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1月江西宜春宜丰县高三月考历史模拟试题(有答案)_第1页
2023-2024学年1月江西宜春宜丰县高三月考历史模拟试题(有答案)_第2页
2023-2024学年1月江西宜春宜丰县高三月考历史模拟试题(有答案)_第3页
2023-2024学年1月江西宜春宜丰县高三月考历史模拟试题(有答案)_第4页
2023-2024学年1月江西宜春宜丰县高三月考历史模拟试题(有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1月江西宜春宜丰县高三月考历史模拟试题一、单选题1、据记载,周人的婚嫁年龄为“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但春秋时代,之前的晚婚习俗已开始被早婚所替代。齐桓公曾下令“丈夫二十而室,妇人十五而嫁”。一些思想家,如墨子,也竭力主张早婚。这主要是因为(

)A.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B.礼乐制度遭到破坏C.生产力发展的需要D.人地矛盾不断激化2、据史料记载:“限关”的同时,清朝政府为应对海陆边境贸易需求,采取一系列政策。如1684年开海,施行积极的海外贸易政策,1727年重开南洋,此后东洋和南洋贸易一直持续至清末。18世纪的广州成为环球海上航路的重要中转港。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3、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收录两汉及以前画家16人,收录魏晋南北朝时期画家128人,其中包括顾恺之、张僧繇等杰出画家。这一变化发生的原因有①纸张的普遍使用

②门阀士族的推动

③北人的大量南迁

④儒家思想的影响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4、清代土地契约中的“民田”并非是与“官田”相对的概念,指拥有“田底权”的田地,与“客田”(拥有“田面权”)相对。田底持有者没有耕作权,只有收租权,而田面持有者享有耕作权,并向田底持有人交租。民、客田用语上的区分,表明土地田底权与田面权的分离已成为清代部分地方的乡规俗例。这类现象的普遍(

)A.强化了封建人身依附关系B.导致旧有生产关系的瓦解C.反映了租佃经济有所发展D.源于土地兼并的有效抑制5、元朝前期,在“尽收诸国,各依风俗”的执政思想影响下,不同职业和民族的人有不同的诉讼管辖,如有对蒙古人和两都诸色人分设审判机构。刑事案件的管辖方面遵守着属人管辖的原则,而非属地管辖。这种刑事原则(

)A.旨在维护传统封建等级秩序B.继承了德法共治的治国理念C.适应了多元社会的发展需要D.确保了司法系统的独立运行6、由于中国出口的商品如生丝、丝织品、棉布、瓷器等,主要来自太湖流域,以及东南沿海地区,巨额白银资本的流入,毫无疑问刺激了这些地区经济的蓬勃发展,市场机制的日益完备。“由此可知,在近代西方工业化成功以前,中国工业的发展,就其使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强大的竞争力来说,显然曾经有过一页光荣的历史。”材料意在说明(

)A.工业革命发生以前,中国江南的经济水平并不落后于欧洲B.中国手工业生产一直领先于世界C.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发展迅速D.新航路开辟使世界贸易中心发生变化7、明嘉靖年间,我国东南沿海频遭倭寇侵犯,明朝廷多次派兵征时都以失败告终,《號潮志》记载了瓦氏夫人率狼兵抗倭并取得胜利的英勇事迹,“田州(今西境内)女土官,瓦氏,调征倭寇,提二坚孙,并傻兵数千至,……与官兵夹击于王江渔,大败之,斩首二千级”。据此可知(

)A.政府实施改土归流的成效显著B.明政府政治腐败致战斗力低下C.明朝边疆危机严重威胁了统治D.少数民族国家认同观念的体现8、1916年1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据此可知,陈独秀的观点旨在(

)9、1897年,本着“与洋争利”“夺取英法等银行的商股”的目的,在盛宣怀的推动下,中国通商银行在上海成立,效仿西方各国印发、筹缴债券,并在上海承办股票市场,成为华资银行的开拓者。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A.社会新旧观念碰撞激烈B.洋务运动路线发生改变C.实业救国思潮达到高潮D.西方列强侵华方式转型10、抗战时期的陕甘宁边区高度重视扶贫工作,一方面开展直接救济,保障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另一方面重视基础设施建设,为发展生产创造条件,开展以工代赈,为人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这体现了陕甘宁边区扶贫工作(

)A.促进了三三制原则的实施B.推动边区工业的发展C.开创我党社会保障的先河D.具有标本兼治的特点11、1999年,“99巴黎·中国文化周”在法国巴黎举办。文化周的重点是由科技成就、中医药教育、当代陶瓷艺术、京剧服饰、传统手工艺等10个专题展览组成的大型综合展览。整个文化周期间参加活动的总人数达10万人次以上。这一活动(

)A.增强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互信B.体现了全方位外交的理念C.掀起了中欧新一轮次建交高潮D.推动了多边外交不断深化12、1961年1月,中共中央决定将社员的自留地由以前规定的占当地每人平均占有土地的5%提高到7%。还规定:养猪是共养和私养并举,以私养为主,允许社员家庭私养母猪。同时,鼓励社员经营其他小规模的家庭副业。这些政策(

)A.拉开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B.解决了粮食供应紧张的局面C.改变了农业长期薄弱的现状D.顺应了国民经济调整的形势13、在1979-2019年的40年间,中国的GDP年均增长达到9.4%,远超世界2.9%的平均增速,GDP占世界比重也从1.8%提高至16%左右。2019年中国的经济规模是1978年的296倍,同时,对外贸易年均增长率也达到了10.91%。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B.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完善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D.中国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大潮14、中共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建设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下列属于这一时期成就的有(

)①京津城际铁路通车运营,中国进入高铁时代②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③“中国超级杂交水稻”试验平均亩产突破1000公斤④“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15、与冷战结束初期相比,新时代中国外交思想更加重视社会主义元素,能理直气壮地向国际社会推介“中国梦”“新义利观”“国际关系民主化”等理念,为世界贡献符合多国国情的“升级版”发展道路选择。这表明新时代中国A.成为世界发展的示范者B.开始突破西方外交的封锁C.积极推行多边外交政策D.国际话语权意识显著增强16、2014年11月,主席强调:“中国要在坚持不结盟原则的前提下广交朋友,形成遍布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以“争取世界各国对中国梦的理解和支持”,使他们认识到中国梦是“各国人民共同的福祉”。这表明中国A.积极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B.继续坚持独立自主,推动合作共赢C.借助传统智慧,展示世界大国风采D.发展国际合作成为外交的基本立场二、材料分析题17、主题探究是历史学习的一个重要方法。小明在历史学习中了解到“中国古代经济重心至宋元时期完成南移”是史学界普遍认同的结论,为探究该主题,小明首先找到了以下材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关中之地,于天下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楚越之地,地广人稀。——(西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材料二

西汉至北宋南方人口的变迁:材料三

本朝文物之盛,自国初至昭陵(宋仁宗)时,并从江南来,庆历间人才彬彬,号称众多……皆出于大江之南。——宋人笔记《曲洧旧闻》材料四

天下岁入粮数,南方石,北方石。江浙行省、江西行省占全国比重尤高,各约占37%和10%。——整理自(明)宋濂等《元史·食货志》(1)谈谈材料一对于该主题研究的意义。(2)相较于材料一,材料二至四提供了哪些探究该主题的新视角?并简要说明它们为什么可以做为该主题研究的史料。(3)你认为该主题研究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罗马道路是罗马统治的一张晴雨表。罗马道路建设是紧随罗马军事扩张而延伸的,军队走到哪里,道路建设就到哪里。正如某些学者所指出的那样:罗马起源于意大利半岛上的拉丁姆平原;人口从早期的意大利奥特人到伊特拉斯坎人,进而把地中海四周的居民都变为罗马公民,越是统治成熟的地方,道路就越宽广和优良,道路就越密集。罗马最主要的优良大道集中在意大利本土。——摘编自冯定雄《罗马道路与帝国统治》(1)根据材料,概括罗马道路建设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罗马道路是罗马统治的一张晴雨表”的理解。三、论述题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他强调:“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从“工业化”“四个现代化”到“中国式现代化”,党带领全体人民孜孜以求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它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独特的文化传统、历史命运和国情的中国特色。——摘编自2022年9月27日党建网材料二:中国现代化的演进特征结合材料,以“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20、制度建设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中国古代制度(部分)简表请从材料中提取三项制度。据此拟定一个研究主题,并结合中国古代史有关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1、【正确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晚婚习俗发生了改变,而一些思想家也竭力主张早婚,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大,以前需要一定年纪才能从事的工作,现在较小的年纪便可以从事,侧面反映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C项正确;思想解放运动影响人们的观念,但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成婚年纪,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制度遭到破坏,但是这一破坏只是材料现象的表现,并非原因,礼乐破坏无法从根本上影响人们的婚姻年龄,排除B项;人地矛盾体现在人多地少无法满足需要等方面,材料体现的是早婚,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统治者鼓励生育,并非人多地少在发挥作用,排除D项。故选C项。2、【正确答案】D;略3、【正确答案】A;魏晋南北朝时期画家数量猛增,主要是由于东汉中期蔡伦改进造纸术后纸张逐渐推广普及,为画家提供了书写材料,故①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的政治特权、对家族文化教育的重视等都促进了士族画家群体异军突起,故②正确;北人的大量南迁,促进了南方开发,但不能直接推动画家数量增多,故③错误;西汉武帝时期确立儒家主流思想地位,但材料强调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画家数量比两汉时多,故儒家思想影响不是主要因素,且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发展,冲击了儒家思想主流地位,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4、【正确答案】C;【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代(中国)。据材料“田底持有者没有耕作权,只有收租权,而田面持有者享有耕作权,并向田底持有人交租”“土地田底权与田面权的分离已成为”可知,清代土地所有权和耕作权的分离,这体现的是租佃制的,而这种所有权和耕作权的分离成为“乡规俗例”,体现的是租佃制的发展,C项正确;租佃制的发展,甚至佃农取得永久租佃权,体现了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减弱,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封建土地私有制并没有随着租佃制的发展而瓦解,排除B项;租佃制源于土地兼并,自耕农破产后,租佃地主的土地,形成租佃制,排除D项。故选C项。5、【正确答案】C;【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根据材料“尽收诸国,各依风俗”“不同职业和民族的人有不同的诉讼管辖”可知,元朝在管理不同职业和民族的人的时候,采用因俗而治、因地制宜的管辖方式,这符合元代辽阔疆域的国情,适应了多元社会的发展需要,C项正确;材料所述与维护等级秩序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德法共治的内容,排除B项;“确保了”表述过于绝对,且未涉及司法系统的独立,排除D项。故选C项。6、【正确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巨额白银资本的流入,毫无疑问刺激了这些地区经济的蓬勃发展,市场机制的日益完备。”“在近代西方工业化成功以前,中国工业的发展,就其使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强大的竞争力来说,显然曾经有过一页光荣的历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尼拉大帆船贸易使得大量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刺激了中国江南地区经济的蓬勃发展,商品经济活跃,而同时代的欧洲还没有开始进行工业革命,中国的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说明工业革命发生以前,中国江南的经济水平并不落后于欧洲,A项正确;欧洲工业革命发生后,中国手工业生产开始落后于世界,排除B项;因“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发展迅速”与本题材料主要结论“工业革命发生以前,中国江南的经济水平并不落后于欧洲”不一致,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关于世界贸易中心发生变化的相关论述,排除D项。故选A项。7、【正确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从题干中得出,瓦氏夫人是田州土司,土司是少数民族首领,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由此可以得出田州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且田州位于广西,瓦氏夫人率领广西俍兵远赴东南沿海英勇抗倭正是少数民族对国家认同的体现,D项正确。据材料“田州女土官,瓦氏”可以看出瓦氏夫人以田州土司身份而不是流官身份率军出征,故不能体现出改土归流成效显著,排除A项;明朝廷征讨倭寇失败不能得出政府腐败导致军队战斗力低下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东南沿海的倭寇危机,不能得出明朝边疆危机严重这一结论,边疆包括但不局限于东南沿海,排除C项。故选D项。8、【正确答案】B;略9、【正确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97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这一时期为了“与洋争利”“夺取英法等银行的商股”,中国效仿西方各国印发和筹缴债券、承办股票市场等,这是因为19世纪末列强对华经济侵略逐渐以资本输出为主,从侧面反映出当时西方列强侵华方式转型,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社会新旧观念的碰撞,不符合材料,排除A项;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灭,洋务运动破产,B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西方列强侵华方式转型,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10、【正确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1到1945年的中国。材料表明在陕甘宁边区开展直接救济和以工代赈为人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相结合的扶贫工作,前者治标后者治本,可知这体现了陕甘宁边区扶贫工作具有标本兼治的特点,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扶贫工作,和三三制原则无关,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是扶贫不是工业发展,排除B项;材料只是体现了抗战时期的陕甘宁边区高度重视扶贫工作,不涉及之前的扶贫工作,得不出开创我党社会保障的先河,排除C项。故选D项。11、【正确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99年(中国)。据题干““99巴黎·中国文化周”、文化周的重点是由科技成就、中医药教育、当代陶瓷艺术、京剧服饰、传统手工艺等10个专题展览组成的大型综合展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B项正确;材料体现不了“增强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互信”,排除A项;本题的主旨是:中国文化在欧洲的传播,排除C项;新时期,中国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推动了多边外交不断深化,排除D项。故选B项。12、【正确答案】D;【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特点题。时空范围为1961年(中国)。1961年正处于国民经济调整时期,为了促进农村经济恢复,中共提高社员自留地比例,鼓励私养家畜和社员经营家庭副业,这些举措顺应了国民经济调整的形势,D项正确;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排除A项;1961年正处于粮食供应紧张的时期,上述举措并不能直接解决粮食供应问题,排除B项;上述举措是为了恢复农村经济,并不能改变农业长期薄弱的状态,排除C项。故选D项。13、【正确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79-2019年(中国)。材料反映中国从1979-2019年经济发展迅速,结合所学,中国1978年改革开放,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实施,1992年制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2001年加入WTO,这些都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过程,B项正确;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都无法完全反映1979-2019经济的发展的原因,排除A项、C项;融入经济全球化属于经济发展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14、【正确答案】C;【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十八大以来的中国。根据所学,十八大召开于2012年,京津城际铁路通车运营是2008年,①错误;②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在2019年,符合题意;③“中国超级杂交水稻”试验平均亩产突破1000公斤在2019年,符合题意;④“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在2020年,都在十八大以后,符合题意。结合上述分析可知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15、【正确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能理直气壮地向国际社会推介“中国梦”“新义利观”“国际关系民主化”等理念,为世界贡献符合多国国情的“升级版”发展道路选择,可知,新时代的中国国际话语权意识显著增强,D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成为世界发展的示范者,排除A项;新中国成立初期就已经突破西方外交的封锁,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积极推行多边外交政策,排除C项。故选D项。16、【正确答案】B;根据“中国要在坚持不结盟原则的前提下广交朋友,形成遍布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可得出中国在外交上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根据“争取世界各国对中国梦的理解和支持”“各国人民共同的福祉”可得出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合作共赢,B选项说法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反对霸权主义,选项A排除;没有体现传统智慧,选项C排除;国际合作不是基本立场,选项D排除。所以本题答案为B。17、【正确答案】(1)该史料从经济总量的角度说明了西汉时期的经济重心尚在北方关中地区,这就为后期的经济重心南移提供了必要的历史比较对象。(2)新视角:人口、人才、赋税等角度。说明:随着人口的大量南迁,才会带来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必然导致南方赋税的增加,及文化南移带来的人才增加。(或者:人口、人才、赋税的增加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所以它们可以做为该主题研究的史料。)(3)全面的观点;多角度论证;文化是一个时代的反映。;【详解】(1)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汉中国。据材料“关中之地,……其富,什居其六。……楚越之地,地广人稀”可知该史料从经济总量的角度说明了西汉时期的经济重心尚在北方关中地区,这就为后期的经济重心南移提供了必要的历史比较对象。(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汉至宋朝时期的中国。新视角:材料二反映西汉至北宋南方人口的变迁,材料三提及“江南……人才彬彬”,材料四反映宋朝时政府从南方征收的田税超过北方,这为探究经济重心南移提供了人口、人才、赋税等新视角。说明:结合所学,人口、人才、赋税能够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对比南北方在这些方面的情况能够反映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3)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从人口、人才、赋税等多方面探究论证经济重心南移,启示我们要坚持全面的观点,多角度论证;南方文化发展和人才情况折射南方经济社会发展,表明文化是一个时代的反映。18、【正确答案】(1)主要服务于军事征服;延伸至罗马帝国全境;具有地区差异性;以罗马(意大利)为中心。(2)罗马是西方奴隶制国家的典型代表,奴隶制经济、政治的发展严重依赖对外扩张;罗马道路建设是罗马对外扩张的重要手段;良好的道路建设是罗马对被征服地区的统治,促进了域内的民族交融和经贸往来;但随着罗马对外扩张到极限,奴隶制走向衰落,道路建设也就趋于停滞。;【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罗马。根据材料“罗马道路建设是紧随罗马军事扩张而延伸的”可知特点是主要服务于军事征服;根据材料“军队走到哪里,道路建设就到哪里”可知特点是延伸至罗马帝国全境;根据材料“越是统治成熟的地方,道路就越宽广和优良,道路就越密集”可知特点是具有地区差异性;根据材料“罗马最主要的优良大道集中在意大利本土”可知特点是怡罗马(意大利)为中心。(2)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罗马。从罗马的政权性质角度理解为罗马是西方奴隶制国家的典型代表,奴隶制经济、政治的发展严重依赖对外扩张;从材料“罗马道路建设是紧随罗马军事扩张而延伸的”中得到了理解是罗马道路建设是罗马对外扩张的重要手段;从道路建设的积极影响角度分析是良好的道路建设是罗马对被征服地区的统治,促进了域内的民族交融和经贸往来;最后从道路建设趋于停滞的原因角度分析是但随着罗马对外扩张到极限,奴隶制走向衰落,道路建设也就趋于停滞。19、【正确答案】示例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根据中国国情走出来的。经济上,在借鉴苏联建设经验教训基础上,不断总结调整,试点探索,逐步推进改革开放,推进工业化建设;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入世贸组织,在工业化、市场化的道路上突飞猛进,实现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美转型。政治上,依据中国国情和历史基础,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用四项基本原则护航,建立多种形式的基层民主,把“依法治国”写进宪法,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化、法治化建设走向新高。思想上,新中国成立后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改革开放后逐步形成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贯彻“双百方针”,实施“科教兴国”。思想文化的科学化、理性化有力地助推了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高。综上,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现代化道路依据国情,与时俱进,使中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也为世界现代化道路提供了范例。示例二:中国式现代化是从被动响应到主动谋强的现代化。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伴随民族意识的逐渐觉醒,中国人民对改造旧中国的问题进行了探索与反思。从“器物变革”“制度变革”再到“思想文化变革”的艰辛摸索,都是在列强侵华不断加剧,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背景下的被动响应,但无一不以失败告终。新中国成立后,为摆脱贫穷落后面貌,党领导人民实行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并举,致力于把“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为现代化建设奠定了经济和制度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创了道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逆转,创造性阐发了中国式现代化。综上,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带领中国找到适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发展道路。示例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条和平发展之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是建立在对外侵略殖民、对内剥削压迫的基础上,也没有盲目照搬、模仿其他国家的现代化路径;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在科学把握中国历史文化与国情、把握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独立自主开辟的一条新型现代化道路;破除了西方“现代化=资本主义化”的思维定势,超越了西方现代化道路所带来的资本至上、两极分化、生态破坏、对外侵略扩张等痼疾;破除了“现代化=西方化”的神话,证明了现代化道路的多元性。综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立足于本国国情的不同于西方式的现代化道路,新时代我们要继续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详解】本题为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近代和现代中国。据材料“走自己的路”“党带领全体人民孜孜以求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可得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根据中国国情走出来的。可从经济上实行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上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化、法治化,思想上形成毛泽东思想和理论体系等方面论述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据材料中“中国现代化的演进特征”可得中国式现代化是从被动响应到主动谋强的现代化。可论述近代中国在列强侵略中艰难推进近代化,在新中国成立后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开创的历程,突出从被动响应到主动谋强的变化。据材料“‘中国式现代化’……有基于独特的文化传统、历史命运和国情的中国特色”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点是不同于西方,坚持和平发展,重点论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西方现代化的不同和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超越,特别是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