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饮酒》(其五) 课堂实录_第1页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饮酒》(其五) 课堂实录_第2页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饮酒》(其五) 课堂实录_第3页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饮酒》(其五) 课堂实录_第4页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饮酒》(其五) 课堂实录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饮酒》(其五)课堂实录教学过程师:在这样一个春雨朦胧的日子里我们一起走进《饮酒》其五。同学们看一看老师写的这个题目,你有什么发现没有?【屏显】生:这个“饮”字比“酒”字更大。师:我可能没有说清楚,我的意思是让你关注的是题目本身。这个题目和我们平常看到的题目有什么不一样?生:这个是在描述一件事情。师:这个题目非常的短,在描述一件什么事呀?生:喝酒。师:我们知道陶渊明非常喜欢喝酒,我们看“饮酒”的后面这个“其五”代表什么意思呀?生:陶渊明在喝酒的时候一共写了二十篇,这是其中的第五篇。师:哇,你太厉害了,你知道这个背景,他一共写了《饮酒》的组诗20首,这是其中的一篇。我们来看一看陶渊明写的《饮酒》组诗的序言是怎么说的。【屏显】“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从这句话当中,你能看出作者是在一个什么样的情况下写出这首《饮酒》的?生:喝完酒之后在闲暇的时候,自己作诗,自己娱乐。师:自娱自乐。喝酒是陶渊明的嗜好,从哪句可以看出来呢?生:“无夕不饮”,没有哪一天不喝酒。师:只要有酒,每天都喝。我们来看一看。【屏显】“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每每喝酒一定要喝醉,不醉不归的陶渊明。在他所有的组诗中,格调最高,流传最广的就是他的这首《饮酒》。那么,今天我们要走进的就是他的这首诗。这首《饮酒》是一篇五言的古诗,所谓“古诗”,就是相对于唐诗的绝句和律诗而言的。它每句有五个字,我们读的时候采用二三式。二三式是什么意思?【屏显】生:前两个字和后三个字有个间隔。师:你给我们示范一下呗。生示范生齐读师:大家读的很流畅,但是读古诗不能用一个语调去读,比如“结庐在人境”这个“境”字我们要收的稍微快一点。“而无车马喧”你看这个“喧”字,拉长一点。古诗在读的时候,相对要缓一点。试试看。生齐读师:大家注意下,第四个字的时候读的稍微快一点。示范“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师:下面我们再挑战一下。大家知道乡音吗?乡音是我们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烙印,你凭什么说你是苏州人?你能不能用苏州话,或者你的家乡方言来读一读这首古诗。生用方言读。老师用扬州话范读。师:大家感受一下方言和普通话读有什么不一样?生:方言读更有情感。师:有很多语音在普通话里已经没有了,但是在方言里我们可以读出来。有的在普通话里不押韵的,但是在方言里押韵的。这个你注意了吗?所以我们一定要把方言拾起来,运用到古诗词当中。下面呢,我有一个疑问,“悠然见南山”这里是读xiàn?还是jiàn呢?生:我认为读jiàn,因为他看见了南山。生:我认为读xiàn,因为“风吹草低见牛羊。”【屏显】师:究竟是哪一个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个是它们的古字,这个“见”,上面是一个大眼睛,下面是一个身体,把人的眼睛突出的那么大,这就是眼睛在看,这是一种非主动的,不是眼睛追逐物,而是物在走近眼睛。“看”就不一样了,把手放到眼睛上面,孙悟空那种感觉,它是主动的。所以这个“见”本身就是非主动。“jiàn”在这里,是说的通的。但是哪一个更好?“xiàn”南山是我不经意间看到的,“xiàn”是南山突然出现在我们的面前,所以这里用“xiàn”,是不是更好一些呢?我们可以再揣摩,这就是我们在一个字中的品鉴。师:老师有个习惯,我每读一首诗,我总要把这个文章的脉络捋清楚了,文章的行文思路是怎么样的?你在下面理一理。文章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什么?生:我觉得第一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描写景物。第二句抒发感想。中间都是在描写景的。最后“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在抒发感想。师:这个思路是对的,他采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方式。这个表达方式是否正确呢?首先我们来看第一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它用了什么表达方式?生:记叙。师:第二句呢?生:议论师:下面的两句是写景,是什么表达方式?生:描写师:最后呢?生:抒情加议论。【屏显】师:大家看一看,文章的脉络是我们要首先搞清楚的,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好,我们下面来看,作者是见到了“南山”。在这个诗中,你见到了什么?生:我见到了一排排的飞鸟。生:我见到了菊花。生:我见到了夕阳。生:我见到了南山。生:诗人居住在山间的一个场景。生:我看到了诗人居住的环境很宁静。师:我们来看看,你在诗中感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生:优美的、安静的、祥和的。生:无拘无束的。生:悠闲的。师:这样的世界是你向往的吗?生:是的。师:这样的一个世界是陶渊明写出来的世界,那么陶渊明真实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呢?真实生活是怎样的?大家一起来看一看。找同学读一下。【屏显】生读。师:在这三句中,你看到陶渊明真实的世界是怎样的?生:贫寒。生:环境恶劣。生:房子很简陋。生:环境杂乱。生:艰苦的。师:同学们看一看,总之这个世界是你向往的吗?生:不是,我不喜欢这样的世界。师:为什么陶渊明过着这样的生活,却向往着诗中的世界呢?生:因为他心中向往自由。生:他想过上诗中的生活。师:我们来看这样一首诗,他写的是什么呢?我们来看小字部分,我找同学来读。【屏显】师:大家看看老师标红的是什么字?“羁鸟”,那文中是什么鸟?“飞鸟”。羁鸟和飞鸟有什么不一样呀?生:一个是被困的被束缚的,一个是自由的展翅高飞的。师:理解了这个我们看看这句“心远地自偏。”“远”的是什么?“近”的又是什么?生:他想远离现在喧嚣的生活。师:具体的说说什么是“喧嚣”?生:官场。生:繁杂琐碎的生活。生:种种世俗的束缚。师:世俗的束缚太多了,具体化。生:人性中的勾心斗角。生:金钱地位的束缚。生:对官场腐败的远离。师:作者要远离的是这些无杂的东西,官场当中的、社会当中的、令人心烦的东西。那么作者要靠近的又是什么呢?生:自由的,随心所欲的。生:自己向往的生活。生:清闲的田园生活,自己能够控制的生活。生:拥有内心的宁静。师:儒家思想讲的是要积极的“入世”。还记得《诫子书》里面诸葛亮对他儿子说要“接世”吗?那么陶渊明,背道而驰,你怎么看?【屏显】生:他看到官场腐败,所以隐居。师:一遇到困难就后退这好像不是他所追求的吧。生:他是顺应自然,追求精神自由,这是道家的思想。师:同学们看一看,你知道陶渊明的一生吗?29岁到42岁13年中,陶渊明五次出仕、四次归隐。“不为五斗米折腰。”就是从这里来的。从陶渊明的经历中,你有什么发现?他是不是一下子就归隐了?【屏显】生:不是,他的生活是曲折的,他不向生活低头。生:他五次当官,四次都回去了。他可能看到了腐败,没有被重用,做了小官也无法改变现状。他感觉到了失望,他没有了期待。生:他有救国救民的心,但是他发现官场腐败,他厌倦了这一切。生:他是个有骨气的人,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生:他想建功立业,但是又追求自由。师:我们看到了陶渊明的挣扎,他想要为这个国家作出自己的贡献的。但是在权衡之下,最终回到了适合自己的生活轨道。我们读一读《饮酒其四》,这首诗与这首诗有什么不同?【屏显】生:《饮酒其四》可以看出他的不甘,惋惜。生:《饮酒其四》里有彷徨。师:你的眼光非常独到,看到了“彷徨”。生:《其四》中有悲哀。师:悲哀在哪里?生:“夜夜声转悲。”师:还有什么?生:孤独。师:所以大家看一看陶渊明的情感,由“孤独”、“彷徨”、“悲伤”慢慢地转向了什么?到了《其五》是什么样子的?生:悠闲的,无忧无虑的。生:在乡间生活精神愉悦。师:刚才我们说他那样的生活不愉悦,但是精神愉悦了。我们看看这样的话,一起读。【屏显】师:这句话非常重要,同学们你怎么理解这句话?生:这中间有着非凡的意义,体现了对世俗的放弃。生:他醉酒的时候分不清现实的世界和向往的世界,表达了他对悠闲的乡村生活的向往。生:他在醉酒的时候想要辨析生命的真谛,但是想要辨析的时候却已经忘了。师:他是处于半醉半醒的状态,在想表达的时候突然忘记了。这个考虑问题很深入。生: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看出,在世俗的生活中看到美好的东西。生:他找到了向往的生活,他找到了想走的路。师:究竟什么是“欲辨已忘言。”呢?【屏显】师:庄子曾经说“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这句话的意思是,言语是用来表达意思的,是用来传达意思的。但是那个意思我们已经心领神会了,那个语言还有用吗?言语就没有用了。言语有什么用呢?我已经知道了呀。所以说我不是没法说,而是我已经明白了,我已经不需要再说了。理解了这句话,我想你对本首诗就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师:同学们,陶渊明的“真意”是花间的一壶清酒,清冽而有劲道。陶渊明的“真意”是——?你可以从诗中找。你也可以从你的理解中,对这首诗作诠释。生:“真意”是美丽的晚霞,绚丽而烂漫。生:“真意”是脱离了官场的束缚,在悠闲自然的没有争吵的环境里自由自在的生活。生:“真意”是没有喧嚣的田园,宁静,安详。生:“真意”是海市蜃楼,近在眼前又远在天边。师:你说的很玄妙呀,当然本身“真意”就很玄妙。生:“真意”像平静的海平面,宁静而广阔。师:你是一个诗人,太厉害了,你能够把一个抽象的东西变成一个具象的东西。生:“真意”还是不用在意别人的眼光,没有人束缚,我想怎么活就怎么活。生:“真意”是自由的飞鸟,闲适而无忧。生:“真意”是绚丽的菊花。师:你找到了这个重要的意象,为什么是“菊花”呢?不是“牡丹”呢?生:陶渊明爱菊花的高尚,清节。师:“菊”有高洁的品质,所以陶渊明爱菊而不会爱牡丹。这个意象非常重要,我们同学把它找出来了。同学们,我们讨论到这里,我们看这是我们的校训。谁解释一下什么意思?【屏显】生:当自己的格局足够大的时候,志向就会很远大。我们所行走的道路就会很远,有很高的成就。师:“格”是格局要高,格调要高,志向要远大,这是我们要树立的一个大的方向。我们应该要怎么走路?我们要走的是千里之路,我们要走的是漫漫长途,但是千里之行积于跬步。从我们脚下的每一个小步子走起,这个“迩”是走好眼下的路。你觉得这句话和陶渊明的这首诗有怎样的关联?生:有一些相同的东西,他的志向可以是他心中的事情,他告诉我们要付出行动。师:我相信这节课结束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