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那冷雨大学语文_第1页
听听那冷雨大学语文_第2页
听听那冷雨大学语文_第3页
听听那冷雨大学语文_第4页
听听那冷雨大学语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乡愁2021/5/91诗人从亲历的生活中选取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物象来寄寓情感,这种取象看似平常,却蕴涵饱满的诗情:

邮票(小)——母子深情(绵长)

船票(窄)——夫妻恩爱(厚重)

坟墓(矮)——生死悲痛(巨大)

海峡(浅)——思乡哀愁(绵绵无尽)

2021/5/92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随父母去了香港,1950年迁居台湾,之后,就一直在台湾、香港和美国之间辗转漂泊,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197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并于同年写下了《听听那冷雨》这篇散文,1992年,终于得以回到他思念已久的大陆。余光中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他说“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余光中2021/5/93其诗常常洋溢着对祖国的呼唤和对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追缅怀念之情。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乡愁”式的中国情结是余诗的一大主题余光中称自己可以“以右手写诗,以左手写散文”。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和翻译。自称这是他生命的“四度空间”,“文学创作上的多妻主义者”,正如他所说:“诗是我的妻子,散文是我的情人,评论和翻译则是外遇!”2021/5/94

我出生在南京。为了逃避战争,我和母亲仓皇告别南京,也告别整个大陆。这一别就是半个世纪。到2000年的时候,我才重回石头城。后来我从台北又到美国,到了一个我完全陌生的社会和文化之中。乡愁对于我就是一种记忆。

——余光中2021/5/95其散文被称为“诗化了的散文”。感性与理趣,幽默与庄重,传统与现代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气魄宏大、想象富赡、笔力雄健、风格华美的散文路径。思想常常驰骋千里,句式变化多端,注重散文的容量和弹性,追求汉语自身的精致、准确与神韵。左手写散文2021/5/96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农作物得到滋润,这是喜雨。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早春时候,景致最美,这是好雨。归纳:这是喜雨,好雨,心暖则雨暖。2021/5/97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壮志难酬,报国无门,这是苦雨。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初冬时候,送别友人,离愁万千,这是寒雨。归纳:这是苦雨、寒雨,心苦而雨寒。2021/5/98《听听那冷雨》就是余光中散文的代表作之一,写于“1974年春分之夜”,作者离别大陆已整整25年。此文由台湾岛上的“雨季”入笔,扣住“雨”字展开联想,真切地勾勒出一个在冷雨中孑然独行的白发游子的形象,传达出浓郁的“乡愁”情绪。2021/5/99惊蛰zhé

仓颉jié

氤氲yīnyūn

米芾fú

王禹偁chēng羯鼓jié

寒濑lài

惊悸jì淅沥xīlī

揪(jiū揪住)

锹(qiāo铁锹)

啾(jiū啁啾)

愀(qiǎo愀然)掌握字词2021/5/910

第1段:那冷雨里有余光中对故乡母亲的孺慕;第2段:那冷雨里有余光中对美丽中文的热爱;第3段:那冷雨里有余光中对古中国历史的遐想;第4段:那冷雨里有余光中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引入)(品雨)(嗅雨)(观雨)第5-11段:在不同地方听雨,寄予了游子对祖国、对故乡的深深的眷恋。(听雨)第12段:作者回到现实。2021/5/911文章结构:第一部分:(第1、2段)由雨季引出思乡之情。第二部分:(第3段)写嗅雨。第三部分:(第4段)写观雨。第四部分:(第5段~第11段)写听雨。第五部分:(第12段)回到现实。文章思路:眼前—回忆联想—眼前2021/5/912

一个读书人的乡愁是把空间加上去,乘上时间,乘上文化的记忆,乘上沧桑感,这种乡愁就是立体的。对于个人只有小小的回忆,几十年而已,但整个民族有几千年的记忆,那些记忆变成典故,变成神话,变成历史渗透在你的精神里,你走到哪儿会带到哪儿,所谓的秦魂汉魄、宋魂唐魄就在你的身体里。

——余光中2021/5/913读第1段,思考:为什么“雨”会勾起作者的思乡情绪“25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作者通过“雨”找到了与大陆的息息相连2021/5/914为什么说“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连思想都是潮润润的。”?那份游子思乡的牵挂如雨丝无处不在的。

2021/5/915“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安东尼奥尼那里来的。”怎样理解?

用黑白片的色调写出环境的单调乏味。作者写此文正是文革后期,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当时拍了一部反映当时中国现实的纪录片,调子很灰暗。可见作者由此表达了对中国历史和现实的担忧。2021/5/916

读第2段,思考:“只是杏花春雨不再,牧童遥指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传达出作者对诗意中国的怀恋和难以见到怀念中的故土山水的怅惘。2021/5/917雨大陆(故乡)杏花春雨江南2021/5/918杏花春雨江南2021/5/919

读第3段,思考:“在报纸的头条标题里吗?还是香港的谣言里?还是傅聪的黑键白键马恩聪的跳弓拨弦?还是安东尼奥尼的镜底勒马洲的望中?还是呢,故宫博物院的壁头和玻璃柜内,京戏的锣鼓声中太白和东坡的韵里”有什么含义?

前2句写出了作者对大陆文革运动的一种困惑。接着通过不断铺陈中国文化的代表意象,反复渲染。表现作者久离祖国而产生的强烈牵挂,和对祖国命运的忧患意识

。2021/5/920

读第4段,思考:

此段作者并没有写现实中的“雨”,而是提到了汉字,有何用意?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作者以汉字“雨”为例,说明中文与英语相比更具有视觉上的美感,中文历尽几千年风雨而依然绵延于世,它负载着中华民族共同的心灵、历史与未来的希望。

作者以对汉字的钟爱来倾注真切的赤子之情。2021/5/921——因为“汉字”是世界上最独特最丰富的语言(从“雨”及“雨”部可看出),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和向心力的集中体现。只要这种语言不断绝,中国就永远挺立。历史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2021/5/922第四节写了哪些地方的山水?美国台湾(中国)难赌无非山在虚无缥缈间山隐水迢宋画韵味2021/5/923荡胸生层云2021/5/924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宋画”与山水风景谁像谁?2021/5/925第一部分(1~4段)由台湾岛上的“雨季”引入对“大陆”的思念,“大陆”的“春雨”连接着“他的少年时代”。

2021/5/926看雨------落雨的空间位置嗅雨------下雨时的气味读第5段,思考:这段主要从哪些方面写“雨”为什么没写听雨?此段暗示出雨中有很多情趣,为下文集中写“听雨”作铺垫2021/5/927

读第6段,思考:

作者为什么提到美国落基山?用美国风景的干硬、色彩分明的感觉反衬出台湾“云气氤氲,雨气迷蒙”的情调。为什么提到米芾父子的画?中国风景婉约朦胧,这种情调像我国古代的山水画,具有古中国的情韵,而米芾父子正是古代山水画的代表。作者又一次借传统文化表达了对大陆的眷恋2021/5/928第二部分(5-6段)从“看看”、“嗅嗅”、“闻闻”的角度写“雨”,通过“中国风景”特有意趣与韵味的描述,以表达自己刻骨铭心的思乡愁绪。

2021/5/929读第7段,思考:

作者说,大陆上听疏雨滴梧桐和骤雨打荷叶是一种“凄凉,凄清,凄楚”。岛上听雨则多了一层“凄迷”。该怎样理解?a.景物凄凉而模糊

b.悲伤,惆怅指作者因远离故土,家乡景象模糊。强烈表现出作者的怀乡之痛。“凄迷”的含义2021/5/930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听雨,听得是人生少年听雨,是一种浪漫。中年听雨,是一种沧桑。老年听雨,是一种伤痛。《虞美人·听雨》(宋)蒋捷2021/5/931

读第8段,思考:

作者为什么提到王禹偁的竹楼听雨?王禹偁,北宋文学家。是北宋初期首先起来反对唐末以来浮靡文风的优秀作家之一,诗文风格平易朴实,提倡“句之易道,义之易晓“,反对艰深晦涩,雕章琢句,为后来的欧阳修、梅尧臣等人的诗文革新运动开辟了道路。其代表作为《黄州新建小竹楼记》,写于贬官黄州时期。文中极力渲染谪居之乐,把竹楼描绘得幽趣盎然,含蓄地表现出一种忿懑不平的心情。王安石称“《竹楼记》胜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2021/5/932“据说住在竹楼上面,在竹楼上面,急雨声如瀑布,密雪声比碎玉,咏诗,下棋,投壶,共鸣的效果都特别好。”文人雅士的传统爱好,与雨相交融,意在体现竹楼之雨是古典的,也是中国所特有的。

2021/5/933读第9段,思考:在作者笔下,瓦屋听雨又具有怎样情趣?“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夹着一股股的细流沿瓦槽与屋檐潺潺泻下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谁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轮。”从雨态、雨声形象地写出了瓦屋落雨的特色。雨点雨丝就像在弹奏着一首首钢琴曲,让人遐想。2021/5/934读第10段,思考:作者从瓦屋听雨中又有怎样的联想?大陆传统瓦屋--日式瓦屋,所给予的感觉是一样的孩提时母亲吟哦的童谣江南泽国水乡桑蚕的啃啮雨声里柔婉与亲切表达了作者对烟雨江南的无限怀念2021/5/935

读11、12段,思考:

作者两次讲到日式古屋听雨,听到的雨有什么不同?

前者从4月霏霏黄梅雨听到7月台风雨、雷雨、暴雨、西北雨,听到了凄凉的秋意,听到这些,作者那颗平静的心再也无法宁静,只剩下了一份凄凉,惆怅,冷湿的情怀。

后者从春雨绵绵,听到了秋雨潇潇,从少年听到中年,雨是一种单调而耐听的音乐,而且是回忆的音乐,于是自然地想到了江南,想到了四川、嘉陵江。2021/5/936第三部分(7-12段)是全文的高潮,作者将“雨”想象为“一种回忆的音乐”,从“听听”的角度,尽情地抒写他对大陆生活情景的回忆和思念,以及久离大陆、漂泊在外的“凄迷”心境,集中地表现了作者对祖国故土的热爱之情。

2021/5/937随着公寓时代的来临,瓦的音乐成了绝响,树木消失了,色彩单一了,虫鸣鸟叫少了,听雨的情韵没有了,只剩下一张黑白的默片。

读13段,思考:怎样理解“现在只剩下一张黑白片,黑白的默片”?表达了作者的一种深深的遗憾,以及思乡之情无从安慰,寄托回忆的依据消失的惆怅和失落。2021/5/938读第14、15段,思考:

作者在这两段表达了怎样的情绪?第15段着重写了恋爱青年在雨中的乐趣和激情“不过那要非常年轻且激情,同时,也只能发生在法国的新潮片里吧。”体现了对青春年少时光的追忆和怀念第16段,笔触回到现实。感受时光飞逝,人世沧桑。“二十五年,没有受故乡白雨的祝福,或许发上下一点白霜是一种变相的自我补偿吧。表达了对远离故土的满怀愁绪和感伤2021/5/939如何理解结尾句“前尘隔海,古屋不再”。

“前尘隔海”是因远离祖国而发出的悲叹;

“古屋不再”是因时光不再而发出的叹息。

这是全文的感情基调。

2021/5/940第四部分(13-15段)写听不到雨声的失落感,以此传达出“二十五年没有受故乡白雨的祝福”的深深憾恨。2021/5/941【思考、探究】1、此词从“听雨”这一独特视角,表现了诗人少年、壮年、晚年三个人生阶段不同境遇、不同况味的不同感受。2、余光中为什么要引用蒋捷的这首词呢?结合选段谈谈你的看法。虞美人听雨

宋·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2021/5/942【思考、探究】

(1)“少年听雨”:

“少年听雨”的画面,传达出春风骀荡的欢乐情怀。着力渲染的正是“不识愁滋味”的青春风华。而又枯槁的身心(2)“壮年听雨”:

“壮年听雨”的画面,映现出在风雨飘摇中颠沛流离的坎坷遭际和悲凉心境。

(3)“而今听雨”:“而今听雨”的画面,则刻意凸现出僧庐之冷寂与鬓发之斑白,借以展示晚年历尽离乱后的憔悴。2021/5/943余光中为什么要引用蒋捷的这首词呢?结合选段谈谈你的看法。答:作者处境与蒋捷相同,都是“饱经风霜”,都是面对萧萧秋雨,想到自己的一生,自然发出“悲欢离合总无情”的感慨。2021/5/944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听雨,听得是人生少年听雨,是一种浪漫。中年听雨,是一种沧桑。老年听雨,是一种伤痛。《虞美人·听雨》(宋)蒋捷2021/5/945思考:最后一句话“窗外在喊谁”,谁在喊呢?2021/5/9461、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哪些地方哪些时代的雨?有什么不同?为什么?美国台湾大陆太初有字亡宋之痛公寓时代横的地域感纵的历史感作者喜爱的是:大陆瓦上的雨。交错原因:作者总是流淌着古中国的记忆和情调,并以这种记忆和情韵去观察。2021/5/947⑶连系全文,谈谈你对“前尘隔海。古屋不再”的理解。——“前尘隔海”是因远离祖国而发出的悲叹;“古屋不再”是因青春不再而发出的叹息。这是全文的感情基调。也是“冷雨“之所以“冷”的主要原因。2021/5/948掉头一去是风吹乌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

我离开她时才二十一岁呢,再还乡时已六十四了:“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长江断奶之痛,历四十三年。洪水成灾,却没有一滴溅到我唇上。这许多年来,我所以在诗中狂呼着、低呓着中国,无非是一念耿耿为自己喊魂。不然我真会魂飞魄散,被西潮淘空。2021/5/949

我一直有一个说法:一个中国人,如果他一直墨守传统的话,那他就是一个孝子;如果说他一直向西方取经而不回来,那他就变成了一个浪子。孝子当然不会发扬光大,而浪子则一去不回头。往往是回头的浪子才能成气候,因为他能够融贯中外,吸收外来的营养,又能保留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余光中2021/5/9501.多角度写雨视觉味觉嗅觉听觉触觉冷雨潮湿淋淋漓漓淅淅沥沥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薄荷的香味淡淡土腥气舔舔吧那冷雨2021/5/951听觉第7节凄凉凄清凄楚凄迷第8节清脆可听如瀑布比碎玉第9节黑键灰键“拂弄”

、“奏”第11节羯鼓电琵琶“刷、鞭、打”等第12节雨是一种音乐。单调而耐听、回忆、潮潮润润。2021/5/952

雨中情思文化:杏花春雨太白东坡文字:方块字——“雨”嗅雨看雨听雨听听那冷雨美国落基山对比台湾雨气迷蒙、中国情韵岛上听秋雨“凄迷”怀乡之痛瓦屋听雨怀念烟雨江南日式古屋听雨感秋意忆故园听雨不再惆怅、哀伤清爽带有腥味儿2021/5/953本文情感线索:

听雨(清明时节的雨为主线)横的地域感:美国台湾大陆纵的历史感:太初有字亡宋之痛公寓时代

纵横交错的现实感:

沧桑过后的洞明人生漂泊异乡的故土情思

对永恒中国文化的追求和礼赞丰厚的主题意蕴2021/5/954为什么用“冷”修饰雨,

而不用“寒”?冷雨的凄冷(景)情的凄凉(情)给人一种凄凉迷蒙的景象,更能表达作者无限的思乡

之情。2021/5/9552.语言特点(1)文言口语和欧化句式穿插,自如而连贯。(2)多用叠词,节奏和韵律感强。(3)大量使用比喻、通感、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有力烘托了思想情绪。

(4)大量化用古诗。

2021/5/956语言特色对于“雨”这一自然现象,作者充分调动了人所具有的全部感觉器官与感知能力展示了“雨”的感性存在。“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这是视、听、味、嗅四种感知方式。而“冷雨”之“冷”是人的皮肤与雨相接触的感觉。由此,五官的感觉占全了。(一)各种感觉的巧妙运用2021/5/957

雨天的屋瓦,浮漾湿湿的流光,灰而温柔,迎光则微明,背光则幽黯,对于视觉,是一种低沉的安慰。至于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夹着一股股的细流沿瓦槽与屋檐潺潺泻下。视觉、触觉、听觉相互交融,造成浑然一体的心象。这种通感技法,使“雨”的形象更加鲜明生动,给人以新颖奇特的美的感受。能够激发我们丰富的联想和丰富的审美情感。触觉视觉听觉2021/5/958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谁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轮。“下雨了”,温柔的灰美人来了,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拂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听觉触觉触觉视觉听觉2021/5/959(二)古典优美意境的营造作者运用直接引用与间接引用的修辞手法,将自己熟记的大量古诗名句嵌入行文之中,营造古典意境美的语言氛围。意(情)+境(景)=意境美2021/5/960“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这是间接引用,糅合了四位诗人诗句中的意境:“为报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

-----(元)虞集“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唐)杜牧“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唐)王维“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宋)陆游

2021/5/961

作者将原汁原味的唐宋诗歌组接在一起,引读者自然地进入古典的情境,而又从另一扇现代情感的门庭里走了出来。古典诗词的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