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社会心理学课件第十三章_第1页
南京大学社会心理学课件第十三章_第2页
南京大学社会心理学课件第十三章_第3页
南京大学社会心理学课件第十三章_第4页
南京大学社会心理学课件第十三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京大学社会心理学课件第十三章民族性格的研究历史

里弗斯的《民族心理学》勒温的德国人和美国人的国民性比较研究。美国文化人类学家R.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式》

本尼迪克特的《菊花与军刀:日本文化的诸模式》M.米德的《枕戈待旦:一个人类学家眼中的美国人》戈若的《大俄罗斯人》讨论:中国人的民族性格

梁启超认为:中国人崇实际、主力行、贵人事、明政法、重阶级、重经验、喜保守、主勉强、畏天命、言排外、贵自强。

鲁迅抨击了在阿Q的精神胜利法中的中国人的自大心态,以及九斤老大的保守性中体现出的中国人对社会进步所取的既期望又畏惧的悲剧性格。他为中国国民的劣根性找出了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一是外来侵略者的压迫,一是统治阶级的奴化。许琅光的“情境取向”台港学者在80年代掀起的“本土化运动”的激励下,对面子、孝道、报、缘、忍、差序格局、家族主义等中国或东方社会特有的心理与行为现象进行了较为广泛的研究。杨国枢的“社会取向

沙莲香从自我意识、行为取向和性格结构三方面证实,中国人民族性格具有双重和多元的特点:“中国人在实际生活中,比较注重的东西,是人际的、表面的、讲究的、克制的,有礼有节、有理有情、有人也有己,中国人身上优质的东西表现得多些。”但私下里却正好相反,“不顾及人际、表面、讲究的、不克制的、无礼无节、无理无情、无人也无己的,中国人身上劣质的东西表现得更多些。”民族性格研究的现代趋势

(1)同早期重视民族性格的静态结构相比,现代研究者们开始愈加关注民族性格的变动。

(2)自40年代中期杜波依斯求助现代统计学,将民族性格界定为一民族成员的“众数人格”之后,研究者开始愈加注重对民族性格进行经验研究和定量分析。

(3)如果说早期民族性格研究往往是在文化的单一层次上展开的(主要是寻找与每一文化相对应的“基本人格”或“主导人格”),那么,现代民族性格研究则更为注重从不同的文化层面上对研究对象进行剖析。

(4)如果说早期民族性格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寻求有关不同民族的社会行为(如变态行为、侵犯与好斗行为等)的解释,那么,现代民族性格研究则开始关注国民性与经济发展乃至整个社会现代化的关系。

第二节阶级心理

(1)阶级心理是建立在相应的阶级的生活条件的总和之上的,是对该阶级的社会境遇的体验的结果;而这些生活条件又是由该阶级在经济结构中的地位决定的。(2)阶级心理对阶级地位的这种依赖关系,主要表现在该阶级特有的生活态度及行为方式上,即表现为该阶级与其他阶级不同的独特的亚文化。

阶级心理的基本要素

阶级的需要是构成阶级心理的首要因素。阶级的需要是作为群体行动的阶级的基本动机和目的。阶级的兴趣是构成阶级心理的第二个重要因素。阶级的兴趣是与阶级的利益相联系的,其具体内容受着包括该阶级的整个社会关系系统的制约的。

阶级的情感是构成阶级心理的第三个重要因素,阶级的情感包括了激情和情绪在内。阶级的情感是由阶级所处的社会地位及相应的生活条件唤起的。但是,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阶级的某些特定情感并非都能直接归结到阶级利益上去。阶级性格是构成阶级心理的第四个重要因素。阶级性格通常指阶级成员所特有的活动形式的总和,它表现在各阶级成员的典型而稳定的行为方式之中。这种行为方式存在于这些成员的日常活动的各种情境之中,并明显地将该阶级的成员与其他阶级成员区别开来。阶级的性格是在阶级的历史中形成的。一旦形成就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阶级所特有的一些习惯、风俗和传统是构成阶级心理的第五个重要因素。阶级的习惯、风俗及传统是阶级亚文化的主要标志,是构成一阶级的生活方式的最重要的特征。

阅读:《传统与变迁:江浙农民的社会心理及其近代以来的嬗变》周晓虹,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

第一,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当今中国农民的土地依赖意识已经急剧减弱。第二,尽管特殊主义倾向仍然存在于两地农民的价值观和社会行为准则之中,但市场经济已经培养出了他们明显的“认事不认人”的普遍主义原则,他们的家族意识、血缘和地缘观念有所淡化,此外,他们在男女平等及与生育和家族传承有关方面的意识也趋于现代性。第三,经济条件的改善、教育程度的提高以及外出经商和做工的经历,使得农民的乏力感已普遍降低,他们对自己的能力和效能很有自信。第四,在乡镇企业做工和外出经商的经历还使两地农民破除了“资源有限”的观念,他们的平均主义为核心的“小农意识”减弱。第五,农民身上的保守主义倾向降低,他们不但形成了敢于冒险的心理品质,而且对市场经济的整个运作机制不再陌生,他们的时间观念增强,对经验的推崇降低,年长的权威提前让位于年轻人的头脑和精力。第六,随着农民走出土地甚至走出家乡,他们的生活半径和交往世界有了极大的拓展,他们的人格和社会心理不再象以往那样封闭、内向。他们变得自信、健谈、能够自然大方地与陌生人建立友好的关系。第三节社区意识

社区归属感:社区意识的体现(1)居民对社区生活条件的满意程度(2)居民的社区认同程度(3)居民在社区内的社会关系(4)居民在社区内的居住年限(5)居民对社区活动的参与阅读社区意识研究范例:《中镇》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林德和海伦·林德20年代末期完成的《中镇》一书不仅在社区结构的研究中独树一帜,而且对社区意识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并成为这一领域为数不多的经典之作。这个被称为“中镇”的小城在印第安那州,是一个典型的中等规模的美国式城市。R.林德和H.林德对这个城市社区的研究涉及其社区生活的六个主要方面,包括谋生、持家、教养子女、消闲、宗教实践以及参加社区活动。研究发现,经济地位及相应的经济活动将这个城市社区的居民分成两大阶级群体──工人阶级和商人。而这又进一步影响到这两个群体的全部日常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包括和谁结婚、早上何时起床、属于哪个教会、开什么样的车以及参加哪个俱乐部。几年以后,两位社会学家又对“中镇”进行了再度研究,并在《变迁中的中镇》(1937年)一书中,辟专章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描述了该城市的主导价值观和社会态度。他们将该城市的社区意识称为“中镇精神”,其主要的特点是:忠诚、友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