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短文两篇》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7课《短文两篇》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2页
第17课《短文两篇》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3页
第17课《短文两篇》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4页
第17课《短文两篇》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7课《短文两篇》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短文两篇》教学设计(2课时)

教学目标:

1.朗读并背诵这两篇短文。

2.理解作者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的高洁志趣。

3.了解“陋巷之乐"的美德和莲、菊、牡丹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的高洁志趣。

教学难点:了解“陋巷之乐”的美德和莲、菊、牡丹的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赏读一篇经典铭文《陋室铭》,品味蕴藏于文字背后的哲理、情怀。首先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文体和作者。

设计说明:强调文体。

了解文体、作者

1.了解文体“铭"

明确:“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文辞精炼,用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韵律美。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明确:刘禹锡(772—840),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哲学著作《天论》三篇。有《刘梦得文集》。

我们曾学过他的诗歌《浪淘沙·其一》《秋词》。

刘禹锡出身官宦之家,年轻有为,因参与了“永贞革新”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刺史。可和州知县是个势利眼,故意刁难他,短短半年时间,就让他搬了三次家,最后一次给的住房竟是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一间斗室。想想这位势利眼狗官,刘禹锡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以示“纪念"。

设计说明:了解作者是读懂“陋室不陋”关键。

反复诵读,读出韵味

1.初读诘问,读准以下字词的字音并看清字形,理解词意。

明确:吾wú德馨xīn苔痕hén鸿hóng儒rú调素琴qín案牍dú

2.找出韵脚词(句末韵母相近或相同的词语),体会课文的韵味特点,然后放慢语速,再读课文。

明确:名ing灵ing馨in青ing丁ing经ing形ing亭ing

一韵到底,让文章回环往复,朗朗上口,韵脚词均在偶数句,又让句子两两呼应,形成对偶句(骈句),句式整齐,节奏明快,音韵和谐。这就是这篇铭文的语言风格特点。

3.放慢语速再读课文,边读边划出朗读节奏。

明确: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设计说明:通过诵读指导,培养学生文言语感。

细读课文,把握文意

1.借助课下注释,疏通文意,标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句,同桌互助,扫除阅读障碍。

预设:名:出名,有名。

神:神异。

则:副词,就。

斯:代词,这。

惟:副词,只。

痕:滋生之迹。

上:方位名词用作动词,长上。

鸿儒:博学的人。鸿:大;儒,旧指读书人。

白丁: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丁:成年男子。

调素琴:弹琴。调,调弄,这里指弹琴。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金经:指佛经(佛经用泥金书写)。

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烦乱。

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案牍:指官府文书。牍,古代用来写字的木简。

丝竹:琴瑟箫笛等乐器(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指乐曲。

【强调】鸿儒、白丁、金经、丝竹等文言实词,经常出现在文学作品里且有较为固定的文学文化含义,所以我们要熟记,多积累。

无丝竹之乱耳:之,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舒缓语气,要读得很轻。

何陋之有:之,宾语前置的标志,表示强调,因此有加强语气的作用。

(引导学生联系旧知)

2.把握全文大意。

预设: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翻译:山不在于多高,有神仙就会出名。水不在于多深,有蛟龙就会神异。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翻译: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变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与我)说笑的都是博学的人,(与我)往来的没有无功名的人。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翻译:可以弹不加修饰的琴,阅读佛经。没有世俗的音乐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翻译:(我的陋室比得上)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杨雄的屋舍。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设计说明:以上环节都是学习文言文的必经之路,为理解文章内容扫清障碍。

3.既然是写陋室,那么我们首先到文中找一找文章具体写了陋室哪些方面的内容呢?请同学们用横线圈画出文中直接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用波浪线圈画作者在陋室生活的句子。

明确:环境——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生活——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作者如何看待陋室及在陋室里的生活呢?

预设:“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句中有一个“绿"字和一个“青”字,色彩鲜明,突出了颜色之清脆,一“上"一“入”,化静为动,突出了苔痕上阶草色入帘的郁郁葱葱,生机勃勃,在常人眼中,此处的环境是冷清简陋的,在作者眼里,此处的环境显得绿意盎然,清幽宁静。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突出了作者交往的都是博学之人,彰显了作者的交友之道,虽然此处环境简陋,但往来谈笑的都是些知识渊博的显幼有这样志趣相投的贤友。日常生活中作者除了与鸿儒来往,还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这样的生活是有富有情趣的,是高雅脱俗。作者弹古琴,读佛经,修身养性,怡然自得。连用两个“无”,彰显了陋室生活之安适,表现出陋室主人超然物外状态,展现了陋室主人淡泊名利,高洁傲岸的特点,这正是孟子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计天下”的一种表现,这样生活作者觉得恬然自适。

小结:我们感受到字里行间蕴含着刘禹锡居于陋室的生活态度,只要自己泰然处之,是存高远安贫乐道,那么即便住的是简陋的屋子,又有什么关系呢?

5.作者这样的态度上文中有一句话做了明确的表达,同学们把它圈画出来。

明确: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小结:正是因为自己的德馨,陋室也就不陋了,由此可见这句话总领下文,后面的句子是第这一句的具体表现。

6.既然写陋室,为什么还要写诸葛庐紫云亭和孔子的话呢?

追问:这两处住所有怎样的特点?

预设:“南阳诸葛庐"指的是诸葛亮隐居南阳住的草庐,西蜀子云亭指的是杨子云在西蜀的屋舍。诸葛亮是蜀汉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当年隐居南阳的时候,虽身居茅庐仍胸怀大志,关心天下大事。杨紫云指的是杨雄西汉的文学家,汉书中记载他是一个一心向学、安贫乐道之人。作者把自己的陋室与诸葛卢子云亭相提并论,首先说明这三者有相似的地方都是简陋的,当然这是浅层的意思,从深层次看作者还有引两位古贤为同道之义,表明自己以这二人为楷模,因此作者写诸葛庐和子云亭是用来彰显自己做人的准则,表明自己的心事,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要坚守初心,做到清静守正,淡泊名利,安行乐道。(手法:类比)

“何陋之有”这句话取自《论语.子罕》中的“子日: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巧妙地省略了“君子居之”,读起来委婉,亦自喻为“君子”,表达出我就要成为像孔子那样的人的愿望、传达出期盼之情,是全文点睛之笔。同时回应了前文提到的“惟吾德馨”。(补充陋巷之乐)

7.如果直接以第三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为开头,整篇文章也是完整的,为什么要写第1、2句呢?

预设:作者以山水引出陋室,再以山中之仙水中之龙引出得心就十分自然地引出本文主题“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彰显了德的重要性。相较于直接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开头,既避免了突兀之感,又让本文主题更易于让人接受,构思可谓巧妙

8.再把文章完整的朗读一遍。

设计说明:带着问题阅读,事半功倍。因此本环节旨在为学生的学习梳理出一条问题链,一步步由物的特点走向志的抒发。

课堂总结

1.作者写这篇文章想要表达什么?

《陋室铭》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歌颂,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六、作业布置

1.完成练习部分4、5、6题

2.翻译并背诵全文

七、板书设计

引出陋室强调德馨(类比)

环境:绿意盎然清幽宁静

描绘陋室突出不陋生活:交往高雅生活惬意

见贤思齐表明志向(类比)

托物言志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了解背景

前面我们阅读了《陋室铭》,感受到唐代诗人刘禹锡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志趣。今天我们再来阅读宋代周敦颐的名作《爱莲说》。我们先来认识作者。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北宋哲学家,宋代理学的创始人,世称濂溪先生。人品高尚,胸怀洒落。任南康军地方行政长官时,命人在官衙一侧挖池种莲,名曰“爱莲池”,写下这篇文章。

设计说明:从认识作者导入,有助于理解本文对“莲”的赞赏的真意。

诵读,积累重点字词句,感知文意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预设:蕃、淤、濯、涟、亵、噫、予、鲜

2.齐读,读出短句和语气

3.学生质疑,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

预设:

可爱者甚蕃可:值得甚:很

不蔓不枝蔓、枝:名词作动词,生藤蔓、生枝茎

香远益清益:更加

陶后鲜有闻闻:听说

水陆草木之花助词,的

花之隐逸者也助词,的

菊之爱宾语前置标志词(回顾“何陋之有")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主谓短语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起舒缓语气的作用

4.疏通文意

设计说明:通过诵读指导,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引导学生理解重点字词句,有利于学生感知文意。

细读课文,概括莲的特点和君子品格

1.“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文体,通过发表议论或记述事物来说明某个道理。那么作者为何爱莲?要抒发怎样的感想呢?

2.作者写了怎样的莲花?用直线把文中描写莲花特点的语句圈画出来。这句话写出了莲花怎样的特点呢?

明确:“予独爱……亵玩焉"

追问:只断一处,如何断句?

句序予独爱莲莲的特点

1出淤泥而不染不会被污浊的环境沾染

2濯清涟而不妖不因环境的美好而放纵

3中通外直内部贯通、外部笔直

4不蔓不枝不旁逸斜出

5香远益清给周围有益的影响

6亭亭净植洁净且笔直挺立

7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凛然不可侵犯

3.作者描绘这样的莲花是要表达怎样的情感态度呢?作者对莲花的这份情感浓缩为一句评价,用波浪线划出来。

明确:高度的喜爱、赞美之情(可关注标题)

“莲,花之君子者也”

4.为什么作者把莲花比作君子呢?

句序予独爱莲莲的特点的品质

1出淤泥而不染不会被污浊的环境沾染洁身自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2濯清涟而不妖不因环境的美好而放纵庄重谦逊

3中通外直内部贯通、外部笔直品行正直、表里如一

4不蔓不枝不旁逸斜出

5香远益清给周围有益的影响美德广布、有感召力

6亭亭净植洁净且笔直挺立洁净挺拔

7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凛然不可侵犯端正清高,令人景仰

小结:我们刚才品读了文章描写和评价莲花的语句,感受到了莲花君子般的高尚品格,体会到作者对莲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莲花象征了君子的美好形象,象征品德高尚的君子。可见,周敦颐爱莲,是因为莲花的品质正好跟周敦颐的性情品质相契合,爱莲,就是爱君子之德。

设计说明:明确写作手法——托物言志。

5.作者写莲花,为什么还要写菊花和牡丹呢?请同学们用括号标出文中写菊和牡丹的句子,读一读。

预设:

第一处:(衬托)用陶渊明爱菊和世人爱牡丹,衬托自己与众不同的独爱莲的心意——要在浊世保持清白的情怀。

第二处:(象征)作者对三种花进行了评价,把花比作了人。在作者眼中,这三种花象征了三种不同类型的人,唯独莲花象征了君子的美好形象,象征品德高尚的君子。可见,周敦颐爱莲,是因为莲花的品质正好跟周敦颐的性情品质相契合,爱莲,就是爱君子之德

追问:关注三种描写三种花的顺序,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预设:按时间顺序(朝代)、与上文呼应

追问:最后一处为什么调换顺序了呢?思考菊与莲、陶渊明和作者之间有何异同?

预设:第三处:(衬托)喜爱菊花的陶渊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