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专题17:记叙文阅读(五)含答案_第1页
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专题17:记叙文阅读(五)含答案_第2页
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专题17:记叙文阅读(五)含答案_第3页
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专题17:记叙文阅读(五)含答案_第4页
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专题17:记叙文阅读(五)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五】(2020·吉林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算盘李森祥①陈老师个子很高。他常穿一件灰布中山装,两肩膀瘦塌塌的,背脊骨却像竹竿一般直。②他讲课时,一只手搭在课桌上,另一只手的指缝里,就夹住一颗粉笔。他的手掌片开后,奇大,白白的,筋凸出来,薄薄的像菜刀。一堂课结束时,他粉笔一丢,两手掌合住,相互擦一擦,沙沙的。那声音很像剃头师在刮布上刮剃刀。③陈算盘是老师的绰号,村里人背后都这么叫他。④这陈老师是块活算盘,经他手教出来的学生,个个算盘珠上走得了马。的的得得,的的的得得得,珠子炒黄豆一般响成一气。⑤上课时,老师不敲钟,不吹哨。他的头从横梁内移出来,脚就从楼梯上下来,咯——咚声比上楼时响,弄得祠堂里回声很大,学生们远远就听见了。到他下最后一级楼梯,我们已经坐好。⑥有一天,老师很认真地要我们这个年级的同学,上他住的阁楼里去看看。祠堂有阁楼,老师的房间就在阁楼里。我们心里一下子兴奋起来。这就是说:老师要教我们珠算课了。按老师的惯例,开教哪个年级的珠算,就让上他阁楼里走一趟。这已经成了他的一种固定仪式。⑦我们排着队,很小心很紧张地往楼梯上迈步,一步步迈得很慢。我脚底心软绵锦的,好像踩着的不是楼梯板,而是踩在老师的身上。⑧进了阁楼,老师让我们轮流在他的藤椅上坐一下。藤椅会吱咯吱咯叫。⑨我们都坐过藤椅后,老师才打开了樟木箱。樟木箱内掀出一股陈年樟气,在小阁楼内左右弥漫。这有些辣有些绵酽的气息渗得我的鼻子忽大忽小的,我拼命熬着,才没打出喷嚏来。⑩老师搬出来一样物件,很重。他小心地将物件平放在条桌上,解开包布,是一块算盘。老师对我们招招手,很慎重地说:你们来模摸!我们就过去摸摸,一摸我就瞪大了眼睛,原来是块石算盘。它不光算珠是石的,连排档、盘框也是石的。这是一块雕出来的石算盘。它能算吗?能算。老师看着我们全摸过后,将左手按在算盘上,大拇指一勾,咯得数声脆响,打出一排珠子,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老师说:你们看住了。只见他薄大的手掌一翻,手指头弹开,一瞬时,就有盐锅里爆黄豆般的声音炸出来,一串串地在我们耳边滚。一会儿工夫,声音没了,算盘上的一至九珠子就调了个头,成了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⑪同学都炸着嘴,耳朵鸟翅般弹得笔挺。老师说:你们能够像我刚才这般不歇力地打一遍,那就可以在滚了的油锅里用手指弹出一颗花生米来。⑫经老师这么一说,我们就更加惊呆了。我心里想,到哪一天才能学到这一手绝技呢?老师的话是真的,他手指尖上的老茧,比我爷爷指根的老茧厚。⑬石算盘声音响过的第二日,老师开始教我们打算盘,一块特制的大算盘挂在黑板上,这是老师自己动手做的。黄杨木的珠子,足有碗底那么大。珠杆上扎着鸡毛,用来固定珠子。他用左手去推珠子时,脚尖踮起来。他规定我们,一律用左手拨珠子。他说:右手是握笔的,怎么能打算盘呢?左手打出来,右手记,这才正。这样,我们那一带打算盘的,只要看他开哪只手。看到开右手的,就有人说:这是野路子,不正宗的。⑭老师教我们珠算,几乎是突击性的,天天学。那些天,村庄里能听到东一片西一片的算盘声。晚上的时候,这声音伴了多少爷们父亲们进入梦乡呢……⑮那些天,老师的心情就显得很轻松,有了一种安慰,很知足的神态。(选自李森祥《台阶》一书,有删节)1.比喻句中,恰当的喻体可以丰富语句的内涵。请分析下面句子中喻体的表达效果,并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一句话,要求突出人物特征。他常穿一件灰布中山装,两肩膀瘦塌塌的,背脊骨却像竹竿一般直。【答案】①以竹竿做喻体,生动形象地写出陈老师的“瘦”“高”“直”“挺拔”的特点。②示例:他穿着一件白色羽绒服,两肩宽阔,整个人像球一样圆。【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语句及迁移运用的能力。从题干中可知,本句要求从比喻修辞的角度赏析。句中写陈老师“背脊骨却像竹竿一般直”,是用竹竿来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陈老师的“瘦”“高”“直”的特点。示例:姐姐七岁,是一年级小学生,穿着白衬衫和蓝色的学生裤,胖墩墩的像个小冬瓜,又像是粒圆鼓鼓的花生米。2.文中写了老师的哪两块特别材质的算盘?分别有怎样的特点?(1)

算盘,特点:

(2)

算盘,特点:

【答案】(1)石或石制(石质);它不光算珠是石的,连排档、盘框也是石的。这是一块雕出来的石算盘。(2)黄杨木;大算盘,这是老师自已动手做的,黄杨木的珠子,足有碗底那么大。珠杆上扎着鸡毛,用来固定珠子。【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一块是作者在第⑩段描写的“原来是块石算盘。它不光算珠是石的,连排档、盘框也是石的。这是一块雕出来的石算盘”,另一块是作者在第⑬段描写的“一块特制的大算盘挂在黑板上,这是老师自己动手做的。黄杨木的珠子,足有碗底那么大。珠杆上扎着鸡毛,用来固定珠子”,据此作答。3.第⑩-⑪段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答案】①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陈老师打算盘的熟练自然,出神入化,表现出技艺的高超;②通过对同学的神态描写,写出他们的惊讶,对此感到不可思议,这里通过侧面描写,衬托陈老师打算盘的技艺的高超。【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描写方法及作用的能力。“老师搬出来一样物件,他小心地将物件平放在条桌上,解开包布对我们招招手”“老师看着我们全摸过后,将左手按在算盘上,大拇指一勾”“只见他薄大的手掌一翻,手指头弹开”是动作描写,具体细致地写出了陈老师对石算盘的重视与珍爱,对打算盘技术的娴熟;“很慎重地说:你们来摸摸!”“老师说:你们看住了。”“老师说:你们能够像我刚才这般不歇力地打一遍,那就可以在滚了的油锅里用手指弹出一颗花生米来”是神态与语言描写,生动地写出了陈老师对教算盘的认真态度;“同学都炸着嘴,耳朵鸟翅般弹得笔挺”,这是对同学的神态描写,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地写出了我们对陈老师技艺的惊讶与敬佩,侧面展示了陈老师打算盘的技艺的高超。据此总结概括即可。4.文末“老师的心情就显得很轻松”的原因是什么?这样结尾有什么好处?【答案】原因:看到我们打算盘很勤奋,夜以继日,不断进步,对育人成果感到欣慰、满足和自豪。好处:表现出陈老师的认真负责,总结全文,点明中心,深化主题,升华情感。【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由第⑭段“那些天,村庄里能听到东一片西一片的算盘声。晚上的时候,这声音伴了多少爷们父亲们进入梦乡呢”可知,我们打算盘很刻苦,夜以继日,不停歇地勤于练习,这让陈老师感到欣慰、满足和自豪,表现陈老师对教我们打算盘的认真与负责;作用:作为文章的结尾,结构上,总结全文;内容上,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深化主题,表现了陈老师的认真、敬业、负责的精神,写出了我们对陈老师的赞美之情。【六】(2020·江苏镇江)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母亲的爆米花江

子①每到年末,女人们就都要忙碌起来了。②在我家乡,再穷的人家,都要准备几件像样的年货待客。比如三两斤炒瓜子,自家种的卖给贩子后余留下来的花生,还有就是爆米花。③而作为村里最穷人家的主妇,母亲的忙碌里,就会多几分恓惶。因为只有她知道,一到年关,招待客人要钱,去长辈亲友家拜年要钱,年后我们兄弟姐妹读书要钱。可因为进账少,她的口袋,差不多已经空了。④她只有早早地就催着父亲带着我去走村串巷打爆米花。⑤二姑父买了一套爆米花的行头。可他后来患了痨病,近不得烟火,就打不得爆米花。母亲就催着父亲,学了这门手艺,借了二姑父家的这套行头去打爆米花。⑥这是一种十分艰苦的活计。我和父亲每天就像钉在了两条矮凳上。父亲负责摇机器,拉风箱,待加热到了一定温度,让机器炸响。机器里的大米就变成了松脆的体积暴涨的爆米花。我负责把柴,配合父亲“爆破”作业,死死捏紧装爆米花的麻袋,以免气流冲溢让爆米花散落。然后,我解开口袋,将爆米花装给主人。如此周而复始,每天都要到半夜才睡。⑦那时候每一爆加工费是一毛。十多天时间下来,可以挣个一百多块。年关和我们的学费,就全都指望着这件事。⑧要到大年二十九,我们才会回到家里,父亲先把那些带着黑色锅灰的毛票交给母亲,然后在自己家的厅堂,摆开架势,打自己家的爆米花。很明显,父亲摇着机器拉着风箱的节奏变慢了。我把柴也是。经过了十多天的熬夜打爆米花,我和父亲都太累了。⑨而在我和父亲出门的这些天,母亲早已把家里的一切都安顿妥当,包括其他年货的准备,孩子的新衣……晚上,母亲会把糖倒入有水的锅中。她在灶前把柴火,待糖水煮沸,父亲会将爆米花倒入爆炒,到一定火候,再铲出通过人工压实,然后用刀切成薄片,爆米花年货就做成了。⑩那一夜,家里就都是糖分的味道:穷人的家庭里少有的幸福的味道。⑪年终于到来了。对于家庭主妇来说,也就是最忙碌的时候到了。⑫母亲穿着浆洗得干净的旧衣服,在家中进进出出,微笑着为前来拜年的亲友续茶水,看着客人面前茶盘里年货空了,就返回屋内补上些许——量肯定是经过精密计算的,不能太多,不然后面来客就不够了,撑不到春节过完,但也不能太少,不然就不体面。⑬那爆米花片是茶盘里最显豁的茶点。它的成本不高,少量的大米和糖,但因为经过爆米花机的加工,体积增大了好多倍,适合表达新年里虚妄的富足感。⑭印象里母亲从来没有穿过新衣服。即使过年也是。也许她穿过,那该是新婚的时候,可惜我没能见到。母亲好像也从没吃过她精心准备的那些吃食。她很少上桌,总是坐在灶膛前,吃每一顿剩下来的东西。平日里,她给我们的印象是节俭到抠门的。她对自己,几乎到了残忍的程度,即使过年也是。成年累月,我们早已接受了这样的母亲,认为母亲就应该是这个样子。⑮可有一天,我发现母亲在无人的角落吃着爆米花。⑯离大年初一过去已经有几天了。亲友们都已散去。大人们开始闲了下来。⑰我还沉浸在寒假与春节给我带来的美好和自由之中。离开了打爆米花的那张小矮凳的束缚,我就像一个野孩子,到处找着寻欢作乐。我忘了我是去找谁还是为了躲避谁的追赶,急匆匆地走在某个离家几栋屋的一个巷子里。无意间我看到了母亲,正在往嘴巴里送着爆米花。⑱她轻轻地咬着,咀嚼着。她脸上的表情,似乎是非常享受爆米花片带给她的愉悦感,以至于她显得有点陶醉,有点贪婪。她吃得很细致,好像一小片爆米花片,有着她细嚼慢咽的计划。她手里有个袋子,里面还有着三两片。⑲母亲怎么会在这里?她是不是专门要躲在我们不容易出现的地方,来享受她其实非常心仪的食物?她为什么不在家里,当着我们的面吃着爆米花?有什么清规戒律,阻止了她这么做?⑳母亲看到了我,脸上立即露出惊诧进而尴尬的表情。她迅速停止了咀嚼,转身急匆匆离开了巷子。㉑母亲只比我大25岁。我呢那时候才十一二岁。现在想起来,母亲那时候还很年轻,不到四十。可母亲在我心里从来没有年轻过,从我记事以来,她就是一个很心酸的老妇模样,即使新年也不能让她看起来年轻些。(选自2020年2月20日《新民晚报》,有删改)1.以“爆米花"为线索,补全文章情节。(2分)母亲催父亲打爆米花→

→家人制作爆米花年货→母亲用爆米花待客→

【答案】“我”与父亲打爆米花

母亲躲尝爆米花【解析】本题考查对情节的梳理概括能力。“母亲催父亲打爆米花”对应第①至⑤段内容;“家人制作爆米花年货”对应第⑧至⑩段内容;第一空可由第⑥⑦段内容概括为:“我”与父亲打爆米花。“母亲用爆米花待客”对应第⑪至⑭段内容,第二空可由第⑮段至文末概括为:母亲躲尝爆米花。2.文章第③段有何作用?【答案】交代了家境的贫苦和拮据(表现“我们”生活的艰辛和不易),这是驱使母亲极度节俭、苛刻待己的根本原因,为下文围绕爆米花发生的事件作铺垫。【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段落作用的能力。此题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内容上,“而作为村里最穷人家的主妇,母亲的忙碌里,就会多几分恓惶”“可因为进账少,她的口袋,差不多已经空了”写出家境的贫苦,这是后文“印象里母亲从来没有穿过新衣服。即使过年也是”“平日里,她给我们的印象是节俭到抠门的。她对自己,几乎到了残忍的程度,即使过年也是”等语句表现出母亲极度节俭的原因。结构上,贫苦的家境为下文母亲催父亲打爆米花、制作爆米花年货、用爆米花待客等情节作铺垫。3.文中的“爆米花"承载了母亲哪些具体的愿望?【答案】①维护好最穷人家新年中待客、拜年的面子(表达出最穷人家新年里虚妄的富足感,或“有钱待客”“有钱拜年”);②年后众多子女能够继续读书;③苦难岁月中的新年里自己也有品尝爆米花感受甜蜜的机会。【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由“年关和我们的学费,就全都指望着这件事”可见,母亲的愿望包括年后众多子女能够继续读书。由“它的成本不高,少量的大米和糖,但因为经过爆米花机的加工,体积增大了好多倍,适合表达新年里虚妄的富足感”可见,母亲的愿望有维护好最穷人家新年中待客、拜年的面子。由“她轻轻地咬着,咀嚼着。她脸上的表情,似乎是非常享受爆米花片带给她的愉悦感,以至于她显得有点陶醉,有点贪婪”可见,母亲的愿望有苦难岁月中的新年里自己也有品尝爆米花感受甜蜜的机会。4.联系上下文,结合加点词语,赏析文段中画线的句子。她吃得很细致,好像一小片爆米花片,有着她细嚼慢咽的计划。她手里有个袋子,里面还有着三两片。【答案】“细致”是品尝过程的特点,表现出母亲对享受爆米花片机会的珍惜,“一小片”“三两片”表明母亲所拿爆米花片之少而小,写出了母亲苛刻待己的节俭,也表达了母亲在生活艰难时期对甜美生活的渴望。【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语句的能力。此题要求从词语角度入手,要在理解词语含义的基础上,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细致”在这里写母亲吃得很慢很享受,表现出母亲对享受爆米花片机会的珍惜。“一小片”“三两片”是说母亲拿的爆米花片既小又少,表现了母亲苛刻待己的特点。母亲偷尝爆米花片表现了她对甜美生活的渴望。5.通读全文,分析第㉑段中“我"的复杂情感。【答案】“即使新年也不能让她看起来年轻些”与母亲没有条件打扮自己(新年也只穿浆洗干净的旧衣服)有一定关系,本段主要凸显母亲在“我”心中从未年轻过,既表达了“我”对母亲一直以来承受生活苦难之重感到心痛,也表达了“我”对儿时只顾及自己的感受不懂母亲的心理的惭愧,还表达了“我”对自己儿时不能主动为母亲分忧的内疚,更表达了“我”对母亲为家庭无私付出的感激和赞美。【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思想情感的能力。此题要结合全文内容体会“我”的情感。“母亲那时候还很年轻,不到四十。可母亲在我心里从来没有年轻过”,母亲在贫苦的家境中苛刻待己,“印象里母亲从来没有穿过新衣服”“母亲好像也从没吃过她精心准备的那些吃食”“平日里,她给我们的印象是节俭到抠门的”。因此,语句中包含有“我”对母亲一直以来承受生活苦难的心痛之情,有“我”对母亲为家庭无私付出的感激和赞美,也有“我”对自己儿时不能主动为母亲分忧的内疚。联系“离开了打爆米花的那张小矮凳的束缚,我就像一个野孩子,到处找着寻欢作乐”可见,还有“我”对儿时只顾及自己的感受不懂母亲的心理的惭愧之情。【七】(2020·成都A)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成都的卖水人何满子①成都有一句谑语,叫作“南门大河没有盖”。那意思是,你要死就请便,往河里跳都行。但是,河不是溺死人的,而是养活人的。②四十年代成都自来水厂的供应面极小,居民绝大部分的吃水用水,不是河水,就是地下水。所有的公馆里,家家有口井;没有井的居民则是用挑来卖的河水。挑河水卖的人一般是穷苦人家靠出卖力气维持生计的男子。③当年没有井的成都住家户,大都是论月向挑河水卖的人包水的,家家都有一只贮水缸,挑水的每天来给倒满。以当时的币值,离河近的城圈周遭的人家,包一月每担河水大概只需块把钱,离河较远的也不过两元钱,通常一家用两担水,每家人买水的支出不过四五元。为了多挣一些钱,挑水卖的人都尽量多揽些生意,每天要挑很多趙水,收入依然微薄。④挑水卖的人摸索出一种以两人为一组的流水作业法。一人从河里装满水挑进城,另一人就接挑上肩,而把自己的空桶担交换給第一人,挑着接过来的满桶水送到包水的人家,如此周而复始。这样既节省了体力又节约了时间。我经常在新南门城门洞一带看到这种空满担的交换,不用歇下担子,两人的肩膀一凑,桶担就换过来了,桶面上放一块小木板,交换时一滴水也不会外溢。⑤挑着满桶水时,卖水人吆喝着一种短促的有节奏的号子,一是为了哼哼着减轻疲劳,一是为了招呼行人让路。一到送水人家门口,则以同一调子提高了声音,用以招呼用水的主人。⑥成都人很讲情义,乐于助人。这种情义不是时下所说的哥们义气,而是一种淳朴的人情味。卖水的和主人家混熟后,主人家央他做点下力活也肯帮忙。我的一位住在南城纯化街的朋友,自己是教书的,家里只有寡母一人。成都烧饭用木柴,买来的是大块的,必须劈成小块才能塞进灶洞。这位寡母劈不动,不曾央请,送水的汉子就主动效劳,只酬谢他一点很少的代价。有时,只请他吃一顿饭,连钱也不肯收。留饭大致是阴历初二、十六打牙祭的日子。之所以规定为初二、十六,是因为不少人家,朔望①是茹素的,因此朔望的次日开荤就成了习惯,这打牙祭的日期也就约定俗成了。⑦如果你注意一下,便可发现这些挑水卖的人有一个特点,他们都赤足的,连草鞋也不穿一双。你以为这是为了节约,舍不得买草鞋,故而甘愿用光脚板走路么?不然。这里包含着一种职业道徳。他们不在河边舀水,以避开岸边洗菜淘米浣洗衣服的地方;都要涉水走到离河岸有一定距离的水面,两只桶不离肩头,迎流俯身一舀,就是满满两桶水挑着上岸了。这事我亲闻之于一个挑水人,他说“我们卖的是河心水,没得一丝脏的,行有行规嘛,未必担桶水就可以不讲良心?”⑧我相信这一自白的真诚。现在有些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只顾自己方便,不讲取业道德,比起这种人来,被挑水人称之日“讲良心”的行规,多值得称颂而且推广!我曾将挑水人的话告诉一位熟人,谈时正经过一个门口,被一位看门的大爷听到了,他接茬道:“硬是,不信你早上到南门大桥上去看嘛!⑨如今当然再也没有以挑水卖为生的人了,自来水已結束了这一职业,而且,现在成都城外的河水早已不复往昔的粼粼清波。⑩每每忆起当年挑水卖的人,他们是大有令人慨叹的理由的。(选自《蓉城忆往》,有删改)【注】①朔望:农历每月初一为朔,十五为望1.作者“每每忆起当年挑水卖的人”,认为“他们是大有令人慨叹的理由的”,这理由有哪些?联系全文分条概括。【答案】①卖水人社会地位低下,却乐于助人,重情重义。②挑水是很辛劳的苦力活儿,卖水人却勤于摸索讲究方法。③卖水人收入低微,却很重视职业道德,讲良心。【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结合全文可知,作者对卖水人是称赞,这里“令人慨叹的理由”是指他们身上值得人称赞的品行。(1)结合第②段“挑河水卖的人一般是穷苦人家靠出卖力气维持生计的男子”、第⑥段“成都人很讲情义,乐于助人。这种情义不是时下所说的哥们义气,而是一种淳朴的人情味。卖水的和主人家混熟后,主人家央他做点下力活也肯帮忙”可知,卖水人社会地位低下,却乐于助人,重情重义。(2)结合第④段“挑水卖的人摸索出一种以两人为一组的流水作业法”“这样既节省了体力又节约了时间”可知,挑水是很辛劳的苦力活儿,卖水人却勤于摸索讲究方法。(3)结合第③段“为了多挣一些钱,挑水卖的人都尽量多揽些生意,每天要挑很多趙水,收入依然微薄”“我们卖的是河心水,没得一丝脏的,行有行规嘛,未必担桶水就可以不讲良心?”可知,卖水人收入低微,却很重视职业道德,讲良心。2.第六段写了打牙祭的内容,与题目关联不大作者为何写这些内容?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答案】①打牙祭之日留卖水人吃饭,表现出主人家的诚意;这与卖水人主动帮助主人家的事例共同体现段首的“成都人很讲情义”。②打牙祭的内容,使对留饭的叙写更具体,也是对成都风俗的介绍,使文章内容更丰富激发了读者兴趣。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主要内容及其作用的能力。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理解分析。内容上:“留饭大致是阴历初二、十六打牙祭的日子。之所以规定为初二、十六,是因为不少人家,朔望是茹素的,因此朔望的次日开荤就成了习惯”这句话的内容有意无意的介绍了成都的风俗,突出了地方的特色,让留饭的内容更加具体,使文章更有真实感,激发了读者兴趣。结构上:结合作者朋友的寡母被卖水人帮忙劈柴的事情,以及“留饭大致是阴历初二、十六打牙祭的日子。之所以规定为初二、十六,是因为不少人家,朔望是茹素的,因此朔望的次日开荤就成了习惯”可知,主人打牙祭之日留卖水人吃饭,是因为这一天的饭菜会非常的丰盛,表现出主人家的诚意。这与卖水人主动帮助主人家的事例共同体现段首的“成都人很讲情义”,前后照应,使结构严谨完整。3.将第七段画线句删去并不影响上下文衔接,这句话用在这里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答案】①设置了“挑水人赤足究竟是为什么”的悬念,引起读者兴趣,也使行文生出波澜。②以设问句强调挑水人赤足不是为节约,自然地引出赤足的真正原因,加深读者印象,从而强化挑水人重职业道德的形象。【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主要语句及其作用的能力。从句子形式特点上分析,这是一个自问自答的设问句。其目的用设问形式是设置了悬念,加深读者印象,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另外,一问一答之间,使文章的结构出现起伏性和波澜性。从内容上分析,结合“这里包含着一种职业道徳。他们不在河边舀水,以避开岸边洗菜淘米浣洗衣服的地方;都要涉水走到离河岸有一定距离的水面,两只桶不离肩头,迎流俯身一舀,就是满满两桶水挑着上岸了”这句话可知:这自然地引出下文叙述挑水人赤足的真正原因,从而强化挑水人重职业道德的形象,加深读者印象。4.本文选自何满子先生回忆自己上世纪四十年代成都生活的《蓉城忆往》,作者将其放入《蓉城忆往》可能有哪些意图?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条作答。【答案】①通过写成都卖水人来追忆上世纪四十年代成都的城市风貌及百姓生活。②表达对以卖水人为代表的普通成都人的赞美。③通过对成都卖水人职业道德的赞美,表达对当前服务行业不讲职业道德现象的批评。④表达对挑水卖这一职业的消失及成都城市变迁的感慨。【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主题的能力。结合文章第二段可知,介绍了成都人吃水的情况,后文又介绍了成都人打牙祭的风俗等,在无形中,作者写出了许多过去成都的风貌,故可知通过写成都卖水人来追忆上世纪四十年代成都的城市风貌及百姓生活;结合“成都人很讲情义,乐于助人。这种情义不是时下所说的哥们义气,而是一种淳朴的人情味”可知,作者不仅在写卖水人,是通过对卖水人的回忆,表达对以卖水人为代表的普通成都人的赞美;结合“现在有些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只顾自己方便,不讲取业道德,比起这种人来,被挑水人称之日‘讲良心’的行规,多值得称颂而且推广!”可知,通过对成都卖水人职业道德的赞美,表达对当前服务行业不讲职业道德现象的批评;结合“如今当然再也没有以挑水卖为生的人了,自来水已結束了这一职业,而且,现在成都城外的河水早已不复往昔的粼粼清波”可知,一方面对这一职业的消失表达一种感慨,物是人非,另一方面,对城市河水的清澈的消失的遗憾,进而表达了对成都城市变迁的感慨。【八】(2020·四川眉山)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1—4题。土地的身影阎连科①到今年,父亲已经离开我们25年了。②25个舂春秋秋,是那么漫长的一河岁月。在这一河岁月的漂流中,过去许多老旧的事情,总是让我不能忘却,特别是父亲劳作的模样儿和他那留在土地上的身影。③这是多少年前的事情了——④我家的自留地土质不好,全是褐黄的礓土,每一锨、每一镐插进土里,都要遇到无角无棱、不方不圆、无形无状的料礓石。每年犁地,打破犁铧是常有的事。⑤为了改造这土地,父亲连续几年冬闲都领着家人,顶着寒风飞雪到自留地里刨刨翻翻,用镘头挖上一尺深浅,把那些料礓石从土里翻拣出来,以备回家时担回家里,堆到房下,积少成多,到有一日翻盖房子时,垒地基或砌山墙使用。⑥那时的父亲有一米七多的个头儿,这在乡村是少有的高个儿。我看着他把镘头举过头顶,镘刺儿对着天空。晴天时,那刺儿就似乎差一点钩着了半空中的日头;阴天时,那刺儿就实实在在钩着了半空的游云。⑦这一面山只有我们一家在翻地劳作,四处静得出奇,我听见父亲的镘头钩断云丝那咯咯叭叭的声响。追着那种声音,我看见镘头在半空凝寂了片刻,一瞬间,又往下落去,深深地插在了那坚硬的田地里。父亲就这样一钁一钁地刨着,一个时辰一个时辰在他的镘下流去和消失。一个冬日又一个冬日,被他刨碎又重新组合。每天清晨,往山坡上去时,父亲瘦高的身影显得挺拔而有力,像一颗挺直的树。待吃过带去的午饭,那树也就卸了吊着的物件,又重新努力着撑直起来,然而到了日将落山,那棵树也彻底弯下,如挂了两三袋更为沉重的物件,仿佛再也不会直了一般。尽管这样,父亲还是一下一下有力地把镘头举在半空,用力地让镘头落在那块料礓地里,直到日头最终沉将下去。⑧我说:“爹,日头落了。”⑨父亲把头举将起来,看着西边,问我道:“落了吗?”⑩我说:“你看——落了呢。”⑪每次我这样说完,父亲都似乎不相信日头已真的落山,他要把目光盯着西边看上许久,待认定日头确实落了,黄昏确实来了,把镘头狠命地往地上刨一下,翻起一大块硬土之后,才最终把镘头丢下,将双手卡在腰上向后用力仰仰,让弯久的累腰响出几下特别舒服的嘎巴嘎巴的声音,再半旋身子,找一块高凸出地面的坷垃仰躺上去,让那坷垃正顶着他的腰骨。他一边均匀地呼吸,一边用手抓着那湿漉漉的碎土,将它们在手里捏成团儿,再揉成碎末儿,这样反复几下,再起身看看他翻过的土地,迈着匀称的脚步,东西走走,南北行行,丈量一番。父亲那满是红土的脸上,有了粲然的笑容。⑫我问:“有多少地?”⑬父亲说:“种豆子够咱们一家吃半年豆面,种红薯得再挖一个窑洞。”⑭然后,父亲就挑起-担我捡出来的料礓石,下山回家去。那料礓石虽然不似鹅卵石那么沉重,可毕竟也是石头,挑起时父亲是拄着镘柄才站起来的。路.上我能看见他的汗一粒粒落在地上,把尘土砸出豆英窝似的小坑。⑮到了家里,父亲把那一担料礓石放在山墙下边,似乎是彻底用完了自己的气力。随着那两筐落地的料礓石,他也把自己扔坐在料礓石堆上。如果黄昏不是太深,如果天气不是太冷,他就坐在那儿不再起来,让我姐姐们把饭碗端出去,直到吃完了夜饭,才会起身回屋。这个时候,我就怀疑回屋倒在床上的父亲,明天是否还能起得床来。然而,来日一早,他又如前一日一样,领着家人,天不亮就上山翻地去了。⑯这样过了三年,我们家的那块土地彻底地被翻拣完了。家里山墙下堆的黄色的料礓石,足够砌三间房的两面山墙,我简直不敢相信一块地里会有这么多的料礓石,我也终于知道那块比原来大了许多的自留地,其实都是从料礓石的缝中翻拣出来的。⑰总之,那块田地对几岁的我来说,犹如一片广场,平整、松软,散发着香甜的土腥,就是我在田地里翻筋斗、打滚儿,也不会有一点坚硬划破我的一丝皮儿。因此,我似乎懂得了一些劳作的意义,懂得了父亲在这个世上生存的意义。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讲述了父亲带领一家人改造自留地的故事,字里行间饱含作者对父亲的敬佩和怀念。B.文章塑造了一个高大伟岸的父亲形象,并借此表达了对天下所有辛勒付出的父亲的赞美。C.文章的对话富有形象的表现力和情感的冲击力。两组对话虽简单日常,读来却令人泪目。D.文章开篇倒叙,引出对父亲的回忆;中间叙述有详有略;结尾收束全文,将文意引向深刻。【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辨析能力。其中B项表述有误。文章主要回忆了父亲改造自留地,辛苦劳作的事情,突出表现了父亲的辛苦和坚强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心疼、崇敬和深深的爱。因此本文并没有“借此表达了对天下所有辛勤付出的父亲的赞美”这种意味。故B错误。2.文章第二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答案】①点题,②自然引出下文,③奠定全文感情基调。【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段落及其作用的能力。应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思考。在内容方面,“25个春春秋秋,是那么漫长的河岁月”“总是让我不能忘却,特别是父亲劳作的模样儿和他那留在土地上的身影”,这些语句突出父亲一生的辛苦,从中表达对父亲的怀念,奠定感情基调,为下文写父亲辛苦劳作的往事做铺垫。在结构方面,“特别是父亲劳作的模样儿和他那留在土地上的身影”一句照应题目,点明主题。3.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语句,回答括号内的问题。(1)晴天时,那刺儿就似乎差一点钩着了半空中的日头:阴天时,那刺儿就实实在在钩着了半空的游云。(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2)路上我能看见他的汗一粒粒落在地上,把尘土砸出豆英窝似的小坑。(“砸”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答案】(1)参考答案:本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勾画了父亲高大的形象,表现劳作时的全情投入。意思相同即可。(2)参考答案:“砸”字形象地写出了父亲滴落的汗珠之大、之重;写出父亲肩上的担子之沉;形象地表现了父亲的劳累。【解析】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1)题,“那刺儿就似乎差一点钩着了半空中的日头”“那刺儿就实实在在钩着了半空的游云”,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描绘了无论天气阴晴,父亲都会将钁头举得高的情景,形象化地勾勒了父亲形象上的高大的特点,从中表现了父亲劳作时的投入,表达了对父亲的心疼、崇敬和爱。(2)题,本题考查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砸”本义指重物掉落在物体上,或用重物撞击或者指敲打、为某物投入大量资源等等。“他的汗一粒粒落在地上,把尘土砸出豆英窝似的小坑”,汗珠能把“尘土砸出豆英窝似的小坑”,形容汗珠的大和重的特点,结合语境“那料礓石虽然不仅鹅卵石那么沉重,可毕竟也是石头,挑起时父亲是拄着镘柄才站起来的”分析,“砸写出父亲肩上的担子沉重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父亲的辛苦劳累,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心疼和爱。4.品读文章结尾画线的语句,结合全文,探究文中“劳作”和“父亲在这个世上生存”有着怎样的意义。【答案】劳作:辛勤的“劳作”能改造贫瘠的土地,能改善一家人的生活;父亲在这个世上生存的意义:①父亲用自己的勤劳让我们一家过上更好的日子就是他最大的欣慰和幸福。②父亲身上的勤劳、负重、坚韧、奉献的品质深深感染了我,熏陶了我。【解析】“劳作的意义”,结合⑤--⑥自然段可知:父亲改造自留地,翻地劳作,经过三年,“我们家的那块土地彻底地被翻拣完了。家里山墙下堆的黄色的料礓石,足够砌三间房的两面山墙,我简直不敢相信-一块地里会有这么多的料礓石,我也终于知道那块比原来大了许多的自留地,其实都是从料礓石的缝中翻拣出来的”,故“劳作的意义”指父亲改造贫瘠土地,能改善一家的生活。“父亲在这个世上生存”的意义,结合“那块田地对几岁的我来说,犹如一片广场,平整、松软,散发着香甜的土腥,就是我在田地里翻筋斗、打滚儿,也不会有一点坚硬划破我的一一丝皮儿”一句分析,父亲改造土地,都是为了我们一家人能够更好的生活,父亲用自己的勤劳让我们一家过上更好的日子。另外,父亲的一生与土地结缘,父亲的精神品质感染了“我”,熏陶了“我”。当“日头落了”时,父亲质疑,不愿相信,然后奋力刨一下,躺在地上短暂地休息;丈量土地,默默欣赏;再挑石头回家;到家坐在石堆上吃饭,父亲的勤劳能干、吃苦耐劳、有家庭责任感、乐观坚强的品质深深感染了“我”。【九】(2020·山东日照)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美瓷不碎刘心武①朋友许君热爱陶艺,他在经营一家业务兴旺的企业之余,于京郊开办了一所完全不以赢利为目的的乐陶园,常约些同好在那里弄埴烧陶。烧出来的陶瓷作品若有神来之笔,他就得意地举办内部展览,和来宾们交流陶艺心得,也兼山南海北地神侃。每每尽欢而散时,已月成金钩,蛙声一片。②许君和他的朋友们烧制陶瓷作品追求的是自得其乐。作品出炉后如果觉得不满意,就马上捣碎;如果凸现个性,灵气四射,则自己先欣赏一番,再招呼他人一起转着圈地欣赏点评。虽说是不以赢利为目的,但有来宾实在喜欢,提出要付款买下,有的作品也就那样被请走。付款的原则据说是随意,但我目睹了几次那样的“随意”,买方若是企业家或演艺界大腕,那付出的数目,像我这样的人,是无论如何也“随意”不起的。③那天,许君又来电话约我去他的乐陶园。我说实在有事,去不了。什么事那么要紧?他一再问我,还是希望我去,因为他们几个陶艺发烧友新创作了一批作品,有几件实在不必谦虚,可以用“美轮美奂”来形容,我若不去先睹为快,会是很大的“审美损失”。我告诉他,是我捐助的一个穷乡僻壤的小学生,来我家了,现在家里就我跟他,难道我带他去?他可是一点陶艺的概念也没有啊。许君说没概念更好,他来,对我们来说,多一双特别的眼睛,对他来说,则眼睛里会多装一些东西,岂不两下里都有趣?就这样,我带那叫泼娃的小学生到医院检查完身体,就直奔京郊的乐陶园而去。④到了乐陶园,许君和一群熟朋友都对我和泼娃表示欢迎。许君拍拍泼娃的肩膀笑着说:“你怎么一点也不泼辣?还是等一会儿才暴露你的真面目?”我帮着解释:“他先天不足。当地风俗,怕是养不活的孩子,就故意给取个活不活无所谓的名字,舍娃,丢娃,泼娃,一个村里总有几个。”许君给他一块巧克力,让他别客气,可乐、雪碧随便喝,也可以到处走动观看,但嘱咐他千万不能动手摩挲任何东西。⑤我观览完许君他们的杰作,就跟他们一起到院子里的大杨树下,坐到休闲椅上喝咖啡,神侃。正当我们言谈甚欢时,忽然听到那边屋子里“咣啷啷”一阵刺耳的声响传来。我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