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历年中考文言文阅读试题61篇(含答案与翻译)(截至2020年)_第1页
《马说》历年中考文言文阅读试题61篇(含答案与翻译)(截至2020年)_第2页
《马说》历年中考文言文阅读试题61篇(含答案与翻译)(截至2020年)_第3页
《马说》历年中考文言文阅读试题61篇(含答案与翻译)(截至2020年)_第4页
《马说》历年中考文言文阅读试题61篇(含答案与翻译)(截至2020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马说》历年中考文言文阅读试题汇编

(截至2020年)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

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棚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昌黎文集校注》卷一)

【乙】上①令封德彝②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

上日:“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⑥,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

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八》)

[注释]①上:皇上,指唐太宗。②封德彝:名伦,字德彝,唐代官员,官至尚书右仆射。

③致治者:使国家达到大治的人。

9.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B)

A.故虽有名马名之者谁

B.正患已不能知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C.画伯乐不常有德彝惭咽退

D.虽有千里之能上诘之

10.下面句子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2分)(

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C.但于/今未有奇/才耳D.安可/诬一世之人

11.下面对选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D)

A.甲文多次提到“千里马”,方式多样,直称正面提及,表述严正;暗称如“名马”,

表述委婉,意在其中,代称如“其”“之”,表意简洁含蓄。

B.乙文通过细节描写刻面人物,“上令封德彝举贷”“上诘之”“岂借才于异代乎”体

现唐太宗的焦急与不满,塑造出唐太宗求贤若渴的人物形象。

C.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所不同,在表达方式上,甲文偏重议论,乙文偏重记叙;甲文采

用托物寓意手法,行文中洋溢不平与悲愤,乙文直述其事。

D.甲乙两文都讲有关人才的问题,但着眼点不同,甲文主要阐述了“天下无马”的观点,

乙文则把关注点放在如何选拔任用人才上。

12.把选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13.甲文哪一句话可以用来形容乙文的封德彝?结合对唐太宗的话的理解,你认为封锦

彝存在哪些问题?(4分)

14.假如可以“借才于异代”,你会向唐太家举荐谁?请从初中阶段所学的课文中选择

一个古代人物,并从“德”“才”两方面具体说出他的长处。(3分)

【参考答案】

9.B10.C11.D

12.(4分,第小题2分)(1)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2)君子用人跟用器物一样,都要选用它的长处。

13.(4分,句子2分,问题2分)句子:其真不知马也。(2分)问题:不能知人善用、

善取其才;(1分)不善于自省,遇事推责。(1分)

14.(3分,推荐人物1分;理由2分,“德”“才”各占1分)

示例一:我推荐唐睢,因为唐睢在国家危难之际能临危受命,挺身而出,有一颗爱国之

心;而且他能言善辩,足智多谋,处事不惊,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治国人才。

示例二:我推荐范仲淹,他忧国忧民,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

他军事才能卓越,镇守西北边疆,抗击西夏入侵,为国立功。

【参考译文】唐太宗让封德彝举荐贤能的人,过了很久,封德彝也没有举荐一个人,太

宗责问他,他回答说:"不是我不尽心去做,只是当今没有杰出的人才罢了!"太宗说:"君

子用人跟用器物一样,都要选用它的长处。自古治理国家达到大治的人,难道是向别的朝代

去借人才来用的吗?我们只是忧虑自己不能辨识人才,怎么可以冤枉当今一世的人呢?”德

彝惭愧地走了。

(2020广西北部湾)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

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杨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为豫章太守,至,便

问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主簿白:"群情欲府君先入廨。"陈曰:"武王式商容之闾,席不

暇暖。吾之礼贤,有何不可!"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徐孺子,名稚,东汉豫章南昌人,是当时的名士,为人高洁。廨:官署。式:

通"轼",车前横木,文中是扶着轼的意思。

(1)解释加点的词。

①才美不外见②策之不以其道

③登车揽辔④吾之礼贤

(2)翻译下面的句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同样是面对人才,【甲】【乙】两文的情感态度有什么不同?

【参考答案】

(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

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①句意为:它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见:同"现",表现;

②句意为:驱使千里马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道:正确方法(规律):

③句意为:坐上车子,拿起缰绳。这里指走马上任。辔:嚼子和缰绳;

④句意为:我要去拜访一下贤人。贤:贤士。

(2)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做该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

容,译文要顺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句中重点词语有:鸣,马嘶。句意为:而,连词,表转折。句意为:它鸣叫,却不能通

晓它的意思。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情感的分析能力。答两文的不同之处在于:

甲文写千里马怀才不遇,千里马被埋没的悲惨处境,彰显了愤愤不平之意;乙文写徐孺子幸

遇"伯乐"(太守),从"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武王式商

容之闾,席不暇暖。吾之礼贤,有何不可"等语句中可知,借描写太守的言行,赞扬他礼贤

下士赏识人才的善举。

(4)本题考查的是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的。属于开放性试题,

接受与不接受均可,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

能接受,可围绕"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甘于平凡,做好自己"来回答。不能接

受,可围绕"不甘平庸,一定要有所成"来回答。

答案:

(1)①同"现",表现;②正确方法(规律);③嚼子和缰绳;④贤士。

(2)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3)两文的不同之处在于:甲文写千里马怀才不遇,乙文写徐孺子幸遇"伯乐"(太守);

甲文为千里马抒发委屈和不平,乙文借描写太守的言行,赞扬他礼贤下上赏识人才的善举。

(4)【示例1】能接受。各行各业,需要大量踏实、埋头苦干的普通劳动者。从古至

今,真正能够超越普通人,成为精英,需要具备多种条件。我情愿默默无闻,做好自己。

【示例2】不能接受。人生一世,只此一回,不能重来,机会不能错过。碌碌无为,平

庸度日,不是我的选择。一定要拼搏努力,轰轰烈烈,千里驰骋,打造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地。

【参考译文】

【乙】陈仲举(陈蕃)的言行成为当时读书人的楷模,为官刚上任,就有澄清天下的志

向。他担任豫章太守时,一到治地就问徐孺子住哪里,要去探望他。主簿说:“大家伙儿的

意思,是请太守您先到官府去。”陈仲举说:“从前,周武王乘车经过贤人商容家门口,

双手扶拭而立。敬贤礼士,席不暇暖,我对有才能的人以礼相待,有什么不应该呢?”

(2020贵州黔西南)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

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杨之间,不以之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号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箪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孽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鸣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

以外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

号以缠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①直,删密,锄正,以天梅旃梅为业以求钱也。

梅之软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瘾明告鬻②梅者,

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天其稚枝,锄其直,季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

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选自龚自珍《病梅馆记》)

【注释】①斫:(zhu6),砍削,②鬻:yu,卖。

9、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养)以期为美,正则无景(倾斜)

B、且欲与箪马等不可得(普通)未可明诏大号以缠天下之梅也(约束)

C、孽之不以其道(用马鞭驱赶)以天梅酒梅为业以求钱也(使……成为病态)

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沟通)遏其生气(抑制)

10、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判断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故里有名马(连词,即使)B、星马也(代词,这,这样)

C、基真无马邪?(代词,它,指天下)D、梅以曲为美(介词,凭借)

11,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甲、乙两文虽然文体不同,但都直接批判了统治者肆意摧残人才的社会现实。

B、甲、乙两文都使用了比喻的手法,甲文用“千里马”来比喻杰出人才,而乙文则用

“病梅”来比喻因受摧残而性格扭曲的统治阶级御用人才。

C、甲文揭示了“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D、乙文揭示了梅被摧残的根本原因是“文人画士孤癖之瘾”。

1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1)骈死于槽杨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

【参考答案】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

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ABC.正确;

D.有误,句意: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通:通晓,明白。

故选:Do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了解常见虚词的几

种基本用法,然后结合句子进行分析。

ABD.正确;

C.有误,句意: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语气词,表反问语气,难道。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问题,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

理解文章内容;

A.有误,两文都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批判了统治者肆意摧残人才的社会现实。

BCD.正确。

故选:Ao

(4)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

是“增、册人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

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

充完整。

①重点词:骈,两马并驾。于,在。称,出名。句意: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槽之间,

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②重点词:之,的。以,凭借。为,做。句意:又不是愚蠢的想谋取钱财的人凭借他们

的智慧和力量能做到的。

答案:

(1)D

(2)C

(3)A

(4)①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槽之间,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②又不是愚蠢的想谋取钱财的人凭借他们的智慧和力量能做到的。

【点评】“之”的用法:

①旁人皆为之感怆(之:代词)

②吾欲之南海,何如?(之:往,到……去)

③与民同游观之乐(之:的)

④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⑤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之:补充音节)

⑥何陋之有?(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⑦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参考译文】

【甲】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

贵的马,也只能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杨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日

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

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

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

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

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乙】江宁的龙蟠里,苏州的邓尉山,杭州的西溪,都出产梅。有人说:“梅凭着弯曲

的姿态被认为是美丽的,笔直了就没有风姿;凭着枝干倾斜被认为是美丽的,端正了就没有

景致;凭着枝叶稀疏被认为是美丽的,茂密了就没有姿态。”本来就如此。(对于)这,文

人画家在心里明白它的意思,却不便公开宣告,大声疾呼,用(这种标准)来约束天下的梅。

又不能够来让天下种梅人砍掉笔直的枝干、除去繁密的枝条、锄掉端正的枝条,把枝干摧折、

使梅花呈病态作为职业来谋求钱财。梅的枝干的倾斜、枝叶的疏朗、枝干的弯曲,又不是那

些忙于赚钱的人能够凭借他们的智慧、力量做得到的。有的人把文人画士这隐藏在心中的特

别嗜好明白地告诉卖梅的人,(使他们)砍掉端正的(枝干),培养倾斜的侧枝,除去繁密

的(枝干),摧折它的嫩枝,锄掉笔直的(枝干),阻碍它的生机,用这样的方法来谋求大

价钱,于是江苏、浙江的梅都成病态了。文人画家造成的祸害严重到这个地步啊!

(2020湖北荆门)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

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棚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景公问晏子曰:"莅①国治民,善为国家者何如?”

晏子对曰:"举贤以临国,官能②以敕民,则其道也。"

公曰:"虽有贤能,吾庸③知乎?”

晏子对曰:"贤而隐,庸为贤乎?吾君亦不务④乎是,故不知也。"

公曰:"请问求贤?”

对日"观之以其游⑤,说⑥之以其行。君无以靡曼⑦辩辞定其行,无以毁誉非议定其身。

如此则不为行以扬声⑧,不掩欲以荣⑨君。故通则视其所举穷则视其所不为富则视其所分贫

则视其所不取。夫上士难进而退也,其次易进易退也,其下易进难退也。以此数物者取人,

其可乎!

选自《晏子春秋》,有删改)

【注释】①莅:治理,下文的"临""敕"与此同义。②官能:授予有才能的人官职。③庸:怎

么,哪里。④务:致力,专力从事。⑤游:交游,交结的朋友。⑥说:评说,评论。⑦靡曼:指

言辞华丽。⑧声:名声,声誉。⑨荣:通"营",迷惑。

8.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食不饱,力不足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B.策之不以其道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C.善为国家者何如弗学,不知其善也(《虽有嘉肴》)

D.夫上土难进而易退也是进亦忧,退亦忧(《岳阳楼记》)

9.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6分)

⑴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⑵以此数物者取人,其可乎!

10.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三处乂3分)

故通则视其所举穷则视其所不为富则视其所分贫则视其所不取

11.阅读【甲】【乙】两文,完成⑴⑵题。(5分)

⑴【甲】文中“千里马,,喻指,"伯乐"喻指—。【乙】文中,晏子向景公建议

的治国方法是"—。"(用原文回答)。(3分)

⑵在对待“贤能"的问题上,景公与"食马者"的做法有什么不同?(2分)

【参考答案】

8.D(都是“在朝是做官”的意思A.充足;值得。B代词,代千里马;助词,用于主谓之

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善于;好的方面.)

9、⑴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2)凭着这几种情况

来选拔人才,大概就可以了吧!

10.故通则视其所举/穷则视其所不为/富则视其所分/贫则视其所不取

11.(1)人才善于发现和选用人才的人举贤以临国,官能以敕民

(2)景公:有求贤的主观愿望,虚心求教。食马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

【乙文参考译文】

景公问要晏子说:"治理国家和民众,善于治理国家的人怎样行事?”

晏子回答说:"任用贤人治理国家,投子有才能的人官职,就是他的办法。"

景公说:"即使有贤能之人,我怎么能发现呢?”

晏子回答说:"贤能而隐居,怎么能算作贤人呢?您也没有致力于这方面,所以没有发现

景公说:"请问求贤的方法是什么呢?

回答说:"观察同他交游的是什么人,用他的行为来评论他的品行。君王不要以华丽的言

辞来判定他的品行,不以非议判定他的品性,这样,(他)就不会故意做出某种举动来张扬名

声,也不会掩盖自己的的来迷惑君王了,所以通达时看他都些什么,困顿时看他不做什么事;

富有时看他向外分放什么,贫穷时看他不要什么。最贤能的人不轻易进身为官容易引退,次

一等的人能轻易为官也能轻易引退,再次的人能轻易为官而不易引退。凭着这几种情况来选

拔人才,大概就可以了吧!"

(2020辽宁盘锦)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

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棚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吸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强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①龙嘘气②成云,云囿弗灵于龙也。然龙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薄日月,伏光

景,感®震电,神变化,水下土,汨⑤陵谷,云亦灵怪矣哉!

云,龙之所能使为灵也;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然龙弗得云,无以神©其

灵矣。失其所凭依,信不可欤!

异哉!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也。《易》曰:“云从龙。”既曰:“龙,云从之矣。”

(韩愈《龙说》)

【注释】①【乙】文题为《龙说》,是《马说》的姊妹篇,文中的龙和云分别喻指君与

臣。②嘘气:吐气,呼气.③茫洋:辽阔无边际的样子。④感:通“撼”,摇动,震

动。

⑤汩(gti):淹没•⑥神:这里是显示的意思。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⑴一食吸尽栗一石()⑵执策而顺之()

⑶云凰弗灵于龙也()⑷乃其所自为也()

9.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

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

10.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⑵然龙弗得云,无以神其灵矣。

11.甲、乙两文主要运用了什么共同的写作手法?请结合乙文简要分析。(4分)

12.在现实生活中,想成为有用武之地的“千里马”,需要具备哪些条件?请谈谈你的

看法。(2分)

【参考答案】

【答案】8、(1)有时(2)从高处往下看(3)本来(4)竟然。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答案】9、贝V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

【答案】10、(1)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吧!(2)但龙

如果没有云,它的神妙神通就无法展现出来了。

【答案】11、借物寓意。乙文,以龙喻圣君,以云喻贤臣,借“龙嘛气成云”,然后“乘

是气,茫洋穷乎玄间(宇宙间)”的传说,阐明贤臣离不开圣君任用,圣君也离不开贤臣辅

佐的道理。

【参考答案】12、①主观条件:要具备千里马的能力;②客观条件:还要得到赏识,

有施展才能的平台。

现实中,我们不仅要提高自己的各种知识能力,随时都能施展才能,还应该将个人理想

的实现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努力推荐表现自己,得到赏识。

【参考译文】

【乙】龙吐出的气形成云,云本来不比龙灵异。但是龙乘着这股云气,可以在茫茫的太

空中四处遨游,接近日月,遮蔽它的光芒,震撼起雷电,变化神奇莫测,雨水降落在大地,

使得山谷沉沦。这云也是很神奇灵异的呢!

云,是龙的能力使它有灵异的。至于龙的灵异,却不是云的能力使它这样子的。但是龙

没有云,就不能显示出它的灵异。失去它所凭借的云,实在是不行的啊。

多么奇妙啊,龙所凭借依靠的,正是它自己造成的云。《周易》说:“云跟随着龙。那

么既然叫做龙,就应该有云跟随着它啊!”

(2019辽宁营口)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

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杨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

鸣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诚以德为性所固有,非若力之赋于生初,而犹

待培于生后也。是以骥之为骥,知之而性无所加,不知而性无所损。修其在已,听其在人。

辱于奴隶,弗顾也;死于槽奶,不惜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不计也。文公所说

千里马,食以千里则马显,食非千里则马晦。一若千里之权不操于己而听于人。虽马犹是马,

而固有之失不亦多乎!

(选自《古文笔法百篇)岳麓书社1984年版)

【注】骥:千里马.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C)

A.不以千里称也称:著称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拿也食:喂养

C.才美不外见见:看见

D.执策而临之临:面对

7.下列句子中加点“而”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A)

例句: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A.人不知而不愠

B.康肃笑而遣之

C野芳发而幽香

D.乃记之而去

8.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解释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D)

A.甲文是韩愈《杂说》中的一篇,“说”是古代用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看法的文体。

B.甲文分析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生动地表现了有才之士遭受的不公正待遇。

C.乙文认为判断是不是千里马的标准是自身品德修养,不能一味依靠别人赏识。

D.甲乙两文都将千里马比作人才,重点阐述了应如何对待人才,洋溢着不平之气。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唉,难道(这世上)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10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

一若千里之权/不操于已/而听于人。

【参考译文】

【乙】孔子说:“千里马值得称赞的不是它的气力,而是称赞它的品德。”品德是千里

马的品性中原本就具有的,它不像气力,气力虽然出生时就具有,但还有待于后天的培养。

因此,把千里马当作千里马,了解它不能使他的品性有所提升,不了解它也不会使它的品性

受到损伤。

品性的修养在于千里马自己,而是否能使千里马驯从则在于人。辱没在喂马的人手里,

是没照顾好。死在马厩里,那是不爱惜啊;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不能体现出来,那是没

计算好食量啊。

韩愈所说的千里马,按日行千里的食量来喂养它,马的本领就体现出来,不按日行千里

的食量来喂养它,马的本领就消失了。好像日行千里的权力不是掌握在自己手里而是听从于

人的。这样的千里马虽然还是千里马,但是它本来所拥有的东西不就会失去很多了吗!

(2019山东济宁)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

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杨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吸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干里也?

第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世皆称孟尝君少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呼!孟尝

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上?不然,埋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

尚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王安石《孟尝君传》)

[注]①孟尝君:姓田名文,战国时齐国公子。②南面:指居于君主之位,君王座位面向

南,故云。

15.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才美不外如()(2)理齐之强()

1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一食率尽粟一石()

(2)第之不以其道(____)

(3)自之不能尽其材()

(4)鸣之而不能厚其意()

(5)主?故归之()

(6)而卒赖其力以脱于用豹之秦()

17.翻译下列句子。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杨之间。

(2)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

18.两篇文章都谈到了哪一个共同话题?具体说说他们谈论这个话题的方式各有什么特

点?

【参考答案】

15.(1)xian(2)shdn

16.(1)有时(2)用鞭子打(3)同“饲”,喂(4)通晓(5)因

为(6)像虎豹一样凶残

17.(1)只能在奴仆的手下受到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

(2)孟尝君只不过是鸡鸣狗盗的首领罢了,怎么能说他得到了贤明之士?

18.①共同话题:人才。

②异:甲文用马譬喻,托物言志,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作者希望统

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乙文,驳斥(或否定)了“孟尝君能得士”的观点,告诉人们

真正的人才是指能安邦治国的贤明之士。

【解析】

15.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读音。(1)“见”通“现”,读作xidn;(2)擅,意为“拥

有",读作shdn。可据义定音。

16.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及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

法:词类活用(名词动用、形容词动用、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法),一词多义,古

今异义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多古今异义词,

如“或”:有时。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通”在现代汉语中也有“通晓”的意思,所

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1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

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

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

翻译,如“祗”:只是。“奴隶”:奴仆。“骈死”:并列而死,一起死。“特”:只,不

过。“耳”:罢了。

18.本题考查比较阅读。孟尝君和伯乐的相同之处在于都能够发现人才,所以两篇文章

的共同点是人才。不同点在于甲文托物言志,用马作喻,表达自己希望统治者能够识才用才;

乙文使用批判的方式,否定“孟尝君能得士”这一观点,进而指出真正的人才是能够安邦治

国的贤士。

【参考译文】

【甲】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贵的

马,只能在奴仆的手下受到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饭有时要吃尽一石粟。而饲养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

普通的马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因为)吃不饱,没有力气,

才能和品德就显现不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让它日行千里呢?

鞭打马却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马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马的嘶鸣却不能通晓它

的意思。只是拿着马鞭面对着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哎!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

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乙】世人都称道孟尝君能够招贤纳士,贤士因为这个缘故归附他,而孟尝君终于依靠他们

的力量,从像虎豹一样凶残的秦国逃脱出来。唉!孟尝君只不过是鸡鸣狗盗的首领罢了,怎

么能说他得到了贤明之士?(如果)不是这样,(孟尝君)拥有齐国强大的国力,得到一个

贤士。(齐国)就应当可以(依靠国力)在南面称王而制服泰国还用得着鸡鸣狗盗之徒的力

量吗?鸡鸣狗盗之徒出现在他的门庭上,这就是贤士不归附他的原因。

(2019四川德阳)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

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棚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马说》韩愈)

【乙】鳞之为灵,昭昭也①。咏于《诗)>,书于《春秋》,杂出于传记百家之书,虽妇

人小子皆知其为祥也。

然麟之为物,不畜于家,不恒有于天下。其为形也不类②,非若马、牛、犬、豕暂、豺

狼、麋、虎然。然则虽有麟,不可知其为麟也。

角者吾知其为牛,鬣④者吾知其为马,犬、豕、豺狼、麋、鹿,吾知其为犬、豕、豺狼、

麋、鹿。惟麟也,不可知。不可知,则其谓之不祥也亦宜。虽然麟之出必有圣人在乎位,麟

为圣人出也。圣人者,必知麟,麟之果不为不祥也。

又曰:“麟所以为麟者,以德不以形。”若麟之出不待圣人,则谓之不祥也亦宜。

(选自《古文观止•获麟解》韩愈)

【注释】①昭昭:明白显著。②其为形也不类:麒麟的外形不为人辨识。③豕:(shi)

猪.0鬣:(1通)兽颈上的毛.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卿于奴隶人之手()(2)解不以其道()

(3)磐麟也,不可知()(4)则其谓之不祥也亦莒()

11.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虽然麟之出必有圣人在乎位

1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译文:________

(2)然则虽有麟,不可知其为麟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

13.甲乙两文反映的社会现象的共同之处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______________

14.甲乙两文都运用了什么写法?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3分)

答:______________

【参考译文】

【乙】麟是象征灵异、祥瑞的动物,是显而易见的。在《诗经》中被歌颂过,在《春秋》

中也有记载,传记百家之书也夹杂着记述。即使妇女儿童也知道它是吉祥之物。

但是麟是野生动物,不被家庭所豢养,自然界也不常有。它的外形什么也不像,不像马、

牛、犬、猪、豺狼、麋鹿那样。既然这样,即使有麟,人们也不认识它是麟啊。

有角的我知道它是牛,有鬃毛的我知道它是马,犬猪豺狼麋鹿,我知道它们是犬猪豺狼

麋鹿,只有麟没法认得。不认得,那么人们说它不祥也就很自然了。虽然这样,有麟出现,

就必然有圣人在世谋政,麟是因为圣人才现形于世。圣人一定能认识麟。麟终究并非不祥之

物啊。

又听说:麟之所以被称作麟,是按照德而不是按照外形。假若麟自行出现,而没有圣人

在世能够认得,那么说它不吉祥也是合适的。

(2017辽宁营口)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只、祗)

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杨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乙】《诗》曰:“济济多士,文王以宁。”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非虚言也。

陛下秉①四海之众,曾亡柱干②之固守于四境?殆③开之不广,取之不明,劝之不笃.《传》

日:“土之美者善养禾,君之明者善养士。”中人④皆可使为君子。诏书进贤良,赦小过,

无求备,以博聚英俊⑤。

(节选自《汉书》)

注:①秉:执掌。②柱干:比喻担当重任的人。③殆:大概。④中人:中等资质的人。

⑤英俊:杰出人物。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故虽有多马多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B.食不饱,力不足今南方已定,兵甲己是

C.策之不以其道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17.把【甲】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18.“也”常表示某种语气,同时暗含情感。结合【甲】第一段的内容,说说其结尾的

“也”字暗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2分)

19.根据【甲】和【乙】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填空。(3分)

两个语段都在谈人才问题,都认为社会上有人才。人才怎样才能不被埋没?【甲】用托

物寓意的写法,强调①;【乙】用②—的论证方法,强调③。

【参考答案】

17.千里马吃一顿(次)有时(或许)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要根据它能II

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一食”1分食马者”的“食”1分,大意1分。共3分)

18.对千里马被埋没的痛惜(不平)之情。(意思对即可。2分)

19.①统治者应善于发现人才②道理论证(引用论证)③统治者应采取措施,招贤纳士

(意思对即可。一空1分,共3分)

【参考译文】

【乙】《诗经》说“因为有众多的贤士啊,文王得以安享天下”,孔子说“只有十家的

小邑,也一定有忠信之人”,这些都是实话呀。陛下拥有天下这么广阔的土地,怎么会没有

栋梁之材可以固守四境呢?原因大概在于人才仕进之路开得不广,选拔任用不明,勉励又不

笃厚。传上说:“好的土质善于养育禾苗,圣明的君主善于供养人才。”中等资质的人都可

以让他们成为君子。陛下应下诏书选拔贤良,赦免小的过错,不要求全责备,从而广聚英才、

(2016河南)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

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杨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处,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顺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

【乙】隋文帝时,大宛献千里马,鬃里地,号曰狮子疆。惟郎将裴人基能驭之,朝发西

京,暮至东洛。隋后不知所在。

唐太宗敕◎天下访之,同州刺史宇文士及访得其马,老于朝邑市面家,挽硝②,骏尾焦秃,

皮肉穿穴,及见之悲泣。帝自出长乐坡,马到新丰,向西鸣跃。帝得之甚喜,齿口并平曳

"I以钟乳,仍生五驹,皆千里足也。后不知所在。(节选自张骞《朝野佥载》)

【注释】①敕:帝王的诏书命令。②挽硝(wdi):拉磨。③齿口并平:指马老了。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1)才美不外加(2)执策而顺之

(3)鬃申地(4)年)以钟乳

7.找出与甲文”策之不以其道"中的''之"字用法理回的一项()

A.何陋之有B.唐太宗敕天下访之

C.辍耕本垄上D.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帝得之甚喜

9.简答题

(1)乙文体现狮子骁有"千里之能”的句子是:e

(2)甲、乙两文既谈“千里马”,也论“伯乐”。请你结合甲、乙两文,谈谈“伯乐”

的重要性。

【参考译文】

【乙】隋文帝时,大宛国进献千里马,马的鬃毛很长一直拖到地上,称为“狮子骁”。

皇上将它放在马群之中,它很暴躁,没有人能够制服。皇上下令让放那--群马一起冲过

来,对身边的人说:“谁能驾驭它?”有一个郎将叫裴仁基的说:“我能制服它。”于是

就挽起袖子上前,离马十余步远突然腾身上马,一只手抓住它的耳朵,一只手按住它的眼

睛,那匹马战战兢兢不敢乱动,就把鞍辔等套在马身上骑上了它。早晨从长安出发,晚上

就到了洛阳。后到了隋朝末年再也不知道那马的去向。唐太宗李世民命令天下人寻找,同

州刺史宇文士及找到了这匹马,已经很老,在城里一家买面的人家里,被主人用来拉磨,

马的尾巴焦秃,皮肉上都有了腐烂的小洞,宇文士及见到这种样子哭了。皇帝亲自从长乐

坡出来迎马,马到了新丰,向西面鸣叫跳跃。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