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习题解答_第1页
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习题解答_第2页
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习题解答_第3页
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习题解答_第4页
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习题解答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概念题【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革命变革?】第一,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近代德国古典哲学的积极成果,创立了实践的、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第二,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积极成果,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英国古典经济学研究了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规律,探索了劳动、分工等,分析了资本主义各主要阶级之间的关系。马克思在这个基础上创立了剩余价值论。第三,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积极成果,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空想社会主义又称乌托邦社会主义,它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矛盾和罪恶,指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非正义性、不合理性,指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提出了未来社会主义的理想。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空想社会主义的积极成果,把它奠定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第四,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法国复辟时期历史理论的积极成果。法国复辟时期的历史理论对阶级斗争进行了历史考察,初步揭示了阶级斗争和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马克思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因此,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开辟了人类认识社会和研究社会的新时代。【如何理解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性质和特点?】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对各门具体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概括和总结,它揭示了隐藏在社会科学活动中的表征人类科学的最基本特性的思维方式、研究方法、实现机制,因而对各门社会科学研究具有普遍的指导作用。其特点主要有:首先,社会科学方法论不同于一般研究的技术手段,即具体的研究方法,它以哲学观点为根本的前提。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演变逻辑,即从形而上学——辩证法——唯物辩证法(即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等均可以看出其与哲学观点的紧密相关性。其次,价值中立性与非中立性。社会科学要求科学的实际分析过程必须排除价值的干扰,从而保持科学认识的客观性和中立性,但是人们即使是在选择事实时也有价值的因素在起作用,因而就无法避免的带有主观性。再次,整体性与个体性。人的存在形式的两级是社会与个体,既至大于类、至小于个人。在人的实践活动和理论活动中,如何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永恒主题。一直以来,社会科学方法论存在着整体主义与个体主义的对立。最后,社会科学方法论与自然科学方法论的可通约性与不可通约性。社会科学方法论是相对于自然科学方法论提出来的,它与自然科学方法论既有某些联系和共通性,,如两者都接受一般科学方法论的指导,并且具有不少共同的科学方法。但同时这两者又有着鲜明的区别和差异性,如研究对象和目的的不同性。对社会科学方法论与自然科学方法论进行比较研究,有利于更深刻地认识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性质和特点。同时这种比较研究也有利于拓展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视野,使社会科学方法论获得新的生长点。【什么是“社会基本矛盾”?】所谓社会基本矛盾是指,在社会这个有机体的无数矛盾中,起着本源的总制动作用的那个矛盾,也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这两对基本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规定社会的性质和基本结构,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推动着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两对基本矛盾包含着3个要素,即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它们之间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着。【请解释为什么“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是恩格斯在探讨世界的存在方式时提出的。在辩证唯物主义看来,世界既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绝对处于绝对的运动中。物质无论在时间上还是空间上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2更新。整个世界就是万物不断发展不断运动,其中又包含着相对静止的发展过程的大集合。坚持事物发展是过程的思想,就要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把一切事物如实地看做是变化、发展的过程,既要了解它们的过去、观察它们的现在,又要预见它们的未来。人生也是过程的集合体,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每一段经历都有它的历史、现在和未来,从不同的经历中,我们看到不同的风景。现在基于历史,决定未来。【“现实的个人”】首先,马克思所讲的个人不是以意识为基础,而是以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因此,不是意识产生了人,而是生产活动造就了人。同时,正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构成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即迈出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这一步时候,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其次,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人是相互交往的。“生产本身又是以个人彼此之间的交往为前提的”,正是在交往活动中,人与人之间发生一定的关系,这便是最初的社会关系。因此,“现实的个人”是处于一定关系中的人。再次,“现实的个人”既是自然的,又是社会的,同时还是意识的。在马克思那儿,作为历史前提的人是自然、社会和精神的三位一体。在考察“原初的历史关系的四个因素”时,他指出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因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也就是说,现实的人首先得是有生命的个人。关于人的社会性上文中已有阐述。另外,人还是精神的存在物,或意识的存在物。正如《形态》中的精辟论述,“在我们已经考察了原初的历史关系的四个因素之后,我们才发现:人还具有‘意识’。”最后,现实的个人是具有“世界历史性的”、“经验上普遍的”个人。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人们之间逐渐建立起普遍的交入往联系,这样地域性的限制就被打破,个人成为历史性的“人”。【如何理解“现实的人”这一概念?】“现实的人”这一概念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马克思定义“现实的人”是:以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处于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个人;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个人;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有思想、观念和意识的个人。现实的人既是自然的,又是社会的,同时还是意识的。所谓“现实的人”不仅需要满足自身对物质资料上的需求,还有对自身获得社会地位和获得他人对他的认同的需求。总之,这里所说的现实的人既是物质的,也是社会的。辨析题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吗?(需对你的立场进行展开说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是沟通主管和客观的“桥梁”,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特点和优点,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和优点。只有实践才能把主观同客观实在联系起来加以对照,从而判明主观与客观是否一致,判明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在研究社会科学的过程中,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把认识和实践结合起来。在实践的基础上认识科学,再以认识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社会科学,才能得出正确的理论知识,并不断创新。实践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理的标准就是“真”、“善”、“美”、“利”、“安”这五个具有客观性的普适规定;检验一个“理”是否是真理的方法、途径有二,一是实践,一是推理论证。其实,仔细思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本身就是不正确的。理由如下:一、需要检验的“真理”就还不是“真”理,检验后已被确定为“真理”的“真”理就不再需要检验,它就成了人们一切行为的指导和依据,人们只要遵循就可以了,或者说,将来要做的,不再是什么检验,而是发现、补充、完善。二、实践只是认识主体发现、检验并确定认识客体具有真理性的中介和方法、途径之一,它并不具有3“标准”的特征和资格。标准就是具有统一性、确定性、绝对性、客观性的标尺。以此去看,实践的主观性、多样性、不确定性就先把它自己排除在“唯一”“标准”之外了。况且,实践的结果还需要认识主体去判断其是否具有真理性呢。三、检验与标准两词搭配不当。与标准搭配的词只能是衡量,检验只是方法和途径。标准就是准则和目的,检验只具工具性,而没有目的性。四、真理的标准不会是不该再检验它的实践,而是主体做出的认识和事物相符合且具有客观性的普适规定。思考题1.如何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作为社会科学方法论来说,有着真理性、科学性,因而我们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都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具有严格的科学性和意识形态的先进性,极具综合性,是社会科学发展史上一种科学而完备的方法论,检查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指导地位,可以让我们研究社会科学更加的符合真理要求,更多地契合实际,不会被唯心主义所误导。第二、正确对待当代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要坚持辩证法以联系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指导地位的同时,还要对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进行正确的评价与借鉴。西方社会现代化进程比我们早,这一点需要承认。所以其社会发展已经相关的其他上层建筑比我们完备。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不是说要固步自封,和别的方法论完全对立,我们需要不断借鉴,为我所用,使得现有的理论不会停滞僵化,不断进步。第三、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开放的科学体系,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科学本性。当代社会实践和现实为开放性提供了现实基础。一种理论不可能一经提出便是无懈可击的真理,总是在实践中被检验,被修改,背完善。马克思主义本来就是一种唯物主义哲学,反对不变的形而上学理论。所以我们要不断地完善它,理论创新,与时俱进。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工作者应有的精神状态。2.“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你如何理解?这是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实质之所在。以前的哲学都只是作为认识世界的工具,但马克思主义诞生后就把改造世界作为己任,即提出哲学在改造世界上的指导功能。也就是说哲学要靠人的实体来把它表现出来,不然就像是船放在陆地上一样、成了摆设,而没有被真正的释放出它应有的价值。首先,这是马克思的哲学理想的内在要求。其次,这也是马克思从事意识形态批判的需要。再次,马克思之所以推崇“改变世界”,还是正确揭示人的本质的诉求。因为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存在及其本质乃是生成着的,这种生成性只有通过改变世界的实践本身对人的存在的塑造才能被表征出来并得到确证。就此而言,实践乃是哲学把握人的本质的惟一可能的视野和途径。3.恩格斯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请结合所学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在于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是一种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它包含很多内涵,最基本的观点有:在唯物自然观中,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重视实践,认为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运用矛盾的观点辩证地考虑事物等。这是对人类研究事物发展的指导,指导人类如何认识事物、考虑事物,而不是教义。理论是通过对事物的认识而总结出来的,再用总结出来的理论去指导实践,但从哲学的角度认为,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在不断的进步和发展,所以理论也必须回归到实践中去,再由客观的认知总结出客观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是实践方法论,是社会实践和能动的辩证法,是通过实践对事物自身逻辑的认识。44.有一位著名的哲学家曾经说,人的生命就像牛或昆虫的生命一样没有什么意义。我们吃饭、睡觉、活过一段时间、生殖,别的动物也是如此,生命没有任何最终的目的。你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方法来分析和反驳这种观点?所谓意义,是人用来衡量身外世界的价值尺度,意义是人主观的东西,是人相对于对外界客体而言的。人是自然的存在物,人和动物一样,都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首先作为一种自然生命体而存在。但是人与动物是有区别的,马克思指出“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动物和它的生命直接同一的,它没有自己和自己生活活动之间的区别。它就是这种生命活动,人则把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他的生命活力是有意识的。动物只有本能的无意识的活动,而人具有内在的精神和意识,不只只是“受肉体需要的支配”。按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的观点,对于整个人类来说,从进化的角度看,没有生命就没有进化,生命对于进化是有价值的。如果没有过去生命的存在和进化,就不会有现在的生命。所以,过去的生命对于现在的生命是有意义的。同样,现在的生命对于将来的生命也是有意义的。这叫做生命的绝对意义。作为个体生命的意义,不在于过程的开始和结束,而是在过程之中不断创造新价值,不断充盈自己,提升自己的价值量。这种个生命的世代相传构成了生命的绝对意义。生命的意义是对别人的有用性。因此,该观点是错误的。5.如何理解“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五官感觉的形成是迄今为止全部世界史的产物。”所谓的“人的自然化”是指人类通过社会历史实践,给自然打上了人的、社会的烙印,使得自然具有了人和社会的内容,成为“人化”了的自然。即指社会生活的实践活动对客观自然进行改造所造成的实际效应,是实践作用于自然的“人化”,即客观现实上的“自然的人化”。人对自然有影响,自然对人也有影响,人的感觉是由于自然中的对象才产生的,凭着对象的丰富性才发展了人的感觉的丰富性。人的生存就其整体来说,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或者说,人以整个自然界作为自己活动的对象,正是在这种对象性的活动中,人的感性的丰富性才一部分发展起来,一部分产生出来。“不仅五官感觉,而且连所谓精神感觉、实践感觉(意志、爱等等),一句话,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五官感觉的形成是迄今为止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正是在与自然界的相互关联之中,人作为肉体的、有自然力的、有生命的、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才能得以生成。6.如何理解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社会基本矛盾是两对矛盾,三个方面,即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生产关系对于上层建筑来说是经济基础,对于生产力而言它是生产关系。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便同生产关系发生冲突,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随着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的变革,整个上层建筑或快或慢地也要发生变革,社会就将由一种形态或制度发展到另一种形态或制度。由此可见,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根本动力。7.如何理解“社会力量完全像自然力一样,在我们还没有认识和考虑到它们的时候,起着盲目的、强制的和破坏的作用。但是,一旦我们认识了它们,理解了它们的活动、方向和作用,那么,要使它们越来越服从我们的意志并利用它们来达到我们的目的,就完全取决于我们了。”这段话的深刻意义?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历史规律与自然规律有着重大的区别。自然界的事物的运动是不自觉的、盲目的,自然界的发展规律也就是通过这些不自觉的、盲目的力量相互作用表现出来的;人类的活动则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是人的这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构成了人类历史,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也就是通过人的活动构成并得以实现,人类社会历史铁的必然性与人的自觉活动是有机统一的。离开了有意识、有5目的的人的活动,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也就无从谈起。同时,马克思主义也指出,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具有一致性。第一,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是客观的物质。自然世界只有一个,它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共同组成的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人和人类社会是自然世界的一部分,是整个物质世界的一部分是物质自然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物质自然世界一种特殊的存在形式和运动形式。第二,人类社会和物质自然界一样,是运动的、变化和发展的。人类社会由于内在的矛盾运动,不可能停留在历史的某一点上,在其发展中呈现出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前一阶段必然地被后一阶段所取代,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由低级到高级、由落后到先进的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历史。第三,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界的发展一样,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8.近年来有这样一种议论在网络上非常流行,例如否定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等,说什么太平天国革命“绝无进步的历史意义可言”,辛亥革命“给社会造成的破坏大于建设”;“自辛亥革命以后,就是……革命在中国不是什么好事情”,它造成“社会动荡,经济停滞”,是脱离实际的“激进主义”,“阻碍了社会发展”等等。根据历史主义方法,如何看待这些历史虚无主义。从历史认识主体来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产生的原因有:第一,一些中国近现代史研究者首先在历史观上严重背离了唯物史观,放弃了马克思主义指导,重蹈唯心史观的覆辙。第二,一些人受西方后现代主义史学思潮的影响,对中国近现代历史采用了历史相对主义态度,认为客观存在的历史是不可认识的,陷入了历史不可知论的窠臼。第三,一些研究者对历史采取了实用主义的态度,缺乏历史主义态度,混淆历史与现实的界限,用现实改铸历史。第四,一些研究者在研究中国近现代历史时缺乏正确的政治方向,丧失一个严肃学者应有的社会责任从历史认识客体来说,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产生有两个原因:一是有的研究者轻视对历史资料的辨伪和充分占有。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作为历史学的分支,是建立在客观历史事实的实证基础上的。但有些研究者根本没有充分地占有历史材料,或对历史材料的真伪不做考证,或仅凭一些表面的历史事实就大胆地立论。如将袁世凯的书面谎言作为替他翻案的证据。还有的人随意根据一点历史资料,就大胆地评论史实,结果导致了对历史事实的歪曲。二是有的研究者面对浩如烟海的中国近现代史资料,由于缺乏理论思维能力,或缺乏正确的理论思维,陷入历史资料中而不能自拔。从历史认识结果来说,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产生有两个原因:第一,有的研究者否定历史认识的科学性,认为一切历史认识都是相对的,历史认识不存在真理。从这种认识出发,对过去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获得的对中国近现代史的正确认识采取了简单化否定的态度。第二,对国外学者尤其是美国学者的中国近现代史认识采取了不加批判分析的、全盘照搬接收的态度。因此,正本清源,摒弃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就要在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大力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马克思主义教育中国近现代史研究者,以马克思主义态度对待非马克思主义学术思潮。9.如何理解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是指人区别于其他动物而成其为人的特殊的规定性。在哲学史上对人的本质有多种不同的理解,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科学地阐明了人的本质,认为人的本质是指人的社会属性。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对于这个经典的表述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理解。首先,人的本质在于它的社会性。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的主要依据只能是人的社会生活,同时人类自6身的区别,如古代人与现代人、资本家与工人的区别也只能是人的社会生活,而不是在于人的自然的生理的特质。正如马克思所说:“特殊的人格”的本质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的本性,而是人的社会特质。”这一点可以从人的社会性的劳动这个角度上加以说明。人类起源于猿类,人之所以为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就是人类劳动。“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单纯地以自己的存在来使自然界改变;而人则通过它所做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采支配自然界,这便是人同其他动物的最后的本质区别,而造成这一区别的还是劳动。”而人类社会一开始就具有与动物不同的社会性。恩格斯说:“为了在发展过程中脱离动物状态,实现自然界中的最大的进步,还需要一种因素:以群的联合力量和集体行动来弥补个体自卫能力的不足。”这就是说,在强大的自然力量面前,单个人的力量是不能维持自己的生存的。所以当人们一开始生产他们所必须的物质生活资料的时候,就要和他人合作,因而也就产生了与其他一切动物不同的生活群体。由此可见,人类劳动的社会性是人的本质的一个很好的证明。在此基础上,人同自然界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形成了生产力系统和生产关系系统,为人类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打下了基础。其次,人的本质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不是社会关系的某一方面。社会关系的总和是在人的生产实践活动中形成的。适应于生产实践的需要,人们不仅结成了生产关系,而且形成了政治关系、思想关系和其他社会关系。要揭示人的本质,必须抓住人们在生产实践中所发生的必然联系,同时在这个基础上,把人放到各种社会关系中做综合的考察,才能真正把握人的本质,这里应注意的是人的本质主要是由人在生产关系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这种在生产关系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在阶级社会里就表现为阶级性,因而人的社会性主要表现为阶级性。再次,人的本质的具体性、历史性。“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个规定,不仅表示它的客观性,而且表示着它的变动性、历史性,就是说它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社会是具体的、历史的,因此必须对人的社会关系做具体的历史考察。阶级社会中人的关系与阶级产生以前是不同的,各个阶级社会中人的关系也是相互区别,如果把人的本质设想为某种固定不变的气质或某种抽象的观念都是不正确的、不科学的。既然社会关系是变动的,那么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的人的本质也就不是抽象的固定不变的。总之,人的本质不能到现实生活之外去寻找,人的本质就存在于现实的、可感知的、发展变化着的社会关系之中:离开了人的实践活动,离开了社会关系的变化和发展,就抓不住人的本质,就不能理解现实的人。10.如何理解“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首先是指人的体力和智力、才能和志趣以及思想道德等各个方面的全面的发展,既能从事各种体力劳动,又能从事各种脑力劳动并能自觉按照社会需要从一个生产部门转到另一个生产部门;其次是指人的一切才能和各种个性品质的充分发展,能使人的才能和个性自由地发展,能够驾驭各种影响个人发展的力量,自主地发展和发挥自己的才能,发展和丰富自己的个性并按照自己的意愿从事各种社会活动,从而达到人的全面发展。一方面,生产力的大力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更多的物质资料,拓展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所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的发展领域也更宽了。另一方面,发展领域的拓宽促使人类试图寻找更进一步的方法途径去探索,从而反过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第一,人们完全摆脱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阶级压迫的束缚。第二,人们完全摆脱了旧式分工的束缚。第三,人们完全摆脱了仅仅是谋生的劳动的束缚。第四,人们完全摆脱了接受教育和训练的限制。马克思把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确立为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首先,需要的产生不是凭空的,而总是在基本需要满足之后才被引起的。在为基本需要挣扎的时代,人们对较高层次需要的渴望并没有被提上日程。其次,即使人们有着对根本需要的渴望,但是需要的满足仍然不可能超越现实社会历史发展的阶段。这就提出了人类社会发展和演进的五形态和三形态说,分析了各个不同形态中人的发展的进步性和局限性,以及提出了人的发展的最高形式一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11.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7要想对历史人物做出合情合理的评价,必须在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下,具体注意下列几点:1)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公平、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任何历史人物都生活在一定的时代中,不管其思想主张如何,不论其行为表现怎样,归根到底都是时代的产物。我们在分析历史人物时,必须把历史人物放在他们生活的历史时代和具体环境中,看他们在当时的历史下所起的作用。2)运用阶级分析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将其放在当时的阶级社会里,历史人物从属于一定阶级,是一定阶级的代表,维护着本阶级的利益。必须具体分析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们代表着哪个阶层的利益和要求,进一步分析他们所代表的那个阶级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研究历史人物所处时代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状况等。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始终坚持阶级分析的观点和方法,这同时也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历史的最起码要求。对历史人物进行阶级分析,必须在有大量的符合实际的材料的基础上,透过现象看本质,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3)运用辩证分析法,恰如其分地评价历史人物,不能只看一时一事,要看其一生的全部活动和表现,要防止以偏概全,不能只看其优点、贡献而肯定一切,或者只看其缺点、错误而否定一切,而要进行全面的分析,把握主流、本质的方面。只有坚持用全面的、发展的、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历史人物的表现和作用,才能对他们的功过是非做出恰如其分的分析。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始终坚持阶级分析的观点和方法,这同时也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历史的最起码要求。4)运用必然性和偶然性相统一的原理去评价历史人物。任何历史人物的出现都是必然和偶然的统一,杰出历史人物推进了历史发展,这是必然的,但杰出人物的特性是偶然的。偶然性不能改变历史的发展方向。我们在分析历史人物的时候,要把偶然性和必然性统一起来,注意通过偶然性把握必然性。5)结合历史人物所在的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特点来分析历史人物。全面科学地评价历史人物和他们所诞生的国家和民族,他们受到所在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性制约和影响。要结合该历史人物的具体时间活动进行具体分析,力求得出比较正确和科学的结论。12.为何说社会主义真正体现以人为本?1.以人为本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命题。马克思从社会人的角度对“人”进行了深刻的阐述,他指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是从事实际的物质、精神生产实践的主体,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高度阐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他说“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可见建立“自由人联合体”才是共产党人最终的奋斗目标,才是共产主义的真谛。2.以人为本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主旋律。“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推动了历史的车轮不断向前”,正如革命导师所说“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个体发展的历史,而不管他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唯物史观在科学阐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同时,也指名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规律。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列宁、斯大林将科学社会主义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毛泽东在曲折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把人的解放和自由发展作为永恒的追求。科学发展观鲜明地提出以人为本为核心的发展思路,社会主义在中国呈现出了很好的发展势头,以人为本给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谱写了美妙的乐曲,给科学社会主义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主旋律。3.以人为本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取向科学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理论武器,它的根本价值取向是什么?恩格斯曾经把科学社会主义定义为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科学,这就是说科学社会主义是研究如何才能实现无产阶级解放的,是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服务的。而无产阶级的解放运动是人类争取解放的最后斗争,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人的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实践社会主义价值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从而为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开辟了现实空间。以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宗旨是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突出表现,是以人为本的历史原则与执政党宗旨的高度结合。所以对于无产阶级来说,争取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崇高理想,坚持以人为核心的社会历史观,强调尊重人的存在价值、需求价值和发展价值,是马克思主义8一贯的社会价值取向,因而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取向。13.什么是世界眼光?如何用世界的眼光来看中国提出的建设“一带一路”?世界眼光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然要求。世界眼光是构成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的基本要素。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在各种社会矛盾的相互作用下,总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每一阶段都呈现出特定的时代特征,构成了某一阶段的历史规定性,反映为一定的时代主题。工人阶级先锋队要保持自己的先进性,必须与时俱进,时刻关注时代变化,从中汲取新的思想养料。世界眼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条件。欧亚大陆经济整合的大战略由中国提出两个符合大方向的战略: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即“一带一路”。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走向分化的背景下。很多国家的经济可能面临困境,呕需新的经济增长点,亟需新的经济火车头来带动世界经济。中国借此机会,将有利于各国家的中国战略、政策融入到“一带一路”实现共赢。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涵盖东南亚经济整合、涵盖东北亚经济整合,并最终融合在一起通向欧洲,形成欧亚大陆经济整合的大趋势。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从海上联通欧亚非三个大陆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形成一个海上、陆地的闭环。无论是“丝绸之路经济带”,还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都蕴含着以经济合作为基础和主轴,以人文交流为重要支撑,开放包容的合作理念。特别是“一带一路”将中亚、南亚、东南亚、西亚等区域连接起来,有利于各区域间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建立和健全亚洲供应链、产业链和价值链,使泛亚和亚欧区域合作迈上新台阶。“一带一路”不是一个实体和机制,而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是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一带一路”战略合作中,经贸合作是基石。遵循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中国与沿线各国在交通基础设施、贸易与投资、能源合作、区域一体化、人民币国际化等领域,迎来共创共享的新时代。案例题1.请举例说明对下段话的理解“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形态变革的基本理论。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是同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所构成的社会经济结构是一定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式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而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现存的生产关系相矛盾。而一旦这些关系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必将发生社会革命;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上层建筑也将相应地发生变革。简而言之就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拿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来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中叶提出这个理论的时候,工人运动处于相对低潮的历史时期,他们当时可能隐约感觉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还远未显示出即将灭亡的征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潜力依然在慢慢显示出,无产阶级要通过革命手段埋葬资本主义的机会还不成熟。而从目前世界范围内来看,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社会依然处于相对强势的地位,资本主义的生产力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在面对200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时,虽然受到了严重打击,但后来经济又显示出了复苏征兆,由此可以看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所能容纳的生产力全部发挥出来之前,它是不会灭亡的。而更高的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关系还未成熟,因此也不会出现。就中国来说,共产主义还未能实现,就是因为社会9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力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而共产主义下的生产关系在现阶段无法实现、甚至还完全不成熟,因此中国离达到共产主义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2.马克思曾说过:“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这句话应该如何理解?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人类社会是一个由许多矛盾构成的复杂矛盾体系,其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矛盾,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成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矛盾分析法包括一分为二的看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抓住重点和主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社会矛盾普遍存在,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之间存在各种矛盾。这句话表明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根据矛盾分析法我们不仅看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且看到上层建筑反映经济基础,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认识到二者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主要表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内容和性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还表现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所以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过程。3.“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即迈出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这一步的时候,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看来。人们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同时间接地生产着自己的物质生活本身。”这个观点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作了分析,可以理解为:人的生命这个人类社会存在的“第一个前提”,与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始终是融为一体的,始终像一整块钢铁,维护着人类社会存在、推动着人类社会发展。人不是消极地适应和依赖自然,而是通过自己的生产实践活动有目的地改造自然,利用自然资源生产人类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马克思、恩格斯就已经确立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是物质生活的基本条件,而这个基本条件包括自然环境、人口和生产方式等三个要素。这三者的对立统一构成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基本思想。因为动物之间不存在社会关系,所以也就不存在意识。动物所具有的只是一种本能。人和动物不同的地方在于,人的本能是一种意识到了本能,或者说人的意识代替了本能。虽然历史地看,开始生产生活资料和意识的产生很难确定先后顺序,但是,逻辑地看,生产生活资料先于意识的产生,这是符合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论述了意识的起源。第五章社会主体研究方法简答题:1、什么是“虚假共同体”与“真实共同体”?“虚假共同体”则是指在阶级存在的社会里,统治阶级为本阶级的利益所建立的社会共同体。“真实共同体”是指符合全体社会成员的根本利益,有利于实现全体社会成员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形式。分析题:19世纪末德国哲学家尼采提出“超人”哲学和“权力意志论”。他认为,历史是由“超人”的权力和意志决定的,人民群众不过是“一堆任人使用的无定型的材料”。俄国的民粹派理论家米海洛夫斯基等人认为,历史是由少数积极的英雄创造的,人民群众不过是消极的群氓,犹如一连串的零,只有把英雄人物这个实数加在这些零前面,才能构成有效数字。黑格尔认为,决定历史进程的是绝对观念、世界精神,拿破仑就代表了“世界精神”,这位伟大人物“骑着马,驰骋全世界,主宰全世界”。请你运用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对以上观点予以分析,并回答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研究的出发尼采认为,权力意志首先是对生命的一种说明。生命是一种积极的生成过程。这种生成即体现为对力量是依靠自身的力量来超越。这是尼采与以往形而上学不同之处。形而上学者要解决个体生存的意义问题总是必须求助于一种高于个体的整体的力量。例如斯宾诺莎从自然中去寻找,黑格尔从社会历史中去寻找,而基督教从神那里去寻找。纵观尼采哲学,我们不难从其哲学中拉出一条主线—这是把握尼采哲学关键一那就是以重估一切价值和对传统价值观的颠覆为出发点,再以超人的出现、新的价值的实现为其哲学的归宿。尼采的重估一切价值,新的价值观的重建,呼唤超人的出现,所有这些的基本落脚点都是人。因而,尼采哲学研究的中心是人,出处点是人,归宿还是人,而且是现实生活的每一个人,唤醒人成了尼采一生的根本任务。社会是由“现实的人”构成的,社会发展过程是“现实的人”的活动过程,研究社会必须从“现实的人”出发。马克思主义把“现实的人”作为社会历史研究的出发点,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社会关系的总和,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评价历史人物要坚持阶级分析的方法、历史分析的方法和辩证分析的方法。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有重大作用。杰出人物是在群众的时间活动中产生的,代表了群众的利益和要求,集中了群众的经验和智慧,因而受到人民群众的热爱和拥护。研究社会历史必须把人民群众的决定作用同杰出人物的重大作用结合起来,给社会历史以全面、科学的解释。第六章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简答题:1、如何理解社会现象的两重性,即事实性与价值性?人作为社会活动的主体,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并且永远具有自然性的一面。但人的活动又与自然界的运动有一个根本的区别,它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也就是说是一种追求价值的活动。从形式上看,这些活动是由行动者的意识决定的,但事实并不完全是这样。因为:第一,价值作为一定对象与人的需要和目的的适应关系,虽然包含了主观性但不能归结为主观性,他建立在一定时间基础之上并受具体实践条件制约。第二,人们进行的活动的目的和动机能否实现,活动能否成功,并不完全取决于主观愿望,而是由各种社会条件所决定的。第三,社会活动过程作为多种活动的综合,作为多种主体、多种力量的动态的博弈的过程,服从的是如同“力的平行四边形”的规律,不以某个主体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社会现象作为人们有意识的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乃是具有主观性的“自觉意志和特殊目的”同具有客观性的因果关系的统一,也就是价值与事实的统一。理解社会现象的事实性和价值性,要注意避免两种观念的误区:第一种是把主体性等同于主观性,进而将价值性等同于主观性;第二种则以自然科学为科学的标准形式,否认社会现象可以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否定历史规律;总之,社会现象作为人们有意识活动的过程和结果,既有主观性“自觉意志和特殊目的”,又有客观性的因果关系,它是事实性和价值性的统一。2、简述社会认知的方法与途径。首先,社会认知与自然认知有所区别。社会认知是认识的自我相关,并因而涉及人们的利益和价值观,需要人们给予体会和理解。科学的社会认知所追求的是揭示社会历史现象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包括对社会价值属性和社会运动方向的把握。其次,经验观察与事实描述。对社会现象的观察不是在试验室或试验田,而是在广大民众的社会实践中。只有当研究者近距离甚至零距离地参与了观察对象的活动或行为,才能真正“体认”和“理解”社会现象的内部联系和矛盾运动,把握住作为现象和本质之统一的“社会现实性”,进而如实地进行事实描述。最后,概括与综合。社会科学不只是关于对象的“实证性”研究和“描述性”把握,还包括了“批判性”研究和“规范性”把握。所谓“批判”,是思维和观念领域的分析、解构和重构;所谓“规范”,是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来要求、衡量对象。社会科学正是通过其批判性和规范性实现其影响人的行为和社会现实的功能。分析题:18世纪著名的法国启蒙学者孔多塞,在按照进步原则论述了人类历史的9个时代之后,大胆地预言了作为“人类精神未来进步”的第10个时代:我们对人类未来状态的希望,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点,“即废除各个国家之间的不平等、同一个民族内部平等的进步以及最后是人类真正的完善化。”“在那里,人人都将掌握必要的知识,在日常生活的事物中按照自己固有的理性指导自己,保持它没有偏见,以便更好地懂得自己的权利并按照自己的见解和自己的良心来行使自己的权利;在那里,人人都能由于自己才能的发展而得到保障自己需求的可靠手段;最后在那里,愚蠢和悲惨将只不过是偶然的事,而不是社会一部分人的常态。”当代学者指出,人类进步的观念作为一种理论,“涉及一种对过去的假设和对未来的预言。它的基础是对历史的一种阐释,这种阐释主伙人类是朝着一个确定的和理想的方向缓慢前进一即一步一步地前进,并推断这一进步将会无限期地持续下去。”请你运用马克思主义社会评价及其标准理论对上述观点予以分析,并回答社会进步的两大基本内容是什么。社会生产力是社会评价的根本标准:人类是靠自己的能力,特别是社会生产能力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生产力是人类生命活力的集中体现,是人类自己最大的财富,也是构成社会的物质基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构成了社会进步的最核心内容,也构成了社会评价的根本标准,是归根到底意义上的根本标准。社会生产力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力量,而是一个丰富的社会概念,不止包括人的体力和智力,还包括人们的分工与合作;并关联着人性的丰富和文明的不断提升。所以,人民利益是社会评价的最高标准:价值不等于利益,价值观不等于利益观。利益是现实的,价值则有理想性。这里所说的人民利益,既包括当下的现实的利益,也包括根本的长远的利益,表现在政治、道德、法律、审美等各方面。所以说,题中观念是片面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才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基础,而不是对历史的一种阐释。人民的利益才是社会评价的最高标准。社会进步的两大基本内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进步的两大基本内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生产力: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及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序言的物质力量。基本要素: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科学技术,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人们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其他关系都受其制约。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即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辨证统一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同时,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其他资料什么是世界眼光?如何用世界的眼光来看中国的发展?世界眼光,是马克思主义的特质。马克思主义作为“世界历史”的产物和“人类知识的总和”的结晶,始终坚持着世界眼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这种特质,也要求应用它的中国共产党人具有世界眼光。树立世界眼光,要善于从全球视野来观察和认识问题。深刻把握当今世界各种力量、各个要素、各方面动因的内在根据、相互联系和发展趋势,准确地透视当当今世界纷繁复杂的各种现象的基本规律。要善于从历史纵深观察和认识问题。认识和分析中国和当代世界问题,必须具备历史的纵深感,善于以史为鉴,从深刻的历史比较中汲取智慧,把握规律。要善于通过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来观察和认识问题。随着科学技术革命和现代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特别是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深化,世界各国的联系日益紧密,当代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中国经济发展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对国际市场和国外资源的依赖程度也在提高。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必须通过中国与世界在各个方面的联系来观察问题,制定科学的国际发展战略,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考量社会进步的根本性的标准究竟是什么?最根本的标准是社会生产力。从整个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看,生产力是促进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因素;生产力的发展,是决定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性力量,是历史运动的最终原因和动力。人类社会各个不同的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每一新的社会形态由初步形成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以至最后走向灭亡或消亡的过程,归根到底都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我们既要坚持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充分认识社会进步的最终动力是生产力,社会结构和精神文明归根结底是由一定的生产力状况决定的;同时又不能象科学技术决定论者那样把社会进步的程度直接归结为生产力的水平,甚至仅仅用物质财富的多寡来确定某一社会的发展程度。正确的态度只能是:在坚持生产力是社会进步最高标准的前提下,充分认识社会制度是划分社会形态和历史阶段的直接依据,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的全面进步是社会进步的综合尺度。讨论的题目:利益即价值吗?我个人认为“利益及价值”这一观点是不正确的。利益是指能够满足人的生存与发展需要的一切事物,或指人的需要被满足的一切状态。追求对自己有利的东西、避免对自己不利的东西,即趋利避害,是包括人在内的所有生物的本能。所谓价值,是指事物能够实现主体利益并满足主体需要的状态或属性,或者指主体利益被实现和需要被满足的程度。人的生命过程,实际上都是探索、认识、追求并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是人走向全面发展的过程。利益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这个概念是对人性的发现,是社会发展的普遍动力,是处理个人和社会、国家关系所需要承认和面对的基本事实,换言之利益也是所有恶行和美德的共同原因。而价值则是指一种事务能够满足另一种事务的某种需要的属性,价值是具有多元性的。在我看来,利益是我们追求价值的原因,而价值则是决定我们去追求何种利益的根本因素,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价值观,也就决定了他生活的重心必然有所不同,有些人只追求物质利益,而有些人更崇尚精神食粮,我们不能简单的说哪种好或者不好,只能说这是不同的个人价值观决定了个人的利益追求。所以不难看出利益是更多的从个人角度出发,是自己得到的好处,具有一定的主观色彩,而价值则不同,这是一种更加中性和客观的评价,无所谓好坏,只能说价值不相同,这里也就反映出利益的单一性和价值的多元性。一、为什么社会科学研究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答:1、问题是时代的声音,理论的研究归根到底是对问题的研究。2、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只是一个数学上或者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的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新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进步。强烈的问题意思首先表现在善于提出问题。3、社会实践丰富多彩,社会问题错综复杂,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十分宽广。有社会担当意识、有历史责任意思的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十分重视那些事关国家、民族命运。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真呢更大问题、关键问题和前沿问题。二、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答:1、理论是否正确,在理论范围内不能解决。2、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3、作为检验理论是非的时间标准具有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我们应当辩证的加以理解。所谓确定性就是只能以时间的结果论是非,而不能以本本论是非,不能以圣人论是非,不能以权威论是非,不能呢个以长官意志论是非,不能以自我感觉论是非。所谓不确定性,是说任何时间都是具体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不可能完全证实一切认识,而这种证实所达到的程度或边界也是相对的,因而不是一劳永逸的。4、在社会科学研究中。要把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统一起来。凡是实践证明正确的认识就要毫不动摇的加以坚持;凡是被实践证明错误的认识,就要坚决及时的加以纠正;凡是尚未被证实或证伪的东西,就要在实践中继续研究和探索。既要防止主观盲目性,又要防止思想僵化。三、研究社会系统的重要原则1、整体性原则:整体不等于全部的总和。马克思在研究社会现象时深刻揭示了系统的整体性。由于社会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造成了彼此活动的限制、彼此属性的筛选以及某些功能的协同,由此而形成社会系统的新质态——系统整体性能。2、结构性原则:结果是系统中诸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其中包括要素之间一定的比例、一定的秩序、一定的结合方式等。社会系统的性质和功能不但决定于要素的性质和功能,而且决定于要素之间的结构。马克思在研究社会规律的时候,非常重视社会结构的变化如何引起社会形态的变化。劳动者和生产资料作为生产的基本要素,其结合方式的不同,就是社会区分为不同的形态,而社会结构的变化直接表明社会形态的变化。世界各国鱼啊来月重视对经济结构、政治结构、社会结构以及经济结构中的产业结构、生产力结构、生产关系结构、投资结构、消费结构的研究,其目的是通过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实现系统的优化。3、层次性原则:层次是指在系统中不同组成部分依次隶属的关系。人类社会是一个由众多层次构成的复杂系统。社会系统不同层次上的属性的不同,表明了不同层次上系统活动规律的不同。社会系统的不同层次既有共同的运动规律,又有各自不同的特殊运动规律。应在共同性和特殊性的统一中研究系统。4、开放性原则:指系统与外籍我饿环境之间的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星系的交换。开放导致有序,封闭导致无序开放是实现系统有序发展和功能优化的必要条件。现在的世界是开放那个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由封闭半封闭想对外开放的转变,极大的促进了我国的快速崛起。1、对未来的预测、关注和把握,是人的自由的有意识活动的表现。2、研究社会过程、认识社会规律的目的在于通过对社会历史的正确认识和把握来解决当前和今后面临的历史课题。3、科学预见之所以可能,在于社会历史过程是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统一。必然性总是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而大量的偶然性中又存在着某种必然性。通过偶然认识必然,便可以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前程。五、社会历史过程是合目的与合规律的统一1、主题选择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就是合目的与合规律的统一。2、人们只有把握客观规律才能实现自己的目的。当人们没哟认识必然性的时候,必然性是盲目的、外在于人的;当人们认识并把握了必然性的时候,就可以利用必然性来为自己的目的服务。3、社会历史过程的客观规律性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统一性,社会历史过程的主体选择性体现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偶然性和多样性。社会历史过程作为客观规律性与主体选择性的统一,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合目的与合规律的统一。六、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1、研究历史过程必须坚持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历史是人类社会自身的客观进程,逻辑则是对这一进程和历史顺序的认识和把握。社会历史过程是逻辑的基础,逻辑是社会历史进程在人类思维中的再现,二者具有统一性。2、逻辑对历史的反映绝不是机械的、照镜子式的反映,而是在科学抽象基础上对历史进程的本质和规律的反映。3、逻辑反映历史又高于历史,只有上升到逻辑的高度才能真正的把握历史的本质和规律。4、坚持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观点,既要反对把历史碎片化、否认历史发展规律的错误倾向,又要反对从逻辑出发剪裁历史、用逻辑统一历史的错误倾向。七、人的生存状态是社会发展状况的尺度(以人为本)1、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和根本内容。认识社会的主体,人们通过追求自己的目的而创造自己的历史。社会发展的实质是人的发展,人发展到什么程度,社会就会发展到什么程度。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是人的发展在不同方面的体现。2、人的生存状态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内容、中心环节和最高目标3、人的生存状态是衡量社会发展状况的尺度。马克思按照人的生存状态把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人的依赖关系”阶段、“物的依赖关系”阶段和“自由人联合体”阶段。4、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历史大趋势。在今天,我们确立社会发展理念时,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必须把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求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和价值尺度。八、杰出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重大作用1、历史唯物主义肯定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但并不抹杀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特别是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2、普通个人作为人民群众的一员,发挥其创造历史的作用。没有无数个人的作用,就没有所谓的人民群众的作用。3、对历史进程发挥比较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能够推动或阻碍、加速或延缓历史进程,局部的改变历史面貌。4、杰出人物代表先进阶级、阶层、集团的利益,能够反映时代要求并在历史发展中起重大进步作用的历史人物。杰出人物是在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中产生的,代表了群众的利和要求,集中了群众的经验和智慧,因而受到人民群众的热爱和拥护,研究社会历史必须把人民群众的决定作用同杰出人物的重大作用结合起来,给社会历史以全面、科学的解释。九、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1、阶级分析方法。在阶级社会中,历史人物都是一定阶级的社会成员,都处于一定的阶级的地位。不论他们的思想、感情、行为有什么特性本质上都带有一定的阶级烙印,其历史命运也同他所属的阶级命运相一致。2、历史分析方法。我们评价任何一个杰出的历史人物,都要把它放到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既要肯定去历史贡献,又不能忽视其历史局限;既不把他说成超越时空的、无所不能的人,也不能用后世的标准去苛求前人。3、辩证的分析方法。每个人都是复杂的多面体,评价历史人物,既要看到其主要方面,又要看到其次要方面;既要看其前半生,又要看其后半生;既要看到其长处,又要看到其短处。不要简单化、脸谱化,不要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十、社会现象的两重性:事实与价值人作为社会活动的主体,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并且永远具有自然性的一面。但人的活动又与自然界的运动有一个根本的区别,它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也就是说是一种追求价值的活动。从形式上看,这些活动是由行动者的意识决定的,但事实并不完全是这样。因为:第一,价值作为一定对象与人的需要和目的的适应关系,虽然包含了主观性但不能归结为主观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