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教案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_第1页
高考历史一轮教案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_第2页
高考历史一轮教案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_第3页
高考历史一轮教案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_第4页
高考历史一轮教案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选修一eq\b\lc\|\rc\(\a\vs4\al\co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1讲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梭伦改革1.改革背景(1)必要性:内忧外患。①(内忧)阶级矛盾尖锐:贵族政治统治之下,雅典城邦平民与贵族矛盾十分尖锐;新兴的工商业奴隶主对旧贵族的政治专权日益不满,要求分享政治权利。②(外患)民族危机加剧:梅加腊占领萨拉米斯岛。(2)可能性:①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和阶级基础。②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2.改革措施领域改革措施影响经济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贵族的土地兼并受到制约,逐渐失去扩展势力的物质基础颁布法令,规定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限制土地兼并鼓励发展农业和工商业,改革币制与度量衡制扩大下层平民的就业机会,壮大雅典城邦的实力政治恢复公民大会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大大提高了广大公民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削弱了贵族长老会议的权力建立“四百人会议”为公民大会常设机构,执掌最高统治权打破了贵族垄断政权的局面,使新兴的工商业奴隶主有权参与到政治管理中来设立公民陪审法庭作为最高司法机关打破了贵族对司法审判权的长期垄断确立财产等级制度,按财产多少将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并规定各等级享有不同的权利打破了贵族依据血缘门第的世袭特权垄断政权的局面,为工商业奴隶主开辟了参政议政的途径社会习俗倡导节俭,抑制奢侈浪费;惩罚游手好闲之徒发展了雅典经济,增强了城邦实力3.改革评价(1)积极作用:①为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②动摇了贵族专制统治,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2)局限性:①很多改革措施的“折中”色彩决定了改革的不彻底性,其民主政治实质上只是奴隶主阶级内部的民主。②以财产资格来确定政治权利多少的规定限制了平民参与高级管理的机会。商鞅变法1.变法背景(1)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①经济上:铁犁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②政治上:新兴地主阶级形成且力量壮大,要求掌握政权,发展封建经济,纷纷进行改革变法。③军事上:春秋争霸,战国兼并,诸侯割据混战。④思想文化上:文化繁荣,百家争鸣,其中法家学说最合乎当时社会发展的需求,成为改革变法的思想武器。(2)具体原因:①各国纷纷变法,以实现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②秦国落后于其他国家,要求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③秦孝公决心发愤图强,实现富国强兵。④商鞅的变法宣传和改革精神。2.变法内容措施内容影响以农求富废井田、开阡陌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推动了地主经济的发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使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统一度量衡为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对经济的发展和巩固中央集权制度都有促进作用加强集权建立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保证了社会统治秩序,强化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和统治,使秦国的兵源得到保证普遍推行县制巩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制订秦律强化了人民的法律意识,保证了变法的彻底执行,有利于加强统治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确立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优势,扩大了统治基础控制“燔诗书而明法令”加强了思想控制,也压制了人民的思想,使我国文化典籍遭受重大损失改革旧俗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室居住;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进一步发展了小家庭生产,有利于增加国家赋税、加强了秦国的集权统治3.变法评价(1)积极作用:①政治上: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开始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②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为秦国农业生产带来了生机。③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为秦国统一六国创造了有利条件。(2)历史局限:①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刑法严苛。②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③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4.变法成功的原因(1)改革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根本原因)(2)改革符合秦国的实际情况。(3)法律一经制定就坚决实施。(4)秦孝公的鼎力支持。(重要因素)北魏孝文帝改革1.改革背景(1)有利条件:①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初步结束了北方长期分裂割据局面。②北魏统治者接受汉族文化,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2)社会矛盾:①宗主督护制的实行和吏治混乱导致阶级矛盾尖锐。②鲜卑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激化了民族矛盾。③北魏社会动荡不安,人民起义,北魏统治面临危机。(3)个人因素: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2.改革内容概况时期措施内容作用前期冯太后主持,重点建立各种新制度推行均田制与租调制颁布均田令,把国家控制的土地分给农民,由农民承担一定的租税、徭役和兵役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恢复和发展了北方经济设立三长制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直属州郡,负责检查户口、征收租赋、征发徭役和兵役加强了对地方政权的控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整顿吏治制定了俸禄制度,官吏俸禄由国家筹集和发放北魏吏治有所好转后期孝文帝主持,重点推行汉化措施迁都洛阳公元495年正式迁都洛阳打击了保守势力;有利于民族文化的融合移风易俗易服装、说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便于接受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促进了鲜卑贵族的封建化,巩固了北魏统治3.改革评价(1)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商业活动日趋活跃。(2)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推动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3)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4.全面认识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1)这一政策的具体措施表现为均田制、移风易俗和实行汉制等内容。对鲜卑族来说,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就中华民族而言,更加丰富、发展了汉族文化。(2)从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的根本目的来看,是为了加强鲜卑族的统治;从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过程来看,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多民族共同发展作出了贡献。(3)该政策体现了落后民族必然被先进民族文化所征服的历史规律,从这个角度讲,孝文帝的汉化政策自觉顺应了历史发展规律,值得肯定。(4)从本质上说,汉化政策既是落后文化学习先进文化的过程,又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过程。5.比较孝文帝改革与商鞅变法的异同事件项目孝文帝改革商鞅变法不同点目的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改变鲜卑族的落后状态实现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地位侧重点侧重于制度的更新、迁都和移风易俗侧重于富国强兵相同点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都促进了政权的封建化,都受到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碍,结果都取得了成功王安石变法1.历史背景(1)社会危机:①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担加重,阶级矛盾尖锐;辽和西夏威胁着北宋的安全,民族矛盾尖锐。②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宋初集权导致“冗官、冗兵、冗费”现象,造成并加剧了积贫积弱的局面。③封建统治出现危机:农民反抗斗争不断,财政入不敷出。(2)有利条件:①庆历新政为王安石变法奠定了基础。②宋神宗坚持变法,重用王安石。2.变法内容项目领域措施内容作用经济上富国之法(改变积贫局面)青苗法青黄不接之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保证灌溉,防洪抗灾募役(免役)法纳钱代役有利于经济发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市易法在东京设市易务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方田均税法重新丈量土地,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增加了政府收入,农民得到实惠均输法采购物资“徙贵就贱,用近易远”节省费用,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军事上强兵之法(改变积弱局面)保甲法把农民编为保甲,实行连坐法维护了秩序,兵农合一保马法鼓励百姓养马节约了政府开支,提高了马匹的质量和数量将兵法在各路设“将”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军器监监督制造兵器武器的产量、质量提高政治上取士之法(培养变法人才)改革科举制度废明经诸科,改革进士科;设明法科有利于选拔和培养人才;有利于推动改革;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整顿太学编纂教科书,太学生成绩优异者直接为官,设专门学校唯才用人重改革、破成规3.改革评价(1)历史作用:①积贫局面的改变: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②积弱局面的改善:节省了军费开支,提高了军队战斗力。(2)历史教训:①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②改革的成败关键要看其积极效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不以改革者的个人命运为转移。③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推行过程中要用人得当。④改革家要有远见的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魅力。4.正确认识王安石变法(1)从背景看:王安石变法是在北宋面临财政危机、政治危机和边患危机的情况下为实现富国强兵而进行的。(2)从内容看:主要是调节农民、封建国家与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再分配。(3)从措施和结果看:变法认可了地主对土地的兼并,因此无法缓和社会的主要矛盾,在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之下,新法很快被废除。(4)从性质看: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5)从目的看: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变,负担依然沉重。(6)综合来看:这场变法在当时取得一定成效。王安石能够针对北宋统治错综复杂的局面大刀阔斧进行改革,这种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1.(10分)梭伦改革是雅典历史上的重大事件,稳定政局是梭伦改革的指导思想,梭伦改革践行了这一核心思想。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到公元前6世纪初,爆发大规模内战的危机已如同雅典土地上的债碑一样一览无余。梭伦在凝目泣视之后,也发现这块“爱奥尼亚最古老的地方”竟至陷于绝境。这种局势表明,那种形成于荷马时代末期发展于城郊初期的以农业为本、氏族贵族掌权的文明体制已经出现了严重危机。——张国明《梭伦改革对雅典社会文明转型的意义》材料二雅典内部的稳定因素主要体现在雅典城邦的最高利益上,或者说,雅典贵族和平民所拥有的共同利益上,米尔斯认为:“梭伦渴望把秩序带进他所热爱的混乱的城邦,因为他认为秩序是一个城邦所能拥有的最大的幸事之一。”博兹特和罗宾逊也指出:“梭伦调解对立势力的冲突,使将来的安全和稳定成为可能。”——摘编自邹益《试论梭伦改革与稳定的关系》请回答:(1)据材料一分析雅典“陷于绝境”的原因及影响。(2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梭伦“稳定”雅典城邦的改革措施。(4分)(3)据上述材料,分析梭伦改革与社会稳定的关系。(4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由关键信息“爆发大规模内战的危机”概括即可;第二小问,由“以农业为本、氏族贵族掌权的文明体制已经出现了严重危机”总结归纳。第(2)问,由材料二“梭伦渴望把秩序带进他所热爱的混乱的城邦”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等方面概括。第(3)问,材料一指出雅典由于氏族贵族与平民的斗争加剧,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局势动荡不安,材料二指出为了维护雅典社会的稳定,防止局势的动荡,梭伦进行了经济和政治方面的改革,综合两则材料分析其关系。答案:(1)原因:平民与贵族斗争加剧,阶级矛盾尖锐。影响:社会动荡不安,雅典文明出现危机。(2)措施:颁布“解负令”;确立财产等级制度;建立“四百人会议”;颁布法令鼓励发展农工商业。(3)关系:稳定的局势是梭伦改革的前提;社会稳定是梭伦改革的目标;经济改革为长期稳定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政治改革为社会稳定提供了保证。2.(10分)(2018·苏州调研)阅读下列材料:材料公元前361年,商鞅带着实践法家思想的梦想投奔秦国。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中国历史上浓墨重彩的商鞅变法拉开了序幕。农耕是强国之道,战争是称霸之路。秦国决心以发展农业为手段来实现称霸天下的梦想。而在秦孝公和商鞅这两位变法主角的背后,却是游牧与农耕两种文明的深刻矛盾。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始于公元前342年的商鞅变法,就成为秦国能否由弱小走向强盛的重要标志。从“秦孝公用商君,制辕田,开阡陌,东雄诸侯”的表述中可以看出,商鞅变法最基本的内容,是强化军事力量,发展农业生产。短短20年,秦国便从一个为六国所不齿的西戎小国一跃而激变为战国七雄之首。——摘编自纪录片《大秦岭·第一集宏基伟业》解说词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措施的主要特点。(2分)(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为化解“游牧与农耕两种文明的深刻矛盾”而采取的措施,并分析这些措施的实质。(5分)(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变法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3分)解析:第(1)问,据材料前三句话概括其特点。第(2)问,据材料最后两句话分析其措施和实质。第(3)问,要结合所学知识从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上等方面分析。答案:(1)特点:农战结合(耕战结合);以法治国(实行法治)。(2)措施: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鼓励贵族建立军功;普遍推行县制,加强中央集权;移风易俗。实质:封建化。(3)废除了旧制度,创建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改革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成了经济的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3.(10分)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最重要也最有争议的举措就是迁都和汉化。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在与宗室重臣的交流中,孝文帝将他迁都的本意说得十分明白,平城“虽富有四海”,但只是“用武之地”,很难“移风易俗”。迁都后又说:“若永居恒北,值不好文之主,卿等子孙不免面墙也。”同时孝文帝明确地认识到只有迁都于“王里”洛阳,才能“光宅中原”。迁都后,他接二连三地南征萧齐,虽然连遭失败,然而他的“期於混一”的壮志,直到临终前仍念念于怀。——摘编自尚志迈《也谈魏孝文帝拓跋宏的迁都》材料二孝文帝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的改革完全是自觉、积极、主动的。这充分表现在他对陆叡的谈话中:“朕为天子,何必居中原!正欲卿等子孙渐染美俗,闻见广博。”孝文帝迁都、汉化使洛阳再次成为北方文化中心,也为以后形成和发展的盛唐文明奠定了基础。在融入汉文化的同时,鲜卑文化的精华成了汉文化的一部分。鲜卑族尽管因此而不再作为一个单一民族而存在,但在另一个民族大家庭中得到了永生。——摘编自葛剑雄《盖世英雄还是千古罪人——元(拓跋)宏及其迁都和汉化》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孝文帝迁都的意图。结合材料一、二中孝文帝与大臣的对话分析,激发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5分)(2)据材料二,阐释孝文帝改革对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影响。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孝文帝改革取得成效的主要原因。(5分)解析:第(1)问,“意图”据材料一的相关信息“移风易俗”“光宅中原”等逐层概括即可。“激发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因素”则需要根据设问要求结合材料一、二中孝文帝与大臣的对话来分析。第(2)问,从对鲜卑族自身发展、对隋唐经济文化的发展及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等方面综合分析影响。分析孝文帝改革取得成效的主要原因需要综合材料,抓住核心内容,既要从共性的原因上分析,也要有孝文帝自身的特点。答案:(1)意图:实现统一大业;减少改革阻力,革除鲜卑旧俗;巩固北魏王朝统治。主要因素:关注鲜卑族长远利益;认识到汉文化的优越性。(2)历史影响:推动北方民族的交融;为隋唐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基础;促进整个中华文明的进步。主要原因:善于学习先进文化;坚定改革的决心。4.(10分)(2018·淮安期中)王安石变法的市易法,其主观目的与客观效果产生严重差异,成为改革争论的焦点之一。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凡商旅所有必卖于市易,或非市肆所无,必买于市易。而本务率皆贱买贵卖,重入轻出;广收赢余。……凡牙侩市井之人,有敢于与市易争买卖者……小则笞责,大则编管。——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二市易法的确剥夺了大商人的“较固取利”,即垄断性的商业经营,却建立了官府的垄断经营。在中国封建时代前期,桑弘羊等人实行盐铁官营,尚有打击奴隶主工商业的积极意义。而在封建时代后期的市易法,就只能阻碍商品经济的正常发展,是不折不扣的倒行逆施。……每年二分市易息钱,特别是辗转加罚的罚息,使大商人都因而负债和破产。……由于数量众多的大中小商人债台高筑,唯一的出路只能提高城市物价。……在楚州,市易务官员甚至利用饥荒,贱籴贵粜,“贩者为不行,人以乏食”。物价上涨,自然影响了都市坊郭户的生活。——王曾瑜《王安石变法简论》请回答:(1)据材料一,归纳王安石市易法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指出其主观目的。(5分)(2)据材料二,分析市易法实施后产生的消极效果,并归纳作者认为造成这些消极效果的原因。(5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相关信息概括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目的。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而在封建时代后期的市易法,就只能阻碍商品经济的正常发展,是不折不扣的倒行逆施”得出阻碍商品经济的正常发展,据材料二“物价上涨,自然影响了都市坊郭户的生活”得出影响市民生活;第二小问,据材料二“市易法的确剥夺了大商人的‘较固取利’,即垄断性的商业经营,却建立了官府的垄断经营”得出与商人争利,不符合时代发展商品经济的要求,据材料二“在楚州,市易务官员甚至利用饥荒,贱籴贵粜”得出官员有腐败现象。答案:(1)内容:设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目的:抑制豪商大贾;增加财政收入;节约财政开支;减轻百姓负担。(2)消极效果:阻碍商品经济的正常发展;影响市民生活。原因:与商人争利;不符合时代要求;执行过程中官员腐败。第2讲近代历史上的改革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1.改革背景(1)内忧:①政治:19世纪中叶,俄国农奴制导致社会阶级矛盾激化,农奴制和沙皇专制统治的基础受到严重威胁。②经济:落后的农奴制度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俄国工业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其他西欧国家。③思想:出现了反对农奴制和沙皇专制统治的新思潮。十二月党人反对沙皇封建专制,主张废除农奴制,发展资本主义。(2)外患:克里米亚战争导致俄国国际地位急剧下降,国内矛盾也进一步激化。2.改革酝酿(1)目的:化解矛盾,巩固统治,增强国力,重振大国威望。(2)酝酿:①亚历山大二世吸取历史经验教训,坚持推行改革。②报纸公开讨论,舆论力量化解阻力。③成立秘密委员会讨论解放农奴问题,农民事务委员会负责农奴制改革并拟订改革法令。3.改革内容(“二一九法令”)、评价与特点(1)内容:①政治:农奴获得人身自由,享有公民权利。②经济:土地仍归地主所有,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份地须高价赎买,未付清赎金前,农民还要给地主服劳役、交代役租。③组织:强化村社制度,加强对农民的人身控制。(2)评价:①进步性: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②局限性:具有不彻底性、掠夺性和欺骗性。(3)特点:①从政治方面看,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并享有公民权利,说明其具有资本主义民主的性质。②从经济方面看,土地仍归地主所有,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封建经济基础,具有不彻底性。同时,高额的赎金实际上是对农民的掠夺。③从整个内容来看,其目的是为了巩固沙皇统治,实现富国强兵。4.改革影响(1)经济近代化:农奴制的废除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资金和市场,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俄国工业生产大幅度增长,农村中资本主义的成分也得到增长。(2)政治近代化:在政治体制方面进行了比较深层的改革,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在司法制度方面,参照西方的司法制度,进行了改革。改革使政治上一向专制独裁的俄国也出现了一些民主化的气息。(3)军事近代化: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体系。(4)教育近代化:鼓励社会和个人办学,扩大大学的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5)思想近代化: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统治方式开始传入俄国,越来越多的俄国人看到了差距,变革的愿望日益强烈。明治维新1.历史背景(1)政治:各阶层对幕府统治的不满情绪高涨,幕府面临统治危机。(2)经济:日本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发展。(3)外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入侵,日本陷入半殖民地的危机之中,民族危机加剧。(4)前提:倒幕派推翻幕府体制,建立并巩固了明治政府的统治。2.维新内容(1)政治:①废藩置县,把全国划为3府72县,把地方置于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之下。②废除等级制度,宣布“四民平等”,取消了等级身份制和武士阶层特权。③通过公债补偿的形式逐步收回华族与士族的俸禄与禄米,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体制建立起来。(2)经济:①改革币制:以金本位的纸币日元作为全国唯一的货币。②土地改革: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确立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③地税改革:一律按地价的3%向土地所有人征收土地税,新土地税以货币支付。④“殖产兴业”:建立近代企业,政府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设备和人才,把私人资本引向发展近代工业的道路。(3)文化:派遣学生到欧美国家留学;按照欧美国家模式,建立近代教育体制,实行“和魂洋才”的教育原则;生活习俗方面,明治政府大力推进西化。(4)军事:实行义务兵役制,仿照欧美建立常备军;大力改进军事装备,并建立现代化军工企业;进行武士道教育,军队只向天皇负责。(5)法制:1889年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建立君主立宪制。3.历史影响(1)积极作用:①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加速了日本经济的发展,实现了富国强兵。②加强了中央集权,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的国家,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③使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④其成功经验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2)局限性:①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形成带有浓厚封建专制色彩的日本近代天皇制。②日本推行对外侵略扩张政策,给亚洲邻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4.改革特点(1)从改革领域看,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和生活习俗等领域,比较全面。(2)从改革方向看,推行了全面西化的政策,大力发展资本主义,不仅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而且注重更新改造。(3)从改革方式看,充分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或强制推行,或示范引导。(4)从改革内容看,在大力推行西化的同时,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戊戌变法1.变法背景(1)社会背景:①民族危机加深:《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②清政府统治危机:清政府的财政危机日益严重,阶级矛盾、社会矛盾更加激化。(2)经济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3)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4)思想基础:①康有为:从传统的儒家思想中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著成《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系统阐述变法理论。②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等文章,主张中国要变法图强,必须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制度。③谭嗣同:发表《仁学》,提出“冲决君主之网罗”。④严复:借进化论阐明变法主张,认为只有变法,才能“自强保种”。2.变法过程(1)开始: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共同领导“公车上书”,维新运动转入政治实践。(2)准备:①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上书光绪帝,重申了国家面临的严重危机,主张学习日本明治维新,进行全面改革,引起光绪帝的强烈共鸣。②保国会的成立:1898年春,康有为在北京发起组织了保国会,在其影响下,保浙会、保川会、保滇会相继成立,维新变法的浪潮激荡全国。(3)高潮——百日维新:①开始标志: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②内容、作用:内容意义作用政治鼓励官民上书言事;改旧制:改订律例;裁撤冗员;澄清吏治,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机会参与政权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经济中央设立矿务、铁路总局、农工商总局,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举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决算;兴办邮政,裁撤驿站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文教普遍设立中小学堂,京师设立大学堂;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准许设立报馆、学会;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改革科举制度,废八股有利于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军事建立新式军队,按新法练兵;添置船舰,扩建海军;裁汰旧军增强国防力量3.变法失败(1)戊戌政变:1898年9月2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大肆搜捕维新派;杀害“戊戌六君子”,废除新法,“百日维新”宣告失败。(2)失败原因:①封建顽固势力对新政的破坏和镇压,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②变法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较为薄弱,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很不充分。③改革没有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没有涉及农民问题,也就不可能广泛发动群众。④国际环境方面,列强加紧对中国的侵略,改革面临着不利的国际环境。4.历史意义(1)性质: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意义。(2)政治: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具有爱国性。(3)思想: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具有启蒙性。(4)经济: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5)文化:有利于西方科技的传播,推动了近代文化(传媒)和教育事业(新式学堂)的发展。(6)习俗:摒弃陈规陋俗,提倡文明的生活方式,引领时代新风。5.多角度认识戊戌变法的积极意义(1)从时代背景看,变法运动是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开始的,变法图强、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是变法的直接目的。从这个意义上看,变法是爱国的、进步的。(2)从变法内容看,政治上要求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经济上要求发展资本主义,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及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看,向西方学习,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3)从历史影响看,戊戌变法使维新思想得以广泛传播,学习西方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变革成为一股不可抗拒的思想潮流。同时,维新变法运动点燃了爱国、民主的火炬,唤起了人民的近代民族意识,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也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对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的近代化起了重要作用。6.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比较项目明治维新戊戌变法社会背景资本主义发展水平较高,封建统治相对薄弱小农经济为主导,民族危机深重,顽固势力强大领导力量中下级武士、新兴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依靠主体明治新政府无实权的光绪帝具体措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并强力推行发布大量改革上谕,但由于顽固派的反对,无法推行国际环境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列强忙于侵略亚洲其他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中国成为列强的瓜分对象1.(10分)阅读下列对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评述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政府寻求平衡地主和农奴的利益,但是解放条款上的种种平衡措施令大多数农民不满意。……农奴获得了自由,并有机会成为土地所有者。但是农民没有获得什么政治权利,还不得不为所获得的土地缴纳赎金。很多失望的农民认为,统治者是在强迫他们为本来就是他们的土地付款。——摘自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材料二农奴解放使得俄国向资本主义经济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一些贵族和具有进取心的农民开始尝试现代化农业,种植新的作物,还有更多农民发现离开村社来到迅速发展的工业化城市,谋生会更为容易。……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俄国的农产品产量有了极大提升……在1880年至1914年间的大部分时候,俄国都是最大的食品出口国。——弗兰克·萨克雷、约翰·芬德林主编《世界大历史:1799~1900》(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农民获得了哪些权益。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俄国农奴制改革的特点。(5分)(2)概括材料二中作者对1861年改革的观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论证此观点。(5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农奴获得了自由,并有机会成为土地所有者”概括;第二小问,据材料一“农民没有获得什么政治权利”“统治者是在强迫他们为本来就是他们的土地付款”两句话归纳。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农奴解放使得俄国向资本主义经济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归纳;第二小问,据材料二“农民开始尝试现代化农业”“农民发现离开村社来到迅速发展的工业化城市,谋生会更为容易”“俄国的农产品产量有了极大提升”等信息归纳。答案:(1)权益:农民获得了自由,并且可以购买一块土地。特点:①不彻底性:农民没有获得相应的政治权利;②掠夺性和欺骗性:农民需要额外支付土地赎金。(2)观点:俄国农奴制改革推动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论证:促进了农业现代化;扩大了自由劳动力,有利于工业的发展;农产品产量大幅提升,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2.(10分)(2018·盐城调研)铁路建设引领了日本近代化进程。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868年,日本推翻了幕府政权,开始明治维新。明治政府面临一个重大问题就是交通条件落后,严重影响日本近代化的进程。京滨铁路(从东京到横滨)于1870年4月动工,聘请英国人莫莱尔为总工程师,于1872年10月全线竣工。此后铁路就在这个岛国迅速延伸。随着铁路的大量修建,火车成为国内最主要的交通工具,同时也推动了其他新兴产业的发展。1872年6月,铁路运输部门率先采用国际上通行的24小时制。列车要准点出发,旅客必须掌握乘车时间,以免误车。铁路将客车编成列车,进行大量运送,并采用共乘方式,这就产生了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由于铁路开通,许多旅客沐浴着大城市的新气象,接触新事物”,“有些人忽然成了时髦的通人,其发型、服装,完全模仿洋式,风度当然更不用说,甚至连每天的饮食、平常的娱乐也发生了变化。”——摘编自门辉《引领日本近代化之路的铁路》请回答:(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京滨铁路修建的历史背景。(3分)(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京滨铁路修建对日本近代化发展的积极作用。(4分)(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维新期间文明开化的主要内容,分析其对日本社会改革的影响。(3分)解析:第(1)问,从新政权建立、交通落后、西方技术传入等方面概括日本京滨铁路修建的历史背景即可。第(2)问,根据材料“1872年6月”后所述信息逐条概括其作用。第(3)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教育和社会生活等方面归纳。第二小问,可从促进改革的深入发展方面分析其影响。答案:(1)背景:明治维新推翻幕府政权,开启近代化改革;交通条件落后难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西方的技术支持。(2)作用: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时间观念;产生了新型的人际关系;改变社会生活,加快文明开化。(3)内容:派遣留学生,翻译西方著作,传播西方思想;进行教育改革,建立近代教育体制;生活习俗上,大力推行西化。影响:促进了改革的深入发展。3.(10分)日本的工业化是一个独特的现象。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三菱财阀兴起于明治早期,是下级武士出身的岩崎弥太郎以少量资本开始创业的。到1945年上半年,三菱已经发展成为日本最大的军事重工业财阀……在明治前期(1868~1885),适应日本移植西方资本主义需要,政府和商人资本联合起来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要求,三菱公司采取充当海运业界“政商”的企业经营策略,获得了诸多的优惠便利和惊人的高额利润,从而一跃成为“海运之王”……与日本政府选择的“以武力扩张资本主义发展”的近代化道路相适应,自19世纪90年代起,三菱财阀采取大力发展军事重工业的企业经营战略,不仅得到了国家资金的补助和奖励,而且与军事相关的产业部门博取了远非一般工业部门能比的高额利润。……在“岩崎社长阵头指挥体制”下,先后担任三菱总帅的四位岩崎家族成员,都亲自在企业经营的第一线指挥,掌握公司的最高决策权,在不同的时代起了杰出的领导作用。——王文英《试析三菱财阀迅速发展的原因》材料二在日本的工业发展中,政府扮演着一个非常积极的中心角色。早期很多新工厂都是政府出资兴建的,在经过初期的建设投资和实现生产之后,工厂就转到了私人手中。后来大量的私人工业在日本出现时,政府的意愿和政策仍起到很大的作用。纯粹追求利润从来不是日本企业的目的。日本公司常常争取荣耀和威信,工厂管理者认为有责任为国家服务、服从上级并增益和保护下级。这种态度直接来源于统治日本很多世纪的武士道精神。——[美]威廉·麦克尼尔《世界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归纳三菱财阀迅速崛起的主要原因。(3分)(2)据材料二,指出日本政府扮演“中心角色”的主要措施,除此以外,概括日本工业化发展的独特性表现。(4分)(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辩证地评价日本独特的工业化道路。(3分)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政府和商人资本联合起来进行资本原始积累”“采取大力发展军事重工业的企业经营战略”“在不同的时代起了杰出的领导作用”概括原因。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早期很多新工厂都是政府出资兴建的”“在经过初期的建设投资和实现生产之后,工厂就转到了私人手中”两句话概括其措施;第二小问,据材料二“纯粹追求利润从来不是日本企业的目的”“有责任为国家服务、服从上级并增益和保护下级”总结其表现。第(3)问,评价日本独特的工业化道路,殖产兴业既实现了富国强兵,符合日本国情;又保留武士道精神传统,推动对外侵略扩张。答案:(1)原因:与政府联合积累资本;大力发展军事工业;人才辈出。(2)措施:政府投资殖产兴业;大力扶植私人企业。表现:企业家的观念(或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或企业家不以纯粹追求利润为目的);武士道精神的传统。(3)评价:符合日本国情;迅速实现了富国强兵(或成为工业强国);为对外侵略扩张提供物质条件。4.(10分)改易风俗是戊戌变法留给中华文明的一笔宝贵财富。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戊戌维新时期,康有为在上呈的奏议中曾不止一次地提及“易服”。他认为“王者改制,必易服色”。中国“守旧者固结甚深,非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风俗,新政亦不能行”。这种近乎形式主义的看法背后,却有其深刻的道理。中国以礼教立国,服饰不仅仅是民族的外观,而带有深刻的礼的烙印,从服饰上映衬出来的是特权、等级和道德信念。——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材料二仍以“易服”为例,当时戊戌变法已进入攻坚阶段,光绪皇帝与慈禧太后的矛盾已呈白热化状态。改革有很多工作要做,维新派需要建立强有力的“统一战线”,变法大业更离不开强大的社会群众基础做后盾。康有为贸然抛出“易服”主张,让人们脱掉穿了二百多年的长袍马褂,换成西装革履。且不说从审美角度上看,当时的人们是否能够接受,就是从更换服装的费用上来说,很多家庭也是一时难以负担的,所以,理所当然地受到了大多数人的抵制。——余音《百年黄昏:回到戊戌变法历史现场》请回答:(1)据材料一,分析维新变法时期为什么主张易服?(3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易服受到抵制的原因及影响。(5分)(3)从社会史观的角度评价维新变法的这一措施。(2分)解析:第(1)问,可从材料一中“非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风俗,新政亦不能行”“中国以礼教立国,服饰不仅仅是民族的外观,而带有深刻的礼的烙印,从服饰上映衬出来的是特权、等级和道德信念”等信息概括其原因。第(2)问,从材料二中“贸然抛出‘易服’‘主张’……不说从审美角度上看,当时的人们是否能够接受,就是从更换服装的费用上来说,很多家庭也是一时难以负担的”来概括其原因;影响是得不到群众支持,维新派威望降低等。第(3)问,风俗变迁属于社会史的范畴,移风易俗顺应社会潮流,有利于社会进步;移风易俗还需要相应的社会环境。答案:(1)原因:受传统礼仪制度的影响;服饰背后有深刻的社会意义;改革需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2)原因:维新派缺乏对国情了解,贸然实施、操之过急;国人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影响:维新派威望降低;得不到群众支持。(3)评价:移风易俗顺应社会潮流,有利于社会进步;这一变法措施的推行缺乏社会环境。高考探究课认知规律总结与答题要诀指津一、改革的定义和分类1.改革的定义改革是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做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2.改革的分类(1)从程度上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2)从内容上看,分为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文化改革。(3)从性质上看,可分为奴隶制改革、封建性质的改革、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①奴隶制改革: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伯利克里改革、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②封建性质的改革: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洋务运动、北魏孝文帝改革、穆罕默德·阿里改革。③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欧洲的宗教改革、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戊戌变法、美国罗斯福新政。④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改革;中国的改革开放。二、归纳“改革背景”的一般方法1.社会发展趋势:经济条件——根本原因。2.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主要原因。3.社会危机:内忧(财政危机、三大矛盾导致政治危机)外患(民族危机)——必要条件。4.改革力量:阶级条件——组织条件。5.改革及支持者的革新意识:思想条件——主观条件。6.外部因素:催化剂、导火线——直接原因。三、归纳“改革结局”的一般方法1.如何评定“改革的结果”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不能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而要看这一改革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否得到维持。注意改革的成功与否有两个主要标志:一是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二是改革是否被中断。即改革达到了预期目标,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不管改革者处境怎样,都能继续下去的改革才是成功的改革。2.如何分析“改革成败的原因”(1)看是否适合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2)看当时力量对比: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3)看改革的政策措施是否行之有效。(4)看改革者是否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5)看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四、评价改革的原则及改革规律性的认识1.原则要把每次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去加以评价。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要求,再看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背了这一历史要求,它对社会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据此,对改革作出基本的肯定或否定。2.规律性认识(1)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2)改革必然会因损害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会一帆风顺,这就需要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3)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能否成功的根本原因。(4)分析改革成败具体原因要看改革派与保守派双方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5)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适合国情的改革之路。五、分析中国古代改革内容的特点及规律性认识1.特点(1)从政治角度看,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都涉及了政治制度改革。商鞅变法更侧重于制度的重建,如废分封,推行县制,实质是加强中央集权;而北魏孝文帝改革更侧重于接受汉族先进政治制度,整顿吏治,制定官吏俸禄制和考核制度,任用汉族地主为官,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王安石变法很少涉及政治制度变革,这是时代背景决定的。(2)从经济角度看,三次改革都涉及经济举措。商鞅变法涉及土地制度、农业、商业政策以及经济衡量计算单位等,本质上反映了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特点,有助于政治统一;北魏孝文帝改革也涉及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体现了少数民族接受汉族先进耕作方式的特征;而王安石变法从富国角度出发,改革赋役制度,重视农业,兴办水利工程,加强市场流通管理等,目的是限制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缓和农民阶级与封建国家的矛盾,以达到改变积贫的局面。(3)从军事角度看,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都进行了军事改革,商鞅变法军事改革本质目的是为了强兵,达到称霸天下的目的;王安石变法军事改革虽然也是为了强兵,但更侧重于防范人民的反抗和抵御少数民族的进攻。(4)从思想文化及生活习俗方面看,三次改革都有所涉及。商鞅变法“燔诗书而明法令”,强调的加强思想控制;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是汉化政策的体现;王安石变法对教育进行改革,从科举制度入手,达到整顿吏治的目的。2.规律性认识王朝初期改革容易成功,王朝中后期改革大多失败。这主要是因为:(1)王朝初期:新王朝建立决定了统治阶级必须恢复并发展经济,部分调整生产关系,这为新王朝的改革减少了阻力;统治者能吸取前代灭亡教训,大力调整统治政策,这种改革符合当时社会不同阶级、不同政治集团的共同要求;多有强大王权的保障。(2)王朝中后期:统治阶级内部保守势力强大,既得利益者不愿改革;在维护封建制度的前提下进行某些政策调整和利益再分配的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顽强抵抗。六、分析比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三次改革1.三次改革都是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出现的,但从背景上看,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的戊戌变法具有相似之处,即都是在遭受西方工业国侵略、内忧外患的情况下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是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交织的结果;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则是在对外争霸战争失败、阶级矛盾尖锐、农奴制落后的背景下进行的改革。2.三次改革都是自上而下的变革,其性质相同。三次改革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虽然1861年俄国改革的领导者是沙皇政府,但改革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3.从三次改革内容上看,只有中国的戊戌变法没有触及封建土地制度,日本的明治维新最为彻底,推动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近代化进程。4.从结果与影响上看,改革后俄国、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戊戌变法未成功,但客观上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近代化的发展。1.(2017·江苏高考)中华文明多元并存,各族文化相互交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主要内容,概括指出“胡乐、胡舞”等所反映的现象。(2)据材料概括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孝文帝迁都、变革社会风俗、改革官制等方面作答;第二小问,由“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可知,“胡乐、胡舞”等体现了汉族向少数民族学习。第(2)问,由“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统治者的主动政策”“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可知民族融合的方式多样;由“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可知,此时期民族融合的主流是汉化;由“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可知,汉族与少数民族相互学习。第(3)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民族融合、经济、政治等角度作答。答案:(1)内容:迁都洛阳;变制度(改官制);说汉话(改汉姓;穿汉服;通婚姻;改籍贯)。现象:汉族向少数民族学习。(2)特点:汉化为主;相互学习;方式多样。(3)作用:促进民族融合;有利于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为隋唐时期重新统一奠定基础。2.(2016·江苏高考)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它具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人们有理由推断,农民对解放宣言会无比感激,无比高兴。可实际上,宣言在农民中间引起的与其说是欣喜,不如说是失望。要理解这一奇特的事实,我们就必须努力置身于农民的立场来看待这个问题。有一点我们必须注意到,所有那些含含糊糊、激情洋溢的有关自由劳动、人类尊严、民族进步一类的言辞,落到俄国农民耳朵里,犹如雨滴砸在花岗岩上一般。他想要的不过是一座可以住的房子,有食物吃,有钱买衣服穿而已。——摘编自华莱士《俄国》材料二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逼迫沙皇政府展望未来并加快现代化的步伐,因为如若不然,俄国就会永远不再是一个强国。但是,沙皇政府则怀旧地回顾过去,希望改革能巩固俄国而无须削弱独裁统治。政府对待贵族的态度反映了它最重要的艰难选择:一方面,想要实施现代化的欲望促使它有时候采取与其需要相反的行动,例如,解放农奴。另一方面,想要保持独裁专制制度和社会稳定性的愿望,又促使沙皇把贵族作为传统的基础来依靠。——摘编自莫斯《俄国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农民”对“解放宣言”不满的原因。(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俄国农奴制改革具有保守倾向的原因。(3)据上述材料,总结俄国农奴制改革“怀旧”保守致使改革不彻底的教训。解析:第(1)问,结合“解放宣言”的内容从农民获得份地的代价(经济、人身)、农民要求的实现程度等角度分析。第(2)问,根据材料二“沙皇政府……想要保持独裁专制制度”“沙皇把贵族作为传统的基础来依靠”,从改革的方式、社会背景、目的等角度分析。第(3)问,结合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局限性进行分析和总结。答案:(1)原因:农民缴纳高额赎金;地主割占好地;农民仍受村社限制(管理);农民的要求未得到满足。(2)原因:自上而下的改革(沙皇主持改革);专制制度影响;维护贵族利益。(3)教训:改革要关注人民利益;改革要摆脱旧势力束缚;改革要有展望未来敢于进取的勇气。3.(2015·江苏高考)“文明开化”是明治维新的有机组成部分,给日本社会带来了震撼和反思。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872年太政官发布废止幕府时代服饰的布告,自天皇以下,达官贵人纷纷在正式场合身穿西洋大礼服,洋服一时成了时髦衣着。饮食结构也在变化,幕府时代禁食的牛肉被称为“开化的药铺”、“文明的药剂”,“士农工商、男女老少、贤愚贫富等咸以不食牛肉为不开化”,牛肉火锅店里顾客盈门。一群群年轻人聚在店里边大嚼牛肉,饮用葡萄酒,边用蹩脚的英语谈论时事,成为众人趋之若鹜的时尚。——宋成有《新编日本近代史》材料二(1888年日本某学者认为)一国文明之进步,必基于国民本来之元气和性格,绝不是仅凭一朝一夕的模仿和虚饰就可以得到解决的。然而,我国开国以来只是眩晕于滔滔而来的泰西文明之外观,而不考究泰西文明能有如此今日之所以然。一味心醉于泰西文明之结果,便产生了崇拜泰西文明之风潮。此风潮破坏了作为国民独立之根基的国民性格,虚饰了一国之文明。——松本三之介《政教社文学集》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日本文明开化的特征。(2)据材料一、二,说明日本人在吸收外来文明的态度上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前后态度产生的原因。(3)据上述材料,指出有些日本人“眩晕于滔滔而来的泰西文明”这一错误的实质。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太政官发布……布告”“士农工商、男女老少、贤愚贫富……”等概括。第(2)问,从材料一“趋之若鹜”地追求所谓时尚到材料二对西方文明的理性对待,可以总结出态度上的变化,而这一变化的原因要结合近代日本的国际、国内形势作答。第(3)问,这一错误的实质即是只学习西方文明之虚表,而未学习西方文明之内涵。答案:(1)特征:自上而下推行;涉及范围广泛;国民竞相效仿;学习西方表面化。(2)变化:由模仿虚饰变为理性对待。前因:摆脱民族危机;改变落后状况。后因:全盘西化的现实危害;传统文明的社会价值。(3)实质:片面理解西方文明(不了解西方文明的内涵)。4.(2014·江苏高考)梭伦改革的重要着力点之一是调节各阶层的政治权利。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改革以前的雅典是贵族的寡头专政,平民不仅无权议政,而且处于债务奴役的状态。改革以后,贵族阶级固然还是当政的阶级,然而……从前实际上并无公民权利的平民,现在在公民大会中也听得到他们的声音了。——顾准《希腊城邦制度》材料二梭伦还必须面对雄心勃勃的新贵——那些人来自平民家族,对所谓“好父亲”集团的世袭贵族垄断特权耿耿于怀。——[美]波默罗伊等《古希腊政治、社会和文化史》材料三(梭伦)仍然把保卫法律的职责授予阿勒俄琶菊斯议会(长老会议),这个议会仍旧是宪法的监察人,它监督最大多数的和最重要的国家大事,惩处罪人尤其有最高的权力,无论是罚金或是判刑。——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请回答:(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梭伦为实现“在公民大会中也听得到他们的声音”所采取的措施。(2)材料二中的“新贵”指的是哪个阶层?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从权利分享和转移的角度,指出梭伦是如何缓释他们的“耿耿于怀”的。(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权利分配的角度,说明后世“民主制度的拥护者和反对者都拥戴梭伦为鼻祖”的理由。解析:第(1)问,回答梭伦改革的内容即可。第(2)问,由财产等级制度可知新贵是新兴的工商业奴隶主;第二小问从梭伦改革给予公民参政权的具体措施上归纳。第(3)问,实质是对梭伦改革的积极、局限性的考查,辩证地分析即可。答案:(1)措施:废除债务奴隶制,让这部分平民获得人身自由;使他们能够参加公民大会,获得议政的权力;赋予他们选举权(或表决权)。(2)阶层:新兴的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缓释途径:确立财产等级制度;设立四百人会议;部分司法权转移到陪审法庭;最高决策权转移到公民大会和四百人会议。(3)理由:拥护者:梭伦改革打破贵族对政权的垄断,使平民获得参与国家政权的权利(或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反对者:梭伦改革保留了贵族的一些特权(或贵族政治没有彻底改变)。eq\a\vs4\al(时间:60分钟满分:60分)1.(10分)(2018·扬州中学调研)在处理“国与民”的关系上,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各有选择。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梭伦改革的各项原则较其细节更为重要。梭伦通过用法律手段恢复最下层各阶级的人身自由权利以及加强他们在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地位。他把国家(注:指雅典城邦)置于党派或氏族之上……他的法律经宗教仪节而赋有神圣之意:每一个公民都宣誓遵从。……对城邦内每一个阶级他都适度地给予责任,他倡导阶级与阶级之间的社会公正的理想。他诉之于理性、自由、温和与人道。雅典时常不能达到梭伦的标准,但它承认这些标准是其永恒的遗产。——摘编自哈蒙德《希腊史》材料二商鞅把法作为树立国家权力的最重要的手段来强调……关于惩罚方面,对犯罪集体负责的原则也得到了强调。……他明令禁止父亲与成年之子或成年的弟兄在一户同居。……为了控制的目的而把民众分成小单位的基本思想在以后的帝国时代,甚至晚至民国时代,仍行之不辍。……商鞅的主要目的是建立一个以勤劳的农民和有纪律的军队为基础的统一而强大的国家,军队的士兵实际上征自农民。——摘编自《剑桥中国秦汉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梭伦改革中协调“国与民”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4分)(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目的及其对待民众的举措。(4分)(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在处理“国与民”关系上的不同价值取向。(2分)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中省略号分层,逐层概括其层意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商鞅的主要目的是建立一个以勤劳的农民和有纪律的军队为基础的统一而强大的国家”概括其目的;第二小问,据材料二中“关于惩罚方面,对犯罪集体负责的原则也得到了强调”“为了控制的目的而把民众分成小单位”总结其举措。第(3)问,两次改革在处理“国与民”关系上的不同价值取向:雅典实行民主政治,重视保护公民权利和地位;商鞅变法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民众只是政府实现富国强兵的工具。答案:(1)原则:保护公民权利和地位;维护城邦利益;实行法治;责任适度,倡导公正;注重人道主义。(2)目的:控制民众,强化集权,实现富国强兵。举措:严刑峻法;什伍连坐;实行小家庭制;奖励耕战。(3)取向:梭伦改革中城邦重视保护公民权利和地位,视城邦与公民为一体;商鞅变法中国家控制民众,民众只是政府实现富国强兵的工具。2.(10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孝文帝改革的思想和内容是恢复礼乐,是“迂腐的儒化”“消极的汉化”,学来的主要是汉文化的糟粕,汉人的繁缛腐朽。……孝文帝推行的不加扬弃的全盘汉化,尤其是大定族姓,移植门阀士族制度,这使得尚无文化积淀的鲜卑拓跋贵族迅速腐化,这严重消蚀了北魏统治者的锐气与活力,激化了社会矛盾与冲突,致使北魏统治迅速由盛转衰,归于灭亡。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不适合北魏国家的国情和族情,是北魏政治危机的开端,北方的革命性完全被南方的虚腐性所取代,其教训是极其深刻的。——郝松枝《全盘汉化与北魏王朝的速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经验与教训》材料二日本有“心灵紧闭”但“眼观八方”的特征。在国弱时,他们卑谦地对外点头哈腰,默默拿来先进才智,然后悄悄在作坊里加班加点地消化,乃至超越,一旦确信自己超越了别国,便会出其不意地“创造神话”。——陈冰《作坊里的日本》请回答:(1)据材料一,孝文帝改革的特点是什么?你是否认同作者对孝文帝改革评价的观点?请说明理由。(4分)(2)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是如何“拿来先进才智,然后……加班加点地消化”的?并举例说明当时日本“心灵紧闭”但“眼观八方”的表现。(4分)(3)综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你从孝文帝改革与明治维新中得到什么启示?(2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孝文帝推行的不加扬弃的全盘汉化”可知其特点为全盘汉化;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对孝文帝改革的评价可知其积极作用大于消极作用,因而作者的观点不正确,结合孝文帝改革的积极作用说明理由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其意思是明治维新的具体措施有哪些,结合相关措施作答即可;第二小问,其意思是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变化是什么,结合日本社会的变化分析作答即可。第(3)问,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孝文帝改革和明治维新都是对先进思想文化的学习,结合学习先进文化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来分析启示即可。答案:(1)特点:全盘汉化。观点:不同意。理由: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和民族的大融合,加速了北魏封建化进程。(2)措施:推行殖产兴业政策,发展资本主义新经济;倡导文明开化,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建立新军队,开始实行义务兵役制;制定《大日本帝国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制。表现:和魂洋才。(3)启示:要善于学习外来先进文明;但要与本国实际相结合;改革对社会转型起到了积极作用。3.(10分)历史上对王安石变法莫衷一是,褒贬不一。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南宋大儒朱熹在讲王安石变法后果时说:“群奸肆虐,流毒四海”。稍后南宋学者罗大经说:“国家一统之业,其合而碎裂者,王安石之罪也。”——摘编自《宋史》材料二一千年来王安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好像一个谜似的,为人们所不理解。封建学者把他看做“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异端,而资产阶级学者则把他捧到天上,好像在千年前他就是一个为资本主义世界设计的大人物。——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1959年编写)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南宋学者对王安石变法的态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5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外资产阶级学者为什么将王安石捧为“千年前他就是一个为资本主义世界设计的大人物”?(2分)(3)综合上述材料,联系所学知识,简述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原则。(3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群奸肆虐,流毒四海”和“国家一统之业,其合而碎裂者,王安石之罪也”得出是否定王安石变法,主要原因是王安石变法中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并且他打击了大地主和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另外还有王安石与保守派的冲突等。第(2)问,从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和王安石变法的内容方面进行分析。第(3)问,评价历史事件要运用辩证法分析,要把历史事件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分析,要依据生产力发展的唯物史观进行评价。答案:(1)态度:否定。原因:有些变法措施加重了百姓负担;变法触动了大商人的利益,“与民争利”造成经济萧条;打击政敌、用人不当,变法存在缺陷;与守旧派冲突激烈,造成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导致政局动荡。(2)资产阶级反封建的需要;王安石变法的若干措施与西方近代的经济政策有相似之处。(3)原则:一分为二的辩证评价;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评价;用生产力的标准去评价。4.(10分)(2018·江苏名校联盟)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影响重大而深远。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在俄国,“解放”农民的是地主自己,是专制沙皇的地主政府和它的官吏。……在俄国,农奴制崩溃以后,城市的发展、工厂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