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1-2022学年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1-2022学年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1-2022学年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1-2022学年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生物名校试卷PAGEPAGE1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一、单项选择题:1.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关于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有曲线图和数学方程式等形式,下列关于种群的“J”型增长曲线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条件是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B.“J”型增长曲线有K值,只是K值较大,图中没有表示出来C.数学方程式模型可表达为t年后种群数量:Nt=N0λtD.“J”型增长曲线模型中λ的含义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答案〗B〖解析〗A、“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的假设条件为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A正确;B、“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中,没有K值,B错误;CD、N0为种群起始数量,t为时间,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λ大于1),则t年后种群数量Nt=N0λt,CD正确。故选B。2.在一片栎树林中,从10m以上的林冠层到1m左右的林下层,有林鸽、褐山雀、大山雀、乌鸫等多种鸟生活。影响鸟类在林中如此分布的主要原因是()A.不同鸟类对光照强弱的反应不同B.林中温度偏高,鸟类的适应性不同C.鸟类的分布与林中湿度变化有关D.影响植物生长的生态因子间接影响鸟类的分布〖答案〗D〖解析〗群落的结构中,植物的垂直分布与光照有关,动物的垂直分布与食物和栖息场所有关,其食物和生存空间均离不开植物,即影响植物生长的生态因子间接影响鸟类的分布。故选D。3.某地棉田中发现了棉铃虫,它们取食棉花的花蕾、叶等。在引入某种蜘蛛后,棉铃虫和蜘蛛的种群数量发生了变化。下列能合理解释这两种生物种群数量变化的是()A.棉田中蜘蛛的种群数量快速增加,则两个种群是共生关系B.引入蜘蛛后,棉铃虫的种群数量减少,则两个种群是捕食关系C.施用杀虫剂后,蜘蛛和棉铃虫的种群数量都减少,则两个种群是竞争关系D.引入蜘蛛后,棉铃虫的种群数量先减后增,则两个种群是偏利共生关系〖答案〗B〖解析〗A、若棉田中蜘蛛的数量快速增加,是因为食物充足而进行的大量繁殖,则两个种群是捕食关系,A错误;B、引入蜘蛛后,棉铃虫的种群数量减少,则两个种群是捕食关系,B正确;C、施用杀虫剂后,棉铃虫的数量减少,蜘蛛由于食物减少,蜘蛛的数量也会减少,两者之间不是竞争关系,C错误;D、引入蜘蛛后,棉铃虫的数量减少,蜘蛛由于食物来源不足,蜘蛛数目减少,当捕食者减少后,棉铃虫数量又增加,两者之间是捕食关系,D错误。故选B。4.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A.群落的物种组成 B.群落中各生物之间的关系C.群落中生物个体的数目 D.群落中物种的数目〖答案〗A〖解析〗物种组成、空间结构和种间关系都是群落的特征,物种组成包括物种的数目即丰富度和不同种群的数量,物种组成是生物群落的重要特征,选A。5.生物群落的类型可以从许多方面进行描述,自然条件下不会出现的情况是()A.生物群落的物种组成能反映生物群落类型的差异B.不同类型的生物群落中的生物具有与对应的环境相适应的特征C.同一气候条件下的生物群落类型完全一致D.环境改变会影响生物群落中的物种组成〖答案〗C〖解析〗A、群落类型划分的主要依据是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的差异,故生物群落的物种组成能反映生物群落类型的差异,A正确;B、由于环境不同,不同群落中的生物都有适应其环境的特征,B正确;C、生物群落类型受到地球各地因气候、地形和其他环境条件的影响,故同一气候条件下的生物群落类型不一定完全一致,C错误;D、环境改变会影响生物群落中的物种组成,从而形成不同的生物群落,D正确。故选C。6.自然界中的生物群落一直处于演替之中。下列对生物群落演替的描述不恰当的是()A.影响演替的因素主要是群落内部因素的变化B.演替的各个阶段都受温度、水分等因素的影响C.演替达到最高阶段的群落不再发生变化D.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在于演替起点不同〖答案〗C〖解析〗A、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主要包括群落内部因素和外界环境的变化,A正确;B、演替的各个阶段都受温度、水分等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B正确;C、群落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的组成仍处于动态变化中,C错误;D、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可见,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二者的起始条件不同,一般来说,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D正确。故选C。7.在自然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会形成复杂的食物网,原因是()A.食物链的每个营养级只有一种生物B.营养级的层级与消费者的级数相同C.同一种生物可能捕食不同种的生物D.一种生物只能被另一种生物所捕食〖答案〗C〖解析〗A、食物链的每个营养级可以有多种生物,A错误;B、营养级的层级比消费者的级数多1,如三级消费者属于第四营养级,B错误;C、一种生物有多种食物如鹰的食物有蛇、鼠、兔等,C正确;D、—种生物可以同时被多种生物捕食,D错误。故选C。8.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食物链、食物网,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凡是细菌、真菌都是分解者②凡是自养型生物都是生产者③植物都是生产者④动物都是消费者⑤异养型生物都是消费者A.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⑤〖答案〗A〖解析〗①只有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才是分解者,有些细菌是生产者,如硝化细菌;有些细菌是消费者,如寄生生活的细菌,①错误;②生产者指绿色植物和硝化细菌等,能够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故凡是自养型生物都是生产者,②正确;③寄生生活的植物不是生产者,如菟丝子是消费者,③错误;④有些动物如蚯蚓为腐生生活,是分解者,④错误;⑤异养型生物也可能是分解者,如蚯蚓、蜣螂等,⑤错误。综上分析可知,A正确,BCD错误。故选A。9.在各种生态系统中,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时的特点是()A.可从各级消费者流向生产者和分解者B.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是各营养级能量的总和C.能量在食物链中逐级递减、单向流动D.能量在食物链中逐级递增、循环流动〖答案〗C〖解析〗A、能量是单向流动的,即能量不能从各级消费者流向生产者,A错误;B、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大于各营养级能量的总和,B错误;C、能量在食物链中逐级递减、单向流动,这是能量流动的特点,C正确;D、能量在食物链中逐级递增、单向流动,而不是循环流动,D错误。故选C。10.下列有关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A.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使能量只能沿食物链(网)单向流动B.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推动物质在生物群落内循环往复C.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D.物质的合成与分解伴随着能量的储存和释放〖答案〗D〖解析〗物质是能量的载体,食物链(网)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但除食物链之外,能量也能从生产者和消费者传递给分解者,A错误;物质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在生物群落内时沿食物链(网)进行单向传递的,B错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C错误;物质的合成与分解伴随着能量的储存和释放,D正确;因此,本题〖答案〗选D。11.一个生态系统中存在着多种多样的信息。雌蚕蛾释放性外激素以吸引异性前来交尾传递的信息属于()A.化学信息 B.行为信息C.物理信息 D.营养信息〖答案〗A〖解析〗性外激素是一种化学物质,因此其传递的信息属于化学信息,A正确。故选A。1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蜜蜂找到蜜源后通过跳圆圈舞的方式为同伴传递的信息属于物理信息B.信息传递对生物种群的繁衍过程有影响C.雄鸟的“求偶炫耀”属于行为信息D.施用性引诱剂控制害虫,属于化学信息在生产中的应用〖答案〗A〖解析〗A、蜜蜂找到蜜源后,通过跳圆圈舞向同伴传递蜜源信息,这属于行为信息,A错误;B、根据分析可知,生物种群的繁術,离不开信息传递,B正确;C、雄鸟的“求偶炫耀”属于行为信息,C正确;D、性引诱剂属于化学信息,施用性引诱剂控制害虫,属于化学信息在生产中的应用,即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D正确。故选A。13.下列措施中,有利于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稳态的是()A.引入外来物种,增加该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B.彻底清除枯枝落叶,提高种子萌发率和幼苗的成活率C.去除数量稀少的植物种类,为优势植物种类腾出空间D.加强对各类生物和环境的保护,减少人类活动的干扰〖答案〗D〖解析〗A、引入外来物种,可能导致本地物种的生存能力降低,甚至灭绝,降低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A错误;B、彻底清除枯枝落叶,提高种子萌发率和幼苗的成活率,没有增加该地物种的种类数目,所以不能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B错误;C、去除数量稀少的植物种类,为优势植物种类腾出空间,是减少了该地的物种种类,不能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C错误;D、加强对各类生物和环境的保护,减少人类活动的干扰,避免有些物种因为人类活动灭绝,有利于增加该地物种的种类,有利于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稳态,D正确。故选D。14.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叙述中,常有争议、不能肯定的观点是()A.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B.生物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的结果C.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D.引入外来物种能增加当地的生物多样性〖答案〗D〖解析〗A、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因此我们应当保护生物多样性,A正确;B、生物多样性是生物长期适应环境变化的结果,这是生物进化的结果,B正确;C、由分析可知,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C正确;D、引入外来物种不慎会导致生物入侵,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D错误。故选D。二、多项选择题15.如图为种群特征的概念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c表示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B.除了图中所示特征外,种群还具有空间特征C.a是所有种群的必备特征D.b表示年龄结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一定会越来越大〖答案〗CD〖解析〗A、由分析可知,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c表示种群密度,A正确;B、种群的特征包括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所以除了图中所示特征外,种群还具有空间特征,B正确;C、a表示性别比例,有的生物(如雌雄同株的植物)没有性别,所以a不是所有种群的必备特征,C错误;D、图中b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所以应该表示年龄结构,种群数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不一定会越来越大,D错误。故选CD。16.一些学生在观察黄山植被情况以后,对生物群落的结构内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下列认识中符合真实情况的是()A.群落的垂直结构不会影响动物在群落中的分布B.群落中不同种群的植物生活在一定的生态位上C.群落垂直方向上的分化形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D.群落随季节或气候变化会呈现不同的季相〖答案〗BCD〖解析〗A、动物在群落中也有垂直分层现象,主要受食物和栖息地的影响,群落的垂直结构会影响动物在群落中的分布,A错误;B、生态位是指物种利用群落各种资源的幅度以及该物种与群落中其他物种相互关系的总和,群落中不同种群的植物生活在一定的生态位上,B正确;C、垂直方向上观察群落,会发现群落中的生物具有一定的垂直分层现象,为群落的垂直结构,C正确;D、群落外貌常常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周期性的变化,随着气候季节性交替,群落呈现不同的外貌,D正确。故选BCD。17.关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物质循环过程往往伴随能量循环利用B.物质循环的本质是化合物在生物圈中的循环C.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是物质循环的重要环节D.沿食物链富集的物质参与物质循环过程〖答案〗AB〖解析〗A、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单向流动,能量不能循环利用,A错误;B、物质循环的本质是元素在生物圈中的循环,B错误;C、碳元素从生物群落回到无机环境的途径有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和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分解者主要是土壤微生物,C正确;D、沿食物链富集的物质参与物质循环过程,但是沿食物链富集的物质同碳循环过程不同,很难从生物群落返回到无机环境,D正确。故选AB。18.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遵循一定的规律。下列叙述中,符合真实情况的是()A.能量都是由低营养级流向高营养级B.一条食物链中营养级的级数可以无限增加C.生产者固定的能量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传递D.流入每一营养级的部分能量都会以热能形式散失〖答案〗ACD〖解析〗A、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能量只能由较低营养级流向较高营养级而不能逆转,A正确;B、能量流动是单向、逐级递减的,一般一条食物链的营养级不超过五个,B错误;C、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一般以取食的形式进入下一营养级,生产者固定的能量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传递,C正确;D、流入每个营养级的能量,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一部分则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D正确。故选ACD。19.下列关于人类活动和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类活动使用大量化石燃料是产生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B.如果处理不好人类活动和水资源利用之间的关系,人类将面临全球性水危机C.人类活动导致的土地沙漠化是制约这些地区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D.“先污染后治理”可协调环境污染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答案〗ABC〖解析〗A、温室效应是由于人类使用化石燃料向大气中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造成的,二氧化碳、臭氧、甲烷等气体都是产生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A正确;B、水资源短缺也是人类面对的环境问题,如果处理不好人类活动和水资源利用之间的关系,人类将面临全球性水危机,B正确;C、人类活动导致的土地沙漠化会导致本地区生物多样性降低,成为制约这些地区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C正确;D、协调环境污染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不能采取“先污染,后治理”策略,应该预防为主,D错误。故选ABC。三、非选择题20.某校生物系同学野外实习分为四个小组。(1)A组同学调查某草原田鼠数量时,在设置1公顷的调查区内,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鼠32只,将捕获的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数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这次共捕获30只,其中有上次标记过的个体10只,请回答下列问题:①若该地区田鼠种群个体总数为N,则N=_____只。a、30b、32c、64d、96②调查甲、乙两草原所捕获鼠的月龄构成分别如下列甲、乙两图所示。据图分析,_____草原的田鼠种群属于_____型,可以预测,该草原鼠害将会严重,必须作好防治准备工作。(2)乙组用样方法调查松树的种群密度:①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_____,不能掺入主观因素。常用的取样方法有_____和等距取样法。②某同学采用样方法对一种植物进行计数,如丙图是其中一个样方中该植物的分布情况(注:图中黑点表示该种植物),对该样方中该种植物进行计数时,应记录的数目是_____。(3)丙组同学调查土壤动物丰富度,丰富度是指_____。调查其中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用_____统计方法。(4)丁组同学调查的林场中植物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形成群落的_____,而林场中的动物也有类似的分层现象,原因是群落中植物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食物和_____。〖答案〗(1)①.d②.甲③.增长(2)①.随机取样②.五点取样法③.8(3)①.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②.记名计算法(4)①.垂直结构②.栖息空间〖解析〗(1)标志重捕法是指在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个体占总捕获量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根据计算公式N∶32=30∶10,可解得N=96个,故选d;图示坐标图显示,甲有众多的幼年个体,乙的各个月龄个体数量相当,所以甲草原的田鼠属于增长型,乙草原的田鼠属于稳定型。据图分析,甲草原的田鼠种群属于增长型,可以预测,该草原鼠害将会严重,必须作好防治准备工作。(2)样方法是适用于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的一种最基本的调查取样方法,最主要是要做到随机取样;为了保证调查的随机性,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样方法统计个体数量的原则是样方内的个体全部统计,边缘部分的原则是记上不记下,记左不记右,所以样方内的个体数为8个。(3)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记名计算法是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调查其中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用记名计算法进行统计。(4)丁组同学调查的林场中植物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形成群落的垂直结构(垂直方向上);群落中植物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食物和栖息空间,因此林场中的动物也有类似的分层现象。21.下图甲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图乙和图丙表示野兔和灰鼠从不同牧草中获取食物比例在进化过程中的变化情况。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甲中有_____条食物链,鹰处于_____营养级,次级消费者有_____。(2)图甲中没有标示出的草原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_____、_____。(3)图甲所示草原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_____,麻雀和蝗虫的关系是_____。(4)图甲中因气候原因出现蝗灾时,鹰的数量将_____(填“增加”、“减少”或“不变”)。(5)根据图乙和图丙分析,野兔和灰鼠的生物关系为_____,对环境适应能力越来越弱的是_____。〖答案〗(1)①.4②.第三、第四③.麻雀、鹰(2)①.分解者②.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3)①.牧草②.捕食和种间竞争(4)减少(5)①.种间竞争②.灰鼠〖解析〗(1)分析图甲,共有4条食物链,即牧草→野兔→鹰、牧草→灰鼠→鹰、牧草→麻雀→鹰、牧草→蝗虫→麻雀→鹰;鹰在不同食物链中可位于第三、四营养级;在牧草→蝗虫→麻雀→鹰这条食物链中,麻雀属于次级消费者,剩余其他食物链中鹰为次级消费者,则图中的次级消费者包括麻雀、鹰。(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而食物网体现的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捕食关系以及消费者之间的竞争关系,没有体现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这两种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3)图甲草原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生产者,即牧草。图甲中麻雀捕食蝗虫,两者存在捕食关系;麻雀与蝗虫同时以牧草为食,两者存在竞争关系。(4)蝗灾的出现导致野兔、灰鼠数量减少,鹰因食物减少导致其数量减少。(5)野兔和灰鼠同时以牧草为食,两者存在竞争关系。图乙经自然选择到图丙,野兔取食的牧草种类基本保持不变,而灰鼠取食的牧草种类减少,推测灰鼠的环境适应能力越来越弱。22.生物兴趣小组对某农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进行了调查,并绘制碳循环过程示意图。回答相关问题:(1)物质循环过程伴随着能量流动,据图分析,输入农田生态系统的能量包括_____、_____。(2)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农作物通过过程_____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并固定在农作物体内。土壤碳库中的有机物由分解者通过过程_____转变成无机物重新被植物利用。(3)碳元素在大气碳库、植物碳库和土壤碳库之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_____,在植物碳库与土壤碳库之间流动的主要形式是_____,人类活动_____(填“加速”或“减缓”)了碳循环的进程。(4)有同学认为生态系统物质是循环利用的,无需不断向农田中施加肥料。你是否同意该同学的观点?_____,请给出你的理由_____。〖答案〗(1)①.农作物固定的太阳能②.种子和有机肥中含有的能量(2)①.光合作用②.分解作用(呼吸作用)(3)①.CO2②.有机物③.加速(4)①.不同意②.农产品源源不断自农田生态系统中输出,其中的元素不能归还土壤,所以需要不断的施加肥料〖解析〗(1)从图中看出输入农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有农作物固定的太阳能、种子和有机肥中含有的能量。(2)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过程①是光合作用,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并固定在农作物体内。过程②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呼吸作用),土壤碳库中的有机物由分解者通过分解作用变成无机物重新被植物利用。(3)碳元素在大气碳库、植物碳库和土壤碳库之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CO2,在植物碳库与土壤碳库之间流动的主要形式是有机物,人类作为消费者可以加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所以人类活动加速了碳循环的过程。(4)由于农产品源源不断自农田生态系统中输出,其中的元素不能归还土壤,所以需要不断的施加肥料,这与物质循环不矛盾,所以不同意该同学观点。23.生态学家对某海岸湿地生态系统进行综合整治之前,该地区工业园区密布,入海排污口数量多,有机和无机污染物集中排放,造成局部区域水质恶化。科学家对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如下图所示(单位:J·cm-2·a-1)。请回答问题:(1)该海岸湿地生态系统中群落的演替是_____演替,在演替过程中生物种类_____,抵抗力稳定性_____。(2)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除了图中所示以外,还应该包括_____。(3)植食动物固定的能量是_____J·cm-2·a-1,该食物链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植食动物固定的能量除了图中所示能量去路之外,还有_____等去路。(4)由图中数据可知,该生态系统大部分能量流入_____(填成分),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答案〗(1)①.次生②.增多③.提高(2)流入该区域的污水中的有机物中能量(3)①.1.96×105②.12%③.呼吸消耗(和未被利用)(4)①.分解者②.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解析〗(1)该海岸湿地生态系统中因为有一定的繁殖体,所以其上的群落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在演替过程中生物种类增多,营养结构越来越复杂,自我调节能量增强,抵抗力稳定性提高。(2)由图可知,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除了图中所示以外,还应该包括流入该区域的污水中的有机物中的能量。(3)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2.31×107J/(cm2·a)。植食性动物的粪便量属于生产者的同化量。已知生产者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为2.31×107J/(cm2·a),流到初级消费者的能量(植食性动物固定的能量)为3.27×105-1.31×105=1.96×105J/(cm2·a);第三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为(3.2-0.84)=2.36×104J/(cm2·a),故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36×104J/(cm2·a)÷1.96×105J/(cm2·a)=12%;植食动物固定的能量除了图中所示的流向下一营养级和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去路之外,还有呼吸消耗的能量和未利用的能量。(4)由图中数据可知,该生态系统大部分能量流入分解者,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24.某生物研究小组在实验室里利用马铃薯培养液、无菌水、酵母菌母液等探究不同温度条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表1是研究小组设计的探究方案。表1试管编号ABC管内溶液马铃薯培养液/mL1010-无菌水/mL--10酵母菌母液/mL0.10.10.1温度条件28℃5℃(1)该生物研究小组研究课题是:_____。(2)实验步骤:①配制马铃薯培养液和酵母菌母液。②将若干支试管分成A、B、C三组并编号,每组8支。先每次用10mL刻度吸管吸取10mL培养液加入A组和B组试管,用另一支10mL刻度吸管吸取_____加入C组试管。待分装完毕,每支试管加塞后把试管扎成捆。③用高压蒸汽灭菌锅灭菌,避免其他菌污染。④用灭菌干净的1mL刻度吸管每次吸取_____mL酵母菌母液,滴加到每支试管中,整个接种操作需在酒精灯火焰附近进行,以防止杂菌污染。⑤将A、B、C试管分别置于28℃、5℃、_____℃的恒温箱中培养。(3)实验数据分析:通过显微镜计数法计数培养液中酵母菌的起始数量,然后每24小时计数一次,得到表2数据。表2次数12345678时间/h024487296120144168试管A0.8×1075.2×1075.6×1074.8×107?0.8×1070.4×1070.08×107B0.8×1071.2×1072×1072.8×1073.2×1073.6×1073.2×1073×107C0.8×1070.4×1070.1×10700000用血球计数板(2mm×2mm方格)对A组第5次取样计数时,将取样的1mL酵母菌培养液加9mL无菌水稀释观察,发现计数室内(盖玻片下的培养液厚度为0.1mm)酵母菌平均数为80,据此估算10mL培养液中有酵母菌_____个,与第4次取样相比,第5次取样计数酵母菌数目发生显著变化的原因是_____。(4)与A组相比,B组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缓慢的原因是_____。实验过程中需要控制的无关变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列举出两种)。(5)实验结束后,用试管刷蘸洗涤剂擦洗血球计数板的做法是错误的,正确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探究在不同培养液中不同温度下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2)①.10mL无菌水②.0.1③.28(3)①.2×107②.因培养基中营养物质的大量消耗,代谢废物的积累,pH值的改变,大量酵母菌死亡(4)①.B组温度不适合酵母菌繁殖生长②.培养液的量、酵母菌母液的量、培养液的pH、溶氧量(5)浸泡冲洗〖解析〗(1)根据分析可知,该生物研究小组研究的课题是:探究在不同培养液中不同温度下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2)根据实验中单一变量原则、等量原则,该实验步骤应为:①配制马铃薯培养液和酵母菌母液。②将若干支试管分成A、B、C三组并编号,每组8支。先每次用10mL刻度吸管吸取10mL培养液加入A组和B组试管,用另一支10mL刻度吸管吸取10mL无菌水加入C组试管。待分装完毕,每支试管加塞后把试管扎成捆。③用高压蒸汽灭菌锅灭菌,避免其他菌污染。④用灭菌干净的1mL刻度吸管每次吸取0.1mL酵母菌母液,滴加到每支试管中,整个接种操作需在酒精灯火焰附近进行,以防止杂菌污染。⑤将A、C试管置于28℃的恒温箱中培养。将B试管置于5℃的恒温箱中培养。(3)由题意可知,将取样的1mL酵母菌培养液加9mL无菌水稀释观察,发现计数室内(盖玻片下的培养液厚度为0.1mm)酵母菌平均数为80,则10mL培养液中有酵母菌数为80×10÷(2×2×0.1×10-3)×10=2×107个。与第4次取样相比,第5次取样计数酵母菌数目减少是因为培养基中营养物质的大量消耗,代谢废物的积累,pH值的改变,使大量酵母菌死亡。(4)A组与B组的温度不同,其它培养条件相同,所以与A组相比,B组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缓慢的原因是由于B组温度不适合酵母菌生长繁殖。实验中自变量为温度和培养液的种类,无关变量有培养液的量、酵母菌母液的量、培养液的pH、溶氧量等。(5)不能用试管刷蘸洗涤剂擦洗血球计数板,因为血球计数板上的刻度较精细,故应该将血球计数板浸泡和冲洗。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一、单项选择题:1.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关于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有曲线图和数学方程式等形式,下列关于种群的“J”型增长曲线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条件是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B.“J”型增长曲线有K值,只是K值较大,图中没有表示出来C.数学方程式模型可表达为t年后种群数量:Nt=N0λtD.“J”型增长曲线模型中λ的含义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答案〗B〖解析〗A、“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的假设条件为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A正确;B、“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中,没有K值,B错误;CD、N0为种群起始数量,t为时间,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λ大于1),则t年后种群数量Nt=N0λt,CD正确。故选B。2.在一片栎树林中,从10m以上的林冠层到1m左右的林下层,有林鸽、褐山雀、大山雀、乌鸫等多种鸟生活。影响鸟类在林中如此分布的主要原因是()A.不同鸟类对光照强弱的反应不同B.林中温度偏高,鸟类的适应性不同C.鸟类的分布与林中湿度变化有关D.影响植物生长的生态因子间接影响鸟类的分布〖答案〗D〖解析〗群落的结构中,植物的垂直分布与光照有关,动物的垂直分布与食物和栖息场所有关,其食物和生存空间均离不开植物,即影响植物生长的生态因子间接影响鸟类的分布。故选D。3.某地棉田中发现了棉铃虫,它们取食棉花的花蕾、叶等。在引入某种蜘蛛后,棉铃虫和蜘蛛的种群数量发生了变化。下列能合理解释这两种生物种群数量变化的是()A.棉田中蜘蛛的种群数量快速增加,则两个种群是共生关系B.引入蜘蛛后,棉铃虫的种群数量减少,则两个种群是捕食关系C.施用杀虫剂后,蜘蛛和棉铃虫的种群数量都减少,则两个种群是竞争关系D.引入蜘蛛后,棉铃虫的种群数量先减后增,则两个种群是偏利共生关系〖答案〗B〖解析〗A、若棉田中蜘蛛的数量快速增加,是因为食物充足而进行的大量繁殖,则两个种群是捕食关系,A错误;B、引入蜘蛛后,棉铃虫的种群数量减少,则两个种群是捕食关系,B正确;C、施用杀虫剂后,棉铃虫的数量减少,蜘蛛由于食物减少,蜘蛛的数量也会减少,两者之间不是竞争关系,C错误;D、引入蜘蛛后,棉铃虫的数量减少,蜘蛛由于食物来源不足,蜘蛛数目减少,当捕食者减少后,棉铃虫数量又增加,两者之间是捕食关系,D错误。故选B。4.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A.群落的物种组成 B.群落中各生物之间的关系C.群落中生物个体的数目 D.群落中物种的数目〖答案〗A〖解析〗物种组成、空间结构和种间关系都是群落的特征,物种组成包括物种的数目即丰富度和不同种群的数量,物种组成是生物群落的重要特征,选A。5.生物群落的类型可以从许多方面进行描述,自然条件下不会出现的情况是()A.生物群落的物种组成能反映生物群落类型的差异B.不同类型的生物群落中的生物具有与对应的环境相适应的特征C.同一气候条件下的生物群落类型完全一致D.环境改变会影响生物群落中的物种组成〖答案〗C〖解析〗A、群落类型划分的主要依据是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的差异,故生物群落的物种组成能反映生物群落类型的差异,A正确;B、由于环境不同,不同群落中的生物都有适应其环境的特征,B正确;C、生物群落类型受到地球各地因气候、地形和其他环境条件的影响,故同一气候条件下的生物群落类型不一定完全一致,C错误;D、环境改变会影响生物群落中的物种组成,从而形成不同的生物群落,D正确。故选C。6.自然界中的生物群落一直处于演替之中。下列对生物群落演替的描述不恰当的是()A.影响演替的因素主要是群落内部因素的变化B.演替的各个阶段都受温度、水分等因素的影响C.演替达到最高阶段的群落不再发生变化D.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在于演替起点不同〖答案〗C〖解析〗A、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主要包括群落内部因素和外界环境的变化,A正确;B、演替的各个阶段都受温度、水分等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B正确;C、群落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的组成仍处于动态变化中,C错误;D、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可见,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二者的起始条件不同,一般来说,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D正确。故选C。7.在自然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会形成复杂的食物网,原因是()A.食物链的每个营养级只有一种生物B.营养级的层级与消费者的级数相同C.同一种生物可能捕食不同种的生物D.一种生物只能被另一种生物所捕食〖答案〗C〖解析〗A、食物链的每个营养级可以有多种生物,A错误;B、营养级的层级比消费者的级数多1,如三级消费者属于第四营养级,B错误;C、一种生物有多种食物如鹰的食物有蛇、鼠、兔等,C正确;D、—种生物可以同时被多种生物捕食,D错误。故选C。8.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食物链、食物网,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凡是细菌、真菌都是分解者②凡是自养型生物都是生产者③植物都是生产者④动物都是消费者⑤异养型生物都是消费者A.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⑤〖答案〗A〖解析〗①只有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才是分解者,有些细菌是生产者,如硝化细菌;有些细菌是消费者,如寄生生活的细菌,①错误;②生产者指绿色植物和硝化细菌等,能够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故凡是自养型生物都是生产者,②正确;③寄生生活的植物不是生产者,如菟丝子是消费者,③错误;④有些动物如蚯蚓为腐生生活,是分解者,④错误;⑤异养型生物也可能是分解者,如蚯蚓、蜣螂等,⑤错误。综上分析可知,A正确,BCD错误。故选A。9.在各种生态系统中,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时的特点是()A.可从各级消费者流向生产者和分解者B.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是各营养级能量的总和C.能量在食物链中逐级递减、单向流动D.能量在食物链中逐级递增、循环流动〖答案〗C〖解析〗A、能量是单向流动的,即能量不能从各级消费者流向生产者,A错误;B、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大于各营养级能量的总和,B错误;C、能量在食物链中逐级递减、单向流动,这是能量流动的特点,C正确;D、能量在食物链中逐级递增、单向流动,而不是循环流动,D错误。故选C。10.下列有关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A.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使能量只能沿食物链(网)单向流动B.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推动物质在生物群落内循环往复C.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D.物质的合成与分解伴随着能量的储存和释放〖答案〗D〖解析〗物质是能量的载体,食物链(网)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但除食物链之外,能量也能从生产者和消费者传递给分解者,A错误;物质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在生物群落内时沿食物链(网)进行单向传递的,B错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C错误;物质的合成与分解伴随着能量的储存和释放,D正确;因此,本题〖答案〗选D。11.一个生态系统中存在着多种多样的信息。雌蚕蛾释放性外激素以吸引异性前来交尾传递的信息属于()A.化学信息 B.行为信息C.物理信息 D.营养信息〖答案〗A〖解析〗性外激素是一种化学物质,因此其传递的信息属于化学信息,A正确。故选A。1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蜜蜂找到蜜源后通过跳圆圈舞的方式为同伴传递的信息属于物理信息B.信息传递对生物种群的繁衍过程有影响C.雄鸟的“求偶炫耀”属于行为信息D.施用性引诱剂控制害虫,属于化学信息在生产中的应用〖答案〗A〖解析〗A、蜜蜂找到蜜源后,通过跳圆圈舞向同伴传递蜜源信息,这属于行为信息,A错误;B、根据分析可知,生物种群的繁術,离不开信息传递,B正确;C、雄鸟的“求偶炫耀”属于行为信息,C正确;D、性引诱剂属于化学信息,施用性引诱剂控制害虫,属于化学信息在生产中的应用,即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D正确。故选A。13.下列措施中,有利于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稳态的是()A.引入外来物种,增加该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B.彻底清除枯枝落叶,提高种子萌发率和幼苗的成活率C.去除数量稀少的植物种类,为优势植物种类腾出空间D.加强对各类生物和环境的保护,减少人类活动的干扰〖答案〗D〖解析〗A、引入外来物种,可能导致本地物种的生存能力降低,甚至灭绝,降低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A错误;B、彻底清除枯枝落叶,提高种子萌发率和幼苗的成活率,没有增加该地物种的种类数目,所以不能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B错误;C、去除数量稀少的植物种类,为优势植物种类腾出空间,是减少了该地的物种种类,不能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C错误;D、加强对各类生物和环境的保护,减少人类活动的干扰,避免有些物种因为人类活动灭绝,有利于增加该地物种的种类,有利于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稳态,D正确。故选D。14.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叙述中,常有争议、不能肯定的观点是()A.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B.生物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的结果C.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D.引入外来物种能增加当地的生物多样性〖答案〗D〖解析〗A、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因此我们应当保护生物多样性,A正确;B、生物多样性是生物长期适应环境变化的结果,这是生物进化的结果,B正确;C、由分析可知,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C正确;D、引入外来物种不慎会导致生物入侵,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D错误。故选D。二、多项选择题15.如图为种群特征的概念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c表示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B.除了图中所示特征外,种群还具有空间特征C.a是所有种群的必备特征D.b表示年龄结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一定会越来越大〖答案〗CD〖解析〗A、由分析可知,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c表示种群密度,A正确;B、种群的特征包括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所以除了图中所示特征外,种群还具有空间特征,B正确;C、a表示性别比例,有的生物(如雌雄同株的植物)没有性别,所以a不是所有种群的必备特征,C错误;D、图中b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所以应该表示年龄结构,种群数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不一定会越来越大,D错误。故选CD。16.一些学生在观察黄山植被情况以后,对生物群落的结构内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下列认识中符合真实情况的是()A.群落的垂直结构不会影响动物在群落中的分布B.群落中不同种群的植物生活在一定的生态位上C.群落垂直方向上的分化形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D.群落随季节或气候变化会呈现不同的季相〖答案〗BCD〖解析〗A、动物在群落中也有垂直分层现象,主要受食物和栖息地的影响,群落的垂直结构会影响动物在群落中的分布,A错误;B、生态位是指物种利用群落各种资源的幅度以及该物种与群落中其他物种相互关系的总和,群落中不同种群的植物生活在一定的生态位上,B正确;C、垂直方向上观察群落,会发现群落中的生物具有一定的垂直分层现象,为群落的垂直结构,C正确;D、群落外貌常常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周期性的变化,随着气候季节性交替,群落呈现不同的外貌,D正确。故选BCD。17.关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物质循环过程往往伴随能量循环利用B.物质循环的本质是化合物在生物圈中的循环C.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是物质循环的重要环节D.沿食物链富集的物质参与物质循环过程〖答案〗AB〖解析〗A、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单向流动,能量不能循环利用,A错误;B、物质循环的本质是元素在生物圈中的循环,B错误;C、碳元素从生物群落回到无机环境的途径有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和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分解者主要是土壤微生物,C正确;D、沿食物链富集的物质参与物质循环过程,但是沿食物链富集的物质同碳循环过程不同,很难从生物群落返回到无机环境,D正确。故选AB。18.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遵循一定的规律。下列叙述中,符合真实情况的是()A.能量都是由低营养级流向高营养级B.一条食物链中营养级的级数可以无限增加C.生产者固定的能量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传递D.流入每一营养级的部分能量都会以热能形式散失〖答案〗ACD〖解析〗A、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能量只能由较低营养级流向较高营养级而不能逆转,A正确;B、能量流动是单向、逐级递减的,一般一条食物链的营养级不超过五个,B错误;C、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一般以取食的形式进入下一营养级,生产者固定的能量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传递,C正确;D、流入每个营养级的能量,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一部分则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D正确。故选ACD。19.下列关于人类活动和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类活动使用大量化石燃料是产生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B.如果处理不好人类活动和水资源利用之间的关系,人类将面临全球性水危机C.人类活动导致的土地沙漠化是制约这些地区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D.“先污染后治理”可协调环境污染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答案〗ABC〖解析〗A、温室效应是由于人类使用化石燃料向大气中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造成的,二氧化碳、臭氧、甲烷等气体都是产生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A正确;B、水资源短缺也是人类面对的环境问题,如果处理不好人类活动和水资源利用之间的关系,人类将面临全球性水危机,B正确;C、人类活动导致的土地沙漠化会导致本地区生物多样性降低,成为制约这些地区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C正确;D、协调环境污染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不能采取“先污染,后治理”策略,应该预防为主,D错误。故选ABC。三、非选择题20.某校生物系同学野外实习分为四个小组。(1)A组同学调查某草原田鼠数量时,在设置1公顷的调查区内,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鼠32只,将捕获的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数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这次共捕获30只,其中有上次标记过的个体10只,请回答下列问题:①若该地区田鼠种群个体总数为N,则N=_____只。a、30b、32c、64d、96②调查甲、乙两草原所捕获鼠的月龄构成分别如下列甲、乙两图所示。据图分析,_____草原的田鼠种群属于_____型,可以预测,该草原鼠害将会严重,必须作好防治准备工作。(2)乙组用样方法调查松树的种群密度:①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_____,不能掺入主观因素。常用的取样方法有_____和等距取样法。②某同学采用样方法对一种植物进行计数,如丙图是其中一个样方中该植物的分布情况(注:图中黑点表示该种植物),对该样方中该种植物进行计数时,应记录的数目是_____。(3)丙组同学调查土壤动物丰富度,丰富度是指_____。调查其中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用_____统计方法。(4)丁组同学调查的林场中植物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形成群落的_____,而林场中的动物也有类似的分层现象,原因是群落中植物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食物和_____。〖答案〗(1)①.d②.甲③.增长(2)①.随机取样②.五点取样法③.8(3)①.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②.记名计算法(4)①.垂直结构②.栖息空间〖解析〗(1)标志重捕法是指在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个体占总捕获量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根据计算公式N∶32=30∶10,可解得N=96个,故选d;图示坐标图显示,甲有众多的幼年个体,乙的各个月龄个体数量相当,所以甲草原的田鼠属于增长型,乙草原的田鼠属于稳定型。据图分析,甲草原的田鼠种群属于增长型,可以预测,该草原鼠害将会严重,必须作好防治准备工作。(2)样方法是适用于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的一种最基本的调查取样方法,最主要是要做到随机取样;为了保证调查的随机性,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样方法统计个体数量的原则是样方内的个体全部统计,边缘部分的原则是记上不记下,记左不记右,所以样方内的个体数为8个。(3)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记名计算法是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调查其中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用记名计算法进行统计。(4)丁组同学调查的林场中植物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形成群落的垂直结构(垂直方向上);群落中植物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食物和栖息空间,因此林场中的动物也有类似的分层现象。21.下图甲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图乙和图丙表示野兔和灰鼠从不同牧草中获取食物比例在进化过程中的变化情况。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甲中有_____条食物链,鹰处于_____营养级,次级消费者有_____。(2)图甲中没有标示出的草原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_____、_____。(3)图甲所示草原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_____,麻雀和蝗虫的关系是_____。(4)图甲中因气候原因出现蝗灾时,鹰的数量将_____(填“增加”、“减少”或“不变”)。(5)根据图乙和图丙分析,野兔和灰鼠的生物关系为_____,对环境适应能力越来越弱的是_____。〖答案〗(1)①.4②.第三、第四③.麻雀、鹰(2)①.分解者②.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3)①.牧草②.捕食和种间竞争(4)减少(5)①.种间竞争②.灰鼠〖解析〗(1)分析图甲,共有4条食物链,即牧草→野兔→鹰、牧草→灰鼠→鹰、牧草→麻雀→鹰、牧草→蝗虫→麻雀→鹰;鹰在不同食物链中可位于第三、四营养级;在牧草→蝗虫→麻雀→鹰这条食物链中,麻雀属于次级消费者,剩余其他食物链中鹰为次级消费者,则图中的次级消费者包括麻雀、鹰。(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而食物网体现的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捕食关系以及消费者之间的竞争关系,没有体现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这两种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3)图甲草原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生产者,即牧草。图甲中麻雀捕食蝗虫,两者存在捕食关系;麻雀与蝗虫同时以牧草为食,两者存在竞争关系。(4)蝗灾的出现导致野兔、灰鼠数量减少,鹰因食物减少导致其数量减少。(5)野兔和灰鼠同时以牧草为食,两者存在竞争关系。图乙经自然选择到图丙,野兔取食的牧草种类基本保持不变,而灰鼠取食的牧草种类减少,推测灰鼠的环境适应能力越来越弱。22.生物兴趣小组对某农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进行了调查,并绘制碳循环过程示意图。回答相关问题:(1)物质循环过程伴随着能量流动,据图分析,输入农田生态系统的能量包括_____、_____。(2)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农作物通过过程_____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并固定在农作物体内。土壤碳库中的有机物由分解者通过过程_____转变成无机物重新被植物利用。(3)碳元素在大气碳库、植物碳库和土壤碳库之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_____,在植物碳库与土壤碳库之间流动的主要形式是_____,人类活动_____(填“加速”或“减缓”)了碳循环的进程。(4)有同学认为生态系统物质是循环利用的,无需不断向农田中施加肥料。你是否同意该同学的观点?_____,请给出你的理由_____。〖答案〗(1)①.农作物固定的太阳能②.种子和有机肥中含有的能量(2)①.光合作用②.分解作用(呼吸作用)(3)①.CO2②.有机物③.加速(4)①.不同意②.农产品源源不断自农田生态系统中输出,其中的元素不能归还土壤,所以需要不断的施加肥料〖解析〗(1)从图中看出输入农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有农作物固定的太阳能、种子和有机肥中含有的能量。(2)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过程①是光合作用,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并固定在农作物体内。过程②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呼吸作用),土壤碳库中的有机物由分解者通过分解作用变成无机物重新被植物利用。(3)碳元素在大气碳库、植物碳库和土壤碳库之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CO2,在植物碳库与土壤碳库之间流动的主要形式是有机物,人类作为消费者可以加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所以人类活动加速了碳循环的过程。(4)由于农产品源源不断自农田生态系统中输出,其中的元素不能归还土壤,所以需要不断的施加肥料,这与物质循环不矛盾,所以不同意该同学观点。23.生态学家对某海岸湿地生态系统进行综合整治之前,该地区工业园区密布,入海排污口数量多,有机和无机污染物集中排放,造成局部区域水质恶化。科学家对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如下图所示(单位:J·cm-2·a-1)。请回答问题:(1)该海岸湿地生态系统中群落的演替是_____演替,在演替过程中生物种类_____,抵抗力稳定性_____。(2)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除了图中所示以外,还应该包括_____。(3)植食动物固定的能量是_____J·cm-2·a-1,该食物链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植食动物固定的能量除了图中所示能量去路之外,还有_____等去路。(4)由图中数据可知,该生态系统大部分能量流入_____(填成分),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答案〗(1)①.次生②.增多③.提高(2)流入该区域的污水中的有机物中能量(3)①.1.96×10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