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课件 欧阳芬 第1-5章 语文课程性质和理念-识字与写字教学_第1页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课件 欧阳芬 第1-5章 语文课程性质和理念-识字与写字教学_第2页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课件 欧阳芬 第1-5章 语文课程性质和理念-识字与写字教学_第3页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课件 欧阳芬 第1-5章 语文课程性质和理念-识字与写字教学_第4页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课件 欧阳芬 第1-5章 语文课程性质和理念-识字与写字教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目

录绪论第一章语文课程性质和理念第二章语文课程目标和(未更改)第三章语文学科教材第四章语文教学过程

第五章识字与写字教学第六章语文阅读教学

第七章语文写作教学绪论“语文”的概念和内涵“语文”名称出现之后,就有了各种解释: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章、语言+文化、话语+文章、国语+国文等。为此,叶圣陶先生曾多次作了说明,其大意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亦见此学科‘听’‘说’‘读’‘写’宜并重”。可见,“语文”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叶圣陶(1894-1988)✱“什么叫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

“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吕叔湘(1904—1998)✱“语文这个词本身的意思就不清楚。可以解释是语言和文字,也可以解释成语言和文学。”张志公(1918~1997)✱

“语文这门学问主要是语言文字之学。”学术界语文“五义”:语文=语言+文字语文=语言+文章语文是以语言为核语心文的=,语包言括言语+言文、学文字、文章、文学及相应文化等在内的言语学科体系,是口头言语与书面语文言=语语的言一统+。文化语文=语言+言语语言和言语统一的语文观语言言语分立社会性个人性潜在性显在性空间性时间性统—1.互为前提(历史\逻辑)2.互为推动3.言语是语言的存在方式瑞典索绪尔20世纪初《普通语言学教程》所谓语言,是一套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所谓言语,是指个人运用语言的行为和结果语文教育就是关于祖国语言的教育!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教学什么怎样教学课程与教学论为什么教学教学什么教学是什么怎样教学课程论教学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性质课程论是依据社会需要、学生心里特征、学科系统的不同认识和价值取向而建立起来的关于课程编制的理论和方法体系。教学论主要研究教学情境中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方式,同时对教师的行为方式进行科学概括,用以指导教学实践。教学什么教学是什么怎样教学为什么教学培养志道和弘道的君子。根据《论语》概括出来:“文、行、忠、信”是孔子教学内容的四

个基本方面,“礼、乐、射、御、书、数”是孔子教学的主要科目;《诗经》、《尚书》、《礼记》、《乐经》、《易经》、《春秋》是孔子教学的主要教材。教学什么怎样教学文艺复兴成熟标志:1918年博比特的《课程论》的出版。怎样教学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引入苏联的凯洛夫教育学。课程与课程论(一)课程1.(唐)孔颖达《毛诗正义》中《小雅·巧言》疏:“以教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得依法制也。”2.(宋)朱熹《朱子语类》第10卷有:“宽著期限,紧著课程。小立课程,大做功夫。”课程:工作或学习的范围和进程课程与课程论(一)课程工作或学习的范围和进程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课程是为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课程与课程论(一)课程论现代课程论的基本概念是:课程论是依据对学科系统、学生心理特征、社会需要的不同认识和价值取向而建立起来的关于课程编订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学科中心课程论。人本主义课程论。社会再造主义课程论。教学与教学论(一)教学教学即学习。教学即教授。教学即教学生学。4.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当代教育学认为: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部行为。1912年教育部公布的《师范学校规程》中规定教育学科包含教授法。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教学与教学论(一)教学论教学论是教育学中的一门分支学科,研究教学情境中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方式,对教师的行为方式进行科学概括,做出一般的、具有普遍性的规定或解释,用以指导教学实践。课程与教学、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一)国外课程与教学之间彼此独立。课程与教学之间相互交叉。课程与教学相互包含。课程与教学之间既互相独立,又互相作用。课程与教学、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一)国内教学论包含课程论。课程论包含教学论。相互独立论。课程与教学整合论。1997年国务院学位办把课程论和教学论统一为“课程与教学论”,是把二者统一起来的标志。1902-19181918-19241924-19391939-19781978-19891989-19971997-孕育于教育国文教授法国文教学法语文教材教语文教学法语文教育学语文课程与学时期时期和国语教学法时期和语文教学时期教学论时期法时期论时期“各科教授法”改变为“各科教学法”学法》1.1939年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师范学院分系必修及选修科目表施行要点》中,规定各系都要开设“分科教材及教法研究”课。2.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国1.语苏和联国70文年统代称以为后“,语各文高”等,师范院校开就设了相应开设了“小学语文教材教各法科”学“科中教学育语学文;教材教法”。3.1963年1,91《8年高《等中师范学院教2.学美计国划19(86草6草年案制)定》《中明,天继的续教采师用》“;中学

语文教材学教国法文”科的教名称。 我国教育界也响亮地提出:我们不但要有自4.1990年授,之修商订榷的》《汉语言文己学的教普育通专教业育教学,大还纲要》有。自己的学科教育学。20世纪末,经过整合《,中达学到语统文一教。课程论的基本任务是研究“教学什么”和“为什么教学”,教学论的基本任务是研究“教学是什么”和“怎么教学”,1924年二黎者锦是熙目的与手段、目标与过程的关系。《新著国语教学法》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一、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内容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3.封建社会;先教蒙学读物,集中识字;然后学习以“五经”、“四书”为主体的儒家经典;以文选作为补充读物和写作范本。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二、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主要经验识字教学经验:集中识字,为读写打基础;韵文化,便于朗读与记诵;正确处理“文”与“道”的关系。以伦理道德为基本教育内容、以孝悌为伦理道德基础的教育,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重要特点。联系日常生活;激发儿童的兴趣。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二、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主要经验阅读教学经验:熟读,精思,博览;朱熹在《朱子童蒙须知》中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是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评点法,对文章进行“圈点”、“评注”;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二、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主要经验写作教学经验:1.“言志”、“载道”的写作价值传统《尚书·尧典》记载,“诗言志,歌永言”。白居易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黄遵宪的“我手写我口”。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三、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主要问题和弊端三大问题:语文教学的性质和目的问题;教学内容的问题;教学方法的问题。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三、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主要问题和弊端四大弊端:脱离语言实际;脱离实际应用;忽视文学教育;忽视知识教育。近现代语文课程与教学三件大事:1.语文单独设科语文单独设科,是随着废科举、兴学堂的教育制度改革而出现的,现代语文教育史现代教育制度的产物。1899190119031904年1月13日光绪帝都喟叹:“西人皆曰为有用之学,我氏独曰为无用之学。”在戊戌变法中废止八股,兴办京师大学堂。“立停科举以广学校”1902年8月15日

张百熙《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张之洞、张百熙、荣庆《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对语文课程的修业年限、课程设置、课程宗旨、教学任务和时间、教学原则、教材等方面都有具体的规定。就教学内容而言,仍然是识字加读古文、写古文。就教学方法而言,由于学习的内容并没有变,教的方法仍以评点串讲为主,学的方法也仍然是记诵和模仿。就语文教育的目的而言,实用性和功利性非常突出。这一时期的语文教育仍以灌输封建伦理道德、培养统治阶级的忠臣顺民为己任。分科教学没有把中国语言文字教育放在应有的位置。高级学堂有余,基础教育不足。分科教学近代语文课程与教学三件大事:“中国文学”辛亥革命前1902爱国学社19062.国文——语文单独设科后第一个正式名称长沙女子学堂——“国文”“中国文字”1912《中学校令施行规则》1916“国文旨在通解普通语言文字,能自由发表思想;并使略解高深文字,涵养文学之兴趣,兼以启发智德。”语文教育宗旨的转变。语文教授法研究的兴起。文道关系的变化。国文“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教育。”新设置的“词章”或“中国文学”等课程,主要任务是熟悉和探究各类文章以及诗歌词赋的做法。近现代语文课程与教学三件大事:3.现代文进入语文教学改国文科为国语科1920年1月1920北洋军阀政府通令全国:

1.小学开设“国语”,主要教白话文;2.中学开设“国文”1929《中小学课程暂行标准》1936宣布正式施行关于现代文教学的初步研究主要讲解内容。国文科参用新文学作品或译品,侧重人生问题或社会问题的讨论,而忽略文字或技巧方面的研究。全面理解和掌握文章的内容和技巧。精读和泛读相结合。梁启超指出:“讲文太花费时间,而且使学生讨厌。我主张教学须启发学生自动的在讲堂以外预备。讲文时不以钟点为单位,而以星期为单位。两星期教一组,或三星期教一组,要通盘打算。”指导学生自学。当代语文课程与教学一、语文学科的定名决定取消“国语”和“国文”,统称“语文”1949《小学语文课程暂行标准》《语文教育书简》1950

1964所谓语文,应是以北京音系为标准的普通话和照普通话写出的语体文。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言”,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当代语文课程与教学(一)语文教材建设1.1949年8月,修改出版了《初中国文》和《高中国文》临时课本。2.1950年6月,改编出版了《初中语文》和《高中语文》课本。3.1951年1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由周祖漠、游国恩等编辑的《高级中学语文课本》。1953年10月修订。4.1951年7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由宋云彬、朱文叔等编辑的《初级中学语文课本》。1953年7月修订。当代语文课程与教学(二)加强语言教学1951年6月6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的社论。(三)开展语文教育理论和语文教学法研究1951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中央语文教学问题委员会”。当代语文课程与教学二、推广“红领巾”教学法推动了教学方法的改革。建立了现代文教学的基本模式。题解,作者介绍、时代背景等。讲解生字生词、学生质疑问难等。分析课文,结构分析、人物形象分析、重难点分析等。总结主题思想。研究写作特点。当代语文课程与教学二、汉语文分科教学实验语言和文学教育分开《关于改进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报告》毛泽东主席同意叶圣陶《关于语言文学分科的问题》1951年3月

12月

1954年2月

1955年8月

1956年4月全国语文教学会议6月

1957年

1958年3月《关于中学、中等师范学校的语文课分为汉语、文学两科教学并使用新课本的通知》“整风反右”恢复语文课1959年当代语文课程与教学四、“工具说”理论的确立1.1961年后,语文教育界明确提出“加强双基”的口号;2.1963年张志公发表《说工具》一文。3.1978年教育部制定了《全日制十年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了建国后的第五套全国通用教材。当代语文课程与教学五、改革开放以来的语文教育《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章语文课程性质和理念一、语文课程相关概念有关语文课程的基本概念语言说言语说文学说文化说语文课程含义的争论语文课程:是为各级各类学校实现语文教育目标而规定的语文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语文素养的提高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语文课程标准:是由教育行政部门颁发的用以指导语文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是编写语文教材的依据,实施语文教学的指南,评估语文教学的标准。二、语文课程性质之争✱

20世纪前50年“文言”与“白话”之争✱

20世纪后50年“文”与“道”之争“工具性”与“思想性”统一✱

21世纪以来“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20世纪前50年——“文言”与“白话”之争1904年语文独立设科到新中国成立,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并没有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当时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教学目标;争论的话题则具体表现为:文言与白话文字与文学国语与国文技术训练与精神训练五四运动以后,随着文白两种语体之争,争论双方的注意力最初都放在“语体”上。新派人物——“白话语体”(“文”)——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新观念(“道”)旧派人物——“文言语体”(“文”)——坚守封建伦理道德(“道”)20世纪后50年——“文”与“道”之争新中国成立之初:语文教育现代性的追求首先表现在为学科正名;语文课程的取向问题。主要话题是“文”与

“道”,也就是语文教育与政治思想教育问题20世纪后50年——“文”与“道”之争20世纪50年代中期汉语、文学分科改革的尝试1956年6月《文汇报》开展了“关于语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的讨论。1961年继《关于语文教学目的和任务问题的讨论》后,《文汇报》又开展了《怎样教好语文课》的讨论。全日制小学语文和中学语文教学大纲颁布。1963年20世纪80年代“工具性”和“思想性”两个概念。20世纪90年代九年义务教育教育语文教学大纲和高中语文教学大纲的相继颁布。1997年11月中国语文教育的大讨论21世纪以来——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实用功能、实践性人文性:人(人性):人的本能

需要

个性

创造潜能

文(文化):

文明化

社会化(人经过教育获得行为规范,从生物意义上的人成为社会的人)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的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关于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以语言的工具性为基础和前提的。从语文课程功能看,必须承认语文本身是一种工具。“工具性”内涵: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是最重要的思维工具语文是传承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关于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强调语文学习的文学熏陶、文化价值、审美教育、情感培养、人格完善,体现对人的终极关怀。致力于提高一代人的民族文化素质,提升一代公民的文化品位,传承祖国民族文化的血脉。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非对立,而是相互联系的。如何理解?语文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性质对教学的指导意义(一)语文课程性质揭示了学习语文的核心内容,即学语文就是学习语言。(二)明确学语言、训思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三)揭示了语文学习的基本方式。三、语文课程理念(按最新22年版本修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按20年版本修改》✱“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理念“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意味着21世纪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必须顺应时代潮流,追求下列课程理念:教育民主国际理解回归生活关爱自然个性发展VS七、语文课程理念素质教育应试教育知识传授主动的学习态度学科本位综合课程书本知识联系

生活、社会甄别选拔发展性取向过于集中三级课程管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理念“一”:一个根本出发点,面向全体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二”:明确了语文课程性质的两个方面:工具性和人文性;“三”:建立三个维度课程目标体系: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四”:四个具体课程理念。坚持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1以核心素养为本,推进语文课程深层次的改革2加强实践性,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3注重时代性,构建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4《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的基本理念第二章语文课程目标和结构课程目标也称教育目标,是按国家的教育方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完成规定的教育任务和学科内容,使学生达到的培养目标。它受国家为基础教育规定的教育目标的制约,是总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一、课程目标概说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就是教育目标。语文课程目标:指特定阶段学校的语文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决定着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方向,指引着语文课程内容的选择和教学过程的实施,同时也是检查评价语文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一、课程目标概说语文课程目标在学校德育目标中的地位人的全面发展政治品质发展目标思想品质发展目标德育目标道德品质发展目标社会属性发展的目标个性心理品质发展目标智育目标知识发展目标能力发展目标智力发展目标美育目标审美知识发展目标审美能力发展目标自然属性发展的目标体育目标体形体态发展目标运动能力发展目标(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依据)百年语文课程目标的发展演变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2001以后语言训练与思想教育二维目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二维目标个性发展与民主思想一维目标1949年前1949到19781978到2000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目标和结构学段目标✱

九年一贯整体设计总目标✱

根据三个纬度设计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从五个方面提出要求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第一学段第二学段第三学段第四学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学段目标及特点第一学段:1-2年级第二学段:3-4年级第三学段:5-6年级第四学段:7-9年级每一阶段目标都是根据儿童心理和语言发展不同阶段的特点分别从“识1字.明与明写显字地”呈、现“出阅梯读级”发、展“的写轨作迹”。(1—2年级为“写话”,32—.不6年同级学为段“的习课作程”目,标7—也9各年有级侧“重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等五个方面循序渐进地安排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目标(内涵)✱

情感、道德、态度、价值观、品位、情趣✱

文化知识、文化智慧、文化态度、文化吸收✱

语言情感、自信心、习惯、学习方法✱

思维能力、科学态度、思想方法✱

主动探究、实践学用✱

汉语拼音、普通话、识字写字✱

独立阅读、语感、方法、个性发展、阅读量✱

写作、表达✱

日常口语交际能力、文明沟通、合作精神✱

工具书、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从组合要素看:语文课程目标是一个多元结构三 知识与能力个维 过程与方法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凸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关注“过程和方法”落实“知识和能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总目标(2020年版语文课标提出了12条目标)课程的总目标要求通过高中语文必修课、选择性必修课和选修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应该在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方面获得发展。三、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的目标和结构123选修课程(9个任务群)选择性必修课程(9个任务群)必修课程(7个任务群)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的结构必修课程(8学分)选择性必修(6学分)选修(0—6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1学分)、当代文化参与(0.5学分)、跨媒介阅读与交流(0.5学分)在选择性必修和选修阶段不设学分,穿插在其他学习任务群中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1)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1)汉字汉语专题研讨(2)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2)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讨(2)文学阅读与写作(2.5)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0.5)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讨(2)思辨性阅读与表达(1.5)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0.5)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讨(2)实用性阅读与交流(1)外国作家作品研习(1)跨文化专题研讨(2)科学文化论著研习(1)学术论著专题研讨(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的结构(一)设计依据1.以高中语文核心素养为纲,充分体现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层次性,体现语文核心素养各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2.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主线。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在特定的语文情境中进行,以单一的或活综合的学习项目为载体,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体验探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3.坚持整体性原则。若干的学习项目组成学习任务群。若干学习任务群组成必修课、选择性必修、选修课学习模块。学习任务群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学习情境和学习方法的建议;必要的学习资源或获取的途径;学习评价的要求和建议。在课程内容部分具体阐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的结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版)新增内容解读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与学科核心素养课程结构与课程内容课程结构与课程内容课程结构与课程内容确立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1凝练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2重构了语文课程内容3明确了核心素养实施路径5新增内容(P42-47)4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明确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立德与树人”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语文课程用什么来“立德树人”;语文课程如何“立德树人”;语文课程“立德树人”的目标是什么。2.凝练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的凝练,是这次课程标准修订对高中阶段14门学科课程的统一要求。语文课程作为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核心课程,在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总目标过程中,必然要承担与学科特性密切相关的目标责任。思维发展与提升语言与思维密不可分语言建构与运用语文学科的“本分”审美鉴赏与创造审美教育的任务文化传承与理解提升文化意识和理解应用能力审美能力探究能力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个体在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品质或能力。是以学科知识技能为基础,整合了情感、态度或价值观在内的,能够满足特定现实需求的综合性品质。核心素养不是简单的知识或技能。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学科核心素养的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学科特色核心素养。第二层次:跨学科的共通素养。第三层次:自我成长层面的素养。个体心智的成熟程度,对自我、他人、社会、人生的认识、理解和感悟。品性修为的发展境界,是以三观(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修养为核心的自我成熟和成长。是教育“使人成其为人”的根本,是统摄所有其他核心素养的枢纽。3.重构了语文课程内容高中2020版语文课标在课程内容部分围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设计了18个学习任务群,并根据基础性、拓展性、专业性分设在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中,每类课程安排7-9个学习任务群。这18个任务群,有的贯通三类课程,有的贯穿三个学习阶段;有的单独做成单元,有的则以同一个主题耦合不同的任务群实施。其课程组成的系统,还规定了必要的内容学习的学分。4.明确了核心素养的实施路径加强课程实施的整合,通过主题阅读、比较阅读、专题学习、项目学习等方式,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整体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5.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水平1.2——完成必修学习任务应达到的学业表现水平,是高中生合格毕业水平。水平3.4——完成选择性必修部分的学习任务群应达到的学业表现水平,是对将要参加高考的学生提出的水平要求,也是有意升入高等院校继续学习的基本水平。水平5——完成选修部分的任务群应到的学业表现水平,是学而备考,或学而不考的水平。教学与评价建议(一)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命题建议(二)教材编写建议(三)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四)实施建议教学与评价建议教学建议✱

1.发挥语文课程的独特功能,促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全面发展;✱

2.充分理解学习任务群的特点,处理好学习任务群之间的关系;✱

3.创设综合性学习情境,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4.整体把握必修和选修课程,加强课程之间的衔接和统整;✱

5.探索信息化背景下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6.提高课程开发与设计的能力,实现教师与课程同步发展。评价建议✱

1.着眼于核心素养的整体发展;✱

2.全面把握学习任务群的特点;✱

3.倡导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4.选用恰当的评价方式;✱

5.明确必修和选修课程评价的重点和联系。教学与评价建议·必修课程学习要求多读多想多写,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多方面地增进语文积累,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阅读实用类文本,能准确、迅速地把握主要内容和关键信息,对文本所涉及的材料有自己的思考与评判。自主写作,自由表达,以负责任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在口语交际中树立自信,尊重他人,文明得体,仪态大方,善于倾听,敏捷应对。在语文学习中养成有意识地积累的习惯,积累有利于丰富自己运用的字词句篇语文素材、语言运用典型案例等。·选择性必修和选修课程学习要求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选读古今中外文化论著,在整体了解论著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论著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了解用以支撑观点的关键材料,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提高文化修养。注意在生活和跨学科的学习中学语文、用语文,在学习和运用的过程中提高表达、交流能力。了解语言文字法规的有关内容,增强规范意识,学会辨析和纠正错误,提高语言文字运用的正确性和有效性。第三章语文学科教材是指在学校语文教学中占有主要地位的语文教科书,即课本。泛指的语文教材是指一切对人的语言文字修养产生积极作用的材料,包括口头语言材料和书面语言材料特指的语文教材是指根据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写的,供语文教学中师生使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练习册、教学挂图、多媒体软件、参考书等专指的语文教材19041949古代语文教材经史类教材。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四书”和“五经”。文选类教材。以南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选的《昭明文选》和清朝吴楚材、吴调侯编选的《古文观止》为典型代表。现代语文教材先后有一百多套语文教材问世195519581976199219992000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语文教材汉语、文学分科教材曲折发展的语文教材走向改革的语文教材改革创新的语文教材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语文教材统编初中语文教材解读1.统编初中语文教材采用“双线结构”,即人文主题与语文素养。七年级九年级每一册都安排了六个单元每个单元3篇~4篇课文统编初中语文教材解读1.统编初中语文教材采用“双线结构”,即人文主题与语文素养。例:七年级教材为例单元主题语文素养第一单元四季美景学习朗读,品味精彩语句,体会汉语之美第二单元至爱亲情学习朗读,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把握感情基调第三单元学习生活学习默读,一气呵成读文章,把握文章大意第四单元人生之舟学习默读,学习圈点勾画,厘清作者思路第五单元动物与人学习默读,学做摘录,把握文章中心语文七年级下册的单元结构及三维目标三维目标学习单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第一单元品味语言,分析人物特征学习精读的阅读方法,抓住关键语句,把握细节描写体会人物崇高的精神第二单元把握课文抒情方式,感受作者的情怀学习精读的阅读方法,涵泳品味,发挥联想和想象体会家国情怀第三单元把握文章的重点,感受文章的意蕴学习熟读精思,多角度地看问题体会平凡人物的光辉品格第四单元掌握文章的大意,抒发自我心得体会学习略读的阅读方法体会中华传统美德第五单元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学习比较的阅读方法体会哲理的光彩第六单元训练提取主要信息的能力学习浏览的阅读方法,激发探究和想象力体会探索未知世界的奥妙统编初中语文教材解读2.统编初中语文教材采用“教读”“自读”和“课外阅读”构成“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模式。在七年级至九年级的统编本教材中,每一册的第三单元和第六单元都安排了课外古诗词的诵读。统编初中语文教材解读3.统编初中语文教材有“知识补白”的特点。七年级对修辞手法进行补白。——朱自清的《春》和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八年级除了修辞手法仍有补充之外,还有如“什么是新闻传记”“什么是律诗”的补充。九年级增加了对历史人物、名著等方面的知识补白。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分析统编高中语文教材总体框架及主要内容一、教材总体框架2.根据中央要求,强化立德树人教育,以人文主题来线索组织单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民族团结法制教育劳动教育国家安全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统编高中语文教材总体框架及主要内容一、教材总体框架2.根据中央要求,强化立德树人教育,以人文主题来线索组织单元。渗教材

”“责任透、自然以新时代高中学生必修上册性信念”必修下册应有的“理

“文化自信第一单元

青春激扬

中华文明之光担当”作为隐性的精神主线,按照“整体规划、有机第二单元

劳动光荣

良知与悲悯融合”的基本思路,分解成诺干人文主题。第三单元生命的诗意探索与发现第四单元我们的家园媒介素养第五单元乡土的中国抱负与使命第六单元学习之道观察与批判第七单元自然情怀不朽的红楼第八单元语言家园责任与担当统编高中语文教材总体框架及主要内容一、教材总体框架3.根据课标精神,重视核心素养的养成,以学习任务群为线索组织单元。必修课程(8学分) 选择性必修(6学分) 选修(0—6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1学分)、当代文化参与(0.5学分)、跨媒介阅读与交流(0.5学分)在选择性必修和选修阶段不设学分,穿插在其他学习任务群中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1)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1)汉字汉语专题研讨(2)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2)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讨(2)文学阅读与写作(2.5)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0.5)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讨(2)思辨性阅读与表达(1.5)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0.5)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讨(2)实用性阅读与交流(1)外国作家作品研习(1)跨文化专题研讨(2)科学文化论著研习(1)学术论著专题研讨(2)统编高中语文教材总体框架及主要内容一、教材总体框架3.根据课标精神,重视核心素养的养成,以学习任务群为线索组织单元。必修上册必修下册第一单元文学阅读与写作(一)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二)第二单元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一)文学阅读与写作(四)第三单元文学阅读与写作(二)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二)第四单元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一)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一)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三)第六单元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一)文学阅读与写作(五)第七单元文学阅读与写作(三)整本书阅读(二)第八单元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一)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三)统编高中语文教材总体框架及主要内容一、教材总体框架必修2册+选择性必修3册,共28个单元,其必修16个单元,覆盖7个学习任务群;选择性必修12个单元,覆盖研6+3个任务群;国绕人文主题和学习任务群两条线索进行集织单元,每单元0.5学分,一般来说用9课时完成;例外:语言积累与建构在必修和选择性必修中各1个单元,在其他单元均有渗遗;实用性阅读交流因涉及范围广,在必修安排3个单元语文工具性要求根据人文主题知所选课文(或活动主题)在不同单元分层次落实。统编高中语文教材总体框架及主要内容二、教材设计的三类单元以阅读和写作为主的单元以语文活动实践为主的单元以整本书阅读为主的单元文学阅读与写作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以阅读与写作为主的单元这样的课型,教材以阅读为核心,以任务为引领,通过整合设计,指向深度阅读和深度写作,体现课程标准倡导的综合性、实践性以及大任务、大情境、大活动等理念,推进语文课程改革。单元导语课文及注释学习提示单元学习任务单元人文主题所属任务群及选文单元核心任务及学习目标2.课文及注释课文一主题聚合、打破文体、以单篇加多篇的方式组合成单元教学资源,带有明显的整合性质,也更加接近真实的阅读生活。各组课文之间的关系组内各课文之间的关系阅读材料与单元学习任务之间的关系3.学习提示激发学习兴趣提示重点和难点

指出阅读和学习的路径注意背诵要求4.单元学习任务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语文学习任务语文实践活动课标:从祖国语文的特点和高中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出发,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纲,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主线,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统编高中语文教材总体框架及主要内容三、主要特点第一,单元学习任务强调整合,使语文学习更接近真实的语文实践生活。课标:教材编写要体现课程整合的理念,根据学习任务群的特点和学习任务的组合等整体设计学习活动,实现学习任务群对发展高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综合效应。搜集、梳理、思考、口头交流理解、欣赏、搜集、整理、书面表达与口头表达欣赏、建构、书面表达统编高中语文教材总体框架及主要内容三、主要特点第二,单元学习任务强调真实情境下的语文活动。课标: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学科认知情境结合教材,情境可以包括:单元的人文价值指向;以课文为主体的学习资源;具体任务中提示的支架性材料;师生之间的共同活动场域。统统编编高高中中语语文文教教材材总总体体框框架架及及主主要要内内容容三、主要特点第三,单元学习任务追求结构化的任务设计。作品内涵的挖掘、人文价值的探讨作品写法的赏析、风格技巧的研究向外的阅读延伸,阅读方法的建构写作与主题融合,由阅读导向表达以整本书阅读主的课型以阅读为核心,以任务为引领,但更多指向建构经验,养成习惯,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习惯。学术著作:乡土中国长篇小说:红楼梦单元导语阅读指导学习任务阐述书的重要价值和社会影响阅读策略阅读重点以综合实践活动为主的单元以语文学习活动为核心,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文生活情境中,体验语文,应用语文,形成特定的语文素养。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逻辑的力量家乡文化生活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学习资源单元导语学习活动1.单元导语2.学习活动家乡文化生活一记录家乡的人和物二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三参与家乡文化建设了解家乡,参与家乡文化建设,寻找情感归宿,增进对家乡的文化认同;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培养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增强文化自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学习资源家乡文化生活一记录家乡的人和物二调查家乡文化生活现状三参与家乡文化建设毛泽东:调查的技术(《反对本本主义》)王思斌:访谈法(《社会学教程》)钟敬文:节日与文化特别提示1.写作教学:既强调整合,又强调相对独立性。(1)写作整合在“单元学习任务”中;保留写作指导。必修上册必修下册—学写诗歌—如何阐述自己的观点二写人要关注事例和细节三如何清晰地说明事理三学写文学短评五学写演讲稿六议论要有针对性六叙事要引人入胜七如何做到情景交融七学写综述八如何论证特别提示1.写作教学:既强调整合,又强调相对独立性。写作整合在“单元学习任务”中;保留写作指导。比较多的读后感、札记、随笔、学习卡片等读书笔记以及调查访谈、调查报告、倡议书、建议书等应用类文体的写作。特别提示2.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设计专门的语言单元,强化语言运用实践。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逻辑的力量第四章

语文教学过程第一节 语文教学过程概述(一)大教学论层面定义:是以师生相互作用的形式进行的,以教科书为主要认识对象的,实现教学、发展和教养和谐统一的特殊认识与实践活动过程。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1)接受式教学的基本阶段接受式:指学生通过教师呈现的教学内容来掌现成知识、形成技能的一种教学形式赫尔巴特四步(后改为五步)教学法:预备(唤起学生的原有观念)、呈现(教师清晰讲授教材)、联系(使新旧知识形成联系)、统合(帮助学生抽象概括)、应用(以适当的方法应用新知凯洛夫的五步教学法: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课、巩固新知识、布置作业(二)学科层面的教学过程某一学科特有的教学活动的展开过程,一般是比较稳定的“教学方法”或“教学模式”。如上海育才中学的“读读、议议、练练、讲讲”的结构模式。钱梦龙的“导读模式”。黎世法的“六课型单元教学法”。红领巾教学法。(我们放在阅读教学板块来具体讲解)(三)具体篇章或“教学点”的教学过程。即教学环节的展开。《孔乙己》教案A、B、C.先请大家谈谈读后感。✱

《孔乙己》教案A✱教学目标:✱一、认识封建教育、科举制度的罪恶,学习鲁迅反封建的战斗精神。✱二、理解运用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体会环境描写在刻画人物表现主题中的作用。学习本文遣词造句的简炼、精确。✱✱

宏观教学过程:导入—检查预习—讲读—小结—布置作业✱

讲读部分又具体分为:✱

第一部分(1-3):社会环境(语言:对照性的词语、细节)✱

第二部分(4-9):思想性格(语言:细节特征、插叙)✱

第三部分(10-13):主题思想(语言:描写手法、关键词)✱

小结:该教学过程是以课文内容为线索展开的(顺藤摸瓜式)✱

《孔乙己》教案B✱✱

教学设想:《孔乙己》这篇小说虽然只有三千字左右,但它思想意义深刻,语言含蓄而意味丰富,值得教学的地方比较多,要想讲深讲重是困难的,而且也没有必要。教读课文,应该是以教材为例,传授必要的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基于这样的考虑,在教学中应始终将小说视为一个整体,抓住主要问题以勾联起有关内容。教学中拟以孔乙己的性格特点、孔乙己遭遇悲惨的原因、孔乙己形象的社会意义、小说的结构和语言特色等作为重点内容。✱

宏观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解题——讲读——作业✱

讲读具体分为:✱

1.朗读课文,找出反映“孔乙己的特殊身份”的话✱

2.品味小说中几句意味深长的话✱

3.分析孔乙已的性格特征✱

4.讨论、归纳造成孔乙己悲惨遭遇的原因✱

5.理解小说主题、结构、线索、巧妙构思✱

小结:该教学过程是以将教学重点为线索展开的(下跳棋式)✱《孔乙己》教案C的✱教学设想:✱《孔乙己》是鲁迅先生自己最喜欢的一篇小说,全文仅3000多字,可是从以乐境写悲哀的精巧构思到12岁小伙计的独特视角,从精巧含蓄的社会环境描写到看似矛盾的结尾处理,可圈可点处俯拾即是,为读者留下了许多值得探究的课题。然而,文章虽精美,却难以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因为小说反映的社会生活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去甚远,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难度。这种情况下,教师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一、定位: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要完成对本文人物、主题、写作技巧的全面的、理性的分析恐怕仍是不切实际的。只有准确定位自己的教学目标,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激趣:传统课文的教学一般难度较大,主要问题在于教师往往容易受到思维定势的束缚,难以推陈出新。本课教学设计的成功尝试在于采用填写履历表的新方法,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深入探究的兴趣。✱

三、放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放手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中加深理解、有所感悟,才能真正提高阅读的质量。✱

宏观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引起学生阅读兴趣]✱

二、了解文章大概内容(出几道抢答题)✱

三、分组学习,填写履历表。✱《

孔乙己履历表》包括: 姓名 籍贯 年龄学历 身体状况 特长 工作单位 家庭成员关系 工作生活经历 主要工作成就 主要优点出生年月主要社会主要缺点✱小组内一定要讲究分工合作。(可一人负责几项然后整合,可由书写好的同学执笔……)✱

四、学生填表教师巡视。✱

五、交流填表情况。

(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填写的表格)✱

六、分析这份履历表发现了值得进一步探究的问题。总结孔乙己的性格和人物形象;分析悲剧原因;总结小说的中心。✱

七课堂练习:阅读刘云龙的《孔乙己那件脱不下的长衫》,回答问题。✱

八、布置作业讨论:什么是教学过程?围绕教学目标,精心选择教学内容,采用一定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如学生主体观、课程生成观等),使教学步骤有条不紊的展开。也叫教学环节的展开。关于教学过程,虽然大家有着许多不同的见解,但也有一些基本的共识:语文教学过程是指教师在教学目标指引下,引领学生学习知识、获取能力、完善人格的过程。

由于教学过程的本义是指教学活动纵向推进的流动程序,即主要是指活动从开始到结束经过的阶段;因此,语文教学过程也可以称之为语文教学程序、语文教学阶段。语文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

(一)教师语文教师在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是语文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从严格意义上来说,缺少语文教师的课堂不能称之为语文课堂。✱

(二)学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就是知识和技能训练的接受者,也是语文教师培养的对象;语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学生,所有的教学要素都要为学生服务。语文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三)教材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客体因素,是教师教学的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凭借。因此,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语文教学过程不能没有教材,教材为教师提供了一些备课、上课所需要的基本材料。(四)教学环境教学环境主要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物质环境主要是指校园、教室、校内景观等看得见的环境;精神环境主要是指一些看不见的环境,如校风校纪、班风学风、人际关系、学习氛围等。无论是物质环境还是精神环境都对语文教学过程会产生较大影响。语文教学过程的特点:✱

(一)教学对象的复杂性与特殊性✱

(二)教学内容的广泛性与不确定性✱

(三)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与针对性✱

(四)教学任务的多重性与艰巨性二战以后,世界各国都致力于发展经济,力图通过发展经济增强本国实力,提高国际地位,而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越来越受到关注。经济和科技的国际竞争客观上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并且深入到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问题上。从20世纪50年代未开始以原子能技术、电子技术、激光技术等为特征的科学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人类社会开始进入"知识爆炸"时代。知识挺新速度大大加快,知识物化的周期大大缩短。作为传递、发展人类文明的教育面临全新的挑战。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传递急剧增长的知识和信息、培养适应科技迅猛发展时代的人才,成为教育面临的严峻课题。第二节 语文教学过程的最优化理论产生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时代背景教学过程最优化——巴班斯基(苏)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在对20世纪60年代顿河罗斯托夫地区克服大面积留班现象的经验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借助系统工程的思想方法和一些技术手段,在1972年发表的《教学过程最优化》中正式提出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巴班斯基认为“教学最优化”是从顺利解决教学任务和合理消耗师生时间的原则出发,有科学依据地选择和实施既定条件下最佳的教学方案。教学过程最优化——巴班斯基(苏)课外语文教育课堂语文教学学生教育方法及手段语文教育评估语文教育目标语文课堂语文教材教师教学过程最优化原理巴班斯基认为,所谓教学过程最优化是指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原则、现代教学形式和方法的情况下,在全面考虑教学系统的特征及其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组织对教学过程的控制,以保证过程(在最优化的范围内)发挥从一定标准来看最有效的作用。教学过程最优化也可以具体地理解为教师有目的选择组织教学过程的最佳方案,这一方案能保证在规定时间内,使教学和教育任务的解决达到可能范围内的最佳效果。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不是一种固定不变的公式,而是指导教师合理地组织教学过程的重要方法论原则"。最优的"是相对的概念,是有条件的,并不等于最"理想的"。条件不同,最优的标准也不同。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国家教学大纲的统一要求,结合本校实际和本班级的具体情况,找出使全体同学包括差生最后达到教养、教育和发展的可能的最高水平教学方案。这一理论还要求教师了解各种教育观点或方法的辩证矛盾性,了解它们适宜的应用范围,合理地有选择地使用它们。巴班斯基把最优化分为"总体最优化"和"局部最优化"。"总体最优化"是一个整体的、综合的观点,要求以综合性解决教养、教育和发展任务为目标;"局部最优化"是指根据总体目标的一部分,或按照个人标准进行的最优化。在学校实践中,领导和教师往往注意到的是个别的、局部的问题,更多地是集中精力解决薄弱环节,而有时甚至以损害其他方面为代价。巴班斯基指出,教师在提出具体任务的时候,必须保证在解决这一一任务时,决不能对其他主要的教学和教育任务的解决产生消极影响。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一总体教育目标。以教学过程最优化原理为基础,巴班斯基对教学过程的结构、教学规律、教学原则等问题都进行了阐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二、语文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基本标准巴班斯基指出“最优化”,就是“从一定的标准来看是最好的”。那么,衡量语文教学过程最优化的“一定标准”是什么?巴班斯基认为,这个标准主要有两个:一是教学效果标准;二是时间和精力标准。(一)教学效果标准在检验教学效果时,我们不能简单地以学习成绩为唯一标准,而是要全面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要有针对性地检验教学效果,做到因地、因人而异。一般而言,师资力量、生源、教学环境等方面都较好学校的衡量标准应该要高于师资力量、生源、教学环境等方面较薄弱的学校。只有这样因地制宜,才能检验出教学效果。即使是同一位教师的授课班级,我们在检验时也有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来制定评价标准,这样才能做到因人制宜。(二)时间和精力标准主要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时间,要让学生花费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达到最大的学习效果。这一标准主要是针对现在的语文教学教师和学生都负担过重,现在大力提倡给学生减负,但实际上教师也应该减负。在理解时间和精力标准时应该注意教学时间和精力不能超过规定的时间,师生都应该在国家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完成任务,并且取得最佳效果。如何设计语文的教学过程——体会教学过程设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一)围绕教学目标有层次的展开,这是教学过程设计的基本要求。案例:《荷塘月色》“泻”的教学过程。以下很多案例都能体现这一特色。好的教学过程设计“针脚细密有致”、有过程、有节奏。(二)教学内容的精选,这是设计教学过程的基本前提。很多所谓的“教学方法、过程”的突破实际上是“教学内容”的突破。案例:包新建执教《长江三峡》教学目标:学习比喻的修辞。教学过程:✱

1.把文中所有的比喻句找出来。✱

2.哪些是现成的常见的比喻?哪些是有创意的比喻?✱

3.为什么有的比喻有创意?✱

4.瞿塘峡的比喻很美,找出所有的喻体,看看作者的审美倾向。✱

5.这些比喻与文章的总体内容有什么联系?✱这一教学设计是对比喻教学知识现状的突围。教师心中有了比喻的知识图谱才能做得这么好。这样的“比喻知识”来教《荷塘月色》的比喻也会有不错的效果。学生作业例析案例:《林黛玉进贾府》设计教学目标:分析黛玉人物形象学生试讲:同学们谈谈你心目中林黛玉的形象——看看书中如何写外貌的(众人眼中、王熙凤眼中的、宝玉眼中)——不同的角度来写人物的手法。修改:同学们谈心目中林黛玉的形象,注意倾听学生回答各不相同看来不同的人看法不一样的,林黛玉当初一进贾府,贾府的各色人等也都对她有不同的看法(众人、王熙凤、宝玉眼中……)问各人物的看法能否互换?不同的人对黛玉的看法为何有所不同呢?(比如面对同一个姑娘,婆婆的审美标准是是否丰满、健康,领导的审美是是否利索,男朋友的审美是是否温柔)回应开始对大家的看法就会发现有规律的,男生眼中的黛玉多与宝玉吻合。✱《荷塘月色》的“泻”:展示古诗中的诸多“照”——提问:“为什么朱自清此处偏偏用‘泻’,而上述古诗用‘照’?尤其是王维的‘明月松间照’这句流传千古的佳句。”(如果不如此比,我们说“泻”✱用得好,逻辑上不成立。有一天你讲“照”,也可以说朱自清用泻,王维这里用“照”好。)——联系语境,学生之间讨论探究。提问要抓到痒处、教学过程简洁高效。这一教学过程的改变,本质是抓住了问题的实质:通过语境来解读。✱《陈情表》:从交际入手,了解课文大概内容之后,问“李密在他所处的情境下,写此文的真实意图是什么?他是如何实现这一意图的?试分析说话技巧。”✱✱《望岳》:1.人人都说杜甫的诗歌是“沉郁顿挫”的风格,那么这首诗真的是沉郁顿挫的吗?——为什么这首诗例外?(年轻写的,同样的登高,在百年多病的老年写的却是《登高》)2.这首诗写的是“望岳”,不是写雨中登泰山,一路走来的美景,而是尽情的抒写登高远眺所看到的一切。究竟看到什么了?✱

教学内容的选择决定了教学过程的设计。(三)教学方法的创设,这是设计教学过程设计的重要支架和催化剂。✱例1:李卫东《陋室铭》教学片段✱

教学目标:“品味语言”✱

一、学生大声自由朗读课文✱

二、总体谈体会✱

师:谁来说说读的体会?✱

生1:“可以调素琴,阅金经给人一种闲雅的感觉。✱

生2:文中押韵,读来琅琅上口。✱

生3:第一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与“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对应”,对仗工整。✱

三、改一改、加一加✱师:这下,问题来了,紧接下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如果改成与上文句式一致的句子不是更好吗?我们大家来改改看。(学生试着改写。)✱生4:房不在好,有我则行。✱生5:室不在华,有德则馨。师:我们再来看这样一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它的后面几句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如果按两两相对的结构,可以改为:“有苔痕上阶绿,有草色入帘青;无……,无……”同学们试着再加一加。(学生试改:无房子之华丽,无闲人来打扰;无奇花异草,无群蜂群蝶。……)✱

师:老师也试着加一句:无名花攀影,无贵木帮衬。改后感觉怎么样啊?老师来读一下———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室不在华,有德则馨。有苔痕上阶绿,有草色入帘青。无名花攀影,无贵木帮衬。✱

生:缺少美的语感。✱

四、总结语言特点✱师:噢,他感觉出来了,结构太一致了,没有变化,一个调子,让人生厌。整散结合,长短结合,读来才会抑扬顿挫、摇曳生姿。✱

案例:洪镇涛老师教《荷花淀》“夫妻话别”:✱原文:“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

教学设计:运用改写对话创设情境来引导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改写1:娇滴滴版✱(女)“你走,我不拦你,咱们一起走。”✱

(男)“我们去打鬼子,你一个娘们去干什么?不成。”✱

“那咋不成?我可以帮你们做饭、洗衣服……”✱

“不成。我不同意,队上也不会同意。”✱

“不嘛,就是不嘛。”✱✱

改写2:直率泼辣型(女)

“喂,你别走!”女人在背后喊。鸡叫的时候,水生才回来。女人还在院子里来回踱步守着他,她说:(女)“你不能就这样走。你得留下几句话!”(男)“没有什么话了,我走了,你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女)“废话,你不知道你老婆很能干吗?”(男)“什么事也不要落在别人后面!”(女)“我什么时候拖过你的后退,给你丢过脸的?还有什么?”(男)“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拼命。”这才是那最重要的一句。(女)“我才不拼命呢,我要杀了那些狗日的。我要等你回来,你听见没有?”关于“教学方法”是很具体而微的点滴累积,依靠仔细研读课例、归类搜集。比如:朗读教学方法、提问方法、即时评价方法等,都有很多具体的细节需要梳理。而一节课的成败往往归于细节的展示。(四)教学理念的渗透,设计教学过程的方向盘✱✱

学生例析(从关注学生主体出发会有很多改进)

讲《元日》这首诗,王娟的内容很丰富,讲了“爆竹”“屠苏”“曈曈日”“春联”。可以换:大家来读这首诗可能感觉还不好?为什么感觉不到好?或好在哪里——以学生为主体,可能还有课程生成。✱✱再如:《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一个学生试讲是四平八稳的解题、人物、时间、景物、表达的人生境界(心闲,而不是身闲)。假如我们从学生阅读本文的心理体验出发设计:同学们《》题目告诉我们是夜游,一般都是白天观赏,这里夜游的文章究竟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第一个不同的是游的原因奇怪、看到的景物很奇特)为什么会有这么奇怪的原因和景物发生?✱

(五)课型的区别对待:教学过程设计的宏观把握✱阅读课的教学过程和写作课的教学过程、复习课、训练课是不同的。✱✱

作业:✱搜集优秀案例评价其教学过程设计。下节课提问或讨论。分组:分头找现代诗歌、古诗、小说、散文、作文。三、实现语文教学过程最优化的路径(一)教师要优化语文教学目标,使之更加明确、具体在语文教育中,语文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法的实施、教学结构的建构和教学手段的运用都需要有一条主线,起

到指导和统率的作用,这条线就是“教学目标”。语文教学目标的确立,使语文教学活动的实施有据可依,有章可循。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各要素的功能发挥,优化整合后利于引导教学设计、监控教学过程、衡量教学评价等。三、实现语文教学过程最优化的路径(二)教师要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良好氛围从语文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来看,良好的学习氛围属于

教学环境中的精神环境。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更加有利于语文教学;反之,则会直接影响语文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等,伴随着课文情节、语言的变化来调控课堂,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教师在平等对待每位学生的同时,要善于鼓励、表扬学生。教师的一句话可以成就一个学生,也可以毁掉一个学生。清代学者颜元也说过:“数子一过,不如奖子一长。”这告诉了我们鼓励、表扬学生的重要性。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语言赞扬学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三、实现语文教学过程最优化的路径(三)学生要充分利用学习时间,使学习更加高效学生要充分利用学习时间,在课内认真听课、做笔记的同时要借助大脑工作记忆,对教材和教师那里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让新知识与旧知识建立起一定的联系。听课与做笔记是学生课堂学习最基本的要求,除此以外,学生更多地是要学会思考、学会与人交流、讨论,在思考中成长,在交流、讨论中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语文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让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并达到理想效果。语文教学要教会学生学生,使学生不仅“愿学、爱学、乐学”而且“能学”;不仅“学会而且“会学”。第三节 语文教学原则教学原则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原理。它既指导教师的教,也指导学生的学,应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而语文教学原则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遵循的最基本的准则,反映了语文教育教学规律,是处理语文教学过程中各种矛盾的依据,是语文教学实现科学化的保障和基础。由于人们的认识水平和对语文教学过程的理解不同,对于语文教学原则的认识也不完全一致,呈现出多样性和差异性。一、确定语文教学原则的依据(一)依据语文学科的课程目标(二)依据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三)依据语文教学的内部关系二、语文教学的共性原则(一)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原则指在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念为指导,教授学生正确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科学性不仅是指我们所教授的内容必须是正确的,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科学知识。而且要求其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也是科学的。只有科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才能培育出符合社会发展的人才。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教学必须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即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二、语文教学的共性原则(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必须坚持理论和实践的统一,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理论。这就要求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基础,在教学中有意地引导学生主动联系实际生活。比如,联系实际生活中的语文事例、语文现象,组织学生认识语文现象,练习语文技能,实践语文知识与能力。在语文教学中贯彻落实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要求语文教师要以基本理论知识为主导,同时要积极为学生运用理论联系实际创造条件,提供更大的理论联系实际空间。二、语文教学的共性原则(三)发展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是指教学活动必须是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但是又要有一定的难度,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掌握的。现在的教学更加强调教学要适应学生的发展,也强调教学要有一定的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