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社会工作者中级社会政策和法规笔记_第1页
2016年社会工作者中级社会政策和法规笔记_第2页
2016年社会工作者中级社会政策和法规笔记_第3页
2016年社会工作者中级社会政策和法规笔记_第4页
2016年社会工作者中级社会政策和法规笔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会工作者中级社会政策与法规笔记整理

第一章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概述

一、法规的主要种类

1、国家法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

2、行政法规: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的有关行政管理等方面的标准性文件。(条例、规定、方法)。根据人大授权制

定的是“暂行条例”或"暂行规定”。

3、国务院部门规章:根据法律和行政法规在部门职权范围内制定的规章。(规定、方法)

4、地方性法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或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

常务委员会制定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实施方法、条例)

1)一方面是为了执行法律、行政法规的需要。2)另一方面是针对地方性事务制定在本行政区内有效的法规。

5、地方政府规章: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

二、法律的贡任主体: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

法规制定的程序:提出、审议、表决通过、发布

立法者:人大代表及相关机构

行政主体: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等

司法主体:高法高检等

法律案具有权威性、标准性、严肃性。审议环节具有民主性、严肃性、充分性。

表决和发布:人大法案由主席团提请,全体代表过半数通过。

常委会法案由委员长提请,委员会组成人员过半数通。

两法案通过均由主席签署主席令予以发布。

三、社会政策公共政策的根本特点:公共性、权威性、价值性、阶级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社会政策是为了:满足民生需求、维护社会公平、解决各种社会问题。

社会政策的主体:党和国家的政治组织、政府行政部门、社会中的各类组织、广义上的全体民众。

社会政策的对象:普惠型(义务教育、所有老人、儿童的生活费补贴)

优点:对象覆盖面广、社会效益大、不需要复杂的对象资格甄别程序,可以防止"贫困烙印"。

特惠型(低保、为困境儿童提供社会保护)

优点:不需要花费大量资金,对解决贫困问题的针对性强。

四、社会的资源调动方式:1、公共财政:税收

2,社会组织、社区自治组织、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境上的组织和个人。资金投入和人力投入。

(慈善事业被称为“第三次分配")

3、政府与社会力量合作:

1)参与其中2)减免税收和其他各种优惠政策鼓励3)政府购置效劳

2021年的目标:在全国根本建立比拟完善的制度,形成与经济相适应,高效合理的资源配置和供给体系,水平显著提高.

五、1、邓小平提出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的思想。一中央提出的:经济、政治、文化建立'‘三位一体”的开展方

针。一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经济、政治、文化、

社会建立“四位一体”。一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立“五

位一体”。

2、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重要性、紧迫性:表达在四个深刻:1)经济体制深刻变革。2)社会构造深刻变动。3)利益格局深刻调整。4)思

想观念深刻变化。

目标的三个根本维度:1)人民安康2)社会安定3)国家充满活力

原那么:1)必须坚持以人为本2)必须坚持科学开展观3)必须坚持改革开放4)必须坚持民主法治5)必须坚持正

确处理改革开展稳定的关系6)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立

3、十七大报告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立的六大任务:

1)优先开展教育,建立人力资源强国

2)实施扩大就业的开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根本生活;

5)建立根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安康水平;

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4、十八届三中全会中社会建立的论述:

根本目标:确保社会即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根本导向:公平正义和共同富裕

主要任务:保障和改善民生、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

5、十八大报告中将社会任务界定为:保障及改善民生和社会管理两大方面。

1)在社会保障政策方面:坚持全覆盖、保根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

2)在医疗卫生政策方面:保根本、强基层、建机制要求,为群众提供平安有效、方便价廉的效劳。

六、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和社会工作实践的关系:前者对后者有重要影响,后者对前者有积极促进。

1)前者对后者的影响主要表达在:环境营造和具体制度建构;在人才队伍建立中表达在制度标准建立和能力建立两个方面。

2)后者对前者的影响主要靠:社会工作者具有“专家”和“基层实践者"双重角色。

第二章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立法规与政策

第一节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立的法规与政策

一、加强教育培训四点要求:1、统筹规划教育培训

2、切实加强人才职业道德建立(以人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效劳)

3、大力开展专业培训:三项工程;1)职业能力建立工程。2)高层次专业人才培养工程。3)

管理人才综合素质提升工程。两项培训:1)领导干部培训L2)下派基层干部和大学毕业

生培训。

4、大力开展专业教育

二、为了保证专业培训落到实处的四点要求:

要依托有条件的高校、干部学院、科研院所、培训机构、社会效劳机构开展工作。

耍分领域研究、开发社会工作培训课程和教材;

要加大社会工作培训师资队伍建立,打造一支专兼职结合、理论与实务水平较高的培训师资队伍。

要制定社会工作培训质量评估政策和指标体系,加强对培训机构的评估和监视。

三、推动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开发和专业人才使用的要求

1、研究制定岗位开发设置的政策措施(按照精简效能、按需设置、循序渐进的原那么)

2、以基层为重点配备。(城市、农村、少数民族聚居地)

3、明确相关事业单位岗位。

4、引导相关社会组织吸纳。

5、加大相关行政部门和群团组织使用。

6,建立人才流动机制。

7、建立和志愿者队伍联动效劳机制。(培育一支参与广、功能强、作用好的宏大志愿者队伍)

四、推进人才评价和鼓励工作:

1、建立健全人才评价制度。

1)以岗位职责要求为根底,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

2)完善职业水平评价制度。

3)不断提高职业素质和专业水平。

4)鼓励聘用持有职业证书的专业人才。

2、做好薪酬保障工作。

3、建立表彰奖励制度。(物质保障和精神奖励)

第二节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立中长期规划

一、建立的总体目标: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法规、政策和制度体系,造就一支构造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专业人

才队伍,使之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社会效劳需求。

分解为5个具体目标:

1、规模不断壮大。(到2021年,总量到达50万人,中级到达5万人,高级到达1万人。到孔

2021年,总量到达145人,中级到达20万人,高级到达3万人。)

2、构造不断优化。(区域、城乡、领域、专业、能力和年龄构造)

3、素质不断提升。

4、人才效能不断增强。

5、开展环境不断完善。

二、建立的主要任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效劳人才、管理人才和教育与研究人才。)

1、大规模开展效劳人才

1)开展目标:培养造就一支数量足、构造优、能力强、素质高的效劳人才队伍。

2)主要举措:

制订高层次人才培养方案;

将人才纳入国家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和高校毕业生基层培养方案;

实施住处系统建立工程,研发远程教育培训网络;

实施效劳标准化建立示范工程;

研究制定农村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开展政策。

2、大力培养管理人才

1)目标:社会工作行政和行业管理人才;社会工作机构管理人才;社会工作督导人才。

2)举措:依托各类培训机构,加大各类管理会和培养力度;

培养、引进展政管理人才;

3、加快培养教育与研究人才

1)目标:理论功底深、实务能力强,系统掌握国内外法规政策,能够推动外乡工作理论和政策实务开展、具备开展国际交

流合作能力的人才。

2)举措:纳入青年英才开展方案,组织实施培养引进工程;

大力培养适合部门需要、表达行业特色、满足领域需求的人才。

三、建立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目标

1、建立健全管理体制机制

目标:按照党管人才原那么,建立符合开展规划、表达中国特色的机制。

举措:坚持党管理人才原那么;

提供“一站式"效劳,形成以市场调节为根底的人才流动配置机制;

形成科学化、制度化、标准化的人才开展环境。

建立健全人才投入机制。

2、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政策

目标:以国家开展和社会需要为导向,以专业化、职业化为核心,不同学历层教育共同开展,专业和普及有机结合的培养政

策。

举措:合理配置教育培训资源;

学科专业体系建立;

完善继续教育制度。

3、建立健全人才评价政策

目标:坚持以职业道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以职业水平评价为根底,逐步完善符合国情、与国际接轨、科学合理的人才评

价政策。

举措:实施分类管理;

完善人才考核制度。

4、建立健全人才使用政策

目标:坚持以用为本原那么。

举措:建立健全使用政策措施;

加大人才使用力度;

促进专业人才流动政策;

5、建立健全人才鼓励保障政策

口标:以激发人才积极性、稳定人才队伍、充分实现人才价值为目标,综合运用物质鼓励和精神鼓励,建立健全有利于长期、

安心扎根基层、效劳一线的鼓励保障政策。

举措:建立健全人才薪酬保障机制;

将吸纳一定比例的人才,作为评估公益类社会组织的重要指标和政府购置效劳的重要条件。

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立的重点工程

1、职业能力建立工程

每年培训10000名中、高级职称人员,到2021年,对现有人员进展累计不低于480小时的培训。

2、人才综合素质提升工程

2021年,培养8万名社会工作机构管理人才;培养8万名专业督导人才。

3、教育与研究人才培养引进工程

2021年,建立500家社会工作专业重点实训基地;培养和引进3万名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300名博士,3000

“双师型"专业教师。

4、知识普及工程

2021年,完成领导干部社会工作知识轮训;

将社会工作课程列入高等学校公共根底课程范围,对相关专业学生进展社会工作通识教育。

5、社会主义新农村建立方案

到2021年,培育开展200个农村社会工作效劳站,至2021年根本实现重点县有一家社会工

作效劳站,带动培养5万名农村社会工作专业才。

6、效劳遥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方案

培养500名急需紧缺人才,每年组织选派1000名到遥远地区提供效劳。

7、人才培训基地和教材建立工程

基地建立原那么:按照分工明确、布局合理、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原那么。

2021年,重点扶持300家,其中国家层面开展50家。

8、民办社会工作效劳机构孵化基地建立工程

建立50个国家级民办基地,2021年,培育开展8万家民办社会工作效劳机构。

9、效劳标准建立示范工程

2021年,建立200个社会工作标准化示范地区、1000个示范单位和2000个示范社区。

第三节政府购置社会工作效劳的法规与政策

一、效劳的主体、对象和范围

主体:各级政府

对象: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企事业单位。

购置原那么:受益广泛、群众急需、效劳专业

范围:1)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入方案。

2)农村留守人员于发保I方案。

3)老年人、残疾人社会照顾方案。

4)特殊群众社会关爱方案。

5)受灾群众生活重建方案。

二、政府购置社会工作效劳的程序与监视管理

1、程序:1)编制预算

2)组织购置(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方式、单一来源采购方式)

3)签订合同

4)指导实施

2、监视管理6点要求:1)建立健全监视管理制度

2)切实加强过程监管

3)建立由购置方、效劳对象、及第三方组成的综合性评审机制。

4)坚持过程评估和结果评估、短期效果评估和长远效果评估、社会效益评估和经济效益评估相结合。

确保全面性、客观性、科学性。

5)将考评结果与后续政府购置效劳挂钩。

6)建立征信管理制度。

第四节推进民办社会工作效劳机构开展的法规和政策

一、一个总体目标:到2021年,在全国开展8万家管理标准、效劳专业、作用明显、公信力

强的民办社会工作效劳机构,有效承接政府社会效劳职能,满足人民群

众专业化、个性化的效劳需求。

二、完成管理制度三个措施:

1、改良登记式(应有三分之一以上的专业人才)

2、强化监视管理(年度检查、社会评估、绩效评价、信用建立)

3、推动信息公开(真实、准确、完整、及时)

三、加强民办社会工作效劳机构能力建立

1、内部治理能力(原那么:法人治理构造、遵守民间性、公益性、非营利性)

2、着力提升机构效劳水平

3、建立联系志愿者制度

4、加强民办党群组织建立

四、行业组织在民办社会工作中的作用:

1、支持社会工作行业组织开展

2、推进展业自律

3、积极做好行业效劳

五、建立健全支持保障体系

1、加快推进政府购置社会工作效劳

2、加大对民办机构扶持力度

3、鼓励社会力量支持和参与机构开展。

第三章我国社会救助法规与政策

第一节社会救助法规与政策的一般规定

一、社会救助制度的特点:托底线、救急难、可持续。

1、?社会救助暂行方法?的4个主要奉献:

1)构建了体系

2)加强了社会救助统筹协调

3)坚持城乡统筹开展

4)强化了家庭经济状况查询核心对机制

2、建立的原那么:公开、公平、公正、及时

3、协调机制:建立健全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会力量参与。

4、资金:专项管理、分账核算、专款专用。

5、信息管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信息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二、社会救助类型和社会力量参与者社会救助的规定

1、主要类型:低保、特困供养、受灾人员、教育、住房、就业、临时救助。

2、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

1)形式:捐赠、设立帮扶工程、创办效劳机构、提供志愿效劳。

2)享受的优惠政策:财政补贴、税收优惠、费用减免。

3)政府购置的方式:委托、承包、采购

4)社会工作的效劳内容:提供社会融入、能力提升、心理疏导

5)参与给予支持。

三、社会救助监视管理

1、申请的途径:可以先向社会救助经办机构和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

不服决定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

四、法律责任:

1、对符合的不予受理的

2、对符合的不予批准的

3、对不符合的予以批准的

4、泄露信息,造成后果的

5、丧失、篡改数据的

6、不按照规定提供相关效劳

7、有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行为的

处分形式:截留、挤占、挪用、私分的,由有关部门责令追回;

有违法所得,进展没收,给予处分,可处1倍以上3倍以下罚款。

治安管理处分和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节低保和特困救助法规与政策

一、低保法规与政策

1、低保对象资格:1)持有当地常住户口的居民

2)凡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低保标准

3)家庭财产状况符合当地人民政府规定条件的

不能计入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

1)连续三年以上(含三年)脱离家庭独立生活的宗教教职人员

2)在监狱、劳动教养场所内服刑、劳动教养人员;

3)省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根据本条原那么和有关程序认定的其他人员

2、低保的申请与审核

申请:以家庭为单位,户主向户籍所在地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提出书面申请。

可以单独提出申请的:1)困难家庭中丧失劳动能力且单独立户的成年重度残疾人

2)脱离家庭、在宗教场所居住三年以上(含三年)的生活困难宗教人员

人户别离的处理方式:1)同一市区的,在户籍地开具证明至现居住地申请

2)户主户籍地申请,其他成员开具户籍地未享受证明。

3)农业和非农业的,分别申请城市或农村低保。

低保申请者的家庭经济状况调查

1)家庭可支配收入:工资性收入

家庭经营净(纯)收入

财产性收入

转移性收入

其他应当计入家庭收入的工程

2)家庭财产:银行存款和有价证券

机动车辆、船舶

房屋

债权其他财产

3)调查时间:收到申请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每组调查人员不得少于2人。

4)调查的方式:信息核对、入户调查、邻里访问、信函索证、其他调查方式。

4、低保申请的民主评议:

1)评议时间:经济调查完毕后5个工作日内。

2)参加人数:村居代表人数不得少于参加评议总人数的三分之二。

3)程序:宣讲政策、介绍情况、现场评议、形成结论。

5、审核审批以及低保金发放

1)审批时间:公示期为7天,上报县级民政部门5个工作日内提出审批意见。(要按照不

低于30%的比例入户抽杳)不符合的在审批意见3日内书面通知。

2)可提高待遇人群:老年人、未成年人、重度残疾人、重病患者、其他生活困难人员。

3)发放时间:从批准之日起下月发放,以有异议的,重新调查后,20个工作日内审批。

每月10号前,不兴旺的农村,每季度初10日前。

6、低保动态管理

1)“三无”人员,有重病、重残疾家庭收入无变化的一年复核一次。

2)知道内较稳定的,半年复核一次。

3)不固定的,原那么上城市按月、农村按季复核。

二、特困人员供养法规与政策

1、定义: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

2、供养的内容与方式:1)提供根本生活条件

2)对生活不能自理的给予照料

3)提供疾病治疗

4)办理丧葬事宜

第三节受灾人员救助与医疗救助法规与政策

一、自然灾害救助原那么:以人为本、政府主导、分级管理、社会互助、灾民自救

工作制度: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领导负责制。

1)国家减灾委员会负责组织、领导、协调。

2)民政部门负责救助,承当具体工作。

3)有关部门做好相关工作。

二、救助准备工作

1、应急预案的内容:1)组织指挥体系及其职责

2)应急队伍

3)应急资金、物资、设备

4)预警预报和灾情信息的报告、处理

5)应急响应的等级和相应措施

6)应急救助和居民住房恢复重建措施

三、自然灾害的应急救助工作

1、预警响应措施:1)向社会发布躲避的警告,宣传避险常识和技能,提醒做好自救互救

2)开放场所、疏散、转移,实行有组织的避险转移

3)加强对易受危害的场所的平安保障

4)责成民政等部门做好根本生活救助准备。

2、发生时的应急响应措施:

1)立即向社会发布政府应对措施和公众防范措施

2)紧急转移安置受灾人员

3)紧急调拔、运输应急资金和物资,及时提供各项救助,保障根本生活。

4)抚慰受灾人员,处理遇难人员善后事宜

5)组织开展自救互救

6)分析评估灾情趋势和灾区需求,采取相应的救助措施

7)组织捐赠活动

四、自然灾害的灾后救肋工作

就地安置与异地安置、政府安置和自行安置相结合的方式,对其进展过渡性安置。

五、自然灾害的救助款物管理

1、县级以上财政部门、民政部门负责分配、管理并监视使用情况。

2、县级以上民政部门负责调拔、分配、管理物资。

六、救助中的法律责任

1、迟报、谎报、瞒报,造成后果的

2、未及时组织转移,在根本生活救助和组织恢复重建过程中工作不力,造成后果的

3、截留、挪用、私分款物的

4、不及时归还征用财产,未按规定给予补偿的

5、有滥用职权、玩忽职实、徇私舞弊的其他行为

七、医疗救助法规与政策

1、救助的对象:城市1)低保中未参加城镇职工根本医疗保险人员

2)已参加城镇职工根本医疗保险但个人负担仍然较重的人员和其他特殊困难群众

农村1)五保户、贫困户家庭成员

2)地方政府规定的其他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农民。

具体条件由地方民政部门会同财政、卫生部门制定,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

2、城市救助的条件:在扣除各项医疗保险可支付局部、单位应报销局部及社会互助帮困等后

1)救助的原那么:多方筹资、多种方式、量力而行

2)救助的形式:社会力量资助、城市医疗救助基金补助和医疗机构减免有关费用。

3、农村的救助形式:1)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地区,资助个人应负担的全部或局部

2)尚未开展的,对影响家庭根本生活的给予适当的救助

3)国家规定的特种传染病救治费用,按有关规定给予补助,原那么上不超过当地规定的医疗救助标准

4、城乡医疗救助的申请与审批程序

1)申请:城市向户籍所在地,农村是属地化管理原那么

2)核查:城市是街道办事处,农村是乡镇人民政府

3)审批:县级民政部门

5、基金的筹集和管理

1)管理和使用的原那么:公开、公平、公正、专款专用、收支平衡

2)筹集:在年初公共财政预算和彩票公益金中安排的资金

社会各界自愿捐赠的资金

救助基金形成的利息收入

按规定可用于的其他资金

6、基金的管理:年终结余资金可结转下年度继续使用,基金累计结余一般应不超过当年筹集

基金总额的15虬

第四节教育救助与住房救助法规与政策

一、教育救助法规与政策

(一)教育救助的含义、形式与标准

1、对象:义务教育阶段的低保、特困供养人员给予救助

在高中教育、普通高等教育阶段及不能入学承受义务教育的残疾儿童,给予适当救助

2、形式:减免相关费用、发放助学金、给予生活补助、安排勤工助学

(二)未成年人教育救助的对象和工作目标

1、对象:1)持有农村五保供养证的未成年人

2)属于城市"三无”对象的未成年人

3)持有低保证和农村特困户救助证家庭的未成年子女

4)其他规定是的

2、目标:1)对五保户和三无对象的,根本实现普通中小学免费教育

2)对低保和特困户的根本实现“两免一补”(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生活费)

高中阶段提供必要的学习和生活补助

二、住房救助法规与政策

1、住房救助的形式:配租公共租赁住房、发放住房租赁补贴、农村危房改造

2、申请:可经由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或者直接向县级人民政府住房保障部门

3、公共租赁住房定价机制:按照适当低于同地段、同类型住房市场租金水平确定。

第五节就业救助、临时救助与法律援助法规与政策

一、就业救助法规与政策

(一)就业救助的方法:贷款贴息、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培训补贴、费用减免、公益性岗位安置。

二、临时救助法规与政策

1、临时救助的总体要求:1)应救尽救;

2)适度救助;

3)坚持公开公正,做到政策公开、过程透明、结果公正;

4)坚持制度衔接,形成整合力;

5)坚持资源统筹,政府救助、社会帮扶、家庭自救有机结合。

2、临时救助的方式:发放临时救助金、发放实物、提供转介效劳

3、工作机制:1)建立“一门受理、协同办理”

2)加快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3)建立健全社会力量参与机制

4)不断完善资金筹集机制

4、保障措施:1)加强组织领导

2)加强能力建立(确保事有人管、责有人负)

3)加强监视管理

4)加强政策宣传

三、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的对象、形式与内容

1、形式:救助站救助,一般不超过10天

2、内容:1)提供符合食品卫生要求的食物

2)提供符合根本条件的住处

3)对在站内突发急病的,及时送医院救治

4)帮助与其亲属或者所在单位联系

5)对没有交通费返回其住所地或者所在单位的,提供乘车凭证

3、程序:1)提出救助需求(自愿原那么)

2)核实流浪乞讨人员的根本情况

3)救助站决定是否实行救助,并对属于救肋对象的及时安排救助

4)终止救助:救助期满的、提供虚假信息的、自愿放弃救助的、擅自离开的

四、法律援助法规与政策

(一)援助对象的范围:

1、代理:1)依法请求国家赔偿的

2)请求给予社会保险待遇或者低保的;

3)请求发给抚恤金、救济金的

4)请求给付赡养费、抚养费、扶养费的

5)请求支付劳动报酬的

6)主张因见义勇为行为产生的民事权益的

2、刑事辩护:1)犯罪嫌疑人在被侦查机关第一次讯问后或者采取强制措施之日起

2)公诉案件中的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亲属,自案件移送审查起诉之日起

3)自诉案件中的自诉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自案件被人民法院受理之日起

3、公诉:1)视力、听力、语言有障碍的残疾人或者未成年人

2)被告人可能被判处死刑

无须进展经济状况的审查

4、终止法律援助的情形:1)经济收入状况发生变化,不再符合条件的

2)案件终止审理或者已被撤销的

3)受援人又自行委托律师或其他代理人的

4)要求终止法律援助的

第四章我国特定人群权益保护法规与政策

第一节老年人权益保护的法规与政策

一、主要内容

目标: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一)家庭赡养与扶养

经济上的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

1、家庭赡养:1)护理与照料2)住房3)承包地4)精神慰藉

2、扶养与监护:1)扶养2)监护

3、婚姻

4、财产与继承

5、赡养协议

6、家庭养老政策支持

(二)社会保障

1、社会保险2,护理保障3、社会救助4、住房保障5、社会福利6、社会扶养7、保障措施

(三)社会效劳

1、开展目标:到2021年,全面建成以居家为根底、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

养老效劳体系。(城市、乡镇90%以上、农村60%以上建立站点,每千名老人35-40张床位)

2、主要任务:1)统筹规划开展城市养老效劳设施

加强社区效劳设施建立。(人均不少于0.1平方米)

综合发挥多种设施作用。

实施社区无障碍环境改造。

2)大力开展居家养老效劳网络

开展居家养老便捷效劳

开展老年人文体娱乐效劳

开展居家网络信息效劳

3)大力加强养老机构建立

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养老机构

办好公办保障性养老机构

开展公办养老机构改制试点

4)切实加强农村养老效劳

健全效劳网络

拓宽资金渠道

建立协作机制

5)繁荣养老效劳消费市场

拓展养老效劳内容

开发老年产品用品

培育养老产业集群

6)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效劳相结合

推动医养融合开展

健全医疗保险机制

3、政策措施:1)完善投融资政策

2)完善土地供给政策

3)完善税费优惠政策(非营性的免征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对营利性的要减半)

4)完善补贴支持政策(彩票公益金将50%以上用于)

5)加快推进政府购置养老效劳工作

原那么:坚持需求导向,注重创新机制;坚持政府引导,培育市场主体;坚持标准操作,注重绩效评估;

坚持体制创新,完善政策体系。

工作内容:明确购置主体、界定承接主体、确定购置内容、

6)完善人才培养和就业政策

7)鼓励公益慈善组织支持养老效劳

(四)社会优待

1、社会效劳优待(办理各项事项时真实意思进展询问并依法优先办理)

2、法律效劳优待

3、医疗效劳优待

4、公共效劳优待(效劳行业对其免费开放,农村不承当兴办公益事业的筹劳义务)

(五)宜居环境

1、宜居环境规划、建立

(六)参与社会开展

1、尊重老年人意见

2、为老年人参与社会开展创造条件

3、维护老年人收入和劳动平安

4、开展老年人教育

5、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

二、老年人权益保障的法律责任

(一)家庭和社会成员责任

1、家庭纠纷处理:可以申请人民调解委员会或者其他组织进展调解,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对追索赡养

费或者扶养费的,可以依法裁定先予执行)。

第二节妇女权益保护的法规与政策

一、主要内容

(一)政治权利

1、参与公共事务管理

2、选举和被选举权

3、妇女干部培养与选拔

(二)文化教育权益

1、教育时机平等

2、教育权利保障

3、继续教育和职业教育

4、文化权利平等

(三)劳动与社会保障权益

1、女职工录用(不得在合同中限制女职工结婚、生育内容)

2、薪酬待遇和职务晋升

3、劳动保护(经期、孕期、产期、哺乳期四期受保护)

4、社会保障

(四)财产权益

1、土地承包

2、财产继承

(五)人身权利

1、人身自由权(非法搜瓷妇女的身体)

2、生命安康权(不得歧视被拐卖、绑架的妇女)

3、防止性侵害

4、人格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肖像权)

(六)婚姻家庭权益

1、婚姻自主权

2、反家庭暴力

3、家庭财产权

4、子女监护权

5、生育权

二、妇女权益保护的法律责任

(-)维护合法权益的方式:依法调解、申请仲裁、公安机关依法处分、法院诉讼、法律援助或司法救助

第三节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法规与政策

一、主要内容:1、生存权(最根本的权利)

2、开展权(在营养、衣着和住房方面)

3、受保护权(家庭、社区、社会组织和整个社会)

4,参与权(参加社会生活并通过发表言论和采取行动对其产生影响的权利)

5、受教育权

二、保障未年人权益的方法

(-)家庭保护

1、监护和抚养

2、关爱与引导

3、教育培养

4、民主尊重

(二)学校保护(教育权、开展权、受尊重权、参与权)

1、实施素质教育

2、关爱与尊重

3,开展成长教育

4、确保安康与平安

5、对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学生实施专门教育

(三)社会保护

1、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2、维护受教育权

3、为未成年人提供多样化的活动场所

4、为未成年人提供丰富安康的文化产品

5、预防网瘾

6、为未成年人提供平安的消费和娱乐产品

7、净化未成年人的生活环境

8、为未成年人实施特殊的劳动保护

9、尊重未成年人的隐私

10、保护未成年人的人身与生命平安

11、为特殊需要的未成年人提供社会救助

12、加强卫生保健与预防疾病

13、支持鼓励开展幼儿教育

14、保护未成年人的智力成果与名誉权

15、为完成义务教育不再升学的未成年人提供职业教育

(四)司法保护

1、及时审理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案件

2、对司法活动中的未成年人提供法律援助或司法救助

3、在继承与离婚案件中保护未成年人的继承权和受遗赠权

4、依法强化父母或监护人与抚养责任

5、涉及未成年人的案件审理适应未成年人身心开展特点

6、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那么

三、未成年人不良行为和犯罪的预防与矫治

(一)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教育

1、内容:I)加强理想、道德法制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

2)对于到达义务教育阶段的,要树立遵纪守法和防范违法犯罪的意识。

2、责任人: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司法行政部门、共青团、少先队、职教机构、用人单位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

居委会、父母、监护人。

(-)对不良行为的预防

1、不良行为:1)旷课、夜不归宿

2)携带管制刀具

3)打架斗殴、辱骂他人

4)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

5)偷窃、成心毁坏财物

6)参与赌博或者变相赌博

7)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

8)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

9)其他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

2、措施:1)教育与监控;

2)学校教育与管理

3)社会环境监控与管理

4)传媒与出版物管理

(三)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

1、严重不良行为:I)纠集他人结伙滋事、扰乱治安

2)携带管制刀具、屡教不改

3)屡次拦截殴打他人或者强行索要他人财物

4)传播淫秽的读物或者音像制品等

5)进展淫乱或者色情、卖淫活动;

6)屡次偷窃

7)参与赌博、屡教不改

8)吸食、注射毒品

9)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2、矫治工作:1)工读学校矫治(父母、监护人,原所在学校提出申请)

2)司法矫治(未满14周岁,予以训诫;未满16,责令严加管教,必要时,依法收容教养)

3)社会包容

(四)对重新犯罪的预防

1、案件不公开审理和报道

2、分别关押、分别管理、分别教育

3、开展法制教育、义务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

4、社会帮教和权利维护

(五)预防其犯罪的法律责任

1、父母或其他监护人

2、公安机关的工作人员

3、出版者

4、销售者

5、传播者

6、营业性场所

7、教唆、胁迫、引诱者

四、孤儿和流浪未成年人的保护与安置

(一)孤儿安置

I、亲属抚养

2、机构养育

3、家庭寄养

4、依法收养

(二)根本权益保障

I、建立根本生活保隙制度

2、医疗康复保障水平

3、落实教育保障政策

4、扶持成年后就业

5、加强住房保障和效劳

(三)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

1、原那么:权益保护优先、救助保护和教育矫治并重、源头预防和综合治理、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

第四节残疾人权益保护的法规与政策

一、主要内容

(一)康复

I、总体方针:从实际出发,将现代康复技术与我国传统康复技术相结合;以社区康复为根底,康复机构为骨干,残疾人家

庭为依托;以实用、易行、受益广的康复内容为重点。

(二)教育

(三)劳动就业

I,就业方式方面:实行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针,采取优惠政策和扶持保护措施,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多种形式,使其

普及、稳定、合理。

集中使用全日制工作的,应当占总数的25%以上,安排比例不低于总数的1.5%。

2、就业促进方面;

3、就业保护和培训方面

(四)文化生活

(五)社会保障

1、残疾人供养和托养

I)体系建立方面:坚持政府主导,加大财政投入,改善残疾人托养效劳根底设施条件,要通过民办公务、公建民营、政府

补贴、购置效劳等多种方式,满足残疾人多层次、多元化的需求。

2)制度保障方面:保障民办机构在政策知情和信息、数据等公共资源共享方面同公办享受同等权益。

3)政策扶持方面:①要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并且鼓励通过社会募集等多种渠道筹措

②完善土地政策;要落实相关税收和价格政策

③要加强对其金融支持

④要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个人进展捐赠

⑤要加强对民办机构的技术支持和援助力度

(六)无障碍环境

1、建立和改造要符合残疾人的实际需要

2、国家采取措施,为残疾人信息交流无障碍创造条件

3、公共效劳机构和公共场所应当创造条件

4、组织选举部门应当为残疾人参加选举提供便利。

(七)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

1、任务目标:到2021年,稳定实现不愁吃、不愁穿,全面保障平等享受根本医疗、根本养老、教育、住房和康复效劳。家

庭收入到达或接近当地平均收入水平,根本公共效劳覆盖并不断提高水平,生存有保障、生活有尊严、开展

有根底。

第五章我国婚姻家庭法规与政策

第一节婚姻家庭关系法规与政策

(一)结婚的条件

I、必备条件:1)双方完全自愿:是双方而不是一方;是双方本人;是双方完全自愿

2)必须到达法定婚龄

3)必须符合一夫一妻的根本原那么

2、制止条件:I)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结婚

2)制止特定疾病的人结婚

(二)结婚的程序

1)申请2)审查3)登记(一方当事人常住户口地婚姻登记机关)

(三)无效婚姻和可撤销婚姻

1、无效婚姻(违反公益要件):1)违反一夫一妻制

2)当事人为制止结婚的亲属关系

3)患有制止结婚疾病

4)未到法定婚龄

请求权人;婚姻当事人及利害关系人

1)重婚的:当事人的近亲属或基层组织

2)未达婚龄:未达婚龄的近亲属

3)制止亲属关系的:当事人的近亲属

4)制止疾病的:患病者共同生活的近亲属

无效婚姻的机关:法院

程序:不适用调解,假设涉及财产分割和子女抚养,可以调解。

法律后果:①不产生婚姻的法律效力

②效力均采取溯及既往的原那么

③不得侵害当事人的财产权益

④子女受法律保护,适用法律关于父母子女的规定

2、可撤销婚姻(违反私益要件)

1)请求权人:只能是受胁迫一方的婚姻关系当事人本人。

2)请求权期间:自结婚登记之日起一年内提现;

限制人身自由的,自恢复自由之日起一年内

3)宣告机关和程序:可向婚姻登记机关或人民法院

请求撤销婚姻的应当适用简易程序或普通程序

(四)事实婚姻

1、区别:是否办理了结婚登记手续是首要标志

2、1994年2月1日以前:符合结婚实质要件的,按事实婚姻处理。

1994年2月1日以后:1)在案件办理前,补办结婚手续的认可,效力按实质要件时起算

2)不补办的,按同居关系处理

二、家庭成员间的权利义务

(-)夫妻关系: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财产附属于人身关系)

1、权利和义务

1)姓名权(子女可选取其他直系长辈血亲的姓氏、扶养人姓氏、有不违反公序良俗的)

2)职业、学习和社会活动自由权

3)婚姻住所决定权

4)日常家事代理权

5)方案生育义务

6)扶养的权利义务:①包括经济上相互供养、生活上相互扶助

②存在的人身关系,不得转让、处分或抵销

③既是权利主体又是义务主体

④一方不履行,要求对方付给扶养费的权利。

7)继承权

2、夫妻财产制

1、发生根据:分为法定财产与约定财产

2、内容:1)共同财产制:一般、动产及所得、所得、劳动所得

2)分别财产制

3)剩余共同财产制

3、原那么:有约定,从约定;无约定,从法定。

(二)父母子女关系

1、种类:1)自然血亲的父母子女关系

2)拟制血亲的父母子女关系:收养关系、抚养教育关系

2、相互权利义务

1)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2)父母对未成年子女有保护和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3)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

4)父母子女之间有相互继承遗产的权利

三、婚姻解除的条件、程序与法律后果

(-)登记离婚

1登记离婚的条件:1)双方自愿离婚

2)双方对子女和财产问题己有适当处理

(二)诉讼离婚

1,法定标准:1)感情确已破裂,应当进展调解

2)感情确已破裂的例示性规定

①重婚或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

②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

③有赌博、吸毒等恶习屡教不改的

④因感情不和分居满二年的

2、程序:调解:1)双方达成和好协议

2)双方达成离婚协议

3)协议不成,调解无效,人民法院应依法作出判决。

判决

3、两项特别规定:

1)现役军人的配偶要求离婚,须征得军人同意,但军人一方有重大过错的除外

2)关于女方在特殊情况下离婚的特别规定:怀孕期间、分娩后一年内或中止妊娠后六个月内

(三)离婚的法律后果

1、对夫妻的法律后果

(1)在夫妻身份关系上的后果

①夫妻身份消失

②相互扶养的权利义务终止

③夫妻继承权丧失

(2)夫妻财产关系上的后果

①共同财产的分割:男女平等;保护子女和女方权益;不损害国家、集体和他人利益;照顾无过错一方;有利于生产

和方便生活。

②夫妻对外债务的清偿。

③离婚家务补偿。

2、离婚对子女的法律后果

1)离婚后的子女抚养归属:哺乳期跟母亲;法院根据子女的权益和双方的具体情况判决;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子女,考

虑其意见。

2)抚育费的负担:有固定收入的20%-30乐最高不超过50%

3)期限:至18周岁

4)给付方法:定期或一次性,可金钱或实物。

5)离婚后的探望权问题。

3、离婚救济制度

1)离婚经济帮助制度条件•:要求帮助的一方必须是生活确有困难又无力自行解决的;

经济帮助仅限于离婚时;

提供帮助的一方必须有负担能力。

方式:短期或一次性的帮助,确有必要的可长期的帮助。

2)离婚损害赔偿制度

构成要件:①有损害事实

②配偶一方有法定过错

③过错行为须与损害事实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④离婚损害赔偿仅限于离婚时,不离婚那么不适用

⑤请求权人无过错

四、婚姻违法行为的法律贡任及对受害人的救助措施

(-)救助措施的种类:

1、劝阻

2、调解:1)调解应当在当事人自愿、平等的根底上进展,不得强制调解

2)应当查明事实、分清是非、不得违反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

3)尊重当事人的权利,不得阻止依法通过仲裁、行政、司法等途径维护权利

3、制止

(二)侵害家庭成员权益的法律责任

1、民事责任:1)停顿侵害(侵权行为)

2)排除阻碍(家庭成员财产所有权的保护)

3)消除危险

4)返还财产

5)恢复原状

6)赔偿损失

7)消除影响、恢复名誉

8)赔礼抱歉

9)丧失监护权

10)丧失继承权

11)中止探望权

12)解除收养关系

2、刑事责任

3、行政责任

第二节收养关系法规与政策

(一)成立的条件

被收养人的条件:1)丧失父母的孤儿

2)查找不到父母的弃婴和儿童

3)生父母有特殊困难无力抚养的子女

2、送养人的条件:1)孤儿的监护人

2)社会福利机构

3)有特殊困难无力抚养子女的生父母

收养人的条件:1)无子女

2)有抚养教育被收养人的能力

3)未患有在医学上认为不应当收养子女的疾病

4)年满30周岁

5)只能收养一名子女

4、收养人的特殊要求:1)男性收养女性的,年龄相差40周岁以上

2)规定有配偶者收养子女须夫妻共同收养

5、必须成立收养关系的合意:收养年满10周岁以上未成年人的,应当征得被收养人的同意。

(二)特殊收养关系成立条件

1、收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的子女:1)可以不受被收养人不满14周岁的限制

2)华侨收养,还可以不受无子女的限制

2、收养孤儿、残疾儿童或查找不到父母的弃婴和儿童的:可不受无子女和收养1名的限制

(三)收养成立的程序

1、办理收养登记是成立的必经程序,收养关系自登记之日起成立。(收养协议和收养公证取决于当事人意愿)

2,办理机关:民政部门

二、收养关系的法律效力

(一)收养的有效:1、收养的拟制效力

2、收养的解消效力

(二)收养行为的无效

1、原因:1)行为人不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2)当事人成立收养行为的意思表示不真实

3)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收养行为无效

2、确认无效的程序:1)收养登记机关依行政程序确认

2)人民法院确认收养无效,以判决形式确认无效

3、法律后果:追溯至收养关系成立之时自始无效。

三、收养解除的条件与程序

(-)协议解除

1、条件:1)双方当事人达成解除收养关系的合意

2)双方当事人必须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3)有关的财产和生活等问题达成协议

(二)诉讼解除

I、条件:1)养子女未成年的解除

2)养子女成年的解除

2、程序:应当进展调解,无效的,依法判决准予解除或不准解除

四、收养解除的法律效力

I、身份上的效力:1)养子女与养父母关系终止

2)养子女与养父母的近亲属关系终止

3)未成年养子女与生父母及其近亲属的权利义务自行恢复

4)成年养子女与生父母是否恢和权利义务关系由双方协商确定

2、其他效力

1)成年养子女对养父母给付生活费和经济补偿

2)生父母对养父母的经济补偿

第三节财产继承法规与政策

一、继承的种类及法律关系

I、种类:1)法定继承与遗嘱继承

2)本位继承、代位继承和转继承

2,继承的主体:1)权利的主体:继承人

2)义务的主体:被继承人以外的其他所有人

3、内容:1)依法享有的权利

2)继承法律关系义务主体依法应履行的义务

4、客体:被继承人遗留的遗产

1)遗产的特点:①时间上的限定性,必须是死亡时遗留的财产

②内容上的财产性,包括财产和财产权利

③范围上的限定性,个人所有的财产

④性质上的合法性,自然人拥有的合法财产

二、继承权的丧失、承受和放弃的法律规定

(一)继承权的丧失

1、原因:1)成心杀害被继承人的

2)为争夺遗产而杀害其他继承人的

3)遗弃被继承人或者虐待被继续人情节严重的

4)伪造、篡改或者销毁遗嘱,情节严重的

2,丧失的种类:1)相对丧失

2)绝对丧失

(二)继承权的承受的放弃

承受的方式:1)书面或口头明确作出

2)默示方式:分割前未声明放弃的,视为默示承受继承

2、继承权放弃的方式:1)书面形式

2)本人成认或有充分证据证明的,可认定有效

3、放弃的时间:遗产处理前作出放弃继承的表示

三、法定继承的法律规定

(一)法定继承人的范围和顺序

1、范围:1)配偶

2)子女

3)父母

4)兄弟姐妹

5)祖父母、外祖父母

6)符合法定条件的丧偶儿媳、女媚

2、顺序:1)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丧偶儿媳和女婿

2)第二顺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二)代位继承和转继承

1、代位继承:只适用于法定继承

2,转继承:I)被继承人死亡时发生的继承关系

2)继承人的遗产由他自己的继承人继承

四、遗嘱继承的法律规定

(一)遗嘱的订立

1、内容:1)指定继承人或受遗赠人

2)明确遗产的名称、数量,指定遗产的分配方法和份额

3)规定遗嘱继承人、受遗赠人的附加义务

4)指定补充继承人

5)指定遗嘱执行人

2、形式:1)公证遗嘱(最有力、最可靠的形式)

2)自书遗嘱

3)代书遗嘱(应当有两个以上见证人在场见证)

4)录音遗嘱(应当有两个以上见证人在场见证)

5)口头遗嘱(应当有两个以上见证人在场见证)

(二)效力

1、有效条件:1)立遗嘱人必须具有遗嘱能力

2)遗嘱必须是遗嘱人的真实意思表示

3)遗嘱的内容必须合法

4)遗嘱符合法定形式

5)遗嘱不得取消缺乏劳动能力又无生活来源的法定继承人必要的继承份额

2、无效的条件:1)无遗嘱能力的人所立遗嘱

2)受胁迫、受欺诈所立的遗嘱

3)伪造的遗嘱

4)被篡改的遗嘱

5)遗嘱没有对缺乏劳动能力乂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保存必要的遗产份额,对应当保存的必要份额的处分

无效。

6)遗嘱人处分不属于自己财产的局部内容无效。

(四)遗崛的变理、撤销和执行

I、撤销:1)用一定的方式声明撤销原遗嘱

2)以立新遗嘱的方式使原遗嘱丧失法律效力

五、遗赠和遗赠扶养协议的法律规定

(-)遗赠

1、条件:1)遗赠人须有遗嘱能力

2)遗赠必须是遗赠人的真实意思表示

3)遗赠的内容必须合法

4)遗赠人不能侵犯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的合法权益

5)受遗赠人后于遗赠人死亡

(二)遗赠扶养协议

1、效力:1)具有最优先适用的法律效力

2)内部效力

六、遗产处理的法律规定

(一)继承的开场

1、开场的时间:1)自然死亡

2)宣告死亡(下落不明满四年,意外事故发生之日起满两年,战争完毕之日起计算。)

2、地点:1)被继承人生前的最后住所地

2)主要遗产所在地

(二)遗产的分割

分割的原那么:I)先遗嘱继承,后法定继承

2)保存胎儿继承份额的原那么

3)互谅互让、协商侵害的原那么

4)兼顾被继承人的具体情况和发挥遗产效用的原那么

(三)被继承人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