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同步练习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同步练习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同步练习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同步练习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同步练习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一、选择题1.谈及个人的政治抱负和所心仪的时代,孔子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下列项中,与孔子“从周”相关的是(

)A.“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B.“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2.中国人被称为“龙的传人”来源于黄帝时代的传说。黄帝在战败蚩尤统一中原后,兼取了被吞并的其它氏族的标志性图案,如鸟、马鹿、蛇和鱼等,最后拼合成了一种虚拟的综合性神灵“龙”。这表明,中华文明的起源(

)A.带有多神崇拜色彩 B.具有多元一体的特点C.以中原华夏为核心 D.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3.在距今4000年前后,陕西神木地区进入繁盛期。在当地的石峁遗址考古中发现了良渚遗址的玉琮、湖北天门石家河文化的玉鹰、玉人头等众多文物。这说明当时()A.阶级分化日趋明显 B.存在地域文化交流C.玉器成为权力象征 D.各地迈入国家阶段4.1974-1978年,考古学者曾先后对辽宁金牛山遗址进行了四次发掘,发现了丰富的动物化石,人类用火遗迹——烧骨、烧土和炭屑以及少量以锤击法和砸击法制作的石器。由此可知,生活在金牛山一带的古人类()A.大量使用陶器 B.开始饲养家畜C.存在贫富分化 D.过着群居生活5.下表为学生进行“中华文明探源”研究性学习收集的考古材料。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选项材料结论A距今8000年左右的贾湖遗址出土的龟甲上有些符号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相似原始社会已产生成熟文字B良渚文化时期,多次出土了石犁及其他耘田器等多种稻田农具精耕细作农业出现C距今4300年前后芦山峁遗址大规模的聚落体量,出现“宫殿”式建筑群落社会分化已产生D龙山文化时期的陶寺遗址大墓中,随葬陶鼓、木鼓、石磬、龙盘、玉钺等彰显墓主人尊贵身份的礼器礼乐制度初步形成6.20世纪50—90年代,在湖北天门发掘出距今约6000到4000年的石家河古城遗址。该遗址由内城、城壕(护城河)、外郭城构成,总面积为348.5万平方米。古城分布有祭祀场所、宫殿建筑、手工作坊、墓葬场地等,此外还建有内城河、水门、拦水坝、小型水库等水利设施。由此可知,该古城规划设计()A.具有因地制宜的特征 B.呈现功能多元化的色彩C.彰显出民众生活富足 D.深受华夏传统文化影响7.近年来,在章丘焦庄、桓台李寨、广饶五村等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墓葬中均有玉石制品出土,常见制品有镞、璇玑、三角形器、环、璧等,大致可分为工具和装饰品两类,且多为贵族穿着和祭祀用器。学者研究认定其制品工序一般为:选材→成坯→琢制成形→局部加工(如穿孔等)。据此推知,该地区当时()A.区域联系趋于频繁 B.玉石文化已初步显现C.阶级对立日益严重 D.手工业农业开始分离8.考古发掘显示,夏都二里头被外来者占领后,增加了一些外来样式的陶器,有的属于河北和河南两省交界处的下七垣文化,有的属于山东地区的岳石文化。之后,商人新建了两座城邑——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但其陶器风格多样程度甚至超过被占领后的二里头古城。这些现象()A.反映了国家大一统局面 B.体现了战后的文化割裂C.印证了早期文明的特征 D.显示了早期商业的盛况9.商初,方国“大彭”原是夏伯,入商后成为南方的“商伯”;到了商晚期,羌方被征服后,商王就命众人“入羌方垦田”,祭方被征服后,就成为商王管辖的地名。这一变化说明商朝()A.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B.已有较系统的国家机构C.对方国取得支配性优势 D.逐渐形成中央集权制度10.下图是甲骨文中“国”的初体,本义是邦国,原指诸侯所受封的地域。左边是疆域,右边是“戈”,表示用武力守卫疆域。字形像持武器(戈)守卫城邑。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A.注重血缘的宗法制度 B.日益严峻的边疆危机C.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D.早期文字的史料价值11.商代青铜制造业发达,需要大量的铜(当时称为“金”)。为了获取南方的铜,商王武丁进行南征,“奋伐荆楚”,由楚入赣,开辟了一条“俘金”路线。据此推知,“俘金”路线的开辟()A.开启了多元一体文明历程 B.有利于南北方文化的交融C.加速了商王朝统治的崩溃 D.旨在拓展商王朝统治疆域12.西周时期,宗族之间的纠纷一般由王朝审理解决,而宗族内部的纠纷则由宗族首领自行解决,王朝不会予以干涉。但当贵族无力控制其属役,甚至由此致使其族氏内部秩序遭到破坏,引发族内的纠纷时,王朝司法会及时介入其中。这表明当时()A.原始民主传统仍具较大影响力 B.国家的公共权力色彩有所加强C.宗法关系对政治的影响力减弱 D.中央实现了对地方的垂直管理13.西周时期,绝大多数世官只能传承三代,且世袭权利仅作为贵族子弟可以进入政府的资格;嫡长子仅具有继承祖、父辈职务的优先权,要想获得天子的册命则更看中个人的能力。这种做法()A.有利于血缘政治的优化 B.有助于官僚政治的形成C.推动了统治基础的扩大 D.导致了宗法观念的弱化14.如下图,商代晚期的青铜礼器大多数都以细密的云雷纹作为底纹,再在上面刻铸凸出于器物表面的猛兽纹,通常有饕餮纹、虎纹、夔龙纹等主题纹饰,具有象征意义,例如虎被认为强壮、聪明,并能够与天地相沟通。这些纹饰()A.反映原始部落的图腾崇拜B.表现权力的神圣和威严C.分辨不同地域的方国诸侯D.区别出不同的贵族等级15.1959年,在修建京沪铁路的过程中,人们意外发现了一处时间跨度达一千六七百年的古代遗址。在该遗址中出土了1000多件陶器,其中不乏精美的彩陶,出土的石器、骨器也十分丰富;此外,该遗址中还出土了一部分玉器和象牙器等制作也相当精细。据此可推知,该遗址(

)A.原住民贫富分化非常明显 B.见证了工商业集镇的兴起C.可能是某民族政权的都城 D.属于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16.“殷革夏命”后,商族成为“天下共主”。商王朝一方面极力推行神权政治,神化商王的“天下共主”地位;另一方面实行外服和内服制度,细化中央王朝与方国之间的关系。商朝卜辞中留下了大量王室征讨方国的记录。上述材料说明商代(

)A.王室与地方矛盾不断激化 B.中央集权体制遭遇挑战C.王权与神权开始有机结合 D.地方管理方面有所改变二、非选择题17.2019年7月6日,中国浙江的良渚古城遗址入选《世界遗产名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良渚古城遗址,根据遗迹功能和类型,大概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城址”,包括中心的宫殿区、内城、外城和古水系;第二类是“外围水利系统”,包括谷口高坝、平原低坝和山前长堤;第三类是分等级墓地……距今5300年前后,掌握识玉、用玉技术的古代先民开始大量迁徙到良渚,最早出现了“瑶山”墓地这样的最高等级的祭坛墓地。这个相对独立、人工营造的台地,不仅是良渚人进行特殊仪式活动的祭坛,而且作为最高等级人群的墓地使用。在祭坛上一共发现了12座大型墓葬。墓葬中陪葬的玉器显示出复杂又严格的用玉制度。在庞大的莫角山东坡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大量炭化稻米。材料二良渚的第一代考古人施昕更(1911—1939年),先后三次主持发掘工作。1938年,施昕更一边在浙南山区参加抗战游击,一边克服困难继续考古整理工作,使得五万余字、百余张图片的《良渚——杭县第二区黑陶文化遗址初步报告》得以在战火纷乱的上海正式出版。施昕更在《良渚》的卷首语写道:“这本报告,是随着作者同样的命运,经过了许多患难困苦的历程,终于出版了。虽然是值得欣慰的事,但是此书既成,反不忍卒读,更感慨万千!遥想这书的诞生地——良渚——已为敌人的狂焰所毁灭,大好山河,为敌骑践踏而黯然变色,这报告中的材料,也已散失殆尽,所以翻到这书的每一页,像瞻仰其遗容一样地含看悲怆的心情……然而,中国绝对不是其他民族可以征服了的。历史明明告诉我们,正因为有渊源悠久、博大坚强的文化,所以我们在这艰巨伟大的时刻,更要以最大的努力来维护来保存我国固有的文化,不使其毁损毫厘,才可使每一个人都有了一个坚定不移的信心。”——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秦岭《良渚的故事》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良渚遗址对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价值。(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施昕更与良渚”谈谈你的看法。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考古学上的龙山文化是中原地区早期国家和文明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在陶寺遗址(属龙山文化)中发掘的宫殿区、仓储区、祭祀区、手工业作坊区等都被权力阶层所独有。在陶寺遗址的墓葬中,既有规模宏大、地位凸显的宫殿夯土建筑,又有简陋普通的半地穴式或窑洞式小房子,陶寺遗址早期和中期的墓葬都形成了金字塔式的等级结构,且存在着多个层次等级。此外,陶寺遗址中还发现了许多乱葬墓,死者或被弃于灰坑,或被作为人牲用来祭祀,或被夯筑于城墙中,有的甚至是多人从葬。围绕陶寺遗址分布的14处遗址中,陶寺聚落在该聚落群中有着唯我独尊的地位,是绝对的中心聚落。——摘编自高江涛《试论中国早期国家形成的模式与动力》材料二原始社会晚期的考古发掘中,甘肃大地湾群落以一个长方形主室为中心,两侧各有一侧室,左右对称,整个建筑坐北朝南,无论是面积、质量还是结构都首屈一指。在这一时期的姜寨等遗址中,除作为群落中心的准都邑有墙垣或其他防御性设施外,其他聚落已没有了这些设施,在这些聚落中,还发现了相对独立的军事将领和巫祭人员。此外,在良渚文化区的大型墓中,有精致的玉钺等高级殉葬品,中型墓中玉钺的制作工艺与形制与之相比略逊一筹。在此时的大汶口墓地中,石钺、玉钺与作为贯通天地神人法器的骨牙雕筒同时出土,说明这一神权与政权结合的传统至夏、商、周三代依然如故。——摘编自马新《群落与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龙山文化考古遗存中蕴含的早期国家和文明的因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原始社会晚期的考古发掘为依据,概述这一时期早期国家和文明的特征。(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早期国家和文明出现的根本原因。参考答案1——16:ABBDCBBCCDBBABDD17.(1)价值:良渚遗址出现在距今5300年前后,是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圣地;遗址的遗存类型丰富、格局完整,体现出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良渚遗址有雄伟的宫殿、王陵和金字塔高台,层级分明的等级墓地,代表权力与信仰的玉器和祭坛);遗址有庞大的水利系统,发达的稻作文明,是中华早期农耕文明的实证。(2)(示例)看法:施昕更三次主持良渚遗址的发掘工作,一边积极参加抗日战争,一边分秒必争地进行考古。他克服困难写成《良渚》,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明的起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