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血管疾病_第1页
周围血管疾病_第2页
周围血管疾病_第3页
周围血管疾病_第4页
周围血管疾病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周围血管疾病

2与血管疾病有关的体检方法

Relevantphysicalexaminationofvasculardisease1)足背静脉充盈试验2)指压试验3)Homans征

病人仰卧,抬高双下肢,髋关节屈曲45-90度,双下肢静脉排空,然后病人坐起,双足自然下垂,观察双足背静脉充盈时间。正常5-10秒充盈,大于10秒,为动脉供血不全。充血在1-3分钟,说明严重供血不足,超过3分钟,提示侧枝循环不足,可能出现坏疽。45病人仰卧伸直膝关节,检查者手握患肢足部,用力使足背屈,牵拉腓肠肌,若产生疼痛为阳性,是小腿部肌肉静脉丛或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体征,也称腓肠肌牵拉疼阳性。临床常见疾病下肢静脉功能不全(静脉曲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肢体闭塞性动脉硬化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下肢急性动脉栓塞血管外科疾病的药物治疗抗凝疗法:肝素(代表性药物);华法林(口服)纤溶疗法:尿激酶;链激酶;组织型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激活剂抗血小板疗法(祛聚):阿司匹林;潘生丁降粘疗法:低分子右旋糖酐;中药提取物扩血管疗法:前列腺素I2分类Classification按发病部位分为:周围动脉疾病:如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动脉硬化闭塞症、急性动脉栓塞、动脉瘤、雷诺氏征等。周围静脉疾病:单纯性下肢浅静脉曲张症、血栓性浅静脉炎、深静脉血栓形成、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等。周围动静脉联合疾病:动静脉瘘(先天性与后天性)按病因分为:炎症、外伤、肿瘤、先天畸形、自身免疫及退形性改变等。分类Classification常见的症状和体征疼痛(A间隙性疼痛运动性疼痛体位性疼痛温差性疼痛

B持续性疼痛(静息痛)动脉性疼痛静脉性疼痛)肿胀(静脉性和淋巴性)感觉异常皮肤温度改变色泽改变形态改变肿块营养性改变

(一)疼痛肢体疼痛是常见的症状,通常分为间歇性和持续性两类1.间歇性疼痛(三种类型)(1)间歇性跛行(daudication):慢性动脉阻塞或静脉功能不全时,步行时可以出现小腿疼痛,迫使病人止步,休息片刻后疼痛缓解,因此又称为“间歇性跛行”。疼痛程度不一,表现为沉重、乏力、胀痛、钝痛、痉挛痛或锐痛。从开始行走到出现疼痛的时间,称为跛行时间,其行程称为跛行距离。如行走速度恒定,跛行时间和距离愈短,提示血管阻塞的程度愈严重。1.间歇性疼痛(三种类型)(2)体位性疼痛:肢体所处的体位与心脏平面的关系,可以影响血流状况、激发或缓解疼痛。动脉阻塞性疾病时,抬高患肢因供血减少而加重症状,伴有肢体远端皮肤苍白;患肢下垂则可增加血供而缓解疼痛,但浅静脉充盈延迟。相反,静脉疾病时,抬高患肢有利于静脉回流而减轻症状;患肢下垂则因加重瘀血而诱发或加重胀痛。(3)温度差性疼痛:疼痛与环境温度相关。动脉阻塞性疾病时,热环境能舒张血管并促进组织代谢,减轻症状;如果后者超过了血管舒张所能提供的血液循环,则疼痛加剧。血管痉挛性疾病,在热环境下血管舒张、疼痛减轻,寒冷刺激则使血管痉挛及疼痛加重;血管扩张性疾病则在热环境下症状加重。

2.持续性疼痛严重的血管疾病,静息状态下仍有持续疼痛,又称静息痛(restpain)。

(1)动脉性静息痛:无论急性或慢性动脉阻塞,都可因组织缺血及缺血性神经炎引起持续性疼痛。急性病变,如动脉栓塞可引起急骤而严重的持续性疼痛。由慢性动脉阻塞引起者,症状常于夜间加重,病人不能人睡,常取抱膝端坐体位,以求减轻症状。(2)静脉性静息痛:急性主干静脉阻塞时,肢体远侧因严重瘀血而有持续性胀痛,伴有静脉回流障碍的其他表现,如肢体肿胀及静脉曲张等,抬高患肢可减轻症状。(3)炎症及缺血坏死性静息痛:动脉、静脉或淋巴管的急性炎症,局部有持续性疼痛。由动脉阻塞造成组织缺血坏死,或静脉性溃疡周围炎,因激惹邻近的感觉神经引起持续性疼痛。由缺血性神经炎引起的持续性疼痛,常伴有间歇性剧痛及感觉异常。

(二)浮肿静脉或淋巴回流障碍时,组织液积聚于组织间隙,引起肢体浮肿。19(二)肿胀Swelling静脉性倒流性疾病疾病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淋巴回流障碍性疾病

1.静脉性浮肿下肢深静脉回流障碍或有逆流病变时,因下肢静脉高压使血清蛋白渗人并积聚于组织间隙,引起浮肿。其特点是浮肿呈凹陷性,以踝部与小腿最明显,通常不累及足。除浅静脉曲张外,常伴有小腿胀痛、色素沉着或足靴区溃疡等表现。抬高患肢,浮肿可以明显减轻或完全消退。

2.淋巴水肿淋巴管阻塞时,渗出的淋巴液积聚在组织间隙内,形成肢体浮肿,呈凹陷性或坚实,但具海绵状特性,即加压后凹陷,解除压迫后恢复原状。以足及踝部明显,逐渐向近侧扩展,形成范围广泛的浮肿,抬高患肢无明显改善。皮肤增厚且粗糙,后期形成典型的“象皮肿”。

(三)感觉异常主要有肢体沉重,浅感觉异常或感觉丧失等表现。

1.沉重行走不久,患肢出现沉重、疲倦,休息片刻可消失,提示早期动脉供血不足。静脉疾病时.,常于久站、久走后出现倦怠,平卧或抬高患肢后消失。

2.感觉异常动脉缺血影响神经干时,可有麻木、麻痹、针刺或蚁行等异样感觉。小动脉栓塞时,麻木可以成为主症。慢性静脉功能不全而肿胀时间较久者,皮肤感觉往往减退。3.感觉丧失严重的动脉狭窄继发血栓形成,或急性动脉阻塞时,缺血肢体远侧浅感觉减退或丧失。如病情进展,深感觉随之丧失,足(上肢为腕)下垂及主动活动不能。(四)皮肤温度改变皮肤温度与通过肢体的血流量相关动脉阻塞性疾病时,血流量减少,皮温降低;静脉阻塞性疾病时,由于血液淤积,皮温高于正常;动静脉瘘时,局部血流量增多,皮温明显升高。小动脉强烈痉挛致指(趾)冷感,过度舒张则感潮热。皮肤温度的改变除病人能自我察觉外,可作皮肤测温检查。在恒温环境下,对比测试双侧肢体对应部位的皮温,如相差2℃以上有临床意义。(五)色泽改变皮肤色泽能反映肢体的循环状况。

1.正常和异常色泽正常皮肤温暖,呈淡红色。皮色呈苍白色,伴有皮温降低,提示动脉供血不足。皮色暗红,伴有皮温轻度升高,是静脉瘀血的征象。2.指压性色泽改变如以手指重压皮肤数秒钟后骤然放开,正常者受压时因血液排入周围和深部组织而呈苍白色,放开后迅速复原。动脉缺血时,复原时间延缓。3.运动性色泽改变静息时正常,但在运动后肢体远侧皮肤呈苍白色者,提示动脉供血不足。4.体位性色泽改变又称Buerger试验:26(五)皮肤色泽变化ChangeofcutaneouscolorBuerger试验:先抬高下肢70~80°,或高举上肢过头,持续60秒,肢体远端皮肤保持淡红色或稍微发白,如呈苍白或蜡白色,提示动脉供血不足;再将下肢下垂于床沿或上肢下垂于身旁,正常人皮肤色泽可在10秒内恢复,如恢复时间超过45秒,且色泽不均匀者,进一步提示动脉供血液障碍。肢体持续下垂,正常人至多仅有轻度潮红,凡出现明显潮红或发绀者,提示为静脉逆流或回流障碍性疾病。(六)血管形态改变

1.动脉形态改变有下列三方面征象:①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见于管腔狭窄或闭塞性改变。②杂音:动脉狭窄或局限性扩张,或在动静脉间存在异常交通,血液流速骤然改变,在体表位置听到杂音,们到震颤。③形态和质地:正常动脉富有弹性,当动脉有粥样硬化或炎症病变后,扪触动脉时,可以发现呈屈曲状、增硬或结节等变化。

2.静脉形态改变主要表现为静脉曲张。浅静脉曲张起因是静脉瓣膜破坏或回流障碍。如为动静脉瘘,常伴有皮肤温度升高,杂音及震颤。曲张静脉炎症时,局部出现硬结、压痛,并与皮肤粘连。急性血栓性浅静脉炎时,局部可们及伴触痛的索状物。

3.肿块由血管病变引起的肿块可分为两类:①搏动性肿块。提示动脉瘤或假性动脉瘤。蔓状血管瘤。②无搏动性肿块。海绵状血管瘤。静脉性肿块具有质地柔软,压迫后可缩小的特点。淋巴管瘤呈囊性,色白透亮。30(六)形态改变静脉曲张Varicosis下肢浅静脉的瘀曲扩张肿块31323334(七)营养性改变主要有皮肤及附件营养障碍性改变,溃疡或坏疽,增生性改变等三类。1.皮肤营养障碍性改变由动脉缺血引起的表现为皮肤松弛,汗毛脱落,趾(指)甲生长缓慢、变形发脆。较长时间的缺血可引起肌萎缩。静脉瘀血性改变好发于小腿足靴区,表现为皮肤光薄,色素沉着,伴有皮炎、湿疹、皮下脂质硬化及皮肤萎缩。

2.溃疡或坏疽动脉缺血性溃疡好发于肢体远侧,趾(指)端或足跟。初为干性坏疽,继发感染后可转变为湿性坏疽。36373839

急性缺血急性动脉栓塞慢性缺血

动脉硬化性闭塞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多发性大动脉炎动脉缺血性疾病41一、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hromboangiitis

Obliterans(TAO)二、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ticObliteration(ASO)42TAO(Buerger’s

病)以肢体中小动脉为主的炎症性闭塞性病变,多见于下肢,严重者伴行静脉也会受累。与寒冷与吸烟有关,多见于40岁以下年轻男性。ASO一种全身性动脉病变,主要累及大中动脉,与三高症(血脂、血压、血糖)有关。多发生于50岁以上者。动脉硬化闭塞症

(arteriosclerosisobliterans,ASO)定义:是因为动脉壁硬化内膜增厚导致动脉狭窄甚至闭塞的一组缺血性疾病,发生在大、中动脉,引起肢体慢性缺血的临床表现。病因病理高危因素:三高症(血脂、血压、血糖)吸烟肥胖发病机制:内膜损伤,平滑肌细胞(SMC)增殖动脉壁脂代谢紊乱,脂质积聚血流冲击,动脉壁慢性损伤病理:动脉内膜——粥样斑块形成——中膜变性或钙化——继发血栓——管腔狭窄——闭塞动脉硬化性闭塞症临床表现缺血的Fontaine分类

Ⅰ麻木,发凉,皮温稍低,ABI<0.9Ⅱ间歇性跛行Ⅱa>200m,Ⅱb<200mⅢ静息痛夜间更甚

Ⅳ坏疽或溃疡,ABI<0.3动脉硬化性闭塞症

特殊检测超声多普勒检查:踝/肱指数(ankle/brachialindex)

正常0.9~1.3,<0.9提示动脉缺血,<0.4提示严重缺血

动脉造影:MRA、CTA、DSA(goldstandard)检查原则(简单-复杂,无创-有创)

主髂动脉阻塞股浅动脉阻塞腘动脉狭窄或阻塞动脉硬化性闭塞症诊断临床表现

影像学检查髂外动脉狭窄髂外动脉闭塞DSACTA肢端坏疽治疗①非手术治疗②腔内手术治疗③传统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戒烟是首要措施步行锻炼即使很小的创伤也可能诱发下肢缺血坏疽;切忌不用局部取暖的设备药物治疗:抗血小板、扩张血管、抗凝注意:目前尚无任何一种药物能治疗ASO本身治疗

介入治疗

PTA治疗后恢复通畅治疗前DSA支架释放动脉硬化性闭塞症腔内球囊扩张、支架成形术腔内治疗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transluminalangioplasty,PTA)传统手术治疗内膜剥脱术短段的主—髂动脉狭窄旁路转流自体静脉、同种异体静脉人工血管:解剖内、外途径其它手术方式腰交感神经节切除术、大网膜移植术、静脉动脉化、干细胞移植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治疗

手术治疗自体静脉旁路转流人工血管转流术前术后内膜剥脱术血管旁路干细胞移植分离获得外周血骨髓干细胞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hromboangitisobliterans,TAO)又称Buerger病,是血管的炎性、节段性和反复发作的慢性闭塞性疾病。首先侵袭四肢中小动静脉,以下肢多见,好发于男性青壮年。1.发病率地域性中国及亚洲北方寒冷区高发人群男性青壮年体力劳动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hromboAngitisObliterans,TAO),是一种累及血管的炎症和闭塞性病变,主要侵袭四肢远端的中、小动脉,伴行静脉和浅表静脉也常受累,故可简称脉管炎,以下肢血管为主。

Buerger1908血栓形成机化缺血性病变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病因确切病因尚未明确,相关因素可归纳为两方面:①外来因素,主要有吸烟,寒冷与潮湿的生活环境,慢性损伤和感染。②内在因素,自身免疫功能紊乱,性激素和前列腺素失调以及遗传因素。其中,主动或被动吸烟是参与本病发生和发展的重要环节。大多数病人有吸烟史,烟碱能使血管收缩,烟草浸出液可致实验动物的动脉发生炎性病变,戒烟可使病情缓解,再度吸烟病情常复发。在病人的血清中有抗核抗体存在,在患动脉中发现免疫球蛋白(IgM,IgG,IgA)及C3复合物,提示免疫功能紊乱与本病的发生发展相关。吸烟

性激素

寒冷感染外伤

神经调节障碍免疫学说

病因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病理过程有如下特征:①始于动脉,然后累及静脉,由远端向近端进展,呈节段性分布,两段之间血管比较正常。②活动期为受累动静脉管壁全层非化脓性炎症,有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增生;淋巴细胞浸润,中性粒细胞浸润较少,偶见巨细胞;管腔被血栓堵塞。③后期,炎症消退,血栓机化,新生毛细血管形成。动脉周围广泛纤维组织形成,常包埋静脉和神经。④虽有侧支循环逐渐建立,但不足以代偿,因而神经、肌和骨骼等均可出现缺血性改变。病变为节段性

病变主要累及中小动静脉

病变的血管壁全层呈非化脓性血管炎改变

病变主要侵犯下肢血管,病情进展可侵犯上肢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231嗜烟肢体的缺血性改变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周围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4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诊断临床表现及分期溃疡和坏死期静息痛间歇性跛行期轻微症状期

痛!痛!痛!夜不能寐抚膝抱足寝食难安形容枯槁度日如年生不如死实验室及其它辅助检查肢体超声多普勒血流测定、动脉造影、X线摄片、CT、MRI等对判断动脉阻塞的位置,侧支血管情况和组织缺血程度,均有诊断意义。还应进行血流动力学、血流凝固学、临床免疫学及血糖、血脂等检查。动脉造影:可见受累血管狭窄或中断,周围有侧枝血管,而近、远端血管正常,即呈节段性改变。动脉造影直观、可靠,为确诊和手术提供依据,是不可或缺的检查手段。检查与诊断基础治疗

药物治疗手术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治疗1)绝对的忌烟

2)保暖

3)保护缺血肢体免受外伤扩血管药物:

前列腺素E1降纤药物:

降纤酶抑制血小板凝:

阿司匹林中药转流手术介入西药①以扩血管为主的潘生丁、烟酸、罂粟碱、妥拉苏林和己酮可可碱;②以抗血小板为主的苯磺唑酮、阿司匹林和盐酸氟桂利嗪;③前列腺制剂:如前列腺素E1、前列腺环素等;④去纤剂:如蝮蛇毒制剂、降纤酶、克栓酶制剂等。⑤动脉硬化闭塞症还可应用降血脂、降血压等药物;⑥糖尿病足患者,应积极控制血糖,防治感染。手术疗法可选用坏死组织清除术、坏死组织切除逢合术、截肢术、交感神经节切除术、血管重建术、介入疗法等。介入治疗经皮血管扩张成形术(PTA)内支架植入术静脉动脉化动脉移植物静脉ASO与TAO的鉴别动脉硬化闭塞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发病年龄多见于>45岁青壮年多见血栓性浅静脉炎无常见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糖尿病受累血管常见常无受累血管大、中动脉中、小动静脉其它部位动脉病变常见无受累动脉钙化可见无动脉造影广泛不规则狭窄和节段性闭塞,硬化动脉扩张、扭曲节段性闭塞,病变近、远侧血管壁光滑脱疽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动脉硬化闭塞症属于中医脱疽的范畴西医学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动脉硬化闭塞症和糖尿病足脱疽是发于四肢末端,严重时趾(指)节脱落的一种慢性血管疾病。其临床特点是好发于四肢末端,以下肢多见,初起患肢末端发凉、怕冷、苍白、麻木,可伴间歇性跛行,继则疼痛剧烈,日久患肢趾(指)坏死变黑,甚至趾(指)节脱落。脱疽的记载首见于《内经·灵枢·痈疽篇》,称之为“脱痈”。晋·《针灸甲乙经》首先提出“脱疽”病名,但记载不详细。至明·陈实功《外科正宗》,对脱疽的病因、症状、治疗的论述较为详细。清·王洪绪《外科证治全生集》提出用温热药治之,创制“阳和汤”等著名方剂。《马培之外科医案》提出了寒热因素是脱疽的主要发病原因,更加充实了脱疽的诊断及治疗。【病因病机】脾气不健,肾阳不足,又加外受寒冻,寒湿之邪入侵而发病。脾气不健,化生不足,气血亏虚,气阴两伤,内不能荣养脏腑,外不能充养四肢。脾肾阳气不足,不能温养四肢,复受寒湿之邪,则气血凝滞,经络阻塞,不通则痛。四肢气血不充,失于气血濡养,故出现患肢皮肤色淡、干燥、肌肉萎缩、趾(指)甲变厚变形、趾部汗毛脱落等营养障碍征象。甚则皮肉枯槁,坏死脱落。若寒邪久蕴,则郁久化热,湿热浸淫,则患趾(指)红肿溃脓。热邪伤阴,阴虚火旺。病久正气虚不能抗邪,坏疽、高热、剧痛持续日久,可出现形体消瘦,乏力倦怠,精神疲惫,不思饮食,高热神昏等危重证候。

本病的发生与长期吸烟、饮食不节、环境、遗传及外伤等因素有关。本病的发生以脾肾亏虚为本,寒湿外伤为标,气血凝滞、经脉阻塞为其主要病机。根据疾病的发展过程,临床一般可分为三期。局部缺血期营养障碍期坏死期一期(局部缺血期):患肢末端发凉、怕冷、麻木、酸痛。间歇性跛行。病人行走一定距离后,足底或小腿肌肉酸胀,甚而会因疼痛而被迫停步,休息片刻后症状缓解或消失,再行走同样或较短距离时,患肢酸胀疼痛再次出现。随着病情的加重,行走的距离越来越短。患足可出现轻度肌肉萎缩,皮肤干燥,皮色变灰,皮温稍低于健侧,足背动脉搏动减弱,部分患者小腿可出现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间歇性跛行特征性表现二期(营养障碍期):患肢发凉、怕冷、麻木、坠胀疼痛,间歇性跛行加重,并出现静息痛,夜间痛甚,难以入寐,患者常抱膝而坐。患足肌肉明显萎缩,皮肤干燥,汗毛脱落,趾(指)甲增厚且生长缓慢,皮肤苍白或潮红或紫红,患侧足背动脉搏动消失。静息痛三期(组织坏疽期):二期表现加重。坏疽常从足趾开始,跖底、足背或踝关节附近者较少。小面积坏疽如无感染多为干性坏疽;大面积的深层坏疽和有感染的坏疽,多呈湿性坏疽。经积极治疗,患足红肿可消退,坏疽局限,溃疡愈合。严重者会引起全身发热。病人剧痛难忍,常抱足呼叫,夜不能寐,食欲下降,形体消瘦,精神恍惚,甚则壮热神昏。1、溃疡:95%以上的溃疡是由缺血、郁积和神经性原因造成。2、坏疽:干性湿性干湿混合性溃疡或坏疽

外周动脉血管疾病发病原因复杂,治疗困难,极易复发,严重危害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坏疽分为3级:一级指局限于足趾或手指部位的坏疽;二级指掌跖部位以下的坏疽;三级指坏疽发展至踝(腕)关节及其上方。Ⅰ级:限于趾(指)部Ⅱ级:>跖趾(掌指)关节Ⅲ级:>踝(腕)关节ⅠⅡⅢ本病以辨证论治为主,但活血化瘀法贯穿本病治疗的始终,常配合静脉点滴活血化瘀药物和外治疗法。病情严重者,宜中西医结合抢救治疗。⑴内治寒湿阻络证候:患趾(指)喜暖怕冷,麻木,坠胀疼痛,多走则疼痛加剧,稍歇痛减,皮肤苍白,触之发凉,趺阳脉搏动减弱;舌质淡,舌苔白腻,脉沉细。治法:温阳散寒,活血通络。方药:阳和汤加桃仁、红花、牛膝、丹参等。血脉瘀阻证候:患趾(指)坠胀疼痛,夜难入寐,步履艰难,患趾(指)皮色暗红或紫黯,下垂更甚,皮肤发凉干燥,肌肉萎缩,趺阳脉搏动消失;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舌苔薄白,脉弦涩。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方药:桃红四物汤加炮山甲、地龙、乳香、没药等。

湿热毒盛

证候:患肢剧痛,日轻夜重,局部肿胀,皮肤紫黯,浸淫蔓延,破溃腐烂;身热口干,便秘溲赤;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数。治法:清热利湿,活血解毒。方药:四妙勇安汤加连翘、黄柏、丹参、川芎、赤芍、牛膝等。热毒伤阴证候:皮肤干燥,汗毛脱落,趾(指)甲增厚变形,肌肉萎缩,趾(指)干黑坏疽;口干欲饮,便秘溲赤;舌质红,舌苔黄,脉弦数。治法:清热解毒,养阴活血。方药:顾步汤加减。气阴两虚证候:病程日久坏死组织脱落后疮面久不愈合,肉芽暗红或淡而不鲜,倦怠乏力,口渴不欲饮,面色无华,形体消瘦,五心烦热;舌质淡尖红,少苔,脉细无力。治法: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方药:黄芪鳖甲汤加减。⑵外治①未溃期可选用冲和膏、红灵丹油膏外敷。或用当归15g、独活30g、桑枝30g、威灵仙30g,煎汤薰洗,每日1次。或附子、干姜、吴茱萸各等分研末,蜜调,敷于患足涌泉穴,每日换药1次,如发生皮肤过敏即停用。亦可用红灵酒少许揉搽患肢足背、小腿,每次20分钟,每日2次。如局部红肿,可选用金黄膏等外敷。②溃破期溃疡面积较小者,可用上述中药熏洗后,外敷生肌玉红膏。③蚕食疗法溃疡面积较大,坏死组织难以脱落者,可先用冰片锌氧油(冰片2g,氧化锌油98g)软化疮面硬结痂皮,待局部脓肿渐消,坏疽软化,分期分批按疏松的程度,依次清除坏死痂皮,然后依次清除坏死的皮下组织、肌腱及腐骨,待局部炎症大部消退后再行彻底的清创术。中成药及制剂①毛冬青(毛披树根)100~200g煎水400ml,每日分2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