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佛山顺德区五校联考2024届中考三模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1页
广东省佛山顺德区五校联考2024届中考三模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2页
广东省佛山顺德区五校联考2024届中考三模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3页
广东省佛山顺德区五校联考2024届中考三模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4页
广东省佛山顺德区五校联考2024届中考三模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东省佛山顺德区五校联考2024届中考三模历史试题考生须知: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1分,共24分)1.古埃及人依靠一些代表动物、事物、地方和人的复杂符号来表情达意,记录活动。据此可知,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古埃及历史的文字是A.楔形文字 B.梵文 C.象形文字 D.字母文字2.中共诞生后,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这里的“新”不包括A.革命出现了崭新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B.革命开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手段C.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革命的指导思D.革命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远大目标3.县这一地方行政建制在我国出现始于()A.夏朝 B.西周 C.战国 D.秦朝4.如下图是日本明治维新后义务教育的普及率变化情况。该现象形成的主要因素是()A.传统文明的继承 B.资本主义的发展C.人文思想的传播 D.人才培养的需要5.下表反映A.新中国成立初期轻工业落后B.“一五计划”重工业成就C.“三大改造”目标基本实现D.我国工业集中在东南沿海6.“抛头洒血废天朝,千古君臣一笔销。粤汉擎旗皆响应,共和之制路迢迢。天下为公国父尊,雄才大略扭乾坤。”这首诗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林则徐----虎门销烟B.孙中山---辛亥革命C.宋教仁---二次革命D.蔡锷---护国战争7.“纵观世界科技发展史,每一次大的产业革命,都是基础科学理论取得重大突破后出现的。理论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引发的产业革命和产品的升级换代,其价值是不可估量的。”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提供基础科学理论的科学家是A.牛顿 B.瓦特 C.哈格里夫斯 D.阿克莱特8.下列历史人物与相关史实的搭配,错误的是A.隋文帝—开凿大运河B.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C.武则天—任用姚崇、宋璟D.唐玄宗—册封怀仁可汗9.一位历史学家说,秦始皇的残酷无道达到离奇的境界;可是他统一中国的工作,用长远的眼光设计,又用精到的手腕完成。以下史实能支持后一种观点的是()①实行郡县制②建造阿房宫③统一度量衡④修建骊山陵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10.“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提到的两位帝王,都为我国的统一作出过巨大的贡献。但他们在处理以下某一问题时,态度截然相反,这个问题是()A.抗击匈奴问题B.加强中央集权问题C.对待儒家思想问题D.巩固政权问题11.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在第几届联合国大会上恢复的()A.23届 B.26届 C.27届 D.36届12.下列史实反映的共同主题是A.欧美思想解放运动B.欧美资产阶级革命C.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D.殖民地人民的斗争13.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表现是()A.杜鲁门主义的出台B.马歇尔计划的实施C.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D.北大西洋组织的建立14.某同学将下列事件归纳在一起,其体现的主题是①杜鲁门主义②马歇尔计划③建立北约组织④建立华约组织A.两极格局的形成B.霸权主义的推行C.区域集团化趋势D.美国不断调整其全球战略15.历史兴趣小组进行研究性学习,收集到一些图片资料。比较下列同学们收集的三幅图片,选项中说法正确的是A.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B.改变世界贸易的格局C.促进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D.加快殖民扩张的速度16.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是A.B.C.D.17.《稗史汇编》(明)中写道:“京官每旦入朝,必与妻子诀,及暮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一日。”“京官”上述表现的主要原因最有可能是A.厂卫特务机关的存在B.农民起义的频发C.军机处的设立D.少数民族的侵扰18.“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在近代中国经济发展中占有特殊地位,是转瞬即逝的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材料中的“黄金时代”主要发生在A.洋务运动期间 B.戊戌变法期间 C.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D.解放故争期间19.史学家陈旭麓认为:“从林则徐‘开眼看世界’开始,进而‘中体西用’,进而自由平等博爱,进而民主和科学……每一步都伴随着古今中西新旧之争”。其中“中体西用”与“民主和科学”这两“步”应指()A.洋务运动与新文化运动B.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C.戊戌变法与新文化运动D.洋务运动与辛亥革命20.《全球通史》中写到:“当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还给中国时,在北京的学生和知识分子中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这场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民族感情最强烈、最普遍的表露。”材料提及的“这场运动”A.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B.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C.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D.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21.宣传画深深打上时代的印记。下列宣传画共同反映了我国A.农业发展道路的探索B.工业化的发展过程C.改革开放的历程D.国有企业改革的经过22.为了便于记忆历史知识,我们常用简洁的词语来总结某一时期的主要建设成就。“一桥”“二铁”“三藏”“四厂”总结的是我国哪一时期的建设成就A.1949—1952年B.1953—1957年C.1957—1965年D.1966—1976年23.下图是某同学制作的一幅学习卡片,对此图解读正确的是A.体现了发展中国家对新中国的支持B.表明美国已放弃“两个中国”的政策C.反映了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的调整D.说明中国成为多极格局中的重要力量24.与郑和下西洋相关史实不相符的是A.1405-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B.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C.对开发南洋作出了贡献D.促进了我国与亚欧各国的友好往来二、填空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2分,每空1分,共6分)。25.观察下图,请将下列地点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图中对应的方框内。A.发明飞机、电灯的大洲B.发明火车、汽车的26.下图一所示会议形成的世界新秩序是_______;下图二所示会议决定建立的国际组织是______。27.近代社会在不断发展变化.19世纪末,随着电力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人类社会进入________。1848年2月,马克思和恩格斯联合发表《________》,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诞生,开辟了________新局面________的作品深刻地展现了近代俄国社会的剧烈变动,代表作是《战争与和平》等。三、材料解析与探究题:阅读材料,依据材料以及结合所学知识,完成要求(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第28题7分,第29题6分,第30题7分,共20分)。28.(7分)有世界“史库”之称的美国《时代》周刊创办于1923年。该杂志辟有“封面人物(或专题)特写”,并配有一篇重磅文章。进入《时代》的视野,往往意味着在“时代”留下痕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在稍后的3月6日出版的《时代》周刊封面上,设计者将画面切割成五块——尼克松与毛泽东、周恩来的会面,参观长城以及观看歌舞演出顺次罗列其上。——1972年3月6日《时代》周刊材料二1979年1月1日,邓小平的头像再次被赫然印在《时代》周刊封面上,标题写着:《邓小平,中国新时代的形象》,周刊说,邓小平获选为1978年“年度风云人物”是因为他把中国的大门向世界打开了,让中国走向世界,同时让世界了解中国。——1979年1月1日《时代》周刊材料三2006年,《时代》周刊(亚洲版)刊登了一份“亚洲英雄榜”,评出过去60年里56位亚洲英雄人物,邓小平上榜。邓小平入选的理由是:他改革了国家,也改变了世界。他的名字总与中国令人称奇的经济发展联系在一起,他给中国带来了全新的经济发展思路。他推行的种种举措帮助数亿中国人在几十年里摆脱了贫困,推动中国走向繁荣和现代化,走向成为一个世界强国的未来。世界1/4人口生活的改善,有助于保持世界局势的平稳。中国经济政策的彻底转变,如果确实有效,将意味着对苏联模式的共产主义提出了另一种选择。这个转变,无论是在正面还是反面,都将影响世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2006年《时代》“亚洲英雄榜”材料四2015年4月16日,入选2015年《时代》百大人物榜,周刊称:在政治管理上具有丰富的经验……虽然前方阻碍重重,但同样拥有强大的自信和民族使命感。的成功关乎中国以及世界的命运。中国将成为亚洲的主导经济体,同时中国正寻求通过其积极的外交政策将这种经济实力转变成地缘政治影响力和新的全球秩序。——2015年《时代》百大人物榜请回答:材料一中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对中美国关系产生了什么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尼克松访华的原因有哪些?根据材料二,打开“中国的大门”指的是哪一重大决策?该决策的政治前提是什么?根据材料三归纳《时代》周刊认为邓小平“改变了世界”的理由。根据材料四并结合知识,列举一例中国成为“亚洲的主导经济体”的具体表现。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领导人屡次登上《时代》周刊的主要因素。29.(6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材料二从武帝时期开始,中华大地从东北到西南,从草原到岭南,凡是中央王朝统治所及之地,无不染儒风,最终都成为儒学的教化之地。正是在儒学的传播过程中,儒家传统的“大一统”民族观日渐在人们头脑中生根,并逐渐发展成为各族人民普遍接受和认可的政治理念,它不仅直接推动着汉民族这个民族实体向前发展,而且也直接推动着中国古代各民族朝着中华民族这个民族实体向前发展。——李克建《西汉儒学改造对中华民族民族观的影响》材料三在君主和国家权力的干预下,后世儒学逐渐丧失了原典儒学民主性的一面,以及早期儒者的浩然正大之气。……早期儒学的禅让主张和“革命”思想,主张权力授贤不授子、臣民有反抗暴君的权力等,这些思想或被淡化遮蔽或被阉割。——白华《汉代儒学官学化的动力及其影响》请回答: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位著名思想家的什么政治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的“从武帝时期开始,中华大地……无不染儒风”的主要原因有哪些?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儒学传播的历史影响。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后世儒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明朝为例,说明早期儒学“革命”思想遭到了阉割。30.(7分)20世纪的中美关系复杂多变。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的目的是什么?你认为这场战争对新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材料二中美两国的社会制度和对外政策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是,双方同意,各国不论社会制度如何,都应根据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不侵犯别国、不干涉别国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原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国际争端应在此基础上予以解决,而不诉诸武力和武力威胁。美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准备在他们的相互关系中实行这些原则。——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据材料二,中美双方达成什么共识?根据材料一、二,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20世纪我国外交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

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1分,共24分)1、C【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故C符合题意。楔形文字是古代两河流域的文字,故A不符合题意。梵文与古代埃及无关,故B不符合题意。字母文字与古代埃及文字不符,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2、B【解析】

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革命出现了崭新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依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制定了正确的革命纲领和斗争策略,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和走向胜利的道路。中国革命有了新的奋斗目标。即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而B选项不能体现出“新”,因为此前的辛亥革命等都以武装斗争为主要手段。从而得出B选项符合题意;故选:B。3、C【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县这一地方行政建制在我国出现始于战国时期的秦国,因为秦国实行商鞅变法,推行县制,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点睛】解题的关键是学生要掌握商鞅变法的内容,除了推行县制外,商鞅变法的内容还包括:编制户口,加强刑罚;奖励生产;奖励军功;承认土地私有;统一度量衡。4、B【解析】

题干给出的图是日本明治维新后义务教育的普及率变化情况。根据图表可知,图表反映日本明治维新后义务教育的普及率不断上升,该现象形成的主要因素是资本主义的发展。1868年明治政府实行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主要内容有: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经济方面,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即向欧美学习,努力发展教育。明治维新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点睛】解决本题需要灵活运用日本明治维新的内容、影响。5、B【解析】

依据题干图表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1957年,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党和政府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一五”期间取得了重大建设成就: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立,生产出第一辆解放牌汽车;沈阳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批喷气式飞机;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以鞍钢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基本形成。故B符合题意。A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B。6、B【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这首诗反映的历史事件是孙中山---辛亥革命。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首先起义,并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而后各省纷纷响应,1911年是旧历辛亥年,历史上称之为“辛亥革命”。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1912年1月,在南京建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建立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被称为“国父”,所以B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7、A【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牛顿是最有影响的科学家,被誉为“物理学之父”,他1687年的巨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开辟了大科学时代,他的学说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提供了基础科学理论,故A符合题意;瓦特改良了蒸汽机,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机,阿克莱特改进发明了新型的水力纺纱机,故B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A。8、A【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大运河是隋炀帝时期开凿的,不是隋文帝时期。BCD项搭配均正确,A项搭配错误,符合题意,故选A。9、B【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在地方实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维护了国家的统一,①③符合题意,B项符合题意;②建造阿房宫和④修建骊山陵是秦始皇暴政的体现,不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10、C【解析】依据所学可知,秦皇汉武指的是秦始皇和汉武帝,秦始皇和汉武帝都以武力抗击匈奴,A项不合题意;秦始皇推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B项不合题意;为了加强思想统治,秦始皇在文化领域实行焚书坑儒,汉武帝采取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待儒家思想问题截然不同,C项符合题意;秦始皇和汉武帝都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巩固政权,维护自己的统治,D项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11、B【解析】

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就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国提出的接纳中华人民共和国并立即驱逐的提案进行投票表决。结果该项提案以压倒多数票获得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成为中国在联合国的唯一合法政府,恢复了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故选B。12、B【解析】

依据示意图并结合所学可知,1640年,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1649年,查理一世被处死,英国进入共和时代;1789年,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监狱标志着法国大革命的开始;美国独立战争开始的标志是来克星顿的枪声,萨拉托加大捷是美国独立战争的转折点。所以

“查理一世被处死”“攻占巴士底狱”“萨拉托加大捷”都与欧美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有关,所以B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13、C【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1995年1月1日,在关贸总协定的基础上,成立了世界贸易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表现。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是通过市场开放、非歧视性和公平贸易等原则,推动世界贸易的自由化,促进世界贸易的发展,所以C项符合题意;而ABD三项分别是“冷战”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的表现,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14、A【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政治上杜鲁门主义、经济上马歇尔计划,北约和华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最终形成。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CD与题干内容不符,故选A。15、C【解析】根据题干中的三幅图片计划所学知识,西汉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重大的促进作用。宋代的制瓷业发达,河北定窑、河南汝窑、浙江哥窑等地的瓷器,给人别致的美感,随着海外贸易的发展,宋代瓷器畅销海内外,因此宋代的海外贸易之路也称为“宋代海上陶瓷之路”,它促进了宋代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郑和的船队满载丝绸、瓷器、茶叶及金银货币等物品,赠送礼品,发展友好关系;开展贸易,互通有无,互补互利。由此可知,题干中的三幅图片反映的事件都促进各地经济文化交流,故选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要熟悉丝绸之路、宋代海上陶瓷之路、郑和下西洋。这三件事反映了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盛况,也反映了中国古代对外开放的政策,它们都促进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充分说明中国自古以来是热爱友好、和平的国家。16、C【解析】

依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司母戊鼎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司母戊鼎器型高大厚重,形制雄伟,气势宏大,纹势华丽,工艺高超,又称司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长110厘米、宽78厘米、重约832.84千克,鼎腹长方形,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重的青铜礼器,所以C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BD三项均不是最重的青铜器,排除,故选C。17、A【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大概的意思是,明朝在京城为官的每天上早朝,一定要先和妻子说诀别的话,等到晚上活着回来,就一起庆祝,觉得是又多活了一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时期,具有不同于前代的明显特点,明太祖时设立“锦衣卫”,监视、侦查官员的行为;明中叶后与东厂,西厂并列,成为厂卫并称的特务组织,对官员进行严格监视,因此只有选项A符合题意,故选A。18、C【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无暇东顾,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了一个发展机会,进入“黄金时代”,出现了短暂发展的春天。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时期中国民族工业处于萌芽发展的阶段,所以AB项与题意不符;D项解放战争期间中国的民族工业开始凋谢萎缩。C项符合题意,故选C。19、A【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中体西用”意思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维持中国的政治体制。结合课本所学,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掀起了一场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等人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掀起了一场新文化运动,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所以选择A。20、A【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还给中国”是指巴黎和会上,列强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这一消息传到国内后,北京的学生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掀起了五四爱国运动,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B项指洋务运动,C项指中共一大的召开,D项指北伐战争。故选A。21、A【解析】

根据四幅宣传画,“土地改革”,“农业合作社”,“人民公社”,“农家喜事多”,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四幅图片,分别涉及的是农村土地改革、三大改造中的农民走合作社道路、人民公社化运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体现了农业发展的历程;因此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22、B【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一桥”“二铁”“三藏”“四厂”,结合所学知识,这是我国“一五”期间的成就,“一五”计划是1953年开始,1957年结束;因此只有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23、A【解析】

根据题干图表中支持中国的票数不断增长,体现出发展中国家对新中国的支持,A符合题意;1950-1970年,美国在此阶段没有放弃“两个中国”政策,B不符合题意;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所以C不符合题意;在七十年代国际格局依然是两极格局,D不符合题意。所以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24、D【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郑和出使西洋。1405—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对开发南洋作出了贡献。所以,D项与史实不符,符合题意;ABC三项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故选D。二、填空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2分,每空1分,共6分)。25、左框A右框B【解析】

(1)根据信息“发明飞机、电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人爱迪生发明诸多家电,包括白炽灯泡,美国人莱特兄弟发明飞机;因此发明飞机、电灯的大洲是北美洲,所以左框A。(2)根据信息“发明火车、汽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火车;德国的卡尔·本茨发明内燃机汽车;因此明火车、汽车的是欧洲,所以右框B。26、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联合国【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是“1919年的会议”,可知一战后通过巴黎和会上签订的《凡尔赛条约》,华盛顿会议上签订的《九国公约》形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图二,可知,1945年2月,苏(斯大林)、美(罗斯福)、英(丘吉尔)参加的是雅尔塔会议,会议内容之一决定战后成立联合国。27、电气时代共产党宣言国际工人运动列夫·托尔斯泰【解析】

(1)依据所学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于19世纪70年代,电力作为新能源进入生产领域.由于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和使用,电力的应用日益广泛,电力逐步取代蒸汽,成为工厂机器的主要动力,人类进入“电气时代”。(2)依据所学可知,1848年2月,马克思和恩格斯联合发表《共产党宣言》,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诞生,开辟了国际工人运动新局面。(3)依据所学可知,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著名作家和教育家,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深刻地展现了近代俄国社会的剧烈变动,代表作是《战争与和平》等。三、材料解析与探究题:阅读材料,依据材料以及结合所学知识,完成要求(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第28题7分,第29题6分,第30题7分,共20分)。28、(1)影响:中美关系由逐渐缓和(或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原因: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军事实力大为增强;中国综合国力(国际地位、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影响越来越大;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不利地位;中美关系正常化符合双方的国家利益等等(2)重大决策:改革开放(对外开放)政治前提: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3)依据:①他推动了中国的繁荣,中国将成为未来的世界强国;②他使中国摆脱了贫困,人民得到生活改善,维护了世界局势的平稳;③他提出的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对其他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4)具体表现:倡导“一带一路”、倡导筹建亚投行等等(5)主要因素: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中国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国际政治因素的影响;国家领人导杰出的才华与魄力等等。【解析】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标志着中美二十多年的对抗结束,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促使尼克松访华的原因有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军事实力大为增强;中国综合国力(国际地位、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影响越来越大;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不利地位;中美关系正常化符合双方的国家利益等等。(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所以打开“中国的大门”指的是改革开放(对外开放)。改革开放政策的政治前提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3)根据“他推行的种种举措帮助数亿中国人在几十年里摆脱了贫困,推动中国走向繁荣和现代化,走向成为一个世界强国的未来。”可知,理由一是邓小平的种种举措推动了中国的繁荣,中国将成为未来的世界强国;根据“世界1/4人口生活的改善,有助于保持世界局势的平稳。”可知理由二是邓小平使中国摆脱了贫困,人民得到生活改善,维护了世界局势的平稳;根据“中国经济政策的彻底转变,如果确实有效,将意味着对苏联模式的共产主义提出了另一种选择。这个转变,无论是在正面还是反面,都将影响世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可知,理由三是邓小平提出的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对其他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知识,中国成为“亚洲的主导经济体”的具体表现有倡导“一带一路”加强国际合作、实现共赢发展的有效形式,推进新型全球化、完善全球治理的重要抓手,维护世界和平稳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导筹建亚投行,亚投行属于多边开发银行,因而有利于于推动资本全球化,有利于加强亚洲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实现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进一步深化区域经济交流与合作,为促进亚洲和世界的发展作出新贡献等等。(5)开放题,结合材料回答,言之有理即可,如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中国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国际政治因素的影响;国家领导杰出的才华与魄力等等。29、(1)人物:孔子。主张:以德治国(或“为政以德”)。(2)原因: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儒家学说被确立为正统思想;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等。影响:使“大一统”民族观被普遍接受和认同(或: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