黄色禁止停车标线;无缘石的道路应当在路面上施划禁止停车标线,标线为黄色单实线,距路面边缘30cm,线宽15cm。图4.3.2-2消防出入口路缘石警示标线范围有路缘石的道路无路缘石的道路图4.3.2-3禁止停车标线4.4安全设施4.4.1各类建设项目机动车出入口,宜设置减速带。4.4.2机动车出入口的弯道处,宜漆画黑黄警示线或设置反光柱,出入口照明不良处宜设置反光诱导标志及爆闪灯等。图4.4.2出入口漆画黑黄警示线、设置反光柱4.4.3机动车出入口不宜设置道闸,基地车库紧邻出入口时,接入道长度应至少为2-3倍车长。图4.4.3基地车库紧邻出入口的接入道4.4.4确须采取封闭式管理的出入口,道闸与路缘石之间的行程距离不宜小于12m,工业建筑出入口设置道闸管理的,道闸与路缘石之间的行程距离不宜小于20m。道闸基础应设置在接入道车行道外侧;若出入口两侧道闸错开设置,则道闸间应设置障碍墩,防止车辆从侧面拐入。图4.4.4-1设置道闸的出入口行程距离图4.4.4-2出入口两侧道闸错开设置4.4.5机动车和慢行合并设置的出入口,慢行通道标高比机动车道宜高20cm,必要时可增设隔离设施,保证行人的安全。4.4.6消防出入口不应设置影响消防车通行或人员安全疏散的设施。4.4.7学校、公建类建设项目慢行出入口宜设置防撞隔离设施,设置在机动车与慢行道路缘石往慢行道方向净距10cm的位置上。图4.4.7学校、公建类项目慢行出入口4.4.8受条件限制下,视距不良或存在安全隐患的出入口,应增设安全警示设施和防护设施。

5审批和验收5.0.1报批阶段工规审查部门应按照本《指引》条款对报批方案的城市道路开口进行审查;条件受限未能满足本《指引》或不宜开口的情况下,应遵照本《指引》所提出的原则,结合实际情况,做出可行方案,再报相关部门(道路行政主管部门、路权单位、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规划部门等)审批;涉及特殊地块(如招商引资的企业、厂区、工业园区、加油站或公交场站等)不满足本《指引》要求时,需由属地政府或上一级政府部门审批。5.0.2各类建设项目报审的总平面图上应标注出入口的使用功能、宽度,间距和转弯半径等,车行出入口还应注明通行车辆类型。5.0.3破路申请阶段应根据工规批准后的方案图纸实施,并现场对出入口位置、间距、宽度、转弯半径和视距范围进行复核;城市道路开口(含临时)范围内有行道树、路灯和管线等城市设施需要迁移、需破人行道、需占用退让绿地时,应向相关部门办理手续,获得批复后方可施工。5.0.4建设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对周边的市政设施造成损坏的,应及时恢复。5.0.5建设项目竣工时,相关部门应根据批准后的方案及本《指引》的要求,现场对施工完的城市道路开口及恢复的市政设施进行复核,若不满足要求应限期整改,直至满足要求为止。5.0.6城市道路开口验收时,应提供下列资料:1建设项目方案设计图,应与报批的方案一致。2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6其他要求6.0.1城市道路开口(含临时)设置应满足照明设施、无障碍设施等其他要求。6.0.2城市道路开口(含临时)的照明应满足《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CJJ45的规定。6.0.3城市道路开口(含临时)应设置无障碍出入口,无障碍出入口形式分为以下几种:1地面坡度不大于1:20的平坡2台阶和轮椅坡道并设的出入口3台阶和升降平台并设的出入口6.0.4无障碍出入口应满足下列要求:1缘石坡道的坡口与车行道之间应无高差。2在消防通道及两侧隐形转弯半径内,对应范围内的人行道原有标高不得改变或降低,保留盲道设施,不得有障碍物。3慢行出入口不得破人行道路缘石、不得设异型道牙路口、不得降低人行道原有标高。6.0.5城市道路有机非隔离带时,机非隔离带开口宽度宜增加5m~8m。图6.0.5机非分隔带开口宽度6.0.6消防施救面应设置于道路红线之外,禁止占用城市道路。6.0.7广场用地仅慢行出入时与城市道路人行道之间不应有高差或设置物理隔档;若有车行需求时与城市道路人行道之间应有明显高差(不低于20cm)或在基地红线内设置物理隔离设施(如净距1.5m障碍墩),防止基地内车辆直接驶入市政人行道或机动车道。6.0.8在城市道路设计阶段,设计单位应收集周边地块工程规划许可资料,并按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