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木兰诗》语文课件学习课件_第1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木兰诗》语文课件学习课件_第2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木兰诗》语文课件学习课件_第3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木兰诗》语文课件学习课件_第4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木兰诗》语文课件学习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木兰诗北朝民歌老师:木兰诗又叫《木兰辞》、《木兰歌》,选自南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属于叙事诗。叙述了古代女英雄木兰代父从军、建功立业的传奇故事。与汉乐府中的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同被誉为我国诗歌史上的“双璧”。诗歌介绍唧唧机杼军帖可汗鞍鞯辔头鸣溅溅燕山鸣啾啾戎机朔气金柝胡骑红妆著衣帖花黄傍地十二卷十二转阿姊相扶将郭茂倩旧时裳jīzhùtiěkèhánānjiānpèijiānyānjīuróngshuòtuòjìzhuāngzhuótiēBàngjuànzhuànzǐjiāngqiàncháng词语积累木兰当户织:对着惟闻女叹息:只问女何所思:想什么问女何所忆:想卷卷有爷名:父亲愿为市鞍马:为此,买旦辞爷娘去:早晨暮宿黄河边:晚上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只,听到;胡人的战马万里赴戎机:战争关山度若飞:过朔气传金柝:北方的寒气策勋十二转:记功字词解释字词解释赏赐百千强:有余可汗问所欲:想要什么不用尚书郎:不愿做愿驰千里足:希望出郭相扶将:外城著我旧时裳:穿;下身的裙子对镜帖花黄:通“贴”出门看火伴:同伍的人扑朔:动弹迷离:眯着眼双兔傍地走:并排安能辨我是雄雌:怎么情节复述主要情节复述要求停机叹息叹息缘由准备出征十年征战奔赴战场还朝辞官亲人团聚较为准确完整注意抓住重点清晰流畅有条理诗歌结构一、(1)木兰纺织二、(2-3)木兰从军三、(4)木兰征战四、(5-6)木兰回乡五、(7)讴歌木兰问题探究1、“木兰当户织”一句表现了什么?木兰勤劳的品质2、停机叹息又说明了什么?木兰有心事,为下文设置悬念3、“问女….问女….女亦….女亦….”可看作父母儿女的问答,也可看作叙事人的拟问拟答(表现出木兰不辞艰险,勇敢坚毅的精神)4、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是什么?可汗大点兵军书频传老父被征木兰无长兄5、“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排比句:写出了木兰紧张地购买战马和乘马用具的情形。6、两个“旦…暮…,不闻….但….”通过时间变化和地点的转移夸张地表现出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迫、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紧张的战争氛围。7、“黄河流水鸣溅溅”和“燕山胡骑鸣啾啾”文中的作用:衬托出了木兰的思亲之情。8、“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运用比喻和夸张说明了行军神速,突出了木兰的英雄气概。9、“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运用对偶的修辞通过战场生活的阴冷寒苦反衬出木兰不畏艰险,坚毅顽强的性格。10、“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写出了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突出了木兰身经百战,英勇善战的战斗历程和品质。11、“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写出了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反衬木兰不慕荣华富贵的高贵品质。“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12、直接表现木兰不慕荣华富贵的高贵品质的诗句是:13、动词分析A、“开….坐….”表现木兰对对故居旧物的亲切感受。B、“脱…著…理…帖…”表现木兰重着女儿妆的喜爱,一副天然的女儿情态,表现她归来后情不自禁的喜悦。14、最后一节分析:用比喻作结:以双兔在一起奔跑,难辨雌雄来喻指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十二年未被发现。从而称赞了木兰的机智和乔装的巧妙。人物形象探究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的巾帼英雄。主旨中心本文通过对木兰替父从军,征战沙场和荣归故里的叙述,塑造了木兰这一爱家、爱国、不慕名利、深明大义的巾帼女英雄形象,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淳朴的优秀品质。诗歌特色一、繁简处理得当1、繁笔的运用:木兰当户织时的心事重重,木兰准备行装时的活动,木兰奔赴战场时的心态,木兰回家后家人的欢乐,木兰重着“女儿妆”时的欣喜等内容,都写得不厌其繁,细致入微。2、简笔的运用。至于简笔,主要是对战斗过程的描写力求其简,十年生活,只用了几句话就交代完了。因为作者不惜笔墨描绘的往往都是他所要着力突出的。这首诗所要突出的正是对木兰的孝敬父母、勇于担当重任的性格的颂扬。多种修辞的运用排比比喻对偶夸张复沓: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顶真: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拓展延伸讨论:一千多年来,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原因是什么?一是: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令人难忘。二是:木兰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丰富的性格深受人们喜爱。你还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女英雄吗?大破天门阵的穆桂英击鼓退金兵的梁红玉明末农民起义女英雄红娘子还有:中国隋末唐初女英雄平阳公主中国太平天国女英雄洪宣娇明代农民起义女英雄唐赛儿清代农民起义女英雄王聪儿近代民主革命女英雄秋瑾抗日女英雄赵一曼铡刀下的女英雄刘胡兰……下课见北朝民歌老师:《蜡烛》人教版七年级语文PPT课件:时间:XX年XX月01课前导读02字词学习03课文赏析04课文总结目录CONTENTS课前导读点击此处添加文本内容,如关键词、部分简单介绍等。点击此处添加文本内容,如关键词、部分简单介绍等。第一章CONTENTS课前导读苏联作家。生于军官家庭。1949年访问中国,并于次年出版了描写中国人民进行解放战争的《战斗的中国》一书。《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日日夜夜》、《俄罗斯问题》、《友与敌》均获斯大林奖金。1959至1971年发表的三部曲《生者与死者》、《军人不是天生的》、《最后的夏天》,三部曲获1974年度列宁奖金。西蒙诺夫1915-1979作者简介课前导读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全球性大战,六十一个国家和地区,二十多亿人口被卷入其中。参战兵力超过一亿人,大约九千万士兵和平民伤亡,三千万人流离失所。其空前的广度、深度和烈度,成为人类战争史上的一次大革命,给予军事战略和战争观以巨大影响。

回首二战,那一幅幅残酷而血腥、雄伟而悲壮的历史画面,永远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令人难以忘怀。课文背景课前导读课文背景1944年9月,苏联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苏军进入南斯拉夫领土达成协议。随后又在克拉约瓦最后商定了共同行动计划,10月5日,签署了关于保加利亚军队参加对南斯拉夫领土上的德军作战的南保协定。

贝尔格莱德战役的企图是:通过苏、南、保三国军队的共同努力,粉碎“塞尔维亚”集团军积集群,解放被占领的塞尔维亚地区和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前往驻希腊的“Ε”集团军群的交通线,不让该集团军群从巴尔干岛南部退却。这样,就构成了苏、南军队统一的作战正面,并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尔后争取本国的完全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

字词学习点击此处添加文本内容,如关键词、部分简单介绍等。点击此处添加文本内容,如关键词、部分简单介绍等。第二章CONTENTS字词学习烧灼桥头堡地窖匍匐腋下拂晓瓦砾颤巍巍育乞西契柯拉耶夫舀鞠躬zhuóbǎojiàopúfúyèfúlìwēiqǐqìkēyēyǎojūgōng字词学习削xiāo削去xuē剥削间jiān间距jiàn间歇揣chuāi揣在怀里chuăi揣测chuài挣揣迫păi迫击炮pò迫不及待堡băo碉堡pù十里堡多音字字词学习砾烁铄契锲窖窑窟揣踹喘湍(lì)瓦砾(shuò)闪烁(shuò)众口铄金(qì)契约(qiè)锲而不舍(jiào)地窖(yáo)窑洞(kū)窟窿(chuăi)揣测(chuài)踹开(chuăn)喘气(tuān)湍急形似字字词学习词语积累烧灼:精疲力竭:名副其实:颤巍巍:肃穆:永垂不朽:瓦砾:烧,烫,使受伤。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竭:尽。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副:符合。抖动摇晃。多用来形容老年人或病人的某些动作。恭敬庄严地站立着。永远流传,不磨灭。垂,流传。朽,腐烂。破碎的砖头瓦片。拂晓:天快亮的时候。课文赏析点击此处添加文本内容,如关键词、部分简单介绍等。点击此处添加文本内容,如关键词、部分简单介绍等。第三章CONTENTS课文赏析整体感知:1、快速阅读(全文约3000字)概括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日。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红军战士契柯拉耶夫。事件: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起因),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经过),最后拿出自己唯一珍爱的结婚花烛点在烈士的坟头,悼念烈士表达敬意。(结果)。课文赏析揣摩下列语句,回答问题:1、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说明它非同寻常,说明老妇人给红军烈士献出的是一份最珍贵的礼物。课文赏析2、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这里又提到围巾的颜色,有什么特殊的意味?黑色表示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这一着色,渲染了肃穆气氛,说明了老妇人的哀悼之情。课文赏析3、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这段文字如果改写成“在方场上,老妇人的蜡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契柯拉耶夫的坟头”,同原句比较一下,说说原句好在哪里。)原句勾画了经战争破坏后的环境以及烛光的背景。文章再次点出老妇人惟一珍爱的东西--结婚喜烛,表现了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战士至高无上的感情。并且文中没说出真名,目的在于揭示这种感情的意义是两国军民感情的集中表现,而这种感情又达到了母子情深的境界。课文赏析4、文章最后两句话是什麽意思?这一点火焰”是指那微弱的烛光,“不会熄灭”、“永远燃着”是有象征意义的。烛光,是红军烈士生命之光;烛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烛光,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象征着一个母亲对儿子的深情厚谊——这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不分国界,情同母子。文末结尾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课文赏析文中哪些内容让你感动?请有感情地把它朗读。感悟情感德国人又在开炮了……“老妇人想了半天……慢慢地爬出了地窖。“(13、14段)“她不会匍匐前进……她太衰老了……走进了方场。”(15段)1.炮火连天,环境险恶。2.年老体弱,掩埋吃力老妇人“把他拖走。路并不远……休息了三次。”(23段)“几小时的功夫,她一捧又一捧……的坟堆。”(26段)课文赏析“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嘴唇和前额。”(25段)“她轻轻理好了他的头发……她在他的旁边坐了下来,”(17段)3.视若亲人,沉痛哀悼“做好了坟堆后……摸出……怀里的东西”、“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老妇人对着这烛光……那黑色的大围巾。”(28、29段)“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插在那老地方。”(40段)4.点燃婚烛,真情祭悼课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