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知识市公开课一等奖省赛课微课金奖_第1页
高中文言文知识市公开课一等奖省赛课微课金奖_第2页
高中文言文知识市公开课一等奖省赛课微课金奖_第3页
高中文言文知识市公开课一等奖省赛课微课金奖_第4页
高中文言文知识市公开课一等奖省赛课微课金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汉字言文学习1/103学习目标1、了解文言文基本概念;2、了解考试说明对高考文言文学习要求;3、掌握文言文学习方法;4、掌握高汉字言文知识学习关键点。2/103文言文概念

文言文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先秦两汉时书面语言,以及以后历代作家(如唐宋八大家等)仿古作品中语言;而非指唐宋以来,以北方话为基础而形成口头语言,即古白话,如《水浒传》等明清章回小说中所使用语言。3/103《考试说明》对“能阅读浅易文言文”所作详细阐释

能阅读浅易古代诗文。

1.了解

①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

②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使用方法

③了解与当代汉语不一样句式和使用方法

④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

2.分析综合

①筛选文中信息

②归纳内容关键点,概括中心意思

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

3.评价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4/103文言文学法指导学习文言文要做到“三多”:多读、多背、多练。学习文言文不但要学会听课,而且要重视预习和复习。学习文言文,要学会学习。学习文言文,关键是要重视归纳和积累。5/103归纳和积累标准:每课一归纳,单元一小结;方法:从特殊字词注音、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成语典故、重点语句以及文化常识等个方面来进行,每个单项都能够自行要求一个特殊符号,以提升学习效益。如:用“①②③”表示一词多义;用“※”表示名词作状语;用“#”表示使动使用方法;用“⊙”表示意动使用方法;用“≠”表示古今异义;用“=”表示通假字;用“@”表示成语典故;用“★”特殊句式……6/103高汉字言文知识学习关键点7/103文言文知识纲要字:通假字;

词:实词;虚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8/103句——文言句式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固定句式文言文知识纲要9/103通假字是汉语在同一历史时期用字分歧现象。“通假”意思是通用,假借,就是用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相同)字来代替另一个字使用。例:具答之,便要还家。通假字:"具","要"——本字:"俱","邀"

文言文知识纲要实词之通假字10/103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3)何厌之有?4)秦伯说5)失其所与,不知6)请辞决矣7)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8)图穷而匕首见

9)卒起不意,尽失其度10)秦王还柱而走11)成五采12)具告以事13)距关,毋内诸侯14)张良出,要项伯15)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16)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17)令将军与臣有郤18)因击沛公于坐本单元共18个11/103识别通假字方法:①音同形似。例:“满坐宾客无不伸颈”。"坐"通"座",意思是"座位"②音近形似。

例:“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通"嘱",意思是"嘱咐"文言文知识纲要实词之通假字12/103识别通假字方法:③音同形异。例:"已后典籍皆为板本""已"通"以",意思是"以后"④音近形异。例:"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意思是"没有"文言文知识纲要实词之通假字13/103一、名词:1、普通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名词词称名词)2、专有名词(表示特定事物名称词,如国名、地名、人名、书名)3、抽象名词(表示抽象事物名称词)4、时间名词(表示时间词)5、方位名词(表示方向位置词)文言文知识纲要实词14/103二、动词:1、及物动词(所表示动作以某一事物为对象动词)2、不及物动词(所表示动作不以什么事物作为对象词,后不能带宾语)3、联络动词(用做联络,表示“是什么”、“象什么”动词,其中“是”字,当代汉语称作“判断词”。)4、助动词(主要是用在其它动词前,表示应该、可能、意愿或者被动动词。)5、能愿动词(能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表示客观可能性、必要性和人主观意愿,如“能”、“敢”、“愿”、“可”等)15/103三、形容词:

四、数词和量词

五、代词:1、人称代词(1)自称代词(说话人称呼自己用代词,又称“第一人称代词”,如“吾”、“我”、“余”等)(2)对称代词(称呼对方用代词,又称“第二人称代词”,如若、尔、汝等,“乃”、“而“作定语,译作“你”。)如吾翁即若翁,必欲烹乃翁,则幸分我一杯羹。16/103(3)他称代词(称呼说话者自己与对方以外人用代词,又称“第三人称代词”,如“彼”、“其”等)如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4)己称代词(称呼本身,作“自己”代词,“自”、“己”)(5)旁称代词(和“自己”相对,作“他人”、“人家”代词。如“人”、“他人”)17/103(6)尊称表示法,如“陛下”、“陛下”、“大王”、“丞相”、“将军”等

(7)谦称表示法,如“朕”、“寡人”、“孤”、“奴”、“仆”。2、指示代词(1)近指代词(用来指代距离说话者较近对象代词,如“是”、“此”、“斯”、“之”等)如,“之二虫又何知”、“有美玉于斯”(2)远指动词(用来指代距离说话者较远对象代词,如“彼”、“夫”、“伊”等)彼君子兮,不素餐兮!(3)他指代词(用来指代眼前以外事物代词,最多做是宾语,如“之”等)18/103(4)旁指代词(用来指代叙述谈论范围以外事物代词,如“他”(别,旁——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5)虚指代词(用来指代不详细指明对象代词,如“某”、“或”等某在斯(某人在这里)、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6)无指代词(用来指代“没有。。。”代词)如“莫”、无等3、疑问代词(如谁,孰,安、何、焉、恶等)如、“吾谁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19/103一、介词(放在名词性短语前,与之组成介词短语,如“于”、“对”、“以”等,普通作状语)当代汉语中,介词标明与动作、性状相关时间、处所、方向、方式、原因、目标、施事、受事、对象等)二、连词(起连接作用,表并列、承接、递进、因果等。如“而”、“以”等,无实义,不翻译)三、助词(助词作用是附着在实词、短语、句子上面表示结构关系或动态等语法意义,如“之”等,无实义,不翻译)四、语气词(表语气,如“焉”、“也”等)文言文知识纲要虚词20/103

五、副词(修饰限制作用词)(1)程度副词(表示动作、行为或状态程度。如“最”、“绝”“极”“少”、“颇”“太”等)如,老臣贱息舒祺最少、臣颇识之(2)范围副词(表示动作、行为主体或客体范围,如“皆”、“悉”、“尽”、“仅”“唯”、“唯独”等)如,左右皆恶之,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专心?亦不用于耕耳。(只不过)(3)情态副词(放在动词或形容词前,表一定情态或语气副词。如“固”、“盖”、“岂”、“其”、“本”、“信”、“诚”等)如,人固有一死,本在翼州之南、小人实不才诚不忍见汉使去。21/103(4)时间副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时间,如“曾”、“尝”、“方”、“常”等)如,竟为秦所灭终不敢搏、其始(5)否定副词(如“不”、“弗”、“未”、“勿”、“否”、非、莫、否、无等)如,老妇不闻也、今之君子则不然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过则勿惮改(6)语气副词(如岂、宁表莫非、怎么,其、唯、尚;一、乃、能、曾表转折,为“却”、“竟”)如,一至此乎另“或”表推测和不十分必定语气,译为或许、可能、大约22/1037、谦敬副词(窃、伏、请等)8、应对副词(然、诺、善、唯)9、指代性副词(如相、见)苟富贵,无相忘何以见负23/103虚词:

高考必考18个文言虚词:

而、以、焉、其、于、之、为、何、乎、乃、且、若、所、也、因、与、则、者。文言文知识纲要24/103

1.而①今急而求子

②夜缒而出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表承接,才)(表修饰,不译)(表承接,不译)(表承接,就)

(表并列,普通不译,有时译为“和”“又”)(表递进关系,译为“而且”或“而且”)(表因果关系,译为“因而”)(表转折关系,译为“不过”、“却”)25/103

2.以①以其无礼于晋

②敢以(之)烦执事

③越国以鄙远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⑤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因为,连词)(拿,用,介词)(表顺承,连词来)(表顺承,连词来)(把,介词)26/103

3.焉①子亦有不利焉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④且焉置土石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⑥永之人争奔走焉(语气词,表陈说)(疑问副词,为何)(疑问副词,哪里)疑问代词,哪里

代词,之兼词,于之27/103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3.失其所与,不知

4.吾其还也

5.其真无马邪?6.其真不知马也

7.安陵君其许寡人.代词,它郑国代词,这件事自己副词,还是表反问语气表推测语气表祈使语气4、其28/1035.于①介词。A.表时间、处所,译为“在”、“在……方面”、“在……之中”、“到”。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B.表对象,译为“对”、“对于”、“向”、“给”、“和”。故燕王欲结于君。《廉》C.表原因,译为“因为”、“因为”。业精于勤荒于嬉。D.表比较,译为“比”、“胜过”。皆以美于徐公。《邹》E.表被动,译为“被”、“受”。不拘于时,学于余。《师》②复言虚词“于是”。A.介词加代词。译为“在这”、“从此”。吾父死于是。(捕》B.连词。表承接或因果,与当代汉语相同。于是余有叹焉。《游》

29/1036.之①人称代词。A.第三人称,译为“他”、“她”、“它”(包含复数)。吾得兄事之。《鸿》B.第一人称,译为“我”。吾将哀而生之乎。《捕》C.第二人称,译为“你”。臣愿得谒之。《荆》②指示代词。表近指,译为“这”、“这么”、“这些”。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③结构助词。A.定语标志。译为“”,或不译。此帝王之资也。《赤》B.宾语前置标志。不译。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C.定语后置标志。不译。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D.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吾之美我者,私我也。《邹》④音节助词。起调整音节作用,不译。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30/103

7.为①作介词。A.表对象。译为“向”、“对”。不足为外人道也。《桃》B.表替换。译为“替”、“给”。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鸿》C.表时间。译为“当”、“在”、“到”、“等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D.表原因。译为“因为”、“因为”。避暑而暑为之退。《芙蕖》E.表目标。译为“为了”、“为着”。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鱼我所欲也》F.表被动。译为“被”。有时跟“所”结合,组成“为所”或“为……所”句式。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②作助词。组成“何……为”、“何……之为”反诘句式,可译为“呢”。何辞为?《鸿》31/103文言文中单音节词居多,一个词往往有好几个义项。了解多义词,要把握它本义,结合上下文来判断它在句中含义。如:又安敢毒耶

(怨恨)

呼嘘毒疠

(有毒)

赋敛之毒

(毒害)

文言文知识纲要实词之一词多义毒32/103词义扩大:例:”江””河”古代专指长江和黄河;今泛指一切江河.词义缩小:例:“饿其体肤,空乏其身”“饿”古义指严重饥饿,已到达受死亡威胁程度;今义指普通肚子饿。词义转移:例:“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古义指祭奠时用作祭品牲畜,是名词现在指为了某种目标而舍去自己生命或权利。

文言文知识纲要实词之古今异义33/103词义感情色彩发生改变:例:“先帝不以臣卑劣““卑劣”古义表示出身低微,见识浅陋,是一个表谦虚中性词;今义指品质恶劣。有单音节词连用,易与现在双音节词混同,如:“率妻子邑人来些绝境”“绝境”古义指与外界隔绝之地;今义指没有出路境地。文言文知识纲要实词之古今异义34/103文言实词活用简表活用词类普通动词使动使用方法意动使用方法为动使用方法活用为名词作状语名词动词形容词√√√√√√√√√√√√文言文知识纲要实词之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一些词在特定语言环境中又能够灵活利用,暂时改变它基本功效,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词这种暂时灵活利用,就叫做词类活用。35/103(一)使动使用方法。用作使动词,对宾语含有“使它怎样”或“使它成为何”意味,“使动”必须使宾语所代表事物发生改变。1、动词使动使用方法。在古代汉语里,动词使动使用方法普通只限于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原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例:若不阙秦(使……缺)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亡)36/1032、形容词使动。当形容词用如使动时,这个形容词表示性质状态就不是主语含有了,而是主语使宾语表示人或物含有这个形容词表示性质状态。例(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2)、拔剑撞而破之。3、名词使动使用方法。名词偶然也有使动使用方法,表示主语使宾语成为某种人或物成为这个名词表示人或物。简言之,就是“主语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例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史记·项羽本纪》——即使江东父老可怜我让我做王,我自己有什么脸面见他们37/103(二)意动使用方法。意动就是形容词、名词带上宾语,主观上对宾语含有“感到它怎么样”或“把它看作什么”或“认为它怎么样”或“以它为何”。1、形容词意动使用方法。它表示主语所表示人或物认为宾语所表示人或物含有某种性质或特征。例(1)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认为……小)

(2)太子迟之。(认为……迟)(3)群臣怪之。(认为……怪)38/1032、名词意动使用方法。就是主语在主观意念上认为宾语是这个名词表示人或物。例(1)越国以鄙远(以……为边邑)(2)孟尝君客我(以……为客)39/103(三)、名词、形容词活用为普通动词。1、名词用做动词。当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现象。活用以后,就含有了动词语法特征,不在表示人或事物,而是表示与这个名词相关动作、行为。(1)名词+代词代词普通不受名词修饰,而经常作动词宾语,所以,当代词前面出现名时,这个名词就用如动词。例:公子怒,欲鞭之。(《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公子很生气,想用鞭子打他。40/103(2)副词+名词名词普通不受副词修饰,副词是经常修饰动词,所以,当副词后出现名词时,这个名词就用如动词,前面副词是它状语。例: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史记·项羽本纪》——把守住函谷关,不要让各路诸侯进来,就能够在秦地称王了。41/103

3、能愿动词+名词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借助船和桨人,并不是不能游水,可他能横渡江河。

4、当名词不是主语和宾语,又处于介词结构前边或后边时,这个名词用如动词。如(1)君子之志于道业,不成章不达。(《孟子·尽心上》)——君子有志于学道,不到一定程度不能成功.

(2)少年雄于地球。(称雄)42/1035、连词“而”前后名词在一定条件下用如动词。“而”经常连接动词形容词,普通不连接名词,所以,当“而”后面紧跟着出现名词时,这个名词一定用如动词。如:不耕而食,不蚕而衣。

——不种地却吃饭,不养蚕却穿衣。6、名词+者如: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赵王子孙中封侯人,他后代还有活着吗?43/1032、形容词做普通动词。形容词是不带宾语。当形容词直接带宾语时,它不再表示事物性质,而是表示对应动作行为或改变发展。例: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善待)因人之力而敝之。(损害)

44/103(四)名词用做状语。在当代汉语中,名词普通而言是不直接用作状语,有些名词在文言文中却经惯用做状语,直接修饰、限制动词谓语。例:秦兵旦暮渡易水。(早晚,极言时间短暂)进兵北略地。(向北)函封之。(用匣子)45/103(五)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1、动词活用为名词。用如名词动词,在句子里不再表示某一动作行为发生,而是表示这一动作本身存在,或者表示与这一动作相关人或事物,例:君子曰:学不能够已。《荀子·劝学》——君子说:学习这件事不能够停顿46/1032、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文言文中,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它已不再表示事物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含有某种性质或特征人或事物。例(1)、其人居远未来(远方)(2)、将军披坚执锐(盔甲、兵器)47/103偏义复词是指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语素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做陪衬。例: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远近”只有“远”意思;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存亡”只有“亡”意思。3、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异同”只有“异”意义。文言文知识纲要实词之偏义复词48/103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主谓倒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固定句式文言文知识纲要之文言句式49/103一、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性质、情况、事物之间关系做出必定或否定判断句子。文言中惯用以下几个形式表示判断。

50/103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经典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

比如:1)是寡人之过也。2)邻之厚,君之薄也。3)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4)亚父者,范增也51/103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比如:

比如: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是”区分。比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52/103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判断。

比如:子非三闾大夫与?5.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经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比如:以乱易整,不武。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53/103本单元主要判断句:1)是寡人之过也。2)邻之厚,君之薄也。3)以乱易整,不武。4)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5)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6)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7)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8)亚父者,范增也9)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10)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12)此天子气也13)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14)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54/103二、疑问句文言中疑问句,普通要用疑问代词(谁、何、易、胡、安、孰、焉等)或疑问语气词(乎、欤、耶等)提出问题。

55/103用疑问代词,比如:

谁为哀者?

(张溥《五人墓碑记》)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同上)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

(司马迁《鸿门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韩愈《师说》)且焉置土石?

(《列子·愚公移山》)56/103用疑问语气词,比如:

壮士,能复饮乎?

(司马迁《鸿门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学而》)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张溥《五人墓碑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苏沟《六国论》)57/103三、被动句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句子。文言中,经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主动者)。比如:受制于人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比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58/103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主动者)。比如:燕国见陵之耻。臣诚恐见欺于王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4.用介词“被”表被动。比如:风流总被风吹雨打去予犹记周公之被逮5.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被动句,需要依据上下文来判别。比如: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59/103四、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份情况,对省略成份把握,有利于完整了解句子意思。文言文中省略句通常有:1.省略主语:有承前省、蒙后省,自述或对话中也经常省略。比如:(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晋侯)许君焦、瑕

60/1032.省略谓语。与当代汉语比较,文言中谓语省略较多见。

比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欲与

(之

)俱

往)3.省略宾语。有动词宾语省略比如:夜缒(烛之武)而出4.省略介词宾语。

比如:欲与(

)俱(往)其人居远未来,而为(之)留待嘉为(

)先言于秦王曰61/1035.省略介词“于”。文言中介词“于”也经常省略。比如: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群臣侍(于)殿上者

献(于)秦王

比(于)诸侯之列

皆陈(于)殿下

秦王购之(以)金千斤(省略介词“以”)

取之(以

)百金(省略介词“以”)62/103五、倒装句文言中倒装句,是相对于当代汉语句序而言,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语序:(定语)主语

‖[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63/1031、主谓倒装形容词或动词短语作为主语谓语,从主语后改放到主语前,表示强调。即:语法格式:

谓语+主语

主语+谓语比如:a.甚矣,汝之不惠你蠢得很厉害

b.美哉,我少年中国我们少年中国可爱啊!

今化古化今化古化今化古化64/1032、宾语前置(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安、何、奚、谁”等作为及物动词宾语,从动词后改放到动词前,表示强调。即:

比如:沛公安在?

沛公在哪里?

今化古化籍何以至此今日之事何如客何为者大王来何操何厌之有65/103规律一: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要前置。翻译以下句子,找出它们特点:

1.大王来何操?

2.沛公安在?

3.之二虫又何知?4.豫州今欲何至?共同特点:1、都是疑问句。2、宾语“何”“安”都是疑问代词。3、这些宾语都前置。操何在安知何至何何操安在何知何至66/103规律一: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要前置。疑问代词有:何、谁、孰、胡、曷、恶、安、焉、奚。以下句子中与其它句式不一样一项:()

A、吾谁欺,欺天乎?

B、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C、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D、其间旦暮闻何物?D67/103规律二: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翻译以下句子,找出它们特点:1.忌不自信。

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3.古之人不余欺也!

4.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共同特点:1.都是否定句,2.“自”“之”“余”“之”都是代词,它们分别作“信”“有”“欺”“闻”宾语,3.宾语都前置。不自信未之有不余欺未之闻不信自未有之不欺余未闻之68/103规律二: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常见否定词有:不、未、毋、无、莫以下句子句式与其它三项不一样是:()A、城中皆不之觉B、时人莫之许也C、人马烧溺死者甚众D、未之多见也C69/1033、定语后置

在当代汉语中,定语是修饰和限制名词,普通放在中心词前。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位置,强调定语所表现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定语也能够放在中心词后。

格式一:中心词十定语十者比如: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群臣侍殿上者

格式二:中心语十数量词(作定语)比如:秦王购之(以)金千斤,邑万家

我持白璧一双70/103定语后置句小结1、中心语+定语+者

2、中心语+之+定语+者

3、中心语+之+定语

4、中心语+而+定语+者

5、中心语+数量词(作定语)翻译注意:把后置定语提到中心词前面去翻译。71/1034、状语后置

当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成份往往要以状语来了解。

72/103(1)介词结构“于……”介词“于”组成介宾短语常放在谓语动词后作补语,这类补语按当代汉语习惯是放在谓语动词前作状语。所以,翻译时候就把它作了状语,所以有些人称它作“状语后置”或“介词结构后置”。73/103介词结构“于……”以其无礼于晋佚之狐言于郑伯常痛于骨髓嘉为先言于秦王

燕王拜送于庭

使毕使于前

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物74/103(2)介词结构“以……”介词“以”组成介宾短语,有时放在谓语动词后作补语(这种情况在文言文中并不多见)。在今译时,普通都作状语。

比如:具告以事。75/103介词结构“乎……”介词“乎”组成介宾短语,有时放在谓语动词后作补语(这种情况在文言文中也不多见)。在今译时,普通都作状语。比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76/103状语后置句小结状语后置,即将介词短语放在动词后面作补语。标志性词语:“以”、“于”、“乎”等。77/103以其无礼于晋佚之狐言于郑伯何厌之有常痛于骨髓嘉为先言于秦王

燕王拜送于庭

使毕使于前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群臣侍殿上者

秦王购之

金千斤,邑万家

籍何以至此今日之事何如客何为者沛公安在大王来何操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物具告以事我持白璧一双本单元重点倒装句:78/103六、固定结构《烛之武》:无所《刺秦》:无以、有以、所以、能够、有所、岂……乎、岂……哉《鸿门宴》:奈何、孰与79/103(1)“无以……”、“无从……”(译为“没有用来……[方法]”)如:(2)“有以……”

(译为“有用来……方法”)如:(3)“有所……”

(译为“有……[人、物、事]”)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如:荆轲有所待。(4)“无所……”

(译为“没有……[人、物、事]”)如:君亦无所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80/103(5)“奈何”(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如:为之奈何?(6)“奈……何”(译为“把……怎么办”)如:(7)“是故”、“是以”(译为“所以”、“所以”)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如:虞兮,虞兮,奈若何!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8)“所以”(译为“用来……”、“……原因”、“……方法)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事所以不成者。81/103(9)“何……为”(译为“还要……干什么”)如:今方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10)“孰与”、“与……孰”(译为“跟……比较,哪一个……”)如: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与徐公孰美?沛公曰:“孰与君少长?(11)“岂……乎”、“岂……哉”(译为反问“是否……呢,莫非……吗”)如:将军岂有意乎?荆卿岂无意哉?82/103文言文翻译标准——信、达、雅“信”是指译文准确无误。—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用当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是指译文通顺畅达。—使译文符合当代汉语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畅,没有语病。“雅”是指译文优美自然。—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示原文写作格调。83/103文言文翻译要求留、删、对、换、补、调84/103文言文翻译要求字字有着落,直、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在详细翻译时,对文言文句子中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对应当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假如直译后语意不畅达,还应该用意译作为辅助方法,使句意尽可能到达畅达、完美。85/103文言文翻译方法①保留原词凡是文言文中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以及古今意义相同词,在翻译时候,都能够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因为这些词普通都无法与当代汉语对译。比如:1、晋太元中,武陵人打鱼为业;2、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86/103文言文翻译方法②删除原词文言文中有些只表示停顿、凑足音节,或者起语助、连接作用虚词。它们没有实在意义,即使在原文中是必不可少,但译成当代汉语时,因为没有相当词能够用来表示它,所以不能硬译,应该删除不译。比如: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妾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87/103文言文翻译方法③增补词语

在翻译中,需要增补词语主要有两种情况。一个情况是,古代汉语中单音词非常多,而当代汉语中却以复音词为多数。这些复音词又大都是由文言词汇中单音词发展演变而来,所以翻译时,应该把文言之中单音词增补为对应当代汉语双音词。例:1、既克,公问其故;2、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88/103文言文翻译方法另一个情况是,因为文言文语言特点是简练,这就经常出现省略主语、谓语、宾语、介词、数量词等现象。为了使译文通顺畅达,语意明白,翻译时就要把这些省略句子成份或一些内容补充出来。比如:1、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3、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4、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

89/103文言文翻译方法④替换词语

当代汉语中许多词是在文言词汇基础上发展而成。有些词语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一样,有些词语古今是同一个词,但表示意义有差异。在翻译中碰到这些词语时,都要把它们换成现在通俗词语。比如:1、邹忌修八尺有余。2、突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90/103文言文翻译方法⑤调整词序

古今汉语句法结构大致相同,但因为古今汉语语法演变,有句式和当代汉语句式相比发生了改变,这要求我们在翻译时就要依据古今汉语语法改变一些规律,对原文词序结构进行对应调整,使它们合乎当代汉语语法要求。比如1、古之人不余欺也。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3、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91/103一、赵襄子饮酒,五日五夜不废酒,谓侍者曰:"我诚邦士也。夫饮酒五日五夜矣,而殊不病!"优莫曰:"君勉之!不及纣二日耳!纣七日七夜,今君五日。"襄子惧,谓优莫曰:"然则吾亡乎"优莫曰:"不亡。"襄子曰:"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优莫曰:"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西汉·刘向《新序·刺奢》)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1)我诚邦士也诚:(2)而殊不病病:(3)君勉之勉:2。为文中画线句断句并翻译。断句: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翻译:

文言文练习92/103二、(甘茂曰:)"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今臣之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二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王曰:"寡人不听也,请与子盟。"于是与之盟于息壤。(《战国策·秦策二》)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1)昔者曾子处费:处:(2)投杼逾墙而走走:2。为第一处划线部分断句并翻译。断句: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