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市公开课一等奖省赛课获奖_第1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市公开课一等奖省赛课获奖_第2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市公开课一等奖省赛课获奖_第3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市公开课一等奖省赛课获奖_第4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市公开课一等奖省赛课获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宣政院理藩院整体认知必修一:政治文明历程第1页总体了解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包含三个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1、原始社会:距今约170年万年前元谋人——公元前21世纪2、奴隶社会: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年(1)夏朝:奴隶制建立(2)商朝:奴隶制发展(3)西周(前11世纪-8世纪):强盛(4)春秋:奴隶制衰亡3、封建社会:前475年----1840年(鸦片战争前)(1)战国(前475—前221年):封建制度形成(2)秦汉(前221--220):封建社会大一统(3)魏晋南北朝: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4)隋唐:封建社会繁荣(5)宋、元:民族融合加强和封建经济继续发展(6)明清(鸦片战争前):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第2页早期政治制度分封制目标是进行有效统治,对西周前期发展做出了主要贡献宗法制其纽带是父系血缘关系,关键是嫡长子继承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第3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秦朝把专制主义决议方式和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巩固西汉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直接统治,同时减弱宰相权力完善隋唐经过分君权,同时考试取代了门第出身,使官员选拔规范化、制度化、合理化加强宋元北宋深入分权,强干弱枝;元朝实施行省制度,对边疆地域进行直接管理强化衰落明清明朝废除丞相制度,君权;清朝军机处设置使这一制度发展到顶峰第4页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奴隶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封建社会)夏、商、周(分封制、宗法制)战国清朝形成发展

(汉唐宋元)顶峰第一讲、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和中央集权制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476年)(公元前475年——1840--1912年)秦第5页★一、从禅让到王位世袭1.夏朝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

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中国出现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禹2.政治制度(1)王位世袭制:启用

取代原始社会后期禅

让制。商朝建立后,王位有时父子相传,有时是兄终弟及。王位世袭制考点一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主干梳理5分钟,填空第6页(2)行政管理制度中央:设有相、卿士等,掌管政务。地方:封侯和伯于地方,作为臣服于商朝方国首领,定时向商王纳贡,并

。奉命征伐第7页二、分封制和宗法制★★★★★1.分封制★★★★目标

内容对象把

和人口,分别授予

,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义务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命令,有、、和义务权力诸侯在自己封疆内实施再分封,并有设置官员、、独立性影响主动消极巩固统治土地王族功臣先代贵族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征派赋役建立武装巩固王权,加强统治;开发边区,扩大疆域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强国西周后期,周王室衰微,分封制遭到破坏

(主要诸侯国:晋、鲁、燕、宋、齐、等)第8页陈第9页2.宗法制★★★★1、含义:

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制度2、目标:

(确保王权稳定)3、关键内容:

(嫡长子(大宗)和庶子(小宗)有双重关系,既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4、作用:确保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稳定和团结5、与分封制关系: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关系:血缘关系为巩固分封制形成统治秩序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是分封制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政治表达。第10页用漫画了解嫡长子继承制巧解宗法制近年高考对宗法制考查,设置史料大致有三类:一是祭祖、牌匾、家谱等现象;二是亲疏远近、家国一体、忠孝观念;三是嫡长子继承制表现。凡是强调血缘关系,必选宗法制;凡是考查继承权力,不论排行,只看嫡庶。

该漫画是我国古代嫡长子继承制真实写照:立嫡不立长,立长不立贤。第11页

宗法制对后世影响

(1)宗法制促使“忠”“孝”观念深入民心,造就了中华民族“国”与“家”密不可分观念。

(2)受宗法观念长久熏陶,国人养成了谦和忍耐、温良恭敬、勤劳俭朴社会美德和尊老爱幼、弟兄相亲社会公德。

(3)宗法制还影响着中国人社会生活。比如:重男轻女;修族谱;后代继承父亲“姓氏”。

(4)宗法制中“道德专制”“男女不平等”“等级观念”“盲从”等成为民族进步和发展瓶颈。尤其是道德专制造成了国人重人治轻法治,严重妨碍了中国近代以来民主法制进程。第12页高考领航:重点提醒1、微点拨。(P8)2、轻巧识记。(P9)3、答题术语必备。(P9)4、史论归纳。(P10、11)课堂作业:P10、11对点训练课后作业:规范训练第1讲第13页1、在西周封国鲁国宗法体系中,处于大宗地位是:A.周王B.鲁国国君C.卿大夫D.士2、经过宗法制实施,西周形成一个庞大宗族网。“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按宗法制要求,以下在相关范围内一定能成为大宗是:1)周王室——周王正妻所生之子2)周王室——周王嫡长子、嫡长孙3)诸侯国——诸侯嫡长子、嫡长孙4)卿大夫封地——卿大夫嫡长子、嫡长孙A.1234B.123C.234D.23BC第14页3、分封制在西周前期主要影响是①扩大了统治范围②加强了地方统治③巩固了周天子地位④形成了割据混战局面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4.宗法制度是A.以血缘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制度B.以姓别为基础来进行土地分配制度C.以血缘亲疏与嫡庶来选拔官员制度

D.以血缘亲疏与嫡庶来分封诸侯制度AA第15页5\西周时确立分封制,有力地巩固了奴隶制国家政权,形成了“天下共主”局面。但该制度并非经典中央集权制度,主要是因为分封制

A.分封诸侯建立诸侯国,各诸侯国互不统属,都听命于周天子

B.依靠血缘宗亲建立起严格等级秩序,排除了异姓贵族参加政权

C.使土地和人口层层向下分封,中央权力逐层弱化,形成了“国中有国”局面

D.激化了西周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加速了西周灭亡C第16页第二课走向“大一统”秦汉政治一、秦统一1、秦灭六国BC230~BC221

韩、赵、魏、楚、燕、齐2、扩大版图北击匈奴:收河套、修长城、建直道,加强北部边防统一岭南:开渠、置郡、归入中原王朝控制西南夷:五尺道、任官吏、归入中原王朝3影响:扩大帝国规模,推进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格局形成第17页魏第18页1、皇帝制度皇帝独尊:

确立“皇帝”称号;皇帝自称“朕”;命令称“制”或“诏”,印称“玺”。皇权至高无上:

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关键特征

皇位世袭。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二、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第19页(1)三公职责

丞相:百官之首,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太尉:主管军事,不过虚有其位

御史大夫:监察百官(位低权重);(2)九卿:

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

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秦朝中央三公九卿制有何特点?①皇帝任命、不得世袭,皇权至高无上;②分权而设、各司其职、分工明确、效率较高;③丞相位高权重④是一个新官僚体制。2、三公九卿制度:(3)朝议:三公九卿讨论国家军政要务

集思广益,降低决议失误

第20页皇帝三公御史大夫丞相太尉奉常郎中令卫尉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太仆九卿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政事监察百官(位低权重)主管军事,不过虚有其位中央三公九卿第21页宗庙礼仪教和教育事务宫中警卫宫门屯卫宫廷车马司法少数民族和外交事务皇室宗族国家财政皇家财政地位相当还有京城治安宫廷工程建设中尉将作少府第22页(1)演变:

春秋战国出现;

秦建立后推广至全国。(2)内容:

郡直属于中央,设郡守、郡尉、监御史等职官;

县隶属于郡,县级以下有乡、里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3)特点:

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形式;

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4)意义:

是中央集权制主要步骤,

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主要标志,

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3、地方郡县制第23页中央

秦朝从中央到地方金字塔型官僚机构示意图乡地方皇权相权第24页知识扩展:分封制和郡县制比较分封制郡县制盛行于奴隶社会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社会与宗法制相联络,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国家大一统条件下实施,按地域划分分封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郡县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位概不世袭,只有俸禄,没有封地(最大特点)诸侯国相对独立于中央政府之外,有很强地方独立性,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是中央政府属下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加强和国家统一(从根本上否定分封制)共同点:1.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统治;2.都是中国古代社会主要地方行政制度;第25页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影响

(1)主动:巩固了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促进了封建经济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促进以华夏族为主体中华民族形成;这一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制度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停加强与完善。

(2)弊端:这一体制易形成暴政,加重人民负担,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阶级矛盾激化。秦朝暴政使得秦王朝最终被农民起义所推翻。到了封建社会末期,这一制度妨碍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发展,造成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第26页

命题趋向——展现新材料,命题贴近生活[典例1]

(·三水试验中学模拟)某次在中央电视台二套《咏乐汇》节目中,国际巨星成龙在回答一现场观众相关其子房祖名为何姓“房”却不随父姓这一问题时,解释说:这是因为近年才知道自己父亲原来姓“房”,祖名成年后要求认祖归宗才改姓“房”。这一“改姓”现象产生,可能源于古代中国 (

)A.分封制B.宗法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第27页[解题规范]第一步:审题干一明考点:宗法制对中国后世深远影响二抓关键:认祖归宗第二步:析选项察举制是汉朝选拔官员制度,跟“认祖归宗”内容无关与题无关 D郡县制在秦朝全方面确立与推广,主要是为了管理地方,跟“认祖归宗”内容无关与题无关C宗法制对中国人影响包含尊祖敬宗、重视亲情等传统观念与修家谱、祭奠祖先等传统习俗正确B分封制与宗法制同为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互为表里,中国姓氏很多源于封国,但本题是因为要认祖归宗而“改姓”,重点在认祖归宗相关但不准确A 理由对应度选项第28页[典例2]

(·潮州期末)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正确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向主动意义主要在于(

)A.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

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D.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命题趋向——挖掘命题新视角,考查主干知识第29页[解题规范](请自主思索)第一步:审题干一定时空:__________________二明考点:__________________三抓关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古代中国秦始皇时期秦朝选拔官员标准“绝正确专制制度”,“不考虑世系”,考查秦朝打破世袭制意义第30页第二步:析选项军功授爵是商鞅变法办法,秦统一后虽不再局限军功,但依然“以吏为师,以法为教”说法错误D先秦时期即使还未实现最高统治者高度集权,但并非分权政治说法错误C“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角度看”可知是考查政治制度,不是经济与题无关B“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说明秦朝选官标准打破了传统世袭制度,推进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正确A理由对应度选项第31页[课堂感悟高考]1.(·广东高考)“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现象反应了 (

)A.君主专制减弱B.宗法制消亡C.中央集权加强 D.分封制巩固解析:依据“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可知,其反应是西汉前期颁布“附益之法”、限制藩王,目标是加强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与材料相悖。答案:C第32页2.(·广东高考)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 (

)A.宗法制 B.郡县制C.君主专制 D.中央集权制解析:本题考查西周宗法制,意在考查考生分析材料能力。材料中“家国一体”“忠孝观念”反应了宗法制在凝聚宗族、弘扬正气、形成家国观念等方面起着主动作用。答案:A

第33页3.(·广东高考)“封建社会”概念是近代引入中国。右图所表示柳宗元文章主题可能是(

)A.分封制度B.王位继承制度C.郡县制度D.三公九卿制度解析:西周时期实施分封制度,周王把天下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从而建立起一个个诸侯国,也叫“封邦建国”。柳宗元《封建论》就是对这一制度经典叙述。答案:A

第34页4.(·广东高考)右图是明清古建筑中一幅牌匾,与它相关联中国代政治制度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三省六部制 D.内阁制

解析:祠即宗祠,据此既可判断与之相关联制度是宗法制。答案:B

第35页5.(·广东高考)20世纪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章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这一发觉能够印证秦朝 (

)A.政治上四分五裂事实B.出现了造纸业事实C.实施了郡县制度事实D.用泥制陶事实解析: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推行郡县制。A项与史实不符;B项造纸术最早出现于西汉;D项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创造了。答案:C

第36页6.(·海南高考)秦灭六国后,秦王嬴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标是 (

)A.宣扬托古改制B.承袭华夏传统C.突出个人功业D.标榜君权神授解析:结合所学知识,皇帝之称是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所以,把三皇与五帝名称合为“皇帝”,说明他认为王称号不足以显示自己权势和地位,而且其并不但仅满足于作人间最高统者,还要将自己权威罩上神光环。A项说法错误;B、D两项可表达,但与题意不符。答案:C

第37页1.(·浙江高考)中国古代考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关于“分封制”知识,能够判断 (

)①晋国是姬姓封国②晋燕两国能够通婚③晋宋两国能够通婚④秦燕两国能够通婚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经典习题备选]第38页解析:解答本题要明确西周分封详细对象,区分开同姓和异姓。如燕国为王室召公奭、晋国为成王弟叔虞,与鲁国、卫国均为同姓。而宋国为殷商后代微子启、秦国国君当为少昊伯益之后。故晋燕两国不能通婚,排除含②选项。故选C。答案:C

第39页2.(·上海高考)《左传》曰:“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以下成语中“鼎”与材料中“鼎”含义相同是(

)A.人声鼎沸 B.鼎鼎有名C.三足鼎立 D.问鼎中原解析:材料反应了从夏到西周“鼎”迁移,“鼎”被赋予权力象征,夏、商、周三代以九鼎为传国重器,为得天下者所据有。问鼎中原比喻夺取天下,“鼎”被作为国家权力象征,符合题意。答案:D

第40页3.(·重庆高考)《史记·陈涉世家》记载,陈胜在发动起义时说:“天下苦秦久矣。”其表现有(

)①战乱频仍②民族矛盾尖锐③刑罚严酷④土地吞并严重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解析: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实现了国家统一,因而不会“战乱频仍”,①错误;秦朝适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和巩固需要,“民族矛盾尖锐”显然错误,排除②;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刑罚严酷,③正确;秦朝实施土地私有制,土地吞并严重,阶级矛盾激化,④正确。答案:D

第41页4.(·上海高考)在商代,商王和许多邦国首领都称“王”。不过,商王不但是本国君长,他还是邦国 (

)A.国主 B.领主C.盟主 D.君主解析:本题考查商朝时期中央和地方关系。商朝实施内外服制,商王拥有支配内外服实际权力,外服就是从属国与盟国管辖地域。商王与邦国现有平等关系又有从属国与盟国关系,拥有对邦国支配地位商王实质上是盟主。所以正确选项是C。答案:C

第42页5.(·新课标全国高考)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目标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络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主要历史影响在于 (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制度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集权意识C.形成了天下一家文化心理认同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控制第43页解析:分封制经过层层分封确立周王天下共主地位,而受封者在自己封地内大权独揽,享受较强独立性,A项错在“有效控制”;土地与人口控制在受封者而非国家手中,D项错误;周王对诸侯缺乏有效控制,不可能大权独揽,B项不符合事实;宗法制实施嫡长子继承制,把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从而把国与家结合起来,形整天下一家文化心理认同,对后世影响深远。答案:C

第44页6.(·浙江高考)(节选)政治文明演进经历了漫长而艰难过程。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浓厚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所以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第45页

材料二寓封建(注:即分封)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有司之官……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民乌得而不穷,国乌得而不弱?——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主要政治制度。分析说明周秦政治制度主要差异。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其专在下”“其专在上”各指什么。材料中顾炎武提出了怎样思想主张?请给予简明评价。第46页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文明发展历程。第(1)问,西周政治制度主要是分封制和宗法制,秦朝则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差异即可。第(2)问,考查分封制与中央集权制各自弊端,为此顾炎武提出了结合分封制和郡县制优点分权思想,这是对专制主义批判,但与当代民权意识有本质区分。答案:(1)政治制度: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差异: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还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秦朝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制度,君主集权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2)地方权势过大;君主专制。思想主张:提出“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分权思想。评价:批判君主专制,揭露官僚腐败,含有进步性;但还不含有近代“民权”意识。第47页中国封建社会基本政治制度——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1、发展过程中央机构地方机构选官制度秦(统一)建立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汉中朝制度州、郡、县(州刺史)察举制隋唐完善三省六部制道、州(郡府)、县科举制宋加强二府三司路、州(府军监)、县元中书省行省制度(腹里、宣政院)省—路—府—州—县明顶峰废丞相,权分六部(明太祖)设内阁(明成祖)以司礼监牵制内阁八股取士清设军机处和密折制(雍正)理藩院、改土归流P10P10P14P14P15P15P16P16P18-19P19-204、评价主动作用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多民族国家,开拓疆域有利于维护社会安定,促进封建经济发展消极影响明清时期妨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有利于推进先进生产技术和文化传输权力高度集中,加速政治腐败,激化社会矛盾遏制了科学技术深入发展(前期和中期)(后期)2、分封制与郡县制区分P10分封制官员世袭中央任免贵族政治官僚政治郡县制地方自主管理中央垂直管理3、演变特点地方自主性减弱,中央集权强化相权减弱,君权强化P13P13-14第48页决议机构执行机构汉武帝设“中朝”牵制“外朝”示意图皇帝尚书令侍中常侍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九卿

中朝外朝第49页皇帝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起草政令)(执行政务)(审核政令)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特点:三省六部运转机制①三省六部职权现有分工,又有合作,提升了行政效率。②三省分工使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这就减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重大创造。第50页政军财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正相)参知政事(副相)枢密院宋朝二府三司制三司礼部户部吏部兵部工部刑部皇帝“中书主民,枢密主兵,三司主财。”——《宋史·范镇传》中书门下(政事堂)枢密使三司使第51页宰相制度和内阁区分宰相内阁首辅权力起源宰相制度赋予皇帝个人信任职责总领行政,参加决议,有属官侍从咨询为主,无属官任免要经皇帝及大臣商议直接由皇帝意愿决定对皇权影响制约皇权君主专制强化产物,不能制约皇权第52页第53页腹里:河北、山东、山西、内蒙古南部以及河南北部。宣政院:管理全国佛教和藏族军民政教事务中央官署。(西藏、和四川和青海部分地域)十行省+腹里+宣政院属地第54页[历史广角]行省制演变行省起初是指暂时性中央派出机构,元朝统一全国后,行省成为固定、常设地方最高行政机构。明朝建立初年,在地方上废除行中书省,设置直属中央三司,这一变动只是改变行省名称,详细行政区划仍沿袭元朝。清承明制,也设置布政使司,俗称“行省”,简称“省”。沿袭下来到民国,省又被确立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划正式名称,直到今天。第55页[历史广角]不一样社会制度下两种“内阁”

(1)明朝内阁不是法定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或决议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内侍机构,阁臣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而英国内阁是君主立宪制下最高行政机构,责任制内阁是英国君主立宪制关键。

(2)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产物,英国内阁是资产阶级代议制产物,二者社会属性不一样。

(3)明朝内阁首辅及组员由皇帝任命;英国内阁首相由经过议会选举产生占多数席位政党或政党联盟领袖担任,内阁组员由首相提名。第56页第57页[历史广角]八股取士明清科举实施八股取士。考试内容重经义,不切实用,考试命题必须以朱熹所注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为主,并“代圣贤立言”,儒家经典成了入仕必修科目。考试形式死板,内容空洞;考题割裂,偏、难、奇、奥。八股取士束缚了知识分子思想,严重妨碍了科学文化发展,是造成中国近代自然科学落后主要原因之一。

第58页主题一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特点及影响 [自主探究·读史有得]唐代三省六部制特点

材料一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然自汉以来,位号不一样,而唐世宰相,名尤不正。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

——[宋]欧阳修《新唐书》[动漫演示更丰富见课件光盘]超链接第59页

材料二中国帝制时代政治体制两千多年间似无实质性重大改变,但在国家权力运作方式上,却因社会政治经济形势改变展现出不一样运作机制。……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议不再是单纯皇帝个人行为,皇帝最终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程式中”。——刘后滨《唐代中书门下体制下三省机构与职权》

依据所给材料分析,唐代三省六部制有何特点?

[教你读史]材料一中“共议国政”能够得出三省宰相现有分工,又有合作特点。材料二中“决议不再是单纯皇帝个人行为”表明三省拥有一定决议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专制。第60页

三省六部制特点(1)分工明确;提升工作效率。(2)“三省”分层决议,相互制衡。(3)分散相权,集中皇权,但又制约皇权。第61页北宋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举措

材料一宋初,循唐、五代之制,置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中书、密院既称“二府”,每朝奏事,与中书先后上殿。

——(元)脱脱等《宋史》

材料二

(宋)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

——《文件通考》第62页

依据材料一、二归纳宋代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采取办法。

[教你读史]依据材料一中“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可知分割相权;依据材料二中“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可知是经过权力分割使之相互牵制,以到达集权于皇帝目标;依据材料二中“收天下劲兵”可知中央重视对兵权控制。第63页

北宋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举措(1)重文轻武,文人治国。(2)分割地方权力,加强中央权力;分割相权,加强皇权。(3)按照“强干弱枝”“守内虚外”标准布署兵力。(4)从地方财权收归中央角度加强中央集权。第64页[名师归纳·清理过关]减弱相权主要方式在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斗争中,总趋势是皇权不停加强,相权不停减弱。减弱相权主要方式有以下两种。一是分割相权。把相权一分为二(一分为三或更多),使之相互牵制,从而确保皇权独尊。二是转移相权及其机构。权力转移总趋势是由离皇帝身边远人(外朝或外廷大臣)向皇帝身边人(内朝或宫内侍臣、宦室)转移,即由远及近(或由外到内);同时,行使相权机构总是不停地由内朝(宫内)向外朝(外廷)转移,即由内向外。第65页主题二古代中国选官用人制度 [自主探究·读史有得]选官制度发展趋势

材料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官员选拔采取“世卿世禄制”。……从诸侯到士,依据出身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惟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

——《晋书·段灼传》第66页

这一制度……他们经过考试品评人才优劣,为政府机构配置文官。……这一制度到达充分发展,是由一系列考试组成。

——[美]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古代选官制度在选拔标准、选拔方式、选官标准、选官基础有什么发展改变?给我们什么启示?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总结选官制度发展趋势。

[教你读史]从“皆世族”“惟问中正”“经过考试”等信息能够推断出选官制度在选官标准、选官方式上改变;经过第三段材料,推断出选官制度发展到科举制表达标准改变。第67页选官制度发展趋势(1)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步发展为才学。(2)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步发展为公开考试。(3)选官标准:逐步制度化、公开、公平、客观。(4)选官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素质不停提升。(5)主要启示:公开公正、德才兼备、考试录用。第68页[名师归纳·清理过关]

客观公正地对待古代中国选官制度

(1)就地位而言,古代选官制度是确保和巩固统治者统治主要举措。

(2)就作用而言,历代选官制度在执行早期都起到了巩固统治主动作用,但在执行后期,逐步影响和妨碍了社会发展。

(3)就选拔标准和方式而言,古代中国选官制度主要标准经历了由以家世、财产、门第为主到以才学为主变迁,选拔方式渐趋严密科学,形式趋向公开、公平、客观。第69页(4)就选拔程序而言,汉代主要是由地方推选人才为官,隋唐以后主要是由中央采取考试方式选官,从汉至唐选官制度改变充分反应出封建政府将官员选拔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这一实质。

(5)即使科举制弊端(忽略品行、考试内容没有与时俱进)显而易见,但在当初社会大背景下,它主动作用也是不可忽略。第70页主题三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特点及影响 [自主探究·读史有得]宰相制度和内阁区分

材料一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明]朱元璋《明太祖实录》

材料二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明神宗实录》[动漫演示更丰富见课件光盘]超链接第71页

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宰相制度和内阁制区分有哪些。

[教你读史]从材料一可知,明太祖认为丞相存在会造成“专权乱政”,所以认为“罢相”能够“稳当”。材料二中“只备论思顾问”“原非宰相”是关键信息,可知内阁仅是顾问,而非法定机构;由“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可知内阁法定职权其实有限。第72页宰相制度和内阁区分宰相内阁首辅权力起源宰相制度赋予皇帝个人信任职责总领行政,参加决议,有属官侍从咨询为主,无属官任免要经皇帝及大臣商议直接由皇帝意愿决定对皇权影响制约皇权君主专制强化产物,不能制约皇权第73页分析军机处历史作用

材料一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改变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清·军机大臣自嘲诗

材料二军机处设置是清代中枢机构重大变革……内阁变成只是办理例行事务机构,一切机密大政均归于军机处办理。……(军机处)在形式上一直处于暂时机构地位……军机大臣职务也没有制度上要求,一切都是皇帝暂时交办,所以军机大臣只是承旨办事而已,“只供传递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当不好军机大臣》第74页

依据材料一、二分析,军机处工作有何特点?在中央机构中处于何种地位?

[教你读史]材料一自嘲诗刻画了军机处工作特点:遵照意旨办理事务,没有参加决议权力。由材料二中“一切机密大政均归于军机处办理”“一直处于暂时机构地位”“军机大臣没有制度上要求”“皇帝暂时交办”等信息可知,军机处是清中央机构关键;军机处地位并不稳定、且一直处于皇权掌控之中。“军机大臣只是承旨办事而已”说明军机大臣无决议权。第75页军机处于处理军务上突出特点特点表现勤地近内廷,便于皇帝宣召密皇帝召见军机大臣,连太监都不得在侧,军机大臣不得擅交臣僚速办事效率高,能快速处理各种文书,按皇帝旨意办理军务第76页[名师归纳·清理过关]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强化影响(1)主动影响:①有利于多民族国家发展和巩固,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②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③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域经济、文化交流、发展和提升。第77页(2)消极影响:①经济上,束缚了社会生产力发展,妨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②政治上,专制统治空前强化剥夺了人民政治权利和言论自由,民主思想和行动受到压制和打击。③思想文化上,专制统治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妨碍了科技创新发展和文化进步。第78页命题趋向——展现新材料,考查主干知识[典例1]

(·山东高考)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加朝政,其目标是 (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分工协作,提升行政效率

D.缓解矛盾,抑制朋党之争[尤其关注:例题均配有动态课件,见课件光盘]超链接第79页[解题规范]第一步:审题干一定时空:唐朝二明考点:三省六部制三抓关键:“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行宰相权”第二步:析选项选项对应度理由A与题无关“推行科举取士”与题目无关B正确唐高宗这么做根本目标是分割相权,加强皇权C相关但不准确“分工协作,提升行政效率”仅是表现形式,不是目标D说法错误“抑制朋党之争”是唐后期发生现象与史实不符第80页[典例2]

(·广东高考)有些人这么评论当初政治制度:假如宰相制还未废除,宰相就会用古代圣人贤君德行来劝谏君主,君主就不会肆无忌惮。据此可知,他主张 (

)A.限制君权

B.减弱相权

C.实施君主立宪制

D.废除三省六部制命题趋向——挖掘命题新视角,考查主干知识[尤其关注:例题均配有动态课件,见课件光盘]超链接第81页[解题规范](请自主思索)第一步:审题干一定时空:________二明考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抓关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步:析选项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下君权和相权关系“假如宰相制还未废除……君主就不会肆无忌惮”,说明相权对君权有一定约束作用材料没有反应三省六部与题无关D君主立宪制是指以宪法约束君主权力制度,材料中没有反应与题无关C从材料可知评论者反对飞出宰相制

说明错误B评论认为宰相劝谏会使君主不会肆无忌惮,可见相权组成对君权限制,此项正确正确A理由对应度选项第82页[课堂感悟高考]1.(·广东高考)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今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

)A.宗法制终止 B.察举制完善

C.三省六部制设置 D.科举制推行解析:本题考查古代选官制度,意在考查考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和处理问题能力。从材料中可知,隋唐以前选官制度重视门第和父祖官爵,当隋唐时期科举制度推行后,重门第选官标准(如九品中正制)逐步得以改变乃至消失。故正确选项为D。答案:D

第83页2.(·广东高考)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

)A.唐代君主权力不受制约B.唐代以谏官减弱宰相权力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D.宋代君主专制程度高于唐代第84页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意在考查考生分析比较能力。唐代谏官评议皇帝得失说明唐代君主权力受到一定制约,故A、B不符合题意。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宋代谏官向皇帝负责.故C不符合题意。经过对比唐代和宋代谏官产生方式和职责可知,宋代君主专制深入强化。答案:D

第85页3.(·广东高考)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停强化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应这一情况是 (

)A.战国时秦国以王为首,统一后秦王称皇帝

B.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议权,隋代实施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制

C.唐代决议、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方面权力牵制体系

D.明初废除丞相,清初“军国政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

解析:君主专制是指皇权至高无上,一切军国大事由皇帝专断,从秦到清,君主专制不停强化,这是常态。所谓“特殊”情况则是指君主专制受到限制或制衡。清代议政王大臣会议集体决议,对皇权形成极大限制。故D项符合题意。解析:D第86页4.(·广东高考)以下王朝,不曾设置丞相是(

)A.清 B.明C.汉 D.秦解析: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宰相胡惟庸谋反伏诛,于是废丞相。秦、汉以来实施一千六百余年丞相制度自此废除,清承明制不曾设置丞相。答案:A第87页5.(·广东高考)明初,朝臣提议建文帝削藩。随后,建文帝叔叔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起兵,最终占领南京,夺取帝位。此事说明当初 (

)A.实施了内阁制B.设置了军机处

C.实施了分封制D.郡县制受到挑战

解析:注意题干中关键信息:“削藩”,“藩”是指地方割据势力或者地方存在对中央组成潜在威胁势力,C项符合题干要求。答案:C

第88页6.(·海南高考)北宋早期,行使监察职能御史弹劾官员时极少包括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应了 (

)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B.宰相位尊权重传统开始改变 C.专制权力得到深入强化D.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解析:题干主要反应宋代御史与宰相关系改变,以此说明相权减弱,皇权加强,说明专制权力得到深入强化。御史掌握是监察权,A项题干无从反应,D项不符史实;宋代以前历代统治者为了加强皇权,致力于减弱相权,如汉代“中朝”和“外朝”制度、唐代三省六部制,

B项排除。答案:C

课下演练提升见课时跟踪检测

(二)第89页[高效学法集锦]1.利用图示法记忆,了解中央集权加强(1)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斗争示意图:第90页(2)图示郡县制与行省制不一样点:2.利用图示法概览从汉至元中央制度成熟第91页

宋朝三省长官基本不参加政事。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合称“二府”;度支、盐铁、户部合称“三司”,又称计相,是总管财政宰相。

元代中书一省制,设中书省替换三省,为最高行政机关。第92页

中书省最高长官为中书令,由太子充任。其下有左右丞相各一人,“统六官,居令之次,令缺,则总省事,佐天子,理万机”。(《元史》)第93页3.利用图示了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1)中国古代“三权制衡”现象:第94页(2)图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第95页4.漫画了解古代君臣关系改变

图中从左至右,皇帝都坐着,但大臣则由坐到站再到跪,反应出皇帝独尊、君权强化趋势。第96页[相关资料选编]

一、郡国并行制汉在实施郡县制同时,又有封国制存在,这是同秦最大相异之处。早在楚汉战争时期,刘邦为了分化项羽阵营,壮大自己力量,曾封韩信、英布等为王,这些人因为非刘姓,故称“异姓王”。因为异姓王非刘邦嫡系,又雄踞一方,在封立后多年之中,他们相继被诛除殆尽。与此同时,刘邦又大封他子弟为王,称为“同姓王”,高于列侯。当初封立“同姓王”共有9国,他们在封国内是国君,权力很大,其政权与中央基本相同,除太傅和丞相由中央任命外,自御史大夫以下各级官吏,都由诸侯王自己任命。诸侯王还有一定军权、财权等。史称“郡国并行制”。第97页

二、中朝与外朝“内朝”也就是“中朝”。西汉自汉武帝时起,为加强皇权,便宠信近臣,令其充当中书令、侍中、给事中等高级侍从官职,出入禁中,与闻国政。这么,管理国家实权逐步由相府向宫廷转移,方便皇帝控制,因而出现了“内朝”与“外朝”之分。由侍从皇帝宫廷机构组织组成“内朝”,掌握了决议国家政务权力;以丞相为首中央政府组成“外朝”,逐步退居到仅是执行政务地位。用内朝官来压制外朝官以侵夺相权,是汉代中央政治制度发展一个突出特征。至东汉,内朝官制造成外戚与宦官专政局面。外戚当政者加“将军”名号,宦官专权者多加“中常侍”名号。不论外戚还是宦官,都是作为内朝官而专政。第98页

三、宣慰司官名。元代置,在行省之下,分道以总郡县,是行省和郡县之间承转机关,掌管军民事务。亦有称宣慰司都元帅府、宣慰使,设于少数民族地域,直属中央宣政院。明清沿置。四、宣政院元代管理宗教事务和西藏军事民政中央机关。元朝初建,一切建制沿袭唐宋,依据实际需要,亦增设一些新机构,宣政院即是其一,主掌宗教和少数民族事务。因为元朝统治者崇信喇嘛教,大力推行宗教,所以主管宗教事务宣政院权势极大,宣政院下设院使、同知、副使等官。宣政院初名总制院,设置于元世祖至元元年(1264),至元二十五年改为宣政院。宣政院官职人选僧俗并用。遇地方有事,则设行宣政院驻当地处理。凡重大军政问题,均与枢密院共同决定。第99页

五、察举和征辟秦朝以后,封建选官制度有了发展。汉朝主要采取“察举”和“征辟”两种方法来选拔官吏。所谓“察举”,是地方长官在其辖区内,定时考查、选拔人才并推荐给朝廷。这些被推荐人,经过考评授予不一样官职。“察举”之外,皇帝和高级官员也能够征聘有名望和才能人来做官。由朝廷征聘为朝廷官员,称为“征”,由高级官员征聘为自己属官,称为“辟”,或称“辟除”,所以称为“征辟”。第100页

六、孝廉汉武帝接收董仲舒提议,把孝廉作为选拔官吏主要科目之一。主要选拔符合封建伦理道德人,由各郡国在所属吏民中荐举。“孝”就是孝悌人,“廉”就是廉吏。比如《二十四孝》中孝子郭巨,(今属山东长清人)“为母埋儿”故事中说:东汉时,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子可再有,母不可得”。这种残酷“愚孝”,当初被渲染为大孝至孝经典,郭巨遂被荐举为孝廉。以后,所谓以封建伦理为标准,实际上多由世家大族相互吹捧,弄虚作假,沽名钓誉,以图被荐举孝廉入仕,博取高官厚禄。比如邓禹一家,“凡侯者二十九人,公二人,大将军以下十三人,中二千石十四人,列校二十二人,州牧郡守四十八人,其余侍中、将、大夫、郎、谒者,不可胜数”。弘农杨氏四世为三公,汝南袁氏则四世五公。第101页

七、唐代宰相制度唐代宰相名称即使屡有变更,但这种变更是有规律可循。从武德五年到六年,是以三省之长或兼判、遥领三省之长者为相;武德六年到贞观二十三年,是以中书令、侍中、左右仆射为相;从贞观二十三年到乾元元年,是以中书令、侍中、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中书门下三品为相;从乾元元年到唐朝末年,是以中书令、侍中、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相。经过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三代更新变革,趋于完善成熟。中唐以后,地方藩镇林立,朝中宦官专权,三省六部制受到破坏,出现了“内相”“使相”,相权终于旁落,宰相制度趋于败坏。第102页

唐朝丞相选拔制度特点。唐初,战功是选拔丞相主要路径,从武则天统治直到终唐之世,科举制度,尤其是进士科逐步成为主要路径。经过科举取士,经过吏治考试任官,再历经州、县、台省任职锻炼考验,具备决断军国大事才能和智慧,方可寻用为相。入相之后,皇帝定时亲判断其考课,评有等第。由此可见,唐代选相制度愈加健全、完善。第103页

唐代宰相办公特点。唐朝宰相不一样于秦汉,多是他官兼职,或是丞相兼领他职,所以没有独立办公机构——相府,它是集体负责制,主要任务是帮助皇帝议决军国大政,或者拟订皇朝政令,自己不能向政权其它部门发号施令。宰相议事决议,拟订重大政令地方叫政事堂。关于其性质,史学界看法不一。有观点认为,综观唐朝一代,政事堂是宰相帮助皇帝驾驭天下议事决议机关,但若把政事堂看作是凌驾于三省六部之上最高权力机构,是权力很大宰相府,似乎不妥。关于宰相上班制度,开元以前“午前议政于朝堂,午后理务于本司”。天宝末年以后,更直掌事,政事堂印改为中书门下印后,中书令专断相权,从而产生了执政事笔当国宰相。唐朝为了预防宰相专权,利用乡亲、门生故旧拉帮结党之弊,也为了提倡遵章办事,发挥宰臣正常统治效能,还要求了必要回避制度。对退休宰相,物质生活上给予关心和照料,政治上给予一些荣誉和特权。第104页[经典习题备选]1.(·北京高考)下列图是中国某一朝代都城内中枢机构分布示意图。该都城是 (

)A.唐长安B.宋开封C.元大都

D.明北京第105页解析:图中只有“中书省”。由所学知识可知,唐代实施三省六部制,宋代设中书门下、枢密院和参知政事,明代废除中书省,故排除A、B、D三项。元朝实施“一省制”,在中央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故选C项。答案:C第106页2.(·安徽高考)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这句话意在强调 (

)A.应严刑处罚渎职官员

B.选官须重视才学C.官员渎职会危害民生

D.选官应重视品行解析:从材料中能够看出,唐太宗认为选官不能只重才学,还要重视品行,不然会造成官员日后滥用职权,危害百姓。答案:D第107页3.(·全国新课标高考)清代内阁处理公务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改变有千端。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这反应出当初(

)A.内阁职权下降造成官员无所事事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唯命是从解析:材料表达了清朝内阁依照皇帝旨意、公务案例办事,不敢创新。A项不符合史实;C、D两项不符合材料。故答案为B。答案:B第108页4.(·天津高考)清雍正年间,军机处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军机大臣多从“亲臣重臣”中遴选,任命谕旨通常说,命某人“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或“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材料中未能表达出(

)A.在军机处办理要务易于保密B.军机处官员便于皇帝宣召C.军机处官员按才德标准遴选D.军机大臣多为暂时派遣性质解析:依据“军机处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可知,A、B两项表述正确。依据“多从‘亲臣重臣’中遴选”可知,C项错误,符合题意。题干材料中“行走”含义是暂时委派,故D项表述正确。答案:C第109页5.(·江苏高考)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络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统合功效。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能够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第110页材料二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终结果是形成一个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个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有效稳定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作为一个上千年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历史合理性,不然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持久性。……科举创新之处就在不但为社会底层知识分子提供了连续流动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机会均等”……机制,对知识分子社会心理是一个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奋斗精神。——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111页请回答:(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选官制度,并经过与上述选官制度比较,说明科举制历史进步性。(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含有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统合功效。(3)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当代人才选拔历史借鉴价值。第112页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材料“破朋党之私”“徇私舞弊之限制”从打破特权、扩大统治基础、提升官员素质等角度概括。第(2)问,依据关键词“集中”“正统”“稳定性和连续性”进行概括总结。第(3)问,从制度创新、公平理念、激发奋斗精神等方面分析。答案:(1)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进步性: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弊发生;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特权;扩大了官员起源;提升了从政人员文化素质。(2)功效:加强中央集权;确保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正统);维护文明稳定性和连续性。(3)借鉴价值:人才流动机制;客观公平理念;人才激励机制。第113页

一、认识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主要含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含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制度两个概念。

(1)专制主义:是与民主制度相对立概念,表达在帝位终生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

(2)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3)二者关系:地方和中央都必须服从皇帝一人;专制皇权强弱与中央集权程度紧密相关。第114页2.演变过程、趋势和本质第115页

3.历史影响

(1)主动方面:①经济上,有利于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经济活动,为封建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也为中华文明长久领先于世界奠定了基础。②政治上,有利于民族融合,抵抗外来侵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与巩固。③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各地域、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推进了先进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辽阔范围内传输。第116页(2)消极方面:①经济上,封建社会后期,日益束缚了生产力发展,妨碍社会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成长,造成中国社会落后。②政治上,以强化君主专制为关键,形成了长久人治传统,民主政治无从发展,极易出现政治腐败现象,形成暴政,派生出庞大官僚队伍和特权阶层。③思想上,专制统治严格控制思想文化,造成国民愚昧与落后,严重妨碍科技进步。第117页二、古代三大地方行政制度——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比较项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不一样点盛行时代奴隶社会行政制度,盛行于西周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时代确立并盛行于元、明、清和中央政府关系诸侯国相对独立于中央政府,而且权力和地位能够世袭郡、县则是中央政府下属地方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是中央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派出机构,其行政长官直接对中央负责第118页比较项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不一样点作用和影响分封制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一些主动作用,但长久以来其残余势力破坏了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不但在当初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而且经过后世调整和补充,其主动作用愈创造显相同点都是中国古代主要地方行政制度;目标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主动作用第119页

三、中国古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办法

(1)加强君主权力。如秦始皇确立皇权至上皇帝制度,汉武帝利用新儒学神化王权,明清强化君主专制等。

(2)加强思想控制。如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清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等。

(3)变革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如秦朝实施三公九卿制,推行郡县制,汉代实施中外朝制度和刺史制度,明代废丞相设内阁,清设军机处等。

(4)重视选拔官吏和任免官吏。自秦废分封制后,官吏任免权由皇帝一人决定。隋唐之后科举考试,也是培养和选拔忠君之臣主要路径。

(5)加强监察机制。如秦代设御史大夫,汉代设刺史,宋代地方设通判,明代东厂、西厂、锦衣卫等。第120页四、明清内阁与近代西方内阁比较机构项目明清内阁近代西方内阁形成条件封建经济发展,君主专制制度加强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权力地位①明清内阁一直不是法定中央一级行政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内侍机构②内阁首辅也不是宰相,其职权与地位改变完全取决于皇帝①是国家法定行政机构②英国内阁由议会下院多数党领袖组建,对议会负责,接收议会监督;内阁首相实际上控制行政权、立法权等大权③总统制下内阁由总统组建,对议会负责,与议会相独立、相制约历史影响是中君主专制强化主要标志;严重妨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与社会进步巩固了资产阶级民主;极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第121页规范答题类——解答非选择题“一个前提,两个标准”[增分策略指导]

大家都知道高考阅卷是“网上阅卷”,所谓网上阅卷主要是指评阅非选择题。从评卷操作角度来讲,有两个方面考生尤其要注意。第一:字迹一定要清楚,答案要规范,书写要工整。假如含糊不清,扫描之后极难确保阅卷人能够从中找到得分点。第二:一定要注意答题区域,有考生答题时粗心大意,如把26题答案写在27题答题框内,这么造成了失分就太可惜了。为了有效应对高考网上阅卷,解答非选择题要注意“一个前提,两个标准”。第122页一个前提答案要准确规范,书写要工整,要答在要求答题框内。每年高考中都会有一些试卷,因卷面字迹潦草,序号乱置,含糊不清,答题空间安排不合理,使阅卷老师找不着关键点两个标准(1)答案“点要多,面要全,话要短”。回答非选择题要注意答案要多角度,关键点多而全,回答直接,尽可能使用历史专用词句,太简练易漏知识点,影响得高分,可适当采取“多多益善”方法,但要注意“多”是答案点多,是追求“广度”,而“深度”要适可而止,解释话要短,不要重复、烦琐(2)尽可能把答案得分“关键词”写前面。要紧紧围绕设问,把要求回答关键点,以最简练语句按①……②……③分别写出来,每个小关键点后加冒号导出解释,让阅卷老师一眼就能看出你回答关键点,这么轻易得高分,最起码能少失分第123页[经典案例展评]

(·吉林二模)阅读以下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明清科举与宋元相比,最大不一样是八股取士。八股又叫制义,以宋儒注解四书五经命题……作文要仿古人语气,替圣贤立言,采取特定格式……八股取士并不是简单死记硬背,既要考知识,更要考智力和悟性。……考试有严密程序,考官入院,提调官和监试官马上封锁内外门户,不得私自出入。……嘉靖以后,会试也要搜检。考生所带考具都有规矩,如帽用单毡,鞋用薄底,砚台不得过厚……以防夹带。开考后有巡绰官负责巡查监督。考生交卷时由受卷所登记收缴,转送弥封所编号密封,再送誊录所朱笔誊抄,对读朱墨二卷查对无误,将朱卷交同考官分房阅卷。同考再向主考荐卷,均要写出评语。名次确定后在公堂上调入考生原作墨卷对照字号,确定名单发榜。殿试则较为简单,只有一场,收卷后一样弥封编号,交读卷官评定高低,报皇帝钦定名次,送内阁填写黄榜公布。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第124页

材料二清人赵翼写《廿二史札记》,讨论到元朝末年情况,其中有一个标题叫做“元末殉难者多进士”。元代是一个特殊时代,少数民族统治了汉族。但在元王朝行将灭亡时候,殉难人仍以进士居多。……有一个元代汉族人在著作中说,他发觉:金代《登科记》里这些进士,在金朝快被蒙古灭掉时候,很多都成为死难烈士,为金效劳都是汉族人。一样南宋也是这么,文天祥是状元;还有真德秀、陆秀夫这些人,都是进士,是同榜进士。包含明朝末年,也是这么。

——《光明日报》(年11月24日)第125页

材料三1855年英国文官制度刚才建立时试题,考试内容均为数学、法律、政治、国际关系等学科学问。——刘海峰《科举制对西方考试制度影响新探》(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特点。(6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何宋以后朝代末年“殉难者多进士”?(6分)(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为何西方国家在借鉴中国科举制度基础上建立了当代文官考试制度?(6分)

第126页[阅卷话得失]第127页

[点评]优点:考生甲卷面整齐,答题表达了“个前提,两个标准”,关键点(1)(2)(3)表述清楚,关键点简明,有利于阅卷,考生能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紧紧围绕设问,条理作答,应属于上等答卷。缺点:第(1)问关键点①②回答不错,但对材料一隐形信息未能读出来,明清统治者对科举重视,表达了专制主义强化特点,遗漏了这一关键点。第(2)问关键点①回答不错,但一样未能读出材料二隐形信息;这些进士个人命运与朝代息息相关,关键点②表述不清楚。第(3)问对《科举制对西方考试制度影响》隐形信息未能很好了解,即使把主要关键点答出来了,但要注意设问是“西方国家”,不要局限于“英国”。第128页第129页

[点评]值得必定地方:考生乙在答题技巧上,会从材料中获取表层信息,按设问作答,其中显著采分点有:八股取士,考试有严密程序,受理学影响,科举考试公平竞争。存在问题:考生乙历史学科基础较差,未能按“一个前提,两个标准”条了解答非选择题,答题欠规范,有些关键点与采分点一致,但在表述过程中,并未明确表示,有关键点虽已答出,阅卷老师并不一定找到关键点。平时解答非选择题时要严格按照“一个前提,两个标准”进行训练,学会规范答题,争取在高考中取得较理想分数。第130页———[满分答案]—————————[我收获]————(1)特点:①采取八股取士考试形式,到达公平公正标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