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_第1页
普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_第2页
普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_第3页
普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_第4页
普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普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开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日期:2013-01-01来源:普洱市发改委门户网站普洱市发改委门户网站阅读:44次序

言“十二五”时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开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结构调整和开展方式转变的攻坚时期。在“十一五”开展的根底上,在国内外开展环境错综复杂、不确定因素增多的背景下,制定具有科学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十二五”规划,对于积极适应开展形势的新变化,妥善应对经济社会开展的新挑战,全面落实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顺利推进普洱科学开展、跨越开展、和谐开展具有重大意义。《普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开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以科学开展观为指导,在继承、延续和深化“十一五”规划思路的根底上,结合国内外经济社会开展形势和国家宏观政策变化趋势,依据国家、省编制“十二五”规划的要求和《中共普洱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开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精神,立足普洱实际,在总结经验、分析形势的根底上,进一步明确普洱市“十二五”开展的新思路、新目标、新任务,提出推动普洱科学开展的重大政策措施。第一章

开展根底与面临形势第一节

“十一五”成就“十一五”时期,市委、市人民政府团结带着全市各族人民按照科学开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转变思想观念和开展理念,把握开展规律,未雨绸缪、超前谋划,立足全局、系统谋划,立意高远、高位谋划,推动科学开展、创新开展,着力推进根底设施建设、产业培植开展、体制改革创新、民生事业改善、和谐社会构建,加快建设“绿色普洱、生态普洱、文化普洱”,克服了国际金融危机、宁洱“6·3”地震和严重旱灾等诸多困难,全市呈现出经济快速开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民族团结和睦、边境繁荣稳定的良好局面。经济社会开展主要指标全面或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为“十二五”开展奠定了良好根底。1.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十一五”期间,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开展,主要经济指标实现翻番。与“十五”末相比,全市生产总值从107.4亿元增加到248.08亿元,年均增长13.8%,人均达9773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61.9亿元增加到235.11亿元,年均增长30.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从6.23亿元增加到30.86亿元,年均增长37.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从29.04亿元增加到114.1亿元,年均增长3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33.1亿元增加到72.66亿元,年均增长17%;外贸进出口总额从0.52亿美元增加到1.71亿美元,年均增长26.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7440元增加到13489元,年均增长10.9%;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553元增加到3456元,年均增长13%。2.根底设施建设实现重大突破。在国家政策特别是扩大内需政策的推动下,实施了一批事关开展全局的根底设施工程,交通、能源、水利、市政和社会公共设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27.3亿元,为“十五”期间的3.5倍。先后建成思小高速公路,思茅—澜沧、景谷—永平、澜沧—惠民二级公路和无量山、哀牢山经济干线,即将建成磨思高速公路和澜沧—小黑江、澜沧—西盟、思茅—江城、景谷—宁洱、永平—临沧、普洱国家公园旅游环线6条二级公路,实施农村通达通畅工程9160公里,全市公路里程比2005年增加3135公里,达1.92万公里。糯扎渡水电站筹建工作顺利推进,累计完成投资191.2亿元;建成崖羊山、龙马、土卡河、居甫渡、戈兰滩、泗南江、威远江、三江口8座大中型水电站。建成箐门口等一批中型水库,镇沅五一水库即将完工,新开工建设景谷曼转河和澜沧小坝子水库。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0.56万亩,改造中低产田地35万亩。加快实施中心城区“南拓北建东扩中改”工程,新建城市路网16条25.6公里,行政中心和文化中心局部场馆投入使用,东部教育区、南部旅游度假区、西部工业园区、北部行政文化区、中部商业区的功能格局根本形成。完成江城勐康口岸建设,孟连口岸实现移址通关,通关便利化水平不断提高。加快县城和特色集镇建设步伐,组织实施了一批市政、文教卫生体育、播送电视和信息通信根底设施工程,房地产业迅速开展,2010年全市城镇化率达30.3%,比2005年提高5.8个百分点。3.产业培植取得明显成效。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推进产业优化升级,集中打造普洱工业园区、景谷特色工业园区、帝泊洱生物茶谷等工业开展平台,推开工业聚集开展。2010年与2005年相比,全市工业总产值从46.76亿元增加到128.15亿元,年均增长20.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从18.9亿元增加到53.04亿元,年均增长20.9%;三次产业结构由33.3:27.7:39调整为29.7:33.8:36.5。茶、林、电、矿四大支柱产业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73.8%,成为经济开展的主要支撑。茶产业通过实施生态茶园建设、科学普洱研发和帝泊洱产品开发,产值由10.2亿元增加到16.87亿元。林产业通过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实施林浆纸一体化工程,产值由33.6亿元增加到67.9亿元。水电产业通过妥善安置移民,确保大中型水电站建设顺利推进,全市水电装机规模从123.8万千瓦增加到338.7万千瓦,电力产值从3.94亿元增加到21.5亿元;矿产业通过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勘探投入快速增加,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值从9.5亿元增加到30.2亿元。民族文化旅游、烤烟、咖啡、蚕桑、橡胶等特色骨干产业不断开展壮大,成为全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启动实施了普洱国家公园、普洱绿三角、大茶马古道、北回归线标志园等旅游根底设施工程,旅游业总收入从9.1亿元增加到17.14亿元。粮食连续五年获得丰收,总产量从81.77万吨增加到90.48万吨,创历史新高。先后建成景谷永平、宁洱勐先、景东川河坝等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区,烤烟产量从25万担增加到83.1万担,产值从1.26亿元增加到6.16亿元,优质生态特色烟叶品牌初步形成。咖啡种植面积从13.2万亩扩大到27.67万亩,产量从1.1万吨增加到2.12万吨,产值从1.32亿元增加到4.52亿元,成为农民致富、企业增效、出口创汇的优势特色产业。鲜茧产量从0.12万吨增加到0.34万吨,蚕桑产值从0.29亿元增加到0.9亿元。以石斛为主的生物药业基地初具规模,一批龙头企业逐步开展壮大。4.改革开放迈出坚实步伐。坚决不移地走整合大资源、引进大企业、培植大产业、带动大开展的道路,立足开展实际,把握政策导向,深入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不断激发全市开展活力与动力。五年来,在全省率先推进集体林权制度、矿产资源整合及公开竞价出让、水价及水务、投融资体制、国有商品林流转试点等改革,创造了矿产资源整合、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水务体制改革、恢复重建、镇沅拉祜族扶贫开发等倍受关注的“普洱模式”。坚持实施“引进来、走出去”开展战略,加快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先后引进富滇银行、民生银行、浙商银行等金融机构,天士力、康恩贝、金洲集团、星巴克等知名企业落户普洱,与33个国家或地区开展经贸往来,边境贸易日趋活泼,2010年外贸进出口总额是2005年的3.3倍。累计实施经济合作工程509项,引进市外资金308亿元,实际利用外资0.9亿美元。借助更名、魅力城市评选、品读普洱、茶节活动及帝泊洱品牌等平台,全面开展普洱及普洱茶文化宣传推介,普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大幅提升。2009年在全省州市城市幸福指数评比活动中普洱获得最具潜力的城市称号,2010年获“中国十佳绿色城市”和“中国最正确休闲小城”称号。5.社会和民生事业全面进步。科技投入逐年增加,科技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提高到1%,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奉献率达46.4%,实施国家、省、市科技工程219个,普洱茶功能研究取得实质性进展。教育投入成倍增长,根本排除中小学D级危房,办学条件不断改善,“两基”目标顺利实现。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75%,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100%,普洱二中、师专新校区、市职教中心投入使用,启动南部区中学建设。完成市人民医院外科大楼、传染病区,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部,市中医院医技楼、住院楼5个市级卫生工程建设,新建思茅区人民医院、宁洱县人民医院,启动了景东、景谷、墨江、镇沅、江城、澜沧6个县级人民医院和宁洱县中医院建设。实施乡镇卫生院工程97个、村卫生室工程498个。卫生效劳体系不断完善,疾病防控能力明显提高。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城镇职工根本养老保险参保11.1万人,失业保险参保8.7万人。城镇根本医疗保险参保30.7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5.25%。新增城镇就业4.2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1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均控制在4.4%以内。50万城乡人口享受最低生活保障,根本做到应保尽保。社会救助、残疾人效劳根底设施得到加强,根本建成市、县残疾人效劳体系。新建廉租住房23.1万平方米。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16平方公里,完成天然林保护工程1273万亩。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3.1%。方案生育根本国策及奖励政策得到较好落实,人口自然增长率均控制在6.35‰以内。文化体育根底设施不断夯实,市、县公共文化体育效劳体系根本形成。播送、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6.1%和98%。投入各类扶贫资金29.7亿元,实施整村推进工程2621个,以工代赈工程177个,解决了44万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其中:投资2.58亿元解决了镇沅13365人苦聪人的搬迁、开展和脱贫问题;启动实施了11.8亿元投资规模的澜沧拉祜族少数民族聚居区综合扶贫开发工程,规划解决53641人脱贫问题。以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为重点,正确处理开展改革稳定的关系,认真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和开展改革中的遗留问题。以妥善处理江城县胶农事件为转折点,和谐普洱建设深入推进。禁毒和防艾工作成效明显,平安生产得到加强,有效维护了边境安宁、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第二节

面临形势“十二五”时期,普洱已经驶入开展快车道,正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从国际环境看,国际和平合作开展仍是时代潮流,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深入开展,绿色低碳已经成为开展的主旋律,特别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建成,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深入推进,为我市更好发挥“一市连三国、一江通五邻”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绿色生态优势,加快外向型经济和绿色经济开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从国内环境看,国内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开展,人均国民收入稳步增长,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优化升级步伐加快。国家将适时采取积极稳健、审视灵活的政策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稳妥处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开展、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开展方式转变的关系,切实增强经济开展的协调性、可持续性和内生动力。特别是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普洱加快根底设施建设、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从省内环境看,全省经济社会开展内生动力显著增强,特别是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两强一堡”战略的实施,有利于我市发挥绿色生态、民族文化、区位条件优势,加速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转变,为我市加快建设“桥头堡”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民族团结示范市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政策环境。从市内开展条件看,全市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根底设施显著改善,特色产业快速开展,区域协调开展能力明显增强,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质量持续提高,改革开放迈出坚实步伐,昆曼国际大通道即将全线高速化,玉溪至磨憨高速铁路即将开工,保存完好的绿色生态资源、多彩绚丽的民族文化资源和一市连三国的区位优势充分表达,普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普洱正在成为外商青睐的投资热土和创业高地,广阔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激情高涨,全市上下呈现出人心思上、人心思进、人心思富的局面。同时,我市思想观念转变与开展理念创新仍然不够;开展不充分,经济总量小和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矛盾并存,与全国全省的开展差距还比拟大;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水平低,根底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工业根底薄弱,产业支撑缺乏,城镇化水平较低、城乡开展不平衡,农业根底脆弱、扶贫开发任务重难度大;社会发育程度较低,教育科技相对落后,人才缺乏,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加快社会事业开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依然繁重艰巨。第二章

开展思路和区域经济开展布局第一节

开展思路“十二五”是普洱资金大投入、工程大推进、根底大建设、产业大开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自加压力、全速推进、高速开展、加速崛起的黄金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开展的思路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开展观,牢牢抓住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云南省实施“两强一堡”战略机遇,以科学开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开展方式为主线,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着力建设国家“桥头堡”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和特色生物产业、国际性旅游度假休闲养生、清洁能源、现代林产业四大基地,做强茶、林、电、矿、文化旅游养生五大支柱产业,做大咖啡、烟草、蚕桑、橡胶、生物药、渔牧六大骨干特色产业,全力推进生态普洱、和谐普洱、妙曼普洱建设,打造中国著名、世界闻名、世人瞩目的普洱国际品牌和“妙曼普洱、养生天堂”的城市品牌,推动普洱走向世界、融入世界,让世界走进普洱、亲近普洱。第二节

根本原那么“十二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开展必须坚持以下原那么:——坚持科学开展。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开展与加快转变开展方式结合起来,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开展,更加注重开展速度、质量和效益的统一。——坚持改革创新。坚决不移地创新开展理念,正确处理解放思想与推进开展的关系,在务实求理中实现全面开展。按照依靠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增强开展活力的要求,深入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创新,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根底性作用,着力构筑充满活力、富有效率、利于科学开展的体制和机制,增强全市开展的活力。——坚持扩大开放。立足良好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生态优势和现有产业开展根底,按照对内对外开放并重的思路,实施“引进来、走出去”开展战略,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充分利用境内外两种资源,争取在国家和省的支持下,开展综合试点,实行先行先试,建设国家“桥头堡”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坚持统筹协调。按照区域统筹和重点开发并重的要求,实施富民与强市开展战略,加快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开展,优化生产力布局,把加快农村开展与推进城镇化进程有机结合起来,形成良性互动的区域开展、城乡开展格局。——坚持生态立市。始终把优良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作为普洱参与区域竞争的战略制高点,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开展生态化的要求,努力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途径、新方法、新机制,做到在保护中开展,在开展中保护,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开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坚持和谐开展。按照经济增长与社会开展并重的要求,在加快经济开展的同时,坚持以人为本,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开展社会事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推进根本公共效劳均等化,努力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第三节

开展目标“十二五”期间,全市经济社会开展的总体目标是:经济平稳较快开展,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绝对值在2010年根底上实现翻番,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可持续开展能力不断增强。1.经济开展目标。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以上,到2015年突破500亿元,人均超过2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以上,五年累计突破2000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6%,到2015年到达65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年均增长12%,到2015年突破2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7%以上,到2015年达150亿元以上。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8%以上,到2015年达6亿美元以上。到2015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调整为25:38:37,非公经济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5%以上,实际利用外资9000万美元以上。2.社会开展目标。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到2015年,研究与开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达1.2%,教科文卫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38%,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奉献率达55%,人均受教育年限达8年左右,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10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80%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98%以上,播送、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7%和99%。各类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各族人民科技文化素质进一步提高,民族更加团结,社会更加稳定,边疆更加安宁。3.人民生活目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到2015年达27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到2015年达7000元。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左右。城镇化水平提高到40%。转移农村劳动力25万人,解决30万深度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1‰以内。4.可持续开展目标。“十二五”期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2%,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5万公顷。到2015年,耕地保有量保持在30万公顷,城市污水处理率达100%,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0%。第四节

区域经济开展布局围绕增强县域经济开展活力,根据10县〔区〕资源状况、开展根底、开展水平,优化区域布局,实行分类指导,重点推进,典型带动,明确主体功能定位,着力打造“一核两极三带”。1.一个核心区。抓住云南省实施普宁景城市群的机遇,以思茅区为城乡一体化开展示范区,宁洱县为强权扩县试点县,加快推进思茅、宁洱城市一体化开展,打造全市区域性经济、文化、商贸、金融中心城市,增强普洱作为滇西南区域中心城市的聚集力和辐射带动力。2.两个开展极。以景谷县为山区综合开发试验区,澜沧为经济直过区跨越开展试点县,加快推进景谷、澜沧两个次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把景谷、澜沧打造成全市新的特色产业开展极,发挥两个开展极的聚集和扩散功能,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开展。3.三个经济带。以昆曼通道为纽带,把思宁江墨四县定位为“通道经济带”,沿昆曼通道兴建以普洱茶加工、林产品精深加工、生物资源开发和矿产品加工销售为主的经济带,引导工商企业聚集开展。以无量山、哀牢山为纽带,把景景镇三县定位为“两山经济带”,重点开展林产品、生物药业、生物食品等绿色经济,把两山经济带建成全市低碳经济示范区。突出绿色和民族文化两大主题,将澜孟西三县定位为“普洱绿三角经济带”,重点开展绿色生态和民族文化旅游业,把普洱绿三角打造成普洱走向世界、融入世界的先行区。第三章

强化根底设施

打牢开展根底为加快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和经济开展优势转变,推动普洱科学开展、跨越开展、和谐开展,“十二五”期间,必须着力强化交通、水利、能源、物流等根底设施建设,进一步打牢开展根底,提升全市开展能力。第一节

交通根底设施按照“南北畅通、东西贯穿、立体交错、升级提速”的总体思路,着力构建水、陆、空并举的现代综合交通网络,把普洱建成昆曼国际大通道的重要枢纽。“十二五”期间,完成交通建设投资500亿元。1.公路建设。开工建设玉溪新平—镇沅—临沧高速公路〔普洱段〕及安定—宁洱、澜沧—孟连—勐阿、普洱大环线3条二级公路,江城—绿春、墨江—江城、孟连—西盟、景谷—镇沅4条三级公路。启动普洱—大理、江城—思茅—勐阿等高速公路和宁洱—江城—龙富、孟连—勐海、景谷—澜沧、糯扎渡库区为主的澜沧江两岸等三级公路前期工作,争取局部工程开工建设。加强国边防公路建设,加快沿边公路、县乡公路和农村公路建设,实现100%乡〔镇〕通沥青路面,启动通村硬化工程。实施10县(区)交通中心站和江城勐康、龙富口岸客运站建设。2.铁路建设。力争建成玉溪—磨憨高速铁路,争取开工建设临沧—宁洱、广西百色—文山—蒙自—思茅铁路,做好元江—镇沅—临沧、楚雄—景东—镇沅—宁洱〔普洱段〕和思茅—澜沧—孟连3条铁路前期工作。3.航空建设。开工建设“普洱绿三角”机场,争取迁建普洱思茅机场,启动景东机场前期工作,择机建设墨江、江城通用〔通勤〕机场。到“十二五”末,全市形成日航班20架次以上、多线齐飞的航空网络。4.水运建设。重点抓好澜沧江流域、李仙江流域航运根底设施,糯扎渡库区及11座水电站码头和停靠点建设,提高码头吞吐能力,形成“内外连接、通江达海”的航道水运开展格局。第二节

农田水利根底设施围绕现代农业开展目标,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根底设施建设,夯实农业开展根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十二五”期间,完成农田水利投资100亿元以上。改造中低产田75万亩,建设马铃薯基地50万亩、退耕还林根本口粮田30万亩,建设景谷、景东、墨江、澜沧4个省级粮食基地县和孟连、江城、宁洱3个优质稻生产基地县。建设14个省级粮食高产示范区,使全市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450万亩。着力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抓好澜沧小坝子、景谷曼转河两座中型水库和墨江中山、孟连糯董两座小〔一〕型水库续建工程;重点实施景东青龙、宁洱温泉河、思茅五里河、江城么等、澜沧富本、景谷民乐6座中型水库,镇沅新江、思茅背阴山等13座小〔一〕型水库和一批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江城、孟连、西盟国际界河治理,景东川河及18条中小河流治理和11.8万件“五小”水利工程。到2015年新增库容1.4亿立方米,新增蓄水1亿立方米,新增农田灌溉面积10万亩,改善灌溉面积30万亩,解决78万人的饮水平安问题。第三节

能源根底设施加快大中型水电站建设,积极开发风能发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能发电和垃圾燃烧发电。“十二五”期间,完成水电及电网建设投资500亿元。全面建成大中型水电站,建成糯扎渡水电站送出工程±800kv普洱换流站、500kv思茅变电站,思茅、思茅—通宝2个500kv,景东、宁洱、镇沅4个220kv和15个110kv输变电工程。积极推进35kv及以下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全面解决无电、缺电人口的用电问题。加快农村新能源建设,大力推进农村沼气池建设,推广使用太阳灶、节柴灶。争取实施50万吨生物质能柴油工程。加快推进玉溪—普洱输油管道工程。第四节

流通和信息根底设施围绕建设中国面向东盟的商贸物流中心,依托昆曼大通道、思江公路、澜沧—孟连—勐阿公路、澜西公路和沿边干线公路,以思茅区为中心,建立直通缅甸、越南、老挝和泰国的对外经贸通道和物流网络及产业体系。“十二五”期间,完成流通根底设施建设投资50亿元。重点实施普洱农产品物流中心、沃尔玛超市等工程建设。改造提升普洱国家粮食储藏库。加快建设茶叶、木材、矿石等资源产品交易市场,加速资源类产品流转,在更大区域范围内建立一体化的物流链,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加强农业生产资料、农村日用品现代效劳网络和农村流通信息网络建设,畅通农产品流通渠道。以“信息普洱”建设为重点,加快根底网络设施建设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促进“三网”融合,推动信息技术在各行业的普及应用。推进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公众信息网、社区信息网建设,促进各种信息网络互联互通,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第四章

立足资源优势

做强特色产业围绕建设绿色经济强市目标,根据工业布局,完善政策措施,加快建设步伐,把普洱工业园区建设成为以绿色生态为主要特征的现代综合工业园区。坚持走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开展道路,做好产业配套开展,承接好滇中地区产业转移,重点开展以清洁能源为代表的载能工业,实施“5+6”产业集群,着力打造特色生物产业基地、国际性旅游度假休闲养生基地、清洁能源基地、现代林产业基地,提升产业竞争力,开展壮大工业经济。到2015年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4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5%;工业增加值160亿元,年均增长25%。第一节

做强支柱产业1.茶产业。围绕建设全国重要的普洱茶研发中心和生产加工基地,走标准化、市场化、品牌化、规模化、集群化、国际化开展路子。现代茶园面积稳定在150万亩,实施好136万亩生态茶园改造、50万亩有机茶园转换建设,有机茶园认证面积比重达30%以上,使现代茶园到达无公害茶园标准,绿色食品茶园种植面积比重达60%以上。在思茅、宁洱、澜沧片区重点开展普洱茶、有机绿茶和茶叶出口贸易,思茅区重点开展现代普洱茶加工生产基地,宁洱县重点打造高端传统普洱茶优质产品加工集散区,澜沧县重点打造景迈山优质茶叶品牌。在景谷、镇沅、景东片区重点保护和开发古茶资源,突出大宗普洱茶和名优绿茶生产。在墨江、江城、孟连、西盟片区重点实施低产茶园向高产茶园、普通茶园向优质茶园转换工程,重点突出优质茶园建设。依托“帝泊洱”品牌,促进茶产业提质增效。继续开展普洱茶健康成效系统研究,加速“科学普洱”研究成果转化应用,推动普洱茶产业迅速开展。发挥天士力在茶产业开展中的领军作用,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引导小企业围绕龙头企业实行专业分工、配套生产、联动开展。加快帝泊洱生物茶谷和普洱茶加工科技园区建设,形成“一谷一区”的普洱茶加工生产基地,全面提升普洱茶在国内茶产业开展中的竞争力和优势地位。依托昆明市在信息、流通等方面的优势,加快建设普洱茶文化科技中心,积极打造一批中国著名、世界知名的普洱茶国际品牌,弘扬普洱茶文化,拓展普洱茶开展空间。实施好云南省茶叶科技创新中心,加大普洱茶科研和创新力度,促进茶产业提质增效,推动茶产业做强做大。到“十二五”末,实现茶产业产值200亿元,其中工业产值140亿元。2.林产业。围绕建设现代林产业基地,实施林纸、林板、林化和林下资源利用产业化开发,全面提高林业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实施中低产林改造及原料林基地建设200万亩,加快珍贵用材林和速生丰产林建设,大力开展以思茅松、西南桦、楠木、桉树、竹子为主的工业原料林,促进用材林、松脂原料林、林浆纸基地林协调开展。加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依靠科技优化树种和林分结构,提高用材林林分质量和资源蓄积量,确保林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十二五”末,全市活立木蓄积量2.5亿立方米。整合林业资源,促进优势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以龙头企业带动和林产精深加工为重点,推动林产业开展。优化林产业区域布局,景谷、澜沧重点布局开展林浆纸生产及加工业,加快实施云景林纸30万吨浆、金光集团20万吨差异化化学纤维工程。思茅、宁洱、景东重点布局开展林化生产基地及加工业,立足林产业加工根底,大力提升木材及其制成品整体竞争力。加快松香精深加工产品开发,提高歧化松香、松节油、树脂等特色产业规模化开展水平。积极开展林产品、林特产品、林下绿色食品,形成多样性的林产品产业路子,建设全省最大的商品林基地、全国珍贵用材林基地和重要的林〔竹〕浆纸、松香生产基地。到“十二五”末,实现林业产值140亿元,其中工业产值80亿元。3.电力产业。围绕建设清洁能源基地,加强电站建设协调效劳和移民安置工作,加快澜沧江、李仙江、把边江、阿墨江等流域水电开发,全面建成糯扎渡、石门坎、普西桥、忠爱桥、长田、勐野江6座大中型水电站。合理开发南卡江、曼老江、者干河、南朗河、南板河等小流域梯级电站。充分利用境内外水电资源,发挥资金技术优势,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地区的水电开发建设合作。抓住国家开展战略性新型能源的契机,规划开发250万千瓦风能发电、20万千瓦生物质能发电、10万千瓦太阳能发电,争取局部形成产能。到2015年全市电力装机规模达1200万千瓦左右,年发电量达500亿千瓦时,实现电力产值130亿元。4.矿产业。依托桥头堡建设,做好境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开发利用,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加快推进矿电结合,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开展精深加工,着力打造“一中心四基地”:以普洱工业园区莲花片区为矿产品深加工中心,开展绿色矿电结合产业;以墨江、镇沅为黄金产业基地,完善采、选、冶一体化运行模式,实现黄金产业升级;以思茅、景谷为铜产业基地,培植龙头企业,实现电解铜生产规模化;以澜沧为铅锌钼矿业基地,加快澜沧铅矿资源精深加工,带动全市铅锌钼开发,实现生产精细化、规模化、集团化;以江城钾盐矿为基地,开展钾肥化工产业。加大矿产资源勘探投入,做好西盟、澜沧、孟连为主的锰矿资源,澜沧惠民铁矿资源,江城钾矿资源等优势矿种的集约开发和精深加工前期工作。重点实施镇沅年产2吨黄金冶炼厂、澜沧惠民铁矿日处理1500吨试验厂、澜沧铅锌钼资源精深加工、镇沅高岭土精深加工及生产普洱瓷等重大工程,提升矿产业效益。到“十二五”末,实现矿业产值100亿元以上。5.文化旅游养生产业。围绕建设国际性旅游度假休闲养生基地,着力打造集休闲、度假、养生及民族文化为一体的文化旅游产业。加快构建以思茅—宁洱为中心,普洱绿三角、墨江北回归线旅游区、景景镇片区、江城片区多极带动的旅游开展格局,全力打造“妙曼普洱,养生天堂”。思茅、宁洱中心区重点实施普洱国家公园、普洱湖旅游片区、老寨箐及蓝眉山生态康体休闲园、糯扎渡库区水上旅游、茶马古道、中国普洱茶文化城、民族团结第一园等旅游开发工程。培育和建设一批上档次的旅游企业、宾馆酒店,开发一批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形成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化的旅游中心。普洱绿三角旅游区着力打造好拉祜澜沧、土司孟连、狂欢西盟三张民族文化牌,重点实施景迈芒景景区、惠民旅游小镇、付腊温泉、娜允古镇、狂欢佤部落等旅游开发工程。墨江北回归线旅游区重点实施北回归线标志园提升、碧溪古镇恢复、墨江国际双胞文化园建设等旅游开发工程。景景镇片区重点建设无量山、哀牢山生态旅游区、佛迹仙踪旅游区、镇沅千家寨旅游区、哀牢旅游小镇。江城片区重点打造江城一眼望三国公园、中老越旅游环线。积极争取开通到缅、越、老等国家地区旅游线路,推进跨境旅游。到2015年接待国内外游客600万人次,实现文化旅游养生产业产值35亿元。第二节

做大骨干特色产业重点培植咖啡、烟草、蚕桑、橡胶、生物药业、渔牧六大骨干特色产业,把普洱建成特色生物产业基地。1.咖啡产业。围绕建设中国咖啡之都,实行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种植、规模化开展、科学化管理、专业化生产、产业化开发。依托优越的生态气候条件,加强咖啡园管理和新品种选育推广,新建40万亩生态咖啡基地,建设万亩高品质生态咖啡示范园区,打响普洱生态咖啡品牌。引进世界著名的星巴克咖啡公司,坚持走龙头企业带动、专业合作组织为支撑的开展路子,标准咖啡收购和加工标准,实施咖啡精深加工,促进咖啡产业开展。到2015年,力争咖啡种植面积达60万亩,实现咖啡产量7万吨、产值20亿元。2.烟草产业。围绕建设全国最大、最优、最具特色的生态烟叶基地,依靠科技,突出特色,主攻质量,提高效益,稳步开展烟草产业,打造云南黄金走廊生态特色烟叶品牌。重点开展景东、镇沅、景谷、宁洱、墨江、思茅6个烟区,抓好景谷永平、宁洱勐先、景东川河坝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区建设,稳固提升老烟区、培植开展新烟区,拓展山区、半山区现代生态烟草开展路子,抓好150万亩根本烟田建设,开展年轮作种植50万亩生态烟叶,实现烟叶产量150万担,争取建设烟叶复烤厂。到2015年实现烟草产值30亿元。3.蚕桑产业。围绕打造全国优质茧丝主产区目标,抓住东蚕西移的机遇,以桑园开展、蚕房建设、良种繁育、龙头培植、市场开拓、品牌培育、科技效劳为重点,加快开展强村大户,突出规模抓重点,集中连片上水平,依托龙头带农户,创新模式求突破。以景东、澜沧、墨江、景谷为重点,建设30万亩蚕桑高产示范基地。着力推进茧丝绸精深加工,开展高附加值茧丝绸工业,形成缫丝及丝产品深加工、副产品多元开发为一体的现代蚕桑产业开展格局,提升蚕桑产业竞争力。到2015年实现鲜茧产量2.1万吨、生丝产量2000吨、坯绸500万米,实现蚕桑产值35亿元。4.橡胶产业。实施“科技兴胶”开展战略,着力优化种植布局,推广胶木兼优的良种种植和新型割胶技术,改造低产低质胶园,加强病虫害防治,注重土地综合利用,开展胶林套种魔芋,增加胶农收入。加快开展橡胶制品和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橡胶产出质量和效益。到2015年全市橡胶面积稳定在146万亩,实现产值20亿元。5.生物药业。强化规划引导,抓好GAP药材基地和制药企业GMP建设,加大科技研发和产品开发,突出药用、保健功能,大力开展石斛、美登木、灯台叶、龙血树、茯苓、除虫菊等,种植药材面积30万亩、石斛2万亩,形成规模化生产、产业化开展。对已认定云药之乡的思茅区主要中药材品种铁皮石斛实施地理标志登记和GAP认证,建设全国最大的具有地道药材DNA条形码的铁皮石斛产业化基地。到2015年实现生物药业产值10亿元。6.渔牧产业。依托优越的自然资源和水电站建设形成的宽阔水面,大力开展库区网箱养殖,引进云南新海丰食品、深圳惠科集团建设年加工50万吨鲜鱼加工厂,建设普洱现代渔业观光示范园,突出生态绿色有机优势,打造生态淡水鱼特色品牌,建成云南省主要的水产品养殖、加工、出口基地,走出一条“移民变渔民”的路子。突出重点和特色,推进猪、牛、羊等畜牧业生态规模化开展、产业化经营,提高畜牧产品产量和质量,打造绿色生态畜牧品牌。到2015年实现渔牧业产值60亿元。在做大六大骨干特色产业的同时,结合普洱独特的气候、土地资源和生态优势,以扶持农业龙头企业为核心,完善和落实支持农业产业化的政策措施,进一步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确保粮食平安,粮食总产量突破100万吨。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平安监测、检疫、防疫体系和乡镇为重点的基层农技推广效劳体系。提高耕地复种指数,加快山区综合开发,大力开展冬农开发,积极开展立体生态农业。认真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切实抓好“菜篮子”工程建设,大力开展蔬菜生产,加快建设蔬菜生产基地、野生食用菌人工促繁基地和野生食用菌重点资源保护采集主产区。重点实施10万亩商品蔬菜和香菇生产工程。利用与东南亚市场的互补性,建设一批热带、亚热带无公害水果生产基地。大力开展果蔬产品加工与流通业,重点培育一批实力龙头企业,带动果蔬产业的开展,提高综合效益。到2015年,实现果蔬产业产值30亿元。第三节

大力开展现代效劳业坚持把推动效劳业开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按照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要求,完善效劳业开展政策,加快开展物流、金融、保险、房地产、餐饮等现代效劳业,提高效劳业在全市经济中的比重。积极拓展金融业务,大力开展融资、租赁、理财、创业投资等金融效劳。拓宽投融资渠道,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制,扶持中小企业成长壮大。稳步开展保险市场、产权市场。认真落实国家政策,正确处理好市场与保障的关系,切实抑制投机性购房,促进房地产业健康有序开展。加强对普洱菜系的研究和开发,大力开展特色餐饮业,全面提升餐饮、住宿效劳业效劳质量和效劳水平。改造提升商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不断完善流通效劳体系,积极引导消费,创造消费热点,增加城乡消费需求,增强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活力。第五章

加快新农村建设

推进城镇化进程第一节

加快新农村建设按照统筹城乡开展和“生产开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搞好新农村建设规划,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打造一批农村生态示范村组,实施新农村建设试点村500个。加强农村根底设施建设和公共效劳,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农村民居建设和危旧房改造,全面推进农村播送电视村村通和数字乡村工程。多渠道增加农村投入,改善农村金融效劳,健全农业保险制度,加快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开展壮大农村经济,努力促进农民增收。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和宅基地管理机制,科学合理编制村庄规划,统筹村庄根底设施、公共效劳设施和住宅布局,注意保护乡村自然生态和传统文化风貌,突出地方特色,表达乡村风情。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积极引导农民移风易俗,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新农村文明程度。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战斗堡垒作用,推动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第二节

推进城镇化进程把加快城镇化开展,有效增加城镇人口,提升城镇化水平,作为保持投资拉动和增加市场消费的重要抓手,以城带乡,统筹开展。抓住云南省以昆曼大通道为开展轴、大力开展通道经济和开放型经济、加快建设普宁景城市群的机遇,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经营,全力抓好“妙曼普洱、养生天堂”城市品牌建设。着眼建设世界级精品城市,实施中心城区“南拓北建东扩中改”战略,推进北部新城区建设,加快实施普洱“五湖”开发、普洱市中心城区河道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景观湿地建设、中心城区改造提升、三环路建设等重点工程,不断完善公共交通、教育卫生、文化体育、旅游休闲度假等配套设施建设,全力打造“满城山水满城绿”的宜居、生态、妙曼之城。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推动思茅、宁洱一体化开展,形成云南普宁景城市群区域中心,提升普洱在滇西南开展极中的地位。强化产业支撑和区域资源整合,突出民族文化和自然生态特色,加快县级城市建设。澜沧县以区域性次级中心城市为构架,以“拉祜文化”、“千年万亩古茶园”为品牌,着力打造民族特色鲜明的“世界拉祜之乡”。景谷县突出工业特色,把城市建设与工业开展相结合,重点打造威远江城市景观。江城县以“一县连三国”为品牌,积极打造边境地域特色的生态城。墨江县以哈尼文化、回归文化、双胞文化为主题,着力打造“哈尼之乡、回归之城、双胞之家”。景东县注重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重点打造滇西南无量山、哀老山生态屏障,塑造魅力“银生之城”。镇沅县依托千家寨世界野生茶树王,抓好哀牢小镇等建设。孟连县以土司文化和口岸文化为主,把娜允古镇建成国家5A级旅游风景区。西盟县把佤文化与龙潭景区相结合,打造“佤山之城、狂欢圣地”。大力开展特色小城镇。结合各地资源特点,围绕产业开发和工程移民安置,强化公路沿线景观设计、生态保护和民族文化元素提升,集中力量建设特色鲜明的旅游小镇、现代农业小镇、商贸小镇。把历史文化、地域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融入集镇建设中,既突出自身特色,又彰显鲜明个性。重点打造茶马古镇、磨黑古镇、惠民旅游小镇、碧溪古镇等一批有特色、有文化底蕴的小城镇。积极引导全市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开展。力争“十二五”末全市城镇化率提高到40%。第三节

统筹城乡协调开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探索农村土地流转机制,促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加强农村根本经营、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建设。促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实现工业与环保的协调开展。妥善安置失地农民和工程移民,让农民迁得出、住得好、有保障,促进农村充裕劳动力就业多元化。开展具有比拟优势的农业,推进集约化、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积极探索建立城乡统筹规划、统一管理、覆盖城乡的公共效劳体系,促进公共效劳均等化,推进公共效劳向农村地区延伸。深化城镇化开展制度创新,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宽城镇落户条件,把符合落户条件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人口,促进农民向城镇集中。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统筹解决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后城乡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快推动城乡一体化协调开展。第六章

加快改革攻坚步伐

全面推进对外开放改革开放是决定普洱今后开展的关键举措,是实现富民强市的必由之路。必须坚决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为普洱开展提供不竭动力。第一节

坚决不移推进各项改革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稳定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度,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那么,标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鼓励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开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提高农村基层组织管理能力和效劳水平,确保乡村组织正常运转。建立完善支持“三农”开展的农村经济效劳体系,开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小型金融组织和小额信贷。推进财税金融和投资体制改革。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强化部门预算管理、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积极推进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方式改革,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抓好扩权强县试点工作,增强县级财政保障能力。加快投融资管理体制改革,支持和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加快国有资产全覆盖监管体系建设,创新国有资产经营方式,深化资源性价格改革,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加强国际金融合作,积极争取外国银行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坚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相结合,积极推进文化产业体制创新、文化艺术创新和运作方式创新。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根本医疗卫生保障制度建设,落实好国家根本药物制度,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效劳体系建设,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根本医疗保障制度。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标准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高医疗卫生效劳水平,初步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建立完善根本医疗保险基金风险防范机制,标准根本医疗保障基金管理。第二节

建设“桥头堡”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抓住国家桥头堡建设的机遇,立足普洱良好的区位优势、自然资源优势、特色产业开展根底,以先行求先进、以特色创特别、以交通带连通、以开放促开发。争取在国家和省的支持下,以思茅、宁洱为核心,建设桥头堡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积极争取实施全省的碳汇造林试点,探索建立碳汇交易机制,开展碳汇工程,制定鼓励政策,加大生态补偿力度,鼓励企业和民间资金介入碳汇资源培育和交易。结合丰富的土地资源优势,争取建立耕地占补平衡交易机制。争取国家和省对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在国土、财税、金融、人才、对外贸易政策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开展绿色经济,推动科学开展。第三节

建设中国东盟文化交流中心发挥普洱少数民族与周边国家文化同源、底蕴深厚的优势,积极开展对外教育与科研合作,广泛开展民族文化交流,进一步拓展对外合作领域,引导和鼓励市内企业、科研机构加强对东盟国家的技术和高新技术产品输出,与省级院校合作在普洱设立东盟学院,积极开设缅甸、越南和老挝等东南亚国家的小语种教学,鼓励和支持与东南亚国家在科教文化、语言教师互派等方面开展合作交流。定期举办中、老、越三国“丢包狂欢节”。通过交流与合作,促进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周边和谐,把普洱建成中国东盟文化交流中心。第四节

构建跨境经济合作区加强普洱优势产业开展与境外资源开发的结合,实施资源输入和人才、技术、资金的输出战略,形成境内外结合,双向互动和互利开展格局。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建立合作平台和保障机制。加大与周边国家地区在水电开发、矿产资源开发、特色种植业领域的合作。加强口岸建设管理,争取思茅港口岸前移至中心城区,孟连、勐康口岸升级为国家一类口岸,龙富通道纳入国家桥头堡建设规划。加强口岸管理队伍建设,提高执法和效劳水平,促进通关便利化程度,创造良好合作环境。积极构建边境经济走廊,加快中国〔普洱〕—越南〔奠边府〕—老挝〔丰沙里〕三国边境经济圈及三个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以江城县龙富、越南啊吧寨为接点,建立中国普洱—越南〔莱州—奠边〕经济合作区,开展以投资、贸易为主的经济合作。以江城县勐康、老挝兰堆为接点,建立中国普洱—老挝〔丰沙里—乌都姆赛—琅勃拉邦〕经济合作区,突出科技、农业、林业、旅游等领域的合作。以孟连县、西盟县、澜沧县为接点,建立中国普洱〔孟连—西盟—澜沧〕—缅甸二、四特区经济合作区,重点开展替代产业和矿业开发。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对跨境经济合作区的政策支持,争取设立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综合保税区〕,争取建设孟连口岸保税区和江城中越老进出口贸易加工保税园区。加强国际司法合作,为经济合作提供法律保障。推进普洱周边县区与境外周边国家地区建立友好城市,互利互惠,共同开展。第五节

扩大与省内外的经济合作利用滇沪合作交流的优势和条件,继续加强对口帮扶,拓展合作领域,加强科教文卫、技术交流、产业等方面的合作。按照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思路,积极参与长江三角、泛珠三角等国内经济区域合作。加强与国内、省内兄弟州市的合作,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交流,吸引更多的生产要素向普洱集聚。第七章

开展社会事业

加强社会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深入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大力开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人口和方案生育等各项社会事业,促进人的全面开展。加强社会管理和民主法制建设,建立健全根本公共效劳体系,促进社会效劳均等化,让人民群众真正享受到开展成果。第一节

优先开展教育1.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开展,努力实现教育公平。稳固“普九”成果,把均衡开展作为义务教育的重中之重,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开展保障机制,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调整和优化学校布局,科学规划校园校舍,开展寄宿制教育,实行集中办学。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完善贫困生资助机制。重视开展民族教育。力争“十二五”末,全市义务教育实现初步均衡,为在2020年实现全市区域内义务教育根本均衡奠定根底。2.加快开展高中阶段教育。在有条件的县〔区〕逐步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到2015年,全市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80%,高中阶段在校学生规模达6.5万人。3.大力推进职业教育。认真办好各县〔区〕职业中学。稳步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比例。全力推进普洱市职业教育中心升格为普洱职业技术学院,加快形成大中专一体化的办学格局,到“十二五”末在校生达8000人左右。4.稳步推进高等教育。做好思茅师专升格为“普洱学院”工作,把学校办成立足滇西南、面向全省及东南亚国家的多学科多专业的本科院校。完成云南热带作物学院迁建工作。依托普洱卫生学校,争取在普洱创立一所面向东南亚、效劳边疆的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解决边疆民族地区高等医学人才短缺的问题。5.积极开展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学前教育机制,公办和民办共存,逐步普及学前教育。积极开展特殊教育,加强市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建设墨江、景东、景谷、澜沧特殊教育学校;将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纳入当地义务教育开展规划,采取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提高残疾人的文化技术素质,到“十二五”末,全市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90%。第二节

增强科技支撑和引领强化科技对经济社会开展的支撑和引领,围绕提高支柱产业和骨干特色产业的科技含量、产品价值和市场竞争力,增加科技事业投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科技创新交流效劳平台,加快科技成果运用转化。强化技术创新意识,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围绕产业开展,引导企业依靠自身力量,加快产品升级换代,在自主创新上取得新突破,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企业。围绕现代农业、特色农业和农业产业化开展,广泛开展技术培训和技术效劳,形成研发、推广、效劳一条龙的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引领和推动农业产业化开展。注重借助外力,引进战略合作者,加大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力度,提升科技水平和经济竞争力。制定《普洱市贯彻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实施意见》,完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十二五”末,力争建立科技公共效劳平台3个,企业技术中心20个。第三节

大力推进文化体育开展1.加快文化根底设施建设。以基层和农村为重点,实施三馆一站、农家书屋和村文化室、文化惠民、文化遗产保护等文化设施建设工程。重点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数字影视、播送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2131”等公共文化建设。构建和完善公共文化效劳、艺术创作、文化产业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对外文化交流、文化人才培养六大体系。“十二五”期间,建成一批与特色民族文化强市形象相称的标志性文化设施,力争文化馆省级以上评估达标100%,文化站省级评估达标90%,图书馆国家级评估达标100%,农家书屋、村和社区文化室达标不低于80%。2.以打造茶文化品牌为重点推动文化产业开展。通过茶文化产品、茶文化活动、茶旅游业、茶传媒业等开展形式,做强做大茶文化产业。充分挖掘普洱茶文化底蕴,把普洱茶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生态文化、工商文化、口岸文化融为一体。扩大茶文化交流,强化普洱茶对外宣传,增强名优茶品牌意识,提高名优茶文化含量。积极申报景迈山普洱古茶园世界文化遗产,打造和推出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茶文化知名品牌。力争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5%以上,把文化产业建成全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3.促进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协同开展。强化政府对全民健身事业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效劳职能,加强城乡基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公立学校体育设施开放。完善全民健身体系,加快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和体育比赛,开展体育健身休闲产业,引导居民适度体育消费,增强竞技体育实力,把普洱建成亚高原体育训练基地。第四节

加快卫生事业开展加强卫生根底设施建设,加快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市第二人民医院、民族医药研究所重点实验室、食品药品检验所国家标准实验室等市级医疗及检验检测机构建设。推进县〔区〕综合医院、中医医院、社区卫生效劳机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建设,实施市、县〔区〕卫生监督机构、疾控机构和妇幼保健机构建设工程,加强医疗设备配置,完善医疗卫生效劳体系。完善卫生人才引进、招聘和培训机制,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落实根本公共卫生效劳均等化制度,加强疾病防控和妇幼保健工作,控制传染病发病率,降低孕产妇和婴幼儿死亡率。全市新农合参合率稳定在96%以上、筹资水平和补偿比例逐步提高,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全省平均水平以内,儿童方案免疫接种率98%以上,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分别控制在50/十万和12‰以下,进一步增强艾滋病等传染病防治能力。加强食品药品平安监管,提高城乡居民健康水平。到2015年,全市医疗卫生效劳体系更加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根本医疗保障制度更加健全,城乡居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改善,主要健康指标到达全省平均水平。第五节

加强人口和方案生育工作坚持方案生育根本国策,完善方案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实施好优生促进工程,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质量。加强计生队伍建设,努力构建以行政管理、科研与技术效劳、生殖健康咨询和家庭方案管理、群众工作“四位一体”的人口和方案生育职业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效劳网络。重视妇女儿童事业开展。深入推进边境县“少生快富”工程,加强贫困地区方案生育管理与效劳,稳定低生育水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开展。第六节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和社会管理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以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着力点,切实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和社会管理,推进平安和谐普洱建设。1.加强民主法制建设。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的议事决策制度,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充分发扬民主,虚心听取群众意见,一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充分尊重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根本方略,推进依法治市,深入开展普法教育,提高全民的法制意识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建立健全预防职务犯罪的长效机制,实现经济社会活动依法办事,建立健全民主法制。2.加强社会管理。按照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的要求,积极探索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机制,健全基层组织自治制度、基层管理和效劳体系,发挥群众组织和社会组织作用,引导其参与社会管理,提高城乡社区自治和效劳能力。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完善矛盾调处工作机制,畅通和标准群众信访渠道,解决好群众合理诉求,妥善处理因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健全地震、防汛、地质灾害、食品平安、疫病防控等防灾减灾和公共平安体系,强化应急指挥系统和应急队伍建设,全面提升重大灾害预警预报能力、快速应急反响能力、快速救援能力。建立重大工程实施维稳风险评估机制,从源头上躲避、预防、控制可能产生的社会稳定风险,确保重大工程顺利实施。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增强公共平安和社会治安保障能力,保护经济社会开展成果,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平安。3.维护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牢牢把握“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开展”的民族工作主题,稳固和开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建立民族团结示范市。实施好“兴边富民工程”,加大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支持力度,改善民族地区的生产条件,提高民族地区群众生活水平,努力缩小各民族间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差距,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开展。妥善解决好跨境婚姻、特殊侨眷问题。完善国防发动体系,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和后备力量建设,做好双拥优抚安置工作,促进党、政、军、警、民和谐团结。健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机制,增强国家平安和反恐工作意识,加大违法犯罪和突出治安问题打击力度,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关系,坚决防范和打击各种敌对势力的渗透、颠覆和分裂活动,依法加强宗教管理工作,深入持久开展与各种邪教组织的斗争,为建设和谐普洱提供良好的治安环境和法制环境。4.高度重视禁毒和防艾工作。把禁毒和防艾工作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的支持,进一步增加投入。加强禁毒国际合作和区域协作,全力遏制境外毒品渗透,着力解决毒品源头问题。坚持突出禁制、禁贩、禁吸三个重点,建立健全禁毒人民战争和艾滋病防治长效机制。加大对毒品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深入开展境外毒品替代种植和替代开展。全面落实国家“四免一关心”政策和云南省“一条例六工程”措施。认真落实艾滋病致孤儿童生活和救助政策,坚决遏制住毒品和艾滋病蔓延的势头。5.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不断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立活动,提高全民文明素质。实施好“六个一”文化精品工程。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舆论手段,引导人们知荣辱、讲正气、尽义务,形成扶正祛邪、惩恶扬善的良好社会风气。第八章

健全完善制度

保障和改善民生第一节

坚持就业优先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努力实现扩大就业与促进经济增长的良性互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创业促进就业小额担保贷款工作,落实鼓励创业“贷免扶补”的政策扶持,促进创业就业工作。认真清理并解决好影响就业的户籍、用工、收费等方面的政策限制,进一步健全劳动保障制度、用工制度,扩大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容量,努力营造有利于创业就业的环境。加快人才交流市场培育和建设,加强对创业就业人员的信息咨询、工程推介、技术培训等效劳。“十二五”期间,新增城镇就业4.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第二节

建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社会保障投入,努力构建人员范围广覆盖、保障水平多层次、制度方法可衔接、管理效劳现代化的全民社会保障体系。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大力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以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孤寡残疾救助、特困户救助、医疗救助和灾民救助制度为根底,以临时救助、社会互助为补充,以教育、住房、失业、司法等专项救助相配套,以优惠政策为支撑,形成政府责任明确,社会参与广泛,运转协调、资金落实、管理标准、网络健全的制度体系。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加快老龄事业开展。加强敬老院、福利院等养老、安老机构以及老年公共设施建设,逐步建成适合城乡不同特点,多层次、多功能、多工程的社区老年人效劳体系。强化殡葬改革,积极推行火葬,切实加强殡葬管理效劳工作。第三节

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以满足根本住房需求为原那么,积极稳妥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严格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认真落实土地供给和相关优惠政策,积极筹措建设资金,标准工程实施管理,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和平安,增加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限价商品住房供给。加快推进城区改造提升安置房规划建设和棚户区改造工作,全面推进工程移民搬迁安置住房建设和农村危房改造、地震安居工程。“十二五”末,根本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第四节

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坚持城乡统筹开展,加大对贫困地区投入,稳固扶贫成果。坚持开发式扶贫,大力推进产业扶贫、科技扶贫和集中连片开发,推广村级互助资金模式,不断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积极主动、创新举措、拓展领域、提升层次,健全对口帮扶和经济协作机制,做好上海市、宝钢集团等对口帮扶工作。争取工程和资金援助,针对一个区域、一个民族进行集中扶贫开发,加快脱贫致富步伐。重点推进少数民族聚居区综合扶贫开发,实施提高人口综合素质试验示范工程,全面提高人口素质,探索实施少数民族分散扶贫聚集工程。实施整乡推进45个乡〔镇〕、整村推进3000个自然村、易地扶贫安置2万人。第九章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增强可持续开展能力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以资源节约利用和节能降耗为核心,着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开展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树立生态文明观,倡导绿色消费,增强可持续开展能力,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第一节

加快森林普洱建设围绕建设绿色经济强市目标,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综合开展条件,科学确定功能分区,优化区域空间布局。合理开发利用森林资源,提高森林蓄积量。抓住10县〔区〕被省政府纳入生物多样性重点保护区域为契机,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保护好国家和省级的生态公益林。调整结构,新建600万亩生态公益林。实施好“增绿添彩”工程,广泛开展森林城市、森林小镇、森林村庄创立活动,加大社区、乡村、校园、矿区、机关绿化美化力度,创立一批国家或省级森林城市、森林小镇、绿色小康村。加快建设兴旺的森林产业体系、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繁荣的森林文化体系和妙曼的森林城镇体系,努力建设“森林普洱”。遵循“保护优先、合理利用”的原那么,强化标准管理,科学处理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资源合理利用的关系,保护好具有过渡性特征的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及珍稀野生动植物为代表的自然资源,把菜阳河打造成集科学保护、救护、科研、科普、旅游、度假为一体的高水平、高质量、国际一流的国家森林公园。“十二五”末,全市森林覆盖率达70%。第二节

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以提高资源保障能力为目标,实行有限、有序开发,构建供需平衡、结构优化、集约高效的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格局。认真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方案,保护好耕地特别是根本农田。积极推进耕地开发、土地整理、旧宅基地复垦、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确保耕地占补平衡。引导工业向开发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严格水资源管理,完善取水许可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合理调度库区水资源,控制地下水开采。标准矿产开发秩序,完善矿山开采补偿机制,促进生态环境修复。第三节

加强环境保护认真贯彻国家《环境影响评价法》,依法实施建设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排污许可证制度,从规划立项、建设实施等环节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以改善水环境质量为目标,加强澜沧江、李仙江等出境河流及普洱湖、梅子湖、野鸭湖、洗马湖、那贺湖等水源地保护,提高水环境质量。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实施水库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生态恢复与建设、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工程,确保饮用水平安。加快城乡生活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做好垃圾收集、分类、运输、利用和污水处理工作。严格治理工业污染,降低污染物排放量。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5万公顷。第四节

推进低碳经济开展坚持生态立市、文明兴市、保护优先、科学开展的方针,把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与产业结构调整、经济结构优化、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等统筹考虑,促进经济与社会、环境协调开展。严格执行环境准入制度,严控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和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及产能过剩行业开展,淘汰落后产能,提高能源资源效率。建立促进低碳经济开展的政策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鼓励约束机制,加强规划引导,科学生产布局,利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建立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积极推进新材料的开发。完善绿色产品标识制度,积极推广能效标识产品,大力倡导公众绿色消费。第十章

保障措施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必须准确把握开展趋势,推进改革创新,从组织上、政策上、体制上和机制上为经济社会开展提供保障,营造良好开展环境。第一节

加强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开展目标的根本保证。必须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切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领导经济社会开展的能力和水平。强化思想引领作用,扎实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和各级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形成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推动普洱跨越开展的强大思想动力。强化组织保障作用,深入开展“三级联创”和创先争优活动,推进城乡党组织互联共建,把广阔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创立先进、领导开展、效劳开展、科学开展的坚强堡垒,把党员队伍建设成为争当优秀、带头开展、创新开展、推动开展的中坚力量。第二节

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着力打造行为标准、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体系,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继续推行“为民效劳”五项制度。着力打造清廉政府。提高推动经济社会开展的能力和水平,完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规定。坚持从严治政,拓展监督渠道,强化警示训诫。加强关键岗位和重点环节的风险控制,在土地审批、资源配置、工程建设、政府采购、产权交易等环节建立抓预防、抓源头、抓全程的监管控制体系。着力打造亲民政府。坚持和完善重大决策听证制度、重要事项公示制度、重点工作通报制度和政务信息查询制度,进一步畅通公众意见、建议渠道,有效保障人民群众行使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着力打造效能政府。全面推行行政绩效管理、行政本钱控制、行政行为监督、行政能力提升四项制度。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社会各界和广阔人民群众的监督,认真办复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加强决策咨询队伍建设,提高决策咨询效劳质量。减少行政审批事项,行使好公共权力、承当起公共责任、管理好公共事务、维护好公共秩序,让公共效劳惠及广阔人民群众。着力打造诚信政府。建立诚信考评和失信追究机制,努力改善政府行政、管理和效劳方式,进一步提高政府公信力。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保持行政行为的协调性、统一性,做到“言必信、行必果”,提高人民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度。第三节

实行积极的产业扶持政策加大产业开展扶持力度。加强发改、财政、税务、金融、国土、环保、水利、建设、规划等部门的协同配合,充分运用产业政策、信贷、税收、贴息、投资补助等多种手段,加大对产业开展的支持和投入。增加高新技术产业扶持力度,每年安排5000万元新产品研发和创新财政贴息资金。推动企业做大做强。建立行业市场信息发布制度,发挥社会中介、协会和商会的作用,引导投资方向。构建中小企业效劳体系,加快建立风险投资机制,支持有条件的龙头企业开展联保和互保融资。加强银银合作、同业沟通和信息交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上市、以股权融资和发行债券的方式筹措工程资金,解决融资难问题。大力开展非公有制经济。以消除开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制度性、政策性障碍为重点,推进非公有制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开展。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止的一切行业和领域,支持和鼓励非公有资本参与公共效劳、社会事业建设投资。第四节

健全人才培养和鼓励机制实施好《普洱中长期人才开展规划》和《普洱市“十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