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上册三《念奴娇-赤壁怀古》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1页
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上册三《念奴娇-赤壁怀古》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2页
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上册三《念奴娇-赤壁怀古》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3页
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上册三《念奴娇-赤壁怀古》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4页
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上册三《念奴娇-赤壁怀古》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上册三《念奴娇-赤壁怀古》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下册《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作品背景与苏轼其人,把握词意

2.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词中周瑜形象特点,探究作品人物形象与历史人物形象的矛盾

3.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作者渴望成就功业的内心情感,体会作品的开阔意境

教学重点:

探究作者所塑造的理想化周瑜形象,理解作者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人生如梦"的复杂情感

学情分析:

初中阶段已经学过苏轼的相关诗词,具有一定基础

学法指导:诵读法、批注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这样一位诗人,他曾一度下狱,三次被贬,命运多舛,生活坎坷,但他却没有像贾谊那样抑郁而终,也没有像陶潜那样归隐田园,而是乐观旷达,大家猜猜这位诗人是谁?(苏轼)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诵读品味

1.整首词具有感叹回忆之感,要读出陶醉之情。根据作者的情感变化进行调整,升调时,语速要快,有节奏感。降调时,要轻柔平缓。听范读。

2.请学生展示朗读,集体朗读,教师做评价。

三、整体感知

1.整首诗给大家一种怎么样的感觉?

明确:豪放、雄壮、有气势

2.请概括上阙和下阙内容

明确:上阕写景,描绘了万里长江壮美景象。下阕怀古,追忆了英俊豪杰,吊古伤今。

四、赏析词作

赏析上阙:(多媒体出示问题,学生思考讨论,教师适当点拨)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三句历来被人们称道,原因是什么?

明确:词一开篇,江山、历史、人物逐一奔入眼底,引起怀古思绪。由江水的流逝想到岁月的无情,引发历史的想象,产生对历史和人生的思索。

2.本词上阙中,作者看到那些赤壁景观?有何特点?

明确:赤壁景观:大江、故垒、赤壁、乱石、惊涛、千堆雪。特点:气势磅礴的特点。

3.“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三句中哪几个字用得非常妙,思考作者为什么极力描绘这些景象?

明确:这三句运用拟人、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从声音、色彩、姿态、气势等方面描绘赤壁的奇景和长江的气势。

4.“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全词起何作用?

明确:本句借景抒情,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江山如画"是对前面所写景物的总括;“一时多少豪杰”启下,由写景转为写人,引出对周瑜的具体刻画。

赏析下阙:(多媒体出示问题,学生分小组讨论并推荐代表回答)

(1)下阕刻画出周瑜怎样的人物形象?

明确:少年得志建功立业

(2)围绕赤壁可怀想的人物那么多,为什么苏轼独独怀念周瑜?

明确:周瑜:官场情场战场场场得意

苏轼:黄州惠州儋州洲洲失意

总结: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对英雄业绩的向往,渴望像周瑜一样建功立业却壮志难酬。

(3)小组讨论:“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你是如何理解的?是积极还是消极?

明确:从愤懑走向平静的自我排解。消极苍凉,难掩豪放旷达。

五、课堂小结

《念奴娇·赤壁怀古》融写景、怀古、抒情为一体,从描绘古战场的雄奇景色入手,赞一代儒将周瑜的丰功伟绩,抒发作者个人的贬谪失意,功业无成的感慨。结尾处“人生如梦”的感慨使作者迅速从惆怅失意中排解出来,表达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的情怀。

六、拓展延伸

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人生再多的风雨,经过东坡的过滤,都变成一片晴空了。苏轼为我们撑起了一把伞,撑出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愿我们活得像他一样明亮,一样豁达。

七、作业布置

假设周瑜出席“千古风流人物"大赛并获奖,请你依据《三国志·周瑜传》为他写一段颁奖词。

《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的说课内容是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过程、创新理论实施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这首词写于元丰五年,是苏轼被贬黄州游赤鼻矶所作。本词是作者乌台诗案被贬后所作,其中蕴含着作者复杂矛盾的心情。这里,如果学生不结合背景赏析探究,很难理解这看似消极出世,实则积极入世的复杂情感。所以,我将赏析眼前赤壁之景,探析周瑜和苏轼形象作为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把探析苏轼复杂情感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说学情

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意象、意境、表现手法已有一定的了解,但由于生活阅历、读书体验的缺乏,对他们来说,如何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去品味作者的情感依然是个难题。所以,这就需要老师引导他们深入思考,多给他们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机会。

三、说教学过程

1、课前预习:要求学生查找有关苏轼的资料,尤其是被贬黄州时期的史实和文学作品,这能锻炼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2、导入新课:初中时期学生已经学过苏轼的诗词,对苏轼本人的文学常识有一定的了解,营造一种与文本相近的氛围,以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顺势将课堂自然导入。

3、作者、背景介绍:初中时期,学生已经学过苏轼的诗词,对苏轼本人的文学常识有一定的了解,教学过程前部分不做具体介绍。等赏析下阙时,再引导学生按照知人论世的方法去联系背景,探究本词的精神内涵。

4、朗诵环节:朗读是诗词教学的重中之重。让学生单独读,集体读,教师做评价。

5、赏析探究:上阕主要是赏析字词,品味意境。通过对乱、穿、惊、拍等字的赏析,品味赤壁山势险要高峻,水势汹涌澎湃这一雄浑壮阔的意境,初步感知全词豪迈的基调。下阙主要是分析人物,引导学生在对比和衬托中体会苏轼对周瑜年少有为的羡慕,对自身壮志难酬的悲愤。苏轼最后“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体现出一种消极的人生观,这个难点我打算采用探究的形式,这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带动课堂氛围,也遵循了新课程倡导的“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育理念。

四、创新理论实施

1、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带动课堂氛围,也遵循了新课程倡导的“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