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美丽的颜色》八年级语文上册学与练(教师版)_第1页
第9课《美丽的颜色》八年级语文上册学与练(教师版)_第2页
第9课《美丽的颜色》八年级语文上册学与练(教师版)_第3页
第9课《美丽的颜色》八年级语文上册学与练(教师版)_第4页
第9课《美丽的颜色》八年级语文上册学与练(教师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9课美丽的颜色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知识与能力了解居里夫人的事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过程与方法1.体会作者生动细致描写人物的方法。2.理解对比、引用的手法,把握本文作为传记的主要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居里夫人刻苦专研、献身科学的精神和淡泊名利的崇高境界。教学重点品读细节,感知人物精神。教学难点领会文章含义深刻的语言,学习本文写法,提高写作人物传记的能力。一、作者简介艾芙·居里(1904年12月6日—2007年10月22日),法国科学家比埃尔·居里与玛丽·居里的次女,音乐教育家和人物传记作家,代表作有传记《居里夫人传》。二、故事背景1896年,法国的亨利·柏克勒尔发现了铀的放射性。居里夫人怀着极大兴趣阅读了柏克勒尔的报告,开始系统地探索除铀以外是否还有别的化学元素具有类似的放射性,进而发现了两个比铀的放射性更强的新元素——钋和镭。于是,居里夫妇在巴黎工业物理化学学校内找到一间上漏下潮的破旧棚子,略加修整后就成了他们的“实验室”,在这里他们开始了进一步的研究工作。课文就记录了他们经过四年的辛勤劳动,对沥青铀矿矿渣进行了无数次的溶解、蒸发、分离和提纯,终于提炼出了十分之一克多一点的氯化镭的过程。三、文体知识人物传记通过对典型人物的生平、生活、精神等领域进行系统描述、介绍的一种文学作品形式。作品要求“真、信、活”,以达到对人物特征和深层精神的表达和反映。人物传记是后人或人物资料的有效记录形式,对历史和时代的变迁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四、理解词义【景况】情况。【猝】cù:突然。【踱】duó:慢步行走。【吹嘘】chuīxū:夸张地宣扬。【燥热】zàorè:形容热得难受。【骤雨】zhòuyǔ:为时不长的降雨。【炽热】chìrè:温度高,极热。炽,(火)旺。【微妙】wēimiào:指深奥玄妙;精深复杂,难以捉摸。【沥青】lìqīng:表面呈黑色,可溶于二硫化碳。【窒息】zhìxī:因缺氧或呼吸系统障碍,导致呼吸困难,甚至停止呼吸。【荧光】yíngguāng:一种光致发光的冷发光现象。【和颜悦色】héyányuèsè:形容态度和蔼可亲。【小心翼翼】:形容谨慎小心,一点不敢疏忽。【筋疲力尽】jīnpílìjìn: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儿力气也没有了。五、课文层次第一部分(17):叙述了居里夫妇极端艰苦的工作条件。第二部分(819):具体叙述了居里夫人制炼、分离镭这种工作的艰苦与困难,表现了她热爱科学、痴迷科学,献身科学的伟大精神。第三部分(2026):写在居里夫妇的不懈努力下,一个新的元素——镭被发现了。六、问题归纳1.作者着重抓住了居里夫妇工作情景的哪些特点进行叙述的?“极端的艰苦”是指哪些方面?“极大的快乐”体现在哪些方面?“极端的艰苦”和“极大的快乐”。极端的艰苦的体现:①工作条件艰苦:实验室是棚屋,冬冷夏热,漏雨,取暖的只是一个炉子。②试验工作艰难:“烟刺激眼睛和咽喉”“搬运容器”“移注溶液”“连续几小时搅动”“镭要保持它的神秘性”“一个人就是一家工厂”极大的快乐的体现:毫不妥协——“工作日变成了工作月,工作月变成了工作年。”顽强乐观——“觉得冷的时候,我们在炉旁喝一杯热茶,就又舒服了。”全身心投入——“只见很少的几个人”“在黑板前谈话”热爱科学——“被新领域吸引住了”“谈的总是他们所迷恋的镭”执着追求——“走进他们的领域,走进他们的梦境”2.分析居里夫人的形象特点。居里夫人是一个热爱科学的人,“工作日变成了工作月,工作月变成了工作年,比埃尔和玛丽并没有失掉勇气。这种抵抗他们的材料迷住了他们。”“迷住”一词突出表现了居里夫人对科学的痴迷和挚爱。“她小心翼翼地走上前去找,找到一张有草垫的椅子,坐下了。在黑暗中,在寂静中,两个人的脸都转向这些微光,转向这射线的神秘来源,转向镭,转向他们的镭!玛丽的身体前倾,热切地望着,她此时的姿势,就像一小时前在她睡着了的孩子床头看着孩子一样。”“前倾”“热切”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居里夫人对镭的迷恋。居里夫人是一个不怕困难的人,“最困难的,或者说几乎不可能的,乃是离析这极小含量的物质,使它从与它密切混合着的杂质中分离出来。”居里夫人选择最困难的工作,付出艰苦的劳动。居里夫人是一个持之以恒、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人,“工作日变成了工作月,工作月变成了工作年。”在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中,居里夫人终于提炼出了镭。3.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尤其是在极度艰苦的工作环境下,想要获得成功不仅需要技术上的努力,更需要这位伟大的科研工作者集一切美好的品质于一身,居里夫人无疑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找到文中表现居里夫人人格魅力的句段,探究居里夫人的精神品格。(1)对科学事业诚挚的热爱。“工作日变成了工作月,工作月变成了工作年,比埃尔和玛丽并没有失掉勇气。这种抵抗他们的材料迷住了他们。”其中的“迷住”一词突出表现了居里夫人对科学的痴迷和挚爱。(2)无惧一切困难,敢于将想法付诸实践。“最困难的,或者说几乎不可能的,乃是离析这极小含量的物质,使它从与它密切混合着的杂质中分离出来。”居里夫人选择最困难的工作,付出艰苦的劳动。(3)持之以恒、不轻言放弃。“工作日变成了工作月,工作月变成了工作年。”在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工作中,居里夫人终于提炼出了镭。4.文中作者引用了不少居里夫人的话,请你说说这些引用的话有怎样的作用,它体现出传记文学的什么基本特点。这样写补充了历史细节,展示出传主的心理感受,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使文章的叙述节奏有所变化,使行文更加生动。这种写法,表现了传记文学的真实性特征。5.这篇文章只是客观地记录居里夫妇发现镭的过程吗?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如何体现的?不仅仅是客观地记录镭的发现过程。作者艾芙·居里是居里夫人的小女儿,她写居里夫人,既是写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也是写自己的母亲。这就使得文章的字里行间除了蕴含着崇拜、敬仰的感情,也能令人感受到一份浓浓的爱意和柔情。比如,她对居里夫人研究工作中的一些细节了解得非常清楚,因此运用富有诗意的语言进行描绘,显得极为真切动人。在描述棚屋的简陋、条件的恶劣时,作者都是用一种富有幽默感的语言,写下雨“令人厌烦的轻柔声音”,写“极特殊的治疗结核症的方法”,令人感受到夫妇俩在研究工作中的相互支持,精神上的愉悦超越了客观条件的艰辛。“她独自一个人就是一家工厂”一句,尽显敬仰、爱戴之情,也隐含着女儿对母亲的心疼和体贴。在写对镭的期盼时,作者描述居里夫人此时的神情,“像期盼别人已经答应给的玩具的小孩一样,怀着热切的好奇心”;写到居里夫妇的散步,就像慢镜头般渐渐拉长……这些细节中流露出温柔的爱意,也只有关系极为密切的人,方能在笔端自然表现出来。七、课文主题本文讲述了居里夫妇在恶劣的工作环境中,通过艰辛的工作发现镭的过程,赞美了居里夫妇刻苦专研、献身科学的精神和淡泊名利的崇高境界。美丽的颜色eq\b\lc\{\rc\}(\a\vs4\al\co1(工作环境\b\lc\{(\a\vs4\al\co1(简陋棚屋,夏天燥热,冬天寒冷)),工作情况\b\lc\{(\a\vs4\al\co1(辛苦劳累,经年累月,不知疲倦)),工作成果\b\lc\{(\a\vs4\al\co1(颜色美丽,自动发光))))eq\a\vs4\al(热爱科学,不畏艰难,持之以恒)作者艾芙·居里是居里夫人的小女儿,她写居里夫人,既是写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也是写自己的母亲。这就使得文章的字里行间除了蕴含着崇拜、敬仰的感情,也能令人感受到一份浓浓的爱意和柔情。这种情感可以从哪些地方读出来?答:在描述棚屋的简陋、条件的恶劣时,作者使用了一种富有幽默感的语言,如“极特殊的治疗结核症的方法”,表现出居里夫妇在研究工作中的相互支持,精神上的愉悦超越了客观条件的艰辛。“她独自一个人就是一家工厂”一句,尽显敬仰、爱戴之情,也隐含着女儿对母亲的心疼和体贴。在写对镭的期盼时,作者描述居里夫人的神情,“像期盼别人已经答应给的玩具的小孩一样,怀着热切的好奇心”,而居里在回答时“和颜悦色”;写到居里夫妇的散步,就像慢镜头般,渐渐拉长。这些细节中流露出温柔的爱意,也只有关系极为亲密的人,才能在笔端自然表现出来。在写发现镭的时刻,作者用了四个“转向”,定格在“他们的镭”,仿佛又是一个慢镜头,把内心的激动、期盼清新细腻、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随后写到玛丽的姿势,对于镭,玛丽就如同对待自己无比深爱的孩子一般,表现出女性科学家对科学发现的如母爱一般的情怀。题组A基础过关练(2022秋·江苏省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第一阶段练习)1.根据语境完成题目。ㅤㅤ“无我之境”出自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它是一种评判诗词境界的标准,也是做人境界的标尺(A)。人只有超脱功利,心无旁骛,才能达到无我的境界(B)。一个人是否具有了无我精神,他的人生会更有意义(C)。ㅤㅤ“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于敏,带领团队在荒凉的大漠中潜心研究,终于造出了中国的第一颗氢弹。一生许国,不计得失,这是于敏的无我精神。“时代楷模“彭士禄面对失败不①xiè_______气,最终践行了自己许下的“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铮铮誓言。勇于创新、善于攻关,这是彭士禄的无我精神。他们胸怀天下,鞠躬尽瘁,将小我化为无我,对事业②dān_______精竭虑,③一丝不苟_______,书写了自己壮丽的人生篇章,赢得了世人对他们④由衷_______的敬仰。(1)请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上拼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①xiè气②dān精竭虑③一丝不苟④由衷(2)以上文段第一段中有一处语病,请找出并加以修改。应选句(填序号),应改为【答案】(1)①泄②殚③gǒu④zhōng(2)C一个人具有了无我精神,他的人生会更有意义。【解析】(1)本题考查汉字的读音、字形。题目中的汉字、拼音分别是:泄、殚、gǒu、zhōng。(2)本题考查病句辨析。C句有误,两面对一面,可将句中的“是否”删去。【点评】汉字的音与形是密不可分的,大部分汉字字形不同,读音不同,意义不同,但汉字中又存在着很多的多音字、形近字和形声字,不易区分。因此,平时学习中对字音与字形辨析要到位,努力做到不误读,不误解,不误写。(2022秋·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吉隆实验学校第一次月考)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宫斗剧”的盛行及其与当下社会的微妙对应,典型地体现了我们在现实困境中面对传统时的手足无措。B.于漪老师作为全国基础教育领域的唯一代表,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值得我们教师届好好吹嘘一番。C.运动场上,健儿们奋力奔跑,冲向终点,拼尽全力筋疲力尽地瘫倒在地。D.尽管晓华犯了错,胡老师仍然和颜悦色地教导着他,希望他知错能改。【答案】B【解析】A.微妙:意思是指深奥玄妙;精深复杂,难以捉摸。使用正确。B.吹嘘:指夸大或无中生有地说自己或别人的优点;夸张地宣扬。是一个贬义词,用在此处不恰当。C.筋疲力尽:释义为形容非常疲乏,一点力气也没有了。使用正确。D.和颜悦色:和蔼喜悦的神色;和蔼可亲的面色。形容态度温和亲切。使用正确。故选为B【点评】本道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解答本题时要特别注意辨析近义词在感情色彩、语体色彩、适用范围、词语搭配等方面的差别,理解词语再根据语境做出选择。3.填入下面语段空缺处的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居里夫妇提取镭的过程,是他们人生的精彩旅程。我们学习语文,也是一段精彩的旅行。

。①在这些美味大餐中,我们感受生活的酸甜苦辣,体味人生的千姿百态。②你将与安东尼奥交流,领悟戏剧中的人生,人生中的戏剧。③你将与孔乙己对话,体味生命的本质,引发对人生的思考。④所以,爱语文,就是爱生活,爱人生。⑤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是一道道视觉美味,也是一道道精神大餐。⑥在旅行中,你将走进小说天地,登上戏剧舞台。A.

⑤①④⑥②③B.

⑥⑤①③②④

C.

⑥③②⑤①④

D.

⑤①⑥③②④【答案】C【解析】本题中,“我们学习语文,也是一段精彩的旅行”是总起句,⑥句中的“在旅行中”与总起句中的“旅行”相衔接;③句是分说⑥句中的“走进小说天地”;②句是分说⑥句中的“登上戏剧舞台”;⑤①句是具体将课文描述为“美味大餐”;④句是总结句。故选C。4.阅读课文选段,完成题目。①玛丽·斯可罗多夫斯卡的学生生活中最愉快的时期,是在顶楼里度过的;玛丽•居里现在又要在一个残破的小屋里,尝到新的极大的快乐了。这是一种奇异的新的开始,这种艰苦而且微妙的快乐(无疑地在玛丽以前没有一个妇女体验过),两次都挑选了最简陋的布景。②娄蒙路的棚屋,可以说是不舒服的典型。在夏天,因为棚顶是玻璃的,棚屋里面燥热得像温室。在冬天,简直不知道是应该希望下霜还是应该希望下雨,若是下雨,雨水就以一种令人厌烦的轻柔的声音,一滴一滴地落在地上,落在工作台上,落在这两个物理学家的标上记号永不放仪器的地方;若是下霜,就连人都冻僵了,没有方法补救。那个炉子即使把它烧到炽热程度,也令人完全失望,走到差不多可以碰着它的地方,才能感受一点暖气,可是离开一步,立刻就回到寒带去了。③然而,玛丽和比埃尔更要习惯忍受室外的严寒,他们炼制沥青铀矿的设备极其简陋,由于没有把有害气体排出去的“通风罩”,炼制的大部分工作就必须在院子的露天地里进行。每逢骤雨猝至,这两位物理学家就匆忙把设备搬进棚屋,大开着门窗让空气流通,以便继续工作,而不至于被烟窒息。④这种极特殊的治疗结核症的方法,玛丽多半没有对佛提埃大夫吹嘘过!⑤后来她写过这样一段话:“我们没有钱,没有实验室,而且几乎没有人帮助我们把这件既重要而又困难的工作做好。这像是要由无中创出有来。假如我过学生生活的几年是卡西密尔·德卢斯基从前说的‘我的姨妹一生中的英勇岁月’,我可以毫不夸大地说,现在这个时期是我丈夫和我的共同生活中的英勇时期。”⑥“……然而我们生活中最美好而且最快乐的几年,还是在这个简陋的旧棚屋中度过的,我们把精力完全用在工作上。我常常就在那里做我们的饭食,以便某种特别重要的工序不至于中断。有时候我整天用和我差不多一般高的铁条,搅动一大堆沸腾着的东西。到了晚上,简直是筋疲力尽。”⑦1898年至1902年,居里先生和夫人就是在这种条件之下工作的。⑧第一年里,他们共同从事镭和钋的化学离析工作,并且研究他们所得到的活性产物的放射性。不久,他们认为分工的效率比较高,比埃尔便试着确定镭的特性,以求熟悉这种新金属。玛丽继续炼制,提取纯镭盐。⑨在这种分工中,玛丽选了“男子的职务”,

做的是壮汉的工作。她的丈夫在棚屋里专心作细致的实验。玛丽在院子里穿着满是尘污和酸渍的旧工作服,头发被风吹得飘起来,周围的烟刺激着眼睛和咽喉。⑩她独自一个人就是一个工厂。⑪她写道:“我一次炼制20公斤材料,结果是棚屋里放满了装着沉淀物和溶液的大瓶子。搬运容器,移注溶液,连续几小时搅动熔化锅里沸腾着的材料,这真是一种极累人的工作。”⑫但是镭要保持它的神秘性,丝毫不希望人类认识它。玛丽从前很天真地预料沥青铀矿的残渣里有含有百分之一的镭,那个估计现在到哪里去了?这种新物质的放射性极强,极少量的镭散布在矿石中,就是一些触目的现象的来源,很容易观察或测量。最困难的,或者说几乎不可能的,乃是离析这极小含量的物质,使它从与它密切混合着的杂质中分离开来。⑬工作日变成了工作月,工作月变成了工作年。比埃尔和玛丽并没有失掉勇气。这种抵抗他们的材料迷住了他们。他们之间的柔情和他们智力上的热情,把他们结合在一起;他们在这个木板屋里过着“反自然”的生活,他们彼此一样,都是为了过这种生活而降生的。(1)第②段描写他们的工作环境,运用了哪些手法?有何作用?(2)如何理解第⑥段居里夫人说他们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度过的却是生活中“最美好”“最快乐”的几年?(3)第⑥段画线句这样的描写有什么作用?(4)本文多次引用居里夫人的记录,有何作用?【答案】(1)运用了对比和夸张。夸张修辞手法的使用,突出强调了居里夫妇工作环境的冷、简陋、恶劣。同时,这种极端恶劣的工作环境与下文他们的高昂的工作热情形成鲜明的对比,进一步表现出了他们执着、坚定的科研精神和忘我的工作态度。(2)在这几年里,尽管环境恶劣,工作量大,但居里夫妇“把精力完全用在工作上”,最终成功地提取出了镭。正是这几年的艰苦努力,使他们最终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为人类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所以是“最美好”“最快乐”的几年。(3)这句的细节描写,进一步表现出了玛丽的工作强度之大,工作之艰辛,环境之恶劣,从而刻画出她忘我的工作态度和执着的追求精神。(4)文中多次引用居里夫人自己的记录,一方面增强文章记事的可信性、真实性,另一方面更直接地表现居里夫人的内心世界,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居里夫人这段话揭示了“我们仍然觉得很快乐”的一个原因——在一种独特的专心景况中过日子。表达了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对宁静、专注生活的热爱,以及她执着的工作态度,将自己的生命融入科学事业的献身精神。【解析】(1)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类型及其表达效果。“就连人都冻僵了”“立刻就回到寒带去了”是运用了夸张修辞格;极端恶劣的工作环境与下文他们高昂的工作热情形成了鲜明对比。答作用时要答出对人物的工作态度和精神所产生出来的意义。(2)本题考查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要通过阅读全文,把能够体现“最美好”“最快乐”的事件找出来。也就是把人物成功的那一方面的事情概括出来:最终成功地提取出了镭。(3)本题考查细节描写的作用。“整天用和我差不多一般高的铁条,搅动一大堆沸腾着的东西”,这句所描写的细节是动作,表明工作强度之大、工作之艰辛、环境之恶劣,答作用时要答出对人物忘我的工作态度和执着追求的精神所产生出来的意义。(4)本题考查引用居里夫人的记录的作用。文章在叙事的同时,多次引用居里夫人自己的话,补充了历史细节。展示出传主的心理感受,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变换了文章的叙述节奏,使行文更加生动灵活,跌宕生姿。还要答出献身科学事业的精神。题组B能力提升练5.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谢道韫:从《三字经》里走来①1600年前,她出生在东晋谢家。陈郡谢家与琅琊王家齐名,钟鸣鼎食之家,诗礼簪缨之族,合称“王谢”。“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说的就是他们。②《世说新语》记载:有一年冬天,谢安给几个孩子上课,他望着窗外漫天飞舞的雪花,随口问道:“白雪纷纷何所似?”谢朗抢先答道:“撒盐空中差可拟!”谢安还没有来得及评价,一旁的谢道韫不慌不忙站起来说:“未若柳絮因风起。”谢道韫因此被人们称赞为“咏絮之才”。③转眼间,谢道韫到了出嫁的年龄,谢安把目光投向了能与谢家平起平坐的琅琊王家。都说婚姻是女人的第二次投胎,命运的走向却往往不遂人心愿。虽说王羲之书法独步天下,儿子个个风流儒雅,器宇轩昂,但谢道韫的夫婿凝之却略显愚钝。她与他精神世界不在一个层次,她是一朵立于寒风中灿灿的梅花,衣袂飘飘,青丝飞扬,骨子里透出一股淡淡的傲气;而他,是一棵躲在秋风里瑟瑟发抖的老槐,资质平平,皱褶里藏着迂腐和平庸。谢道韫很失望,“大薄凝之”。尽管对丈夫的畏畏缩缩不太满意,但她还是恪尽妇道,该干嘛干嘛。④尽显魏晋风流的王家,是文人雅士的聚集地。许多文人、官宦、书画名流都喜欢在他们家诗酒唱和,谈玄论辩,兰亭集会。谢道韫很是喜欢这样的场合,虽不能抛头露面,坐在帘后听他们思辨,也是一种享受。有一次,谢道韫听到小叔子献之与客人辩论,竟然被大家说的理屈词穷。帘后的谢道韫坐不住了,她遣婢女出去,“欲为小郎解围”。一言既出,语惊四座,纷纷为她鼓起掌来。她在屏后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娓娓道来,讲得入情入理,环环相扣,宾客们被她驳得哑口无言,甘拜下风。⑤读书多的人,通身带着一股书卷气,慧黠幽默,清雅睿智,在俗世纷扰中自成一方天地,挡也挡不住熠熠闪烁的光辉。⑥日子就这样在精彩与无奈间切换着,一天天过去了。⑦晋安帝隆安三年,孙恩叛乱,会稽被围,城中大乱。作为会稽最高领导的王凝之,并不急着派兵,而是在府中设坛祭神,祈祷神灵保佑。任她磨破嘴皮子,他依然不为所动。后来城破兵败,王凝之被砍了脑袋,他们的儿子也被杀。谢道韫横刀在手,抱着年幼的外孙,杀出重围,终因寡不敌众,“手杀数人,乃被虏”。孙恩要杀她,谢道韫神态淡定,气势凛然,那是知识与智慧的沉淀,是深入到骨子里的高贵。孙恩胆怯了,他对才女谢道韫以礼相待,护送其返回会稽。⑧战乱平息后,家园残破,物是人非,谢道韫把家里收拾干净,在堂上拉一素帘,传道、授业、解惑,受益学子不计其数。⑨谢道韫最令人钦佩的,不是美貌,也不是文采,而是那种任波澜起伏宠辱不惊的淡定。这位魏晋才女,用一生阐释了“巾帼不让须眉”的含义。⑩“若有诗书藏在心,岁月从不败美人。”⑪那个读书多的女孩,被后人写进了《三字经》:“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孟庆果,选自《散文百家》,有删改)(1)第⑥段加点词语各指什么内容?“精彩”是指:“无奈”是指:(2)研读文章第⑧段,发挥你的想象,说说坐在素帘后的谢道韫此时的心境。(3)结合文中描写谢道韫的事件,在下面《三字经》空白处续写两句。谢道韫,能咏吟,,。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4)文中多次运用对比手法表现谢道韫的才情与性格,请任选一处赏析。(5)现代国学大师余嘉锡先生曾评价谢道韫,说她“以一女子而有林下之风,足见其为女中名士”。请结合本文,说说你对“林下之风”的理解。【答案】(1)精彩是指她能尽显才华;无奈是指她丈夫的愚钝。(2)面对变故,内心坚定,心境泰然,从容淡定,优雅高贵。(3)示例:巧论辩勇杀敌善为师(4)示例一:咏雪时,谢朗和谢道韫的回答对比,突出谢道韫的咏絮之才;示例二:思辨时,小叔子理屈词穷,谢道韫旁征博引,突出谢道韫的清雅睿智;示例三:战乱时,丈夫设坛祭神,谢道韫横刀在手,杀出重围,突出谢道韫巾帼不让须眉的气度。示例四:谢道韫淡定、凛然与孙恩的胆怯对比,突出谢道韫的高贵气质。(5)指有才华、有诗韵、有气度、有傲骨的名士之风。【解析】(1)本题考查对重点词语的理解掌握。作答时,需正确理解词语的本义,然后结合语境分析其句中义即可。“精彩”本指(表演、展览、言论、文章等)出色,这句话中“精彩”是指她能尽显才华。而“无奈”本指表示没有办法了,无计可施。这里是指她丈夫的愚钝。(2)本题考查根据作品内容,进行推断与想象。解答此题关键是要联系前后文,展开合理的想象。根据文中第⑧段“战乱平息后,家园残破,物是人非,谢道韫把家里收拾干净,在堂上拉一素帘,传道、授业、解惑,受益学子不计其数。”和文中第⑦段“孙恩要杀她,谢道韫神态淡定,气势凛然,那是知识与智慧的沉淀,是深入到骨子里的高贵。”可以想象谢道韫此时的心境应是:内心淡定,举止文雅,高贵。(3)本题考查句子的续写。根据语段内容,可知后面续写出巧论辩,勇杀敌,善为师即可。但要注意前一句“谢道韫,能咏吟”,续写的内容与前句句式一致。(4)本题考查对比的写作手法的运用。首先审好题干,再弄清对比的内容和在文章中所处的位置及作用。文中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有咏雪时,谢朗和谢道韫的回答对比,突出谢道韫的咏絮之才;思辨时,小叔子理屈词穷,谢道韫旁征博引,突出谢道韫的清雅睿智;等等,这些鲜明的对比,起到了突出、反衬的作用。(5)本题的考点是词语的含义。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务必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以阮籍、嵇康为首的“竹林七贤”,而谢道韫就有他们的风神气质,现代国学大师余嘉锡说谢道韫“以一女子而有林下风气,足见其为女中名士”,她最令人钦佩的,不是美貌,也不是文采,而是那种任波澜起伏而宠辱不惊的淡定,那种“穆如清风”的人生境界。林下之风是一个汉语成语,一般是指有才干,有才华,有诗韵,有风度,巾帼不让须眉然又具女性之柔美的奇女子。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贤媛》:“王夫人【谢道韫】神情散朗,故有林下风气。“林下:幽僻之境;风:风度。指女子态度娴雅、举止大方。(2022秋·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第一次月考)6.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锦诗之美——记敦煌研究院女院长樊锦诗①樊锦诗,一个女人的名字,让人遐想到锦缎,诗歌,华丽纷披的美丽。四十余年过去,她的名字,却在大风沙里生长为一种精神。②四十余年前,樊锦诗从北大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这个面庞秀气的上海姑娘,把父亲劝阻的信压在箱底,抛却繁华的都市生活,执意来到敦煌研究院工作。③文艺片里的丝绸之路,总看见欢乐的西部人弹着冬不拉,唱着小调,漂亮的女子献上洁白的哈达……这不过是真实的谎言,西部人把生活的背景归纳成两个字:荒凉。④那时,戈壁滩人烟稀少,走上几十里路也碰不见一个人,沙子的地表温度高达70摄氏度,低达零下30度。莫高窟内极尽辉煌,鬼斧神工,洞外却是灰土蒙蒙,孤苦伶仃。人总要走出艺术的洞,柴米油盐地生活啊。⑤水是碱性的,樊锦诗总洗不干净头发。没有屋子住,就在附近的小庙凑合。土炕土凳土桌,吃饭的时候起风,灰尘就呛到肺里。一个月也去不了一回城里,读书读报简直奢侈。⑥有晚洞外传来狼啸。她吓得整晚睡不着,次日才发明,洞外原来拴着一头不安分的驴子。那时她也不过是个小姑娘,单调寂寞的日子几近让她窒息。但她不走。敦煌壁画的大气之美使她折服,而壁画雕塑自然的老化破损、被盗窃的空白痕迹更使她心疼。迫使她留下。她要以自己柔弱的坚韧保护敦煌。⑦多年来,樊锦诗沉浸在石窟考古研究工作当中。保护、研究、思考、发扬画在石头上、刻在窑洞里的大美,乐不思蜀。她运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完成了敦煌莫高窟北朝、隋及唐朝前期的分期断代,得到学术界的高度认可。⑧这些年,樊锦诗把自己的先生也从武汉拽到了敦煌,风雨兼程,同甘共苦。⑨流年似水,青丝变白发。听说有些女同学信誓旦旦要来敦煌,樊锦诗就紧张:“人很难真的和艺术过一辈子。我怕她们太苦……A回头一想啊,我是三不像,一不是管理出身,不像院长;二没有坚持专业,耽搁了北大那几年;三不是贤妻良母,孩子受了很多委屈,亏欠家庭太多。”⑩那场特殊的媒体见面会,就在石窟之外。樊锦诗扯扯普通的青布罩衫,犹如邻居慈祥而抱愧的老太太。旁边的听众却在感慨:“B一个地道的上海女人,完全是浓重的西北口音了。”⑪那她为什么坚持留下?⑫“你们看夜色中的莫高窟,宁静、圣洁。我老说有一种魅力,一个极大的吸引力在吸引着我。愿意留下,死心塌地地留下,慢慢地就上升到一种责任、一种使命,保护不好真是千古罪人。”“许多人都这样,一些老先生。你像常院长、段先生他们来的时候,有的比我还小,20岁左右。然而来了之后,一辈子默默无闻。被打成右派,还持续去画画,仍是一丝不苟地画。他就觉得这是他生命中的一部分,没有这部分,他就没支撑了,并且他画的时候也是在跟古代的艺术家交流。震撼在哪儿呢?奥妙在哪儿呢?神秘在哪儿呢?就是他们的工作。就是用他们的青春,用他们的画,一点一点地实现人生价值。现在都年老了,八十岁、七十多岁。还想着敦煌,还要回来。他就觉得这是他真实的家。”⑬听她坦然安静地说着这话,将四十余年的艰辛和孤独轻轻带过,听众心里各是滋味。戈壁风沙龙卷虎啸,改变了她的吴侬软语、青丝春颜,却赠与她别样的洒脱和旷达,和常人不能体验的幸福。⑭西部人称敦煌研究院的这位女院长是西部守护神。只有神,才有这样的意志。⑮月光下的她,不是神,如诗歌,如锦缎,具有华丽纷披的美丽。(1)同学们利用互联网和古典文献,查找“锦诗”二字的本义。以下是同学们搜集到的资料。请阅读全文,根据搜集到的资料,分析“锦诗”这一名字背后的美好寓意。(2)“锦”字绣出了樊锦诗院长身上一个个熠熠生辉的事迹。小语对文中画波浪线的事例存在以下质疑,请你结合语境及知识卡片对此进行解疑。我的解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言为心声。本文直接引用了大量的人物语言,有什么作用?请从A、B画横线处任选一句进行分析。(4)文章开头说:“她的名字,却在大风沙里生长为一种精神”,末尾部分又说,“西部人称敦煌研究院的这位女院长是西部守护神”,你认为怎样的精神使她成为“守护神”?联系实际,谈谈这对你有怎样的启示?【答案】(1)希望她具有华美的品质,表达心中志向,实现人生理想。(2)示例:我认为这些事例真实感人,具有典型性。因为这些语句写了戈壁滩生活的细节,符合实际,并且写了人物的心理感受,真实反映了当地环境之恶劣,生活之艰苦。(3)示例一:我选A句。这一句以樊锦诗自己的话,表现了她体贴别人、谦虚低调、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示例二:我选B句。这一句以听众的话,侧面表现了樊锦诗长期扎根敦煌,朴实、投入的奉献精神。(4)对敦煌的热爱,四十年的保护所有的坚韧和责任感、使命感。我们每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应该学习樊锦诗那种不求名利、无私奉献、热爱事业、意志坚强、执着追求的精神品质。【解析】(1)本题考查名字寓意。此题要结合文章内容、人物品质进行解答。由“造字本义:名词,用金丝线织成的闪光绚丽的织品”,结合樊锦诗为保护敦煌壁画无私奉献的事迹来看,“锦”字蕴含着其品质“具有华丽纷披的美丽”这一寓意。由“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的含义可知,“诗”字蕴含着她能表达心中志向的美好愿望。可据此概括。(2)本题考查语句赏析能力。“土炕土凳土桌,吃饭的时候起风,灰尘就呛到肺里”“读书读报简直是奢侈”“有晚洞外传来狼啸。她吓得整晚睡不着”是生活细节,符合实际,真实地反映了戈壁滩生活的艰苦。并且“吓得整晚睡不着”从心理感受方面表现环境之恶劣,给人以深刻印象。因此这些事例真实感人,具有典型性。可据此回答。(3)本题考查语言描写的作用。此题从刻画人物的角度进行分析。A句是樊锦诗的话,“人很难真的和艺术过一辈子。我怕她们太苦”表现出她体贴别人的特点。“一不是管理出身,不像院长;二没有坚持专业,耽搁了北大那几年”表现出她谦虚的特点。“三不是贤妻良母。孩子受了很多委屈,亏欠家庭太多”从侧面表现了她为敦煌壁画奉献之多。B句是听众评价樊锦诗的话,是侧面描写,“完全是浓重的西北口音了”表现了樊锦诗长期扎根敦煌,朴实、投入的奉献精神。(4)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从她坚守四十年可得出其“坚守”的精神,从“愿意留下,死心塌地地留下,慢慢地就上升到一种责任、一种使命,保护不好真是千古罪人”这一句可见其责任感、使命感。本题谈个人启示不难,应当扣住坚守、责任感、使命感来谈,当然要结合自身实际来谈。【点评】语言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语言描写包括人物的独白和对话。独白是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重要手段。对话可以是两个人的对话,也可以是几个人的相互交谈。描写人物的语言,不但要求做到个性化,而且还要体现出人物说话的艺术性。题组C培优拔尖练(2022秋·北京市师达中学期中)7.阅读《清华“永远的校长”梅贻琦》,完成问题。清华“永远的校长”梅贻琦徐百柯①梅贻琦(1889~1962),字月涵,天津人。第一批庚款留美学生,历任清华学校教员、物理系教授、教务长等职,1931~1948年任清华大学校长。他的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成功地执掌清华并奠定了清华的“校格”。②1931年12月3日,在清华大学校长就职典礼上,梅贻琦留下了中国大学史上最著名的一句话:“所谓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他本人从来没有被称为“大师”,但在他的任内,却为清华请来了众多的大师,并为后世培养出了众多的大师。他被称为清华“永远的校长”。③一位清华的老校友在纪念梅贻琦的文章中称:“母校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8字为校训。历届毕业同学,凡是请梅先生题纪念册的,梅先生辄书此两语为勉。梅先生一生行谊,也正可以这两句来说明。”④《易经》上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梅贻琦在世人的心目中,正是这样一位“君子”。⑤梅贻琦生性不爱说话,被称为“寡言君子”。早在1909年考取第一批庚款留美学生时,他那“从容不迫的态度”就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发榜那天,考生们都很活跃,考上的喜形于色,没考上的则面色沮丧。只有瘦高的梅贻琦,始终神色自若,“不慌不忙、不喜不忧地在那里看榜”,让人觉察不出他是否考取。而实际上,在630名考生当中,他名列第六。⑥“一二•九”运动后,清华曾经发生过数千军警闯入学校逮捕学生的事件。事前得知了这个消息,学校的几位领导人在梅贻琦家里商量如何应对。大家说了很多意见,惟有梅校长默然不发一言,最后大家都等他说话,足足有两三分钟,他还是抽着烟一句话不说。冯友兰教授问:“校长——你看怎么样?”梅贻琦还是不说话。叶公超教授忍不住了,问道:“校长,您是没有意见而不说话,还是在想着而不说话?”他隔了几秒钟回答:“我在想,现在我们要阻止他们来是不可能的,我们现在只可以想想如何减少他们来了之后的骚动。”他要教务处通知有嫌疑的学生,叫他们处处小心,尽可能隐藏起来,然后他打给北平市长秦德纯,请他出面说服撤退军警。最终,包围清华体育馆的士兵撤退了。⑦后来,学生们怀疑军警特工手里的名单是校方提供的,所以把教务长架到大礼堂前接受质问,并有学生扬言要打。此时,他们的校长身着一件深灰色长袍,从科学馆方向慢步走来,登上台阶,对着二三百学生,有半分钟未发一言,然后用平时讲话同样的声调,慢吞吞地说出了5个字:“要打,就打我!”⑧梅贻琦的寡言少语使一般人或以为他严肃,或以为他谦和,或以为他没有主见。其实他并非不懂幽默,他的反应是才士也为之叫绝的。有人奇怪,那么多校长来来去去,为何独有他能在大师云集的清华立足,梅贻琦回答:“大家倒这个,倒那个,就是没人愿意倒梅(霉)!”他的寡言也并非没人欣赏,陈寅恪就曾说:“假使一个政府的法令,可以和梅先生说话那样谨严,那样少,那个政府就是最理想的。”⑨“他的情趣是那种很单纯的,一种……不晓得……一种很特别的幽默感。”他的儿媳、北大退休教授刘自强女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眼睛微微向上,显然沉浸在一种温馨的回忆中,想寻找一种确切表达来描述她的校长和公公。“那时候校长住在清华园甲所。我有一次去他那儿,梅太太病了,我就看见他到前面的小花园里,摘了一朵他自己种的花,紫色的,不知道叫什么名字,到梅太太的卧室去送给她。”⑩不少人都能回忆起梅贻琦的律己。他做清华校长时,取消了原有的一些校长特权,不再让学校为他家中工人付工资,并拒绝领取包括手纸在内的一切免费供应。他节衣缩食,分文不取,上任不久就辞退了司机和厨子。“这些钱应该拿来买图书、器材,给教授们提高提高待遇。”为了一家人维持生活,堂堂校长夫人韩咏华还自制米糕,每天挎着篮子叫卖,并取名“定胜糕”,意寓着抗日一定胜利。教育部发给联大的一笔补助金,梅家的孩子按理可以领取,他却让出了4个名额,全部交给了更困难的学生,带着自家人吃白饭拌辣椒。1943年,梅贻琦的母亲去世,当天,同事建议他不开联大常委会。他坚持照常“不敢以吾之戚戚,影响众人问题也”……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1941年,美国空军来华抗日,急需大量翻译,梅贻琦号召联大外文系的男同学参军。1943年,他又动员所有应届四年级身体合格的男生去当美军翻译官。在此期间,梅贻琦的儿子梅祖彦虽然还不到四年级,却提前参军。女儿梅祖彤也随军做了护士。⑪因工作繁重,梅贻琦积劳成疾,1960年被确诊罹患癌症。他终身从事教育,毫无积蓄。新竹国立清华大学为其垫付一部分治疗费,医院又酌情减少了一部分,还是不够。清华校友们商议募捐,半年间募集台币65万元。躺在病床上的梅贻琦看到凝聚着爱心的募捐记录,“阅后半晌无语,后曾流泪颔首”。1962年5月19日,梅贻琦病逝于台大医院。他逝世后,秘书把他在病中一直带在身边的一个手提包封存了。两个星期后,在由各方人士在场的情况下启封。打开提包一看,原来是清华基金的账目,一笔笔非常清楚。(节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选文开头说“他的一生只做了一件事”,意在说梅贻琦所做的事虽然很少,但人这一生若能做成一件这样的事就够了。B.“所谓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说明梅贻琦在学校的管理和发展上不注重校舍的建设,只注重人才的汇聚。C.“就是没人愿意倒梅(霉)”一句是梅贻琦的自谦之词,非常风趣,事实上,梅贻琦没有被学生驱逐是因为他为人老实寡言,学生很可怜他。D.第⑧段中陈寅恪的话既嘲讽了政府制定法令的多而不够谨严,又表达了对梅贻琦的寡言少语的欣赏。(2)本文主要是通过正侧结合、细节描写、以小见大等写作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的。请从以上手法中任选一种,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3)电影《无问东西》上映后,清华“永远的校长”梅贻琦再次进入人们的视线,微博上掀起了一股有关他的讨论热潮,网友在了解他的经历后,纷纷留言发表自己的观感。网友A:梅贻琦校长执掌清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清华之幸,更是中国之幸啊。网友B:国家大幸的背后,是他个人和家庭的巨大付出和牺牲啊。这两位网友的留言各有侧重,请结合链接材料及文本具体内容,发表你的看法。【链接材料】①由教授到校长,连续为清华服务近半个世纪,这在中外教育史上是罕见的。梅贻琦出任清华校长后创造了清华的黄金期,全面提升了清华的素质和声誉,厥功至伟,被誉为清华的“终身校长”。(《人物》杂志《梅贻琦:清华的名片》)②梅贻琦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他领导的清华为世界贡献了李政道、杨振宁、李远哲三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为新中国培养了14位“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涌现出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钱锺书、华罗庚、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等学贯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