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省公开课金奖全国赛课一等奖微课获奖_第1页
各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省公开课金奖全国赛课一等奖微课获奖_第2页
各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省公开课金奖全国赛课一等奖微课获奖_第3页
各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省公开课金奖全国赛课一等奖微课获奖_第4页
各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省公开课金奖全国赛课一等奖微课获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各历史时期阶段特征一、中国古代史1/123通史体系下普通复习方法1、依据文明史观,划分历史阶段;2、按物质文明、制度文明、精神文

明三大角度进行归类和整理;3、进行必要古今中外文明联络。2/123比如:中华文明起源与初步形成

——先秦时期制度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君主专制制度出现农业文明建立农业、手工业、商业情况传统思想文化兴起百家争鸣、文学艺术、传统科技成就宗法制、分封制、县制等3/123单元一:祖国历史开篇----先秦时期(距今170万年-----公元前221年)1、原始社会(距今170万年----公元前2070年):先后经历了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两个阶段2、奴隶社会阶段(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476年):(1)政治上:夏朝时,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并为后世所沿用;商朝强化了奴隶制国家机器;西周确立了以宗法制为关键、以井田制为经济基础分封制;春秋时期出现诸侯争霸战争。4/123(2)经济上:夏、商、西周是中国古代经典“青铜时代”;春秋时期铁器和牛耕使用,加紧了奴隶制经济基础(井田制)瓦解和封建生产关系产生。(3)民族关系上:经过春秋争霸战争,民族融合进程加紧。(4)文化上:突出表现为商文化成熟、春秋时期老子和孔子两位思想家卓越成就。5/1233、封建社会形成阶段----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1)政治上:各国经过变法运动确立了封建制度;吞并战争加速了国家统一步伐。(2)经济上:铁器和牛耕使用和推广,生产力得到发展,封建生产关系逐步确立。(3)民族关系上:以华夏族为关键,各民族逐步融合,奠定统一多民族国家基础。(4)文化上:科技成就,世界领先;哲学思想流派纷呈,百家争鸣;文学艺术,百花竞艳。6/123政治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西周春秋战国7/123政治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西周分封制宗法制青铜农具、石器锄耕、井田制青铜铸造业、晚期有铁器、斜纹提花织物春秋战国大变革:诸侯争霸、分封制瓦解、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各国变法铁犁牛耕、土地私有制确实立、小农经济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冶铁业发展封建城市兴起、政治中心发展为商业中心8/123思想、文化科技西周春秋战国

9/123思想、文化科技西周文字:商:甲骨文;周:金文绘画:原始:彩陶画(自然质朴,不失浪漫)春秋战国春秋:孔子、老子;《诗经》战国:百家争鸣;楚辞;帛画(浪漫神秘,不失古拙)四大创造:①指南仪器:“司南”。②火药原料知识10/1231.走近西周政治文明步骤一:识读图示,走近西周下面两幅示意图形象地反应了西周政治制度基本内容和特征,请判定图一、图二分别指是哪一制度?并在图中A、B两处填上适当内容以完成两图制作。

活动探究:知识点利用11/123图一:分封制A:异姓功臣12/123图二:宗法制B:诸侯13/1232.谈古论今,话小农经济材料一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多治丝麻葛绪捆布,此其分事也。

——《墨子》(1)据材料一概括小农经济突出特征。活动探究:知识点利用答: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14/123材料二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对象。为了确保赋税、徭役供给,封建国家从来关注这一阶层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他们总是采取勉励垦荒等政策,主动培植自耕农。诚然,自耕农这一阶层是很不稳定,经常分化。

——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2)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为何都实施扶植小农经济政策?答: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赋税主要起源,农民是封建国家主要兵源,小农经济情况直接关系到封建经济繁荣和国家安危。15/123材料三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含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

——(西汉)晁错《论贵粟疏》(3)据材料三说明封建社会农民实际生活情况怎样?答:赋税过重、徭役频繁、疾病重大、人情往来、水旱灾害、高利贷盘剥。16/123材料四农民领取生产承包协议书⑷有些人说当今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倒退到了封建小农经济状态,你怎样看?17/123答:这一观点是错误(观点描述),仅看到了表面现象,没看到根本差异(观点阐释:错在哪儿了)。

(结合史实论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实施不改变土地国有制,把土地生产经营权赋予农民个人一个生产组织形式,是社会主义经济组成部分,与封建性私有制小农经济有显著差异。18/1233.主题:孔子光芒

孔子被尊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和十大思想家之一,他是中华民族骄傲和光荣。以孔子为代表儒家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主要原因,那些关于做人、处事和立国名言早已深入人心,并在潜移默化中传布到社会生活各个角落。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取得者在法国巴黎发表宣言:“假如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往汲取孔子智慧。”

年9月28日全球首次举行联合祭孔,参加祭典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教授安黛丽·霍尔说:“儒家思想精要之语对世人能够起到警醒作用,儒家一些价值观念正在融入世界文化主流。”活动探究:知识点利用19/123(2)孔子主要思想主张有哪些?他观点在当初为何不受重视?答案:①“仁”是孔于思想关键,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友好社会人际关系;孔子维护周朝之“礼”,主张贵贱有序;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②孔子“仁”、“礼”思想适应封建社会伦理道德观,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秩序,但在战乱纷争年代,其主张距离激烈社会变革太遥远,必定遭到统治者冷落。20/123(3)康熙帝为何尊称孔子为“万世师表”?答:

孔子创建儒家思想,自汉代取得正统地位以后近两千年时间里,不但是官方意识形态,而且在中国整个思想界占有统治地位,也影响着平民百姓日常生活。

儒家学派成了在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思想流派。21/123(4)孔子思想精华对我们当代精神文明建设有什么主要意义?答:孔于在政治上强调以民为本,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在伦理道德上强调友好人际关系.比如他要求人们注意自我涵养、尊老爱幼、尊师重贤、富有爱心、言必行、恪守社会公德、学习上不耻下问、温故知新、主动进取处世精神等都表达出他对治国和社会生活深刻智慧和优异价值,其思想精华是对世界文明贡献,也为当代文明提供了汲取营养。22/1234.某中学历史教研组拟举行“东西方文明对话”主题展览,邀请学生参加展览筹备与宣传。展览一:公元前六世纪~公元前五世纪中西文明对照:(1)下表是中西文明主要结果人物介绍,请参考已填充文字,完成空白部分。活动探究:知识点利用23/123人名项目中国孔子

古希腊苏格拉底时代特征诸侯争霸,分封制瓦解;铁农具、牛耕出现,井田制瓦解;思想观点评价

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其博大精神文化品格,在世界文化史上含有主要影响。“圣人”开创了希腊哲学新方向,使哲学真正成为研究“人”学问。他思想对后世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仁,仁者爱人;礼,克己复礼;敬鬼神而远之

雅典民主制度全盛;奴隶制经济繁荣(或工商业繁荣);人文主义思想萌芽

美德即知识;认识你自己

24/123分封制在周初起到了巩固统治作用,在后期则造成份裂割据,瓦解了周朝统治,造成这种截然不一样结果主要原因是A.生产力发展B.生产关系发展C.诸侯争权夺利D.井田制破坏练习与检测:学习效果25/123“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孟子·告子》)上述材料不能反应是A.描述了西周分封制情况B.天子与诸侯都是宗族、姻亲关系C.诸侯有供奉天子义务D.当初有诸侯“不朝”现象练习与检测:学习效果26/123《三字经》写道:“周武王,始伐纣,八百载,最长久。”周朝“最长久”制度保障是①分封制②宗法制③井田制④中央集权制度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练习与检测:学习效果27/123公元前782年,幽王宫涅继位,宠幸褒姒。“褒姒不好笑…

幽王为烽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人笑。”这段材料不能表明A.幽王荒淫无道B.分封制确立周王天下共主地位,各封国必须服从周王室政令C.西周末年诸侯势力强大D.分封制下各诸侯王对周王负担军事义务练习与检测:学习效果28/123下图所表示农业工具主要用于A.播种

B.收割C.松土

D.除草练习与检测:学习效果29/123《国语•晋语》载:“宗庙之牲为畎亩之勤”这反应了

A.牛耕出现B.井田制瓦解

C.铁农具使用D.周王室日益衰微练习与检测:学习效果30/123《诗经》是一部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含有主要史料价值。其中“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反应是A.精耕细作技术成熟B.井田制趋于瓦解C.小农经济发展完善D.土地吞并严重练习与检测:学习效果31/123“女吸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家家守村业,白头不出门”不能反应是A.自耕农经济封闭性B.自耕农经济完善性C.自耕农经济保守性D.自耕农经济稳定性练习与检测:学习效果32/123黄梅戏《天仙配》中有这么一段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这段唱词反应了中国古代①自耕农富裕祥和生活境况②自耕农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基本单位③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自耕农主要经营方式④“男耕女织“经营方式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特点之一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④D.②③④练习与检测:学习效果33/123为了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我国政府取消了长久实施农业税。历史上我国农业税起始时间是A.春秋时期B.战国时期C.两汉时期D.隋唐时期练习与检测:学习效果34/123孔子主张社会友好,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这些主张表明其产生共同社会背景是A.社会长久动荡不安B.百家争鸣趋于合流C.奴隶制度全方面瓦解D.封建经济逐步兴起练习与检测:学习效果35/123诸子百家思想,奠定了中国文化基础,对当初和以后社会发展,起了巨大推进作用。从孔子到孟子、荀子,一直贯通一条思想根本是:A.从个人道德涵养入手建设一个礼乐文明理想社会B.人不分贫富贵贱都有受教育资格C.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D.经过学习和实施法制,能够使小人变君子,普通人变圣人。练习与检测:学习效果36/123齐景公向孔子请教怎样为政,孔子说:“国君要像国君样子,臣子要像臣子样子,父亲要像父亲样子,儿子要像儿子样子。”景公高兴地说:“对呀,要不这么,即使有很多粮食,我还能吃得着吗?”这说明孔子提倡A.仁者爱人,了解和体贴他人B.克已复礼,人们应贵贱有序C.政在爱民,国君要严于律已D.忠孝有道,人际关系要友好练习与检测:学习效果37/123先哲孟子曾经说过:“仁、义、礼、智,非由外烁(融化)我也,我固有之也。”这句话表示思想是A.人皆有恻隐之心B.人性本善C.要施“仁政”

D.民贵君轻练习与检测:学习效果38/123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实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表达了孟子一个思想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默认。”此处孟子“一个思想”详细是指;A.制天命而用之B.“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施“仁政”C.兼相爱、交相利D.加强中央集权,预防人民反抗练习与检测:学习效果39/12320.源远流长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文字之一,以下图片展现汉字字体中最早出现是40/123春秋战国古代希腊文明类型制度文明政治制度政治活动物质文明经济类型经济思想精神文明思想发展大河文明海洋文明君主专制萌芽公民集体民主制商鞅变法等梭伦改革等农业经济工商业经济重农抑商重视商业发展百家争鸣人文精神起源中西文明对比春秋战国—古代希腊41/123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他《历史起源与目标》中说,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是人类文明“轴心时代……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中国有孔子、老子……他们提出思想标准塑造了不一样文化传统……但却有许多相通地方。请回答:(1)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比较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5世纪希腊和战国时期中国异同。

(2)这一时期东西方哲学、思想“相通地方”表现在哪里,简明分析原因。原因:经济发展使人作用突显出来。政治:同:处于分裂状态。异:希腊城邦实施公民政治,城邦公民享受较充分政治权利。中国开始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相通地方:都重视人作用。经济:同:都是经济大发展时期。异:希腊工商业较发达,农业相对落后,中国农业发达,重农抑商思想开始占据主流地位。42/1231、夏朝——奴隶制创建时期时间前二十一世纪------前16世纪政治始创王位世袭制,中国开始有了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经济土地归国家全部文化夏历2、商朝——奴隶制发展时期时间前16世纪------前11世纪政治内服外服制度经济①出现青铜农具;②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司母戊鼎(现存最大青铜器)和四羊方尊;③善于经商,有“商人”之称,官府控制商业,以贝作为货币;④烧出了原始瓷器。文化①甲骨文,标志汉字已经成熟;②商朝甲骨文保留了我国最早日月食统计。43/1233、西周——奴隶制强盛时期西周前11世纪------前771年东周:前770------前256年政治①分封制②宗法制③礼乐制。经济①土地制度:井田制(土地国有制);②农业:夏、商、周时期,已经知道种植“五谷”;③青铜:夏、商、周三代被称为“青铜时代”;④商业:实施“工商食官”政策,商业由官府控制,官营手工业占主导。文化文字:金文。44/1234、东周(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瓦解和封建制确实立时期时间前770------前256年春秋:前770-----前476年战国:前476----前2阶段特征总体特征社会大变革春秋时期主要特征:政治: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瓦解。经济:井田制开始瓦解。总体:奴隶社会走向瓦解。战国时期主要特征:政治:诸侯吞并战争;各国变法。经济:封建小农经济逐步确立。思想: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时尚。总体:封建制度确立,封建社会开端。45/123单元二:封建社会初步发展——秦汉时期封建国家分裂与民族大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46/123秦汉(前3世纪至公元3世纪)

经济1、手工业:东汉水排,瓷器成熟,出现白瓷;丝绸之路开通。2、商业:“市”形成与发展(坊市分开,设令、长管理);主要商业城市(汉代长安、洛阳、临淄、宛、成都等大城市,发展为著名商业中心)。政治1、秦始皇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皇帝制、中央官制、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影响。2、东汉:汉承秦制;郡国并行;察举制文化1、思想:秦始皇焚书坑儒;西汉董仲舒新儒学主张;汉武帝使儒学成为正统方法。2、文艺:秦统一文字,篆、隶通行,出现草书、楷书、行书;汉赋。3、科学:造纸术西汉创造、东汉蔡伦改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并加强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发展儒学成为正统,科技世界领先,中华文化气势恢弘封建经济初步发展封建社会初步发展47/123秦朝历史阶段特征:封建社会初步形成①结束春秋战国以来几百年分裂割据局面②建立起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封建国家,使统一思想深入人心。③秦朝开创一系列巩固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和办法,为后世封建统治者所继承和改进。④留下伟大工程万里长城对后世影响深远。48/123两汉历史阶段特征:封建社会初步形成①是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大发展时期②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疆域扩大,西域、西南夷、百越开始纳入汉朝版图)③中国开始走向世界(丝绸之路,中外交流频繁)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深入完善⑤社会经济逐步发展,农、工、商业成就,为后世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⑥儒家思思开始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⑦文化多样化、领先世界、气势恢宏49/123时间秦朝:前221----前2西汉:前202----公元23年东汉:25----2表格: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时期:秦汉文明(前221-220年)总体特征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封建国家建立和初步发展。50/123阶段特征政治①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②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和巩固,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机构和官制逐步完善。③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初步发展。经济①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和巩固。②经济思想上确立了“重农抑商”、以农业为本,工商为末观念。③封建经济得到了初步发展。思想文化①儒家思想逐步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以适应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需要和巩固统一要求;②封建教育模式逐步形成,创建了太学和形成了地方教育系统。③科学技术上确立了在世界领先地位,实现了文字统一,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文化成就气势辉煌。民族汉与周围少数民族往来频繁,统一多民族国家初步发展。对外①丝绸之路开辟,中西之间通商友好关系发展起来;②对外交往以陆路为主。51/123魏晋南北朝(3世纪至6世纪晚期)封建国家分裂,民族大融合,江南开发经济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技术日臻成熟。《齐民要术》;创造灌钢法。政治长久分裂割据是基本格局,也孕育统一趋势(民族融合)。九品中正制。文化文艺::书法进入自觉发展阶段,楷书完善、草书成熟。王羲之《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真正意义中国画形成,顾恺之《女史箴图》等。佛道盛行,科技发展。52/123三国历史阶段特征: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①是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复杂,斗争激烈战争频繁,国家处于分裂时期②对东汉末年大混乱来说,局部统一是历史进步,是趋向统一必要步骤③是江南、西南深入得到开发和北方经济逐步恢复时期;④是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取得相当成就和进步时期⑤一批地主阶级政治家和军事家思想对后世影响较大53/123两晋南北朝历史阶段特征: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①政治上: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南北政权更替频繁;士族势力由兴盛走向衰落;④民族关系上:民族大融合步伐加紧。②经济上:江南快速开发,中原相对停滞;③文化上:宗教在这一时期成了地主阶级思想统治主要工具;同时宗教又影响着哲学、文学和艺术;54/123时间三国——西晋南:东晋——南朝北:十六国——北朝阶段特征总特征封建国家长久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政治①封建国家长久分裂,但分裂中孕育着统一原因;②政权更替频繁;③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④士族制度盛行,成为割据分裂政治基础。经济①北方经济几经破坏与恢复,延缓了发展速度;②江南经济较大发展,经济重心出现南移趋势;③北魏开始出现均田制和租调制;④士族庄园经济、寺院经济占有主要地位。思想文化①天文、地理、数学等科技水平居世界领先地位;②佛教、道教盛行,儒学发展出现危机;③文学艺术成就突出。民族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趋势。55/123古代中华文明鼎盛时期:隋唐(581-907年)

时间隋朝:581----6唐朝:618----9总体特征是我国封建社会繁荣阶段,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主要发展时期。56/123阶段特征政治①国家统一,政治清明,疆域辽阔,国力强盛;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深入完善;③深入完善了选官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经济①农业、手工业、商业全方面繁荣;②出现了一些各具特色工商业城市;③均田制和租庸调制;④南北方经济发展水平展现出相对平衡势态;⑤赋税制度出现大变革,两税法开始改变以人丁为主征税标准文化全方面繁荣、兼收并蓄、世界领先、影响深远;民族①政府执行较为开明民族政策;②民族和睦,统一多民族国家深入发展。对外①对外交通发达,对外开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②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广泛吸纳。57/123古代中华文明继续发展时期:宋元文明(907-1271年)时间五代十国:902----979年辽:916----1125年北宋:960----1127年西夏:1038-------1227年金:1115----1234年南宋:1127----1279年元:1271---------1368年总体特征封建经济深入发展和民族融合深入加强58/123阶段特征政治①封建国家从分裂割据、民族政权并立到逐步实现大一统;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深入发展;③民族融合深入加强;④实施了较为开明对外开放政策。经济①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②商品经济有了新发展,海外贸易发达;③封建生产方式大规模向边疆扩展文化①儒学思想发展为理学;②科学技术仍处世界前列;③宋词元曲,书画艺术繁荣。民族①民族政权并立,各政权之间有战有和,以和为主;②民族融合出现又一次高潮,元朝时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对外①中外交流频繁,交往范围扩大;②海上“丝绸之路”发达;③对外以官方贸易为主。59/123古代中华文明繁盛与危机并存:明清文明(14—19世纪中期)(1368-1840)时间明朝:1368-----1644年清朝:1644-----19总特征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和统一多民族国家深入巩固。60/123统一多民族国家深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明清时期(1368----1840)1、政治上: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而且日益僵化、腐朽、反动,对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一定妨碍作用,反应出封建制度逐步走向衰落。2、经济上: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到达顶峰;在商品经济活跃基础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得以产生并有迟缓发展。61/1233、民族关系上:明清政府注意发展民族之间往来,平定了民族分裂势力叛乱,加强了对边疆地域管辖,版图辽阔版图最终确定,以汉族为主体中华民族大家庭在清朝基本定型,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深入巩固。4、对外关系上:由活跃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逐步转向闭关锁国;中国与外来侵略势力矛盾尖锐,出现了大规模侵略与反侵略战争。5、文化上:承古萌新是明清文化总体特点,表现在:古典文化进入总结阶段(集大成科技著作问世,官方编纂大型图书);反封建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小说成为文学主流;“西学东渐”局面形成,西方近代科技开始传入中国。62/123(一)明朝建立和专制制度加强

1.明朝建立: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应天(今南京)称帝,明朝建立。

2.专制制度加强:在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地方废行省,三司分权。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与兵部相制约。制订《大明律》。建立锦衣卫、东厂、西厂。63/123(二)清朝建立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

1.满洲兴起和建国: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八旗制度,1616年建立后金政权,1636年皇太极改女真为满洲,改国号为清。

2.清军入关和统一中国:1644年,吴三桂降清,清军入关,顺治帝迁都北京,经过二十多年战争,统一中国。

3.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和军机处: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军国大事,皇权受到限制。康熙设南书房。雍正时设军机处,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

4.文字狱:造成社会恐怖,禁锢了思想,摧残了人才,妨碍了社会发展与进步。64/123(三)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1.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

一条鞭法:将原来田赋、徭役、杂税“并为一条”,折成银两,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多寡来分担。是我国赋役史上一次重大改革。

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地丁银。

2.农业:棉花种植由江南推向江北。引进了高产农作物。经济作物形成专业生产区域。65/1233.手工业:生产工具革新,生产技术提升,分工日益细密,生产规模扩大,出现了新生产关系。

4.商业:国内市场扩大,品种增大;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出现了全国性商贸城市;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

5.资本主义萌芽:明朝中后期出现,清代继续发展;发展十分迟缓,萌芽状态;封建制度妨碍资本主义萌芽成长。6.对外贸易:明中后期和清朝实施海禁、闭关政策,中国逐步落后于世界时尚。66/123(四)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1.蒙古族:明长城修建;反对准噶尔分裂势力;平定回部反动贵族大小和卓弟兄叛乱;渥巴锡率领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2.西藏地域:明朝在西藏地域设卫所,建立僧官制度;清朝册封“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派驻藏大臣,建立金瓶挚签制度。

3.台湾府设置:1683年施琅收回台湾,1684年清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4.清朝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及其从属岛屿,南包南海诸岛。5.行政区划:18个省,5个将军辖区,两个办事大臣辖区和蒙古盟旗。67/123(五)明清时期对外关系和反抗外来侵略斗争

1.郑和下西洋。

2.戚继光抗倭。

3.葡萄牙殖民者租占澳门,从1553年“借地晾晒”到暂居贸易地,再强行租占。

4.郑成功收复台湾: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郑成功收复台湾,台湾开发。

5.雅克萨自卫还击战:俄国侵略我国东北地域,1685、1686年两次雅克萨之战打败俄军。结果:签署《尼布楚条约》68/123(六)明、清时期文化

1.科学技术:李时珍著《本草纲目》,徐光启著《农政全书》,徐霞客著《徐霞客游记》。宋应星著《天工开物》。

2.理学发展:封建统治者官方哲学———理学和心学相继占统治地位。

3.进步思想家: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4.明清小说:《三国演义》(罗),我国最早长篇小说。《水浒传》(施),我国第一部以农民战争为题材长篇小说。《红楼梦》曹、高鹗,古代最优异长篇小说。5.大型图书编纂:《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69/123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历程起源和奠基时期——先秦时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1年)

原始社会:原始人群时期——氏族公社时期奴隶社会:夏朝-奴隶社会形成;

商朝-奴隶社会发展;西周-奴隶社会强盛;春秋-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战国时期封建社会初步发展——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秦—西汉—新—东汉封建社会分裂与民族大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589)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封建社会高度繁荣——隋唐时期(581~907)隋-唐封建社会再次分裂与民族融合——五代宋辽西夏金元时期(907~1368)五代十国——辽夏宋并立——宋金对峙——元封建社会衰落——明清(1368~1911)明—清70/123第二部分中国近代当代史

一、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端71/123中国近当代史各历史时期阶段特征单元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1840年------19世纪60年代)1、政治上:(1)自鸦片战争起,中国领土、领海、司法、关税、贸易等主权开始遭到破坏。(2)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由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矛盾转变为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矛盾,其中,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矛盾成为中国近代社会主要矛盾。72/123(3)中国革命任务发生改变:由反对本国封建统治转变为反对外国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双重担务。(4)中国革命性质发生改变,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5)阶级关系发生改变:19世纪四五十年代,在外商开设船坞和工厂里,第一批无产阶级诞生;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出现了一批为外国列强转卖商品、收购原料中国人,称为买办商人;1851---1864年间,中国发生了太平天国运动。73/1232、经济上:(1)鸦片战争后,西方商品涌入中国市场,促使中国自然经济开始逐步解体,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提供了条件。(2)19世纪70年代以前,西方列强对华经济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资本输出为辅,中国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74/1233、对外关系上:西方列强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1840年-----1842年)、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1860年),清政府被迫由闭关锁国转为对外开放,由妄自尊大转为对外妥协;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清政府开始成为西方列强附庸和工具。4、思想文化上: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思想界萌发了向西方学习新思想,地主阶级先进知识分子林则徐、魏源等人提倡“师夷长技以制夷”,农民运动领袖洪仁玕提出第一个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方案,形成“西学东渐”局面。75/123(一)鸦片战争

★林则徐禁烟

(1)办法:①整理海防;②缉拿烟贩;③收缴鸦片;④虎门销烟。

(2)评价:①是中国人民正义举动,它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华民族维护民族尊严和反抗外国侵略坚强决心。②它标志着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伟大起点。③林则徐是民族英雄。④虎门销烟仅仅是借口、导火线,而不是战争暴发根本原因。工业革命后英国资产阶级利益需要是造成这场战争根本原因。76/1231.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和世界国内,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军备废弛,财政空虚,闭关锁国。国际上,资产阶级统治先后确立,工业革命相继完成。

2.鸦片战争过程:封锁珠江口→天津白河口→侵占香港岛→南京下关江西。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精神。77/1233.鸦片战争性质

英国政府发动这次侵略战争是蓄谋已久。马克思曾指出:这是英国“意在维护鸦片贸易而发动和进行对华战争。”(《鸦片贸易史》)。在这里,很清楚地表明:英国用武力来保护肮脏鸦片走私,是这次战争发生直接原因,也表明这次战争性质对英国来说,完全是非正义侵略战争,而中国被迫进行则是反侵略自卫战争。78/123(二)鸦片战争影响

1.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1)割香港岛给英国。

(2)赔款2100万银元。

(3)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4)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约定(协定关税)。★《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中法《黄埔条约》、中美《望厦条约》79/123(三)第二次鸦片战争

1.第二次鸦片战争暴发原因

(1)国际:①19世纪50年代,世界资本主义快速发展,迫切要求扩大海外殖民地市场,企图经过“修约”扩大侵华权益,深入打开中国市场──根本原因。②1856年,英法与俄克里米亚战争结束,使英法得以腾出手来发动侵华战争。(2)国内:①清政府正倾尽全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②清政府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心怀疑惧,拒绝修约──直接原因。80/1232.事件经过:①时间:1856年10月—1860年。②过程:攻占广州→攻占天津→攻占北京③1860年洗劫并焚毁圆明园。

3.《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4.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俄国经过《瑷珲条约》、《北京条约》、《勘分西北界约记》、《改订条约》及以后五个勘界议定书侵吞了我国北方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领土。81/1235.第二次鸦片战争影响

(1)在政治上,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主权;清朝统治者集团,开始分化。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2)在经济上,外国侵略势力扩张到沿海各省,并伸向内地,方便了它们倾销商品,掠夺廉价原料和劳动力,使中国难以抵挡资本主义经济侵略冲击。同时,中国洋务运动兴起,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总之,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了。82/123(四)太平天国运动

1.金田起义和定都天京:1851年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权;1853年定都天京,正式建立同清对峙农民政权。

2.《天朝田亩制度》:内容:土地平均分配;产品统归圣库。目标:建立“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理想社会。评价:①革命纲领,反应农民强烈愿望。②农民反封建斗争思想结晶。③空想,无法实施。

3.《资政新篇》:洪仁玕提出了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新方案。83/1234.太平天国失败:标志:1864年,天京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失败原因:主观上,农民阶级不足,战略上失误。客观上: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反封建反侵略农民革命战争。

功劳:①加速了清朝封建制度衰落与瓦解。②反封建同时,又担负起反侵略任务。③是几千年来农民战争最高峰。④提出了第一个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方案。⑤是亚洲反殖民侵略主要组成部分。84/123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19世纪60年代---1901年)1、政治上:(1)中国主权深入沦丧,到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空前加剧。(2)二鸦以后,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出现暂时“和好”局面。19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边疆出现新危机,还暴发了大规模侵华战争,即中法战争(1883---1885)、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1901年《辛丑条约》签署,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工具,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最终确立。85/123(3)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斗争高涨:农民阶级掀起反帝爱国义和团运动(1898--1900);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在政治上代表维新派发起戊戌变法运动;由代表民族资产阶级中下层利益孙中山先生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兴起(以1894年建立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为起点)。(4)阶级关系发生变动:19世纪60年代,地主阶级统治集团内部分化出洋务派,发起洋务运动;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诞生;伴随外商企业、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中国无产阶级力量得到发展。86/1232、经济上:(1)中国封建自然经济深入解体。(2)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地主阶级洋务派兴办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中国经济近代化由此开端。(3)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在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有了初步发展。(4)19世纪70年代以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由以商品输出为主逐步发展为以资本输出为主。87/1233、对外关系上:(1)清政府逐步放弃了抵抗,最终成为列强统治中国工具。(2)1861年,清政府设置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外交机构总理衙门,1901年改为外务部。4、思想文化上:(1)“向西方学习”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即由“器物”到“制度”,也就是由地主阶级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发展到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和维新派“君主立宪”。(2)19世纪60年代以后,洋务派创办新式学堂,还派人出国留学,中国教育近代化由此起步。88/123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化(1901年----1919年)1、政治上:(1)帝国主义推行“以华治华”策略,先后扶植清政府、北洋军阀集团作为其统治中国工具。(2)中国近代两大矛盾趋于汇流,集中表达为人民大众同清政府、北洋军阀集团之间矛盾。(3)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结束了清政府反动统治和长达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不过,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国进入北洋军阀集团黑暗统治时期。革命派为了反对专制独裁,维护民主共和,进行了一系列斗争,如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反张勋复辟斗争、护法运动。(4)辛亥革命以后,无产阶级成长壮大,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化,为中共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89/1232、经济上:“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深入发展,出现了短暂春天,“实业救国”成为当初社会经济领域主要思潮。不过,其发展仍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特征。3、对外关系上:(1)帝国主义干涉中国革命,扶植中国反动势力作为其统治中国代理人。(2)“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日美加紧侵略中国,尤其是日本,形成暂时独霸中国局面。90/1234、思想文化上:(1)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民国政府仿效西方国家制订和完善学制。(2)20世纪初以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在中国深入传输。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和“实业救国”成为两大思潮。(3)袁世凯推行“尊孔复古”逆流,促使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即激进派)发起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两大旗帜,把斗争矛头指向封建儒家传统思想道德;十月革命以后1918年,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为中国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91/123四:革命新曙光和国民大革命(1919年-1927年)1、政治上:(1)中国处于帝国主义支持下北洋军阀统治之下,军阀混战,“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共同愿望。(2)在1919年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作为独立力量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成为中国革命领导者。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在1922年二大上,制订了适合国情民主革命纲领。(3)1924年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国民大革命运动由此开始,经过几年斗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集团反动统治,但因为党内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等原因而最终究于失败。92/1232、经济上:一战结束以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加紧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民族工业又走向萧条。3、对外关系上:(1)一战结束以后,中国重新回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局面。(2)中共在民主革命纲领中明确提出反帝主张;孙中山在新三民主义中也明确提出反帝主张。(3)国民大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1925年,在中共领导下,掀起反帝爱国运动五卅运动;1927年,武汉国民政府收回了汉口、九江英租界。4、思想文化上: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共领导中国革命指导思想。在国民大革命中,马克思主义和新三民主义共同指导中国革命,其中,新三民主义是国共合作政治基础,是大革命主要指导思想。93/123五:国共十年对峙(1927年-----1937年)1、政治上:(1)1927年秋,宁汉合流,标志着国民党一党专政统治建立。1928年底,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了全国。蒋介石采取各项办法,加强了专制独裁统治。(2)以井冈山革命依据地创建为标志,中共逐步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夺取革命胜利道路,即实施工农武装割据,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江西瑞金成立,国共对峙局面正式形成。1935年召开遵义会议是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标志。94/1232、经济上:(1)国民政府经过整理税务、控制金融、改革币制、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逐步建立起官僚资本对国民经济控制,民族资本主义也有了显著发展,但美国在华经济势力急剧增加。(2)中共在农村革命依据地实施土地革命,着手处理农民土地问题。为粉碎国民政府经济封锁,中共开展经济建设,把农业生产放在首位,还兴办了一些军需工业和民用工业。(3)民族危机加深,抗日救亡运动兴起。中共依据形势改变,不停调整对国民党政策,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处理,揭开国共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序幕。95/1233、军事上:(1)国民党各派新军阀为争夺势力范围而展开军阀混战,如蒋桂战争、蒋冯战争、中原大战。(2)国民党集团对农村革命依据地进行了五次围剿,前四次中共均取得反围剿胜利,第五次反围剿因王明左倾错误推行而失败,红军所以被迫长征。(3)从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起,中国爱国力量(国民党爱国官兵、中共)开始抗击日本侵略,中国局部抗战开始。96/1234、对外关系上:(1)国民政府发起改订新约运动,中国国际地位有所提升。(2)九一八事变后,中共提倡并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以西安事变和平处理为标志)。(3)国民政府对日本侵华先后实施不抵抗政策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民族危机加深。西安事变和平处理,标志着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破产。97/123六:中华民族抗日战争(1937年-------1945年)1、政治上:(1)1937年,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进行全民族抗战。(2)国民政府坚持以一党专政、特务统治、保甲制度为特征独裁统治。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后,蒋介石一再制造反共高潮。(3)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依据地按三三制标准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对国民党顽固派制造反共高潮实施果断回击方针。(4)日本在沦陷区实施“以华治华”策略,扶植汪伪政权。98/1232、经济上:(1)国民政府实施统制经济政策,官僚资本急剧膨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严重受挫。(2)中共在抗日依据地实施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土地政策,并开展大生产运动,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3)日本对沦陷区经济实施“以战养战”方针,在农业、工矿交通运输业、金融、劳动力等方面对沦陷区进行横蛮经济掠夺。99/1233、军事上:(1)抗日战争经历了战略防御(1937年7月----1938年10月)、战略相持(1938年10月----1945年8月)、战略反攻(1945年8月)三个阶段,抗战最终胜利。(2)国民党在抗战早期(防御阶段)主动地组织淞沪、太原(平型关大捷)、徐州(台儿庄战役)、武汉等会战,正面战场成为抗战早期主战场。抗战相持阶段到来后,国民党消极抗日、主动反共。因为国民党推行片面抗战路线,抗战期间正面战场丧师失地。100/123(3)抗战早期,中共开辟敌后抗日依据地,推行全方面抗战路线,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战场作战。相持阶段到来以后,中共领导敌后战场成为抗日主战场。(4)日军在抗战早期实施全方面进攻、速战速决方针。相持阶段到来后,日军改变侵华策略,重点进攻中共领导八路军、新四军及其敌后抗日依据地,对国民政府则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101/1234、对外关系上:(1)日本全方面侵华,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中国与美苏英等结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1942年初),中国抗战得到国际援助,中国因抗日战争国际地位显著提升。(2)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国首脑开罗会晤,《开罗宣言》第一次认可台湾是中国自古以来不可分割组成部分。国民政府分别与英美签约,宣告英美等国经过不平等条约攫取治外法权(即领事裁判权)等一些特权被废除,这是抗战期间国民政府取得重大外交结果。102/123七:人民解放战争(1945年------1949年)1、政治上:抗战胜利后,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下国民党反动派矛盾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国共两党由政治斗争为主发展到军事斗争为主;在中共领导下,中国人民取得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国民党在大陆反动统治被推翻(以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为标志)。2、经济上:(1)因为美国经济侵略、国民党横蛮掠夺和内战巨大消耗,国统区经济陷入瓦解。(2)中共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和经济建设,为解放战争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103/1233、军事上:在全方面内战暴发以前,解放区军民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发动局部进攻。1946年6月全方面内战暴发后,人民解放军先后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全方面进攻和重点进攻,成功进行了战略反攻(以1947年三路大军挺进中原为标志)、战略决战(即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北平和平谈判破裂后开始)、追歼残敌等军事行动,最终取得胜利。104/1234、对外关系上:(1)抗战胜利后,中国(蒋介石国民政府)成为联合国创始组员国和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2)美国推行扶蒋反共政策,国民党集团大肆出卖国家主权。(3)人民解放战争胜利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侵略势力,中国人民由此赢得了民族独立。105/123八: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1949年------1956年)1、政治上:(1)过渡时期(1949-56)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以后,中共领导下多党合作、民主协商政治制度初步确立。(3)建国早期,党和政府为巩固政权(面临两大任务之一)采取了一系列办法,主要有:基本统一大陆;镇压反革命等。106/123(4)1954年秋,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制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我国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形成,政协代行人大职权过渡状态结束。(5)在少数民族地域进行民主改革或土地改革,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6)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107/1232、经济上:(1)建国早期,党和政府为了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采取了一系列办法,主要有:没收国民政府财产和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接着在企业中进行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农村进行土地改革,接着开展互助合作,兴修水利。(2)1953年颁布过渡时期总路线,并由此制订一五计划,开始进行三大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经济建设,一五计划要求优先发展重工业。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使我国生产资料全部制结构发生改变,由各种经济成份并存发展为单一公有制经济。108/1233、对外关系上:(1)废除旧中国一切不平等条约,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2)进行抗美援朝战争,取得战争胜利,保卫了朝鲜独立和中国安全。(3)同苏联等许多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实施“一边倒”外交方针,以冲破美国外交孤立政策。(4)提出和平共处五项标准,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问题基本准则,标志我国外交政策成熟。(5)1954年出席日内瓦会议,在会上发挥了主动作用。1955年出席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圆满成功。109/123九: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波折前进(1956年-------1976年)1、政治上:

1956年八大指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先进社会制度与落后生产力之间矛盾,要求了发展生产力总任务。

不过,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标志着党从理论上修改了八大关于我国主要矛盾科学论断。今后,阶级斗争扩大化逐步升级,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酿成长达十年“文化大革命”。左倾错误泛滥给我国各项事业带来了极大危害。110/1232、经济上:(1)1958年,党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随即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国民经济百分比严重失调,出现了1959-1961年严重困难局面。1960年冬,党开始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升”方针(简称“八字方针”),国民经济逐步得到恢复。(2)十年文革时期,政治上动荡使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但因为广大干群自觉抵制左倾错误,以及周恩来、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时努力,经济建设还是取得了一定成就。111/1233、对外关系上:(1)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中苏关系走向恶化,中美关系依然担心,中国外交环境恶化。(2)1971年,第26届联大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内正当权利,美日等国在联合国内制造“两个中国”阴谋破产。(3)1972年,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中日建交。今后,许多国家纷纷同中国建交。(4)70年代,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理论,促进了第三世界国家间团结与合作。112/123十:社会主义当代化建设新局面形成(1976年--------)1、政治上:在经历了两年徘徊(1976-1978年,华国锋)中前进局面之后,以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