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贵州省贵安新区民族中学中考二模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1页
2024届贵州省贵安新区民族中学中考二模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2页
2024届贵州省贵安新区民族中学中考二模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3页
2024届贵州省贵安新区民族中学中考二模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4页
2024届贵州省贵安新区民族中学中考二模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贵州省贵安新区民族中学中考二模历史试题请考生注意: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1分,共24分)1.19世纪中期,俄国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使用机器生产的工场越来越多,交通运输与对外贸易也比以前发达。但是这一时期阻碍俄国经济发展的是A.农奴制 B.资本主义制度 C.外国的殖民统治 D.黑人奴隶制2.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其中“第二次反思”开始于()A.经济技术方面探素 B.政治制度方面探索 C.思想文化方面探索 D.军事强国方面探索3.以下是对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胜原因的分析,与“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对应的原因是()A.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 B.战略战术运用得当C.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D.党的正确领导4.下图所示南通大生公司股份凭据上的时间是公元A.1921年 B.1922年 C.1928年 D.1932年5.19世纪后期,通过明治维新,日本实现了富国强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很快从战争的废墟中恢复并发展起来。日本两次崛起的共同原因是A.维护天皇统治B.得到美国扶持C.谋求大国地位D.积极因时变革6.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的重要会议是A.遵义会议B.中共七大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D.中共十五大7.自开埠以来,上海妇女除了参加庙会、绣花、进香等活动外,开始有入学堂学习、读新闻报纸、观看外国马戏和赛马、到工厂做工等现象。这表明近代上海A.新式教育发展最快 B.最早开放为通商口岸C.男尊女卑观念彻底改变 D.社会生活日益文明开化8.每周一的早晨,我们都要举行升国旗仪式。把五星红旗定为新中国国旗的会议是()A.中共一大 B.十一届三中全会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D.遵义会议9.学者在分析中国商业发展时说:“雄汉盛唐的光景不必去说它了,但即使到了一千多年前文弱的赵宋王朝,中国的经济特别是城市商业,也还是世界上最繁荣的。”下列作品能够支持这一观点的是()A.《史记》 B.《齐民要术》 C.《清明上河图》 D.《红楼梦》10.在《告同胞书》40周年大会上指出:“70年来,我们把握两岸关系发展时代变化,提出和平解决问题的政策主张和“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确立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一国两制”的前提和核心是()A.尊重两岸制度差异 B.坚持一个中国原则C.大陆放弃武力统一 D.加强两岸经贸往来11.随着共建“一带一路”朋友圈的越来越大,有人说“一带一路”的倡议就是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对比两者,以下观点正确的是A.参与国家的地位都平等,但设计的道路完全不同B.都超越了社会制度差异,但参与国家的范围不同C.都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但诞生的背景不同D.都能促进相关国家经济的发展,但根本目的不同12.五四运动作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一直受到历史叙述的重视。下列关于五四运动表述正确的是()A.南京国民政府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取得初步胜利B.五四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领导的爱国运动C.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D.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13.某校历史兴趣学习小组的同学们对拿破仑的“功”与“过”展开了讨论。下列是他们对拿破仑的一些评价,其中错误的是A.颁布法典,确立资本主义社会立法规范B.建立军事帝国,维护封建主义专制统治C.打败欧洲反法同盟,巩固资产阶级革命成果D.发动侵略战争,引起被压迫民族的广泛反抗14.“它是我国现存古代第一部最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还提出了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等重要思想。”这里的“它”是()。A.《伤寒杂病论》 B.《齐民要术》 C.《水经注》 D.《天工开物》15.下图所描述的历史事件出现在A.戊戌变法中B.新文化运动中C.五四运动期间D.北伐战争时期16.下图中几位人物有一个共同身份就是:A.中国同盟会会员B.新文化运动主将C.五四爱国运动的领导者D.中国共产党党员17.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大治之年。唐玄宗统治前期“留心理道,革去弊讹,不六七年,天下大理。”材料中“天下大理”的局面被誉为()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18.1876年,李鸿章接见日本使臣时,曾嘲笑日本学习欧洲制度,认为中国只需洋人的科技就已足够,决然不会进行制度的变革。由此可以推断出A.李鸿章富有政治远见B.洋务运动失败命运不可避免C.日本改革将无法成功D.日本侵略中国野心由来已久19.20世纪50~70年代,日本每年把全部财政预算的20%投入到教育领域,这说明二战后日本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原因之一是()A.美国大力支持 B.重视对教育的投入C.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D.正确的经济政策20.二战后,标志着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崩溃的历史事件是A.北非独立运动B.阿尔及利亚独立C.纳米比亚的独立D.埃及共和国的成立21.下列事件属于德国法西斯暴行的是①南京大屠杀②国会纵火案③迫害犹太人④水晶之夜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22.德国的—位法学家说:“罗马曾经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第三次则以法律。而这第三次征服也许是其中最为平和、最为持久的一次。”“最为平和、最为持久”说明罗马法A.维持了罗马帝国统一B.巩固了皇帝的独尊地位C.成为欧洲法学的渊源D.维护了庄园的公共秩序23.在历史学习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历史现象”与“历史结论”的区别问题。历史结论是对历史现象的理性认识和基本判断基础上形成的结论。下列属于历史结论的是()A.1839年6月,林则徐下令虎门销烟B.1851年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C.1860年前后,俄国侵占我国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D.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4.下列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A.使中国走上了富强的道路B.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C.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封建制度D.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二、填空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2分,每空1分,共6分)。25.张仲景著有《_________》;李时珍著有《_____________》。26.1929年召开的________上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建军建党的原则;1949年1月,________的胜利,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27.1960年,非洲有17个国家获得独立,这一年因此被称为“________”;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在全球迅速普及,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基础设施,标志着人类社会开始进入“________”。三、材料解析与探究题:阅读材料,依据材料以及结合所学知识,完成要求(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第28题7分,第29题6分,第30题7分,共20分)。28.(7分)历史学科素养的培养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素养一时空观念,指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图一至图三反映了一个主题,请从时空观念的角度提炼该主题。素养二史料实证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材料:《大国崛起的文化准备》的作者认为:“一个民族要崛起,要有三个方面的改变:第一是人心的改变;第二是政治制度的改变;第三是器物和经济的改变。”根据作者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在17世纪至19世纪成为世界大国的主要原因。素养三历史理解是指将对史事的叙述提升为理解其意义的理性认识和情感取向。图四、图五是对工业革命的不同历史理解比较图四、图五两幅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作者各自历史理解的不同意图。素养四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与能力。说明图六反映的实质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29.(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材料二丝绸和香料从原料产地向西,运输到达中亚、伊朗、阿拉伯和罗马帝国的消费者手里,罗马帝国生产的玻璃器皿、葡萄酒等也在丝绸之路上大量流动。佛教、印度教和基督教都通过丝绸之路吸引了远方的信教者。﹣﹣摘编自杰里•本特利等著《新全球史》材料三公元前138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大月氏,途中遭匈奴扣留,到公元前126年才回到长安。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奉命出使乌孙等国,公元前115年回到长安。明朝前期,社会安定,国力雄厚。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的船队七下西洋。最后一次航行,船队正在穿越印度洋回归祖国时,62岁的郑和病逝在他的宝船上。﹣﹣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等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西汉“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根据材料二,概括丝绸之路的作用。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客观条件。张骞、郑和都是我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你更赞赏哪一位?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30.(7分)全球化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归属。材料一:为什么世界历史应从1500年开始为什么世界历史应从1500年开始?……回答是,1500年以前,人类基本上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中。……直到1500年前后,各种族集团之间才第一次有了直接的交往。——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非洲到处都是流血……过去住着人的村庄现在变成了废墟,那些修建村落、耕种田地的人都到哪里去了呢?——艾周昌《早期殖民主义侵略史》材料三:19世纪中期,一个统一的世界市场形成了,资产阶级凭借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渡过大海,越过高山,冲破一个个封闭的国界,推销工业品收购原材料。——《恩波历史教学资料》材料四:联邦政府给每个人600美元的退税,如果拿这笔钱去沃尔玛消费,钱归了中国;如果拿它买汽油,钱归了阿拉伯;如果买电脑,钱归了印度;如果买水果,钱归了洪都拉斯、危地马拉、墨西哥。——美国投资专家迈克法伯据材料一说明“世界历史应从1500年开始”的理由。材料二反映了什么事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事件的历史影响。材料三揭示了工业革命在世界市场形成过程中发挥了什么作用?列举第一次工业革命中有利于加强世界联系的交通发明。据材料四指出当今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什么影响?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应如何面对全球化的挑战。

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1分,共24分)1、A【解析】

19世纪中期,俄国农奴制出现了严重危机,农奴暴动此起彼伏,严重威胁着沙皇的封建专制统治,为摆脱农奴制危机,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迫进行了改革。19世纪中期,俄国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使用机器生产的工场越来越多,交通运输与对外贸易也比以前发达。但是这一时期阻碍俄国经济发展的是农奴制,A正确;BCD与题干无关,排除。故选A。2、B【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二次反思开始于政治制度的探索,表现为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因此B正确。A、D属于第一次反思,学习西方器物,包括先进技术与军事技术,表现为洋务运动。A、D错误。C属于第三次反思,学习西方思想文化,表现为新文化运动。C错误。综上故选B。3、C【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有中共中央及时、果断的战略决策、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人民解放军广大官兵的英勇善战等。与“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对应的原因是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故C正确。材料中没有反映人民军队的情况,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战术问题,故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出来党的正确指挥,故排除D项。故选C。4、D【解析】

依据题干“中华民国二十一年”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元年是1912年,中华民国二十一年是1912+21-1=1932年,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点睛】解题的关键是学生掌握民国多少年的具体的算法,民国元年是1912年,民国多少年就是民国元年加上多少减去1,这样可得正确答案。5、D【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19世纪中期,美国入侵日本,日本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为了变法图强、富国强兵,1868年日本开始明治维新,在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生活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通过改革,日本摆脱了沦为殖民地的危机,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二战后日本经济获得快速发展,主要原因是日本进行了社会改革、发展教育、培养人才、引进先进科技,这是日本发展的内因,故日本两次崛起的共同原因是积极因时变革,故D符合题意;维护天皇统治、得到美国扶持、谋求大国地位与题干无关,故ABC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6、D【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97年,中共十五大召开,江泽民作了的《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二十一世纪》的报告,大会通过的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所以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7、D【解析】

依据题干信息可知,开埠以来,上海妇女除了传统的娱乐活动外,还有了看戏听书等其他的娱乐活动,表明了社会习俗的日益文明开化,故D符合题意;材料所表现的是社会习俗,没有涉及新式教育发展、最早开放为通商口岸、男尊女卑观念彻底改变,故ABC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8、C【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大会制定了《共同纲领》,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大会确定五星红旗为新中国的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北平改名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新中国采用公元纪年.大会决定在首都天安门广场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9、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此题考查的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涉及的相关史实是《清明上河图》。根据题干内容“宋王朝,中国的经济特别是城市商业,也还是世界上最繁荣的”,选择反映宋朝经济发展的图画。结合课本所学,《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东京汴河沿岸的繁华景象。所以答案选C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10、B【解析】

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一国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一国两制”的前提和核心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故B项正确。AD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说法错误,大陆实行和平统一政策,但不承诺放弃武力统一。排除ACD,故选B。11、D【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中国倡导“一带一路”是为了沿线国家共同繁荣;马歇尔计划是美国推动冷战,为了全面控制欧洲,将欧洲作为与苏联对峙的前沿阵地实施的,故它们都能促进相关国家经济的发展,但根本目的不同,故D符合题意;ABC表述错误,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12、D【解析】

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展现了伟大的力量。一些初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起重要作用,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D选项符合题意;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于1927年,而五四运动发生于1919年。A选项不符合题意;五四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领导的爱国运动说法不准确,B选项不符合题意;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C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13、B【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04年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颁布法典,巩固了资产阶级统治。对外打败欧洲反法同盟,巩固资产阶级革命成果,但发动侵略战争,引起被压迫民族的广泛反抗。ACD评价正确,不符合题意。拿破仑维护的不是封建主义,B评价错误,符合题意,故选B。14、B【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食品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利用,内容丰富,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故B符合题意;《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故A不合题意;《水经注》是地理学著作,故C不合题意;《天工开物》被称为工艺百科全书,故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点睛】抓住题干关键词“农业科学著作”是解题的关键,逐一分析各选项。15、C【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这是《五四运动》的绘画,所描述的历史事件出现在五四运动期间。1919年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成为运动的导火线。1919年5月4日,北京3000多学生汇集在天安门前,揭露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行径。学生们提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合约上签字”等口号,要求严惩亲日派卖国贼,五四运动由此爆发,所以C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16、B【解析】依据图片中的人物:陈独秀、胡适、鲁迅、李大钊。结合课本所学,从1915年起,进步的知识分子陈独秀、李大钊、鲁迅和胡适等,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把斗争的矛头指向尊孔复古逆流,掀起新文化运动。B项符合题意;孙中山把资产阶级革命团体集中起来,在1905年创建了中国同盟会,A项不合题意;陈独秀和李大钊又领导了五四运动,C项不合题意;胡适、李大钊不是早期共产党员,D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B。点睛:图中人物名字是解题关键。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掀起了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故四个人物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17、C【解析】

唐玄宗统治前期,年号“开元”,政局稳定,经济繁荣,被誉为“开元盛世”,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C。18、B【解析】

根据“认为中国只需洋人的科技就已足够,决然不会进行制度的变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不变革落后的封建制度,洋务运动失败命运不可避免。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19、B【解析】

材料“日本每年把全部财政预算的20%投入到教育领域”说明二战后日本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原因之一是重视对教育的投入,B正确;ACD也属于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但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排除。故选B。20、C【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1990年3月,纳米比亚的独立,标志着欧洲殖民者人侵和奴役非洲长达五个世纪历史的结束,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崩溃。所以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21、B【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1937年日本制造了南京大屠杀,故含有①的ACD不合题意;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经济危机,为了摆脱经济危机,德国走上了对内专制对外侵略扩张的法西斯道路。德国希特勒上台后,制造了“国会纵火案”、毁灭进步书籍、掀起反犹狂潮,制造“水晶之夜”,仔细审查B.②③④符合题意。故此题选B。22、C【解析】

依据题干“罗马曾经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第三次则以法律。而这第三次征服也许是其中最为平和、最为持久的一次。”结合课本所学可知,“第一次以武力”指罗马征服了地中海的周围的地区,创立了罗马帝国;“第二次以宗教”是基督教在世界范围的传播;第三次“是其中最为平和、最为持久的一次。”是指罗马法对后世影响深远,罗马法中所蕴涵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与民族的永恒价值。罗马法更成为欧洲法学的渊源。故C符合题意,排除ABD三项。故选择C。23、D【解析】

1900—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中国战败,1901年签订了《辛丑条约》。《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ABC都是历史现象,不是结论。D是从历史现象得出的结论,故选D。24、D【解析】根据图片信息结合课本所学,图片内容反映的是洋务运动时期的成就。洋务运动是一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属于封建性质的改革,维护的是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了道路,也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但是它在客观是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所以ABC项表述均错误,D项表述正确,故选D。点睛:解答本题首先通过图片判断出历史事件,然后依据所学分析洋务运动的性质、结果和产生的历史影响,即可对选项进行分析判断。二、填空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2分,每空1分,共6分)。25、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李时珍于明万历十八年完成了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26、古田会议三大战役【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1929年召开的古田会议上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建军建党的原则;1949年1月三大战役的胜利,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27、非洲年信息时代【解析】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非洲先后有30多个国家取得独立。其中,仅1960年一年就出现17个独立国家,因此这一年被称为“非洲独立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普及,数据库和计算机网络建立起来。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在全球迅速普及,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基础设施,标志着人类开始进入“信息时代”。三、材料解析与探究题:阅读材料,依据材料以及结合所学知识,完成要求(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第28题7分,第29题6分,第30题7分,共20分)。28、(1)工业文明的发展。(2)文艺复兴运动解放了英国人的思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制度;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大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3)图四: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图五:工业革命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4)欧盟的国民生产总值超过美国、日本;原因:欧盟成立后,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经济得到快速发展。【解析】

(1)依据题干图片可知,图一反映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图二反映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图三反映的是第三次工业革命。三次工业革命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因此三张图片的主题是工业文明的发展。(2)由“一个民族要崛起,要有三个方面的改变:第一是人心的改变;第二是政治制度的改变;第三是器物和经济的改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在17世纪至19世纪成为世界大国的主要原因是文艺复兴运动解放了英国人的思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制度;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大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3)由图四可以看出,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飞速发展;由图五可以看出,工业革命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4)由图六可以看出,欧盟的国民生产总值超过美国、日本。原因是欧盟成立后,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经济得到快速发展。29、(1)长安;南海。(2)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3)社会安定,国力雄厚;造船、航海技术进步;统治者的支持。(4)张骞;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不畏艰险,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道路。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郑和;郑和率率领船队七下西洋,不畏艰险,鞠躬尽瘁,创造了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促进了明朝与亚非国家的交流。【解析】(1)根据材料一“西汉丝绸之路路线图”可知,“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是长安;“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是南海。(2)根据材料二“丝绸和香料从原料产地向西……罗马帝国生产的玻璃器皿、葡萄酒等也在丝绸之路上大量流动。佛教、印度教和基督教都通过丝绸之路吸引了远方的信教者。”可知,丝绸之路的作用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3)根据材料三“……明朝前期,社会安定,国力雄厚。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的船队七下西洋……宝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405至1433年明成祖派郑和七次下西洋,郑和的船队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之间的友好关系。郑和下西洋的客观条件社会安定,国力雄厚;造船、航海技术进步;统治者的支持。(4)根据材料三的“公元前138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大月氏,途中遭匈奴扣留,到公元前126年才回到长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