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教案(附教学计划)_第1页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教案(附教学计划)_第2页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教案(附教学计划)_第3页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教案(附教学计划)_第4页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教案(附教学计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65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教案全集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教学计划一、学情分析通过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统考成绩和上课情况来作大致评估,该班学生成绩参差不齐,尖子生少,学困生较多,两级分化较突出。上课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不够灵活这就需要教师在教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上作进一步改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进行探究性的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思维,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师生在本期倍加努力,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A、初步认识力学的基本内容。B、引导学生学习物理学的初步知识及其实际应用,了解物理学在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2、过程和方法:A、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B、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学习信息处理方法,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B、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创新精神,结合物理教学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品德教育。三、教材分析:八年级物理下册主要学习力学。本册共分六章。第七章力第八章运动和力第九章压强第十章浮力第十一章功和机械第十二章简单机械。每章的导入提起了学生对本章的兴趣,每章的阅读指导突出了本章的重难点。本书在每章安排了大量的探究性实验,充分体现了探究性学习的新教学理念。四、教学措施1、加强自身的业务理论学习,认真学习有关素质教育的理论,虚心向其他教师学习,多听他们的课,做到每周不少于一节,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2、认真备课,根据不同的课型,精心设计每一个学案,让学案真正服务于课堂,服务于学生,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向45分钟要效益。3、注意调节课堂气氛,初中生的注意力比较分散,上课时要注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4、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指导学生建立“问题记录本”,要求学生人人做到每日一问;建立“错题记录本”,做到不放过任何一个错题;并指导学生预习、复习、解题的思路和能力;5、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做到课前预习,课上记笔记,课后复习的学习习惯;杜绝学生不做作业、少做作业,严禁学生抄袭他人作业;教育学生养成独立思问题能力,使每一个学生真正做到学习成为自已终身的乐趣。五、教学进度:周次日期内容第1周2.29-3.47.1力7.2弹力第2周3.7-127.3重力单元复习第3周3.14-16第七章单元检测与讲评第4周3.17-248.1牛顿第一定律8.2二力平衡第5周3.25-318.3摩擦力单元复习第6周4.1-7第八章单元检测与讲评第7周4.8-159.1压强9.2液体压强第8周4.18-219.3大气压强9.4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第9周4.22-27单元复习第八章单元检测与讲评第10周4.28-29期中考试第11周5.2-310.1浮力10.2阿基米德原理第12周5.6-1310.3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单元复习第13周5.16-18第十章单元检测与讲评第14周5.19-2311.1功11.2功率第15周5.24-2711.3动能和势能11.4机械能及其转化第16周5.30-6.7单元复习第十一章单元检测与讲评第17周6.8-1712.1杠杆12.2滑轮第18周6.20-2512.3机械效率单元复习第19周6.27-7.5第十二章单元检测与讲评第20周7.5-7.10期末考试第七章力第一节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力的作用效果。(2)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3)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2.过程与方法(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2)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教学难点1、力的概念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引入新课我们在这一节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这一节我们就来探究有关力的一些知识。二、力的作用效果物理学中所说的力是什么呢?我们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感受它。1、感受力作用的效果(1)请一位同学到教室前面表演举哑铃。请这位同学谈谈肌肉有什么感受?(感到手臂上的肌肉十分紧张)最初我们对力的认识,就是从肌肉的紧张的感受而得来的。那么,在物理学中我们又是怎样来认识力的?(2)学生用图11-4-1所示的器材做实验。问题:小钢珠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运动,当磁铁靠近小钢珠时,会发生什么现象?实验结束后,学生交流所观察到的现象:静止的小钢珠被磁铁吸引,向磁铁方向运动。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小钢珠被正对运动方向位置的放磁铁吸引,速度变快。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小钢珠被与运动方向垂直的位置放的磁铁吸引,运动方向改变,偏向磁铁方向运动。(3)学生看课文图11.4-2乙、丙,交流图中在运动员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棒球运动员用力将球投出,由静止变为运动。足球守门员接住射进球门的足球,足球由运动变为静止。(4)告诉学生: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无论物体是从静止到运动,还是运动速度或者方向发生变化,都可以认为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引导学生分析:在磁铁吸引下小钢珠运动状态改变情况和手球、足球在运动员力的作用下运动状态改变的情况。由此得出结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请一位学生演示用力拉和压弹簧,看看弹簧的形状(长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在拉力的作用下,弹簧的长度伸长;在压力的作用下,弹簧的长度缩短。)(6)学生看课本图11.4-2甲,交流图中在射箭运动员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弓被拉开了,弓的形状发生了变化)(7)让学生再举些例子,如:踢足球时,足球的形状发生了变化等。(8)让学生自己根据上述事件概括力作用的另一类效果。结论: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三、力的单位为了描述力的大小,在物理学中对力的单位作了规定: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体验1N的大小:让学生用手托起一个苹果,手对苹果施加的力大约是1N。补充例子: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成年男子右手的握力大约是700N;一个质量是4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400N等等。四、力的三要素1、提出问题:力作用的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2、让学生提出猜想:可能与力作用的大小有关;可能与力作用的方向有关;可能与力作用的位置有关。3、探究:引导学生根据前面观察力作用效果的实验结合课文图示以及学生生活的经验进行论证。拉弹簧时,所用的力越大,弹簧被拉得越长;也就是力越大,力作用的效果越明显。我们要把螺母拧紧,一般来说应该向顺时针方向用力,如果沿着逆时针方向用力只能将螺母拧松。这些事例说明了力作用的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3)关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位置是否有关用实验探究:推门实验:用的力推门,每次手的位置距离门轴远近不同。体会手在不同位置时施力的不同效果。举尺实验:把一根米尺放在桌面上,请一位同学用一个力作用在尺子的中点,向上将尺子举起来;然后力作用在尺的一端,仍然向上举尺子。可见,力的作用点也影响力的效果。让学生总结:力所产生的效果跟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有关。所以,我们把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力的三要素。第二课时一、力的图示画力的示意图的要领:确定受力物体、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还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旁边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把力的三要素都表示出来。二、探究:力的作用是相互的1、请同学们观察或进行下列实验,通过观察或实验你们对力的作用有什么新的认识、(1)演示:用一个气球去压另一个相同的气球,让学生观察:两个气球都变扁了。(施力的气球在施力时也变扁了,说明它同样受到另一个气球作用力)(2)演示:两个带相同电荷的通草球靠近时相互排斥。(一个通草球排开另一个通草球时,自己也被排开了,说明两个通草球同时都受到了对方力的作用)(3)学生实验:伸出手去,让一个同学打你的手,你感到疼吗?打你的同学也感到疼吗?(打的同学感到疼,说明他的手也被打了)(4)学生实验:向上拧书包,你对书包用力了,你是否感觉到了书包也在拉你?(拎书包手同时受到书包向下的拉力)三、课堂练习1、人推车时,是和之间发生了力的作用,对于人推车的力,施力物体是,这时,人也受到推力,施力物体是。2、物理学中,力的单位是,托起一个苹果的力大约为。3、力的、、称为力的三要素,因为。4、下列哪个物体最接近3N()A、一头小牛B、一块砖C、九年级物理课本D、两枚1元硬币5、游泳的人,手脚用力向后划水,人就能向前进,这表明,人向后给水作用力的同时受到了的推力,这个现象表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6、画出下列力的示意图:(1)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书对桌面的压力;(2)用50N沿水平方向推桌子的力能力提高四、课堂小结1.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2.力的有哪三个要素?3.怎样体现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五、布置作业:动手动脑学物理练习题第二节弹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2)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3)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过程,进一步掌握使用测量工具的基本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周围生活中弹力应用的实例有浓厚的兴趣,体会科学技术的价值。(2)通过对弹簧测力计使用的探究,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用品中的科学道理的情感,培养学生探索新器件的能力。(3)在实验中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重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难点:自制弹簧测力计●教具:弹簧、纸条、刻度尺、木板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日常生活中,用力压尺子,尺子发生形变,撤去压力后恢复原状,把橡皮筋拉长,橡皮筋变长,松手后,橡皮筋恢复原状。引入“弹性”概念二.新课教学(一)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弹性形变:能完全恢复原状的形变。(二)塑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弹簧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物体不能恢复原状。(三)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常说的压力、支持力、拉力、推力等,实质就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物体发生弹性形变。(四)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实验:自制弹簧测力计。弹簧的一端挂在木板上,另一端挂不同重力的钩码,分别作标记。提问:为什么弹簧称的刻度是均匀的?(五)使用测力计时应注意的事项:(1)所测的力不能超出测力计的测量范围(量程);(2)认清分度值;(3)使用前调整指针对准零刻线;(4)测力计测重力时不能倾斜放置。三.小结四.巩固练习:大视野的练习五.布置作业:动手动脑学物理六.教学后记:第三节重力●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1)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2)知道重力的方向、重心。(3)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重力大小跟物体质量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究重力大小跟什么有关的过程。(2)尝试根据已有经验提出科学的猜想。(3)体会用图像处理实验数据、根据图像研究实验结论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重力的存在及应用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动分析日常生活中有关重力的现象。(2)通过对用重垂线校准的操作产生提高自己能力和应用知识的愿望。(3)培养学生乐于参与科学实践的情感,在实验中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重点:重力的方向及重力与物体质量的关系●难点:重力方向●教具:砝码一盒、弹簧测力计、重垂线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A、导入新课实验演示导入,教师演示实验:(1)将一只木球举到一定的高度让其自由落下。(2)把一只木球斜向上抛出,观察其运动路线。(3)让一只木球在讲台上沿直线运动,滚到讲台边后落向地面,观察其运动路线。学生观察演不并思考问题:在演示的几种情况中.球的运动有什么共同之处呢?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归纳总结:不论球的运动状态如何,它最终都落回了地面。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球运动过程中运动状态的改变是因为受到了力的作用,球都落回了地面一定是受到了指向地面的力的作用。它们都受到地球的吸引力——重力。B、推进新课一、重力的大小1.重力的概念: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通常用字母G表示,地球附近的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2.生活中常把物体受到的重力简称物重,重力的大小叫做重量。有的物体所受的重力比较大,有的物体所受的重力比较小。3.引导提问:物体的重力大小可能跟什么物理量有关?又是什么关系呢?让学生大胆猜想,把所有可能的情况都说出来。①物体的体积;②物体的质量;③物体的形状;④物体相对地面的位置;⑤物体的密度等等。学生再说出自己猜想的理由、事实依据。(注:物体的重力大小跟它相对地面的位置关系到高中去学习)归纳总结:可能跟质量有关。4.实验探究: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学生分组按如图进行实验探究,每个钩码质量都是50g,把钩码逐个挂到弹簧测力计上,分别测出它们受到的重力,记录在表格中。(1)需测的物理量:物体质量、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2)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钩码一盒。(3)实验步骤和记录。步骤要求:①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对应钩码的重力。②认真做好实验,准确记录数据。③对收集的实验数据进行简单比较,发现数据间的关系特征。④从大量实验数据中归纳总结规律。充分全面观察实验数据,算一算G与m的比值,画出重力与质量关系的图象。各学习小组实验完毕,相互交流实验数据和画出的图象。此实验的关键是:①要选精确度较高的弹簧测力计。②要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③要在竖直方向测重力。5.实验结论:物体所受的重力与其质量的关系:①物体的质量越大,重力也越大。②物体所受的重力与质量的比值相同。③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学生交流G与m的比值,分析这一比值有所不同的原因。教师引导说明:科学家们所做的大量实验表明,这个比值约是9.8N/kg.即g=9.8N/kg。因此,G/m=g或G=mg.①符号的意义及单位:G表示重力,单位为牛顿(N);”,m表示质量,单位为千克(kg)。②其中g:9.8N/kg表示的意义是:在地面附近质量为1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为9.8N。③严格地讲,g的数值不是恒定的,随地理纬度和海拔高度的改变而改变,④向学生说明g的单位可根据重力G(N)和质量m(kg)的单位得出:g=9.8N/kg。在使用公式G=mg计算时,质量(m)的单位必须用kg,重力(G)的单位必须用N.说明:粗略计算时取g=10N/kg。例题巩固:重29.4N的铜块,能否用最大量程是500g的天平称它的质量?两图中细线都平行于方向,这说明什么?观察分析:当小球静止时,细线都平行于竖直方向。这表明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重力的方向可由铅垂线确定,总与当地的水平面垂直,切不可说成垂直向下,因为平面不同,其垂直向下的方向也不同。重力的方向不受其他作用力的影响,与运动状态也没有关系。结论: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重力的方向的应用:悬挂物体自由下垂的线称为铅垂线。铅垂线在生活和生产上有着广泛的应用。(课件)如图所示,利用铅垂线可以检查墙砌得是否竖直。学生分析其原理,教师总结:如果铅垂线和墙壁是平行的,说明墙壁竖直,如果铅垂线和桌面、窗台是垂直的,则说明桌面、窗台是水平的。学生自主活动:用手中的铅垂线校准墙壁是否竖直(看铅垂线是否与墙壁平行),窗台、桌面是否水平。引导提问: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能给人类造成危害吗?举例说明。如何避免重力给人类造成危害?学生讨论。回答:重力能给人类造成危害。例如:地震时房屋倒塌会把人压伤。为了避免地震给人类造成危害,要经常收看地震预报。在计算过程中要注意各个物理量单位的统一,公式G=mg中,m的单位要换算成kg。第二课时二、重力的方向实验探究:将小球悬挂在铁架台的横杆上,待球静止时,在图上画出球静止时细线的位置。然后将铁架台倾斜一个角度,在图上画出球静止时细线的位置。阅读课本Pll[想想议议]思考图7.3-5中“下”指的是什么方向?(播放课件)学生讨论后,明确地球上不l司地方的人或物受到的重力的方向对于他们所处的位置来说都是竖直向下的。因为地球是球形,所以地球上不同位置上的“下”实际都指向了地球的中心,因此我们所说的竖直向下的“下”指的是指向“地心”。指向地心的方向叫“向下”,背离地心的方向就应该叫做“向上”。正因为地球上不同地方的人们都受到地球指向地心的重力作用,所以各个地方的人们都能安然无恙地生活在地球表面。提出问题,学生思考: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为什么不能说成“垂直向下”?学生分组交流思考:“竖直向下”指垂直于水甲面向下,而“垂直向下”是指垂直于某个面向下,这个而不一定是水平面。如果这个面足斜面(如图所示).这时竖直向下和垂直向下就足两个不同的方向。所以,我们不能把重力方向说成“垂直向下”。例题巩固:关于重力的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放在斜面上,物体所受重力的方向垂直指向斜面B.物体放在支持面上,物体所受重力的方向垂直指向支持面C.在任何情况下,物体所受重力的方向总是垂直向下D.在任何情况下,物体所受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正确区分“竖直向下”和“垂直向下”。竖直向下是指垂直于水平面向下,而垂直向下是垂直于某个平面向下.这个平面不一定是水平面,可能是斜面,这时竖直向下和垂直向下就是两个不同的方向了。只有当物体放在水平支持面上时,竖直向下与垂直向下的方向才是一致的。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总是”指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变,故选项D是正确的。答案:D三、重心l-先做一个小实验,请同学们把直尺放在手指上并且让它们能静止不动。实验结束后教师提问:是不是随便怎么放,直尺都可以在手指上静止不动。[学生回答]不是,对一样东西总是有一个固定的位置。这个实验告诉我们,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看成集中存一个点卜,如果这个点正好在手指中间的位置,物体就可以不掉下来,这个点足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我们叫它重心。所以重心就是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2.教师说明:把重力作用集中于物体上的一点(重心).效果不变,却使重力问题简化。这种方法称为等效法。重心是一个物体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的等效作用点。3.如何找物体的重心?(1)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重心的位置只跟物体的形状有关。有规则几何形状的均匀物体,它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课件)练习:找出正方体、球体、均匀的木棒的重心。(2)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重心的位置除与物体的形状有关外,还跟物体的质量分布有关:运用二次悬挂法找重心。(课件)4.物体的重心一定在物体上吗?物体重心的位置,可以在物体上,也可在物体外,例如一个平板的重心在板上,而一个铁环的重心就不在环上。5.重心的位置与物体所在位置及放置状态和运动状态无关,但一个物体内质量分布发生变化时,其重心的位置也发生变化。如一个充气的篮球,其重心在几何中心处,若将篮球内充入一半体积的水,则球(含水)的重心将下移。四、重力概念的由来实验演示:请同学们用一根细线拴住自己的橡皮做图7.3-8所示的实验(课本图7.3-8模拟引力),说说你的感受。(课件)引导提问:(1)橡皮为什么没有飞出去?(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得出原因:有绳子的拉力在拉着橡皮)(2)同样的,图中月亮在绕地球做类似的运动,为何不会飞走?(学生思考:那肯定在地月之间也有一个类似绳子拉力的力在束缚着月亮)归纳总结:牛顿认为,地球和月亮之间存在相互吸引力。有哪位同学知道有关牛顿对这方面的研究?(鼓励有这方面知识的同学发言)总结:牛顿认为地面上的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力与地球和月亮之间的吸引力是同一性质的力,从而发现万有引力。引导提问:怎样描述万有引力的大概内容?学生可分组议论结论:“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大到天体,小到灰尘之间,都存在相互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五、课堂总结。六、布置作业。小结与复习本章要点一、第1节力1、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使物体改变运动状态,包括使运动的物体静止、使静止的物体运动、使物体速度的大小、方向发生改变;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物理学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2、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力的三要素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3、在物理学中通常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图中,力越大,线段越长。有时还在力的示意图旁边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4、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作用力。也就是说,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二、第2节弹力1、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原来的形状的特性叫做弹性。物体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叫做塑性。弹簧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就不能完全复原。弹力是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2、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叫做测力计。弹簧测力计原理:弹簧受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弹簧测力计结构:弹簧、挂构、指针、刻度牌、外壳。弹簧测力计使用:使用前:①观察它的量程(测量范围),加在它上面的力不能超过它的量程。②观察分度值,即认清它的每一小格表示多少牛。③检查它的指针是否指在“0”刻度,测量前应该把指针调节到指“0”的位置上。测量时:注意防止弹簧指针卡住,沿轴线方向用力。读数时:视线与刻度面垂直。三、第3节重力1、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地球上所有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2、重力的大小通常叫做重量。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它们之间的关系是G=mg。符号的意义及单位:G——重力——牛顿(N)M——质量——千克(kg)g=9.8牛/千克(N/kg)(在要求不很精确的情况下可取g=10N/kg)3、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应用:重垂线4、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做重心。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第八章运动和力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一、学习目标:1.知道力和运动的关系的发展过程.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含义.3.知道理想实验是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方法.4.再次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的过程.二、导学:明确学习目标(预习案)(1)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状态或状态,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2)正在运动的物体,如果它受到的所有外力同时消失,将发生的现象是()A、物体将做匀速直线运动B、物体将慢慢停下来C、物体立即停下来D、以上三种情况都可能发生(3)物体具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原来静止的物体要保持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要保持状态。(4)投出的篮球继续飞向篮板是因为篮球具有。 板块一、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1、维持运动需要力吗?力和运动究竟有着什么样的关系?(1)想一想:物体是怎样运动起来的?骑自行车时,停止用力以后,自行车会怎样?推讲桌上的粉笔盒,盒子运动起来,停止用力,盒子停止。亚里士多德对于力和运动的观点:要维持物体运动,就必给物体施加力的作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会停止运动。即亚里士多德认为:力是原因.(填“维持”或“改变”)(2)伽利略的观点:物体的运动力来维持,运动之所以停下来,是因为受到了。如果阻力为零,运动的物体将以永远运动下去。2、探究合作: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p17图8.1-2)上述观点哪一个是正确的,需要通过实验来证明,在这个实验中,再次用到了法。(1)实验装备图:(2)实验前应思考下列问题:①问题一:实验过程中,要让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的目的是为了让小车到达水平面时的相同。②问题二:实验中要让小车在不同表面运动的原因是为了改变。(3)实验现象与数据:表面状况阻力的大小(选填“最大”、“大”或“最小”)小车运动的距离s/cm(请同学们注意刻度尺要估读)棉布木板(4)实验结论: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这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速度减小得越。(5)推理1:如果运动的物体不受力,速度就不会,它将做运动。推理2:如果静止的物体不受力,它将。推理3:如果一切物体都不受力的作用,它们将保持状态或状态。板块二牛顿第一定律1、上述实验证明__________的观点是正确的.后来,_____国物理学家________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概括出一条重要的物理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就是著名的牛顿第一定律.2、牛顿第一定律揭示力与运动关系的本质:力维持物体的运动的原因,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3、牛顿第一定律不是实验定律,因为在我们周围的物体,都要受到外力的作用,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验证。但是这个结论是以实验为基础,通过分析事实并进一步概括推理得出的,这种实验方法叫:。板块三:惯性读一读:课本18页第一段,找出惯性的概念,并填写下空.1.惯性:从牛顿第一定律可以知道,一切物体都有的特性,我们就把这个特性叫做惯性,所以牛顿第一定律又称为。2、对惯性的理解(1)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都有惯性。与外界条件无关。★★(与物体的状态,与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与质量的大小,与物体是否受力,速度的大小等外界条件无关)(2)惯性不是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而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3)所有的物体都有惯性,但不同物体的惯性大小是不同的,物体的惯性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物体的m越大,惯性越大;物体的m越小,惯性越小巩固练习:1.在体育测试中,铅球出手后仍能向前飞行,是因为铅球具有_____.2.把衣服抖动几下,能把粘在衣服上尘土抖掉.这是因为抖动衣服时,尘土由于,还保持原来的状态,所以尘土和衣服分离开。3.坐在正在行驶的汽车车厢内靠左侧窗口的乘客,突然感到座椅靠背向前压了自己一下,是由于;当汽车刹车时,身体将向倾(填“前”或“后”),当汽车向左拐弯时,身体将向倾.第二节二力平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②知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所受力的叫平衡力,最简单的平衡情况是二力平衡;③理解二力平衡条件;④能利用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平衡问题.2.过程与方法学会从分析一个物体上受到几个力到能知道这几个力的平衡关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②通过探究与交流,使学生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讨论的愿望,认识交流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重点、难点分析:重点:二力平衡条件难点:1.二力平衡中的“二力同线”问题2.匀速直线运动时二力平衡的条件●教具:两把弹簧秤,一块轻质塑料片(片上有几个洞),一把剪刀。●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引入新课提问:惯性定律的内容是什么?能不能反过来说,凡是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物体都没有受到外力呢?列举: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静止在路边的人、在空中匀速下降的跳伞运动员。提问:他们是否受到力的作用?二.新课教学1.力的平衡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平时生活中观察到的物理现象,举出身边一两个受力物体的实例,分析它们的受力情况及运动状态,在黑板上画出物体所受力的示意图。(比如放在桌子上不动的墨水瓶,挂在天花板上不动的电灯匀速运动的小车等)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展示其所举的实例,利用这些例子使学生认识到:当一个物体受几个力作用时,也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从而得出“力的平衡”的概念,指出这时作用在物体上的各个力的效果互相平衡,或者说几个力互相平衡。一、力的平衡物体在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这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在几个力平衡中,二力平衡是最简单的,我们来研究二力平衡的情况。2.二力平衡的条件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两个力平衡。仍从同学所举的例子中找出实例,使学生认识到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并不一定就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那么,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要使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两个力要满足什么条件?[实验]:用两把弹簧秤拉扯桌上的塑料片,想一想怎样拉才能使塑料片保持静止不动?归纳小结塑料片静止必须满足的条件。这两个力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形(二力大小不相等、二力方向不相反、二力不在一条直线上)并动态显示最终的结果(均不能保持静止状态):对第四种情形(二力不在同一物体上)进行点拨:将塑料片从中剪断,变成两部分,这两部分能静止吗?结论:物体在二力作用下保持静止状态的条件是这两个力必须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演示实验]:手在绳端用力F拉弹簧秤和物块,使之静止,观察弹簧秤的示数。然后用力拉弹簧秤和物块使之匀速上升,观察弹簧秤的示数,并比较两次弹簧秤示数的大小。分析物块受的两个力的大小、两个力的方向、两个力是否在一条直线上。通过上述演示实验,归纳:物体在二力作用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条件也是这两个力必须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得出二力平衡条件。二、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将条件归纳成口决:“同物、等大、反向、同线”。归纳: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所受力的合力为零。“彼此平衡的两个力的合力为零”第二课时一、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1、力的平衡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实际应用,应会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来判断物体所受的两个力是否平衡;或根据平衡状态找出平衡力,利用二力平衡条件求其中一个力。a.利用二力平衡的条件来判断两个力是否平衡。b.利用二力平衡的条件可求其中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2、反馈练习1).物体在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或状态,这几个力就相互平衡。2).汽车在斜坡上所受到的重力和斜坡的支持力(填“是”或“不是”)平衡的力。3).每方十人拔河时,某时刻绳子静止不动,这时这二十个人拉绳子的合力是。4).一个物体受到的重力是500牛顿,静止在水平桌面上,桌面对物体的支持力大小是牛顿,方向是,重力和支持力的施力物体分别是和。5).在平直公路上匀速向东行驶的汽车重为5000牛,受到的牵引力是200牛。那么,汽车受到的阻力是牛,方向是。6).质量为2千克的物体,静止悬挂在绳子上,绳子对物体的拉力是多少牛?若提拉物体使它匀速向上运动时,拉力又是多少?(g=9.8牛/千克)7).如下图所示,物重6牛,弹簧秤竖直向上拉,示数为4牛,水平地面给物体的支持力是多大?二、课堂小结三、布置作业动手动脑学物理练习题。第三节摩擦力学习目标:1、知道摩擦力是怎样产生的。2、知道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3、知道摩擦的利与弊。4、会增大有益摩擦或减小有害摩擦。重点:1.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2.应用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解释实际问题。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活动一:摩擦力的概念1、什么情况下产生摩擦力:;2、摩擦力产生的原因:;3、摩擦力的种类:(1)滑动摩擦力;(2)静摩擦力;(3)滚动摩擦力;点拨:产生摩擦力的两个条件是:1.两个物体相互接触、挤压;2.两个物体将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摩擦力的作用效果是阻碍物体相对运动。4、讨论摩擦力作用点,(常用在作图题中)A.单一的画物体受到的一个摩擦力的作用点选物体的;B.若一个物体受到多个力时摩擦力的作用点选物体的;训练:1.权泽推桌子没有推动是由于;地上滚动的乒乓球会停下来是由于。2、讨论分析,并说明理由:人站在汽车里匀速行驶,问:A,人和地面间有摩擦力么?B,人和汽车之间有摩擦力么?3、陈涛重500N,站在表面光滑的面上,受到一个30N的拉力,请问陈涛受到这个拉力后的状态A,静止。B,匀速直线运动,C,在拉力的方向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加速运动)4、在水平向右的2N拉力作用下,木块在水平桌面上向右作匀速直线运动。用力的示意图作出它受到的摩擦力.活动二: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交流:当你推箱子时,箱子越重,推起来越费力?为什么下雪天在马路上撒些炭渣能防止汽车打滑?问题: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猜想: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和接触面的有关。实验探究:在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小明的实验过程如图所示(1)实验操作的关键是什么?;(2)由甲、乙两图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图乙和图丙探究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在此实验的基础上,小明又猜想: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的接触面积有关.请你利用图中已有的器材,设计探究方案验证小明的猜想.【引导】探究实验过程中首先应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带着目的,利用原理去选择器材、设计、分析实验。在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在水平面上放置的木块对木板的压力等于木块受到的重力,即F=G=mg;在分析实验时注意观察每组实验所控制的变量。摩擦力大小不能直接从弹簧测力计上读出,因而利用了二力平衡条件,所以在实验过程中必需要求匀速直线运动。第二课时活动三:讨论如何增大或减小摩擦力1.增大摩擦力方法:使接触面粗糙些和增大压力。2.减小有害摩擦方法:①使接触面光滑和减小压力②用滚动代替滑动③使相互接触的表面彼此分离。如:加润滑油等训练:1、说明下列情况是用什么方式来增大或减少摩擦的在结冰的公路上撒沙子:轮胎上刻有花纹:给机器上上润滑油:搬衣柜时在地上撒些水用力搓手让手感觉暖和,皮带松了将皮带勒紧轮轴两圈之间装有滚珠:2、冰雪天的交通事故相对要多一些,原因是汽车行驶在结了冰的路面上时,所受到的小,容易打滑;防止这类交通事故的措施之一是:。3、为了测定木块所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两个实验小组分别设计了甲、乙两种实验方案,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实验中不计弹簧测力计的重力。甲方案:在水平实验桌面上将木板用线拉住,通过弹簧测力计沿木板方向水平拉木块,使木块在木板上面滑动。乙方案:将木板放在水平实验桌面上,用线通过弹簧测力计水平地拉住木块,沿木板方向水平拉木板,使木板在木块下面滑动。从实验误差方面考虑,应选择_________方案。简述你选择的理由?一、摩擦的利与弊:利的方面:例如,鞋(车轮)与地面间的摩擦。弊的方面:例如,机器部件间的摩擦。二、增大摩擦的方法:1.增大压力2.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三、减小摩擦的方法:1.减小压力。2.加润滑油。3.安装滚动轴承(滚代替动)。4.压缩空气或电磁场使接触面分离(气垫船、磁悬浮列车)。四、小结。五、练习:大视野的练习。六、布置作业。小结与复习本章要点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1、维持运动需要力吗?亚里士多德:如果要使一个物体持续运动,就必须对它施加力的作用。如果这个力被撤销,物体就会停止运动。伽利略: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运动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了摩擦阻力。2、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分析事实,再进一步概括、推理得出的。3、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叫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特性。惯性不是力,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物体惯性大小只与质量大小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运动快慢均无关。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第2节二力平衡1、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那么这两个力相互平衡。2、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条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第3节摩擦力1、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叫摩擦力。2、摩擦分为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得多。3、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既跟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压力有关,又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滑动摩擦力的方向跟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我们应增大有益摩擦,减小有害摩擦。增大摩擦的方法:增加接触面的粗慥程度,增加压力,变滚动为滑动;减小摩擦的方法:减小接触面的粗慥程度(使接触面光滑),减小压力,使两个互相接触的表面分开,变滑动为滚动。第九章压强第一节压强●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压力,什么是物体的受力面积。(2)理解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3)了解压强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知道压强单位的物理意义和由来,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4)了解压强的增大与减小的主要方法。2.过程与方法(1)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2)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的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3)通过实际动手,实践如何改变压强。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对压强、浮力基本知识理解的感悟认识,为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打基础。(3)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4)感悟科学是人类创造发明的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重点:压强的大小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教学难点:压强的计算及单位●教具:钉板、砝码、石粉、铅笔、海棉、橡皮泥、铁钉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课文76页14.1-1蝉及14.1-2沙漠之舟)引入压力的作用效果,在物理学中用压强来表示,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压强二.新课教学(一)压力:1.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方向:与接触面垂直。大小:有时等于重力(水平放置时)、有时不等于重力2.突破难点的方法:练习:利用几种情况分析压力的作用情况来巩固所学的压力的知识。(二)压强利用探究实验进行压强的学习1.提出问题2.进行假设和猜想3.设计方案(实验)4.进行实验(学生探究)5.分析现象6.归纳总结得出规律或结论压力的作用效果(压强P)不仅跟压力的大小有关,还跟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压强的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压强的公式:如果用P表示压强、F表示压力、S表示受力面积。压强的计算公式是p=F/S符号的意义及单位:P压强帕斯卡(Pa)F压力牛顿(N)S受力面积—平方米(m2)1Pa=1N/m2压强的物理意义:以P=20Pa为例,P=20Pa=20N/m2,它表示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20N。讲解例题,使学生能真正理解压强及有关计算(特别是公式的应用和单位的统一)通过列举相关的实例(啄木鸟、图钉、刀等),提出问题,怎样减小或增大压强?让学生结合自己生活感受、经验进行讨论并总结和归纳:减小压强的方法:(1)压力不变时,增大受力面积(2)受力面积不变时,减小压力(3)减小压力的同时,增大受力面积增大压强的方法:(1)压力不变时,减小受力面积(2)受力面积不变时,增大压力(3)增大压力的同时,减小受力面积练习:小李的质量是65Kg,其双脚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大约是4.5dm2,当小李在水平地面上行走时,他对地面产生的压强大约是多少?三.小结:四.巩固练习:尽可能穿插在相关知识的讲授中完成对应的练习。五.布置作业。第二节液体的压强●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以及液体内部压强听方向。(2)了解液体压强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3)认识压强的实际应用——连通器,了解生活和生产形形色色的连通器。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的事实,知道液体内部不同深度处压强的大小和方向。(2)体验和感悟游泳时身体受到水产生的压强。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观察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2)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教学重点:液体压强的特点、连通器应用●教学难点:液体压强的特点●教具:液体压强的演示装置、水槽、U形管压强计、连通器、水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通过课文80页潜水艇,用塑料袋装水时塑料袋会胀起来等引入液体会产生压强,引出本课课题——液体的压强二.新课教学(一)液体压强的特点突破难点的方法:做好演示实验,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通过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归纳、推理、总结得出结论。演示实验:1.用塑料袋装水时,它会胀起来,让学生感知液体会产生压强,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2.用侧壁开有几个小孔的筒装有水,让学生观察到水从小孔流出来,且处于不同位置的小孔流出来的的射程都不一样,用液体压强计测出不同深度的压强大小,让学生感知液体内部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3.用压强计测量深度相同时,各个方向的压强的大小有何特点,让学生感知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4.演示同一深度,液体的压强还跟液体的密度有关,且液体的密度越大,液体的压强越大。引导学生把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得出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1)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都有压强;(2)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在同一深度,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3)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大而增大;(4)液体的压强跟液体的密度有关。在同一浓度,液体压强随液体密度的增大而增大。练习:(二)、连通器1.定义:上端开口、下端连容器叫做连通器。2.连通器里的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高度总是相同的。3.举例分析连通器:茶壶、锅炉的水位计、花洒、水塔与自来水管。4.介绍连通器的应用之一——三峡船闸。三.小结四.巩固练习:尽可能穿插在相关知识的讲授中完成对应的练习。五.布置作业:课本P853、4。六.教学后记:第三节大气压强●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由于大气压强的客观存在而产生的现象。(2)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了解大气压强的大小和单位。(3)了解抽水机的工作原理。(4)了解生活中利用大气压强的现象。2.过程与方法(1)观察跟大气压强有关的现象,感知大气压强一种客观存在。(2)观察演示实验现象,感知大气压强的大小和单位。(3)通过观察感知人类是如何利用大气压强的。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通过大气压强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教学重点:大气层的测量●教学难点:大气层的测量●教具:空饮料盒或罐、弹簧测力计、吸盘、托里拆利实验装置、金属盒气压计、抽水机模型的图片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通过介绍马德堡半球实验、吸盘、用吸管吸饮料、吸墨水、注射器吸药水等,引导学生思考,液体内部朝各个方向都有压强,这是由于液体具有流动性。空气也能流动,我们周围是否存在大气的压强?这节课就来研究大气压强。二.新课教学(一)大气压的存在1.演示吸盘、用吸管吸饮料、吸墨水、注射器吸药水、纸板托水。2.介绍马德堡半球实验3.得出结论:大气压强确实存在。强调: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二)大气压强的测量1.通过演示介绍“托里拆利实验”(1)强调第一个用实验方法测出大气压数值的是意大利的科学家托里拆利。(2)观看托里拆利实验把760mm水银柱产生的压强叫做标准大气压。P0=760mmHg=1.013×105Pa。2.大气压的变化(1)大气压受天气的变化而变化;(2)大气压随大气高度的变化而变化,在海拔3000m以内,大约每升高10m,大气压减小100Pa。3.测量大气压的仪器叫气压计。介绍气压计:金属盒气压计。4.大气压的作用:(1)抽水机(2)用吸管吸饮料三.小结:四.巩固练习:练习。五.布置作业:课本P43第4、5题。六.教学后记:第四节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气体的压强跟流速的关系。(2)了解飞机的升力是怎样产生的。(3)了解生活中跟气体的压强与流速相关的现象。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认识气体压强跟流速有关的现象。(2)体验由气体压强差产生的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领略气体压强差异所产生现象的奥妙,获得对科学的热爱、亲近感。●教学重点: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教学难点: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教具:硬币、铅笔、纸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通过课本P91图14.4-1实验硬币“跳高”比赛,提出问题,是什么力使得硬币向上“跳”起来了?引出本节课题: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二.新课教学(一)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分析上述实验的原理,硬币向上“飞”的过程中,只有空气与它接触,是不是硬币上下的压强不一样使它向上运动?由于吹气,上面空气的流速大,压强是不是与流速有关系?是不是由于上面空气的流速大,压强变得比下面小了?于是下面的空气把硬币托起来了?探究: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1.提出问题2.猜想3.设计实验4.进行实验5.分析实验6.得出结论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二)飞机的升力如插图所示,迎面吹来的风被机翼分成上下两部分,由于机翼横截面的形状不一样,机翼上方气流通过的路程较长,因而速度较大,它对机翼的压强较小;下方气流通过的路程较短,因而速度较小,它对机翼的压强较大。因此在机翼的上下表面产生了压强差,这就是飞机向上的升力。三.小结:四.巩固练习:尽可能穿插在相关知识的讲授中完成对应的练习五.布置作业:动手动脑学物理习题六.教学后记:小结与复习本章要点第1节压强1、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压力并不都是由重力引起的,一般压力不等于重力。把物体放在水平桌面上时,如果物体不受其他力,则压力等于物体的重力。研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因素的实验结论是: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有关。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压强公式:p=eq\f(F,S),其中:p——压强——帕斯卡(Pa);F——压力——牛顿(N)S——受力面积——米2(m2)。2、增大压强的方法:增大压力、减小受力面积、同时增大压力和减小受力面积。减小压强的方法:减小压力、增大受力面积、同时减小压力和增大受力面积。第2节液体的压强1、液体内部产生压强的原因:液体受重力且具有流动性。液体压强的特点:(1)液体内部朝各个方向都有压强;(2)在同一深度,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3)深度增大,液体的压强增大;(4)液体的压强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在深度相同时,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2、液体压强公式:p=ρgh。说明:(1)公式适用的条件为:液体。(2)公式中物理量的单位为:p——Pa;ρ——kg/m3;g——N/kg;h——m。(3)从公式中看出:液体的压强只与液体的密度和液体的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质量、体积、重力、容器的底面积、容器形状均无关。著名的帕斯卡破桶实验充分说明这一点。3、上端开口,下部连通的容器叫连通器。原理:连通器里装一种液体且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高度总是相同。应用:茶壶、锅炉水位计、乳牛自动喂水器、船闸等。第3节大气压强1、实验证明:大气压强是存在的,大气压强通常简称大气压或气压。2、大气压的测量——托里拆利实验。3、标准大气压——支持76cm水银柱的大气压叫标准大气压。标准大气压=760mmHg=76cmHg=1.013×105Pa,可支持水柱高约10.3m4、大气压的变化与高度、地点、天气、季节的变化有关。5、大气压的测量:测定大气压的仪器叫气压计。气压计分为水银气压计和无液气压计。大气压的应用: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式抽水机。第4节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1、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2、飞机的升力:机翼的上下表面存在的压强差,产生了向上的升力。第十章浮力第一节浮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2)理解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3)知道浮力的应用。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2)通过收集、交流浮力应用的资料,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2)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教学重点:阿基米德原理●教学难点:阿基米德原理●教具:乒乓球、水、水槽、铁块、弹簧测力计、阿基米德原理实验装置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导学:1、鸭子能漂在水面,是因为受到了水的。在水中下沉的铁块,也受到浮力吗?2、阅读课本94页的想想做做,思考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3、在弹簧测力计的下面悬挂一个铝块,把铝块浸入水中,比较前后两次测力计的示数,这说明什么问题?用测力计能否测物体受到的浮力?4、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所受的,这就是著名的原理。用公式表示为。二、课内探究:(一)引入新课:日常生活中常见到鸭子、轮船漂在水面上,潜水艇在水中自由地上升和下潜,热气球载着重物飞上高空等现象,同学们猜想这里面可能蕴含着什么知识呢?(二)浮力的大小:1、浮力及其方向将软木塞放入水中并逐渐压入水底,然后放手。一是体会:手的感觉;二是观察:软木塞最终的情况。尝试得出结论。结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的托力,这个向上的托力叫浮力。2、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的作用。学生探究:用弹簧测力计测铝块在空气中的重力,再将铝块浸入水中,发现弹簧秤示数变小,说明铝块受一个向上的力,即浮力,所以在液体中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F浮=G-F得出结论:一切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会受到液体对它向上的浮力。3、探究浮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造船比赛:学生每组一块大小相同的橡皮泥设计造船。并观察交流船只的差异,讨论,大胆猜测,交流讨论: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快乐体验:将饮料瓶慢慢压入水桶,体会浮力的变化,观察水位变化情况,物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变化情况。从中获得启示,进一步想象: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可能的猜想: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排开液体的体积等因素有关系。(三)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1、简介溢水杯的使用:将水倒入溢水杯中,水面到达溢水口。将物体浸入溢水杯的水中,被物体排开的这部分水从溢水口流出。用空小桶接住流出的水,桶中水的体积和浸入水中物体的体积相等。

2、按课本图14.5-3进行实验。用溢水杯替代"作溢水杯用的烧杯"。教师简介实验步骤。说明注意事项:用细线把石块拴牢。石块浸没在溢水杯中,不要使石块触及杯底或杯壁。接水的小桶要干净,不要有水。

3、将所测得的实验数据填在下表中,(课上出示写好的小黑板)并写出实验结论。

①石块在空气中重N

②石块浸没在水中时弹簧秤的示数N

③石块受到水的浮力N

④小桶和被石块排开水的总重N

⑤小桶重N

⑥小桶中的水重N⑦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总结:由几个实验小组汇报实验记录和结果。

总结得出:浸没在水中的石块受到的浮力跟它排开的水重量相等。

说明:如果换用其他液体来做上述实验,结论也是一样。即使物体不是浸没,而是一部分体积浸入液体中,它所受的浮力的大小也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得出计算浮力大小的数学表达式,即:F浮=G排液=ρ液·g·V排。

指出:浮力的大小只跟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强调物体全浸(浸没)在液体中时V排等于物体的体积;部分浸入液体时,V排小于物体的体积。6、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四)自我小结:本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_______________;你还有的疑惑:;第二课时自我检测:如图所示,是一位先生巧用物理知识将帽子送给楼上女士的情景。此过程中应用的关键知识是()A.气球受到重力B.帽子质量大于气球质量C.帽子密度大于气球密度D.空气对物体有浮力作用2.如图所示,物体浸没在水中时,所受到的浮力为______N;从图乙、丙可以看出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_______有关.三、课后延伸:1.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会受到力,这样的力叫做浮力;浮力的方向是。2、一石块挂在弹簧秤上,在空气中称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4.7牛,把它全部浸在水中称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2.7牛,该石块所受水的浮力是______牛;如把它全部浸在酒精中称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3.1牛,该石块所受酒精的浮力是______牛;石块浸没在不同液体中所受浮力大小不等,说明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______有关.3、甲、乙两实心球静止在液体中,如右图所示:若甲、乙体积相同,甲、乙受浮力比较()A、F甲>F乙B、F甲<F乙 C、F甲=F乙D、无法判断4.甲、乙两物体的质量之比是3∶5,密度之比是3∶10,若把它们浸没在同种液体中,则它们所受的浮力之比是()A.3∶5 B.3∶10 C.1∶2 D.2∶14.在弹簧测力计下挂一实心物体,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F,如果把物体浸没在水中央,物体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F/5,则该物体的密度是()A.1.0×103kg/m3 B.0.8×103kg/m3C.1.5×103kg/m3 D.1.25×103kg/m35.一金属块在空气中称重27N,把它全部浸没在水中称弹簧秤读数为17N,则该金属块受到水对它的浮力是______N,浮力的方向是_________,物体的体积为______m3。7.将同一小石块分别浸没在水和某种液体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如图所示,则小石块的密度是________kg/m3,,这种液体的密度是__________kg/m3.(g取10N/kg)第二节阿基米德原理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学会一种计算浮力的方法。2.进一步练习使用弹簧秤测力。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科学探究,培养探究意识,发展科学探究能力。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发展学生收集、处理、交流信息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加对物理学的亲近感,保持对物理和生活的兴趣。2.增进交流与合作的意识。3.保持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勇于、乐于参与科学探究。教学准备空易拉罐(自备,每组2/5个)、小容器(自备,每组至少1个)、弹簧秤2×9只、纸杯9只、固体物块9个、溢水杯9只、橡皮泥9块、钉子若干。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我们已经认识了浮力,并且得到了三种计算浮力的方法,它们分别是(师生共同回忆,教师板书):1.当物体漂浮在液面上时,其所受浮力F浮=G物;2.用弹簧秤测定物体浮力。把物体挂在弹簧秤上,当物体静止时,弹簧秤的示数为F1,将物体浸入水中,弹簧秤的示数为F2,则物体所受浮力为F浮=F1-F2;3.利用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求得浮力:F浮=F下-F上。师生讨论:这三种方法都有其局限性,第一种只适用于计算漂浮在液面上的物体所受浮力,第二种不适用于质量过大的物体,第三种不适用于形状不规则的物体。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既简单又普遍适用的方法,这种方法是2000年前由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发现的,所以称之为阿基米德原理。(板书:阿基米德原理)。二、进行新课1.创设问题情境教师:首先,我们一起来做两个实验:实验一:每组分发一块大小相等的橡皮泥(当众分发,增加可信度),给大家3-5分钟的时间,利用橡皮泥做一条小船,看哪一组的船装“货物”最多“货物”是规格相同的钉子。分组实验:(由于问题具有挑战性且贴近学生实际,极大地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各组成员分工协作,争先恐后,开始行动。有的用手捏,有的先用笔杆轧成“饼”,再把四周折起,做成“船”,做完后纷纷放入水中,投放“货物”。“……10、11、12……20……”。在这九个组中,有八个组“装货”在十个以上,有两个组在20枚钉子以上。在整个过程中,同学们兴奋不已,继而每个同学却为自己的“小船”最终“沉没”而惋惜顿足。虽然老师还没有提出做船的目的,但事实上他们在做的过程中都在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怎样做,才能装货更多?”)实验二:请同学们拿出自备的空易拉罐,慢慢地压入水中,感受手掌受力变化。(教师示范表演)2.提出问题教师:通过前面的两个实验,请大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浮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3.猜想与假设教师:请同学们根据前面的两个实验作出自己的猜想,并说出猜想的根据。(正如课前预料,同学们纷纷作出反应)教师:(把各种猜想结果写在黑板上)我们今天着重研究浮力与浸入液体的深度和物体的底面积是否有关。(并引导学生取得共识)这就是浮力与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也就是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是否有关?有什么关系?但是测量液体体积的量筒,对少量液体而言,误差是比较大的。对某种确定的物质而言,体积和质量、重力是—一对应的。为了测量的方便(从结果出发指导实验),我们研究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之间的关系。4.制定计划(设计实验)教师:我们应该如何设计实验去验证我们的猜想?用弹簧秤测量物体所受浮力,用老师提供的纸杯把物体从溢水杯中排出的水收集起来,用弹簧秤测定其重力。最后寻找并比较两者之间的关系。5.收集证据(进行实验)6.分析论证分组分析数据在得到测量结果后,同学们自发地对数据进行了分析。各组交流:他们发现两只弹簧秤示数变化量是相同的,其中弹簧秤1示数的减少量是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弹簧秤2示数的增加量是物体排开水所受重力的大小。师生共同确认:物体所受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重力之大小,即F浮=G排。从而证明同学们前面的猜想是有根据的。课堂小结教师:(在得到F浮=G排之后,首尾呼应)这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第四种计算浮力的方法。它是一种普遍适用的,比较简单的方法。对于其他猜想因素,课下同学们可以利用教师提供的器材,逐个进行验证,并排除无关因素。第三节物体的沉浮条件及应用●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2)知道浮力的应用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分析、了解轮船是怎样浮在水面的;(2)通过收集、交流关于浮力应用的资料,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2)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教学重点:知道轮船、潜水艇、气球、飞艇的工作原理。●教学难点:理解改变物体所受的重力与浮力的关系,能增大可利用的浮力。●教学仪器:烧杯、水、体积相同的蜡块和铁块、两个铁罐子、沙子、潜水艇模型、热气球模型。●教学流程:(一)新课引入[演示]:1.出示铁块和蜡块让学生观察发现它们体积相等。2.将体积相同的铁块和蜡块同时浸没在水中后松手。[现象]:铁块沉入杯底而蜡块上浮最终浮在水面。[提问]:1.浸没在水中的铁块、蜡块(松手后)各受到什么力?(浮力、重力)2.铁块和蜡块受到的浮力相等吗?(相等。因为V排相等,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知浮力相等。)3.既然铁块和蜡块受到的F浮相同,为什么松手后铁块沉底而蜡块上浮?液体中,物体的浮沉取决于什么呢?[讲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分析蜡块:松手后,浸没在水中的蜡块所受到的F浮>G蜡,所以蜡块上浮。当蜡块逐渐露出水面,V排减小,浮力减小,当F浮=G物时,蜡块最终漂浮在水面。即:F浮>G物上浮,最终漂浮。分析铁块:松手后,浸没在水中的铁块所受到的F浮<G铁,铁块下沉。到达容器底部后,铁块受到F浮、G铁和F支,三力平衡,静止在容器底,我们说铁块沉底。即:F浮<G物下沉,最终沉底。若一个物体浸没在水中,松手后F浮=G物,受力平衡,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变,我们说物体悬浮在液体中。即:F浮=G物,最终悬浮。总结:通过上述分析,我们知道浸在液体中物体的浮沉取决于物体所受F浮与G物的关系。(二)进行新课1.讨论:(1)木材能漂浮在水面,其原因是什么?(2)把一根木头挖成空心,做成独木舟后,其重力怎么变化?它可载货物的多少怎么变化?重力变小,可以装载的货物变多。[指出]:从浮力的角度看,把物体做成空心的办法,增大了可利用的浮力,而且这种古老的“空心”办法,可以增大漂浮物体可利用的浮力。[质疑]:密度比水大的下沉的物体有没有办法让它上浮或漂浮呢?2.实验:两个外形相同的铁罐子,一个空心,一个装满沙;同时按入水中,松手后实心的下沉,空心的上浮最终漂浮。[质疑]:(1)铁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空心的铁罐子为什么能漂浮呢?可能是因为什么呢?(因为它是空心的,F浮>G物,所以能上浮,最终能漂浮。)(2)要想让实心的铁罐子也漂浮,可以怎么办呢?(把沙取出来,变成空心的。)(3)大家的想法是如何调节的铁罐子的浮沉的呢?(F浮不变,挖空使G物变小,当F浮>G物,铁罐子自然就浮起来了。)[指出]:上述实验告诉我们采用“空心”的办法,不仅可以增大漂浮物体可利用的浮力,还可以使下沉的物体变得上浮或漂浮。3.应用·轮船(1)原理:采用把物体做成“空心”的办法来增大浮力,使浮力等于船和货物的总重来实现漂浮。(2)排水量:满载时,船排开的水的质量。即:排水量=m船+m货[质疑]:1.轮船从河水驶入海里,它的重力变不变?它受到的浮力变大、变小还是不变?(不变,始终漂浮)2.它排开的液体的质量变不变?(不变)3.它排开的液体的体积变不变?(变,ρ海水>ρ水,所以V排海水<V排水)4.它是沉下一些,还是浮起一些?(V排变小了,所以上浮一些)[强调]:同一条船在河里和海里时,所受浮力相同,但它排开的河水和海水的体积不同。因此,它的吃水深度不同。·潜水艇潜水艇能潜入水下航行,进行侦查和袭击,是一种很重要的军事舰艇。它是怎么工作的呢?我们用打吊瓶用的小塑料管来模拟潜水艇。请同学们利用和塑料管连接的细管给塑料管吹气或吸气。现象:吸气时,水逐渐进入管中,管子下沉;吹气时,管中的水被排出,管子上浮;[质疑]:(1)小塑料管浸没在水中所受F浮是否变化?(塑料管形变很小,V排基本不变,所以可以认为F浮不变)。(2)那它是怎样上浮或下沉的呢?(吹气时,水从管子中排出,重力变小,F浮>G物,所以上浮;吸气时,水进入管子,重力变大,F浮<G物,所以下沉)[讲解]:潜水艇两侧有水舱,当水舱中充水时,潜水艇加重,就逐渐潜入水中;当水舱充水使艇重等于同体积水重时,潜水艇就可悬浮在水中;当压缩空气使水舱中的水排出一部分时,潜水艇变轻,就可上浮了。潜水艇:原理:靠改变自身重力来实现在水中的浮沉。[强调]:潜水艇在浸没在水下不同深度所受浮力相同。·气球和飞艇[演示]:“热气球”的实验。[质疑]:酒精燃烧后袋内空气密度怎样变化?原理:ρ气<ρ空气,(即利用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通过改变气囊里气体的质量来改变自身体积从而改变所受浮力的大小来实现升降的。)使它受到的F浮>G物而升空。[讨论]:要使充了氦气、升到空中的气球落回地面,你们能想出什么办法?要使热气球落回地面,有什么办法?(放气或停止加热)·其他应用密度计、盐水选种等。小结与复习本章要点浮力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2、理解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3、知道浮力的应用。

知识精讲

1、浮力的大小与阿基米德原理

(1)浮力大小的测量。用一个弹簧测力计测出一个物体在空气中的重力G,再将物体浸入液体中,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则前后两次的读数之差就是物体在该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即F浮=G-F'。

(2)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中所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这就是阿基米德原理。

(3)浮力的计算。阿基米德原理用公式表示为:F浮=G排或F浮=ρ液V排g

公式中符号的意义及单位:F浮—浮力—N;ρ液—液体的密度—kg/m3;V排—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m3;

g—N/kg。

在已知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时,可用这个公式计算出物体受到的浮力。

2、物体的浮沉及其应用

(1)物体的浮沉条件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若受到的重力为G,受到的浮力为F浮,则①当F浮>G时,物体上浮;②当F浮<G时,物体下沉;③当F浮=G时,物体悬浮。

(2)浮沉条件的应用

应用之一:潜水艇。潜水艇是通过向水舱内充水和向外排水来改变自身重力,从而实现浮沉的。

应用之二:密度计。密度计是用来测液体的密度的仪器。它放在不同的液体中漂浮时,露出液面的体积不同,根据液面对应的刻度读出液体的密度。

应用之三:氢气球、热气球、飞艇。这些飞行器都是利用空气的浮力浮在空中的。

典型例题

例1、如图所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