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课例评析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1页
《石钟山记》课例评析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2页
《石钟山记》课例评析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3页
《石钟山记》课例评析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4页
《石钟山记》课例评析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石钟山记》课例评析最近,在盐城市高中生阅读素养提升的主题研讨活动中,特级教师李仁甫开设了一节示范课《石钟山记》[1]。这节课给人的印象是,开场有情趣,过程有精彩,煞尾有余味,而过程的精彩又突出表现在“不可预约性”上。那么李老师课堂上的这种“不可预约的精彩”何以能够呈现?经过反复回味,笔者终于发现,这是与他融“乐学文化”之精髓、串批判思维之主线、施灵动助学之策略、扣学科特有之属性等做法分不开的。一、融“乐学文化”之精髓从明代安丰大儒、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算起,上课所在地——安丰中学的“乐学文化”可谓传承久远。从关注网络到留意校园,李老师对安丰中学“乐学文化”颇为用心。他巧妙地借助上课地点——报告厅玻璃门上的“乐学”标识开启课堂。虽是即时生成,但显然他不只是把“乐学”当作一个术语,而是带着好奇心向学生求证,使得开场富有情趣。师:当登陆安丰中学网站而看到“乐学文化”四字时,特别是现在我又发现这个报告厅玻璃门上写着“乐学”二字时,……但我感到好奇,“乐学”在你们的课堂上会呈现出一种什么样的学习场景?…………师:能做到这一点,确实表明你们在课堂上乐学;不过,我希望境界再提升一点,你们不仅仅是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还能提出自己的问题,甚至大胆质疑,然后展开交流。…………师:对,乐于举手。到现在为止,我终于明白“什么叫乐学”了——乐于思考,乐于表达,乐于交流,乐于提问,是不是?为了让“乐学文化”具化为课堂表现,他让学生结合实践,畅谈自己对“乐学”内涵的理解。在逐步挖掘、辨析、补充、完善后,他与学生达成共识:“乐学”的最高境界乃是大胆质疑,展开交流。如此一来,师生便在共识基础上互动开来。有人也许认为这一环节似乎多余,挤压了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殊不知李老师并未就此罢手。师:此前,你们的吴老师跟你们一起学了一堂课《石钟山记》。所以,此时此刻,站在这里,我感到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跟吴老师并肩作战。不,不是并肩,而是站在吴老师的肩膀上,站了巨人的肩膀上!感谢吴老师为这堂课付出辛勤的劳动,感谢她的精彩铺垫!(师鞠躬,生鼓掌)下面我们正式上课!吴老师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人,是李老师和学生间的纽带。对吴老师的赞誉,不仅快速消除了师生间的陌生感,也使课堂氛围顿时活跃起来。这样的开场,确实起到情趣横生的效果。其实,这何尝又不是他倡导的“生成课堂”自带的“乐学文化”之体现呢?师:……现在请同学们把课本打开浏览,思考片刻。(众思考)课堂的“乐学模式”正式开启,此时此刻同学们正愉快地思考!我想,很快就会有同学愉快地举手,愉快地发言。“愉快”是“乐学”的外化,李老师认为“乐学离不开乐教”,这恰与他寓教于乐的风格相融相生。师:其他同学有没有补充?“乐学”境界到了最后,就是发现,就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众在用心思考)哦,这位同学发现了,请发言!生8:我觉得,噌吰之声是从空间相对要大的“穴罅”中发出的,而窾坎镗鞳之声是从空间相对要小的“窍”中发出的。师:分析得很有道理!如果我是物理老师,我要为你点赞!……生9:(举手)“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这说明噌吰之声大,窾坎镗鞳之声仅仅是应和、伴奏。师:你说得也有道理,你乐感很好,以后有可能会成为音乐家。……受李老师启发,学生饶有兴趣地从不同角度对“噌吰之声”和“窾坎镗鞳之声”的大小进行辨析、分析、查证。不难想象,学生专注于此的心理与神情是多么的美妙!我认为,乐于思考是“乐学文化”的第一要素。因为只有乐于思考了,“乐学”才算是真正的开始。生10:(举手)“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师:关键句在哪里?生10:“大声发于水上”。师:……此处应该有掌声,掌声给这位同学!(鼓掌)我们安丰中学的同学真聪明,在“乐学”之中,在不断碰撞之中,多角度地解决了一个难题。……不断地碰撞,不断地发现,不断地建构。这种因乐于分享、交流而引发的跌宕效应,吸引了一个又一个学生参与到课堂思考与研讨中来。而其后的获得感则是对乐学者最好的馈赠,激励他们将“乐学”进行到底。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自然是事半功倍。师:……同学们,现在你们有没有疑问?记得一开始谈“乐学”,你们答应老师会在课堂上主动提问,提出属于自己的问题。现在提问的机会到了!(师期待,生思考)跟苏老师学了批判性思维,能否现学现用?生20:(举手)苏老师,你为什么不会像士大夫那样“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而要亲身考察呢?在活动二中,李老师以乐学的最高境界激励学生大胆质疑,快乐分享。尽管受时间限制只有两个学生进行质疑,但援引自文本外的三则材料,还是吸引了所有学生的高度关注。一番阅读与感悟后,学生“乐学”指数飙升,心中也许顿生“原来亦可如此”之慨。确实,李老师将“乐学文化”具化为教学实践,融“乐学文化”之精髓于课堂教学之中的做法是本节课的一大特色。二、串批判思维之主线整节课中,李老师先后创设了“跟苏老师学批判性思维”“像苏老师那样具有批判性思维”两个情境,并虚拟了读者(学生)向作者(苏轼)真情告白的两个活动“苏老师,您的这一点值得我学习”“苏老师,学了《石钟山记》,我有疑问”。这就是本节课架构的教学主线。上课伊始,李老师以热点人物马斯克开场,一下子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然而他没有大蹭马斯克的热度,而是由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引出“批判性思维”这一主题词,然后由今溯古,对接苏轼的批判性思维。他首先为学生创设了向苏老师告白的虚拟情境,先后吸引15位学生参与互动,吸引他们与苏老师进行多元对话。当小结时,他们发现告白的内容均与苏老师的批判性思维相关,这才真正明白这个活动其实就是“跟苏老师学批判性思维”。在“像苏老师那样具有批判性思维”这一活动环节中,先后有两位学生活用批判性思维对苏老师的言行提出疑问;结局处,李老师援引清人彭玉麟、曾国藩的主形派观点,展示清人郭庆蕃的主形声派诗论,以此质疑苏老师的主声派观点,将学用苏老师批判性思维的层级由低阶推向高阶。前文对此已有论述,这里自不必多言。师:这堂课,同学们跟苏老师学到了批判性思维,然后像苏老师那样敢于质疑、用心求证,并交流了自己的想法。最后,愿批判性思维助力你走向成功!起承转合之间,李老师始终聚焦“学习并运用批判性思维”这一学习目标。不仅如此,李老师的教学言语间本身也渗透着批判性思维。无论是类比追问,抑或质疑求证、拓展发问,其言语逻辑中一直闪现着批判性思维的光芒。师:你的意思是,有可能连石钟山这个地方都不承认?就像我们这个安丰镇,有可能在地球上根本就不存在?…………师:……你是怎么知道“无射钟”要比“魏庄子之歌钟”发出的声音要大?…………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苏老师的观点难道一定正确?是不是意味着终结性的真理?总之,李老师串批判性思维之主线的意识,不仅体现在课堂架构方面,也渗透于课堂教学言语之中。“批判性思维”如同一条标注性极强的线索,始终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三、施灵动助学之策略众所周知,课堂助学策略不能生搬硬套,而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历时样态与质态适时选择。这里略举几处,剖析李老师在课堂上运用的灵动性助学策略。1.预设学习情境李老师在整节课中预设了“跟苏老师学批判性思维”“像苏老师那样具有批判性思维”前后关联的两个学习情境,先后以“苏老师,您的这一点值得我学习……”“苏老师,学了《石钟山记》,我有疑问……”两个学习活动来达成目标。这样的助学策略起到了如下效果:①检查了学生的预习情况;②弹性预设下的学习情境,可以面向不同学习能力层级的学生;③前后关联的学习情境,有利于学生持续专注学习目标,并作合乎事理的思考;④具有接龙游戏色彩的学习活动,能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情境,保持学习的热度;⑤表达类的语言训练活动,突出了用语文的方式,散发着语文韵味。2.切片思维误区学生在发现、思考和回答问题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思维“断顿化”“错乱化”等现象,这表明学生已经进入思维误区。教师要将学生成功地带出这片误区,需要切片。最佳的做法就是给学生自我发现、自行纠偏的余地。这个自悟的过程或长或短,教师则应不急不躁,适时而灵动地选取并实施最佳的助学策略,静待花开。

在“舟人大恐”是否因“噌吰之声大”问题的探究上,学生的思维陷入了“断顿”的误区。此时,李老师进行假设“有没有可能,一种声音并不大,但也让人感到非常恐怖”,引导学生检验推断思路的正确性。此番切片发问,一下子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而在苏老师对待郦道元观点态度问题的探究上,学生的思维陷入“错乱”的误区,李老师随即以安丰镇为参照进行类比:“你的意思是,有可能连石钟山这个地方都不承认?就像我们这个安丰镇,有可能在地球上根本就不存在。”这里及时纠正思维的航向,带领学生走出思维的误区。对思维误区进行切片,让我们看到了李老师敏锐的洞察力与精准的判断力,看到了他相机选择的教学智慧。3.动态生成板书因教学内容与流程的随机性,李老师的板书无法宿构,只能动态生成,故而本节课的板书总是在课堂互动的节点上自然落笔。简洁明了、形象直观的板书,突出了重点与难点,明晰了学习思路,达成了教学目标,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比如,在品析本篇游记散文用语之妙时,李老师要求学生直接对照板书上几个简练的名词和动词,领略苏老师独特的语言功底。师:……苏轼怎么善于表达?我们一起看板书。苏老师批判郦道元说法时,准确地使用动词“鼓”、“搏”,让我们感受到仅仅“微风鼓浪,水石相搏”是不可能“声如洪钟”的;苏老师亲自考察出真相,用“穴”、“罅”、“窍”空间感不同的字显示自己的发现,用“入”、“吞吐”不同的词描摹出自己精妙的大发现。需要说明的是,动态的板书不是李老师单向的操作,而是师生双向互动的结果。如此助学策略,实乃“大道至简”!4.对接认知差异师:动还是状?生14:动。(其他同学嘀咕“状”)嗯,状。师:动还是状?(众笑)生14:状。师:状还是动?(众笑)生14:状!师:终于立场坚定了!(众笑)因学生的已有基础和思维能力层级存在差异,学生在面对同一问题时会产生认知差异。李老师习惯将处于分歧或矛盾中的学生对接起来,对接的双方可以是此阵营与彼阵营、此小组与彼小组、此生与彼生,甚至后语迥于前言的同一学生。他居中斡旋,却总是以“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心态,让双方对接认知差异,强调用“语文的方式”消解差异,同时做到以理服人。这样的助学策略不但吸引了很多学生参与其中,增强了他们的思辨能力,搞活了课堂气氛,而且也大大地拉升了他们的认知水准。5.文本切内联外针对文本内苏轼考证石钟山得名之说,李老师没有使学生局限于文本内容,而是紧扣“学习并运用批判性思维”这一目标,联结到文本外三位清代人的质疑,打通课堂内外,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强了他们对批判性思维的认知。最后通过一份表格进行总结,收取条分缕析、一目了然之效。四、扣学科特有之属性有人曾主张文科教学理科化,然而语文毕竟属于语言学科,它和美术、绘画一样具有很强的感性色调,将感性的思考用理性的推导来代替,这是不可取的。因为感性理解的答案常常是丰富多彩的,而理性推导的结论却往往是单调的。有人将语文课上成政治课,过分强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给人以空洞说教之感;有人将语文课上成历史课,过分强化基础知识的积累与记忆,殊不知缺失了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凡此种种操作,皆因忽略了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而在本节课中,围绕发声之因,李老师不厌其烦,先后多达6次直接强调“用语文的方式”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采用物理推导的方式或是采用乐理推断的方式。师:……我要看看,同学们能否通过语文的方式来推导出噌吰之声比窾坎镗鞳之声大。师:……请尝试用语文的方式来推断。师:……可我是语文老师,我希望能够有人用语文的方式来解决语文问题。师:……不过,我还是希望同学们用语文的方式来思考这个问题。师:……现在我们终于用语文的方式,根据语境弄清了声音的大小。此处应该有掌声,掌声给这位同学!(鼓掌)师:你能否用语文的方式思考这个问题?你凭什么来判断(陋者)也包括李渤?在反复的碰撞交流中,学生的头脑逐渐凸显起借助文本语境来思考、推断、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即所谓的“用语文的方式”。以上是李老师在“用语文的方式”教语文时对学生的显性要求,其实李老师在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四个方面时也在“用语文的方式”。以“学习和运用批判性思维”作为课堂教学的主线,这是注重增强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之素养,前文已有简述,自不必说。师:请你在“人常疑之”后面加一句,表明作者态度。生5:人常疑之,余也疑之。师:文言文中“也”一般用什么词表达?众:“亦”。师:人常疑之,余亦疑之。——这是借助上下文语境,对文本内容进行补白,体现了他对学生“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之素养的锤炼。师:很好,你用“恐怖”概括了你的审美感受。我们能否往前再走一步,“渲染了恐怖的气氛”,这又有什么作用?假如这是6分的题目,现在只能得2分。——这是虚拟高考场域下的解题情境,对文中写景语段作用进行赏析,体现了他对学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