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广东省德庆县德庆中学九年级毕业生质量检测历史卷(七)_第1页
2024年广东省德庆县德庆中学九年级毕业生质量检测历史卷(七)_第2页
2024年广东省德庆县德庆中学九年级毕业生质量检测历史卷(七)_第3页
2024年广东省德庆县德庆中学九年级毕业生质量检测历史卷(七)_第4页
2024年广东省德庆县德庆中学九年级毕业生质量检测历史卷(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广东省德庆县德庆中学2024届毕业生质量检测历史卷(七)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时间:80分钟范围:中考满分:100分)一、选择题(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1.某校夏令营活动将带领同学们参观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在遗址中会看到的是()A.打制石器B.人面鱼纹彩陶盆C.中国最早的铜刀D.铁臿2.沈约《宋书》记载“自晋氏流迁(317年),迄于太元(376—396年)之世,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晏(安定)如也。”作者认为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是()A.江南地区政局相对稳定B.北方人南迁带来大量劳动力C.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D.统治者推行有力的发展政策3.下列历史信息对应正确的是()A.徐光启撰写《齐民要术》B.祖冲之创制《大明历》C.胡昭楷书《宣示表》D.王羲之所绘《送子天王图》4.“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这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的词句,该词创作的历史背景是()A.安史之乱的发生B.辽与北宋的对峙C.金与南宋的战争D.清军入关5.南京夫子庙的江南贡院是古代科举考试的重要考场。明朝时期的考生若想要高中,应该如何复习准备()A.阅读并背熟百家的经典著作B.以“四书”“五经”为复习资料C.答题时随意发表自己的见解D.游历山川,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6.革命党人陈天华在《猛回头》中写道:“这中国,那一点,还有我份;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长官,压制我,众汉人,拱手降洋。”与这段文字描写相关的条约是()A.《南京条约》B.《瑷珲条约》C.《中俄密约》D.《辛丑条约》7.老舍《茶馆》中人物李三有一句台词是这样说的:“皇上没啦,总算大改良了吧?可是改来改去,袁世凯还是要做皇上。袁世凯死了,天下大乱,今儿个打炮,明儿个关城,改良?我还留着小辫儿,万一哪天把皇上改回来呢!”这反映了()A.大众对于改良持消极态度B.民主发展的道路曲折坎坷C.改良推动社会习俗近代化D.帝制废除后天下战乱不休8.“一船红中国,万众跟党走。”100多年前,中国共产党诞生在南湖的一条游船上。参加“一大”的13位代表,怀着救国救民寻求真理的信念,积极投身中华民族解放事业。材料主要体现了()A.担当使命、忠诚为民的精神B.革故鼎新、兴利除弊的精神C.自我评判、自我扬弃的精神D.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9.思想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如图刊物宣传的主要思想是()A.师夷长技B.三民主义C.民主科学D.马克思主义10.习近平总书记曾感慨:“小小的红船承载千钧,播下了中国革命的火种,开启了中国共产党的跨世纪航程”。材料反映的是()A.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B.中国共产党诞生C.工人运动的高潮D.新中国成立11.广东、广西等南方省份定期发行关于农民运动的刊物。农民报刊上发表的文章基本上以“三民主义”“自由平等”“农民解放”“农民协会”等为话题。这一现象应该出现于()A.辛亥革命时期B.五四运动时期C.国民革命时期D.土地革命时期12.1937年,八路军将领陈赓在日记中写道,这是“中日开战以来最大的第一次的胜利。这一胜利虽然是局部的,但在政治上的胜利是无穷的:一证明我党的主张正确;二只有积极地采取运动战、游击战、山地战,配合阵地战,抄袭敌人,才能胜算”。这次“胜利”是()A.淞沪会战B.平型关大捷C.台儿庄战役D.枣宜会战13.陕西农民侯永禄在日记中记下了分地时的场景:“当看到写着自己名字的木牌子立在田间地头时,”“腰杆子一下子硬起来了,走起路来抬头挺胸,扬眉吐气,真是心情舒畅,干劲冲天。”这说明()A.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得到了农民的支持和拥护B.开展土地改革提高了农民的地位和生产热情C.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进入了高潮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14.对于“人身自由”的表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有所不同(如下)由此可知,我国1954年颁布的宪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有……人身……的自由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法院决定或者人民检察院批准,不受逮捕”A.保障并完善了公民权利B.体现了过渡时期的要求C.借鉴了他国的宪法经验D.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15.2022年11月30日我党我军我国各族人民公认的享有崇高威望的卓越领导人江泽民同志逝世。江泽民同志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集中全党智慧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了我们对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加强党的建设的规律的认识。据此,下面说法不恰当的是()A.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B.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16.下图为画家王信创作于1954年的宣传画《走合作化道路,创造更美好的生活》。该作品旨在宣扬()A.工业化建设的突出成就B.人民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C.农业合作化已顺利完成D.土地革命提高农民的积极性17.20多年来日本人民为恢复中日邦交正常化作出了巨大努力,都是因为日本政府对美国卑躬屈膝而未获成功。现在美国居然在改善对华关系上走到日本前面……不少政治家对此产生了高度的警觉。因此,日本政府()A.谋求与中国关系正常化B.坚决反对美国的霸权主义C.放弃了意识形态的分歧D.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18.在古巴比伦王国,一个奴隶因为不承认自己的主人而被处以割耳之刑。此判罚的依据是()A.《查士丁尼法典》B.《十二铜表法》C.《汉谟拉比法典》D.《拿破仑法典》19.马克思曾说: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下列史实能证明或反映这条规律的是()A.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建立种姓制度B.亚历山大东征建立希腊式城市C.法兰克王国国王克洛维皈依基督教D.查士丁尼组织编纂《罗马民法大全》20.构建知识结构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面知识结构图中的“?”处应该是()A.西欧城市的兴起B.生产组织形式资本主义化C.西欧庄园的出现D.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21.“(我们)谨庄严地宣布并昭告:这些联合殖民地从此成为、而且名正言顺地应当成为自由独立的合众国,解除对于英王的一切隶属关系”。材料体现了北美人民()A.倡导天赋人权的努力B.构建三权分立的意愿C.推翻殖民统治的决心D.打碎封建枷锁的勇气22.19世纪最后二十五年,铁路在全球的扩张达到顶峰。其后公路交通开始发展,投向铁路的资金开始往柏油马路转移。这种现象从根本上是由于()A.人类开始逐步进入蒸汽时代B.人类隔绝的状态开始被打破C.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D.公路交通比铁路交通投资少23.法国官员称:当时西方列强屈从于日本的压力,将德国战前在山东的特权转交给日本,这是不公平的,损害了中国的权益。这是法国官方第一次对外承认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不公正对待了中国。造成这一“不公正”的国际会议是()A.慕尼黑会议B.巴黎和会C.华盛顿会议D.雅尔塔会议24.在这个科技不断变革和升级的时代,塑料不再是简单的玩具和袋子材料。从塑料袋、脸盆等通用塑料,到汽车、电器配件等工程塑料,其融入了生活和生产的方方面面。这种材料()A.诞生于赛璐珞制造技术的发明B.开辟了新的纺织品生产领域C.是诺贝尔经过多年研究而发明D.阻碍了石油化学工业的发展25.美国石油大王阿曼德·哈默(ArmandHammer),曾受到列宁接见,成为第一个取得苏联矿山开采权的外国人。他也曾受邓小平邀约到中国访问,并与中国签订了当时最大的一份中外合资项目合同。哈默在苏联和中国投资时期两国分别实行着怎样的政策()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改革开放B.新经济政策三大改造C.两个五年计划三大改造D.新经济政策改革开放26.罗斯福在就职演讲中说,“我将向国会要求应付紧急状况的最后手段,这就是对紧急状况作战的广泛行政权力”。这反映出新政()A.加紧进行扩军备战B.调整传统权力架构C.严重动摇联邦体制D.坚持自由主义传统27.时空观念是学习历史的必备素养。按时序梳理,下图空白处应填写的是()A.日本制造七七事变B.德国入侵苏联C.中国参加开罗会议D.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28.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诺曼底登陆、柏林战役和雅尔塔会议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共同作用是()A.扭转了反法西斯战争的不利局势B.使德国法西斯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境C.为战后解决重大问题提供了初步方案D.促进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29.1972年德国慕尼黑奥运会上,苏联获得篮球比赛金牌,但美国提出抗议并拒绝接受银牌。1980年,美国借口苏联入侵阿富汗,带头抵制莫斯科奥运会。作为回击,1984年,苏联拒绝参加洛杉矶奥运会。据材料可知,美苏冷战关系的特点之一就是()A.奖牌竞争,保持领先B.贸易摩擦,利益为上C.不失时机,互相对抗D.保持接触,避免战争30.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历了一个长达十年的经济增长期,出现了高经济增长率和低通货膨胀率并存的局面,再次超过欧盟,把日本也远远地甩在后面。这最主要是因为美国()A.抓住历史机遇,率先进入新经济时代B.拥有广阔国际市场,掌握金融霸权C.大搞美苏争霸,意得冷战的最后胜利D.善于自我调节,完成传统产业改造二、非选择题(40分)3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阅读材料,联系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鸦片战争后)面对强敌,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屈服过,各个阶级、各个阶层前仆后继,不屈不挠英勇反抗外来侵略,积极探索民族复兴的道路。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探索和抗争都以失败而告终。——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材料二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五四运动以来我国发生的三大历史性事件,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材料三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扭转近代以后的历史命运、取得今天的伟大成就,最根本的是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历史和现实都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1)列举中国近代史上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探索抗争的具体事件。(4分)(2)指出材料二中“三大历史性事件”发生的标志。(3分)(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3个对你印象最深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并谈一谈你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从中可以得出怎样的历史结论?(5分)32.现代社会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不少困难与挑战,人类如何应对这些困难与挑战,是现代社会面临的共同问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困难与挑战应对20世纪以来,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1945年至2020年,全球共发生了涉及99个国家的78场较大规模的局部战争。1942年,26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联合国宪章规定各成员国必须参与维和行动,自1948年以来将近130国提供军队或警力维和。全球气候变暖速度加快;淡水资源面临短缺危机;森林资源因乱砍滥伐日益减少;土地荒漠化越来越严重。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通过《巴黎协定》,对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作出统一安排。为了实现低碳目标,德国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总量,从1990年至2020年,由12.49亿吨,降至7.39亿吨,30年减了5.1亿吨,降幅达40.83%。在1960年至1991年间,占世界人口20%的最富有的人所拥有的世界收入从70%增加到85%,而20%最穷的人所拥有的极少的收入则从2.3%下降到1.4%。1993年起,联合国把每年10月17日定为国际消除贫困日,用以唤起世界各国对全球贫富悬殊族群、国家与社会阶层的注意、检讨与援助。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不久,中国拉开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的序幕。2021年,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中国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截至北京时间2022年12月27日16时20分,全球累计确诊新冠感染病例662391407例;累计死亡病例6687583例。2021年5月,全球健康峰会召开,与会国共同商讨如何团结协作应对新冠疫情的挑战。截至2022年12月底,中国已向1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供应超过22亿剂新冠疫苗,向153个国家和15个国际组织提供数千亿件抗疫物资。——摘编自人民网和齐晓营《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阈下全球生态治理困境研究》等(1)(4分)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以来人类社会面临的困难与挑战。(4分)(2)(8分)阅读材料,从“联合国、大国担当、国际合作”等选取一个角度,围绕“应对困难与挑战”拟定观点,并在材料中选取两个对应的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33.人口的迁移见证了社会的变迁。阅读材料,完成相关问题。材料一下图为中国古代不同朝代南北方人口比例饼状图图一

A朝南北方人口比例图二B朝南北方人口比例图三C朝南北方人口比例材料二从10世纪起,西欧那些以手工业和商业为中心的城市发展更快??手工工匠和商人是城市的基本居民,他们一般是从周围农村的农民转变而来的。很多人进入城市以前还是农奴,一旦进入城市,住满一年零一天,就获得了市民的身份,从此享有自由,领主无权强迫他们重新变成农奴,随着更多的城市取得自由,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成了自由人,而且,城市工商业还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因此,越来越多的农奴逃离庄园,进入城市,促进了城市的发展。——摘编自统编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材料三在欧洲殖民者抵达美洲之后,中美洲阿兹特克和玛雅文明区的印第安人口从2500万锐减到150万,印加文明区的印第安人口从900万锐减到60万。??非洲人到哪里去了呢?他们被捉去当奴隶,或者在奴隶捕捉者到来时逃走了。那些侥幸逃走的人们,不得不游居到深山云雾老林。——《早期殖民主义侵略史》材料四1750年英国城镇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21%,1851年增加到52%,城市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同时,城市的数量不断增加,1851年,英国已有580多座城镇,十万人以上的城市已有7个,移民人数约1790万人。这时期推动城市增长的因素有很多,如大型纺织和钢铁工业,海外贸易和服务业的急速扩张,铁路的延伸等,制造业城镇、港口城镇和休闲城镇层出不穷。英国的近代城市化并无先例可循,此时的英国又处在自由主义时期,城市化发展产生了区域的非均衡性、城市基础设施不足和组织混乱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摘编自彼得·克拉克《欧洲城镇史》材料五为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助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青岛市于2022年5月发布实施新时代“人才强青”计划。明确规定:进一步降低人才落户条件,放宽学历人才、技术技能人才落户年龄限制,取消国内外专科以上高校在校生来青落户限制,进一步放宽技能人才来青落户缴纳社会保险时限要求……——摘编自青岛政务网(1)材料一中的三幅图分别是隋朝、唐朝和南宋三朝的南北人口比例图,但是顺序被打乱了。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其中哪一幅图是南宋时期南北人口比例图?整理好顺序后,三幅图的人口分布情况变化可以佐证我国自隋朝到南宋,经济重心区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有哪些具体表现?(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0世纪以来西欧人口移动的主要方向及其影响。(2分)(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哪一事件揭开“欧洲殖民者抵达美洲”的序幕?材料中非洲人的遭遇与哪一贸易有关?(2分)(4)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英国城市化的原因。材料中“大型纺织和钢铁工业”“铁路的延伸”与哪些机器的发明有关?(4分)(5)根据材料五谈一谈,为什么要实施新时代“人才强青”计划?又是如何落实这一计划的?(4分)

德庆中学2024届毕业生质量检测历史卷(七)测试试题评分参考一、选择题题号12345678910答案BABCBDBADB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CBBADBACCB题号21222324252627282930答案CCBADBBDCA1.【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半坡原始居民能制造色彩鲜丽的彩陶,人面鱼纹陶盆即出土于半坡遗址,故选B项;打制石器是旧石器时代的远古居民使用的工具,半坡人生活在新石器时代,排除A项;青铜器在原始社会末期开始出现,与半坡居民生活时代不符,排除C项;铁农具开始出现于春秋时期,与半坡居民生活时代不符,排除D项。2.【答案】A【解析】题干中“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晏(安定)如也”是说政局稳定,社会安定,可见,作者认为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是江南地区政局相对稳定,故选A项;题干材料中没有涉及对人口迁移、自然条件、统治政策等方面因素的描述,虽然都是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排除B项、C项、D项。3.【答案】B【解析】据所学可知,《大明历》是由南北朝时期中国著名数学家、科学家祖冲之创制的一部历法,也称“甲子元历”,故选B项;明代徐光启农学著作是《农政全书》,《齐民要术》是北魏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排除A项;三国胡昭善长隶书,《宣示表》为三国时魏鍾繇所书,排除C项;《送子天王图》是唐代吴道子创作的画作,排除D项。4.【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醉里挑灯看剑……沙场秋点兵”“南宋词人辛弃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弃疾在这首诗里追忆了昔日起义军豪迈壮阔的战斗生活,抒发了渴望杀敌报国、收复中原的雄心,也表达了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辛弃疾生活在南宋,一生力主抗金,渴望从金军手中收复失地,所以该词反映的史实是南宋抗金,故选C项;安史之乱发生在唐朝时期,题干词作创作的历史背景是南宋时期,排除A项;辽与北宋的对峙与“南宋”时间不符,排除B项;清军入关发生在清朝,排除D项。5.【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明朝改革科举制度,实行八股取士,在“四书”“五经”范畴内命题,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文体格式必须是八股文,故选B项;科举考试的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排除A项;答题时随意发表自己见解的说法与明朝不符,排除C项;八股取士钳制了读书人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创新能力,排除D项。6.【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材料“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长官”“众汉人,拱手降洋”描述的是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选D项;《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A项;1858年签订的中俄《瑷珲条约》,俄国割占中国大片领土,主要破坏的是中国的领土主权,排除B项;《中俄密约》是1896年甲午中日战争后俄国与清政府订立的秘密条约,其影响是俄国实际上把中国东北变成了它的势力范围,排除C项。7.【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皇上没了”“袁世凯还是要做皇上”“天下大乱”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台词描述的是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复辟帝制,再到军阀混战的这段历史,它反映了民主发展的道路曲折坎坷,故选B项;题干材料重在描述辛亥革命后民主发展的过程艰难曲折,不能体现出大众对于改良持消极态度,排除A项;题干材料不体现改良推动社会习俗近代化,皇帝没啦是辛亥革命的结果,排除C项;题干材料重在反映帝制废除后,民主共和并没有真正得以实现,袁世凯死后战乱不休,不是辛亥革命废除帝制后,且不是材料主旨,排除D项。8.【答案】A【解析】据材料“怀着救国救民寻求真理的信念”“积极投身中华民族解放事业”可知,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参与中共一大的各位代表勇于担当,忠诚为民,在民族危难当头解救人民于水火,故选A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不是偶然的是适应近代以来中国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是近代历史选择的必然结果。因此,革故鼎新、自我评判和艰苦奋斗与题干“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建党精神并不符,排除B项、C项、D项。9.【答案】D【解析】根据图片信息《劳动界》《劳动音》可知,这都是工人阶级的刊物,传播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宣传的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故选D项;洋务派师夷长技,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革命指导思想,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民主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口号,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10.【答案】B【解析】据“红船”“开启了中国共产党的跨世纪航程”可知,其主要和党的一大召开有关。一大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其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故选B项;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排除A项;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设立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集中领导全国的工人运动。在党的组织和推动下,从1922年初到1923年春,全国掀起了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排除C项;新中国成立于1949年,在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后,排除D项。11.【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广东、广西等南方省份”“发行关于农民运动的刊物”“三民主义”“自由平等”“农民解放”“农民协会”反映的是1924年到1927年的国民革命时期,这一时期,国共第一次合作建立,以新三民主义为基础,在中共推动下,工农运动蓬勃发展,建立农民协会,提出农民解放等,故选C项;辛亥革命脱离广大群众,没有提出农民解放口号,排除A项;五四运动以学生为先锋,工人为主力,具有广泛群众性,但斗争地点主要在北京、上海等城市,也未提出三民主义,排除B项;1927年开始土地革命时期,是在中共领导下进行,以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为目标,不可能以“三民主义”为话题,排除D项。12.【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1937年……中日开战以来最大的第一次的胜利”,结合所学可知,陈赓大将在日记中记录下的是1937年八路军取得的平型关大捷,这是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主动对日作战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故选B项;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排除A项;台儿庄战役发生于1938年,枣宜会战发生在1940年,均与题干中的“1937年”时间不符,排除C、D两项。13.【答案】B【解析】根据题意可知,分得土地的农民腰杆硬了、干劲十足,说明开展土地改革提高了农民的地位和生产热情,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内容是土地改革,与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不符,排除A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把土地从农民私有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是公有制的,与题目中分给农民土地的内容不符,排除D项。14.【答案】A【解析】这材料可知,关于人身自由的表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强调了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法院决定或者人民检察院批准,不受逮捕,与《共同纲领》相比更加完善,保障了公民权利,故选A项;1954年宪法关于过渡时期的总任务是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他国宪法,无法体现借鉴他国的宪法经验,排除C项;三大改造的完成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15.【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6.【答案】B【解析】根据题目“1954年”“合作化”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三大改造相关史实。1953年至1956年,我国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把生产资料从私有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对农业的改造方式是走合作化的道路,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宣传画中强调合作化创造美好的生活,说明农民支持农业改造,反映了人民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故选B项;题目反映的内容与工业化建设无关,排除A项;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完成,与题目时间不符,排除C项;土地革命是农村革命根据地时期的革命活动,与题目时间不符,排除D项。17.【答案】A【解析】据所学可知,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问中国,中日建交。据美国“对华关系上走到日本前面”可知,日本政府积极谋求与中国关系正常化,故选A项;“坚决反对美国的霸权主义”与“日本政府对美国卑躬屈膝”不符,排除B项;“放弃了意识形态的分歧”说法错误,且在题干中并未提及,排除C项;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是新中国所奉行的,排除D项。18.【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王国最具代表性的楔形文字法典是《汉谟拉比法典》,其目的是为了维护奴隶主的利益,故选C项;《查士丁尼法典》由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一世下令编纂的,国家不符,排除A项;《十二铜表法》是古代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国家不符,排除B项;《拿破仑法典》又称《民法典》,1804年法国拿破仑统治时期颁布的,是资产阶级国家的第一部民法典,国家不符,排除D项。19.【答案】C【解析】材料“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指的是落后的征服者最终会积极主动的学习被征服民族先进的文明成果,结合所学可知,法兰克王国国王克洛维为了巩固统治,皈依基督教,承认罗马教会在欧洲的重要地位,在其影响推动下,整个法兰克王国都信仰了基督教,故选C项;种姓制度是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建立的新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亚历山大东征建立希腊式城市,推动了希腊文化的扩展,不是对所征服的民族文明的传承,排除B项;查士丁尼组织编纂《罗马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已经发展到完备阶段,成为维系东罗马帝国统治的有效工具,与主动学习被征服民族先进的文明成果无关,排除D项。20.【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知识结构图及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的知识结构图反映的是中世纪晚期——13、14世纪后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这一时期,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出现,在农业方面出现租地农场,在手工业方面出现手工工场,土地关系的变化和手工业的发展,推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组织逐渐资本主义化,故选B项;西欧城市的兴起开始于公元10世纪,与题干内容时间不符,排除A项;西欧庄园的出现开始于9世纪,与题干内容时间不符,排除C项;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出现于17、18世纪,与题干内容时间不符,排除D项。21.【答案】C【解析】根据题意“联合殖民地……成为自由独立的合众国”、“解除对于英王的……隶属关系”可知,美国独立战争反映了北美人民要求推翻英国殖民统治,实现国家独立的决心,故选C项;题目没有反映天赋人权的主张,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到三权分立的思想,排除B项;北美没有封建制度,排除D项。22.【答案】C【解析】“19世纪最后二十五年”正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的时期,内燃机的发明推动汽车的发明,催生石油化工行业的出现,为发展公路交通开始出现柏油马路,因此,投向铁路的资金开始往柏油马路转移的现象,从根本上是由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故选C项;工业革命使人类开始逐步进入蒸汽时代,使用蒸汽机为动力的正是火车,排除A项;新航路的开辟,使人类隔绝的状态开始被打破,排除B项;材料虽提及铁路和公路交通,但并未对两者进行具体的对比,无法体现具体的投资多少,排除D项。23.【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919年巴黎和会上,列强无视中国代表的正当要求,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严重损害了中国主权,故选B项;慕尼黑会议是1938年强行割让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给德国的会议,英、法在慕尼黑会议上把绥靖政策推向顶峰,排除A项;华盛顿会议上中国收回了在山东的大部分权益,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雅尔塔会议是二战期间,为了协调盟军行动,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1945年英、美、苏三国首脑在雅尔塔召开的会议,排除D项。24.【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1869年美国人海厄特发明了赛璐珞的制造技术,现代塑料工业由此诞生,故选A项;1884年,法国人夏尔多内发明了人造纤维,开辟了新的纺织品生产领域。塑料制品与纺织业发展无关,排除B项;诺贝尔经过多年研究而发明的是现代炸药,排除C项;赛璐珞的制造技术并没有阻碍石油化学工业的发展,属于化工,推动了化工的发展,排除D项。25.【答案】D【解析】据材料“取得苏联矿山开采权的外国人”可知,其反映的是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1921年春,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据“到中国访问”“最大的一份中外合资项目合同”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故选D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主要内容是进一步剥夺资产阶级,所有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实施国有化,小工业企业则实行监督,与“取得苏联矿山开采权的外国人”不符,排除A项;三大改造使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向社会主义公有制,与“中外合资”不符,排除B项、C项。26.【答案】B【解析】根据题意可知,罗斯福希望国会赋予他应付紧急状况的广泛的行政权力,结合所学可知,当时美国处于经济大危机时期,罗斯福意在调整传统的权力架构,取得以国家行政权力干预经济的合法性,故选B项;罗斯福新政与扩军备战无关,排除A项;罗斯福希望获得处理紧急状况的行政权,未涉及动摇联邦体制,排除C项;自由主义与新政干预经济的措施不符,排除D项。27.【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图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德军突袭波兰发生于1939年9月1日,日本轰炸珍珠港,挑起太平洋战争发生于1941年12月,图片中所填事件发生时间应介于这两者之间,德国入侵苏联发生于1941年6月,时间符合,故选B项;日本制造七七事变发生于1937年7月,时间不符合,排除A项;中国参加开罗会议发生于1943年11月,时间不符合,排除C项;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发生于1942年1月,排除D项。28.【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二战最重要的转折点,诺曼底登陆、柏林战役、雅尔塔会议则体现了反法西斯国家在军事和政治方面的合作与协调,加速了反法西斯力量的胜利进程,加速了法西斯国家的败亡,故选D项;扭转了反法西斯战争的不利局势是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作用,诺曼底登陆使德国法西斯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境,雅尔塔会议为战后解决重大问题提供了初步方案,不是材料的共同作用,都是部分材料的作用,排除A项、B项、C项。29.【答案】C【解析】根据题意可知,美苏对抗延伸到了体育竞技方面,说明美苏冷战不失时机,互相对抗,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美苏的对抗深入到了体育竞赛领域,而不是反映美苏之间为了奖牌竞争,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到美苏之间的经济贸易摩擦,排除B项;保持接触的说法与美、苏抵制对方主办的奥运会意思不符,排除D项。30.【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历了一个长达十年的经济增长期”“高经济增长率和低通货膨胀率并存的局面”,结合所学可以得出,这是由于20世纪90年代,美国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率先进入新经济时代,故选A项;拥有广阔国际市场,掌握金融霸权,是二战后初期美国经济发展主要原因之一,排除B项;20世纪90年代,由于苏联解体,美苏争霸局面已经结束,世界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善于自我调节,完成传统产业改造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40分)31.【答案】(12分)(1)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4分)。(2)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或中共一大召开;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或开国大典;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3分)(3)写出三名优秀党员即可;(3分)对党的认识至少两个方面,(伟大、光荣、正确)言之有理(2分)。得出历史结论:中国共产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中流砥柱。(2分)【解析】(1)事件: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60年代,面临列强侵略,民族危机加深,地主阶级洋务派在内忧外患下,发起了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开启自救模式;鸦片战争后,列强侵略加剧了民族矛盾,激化了阶级矛盾,农民阶级发动了太平天国运动,开展反封建反侵略斗争;19世纪末,列强侵略深入,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为救亡图存,资产阶级先后开展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探索民族解放之路。但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探索和抗争都以失败而告终。(2)标志:据材料“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并结合所学可知,1921年7月,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成立;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3)党员:结合所学可知,只需写出三名优秀党员即可,比如东北抗联名将杨靖宇,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生的光荣、死的光荣”的刘胡兰。认识: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可知,对党的认识至少从两个方面阐述,言之有理即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实现了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结论:综合上述分析,

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共产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中流砥柱。32.【答案】(12分)(1)困难与挑战:霸权主义与地区冲突不断;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贫富分化加剧;严重传染性疾病的传播。(4分)(2)【示例一】(8分)观点:在应对人类发展面临的各种困难与挑战中,联合国发挥了有效的组织和领导作用。史实:自1948年以来将近130个联合国成员国参与世界维和行动,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1993年起,联合国把每年10月17日定为国际消除贫困日,引起人们对贫困问题的重视,推动全球消除贫困工作。结论:为更有效应对人类发展中面临的各种困难与挑战,各国应该继续加强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坚定维护联合国权威和地位,切实发挥联合国的组织力、协调力和领导力。【示例二】观点:在应对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各种困难与挑战中,部分国家体现出大国担当。史实: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不久,中国拉开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的序幕,2021年,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标志着我国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为了实现低碳目标,德国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总量,从1990年至2020年,由12.49亿吨,降至7.39亿吨,30年减5.1亿吨,降幅达40.83%,促进了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结论:各国的发展都得益于国际社会,也应当回馈国际社会,大国更是如此。因此在应对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各种困难与挑战中,大国应当承担更多力所能及的责任。【示例三】观点:在应对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各种困难与挑战中,国际合作成为妥善应对困难与挑战的重要方式。史实:2021年5月,全球健康峰会召开,国际社会在联合国框架下团结合作,共同应对新冠疫情的挑战,促进各国加强抗疫合作,采取共同行动防范全球性健康危机。截至2022年12月底,中国已向1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供应超过22亿剂新冠疫苗,向153个国家和15个国际组织提供数千亿件抗疫物资,为促进全球团结抗疫作出了积极贡献。结论:团结合作是国际社会战胜疫情的最有力武器。应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各种困难与挑战,世界各国应安危与共、加强国际合作,携手共创人类社会更美好的未来。【解析】(1)由材料“20世纪以来……的局部战争”可知,人类社会面临的困难与挑战是霸权主义与地区冲突不断;由材料“全球气候变暖速度加快……越来越严重”可知,人类社会面临的困难与挑战是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由材料“在1960年至1991年间……从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