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适宜技术穴位贴敷_第1页
中医适宜技术穴位贴敷_第2页
中医适宜技术穴位贴敷_第3页
中医适宜技术穴位贴敷_第4页
中医适宜技术穴位贴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穴位贴敷法中医适宜技术1中医适宜技术穴位贴敷5/7/2024【概述】

腧穴敷贴法是指在某些穴位上敷贴药物,通过药物和穴位的共同作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其中某些带有刺激性的药物(如毛垠、斑蟊、白芥子、甘遂、蓖麻子等)捣碎或研末敷贴穴位,可以引起局部发泡化脓如“灸疮”,则又称为“天灸”或“自灸”,现代也称发泡疗法。2中医适宜技术穴位贴敷5/7/2024

若将药物贴敷于神阙穴,通过脐部吸收或刺激脐部以治疗疾病时,又称敷脐疗法或脐疗。如:小儿脐贴若将药物贴敷于涌泉穴,通过足部吸收或刺激足部以治疗疾病时,又称足心疗法、脚心疗法或涌泉疗法。3中医适宜技术穴位贴敷5/7/2024作用原理及特点

腧穴敷贴法既有穴位刺激作用,又通过皮肤组织对药物有效成分的吸收,也就是中药透皮作用,发挥明显的药理效应,因而具有双重治疗作用。药物经皮肤吸收,极少通过肝脏,也不经过消化道,可避免肝脏及各种消化酶、消化液对药物成分的分解破坏,从而使药物保持更多的有效成分,更好地发挥治疗作用;4中医适宜技术穴位贴敷5/7/2024

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因药物对胃肠的刺激而产生的一些不良反应。因此,本法可以弥补药物内治的不足。除极少有毒药物外,本法一般无危险性和毒副作用,较为安全、简便,对于衰老稚弱者、药入即吐者尤宜。腧穴敷贴法与现代医学的“透皮给药系统”有许多相似之处,随着现代医学“透皮给药系统”研究的不断深入,中药透皮治疗与经络腧穴相结合,将为中医外治法开拓广阔的前景。5中医适宜技术穴位贴敷5/7/2024一、敷贴药物6中医适宜技术穴位贴敷5/7/2024(一)药物的选择

凡是临床上有效的汤剂、丸剂,一般都可以熬膏或为研末用作腧穴敷贴。与内服药物相比,敷贴用药有以下特点:

1、应有通经走窜、开窍活络之品。现在常用的这类药物有冰片、麝香、丁香、花椒、白芥子、姜、葱、蒜、肉桂、细辛、白芷、皂角、穿山甲等。7中医适宜技术穴位贴敷5/7/20242、多选气味俱厚之品,有时甚至选用力猛有毒的药物,如生南星、生半夏、川乌、草乌、巴豆、斑蟊、附子、大戟等。8中医适宜技术穴位贴敷5/7/20243、选择适当溶剂调和敷贴药物或熬膏,以达药力专、吸收快、收效速的目的。醋调敷贴药,而起解毒、化瘀、敛疮等作用,虽用药猛,可缓其性;酒调敷贴药,则有行气、通络、消肿、止痛作用,虽用药缓,可激其性;油调敷贴药,可润肤生肌。常用溶剂有水、白酒或黄酒、醋、姜汁、蜂蜜、蛋清、凡士林等。还可针对病情应用药物的浸剂作溶剂9中医适宜技术穴位贴敷5/7/2024(二)药物的制作

凡是临床上有效的汤剂、丸剂,一般都可以熬膏或研末用作腧穴敷贴来治疗相应疾病。

1、丸剂将药物研成细末,用水或蜜或药汁等拌和均匀,制成圆形大小不一的药丸,贮存备用。10中医适宜技术穴位贴敷5/7/2024

2、散剂将药物研成细末,填放脐部进行治疗。

3、糊剂将药物研成细末,酌情使用水、醋、酒、鸡蛋清或姜汁等,调成糊状,摊敷腧穴,外盖纱布,胶布固定。11中医适宜技术穴位贴敷5/7/2024

4、膏剂将所选药物制成外贴膏药或软膏。

5、饼剂将药物研成细末,加适量的水调拌均匀,制成大小不等的药饼,敷贴局部或腧穴,外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或将新鲜的植物的根茎、茎叶等捣碎,制成药饼,烘热后敷贴腧穴。12中医适宜技术穴位贴敷5/7/2024二、操作方法13中医适宜技术穴位贴敷5/7/2024(一)选穴处方

腧穴敷贴法是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通过辨证选取敷贴的穴位。腧穴力求少而精。此外,还应结合以下选穴特点:

1.选择病变局部的腧穴敷贴药物。

2.选用阿是穴敷贴药物。

3.选用经验穴敷贴药物,如吴茱萸敷贴涌泉穴治疗小儿流涎,威灵仙敷贴身柱穴治疗百日咳等。

4.神阙穴和涌泉穴为常用腧穴。14中医适宜技术穴位贴敷5/7/2024(二)敷贴方法

根据所选穴位,采取适当体位,使药物能敷贴稳妥。贴药物之前,定准穴位,用温水将局部洗净,或用乙醇棉球擦净,然后敷药。也有使用助渗剂者,在敷药前,先在穴位上涂以助渗剂或将助渗剂与药物调和后再用。15中医适宜技术穴位贴敷5/7/2024

对于所敷之药,无论是糊剂、膏剂或捣烂的鲜品,均应将其很好地固定,以免移动或脱落,可直接用胶布固定,也可先将纱布或油纸覆盖其上,再用胶布固定。目前有专供敷贴穴位的特制敷料,使用固定都非常方便。16中医适宜技术穴位贴敷5/7/2024

对于所敷之药,无论是糊剂、膏剂或捣烂的鲜品,均应将其很好地固定,以免移动或脱落,可直接用胶布固定,也可先将纱布或油纸覆盖其上,再用胶布固定。目前有专供敷贴穴位的特制敷料,使用固定都非常方便。17中医适宜技术穴位贴敷5/7/2024冬病夏治贴敷法示意图18中医适宜技术穴位贴敷5/7/2024蒜泥贴敷法示意图19中医适宜技术穴位贴敷5/7/2024三、临床应用20中医适宜技术穴位贴敷5/7/2024(一)适应范围

本法适应范围相当广泛,既可治疗某些慢性病,又可治疗一些急性病症。治疗病症主要有:感冒、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性关节炎、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神经衰弱、胃下垂、胃肠神经官能症、腹泻、冠心病心绞痛、糖尿病、遗精、阳萎、月经不调、痛经、子宫脱垂、牙痛、口疮、小儿夜啼、厌食、遗尿、流涎等。此外,还可用于防病保健。

21中医适宜技术穴位贴敷5/7/2024(二)处方示例

1、面神经麻痹取穴:病变局部穴位,如下关、颊车等。用法:将新鲜马钱子用清水浸泡3~5天待用。使用时将马钱子外衣剥去,并用手术刀片将其切成0.1厘米薄片,放在风湿膏或普通胶片上,敷贴在患侧下关、颊车等穴位处。6~7天更换1次,一般敷贴4~5次可治愈。临床上也可将马钱子研为细末敷贴穴位。一般取药粉0.2克(每穴用量),撒于消炎镇痛膏或胶布中央,敷于面部患侧穴位上,每次敷贴5天,至痊愈。注意:马钱子有毒,少数人引发过敏现象应慎用。22中医适宜技术穴位贴敷5/7/20242、支气管哮喘取穴:定喘,肺俞,心俞,膈俞(皆双侧)。药物:炙白芥子21克,元胡21克,甘遂12克,细辛12克。23中医适宜技术穴位贴敷5/7/2024用法:将上药共研细末,制成散剂,装塑料袋中备用。以上为1人3次用药量,在夏季三伏天使用。使用时每次用1/3的药面,加生姜汁调成糊状,并加麝香少许,分别摊在8块直径约5厘米的油纸(或塑料布)上,贴敷于肺俞、心俞、膈俞处,最后用胶布固定。一般贴敷6~8小时,如果敷后局部有烧灼疼痛难忍感,可提前取下。如果局部只有发痒、发热等感觉,可多贴敷几个小时,或等药物干燥后再取下。每隔10天贴敷1次,即初伏、中伏、末伏各1次,1年共敷贴3次。一般连续敷贴3年。24中医适宜技术穴位贴敷5/7/20243、口疮取穴:涌泉(双)。用法:将吴茱萸研为细末,贮瓶备用。贴敷时取药末10克,加入鸡蛋清或醋适量,调如糊膏状,分别敷于双侧涌泉穴,包扎固定即可。每次敷贴12~24小时,每日1次。亦可将吴茱萸末用鸡蛋清调和为丸如蚕豆大,分贴于双侧涌泉穴,胶布固定即可。每穴每次贴药1丸,每2天敷贴1次25中医适宜技术穴位贴敷5/7/2024(三)注意事项

1.凡用溶剂调敷药物,需随调配随敷贴,以防蒸发。

2.若用膏药贴敷,在温化膏药时,应掌握好温度,以免烫伤或贴不住。

3.对胶布过敏者,可改用无纺布制品或用绷带固定敷贴药物。26中医适宜技术穴位贴敷5/7/2024

4.对刺激性强、毒性大的药物,敷贴穴位不宜过多,敷贴面积不宜过大,敷贴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发泡过大或发生药物中毒。

5.对久病体弱消瘦以及有严重心脏病、肝脏病等的患者,使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