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东莞市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三校联考高二语文试题_第1页
广东省东莞市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三校联考高二语文试题_第2页
广东省东莞市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三校联考高二语文试题_第3页
广东省东莞市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三校联考高二语文试题_第4页
广东省东莞市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三校联考高二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东省东莞市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三校联考高二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和之美是处于优美与壮美两极之间刚柔相济的综合美。其意蕴刚柔兼备,情感力度适中,杂多或对立的审美因素和谐统一,具有含蓄、典雅、静穆等特性。中和之美对宇宙人生的洞察,对主体德性精神的强调,对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视,都有独到之处。特别是对高尚人格的极力推崇,对艺术生命的高度重视,对艺道合一的不渝追求,都表明了中和之美是一种重德尚情、崇艺重生、强调和谐的普遍的和谐观,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性质和素朴的辩证精神。作为一种思想原则、方法论原则和普遍和谐的人文精神,对于想摆脱生存困境、艺术困境和精神危机的今人来说,仍可能在某些方面提供极为宝贵的启示。尤其在21世纪,人类面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心灵以及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和谐原则仍然是最佳的文化方式选择和最优化价值导向。从当今世界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失衡来看,中国古代审美和谐观对我们的启示是,重视人自身的人文教化和塑造,重视高尚人格和理想人生境界的追求,仍然是现实人生价值取向的目标。从当今世界人的内心生活的失衡来看,传统的审美和谐观也可以启示我们,在现实的入世精神与欢快、和谐、悦乐的心理状态之间保持和谐统一,在审美世界和功利世界之间保持协调统一。从当今世界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来看,人与万物是同类、同体,是平等的,更应该建立一种和谐关系。从当今世界东西方文明之间的冲突来看,中国古代审美和谐观也有助于西方当代文化矫正自己逻格斯中心主义[注]的弊端,同时也有助于中国人走出单纯的西学东渐的心理惯性,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传统,并给以现代的解读,从而使世界文化可以分享我们的民族智慧。然而,必须指出的是,中和之美作为古典主义的思想体系,作为美学观毕竟有偏狭的一面。它过于单调、平淡,过多地将人的情感束缚于理性之中,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情感节制,使得古典艺术缺乏大悲大喜的情感宣泄和最尖锐的对抗冲突。就此而言,它实际上又是处在精神重压之下的知识分子的一种自我安慰、自我陶醉。作为一种人格理想、社会理想,它过于强调安命乐天、随顺世态、守中居正,易导致民族性格保守的一面。因而它并不具有直接适应现代社会的价值。充满矛盾、充满冲突的新时代需要建立新的审美观。西方早在18世纪就已经抛弃了古典主义的以和谐美为特征的美学观而接受了以崇高为特征的美学观,而我们却步履维艰,直到20世纪初才开始缔造新的审美观,而且这种建构至今仍没有完成。因此,必须否定古代和谐的狭隘性和强制性,必须对古代和谐进行历史的转换,使古代和谐面向21世纪的文化建设和人的现代性。(摘编自王祖龙《中和之美的人文底蕴及其现代意义》)材料二:要让中和之美焕发积极的现代意义,就要根据现代社会的特点与趋势,祛除其中所含的政权中心主义和道德中心主义思想,把它的基点移置于个人的生存与发展之上。“中和”的社会应该为个体的发展提供条件,只有从个体的需要与发展出发,“中和”才具有现代意义。由此出发,中庸之德就应该表现为个体对完美人格的追求。孔子对君子德才的要求,可以看作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中和之美应该有利于这种人格的实现。它首先要有利于个体的独立。它曾经的政治性,能从反面提醒人们警惕艺术的同化作用;而“和而不同”的思想应该被引申,成为处理独立个体与社会整体关系的基本原则。其次,它要有利于个体的多重身份、多种才德、多元情感以高度的自觉统一于“我”。在中国古代,中和之美隐含集权的动机:而在现代社会中,人的角色与才能被工业生产定制,消费与娱乐被商业利益引导,个体不论受到多好的教育、有多丰富的物质与精神享受,他的自觉与自主却没有被唤起。物质的高度发达并没有带来人们所期望的自由,相反,高速运转的生产节奏、利润至上的消费诱惑,导致了人的碎片化和自我的迷失。从个体的需要与发展出发的中和之美,则应该引起现代人对这种情况的警惕与反抗,引导人以明确的自觉,按照自我的理性选择与追求,把可能实现的才能品质、社会关系、情绪感情“和”入浑融的“我”之中。这应该是审美与社会共同的发展趋势。再次,从艺术形式上,中和之美对多媒体艺术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中和之美是在诗乐舞一体的历史背景中提出的,而多媒体又让艺术在更高的技术和审美层次上实现文、图、乐、舞的完美结合;中和之美看重整体审美效果的原则可以运用到多媒体艺术多种媒介、技术、形式的驾驭之中,使文、图、乐、舞融合为一个具有最佳感染力的艺术作品整体。当然,这种感染力的动机应该以一个丰富统一的主体为中心,否则现代技术与经典原则的结合,会被一些权力集团用来实现他们的各种政治经济目的。一旦从以上三个方面摆脱了外在的目的,转而把人的独立、人的个体性、人在现实与感情、肉体与精神方面的完善和自由作为目的,中和之美就回到了审美本位。因为审美就是人在与艺术形式的浑然一体中意识自我、完善自我、解放自我的过程。(摘编自胡睿臻《中和之美:文化还原与现代转化》)【注】逻格斯中心主义:西方形而上学的一个别称。“逻格斯”出自古希腊语,它有内在规律与本质的意义,也有外在对规律与本质的言语表达的意义。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和之美呈现含蓄、典雅、静穆等特性,秉持独到的普遍的和谐观,突显强烈人文关怀性质和素朴的辩证精神。B.中和之美对于想摆脱生存困境、艺术困境和精神危机的今人来说,仍是最佳的文化方式选择和最优化价值导向。C.中和之美有其偏狭的一面,过于单调、平淡,使得古典艺术缺乏大喜大悲的情感的宣泄和最尖锐的对抗冲突。D.中和之美在个体独立、个体自觉与自主、多媒体艺术等方面回归到审美本位,必将实现人全面发展的理想。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古代审美和谐观能帮助国人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传统,并从现代角度进行解读,从而使世界文化可以分享我们的智慧。B.作为古典主义思想体系的中和之美并不具有直接适应现代社会的价值,因此我们所处的新时代需要建立新的审美观。C.根据现代社会的特点和趋势,把中和之美的基点移置于个人的生存与发展之上,能够让中和之美焕发积极的时代意义。D.中和之美遵循整体审美效果的原则,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艺术的最佳感染力,从而来实现人们各种政治经济目的。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不能体现“中和之美”的一项是()(3分)A.园林艺术经常会使用到雕花镂空的门或窗,让窗门对面的风景若隐若现,似见非见,展现出了虚虚实实的景致,颇有意趣。B.罗丹的雕塑《巴尔扎克》中,披裹着睡袍的巴尔扎克头发蓬乱,昂首凝思,生动表现了他沉迷创作时的骄傲、狂喜和沉醉。C.舞蹈诗居《只此青绿》借助现代媒介技术对传世名画《下里江山图》进行了意境还原,让不同的艺术门类实现了完美结合。D.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的篇尾,刘兰芝“举身赴清池”,焦仲卿“自挂东南枝”,二人双双殉情,却在死后化为了鸳鸯。4.请简要说明材料一和材料二在内容上的关联。(4分)5.请结合材料,谈谈怎样实现传统文化“中和之美”的现代转化?(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飞翔的战马李春雷农历四月,坝上依然整天整夜地刮着大黄风,混混沌沌,天地不分。①张北县西大淖村村头,有一座宽大的宅院。这是1945年5月的一天傍晚,忙碌了一整日的大院要闭门了。柴家当家人柴峻山,是坝上有名的大财主,家里良田数顷,骡马成群。柴老爷子今年已经60多岁了,自从日本人在附近建造两座炮楼之后,他就明显地衰老了,身体也一年不如一年。一家人坐在饭桌前,刚要拿筷子,突然,马倌小郭气喘吁吁地跑进来对柴峻山说:“当家的,外面来了两个人,什么话也不说,每人拉着一匹马就进院了……”柴峻山心里一惊,迅即整衣下炕。来客跨进门槛,回身关上门,而后走上前去,“咕咚”就跪下了,并哽咽着哭出声来:“孩儿不孝,今儿个回来看望爹!”这时,来人一把扯下假胡须,露出一张年轻英俊的面孔来。柴峻山一看,天啊,竟是自己多年不见的宝贝儿子柴书林!10年前,柴峻山送儿子到北平读书。自从“七七事变”之后,儿子就与家里断绝了联系。柴书林被父亲从地上搀起后,小心翼翼地搀扶着父亲,诉说着自己这几年从北平到延安的经历。接着,他又对父亲说:“爹,我现在是八路军了,这次是奉上级指示,回坝上打鬼子来了。”老人一听,自然是说不出的高兴。他们这里是沦陷区,日军活动频繁,村外五里就有一座日本炮楼。对八路军,他自然从内心钦佩。没想到,自己的儿子竟然就是八路军。②他让人赶紧把院门闩上。柴书林回家,可乐坏了全家人,也忙坏了全家人。柴峻山把那个年轻的后生让到炕上,亲自斟上一碗茶水。母亲拿出一包上等的白蘑菇,叫姑娘们蘸了细薄细薄的莜面窝窝。这是柴书林小时候最爱吃的家乡饭……莜面窝窝蒸熟了,热气腾腾地端到了柴书林和年轻后生的面前。柴书林一面喝着香喷喷的羊肉蘑菇汤,一边问起家里近年来的情况。这一问,柴峻山哀叹道:“唉,这年头,可让小鬼子给害苦了……”是啊,日本人侵占坝上不久,就让人动员柴峻山出任维持会会长。他以年老体弱为由,婉言拒绝。从此之后,他也就成了日本人和“皇协军”的眼中钉。有一次,皇协军为了威胁柴峻山,竟在他家门口杀死了两个人,血浆溅满了门前的台阶……可是,柴峻山并不想多说家里的情况,他急着想听听外面的事情,便说:“书林,你说说,内地的战事怎么样了,战争什么时候能有个眉目?”柴书林就等着爹问这句话了。他看看时机已到,就把刚夹起的莜面窝窝又放下去,压低声音说:“爹,经过几年抗战,日本鬼子快要完了!”接着,他又压低声音说:“八路军的大部队,马上就到咱张北了,按照党中央的指示,向敌后挺进,开辟新区,扩大根据地……”随后,柴书林又小声地向家人介绍了延安和解放区的情况,还说到国际形势……灯油添了两次,窗外的大黄风仍在呼啸着,夜已经很深了。鸡叫头遍的时候,柴峻山看出了儿子还有肺腑之言。这时候,柴书林才对父亲说:“这次回来,一是看看二老,二来也是回家和爹商量一件事。爹不是最恨日本鬼子吗?爹一定愿意拿出些钱财来支援抗日骑兵支队……”老人点点头:“是的,为了打鬼子,爹是应该出力气……”不知不觉,窗外已经渐渐发亮。老人觉得应该让远道奔波的儿子和小后生休息了,就把他们带到一间偏房,为他们盖好被子,让他们足足地睡一觉。又是黄昏的时候,柴峻山把儿子和小后生叫到自己屋里,递过一个沉甸甸的褡涟:“书林啊,这里边有洋钱,有蒙疆票,你拿去吧,能帮助骑兵支队解决些困难,算是爹的一点心意。记住,十天后的傍晚,你再派人来,我想法给你们弄到十来匹可以做战马的上等马……”老父亲的一番话,让柴书林感动得不知说什么才好,他向爹深深地鞠了一躬。当天夜里,柴书林又扮成一个绅士模样,后边跟着一名侍从,骑马离开了柴家大院。柴书林虽然走了,但这些日子里,柴家人明显感到老当家人变得精神了,也年轻了。吃过早饭,他对老伴说:“③我到东大淖走亲戚,中午不回来吃饭。”说罢,就带着小长工走出门去。一去一整天,天黑才回来。回来时,小长工手里牵着一匹带鞍子的上等马,而跟来送马的人,又悄悄地把柴家的三匹马牵走了。一连好几天,均如此。十天过后的一个清早,当长工们赶着马群出去放牧时,柴峻山嘱咐把那十几匹上等马夹在马群中,一起赶到草滩上。当天傍晚,果然有人敲响柴家大门。走进门来的人,仍是绅士模样。卸掉化装,原来是前些天跟儿子回来的那个年轻后生。年轻后生从衣服里掏出一封信,递给柴峻山。老人接过信看一看,点点头,立即让家人套好马车。接着,他拉着年轻后生上车,悄悄地驶出了柴家大门。柴家放牧的马群,就在大黄风笼罩的黄盖淖畔的大草滩里。④马车到达时,天已经完全黑下来了。在年轻后生的引领下,十几个奉了柴书林书记的指示,刚刚动员参军的骑兵战士,每人拉过一匹马,一个跳步,轻盈跨上,随即拍拍马背。老人微笑着,看着他们和他们的马。那些战马,如同生了翅膀一样,披着夜幕,踩着四月的晚风,向着远处的大囫囵山方向,飞去、飞去……(选自《解放军报》,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柴峻山在日本修炮楼后和儿子回家又离开后的状态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与柴峻山对待日本侵略者和八路军的态度紧密相关。B.陪伴柴书林的“年轻的后生”至关重要,他是柴峻山父子夜晚交谈、傍晚约定的参与者,也是战马交接的最终完成者。C.小说通过“灯油添了两次”“鸡叫头遍的时候”这些表现时间变化的语句,体现了柴峻山与儿子及小后生交谈时间之长。D.小说在叙事时详略得当,详写了柴书林回家、与父交谈、柴峻山十日找马,略写了柴书林北平读书、与家人断绝联系。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句子①中“宽大的宅院”为柴峻山出场造势,显示了特定时代背景下人物的身份。B.句子②中“赶紧”体现出了当时抗日形势的紧张和儿子回来后柴峻山内心的愉悦。C.句子③在语意上体现了柴峻山出门去找上等马时的保密性,即便对亲人也是如此。D.句子④中“天已经完全黑下来”时间承接上文父子傍晚之约,便于战马交接与转移。8.“老人微笑着,看着他们和他们的马”这个段落,写出了柴峻山多重的身心感受。请加以梳理概括。(4分)9.小说既有对过去的回忆,又有对现实的描写;既有对坝上遭受日本侵略情况的交代,又有对外面抗日形势的介绍……在众多的内容叙说中,小说是如何做到结构严谨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材料一:夫材之用,国之栋梁也,得之则安以荣,失之则亡以辱。且人之有材能者,其形何以异于人哉?惟其遇事而事治,画策而利害得,治国而国安利,此其所以异于人者也。上之人苟不能精察之、审用之,则虽抱皋、夔、稷、契①之智,且不能自异于众,况其下者乎?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天下为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之耳。试之之道,在当其所能而已。夫南越之修簳,镞以百炼之精金,羽以秋鹗之劲翮,加强驽之上而彍②之千步之外,虽有犀兕之捍,无不立穿而死者,此天下之利器,而决胜觌武之所宝也。然而不知其所宜用,而以敲扑,则无以异于朽槁之梃也。是知虽得天下之瑰材桀智,而用之不得其方,亦若此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于是铢量其能而审处之,使大者小者、长者短者、强者弱者无不适其任者焉。其如是,则士之愚蒙鄙陋者,皆能奋其所知以效小事,况其贤能、智力卓荦者乎?呜呼!后之在位者盖未尝求其说而试之以实也而坐曰天下果无材亦未之思而已矣。今天下盖尝患无材。吾闻之,六国合从,而辩说之材出;刘、项并世,而筹划战斗之徒起;唐太宗欲治,而谟谋谏诤之佐来。此数辈者,方此数君未出之时,盖未尝有也。人君苟欲之,斯至矣。天下之广,人物之众,而曰果无材可用者,吾不信也。(节选自王安石《材论》)材料二:臣闻才者材也,养之贵素,使之贵器。养之素则不乏,使之器则得宜。古者一官必有数人堪此任者,是以代匮承乏,不旷天工。今国家于人材,素未尝留意以蓄养之,而使之又不当其器,一言议及,辄见逐去,及至缺乏,又不得已,轮资逐格而叙进之,所进或颇不逮所去。今朝廷济济,虽不可谓无人,然亦岂无抱异才而隐伏者乎?亦岂无罹玷用而永废者乎?况又有卓卓可录者,而皆使之槁项黄馘,以终其身,甚可惜也,吏安得不乏!(节选自张居正《论时政疏》)【注】①皋、夔、稷、契:传说中舜时贤臣皋陶、夔、后稷和契的并称。②彍(guō):拉满弓弩。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括号内。(3分)后之在位者A盖未尝求其说B而试之C以实也D而坐曰E天下果无材F亦未之思G而已矣。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敲扑,文中指敲打,与《过秦论》中“执敲扑而鞭笞天下”的“敲扑”意思不同。B.治,文中是治理得好、安定太平之意,与成语“励精图治”中的“治”意思相同。C.见,表示被动,与《答司马谏议书》中“冀君实或见恕也”的“见”用法相同。D.逮,是“及,比得上”之意,与《陈情表》中“逮奉圣朝”的“逮”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有才能的人与普通人在表现上的不同,在于他们遇到事情时能够处理好,出谋划策能够明白利害关系,治理国家能够使国家安定。B.王安石认为现在天下缺乏人才,而君主又没有真正去访求人才,所以像辩说之材、筹划战斗之徒、谏诤之臣这类人才就再没有出现过。C.在张居正看来培养人才关键在平时,古时一个职位会有数人能胜任,当职位空缺时就有人可以暂时代替任职,不会耽误国家事务。D.张居正分析,朝廷缺乏官吏的原因之一是不能任用那些能力出众、可堪任职的人,这样致使他们只能面容憔悴地终老。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①夫材之用,国之栋梁也,得之则安以荣,失之则亡以辱。②今朝廷济济,虽不可谓无人,然亦岂无抱异才而隐伏者乎?14.天下广大,人才众多,一些君王却认为天下无才可用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一概括说明。(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古诗,完成15~16题。又呈吴郎杜甫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辛弃疾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15.下列对这两首作品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杜诗颔联使用反问的方法叙述邻妇扑枣是因为生活太贫困,目的是劝告吴郎能够体谅对方,对邻妇更加亲善友好。B.杜诗中,作者现身说法,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启发对方,还用自己的眼泪来感动对方,措辞直接,入情入理。C.“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上句写景,使人想见山园林木葱茏,环境清幽。下句言情,表现与世无争的知足思想。D.辛词通篇无奇字,无丽句,不用典故,不雕琢,如同家常语一样,将主人公的神情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耐人寻味。16.这两篇作品都写到了扑枣者,试比较杜甫和辛弃疾对扑枣者的态度和情感的异同点。(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自”在古诗中出现的频率比较高,含义丰富,如有“王孙自可留”(王维《山居秋暝》)中的“自愿”之意;还有“____________”(高适《燕歌行》)中的“本来”之意;亦有“____________”(杜甫《蜀相》)中的“徒然,白白地”之意。(2)古诗词中常用头发变白表现愁情,如陆游在《书愤》中用“____________”一句,表达壮志难酬的无奈;又如杜甫在《登高》中用“____________”一句,尽显家愁国恨。(3)屈原《离骚》中表明作者宁可死去,也不会和世俗小人一样媚俗取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2分)近年来,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兴起。大爷大妈在小区健身器材上荡来荡去,年轻人在健身房挥汗如雨,甚至像马拉松这样的高难度比赛,普通人也有了参与的机会,据统计,短短8年时间,中国马拉松赛事数量实现了100倍的增长。运动可以有效防止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骨质疏松等风险,这些都足以证明是有科学依据的。值得注意的是,运动①,但也可能伴随身体的变化。人类的身体素质和智商一样,大多数人差不大多,特别棒的和特别差的都是少数,能拿全国或奥运金牌的更是【甲】。我们要根据自身条件调整好目标,不盲目跟风。普通人以身心健康为目标即可,只有那些具有天赋的人,②,在开始新的运动前要正确评估,选择适合自己预算、能力和兴趣的运动,不妨从相对容易的做起,【乙】,运动健身重在长期坚持。实在没有时间锻炼的,可从生活方式上着手,比如少开车多步行……即使是小的积累,③。18.请在文中【甲】【乙】处分别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雅舍”最宜月夜——地势较高,得月较先。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坐客无不悄然!舍前有两株梨树,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地上阴影斑斓,此时尤为幽绝。直到兴阑人散,归房就寝,月光仍然逼进窗来,助我凄凉。细雨蒙蒙之际,“雅舍”亦复有趣。推窗展望,俨然米氏章法,若云若雾,一片弥漫。但若大雨滂沱,我就又惶悚不安了,屋顶湿印到处都有,起初如碗大,俄而扩大如盆,继则滴水乃不绝,终乃屋顶灰泥突然崩裂,如奇葩初绽,若然一声而泥水下注,此刻满室狼藉,抢救无及。此种经验,已数见不鲜。21.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划波浪线句中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A.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马克思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的睡着了。B.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C.我有四年多,曾经常常,——几乎是每天——出入于质铺和药店。D.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22.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换成“屋顶湿印到处都有,湿印越变越大,泥水下注”好不好?为什么?(5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苏轼在水、月的“变与不变”中,看到事物没有一刻是停止的,而是一直在变化着的。他联系自身,了悟到人无论遇到何种变化,都可以以不变泰然处之。材料二:某公司是中国企业的骄子。其创始人曾说,外界越是变化迅猛,企业就越要有不变的定力,有耐心,苦练内功,建立适应变化的能力。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1题详解】答案:AB.“中和之美……是最佳的文化方式选择和最优化价值导向”错误。材料一第二段原文是说“和谐原则仍然是最佳的文化方式选择和最优化价值导向”,这里用较大范围的“中和之美”的概念替换了较小范围的“和谐原则”的概念。C.“中和之美过于单调、平淡,使得……”错误,应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情感节制,使得……”,“使得”前的主语被偷换了。D.“必将实现”的说法过于绝对,原文为“孔子对君子德才的要求,可以看作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中和之美应该有利于这种人格的实现”,故应为“将会有利于实现”。【2题详解】答案:选DD.“多媒体艺术的最佳感染力”错误,材料二第二段说的是“使文、图、乐、舞融合为一个具有最佳感染力的艺术作品整体”;且因果关系不成立,原文是说“这种感染力的动机应该以一个丰富统一的主体为中心,否则现代技术与经典原则的结合,会被一些权力集团用来实现他们的各种政治经济目的”。【3题详解】答案:选BA.园林艺术使用雕花镂空的门或窗,让窗门对面的风景若隐若现,似见非见,展现出虚虚实实的景致,这体现了含蓄的“中和之美”。B.《巴尔扎克》体现的是典型的西方审美观。“中和之美是处于优美与壮美两极之间刚柔相济的综合美”,体现了一种和谐观。罗丹《巴尔扎克》的雕塑并没有表现具有和谐审美观的中和之美。C.《只此青绿》将绘画、音乐、舞蹈和现代技术融合起来,也体现了“中和之美”。D.焦仲卿和刘兰芝虽然双双殉情而死,但诗歌片尾构思了幻化鸳鸯双宿双飞,这是通过悲喜交加的手法和大团圆的结局,来使人们的情感得以“中和”,求得欣慰,体现了“中和之美”。【4题详解】(4分)参考答案:①两则材料都聚焦于中和之美,话题相同。②材料一偏重论证中和之美的利弊及对当今的现代意义;③材料二偏重论证中和之美的价值和现代转化问题,两者可以互相佐证(答对1点给1分,2点给3分,3点给4分,其它的可酌情给分)答案详解:从两则材料的题目“中和之美的人文底蕴及其现代意义”“中和之美:文化还原与现代转化”可知,两则材料都聚焦于中和之美,话题相同。从“中和之美对宇宙人生的洞察,对主体德性精神的强调,对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视,都有独到之处……中国古代审美和谐观对我们的启示是,重视人自身的人文教化和塑造,重视高尚人格和理想人生境界的追求,仍然是现实人生价值取向的目标……然而,必须指出的是,中和之美作为古典主义的思想体系,作为美学观毕竟有偏狭的一面……”可知,材料一偏重论证中和之美的利弊及对当今的现代意义;从“要让中和之美焕发积极的现代意义,就要根据现代社会的特点与趋势,祛除其中所含的政权中心主义和道德中心主义思想……中和之美应该有利于这种人格的实现。它首先要有利于个体的独立……其次,它要有利于个体的多重身份、多种才德、多元情感以高度的自觉统一于‘我’”……再次,从“艺术形式上,中和之美对多媒体艺术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一旦从以上三个方面摆脱了外在的目的,转而把人的独立、人的个体性、人在现实与感情、肉体与精神方面的完善和自由作为目的,中和之美就回到了审美本位……”可知,材料二偏重论证中和之美的价值和现代转化问题,两者可以互相佐证。结合两则材料的论证重点,可知材料二是在材料一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分析,所以材料一是材料二的论证前提和基础。材料二是材料一的纵向深入。【5题详解】(6分)参考答案:①对古代和谐进行历史的转换,使之面向21世纪的文化建设和人的现代性;②从个体的需要与发展出发,让中和之美焕发积极的现代意义;③要摆脱外在的目的,让中和之美回归审美本位。(每点2分)详解:从材料一“必须否定古代和谐的狭隘性和强制性,必须对古代和谐进行历史的转换,使古代和谐面向21世纪的文化建设和人的现代性”可知,对古代和谐进行历史的转换,使之面向21世纪的文化建设和人的现代性;从材料二“‘中和’的社会应该为个体的发展提供条件,只有从个体的需要与发展出发,‘中和’才具有现代意义”可知,要从个体的需要与发展出发,让中和之美焕发积极的现代意义;从材料二“一旦从以上三个方面摆脱了外在的目的,转而把人的独立、人的个体性、人在现实与感情、肉体与精神方面的完善和自由作为目的,中和之美就回到了审美本位”可知,要摆脱外在的目的,让中和之美回归审美本位。(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6、答案:D.“详写了……柴峻山十日找马”错误,结合“吃过早饭,他对老伴说:‘我到东大淖走亲戚,中午不回来吃饭。’说罢,就带着小长工走出门去。一去一整天,天黑才回来。回来时,小长工手里牵着一匹带鞍子的上等马,而跟来送马的人,又悄悄地把柴家的三匹马牵走了”“一连好几天,均如此”“十天过后的一个清早”可知,关于“柴峻山十日找马”,小说只是比较详细地写了第一天,其余几天均为一语带过式的略写。7、答案:B.第②句话体现“儿子回来后柴峻山内心的愉悦”错误。结合前文“他们这里是沦陷区,日军活动频繁,村外五里就有一座日本炮楼。对八路军,他自然从内心钦佩。没想到,自己的儿子竟然就是八路军”可知,此处的“赶紧”闩上院门的动作反映了父亲对儿子及家人的保护,体现了抗日形势的紧张,和“儿子回来后柴峻山内心的愉悦”无关。8、参考答案:①柴峻山完成了儿子交给他的任务之后的愉悦与高兴;②柴峻山将战马平安交给骑兵战士之后的轻松与惬意;③柴峻山对自己能为抗日做出一份贡献的自豪与得意;④柴峻山对投身于抗日战争的中国青年的欣赏与佩服。((答对1点给1分,2点给3分,3点给4分,其它的可酌情给分))9、参考答案:①首尾呼应。结尾部分“就在大黄风笼罩的黄盖淖畔的大草滩里”“踩着四月的晚风”呼应文首“农历四月,坝上依然整天整夜地刮着大黄风”,使文章结构严谨。②线索贯穿。小说以柴峻山的所见所闻、所为所感为线索,将文意贯穿起来,使文章结构严谨。③情节紧密关联,主旨明确突出。全文围绕“抗日”这一主题,将儿子参加抗日队伍、回家寻求父亲的抗日支持、父亲帮助抗日等情节巧妙地组织在一起,使文章结构严谨。(,一点2分,从其它角度答可酌情给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10、ADF。11、答案:CA.正确。敲打;/长鞭。句意:却用它来敲打;/像挥动长鞭赶马那样来奴役天下的百姓。B.正确。句意:唐太宗想要治理好国家。/振奋精神,想办法治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