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53例临床与CT、MRI浅析_第1页
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53例临床与CT、MRI浅析_第2页
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53例临床与CT、MRI浅析_第3页
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53例临床与CT、MRI浅析_第4页
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53例临床与CT、MRI浅析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53例临床与CT、MRI浅析

【摘要】目的提高脑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ubcorticalarteroscltraticencephatopalhy,SAE)的诊断。方法对53例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临床与CT和MRI的影像学改变进行分析。结果SAE的临床特点为:多见60岁以上的老年人,多数潜隐起病,逐渐加重;少数急性发病,呈阶梯状发展。表现为高血压、卒中发作与慢性进行性痴呆三大特征。结论对于SAE的白质缺血性改变,脑室周围、小脑及脑干的腔隙性梗死灶MRI比CT定位确切,影像更为清晰。【关键词】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计算机体层成像;磁共振成像;进行性痴呆[Abstract]ObjectiveToimprovethediagnosisofsubconticalantenoscleraticencephatopathy.MethodsAcomparativeanalysiswasmadeontheclinicalchangeof53casesofSAEpatientandinitsimagechangeofCTandMRI.ResultsTheclinicalspetialityofSAEwerethattheinpidvalssafferingfromthediseaseweremostlyoversixtyyearsold,agreatnumberofthepatientswereinsidiousandthepatient'sconditiongradualybecomeworse;asmallnumberofpatientswereattackedacutelyandpresenteditselfinastepladderlikedevelopmentsuchashypertension,apoplecticattackandchronicprogressivedementiaasthethreecharacteristicsofthedisease.ConclusionTheimageofMRIweremoreacurateandclearthanCTonobservingtheischemicchangeofthewhitematterandlacumarinfarectionoftheperipheryofventricutus,cerebellamofbrain-stem.[Keywords]subconticalantenoscleraticencephatopathy;CT;MRI;progressivedementia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ubcorticalarteroscltraticencephatopalhy,SAE),又称慢性皮质下脑病或Binswanger病[1]。过去认为是少见类型,只能靠病理资料来证实诊断。随着CT与MRI的问世,发现老年人发病率较高,目前认为是老年人的常见病。60岁以上者占90%,约50%有高血压病史。而MRI被认为是显示该病的最敏感的检查方法,准确率达90%[2]。为提高临床诊断水平,本文将53例SAE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CT与MRI的影像学改变进行比较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53例患者均来自于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2000年6月—2010年6月间住院病例。经CT检查53例,CT与MRI检查23例。其中男48例,女5例,男女比例为9.6:1;年龄为55~80岁,其中55~60岁8例,60~70岁21例,70~80岁24例;病程为3~10年。1.2临床表现均有高血压,血压平均在160~200/127~110mmHg之间。53例均有不同程度的性格改变,记忆力减退,头痛、头晕,易疲劳,睡眠障碍等。其中偏瘫26例,假性球麻痹3例,构音障碍23例,小便失禁5例,癫痫发作3例,计算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48例,合并脑梗死23例,脑出血后遗症3例。1.3智力测验用简易智能评价标准[3]进行。凡计分≤10为痴呆,21.5~10.5为痴呆前期,30.5~22为正常以下,≥31者为正常。53例中痴呆20例,可疑痴呆13例。为排除生理性脑老化对智能测验的影响,另外测23例非脑疾患的老年病,计分在30~31.5分的9例,25~30分14例,平均分数为28.92分。2CT与MRI结果CT检查53例,主要改变[4]:(1)双侧脑室包括半卵圆中心对称性密度减低区,从侧脑室前角及后角向外延伸,呈毛糙状且边缘不清,CT值7~14HU;(2)脑室对称性扩张;(3)多伴基底节区~内囊区域或丘脑腔隙性脑梗死。MRI检查23例,主要改变:(1)T1加权像为双侧脑室前后角的外方对称性低信号影,T2加权像为该区域的高信号影;(2)合并脑室扩大;(3)T2加权像有显示高信号影的腔隙性脑梗死灶。3.1SAE的诊断结合文献及本组病例提出以下诊断要点:(1)多见60岁以上的老年人。(2)多数潜隐起病,逐渐进展加重,少数急性发病,呈阶梯状发展。3~10年间可有数月至数年的稳定期或暂时好转。(3)临床表现有高血压、卒中发作与慢性进行性痴呆三大特征。有积累出现的神经、体征、运动障碍或智能障碍同时或提前出现。个别患者有尿失禁或癫痫发作。(4)CT表现在脑室周围皮质下白质对称性广泛性低密度灶,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伴脑萎缩或腔隙性脑梗死。(5)MRIT1加权像为双侧脑室前后角外方对称性低信号影,T2加权像为该区域高信号影,合并脑室扩大。T2加权像可显示高信号的腔隙性脑梗死灶。(6)排除特异性白质脑病。3.2与痴呆的关系有人主张[5]SAE一定具备痴呆方可诊断。根据以往国内外报告的病理资料多伴痴呆,但也有例外。Shey于1981年报告34例经MRI检查证实为多发性脑梗死的病例中24例为SAE,经CCSE和FAD进行智力测验有痴呆8例,可疑痴呆5例,另外11例无痴呆。因此,笔者认为如果病理解剖或CT、MRI证实有典型的形态学改变,即可诊断SAE或其亚临床型。3.3与多发性脑梗死的关系SAE形态学改变中多伴腔隙性脑梗死,其病理上脱髓鞘被认为是血源性而非原发性[6]。根据这一特点,大多数学者认为SAE实际上属于多发性脑梗死的临床病理类型之一。只是脑室周围有缺血性改变。本文资料中有23例CT合并MRI检查对照。其中18例MRIT1WI上能明确显示SAE病变,CT仅有5例可见病变。CT与MRI比较,后者定位更为确切,图像清晰,可以发现很多CT未发现的小梗死灶。对于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和SAE皮质下白质病变的识别极为有利。3.4鉴别本病需与动脉硬化性痴呆、进行性核上麻痹、同心圆性硬化、老年性痴呆相鉴别。CT与MRI可提供可靠的鉴别特征。3.5治疗因高血压导致脑血流量减少是主要原因,故治疗当以提高脑灌流量为原则。适当控制高血压,改善脑血流和供氧,提高脑代谢率,抗动脉硬化,预防再卒中为主。避免一切可加重病情发展的各种因素,坚持长期治疗。【2隋邦森,吴恩惠,陈雁冰.磁共振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290-294.3冯周琴.神经疾病检查与诊断指南.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