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教学课件《临床微生物学和微生物检验》修订修订版_第1页
2015教学课件《临床微生物学和微生物检验》修订修订版_第2页
2015教学课件《临床微生物学和微生物检验》修订修订版_第3页
2015教学课件《临床微生物学和微生物检验》修订修订版_第4页
2015教学课件《临床微生物学和微生物检验》修订修订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临床微生物学和微生物检验》

理论教学大纲

(供五年制检验本科使用)

医学检验系《临床微生物学和微生物检验》教学组

2007-01-01

、上.4—

刖s

本教学大纲是依据卫生部规划教材《临床微生物学和微生物检

验》(第三版,张卓然主编),并根据我校五年制检验本科教学计划而

编写。

临床微生物学和微生物检验是医学检验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

程,是利用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与技能,着重研究感染性疾病的病原

体特征,并通过系统的检查方法,及时、准确地对临床标本作出病原

学诊断和对抗菌药物敏感性的报告,为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科

学依据。为此,本门课程重点讲授临床常见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

及其检验方法、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试验、细菌检验的质量控制以

及医院感染及其监测等临床微生物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要求学生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能正确、熟练掌握微生物检验的基本技术和基

本技能,熟悉临床上常见病原微生物,特别是病原性细菌的特性及其

鉴定方法,能对常见临床标本进行病原学检验及抗菌药物的敏感试

验,并正确分析检验结果,作出正确的检验报告。

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临床微生物学和微生物检验

学分:5.5

学时:总学时126,理论60,实验66。

考核方式:考试

先修课程:《医学生物学》、《医学微生物学》、《医学免疫学》

基本面向:医学检验五年制

教材:(名称、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

名称:《临床微生物学和微生物检验》(第三版)

作者:张卓然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4年

主要参考书目

L书名:《医学微生物学》

作者:贾文祥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年:2001

2.书名:《Manualofclinicalmicrobiology.7thedition》

作者:MurrayPR,BaronEJ,PfallerMA,TenoverFCandYolkenRH

出版社:Americansocietyofmicrobiology

出版年:1999

3.书名:《现代诊断微生物学》

作者:刘锡光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年:2002

4.书名:《临床微生物学诊断与图解》

作者:周庭银,赵虎

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年:2002

5.书名:《临床微生物学检验》

作者:洪秀华

出版社: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出版年:2004

6.书名:《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

作者:叶应妩,王毓三,申自瑜

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医政司

出版年:2006

7.书名:《现代医学微生物学》

作者:闻玉梅

出版社: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1999

目录

绪论

第一章微生物与感染

第二章细菌感染的实验诊断

第三章真菌感染的实验诊断

第四章病毒感染的实验诊断

第五章细菌的分类与命名

第六章球菌

第七章肠杆菌科

第八章弧菌科

第九章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

第十章苛养菌及人兽共患病原菌

第H-一章革兰阳性需氧杆菌

第十二章棒状杆菌属

第十三章分枝杆菌属

第十四章放线菌与诺卡菌属

第十五章厌氧菌

第十六章弯曲菌属与螺杆菌属

第十七章螺旋体

第十八章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

第十九章真菌的分类与命名

第二十章病原性真菌

第二十一章病毒的分类与命名

第二十二章呼吸道病毒

第二十三章肝炎病毒

第二十四章逆转录病毒

第二十五章肠道病毒

第二十六章急性胃肠炎病毒

第二十七章黄病毒

第二十八章出血热病毒

第二十九章疱疹病毒

第三十章其他病毒

第三十一章阮粒

第三十二章临床感染症病原体的检验

第三十三章医院感染的实验诊断

第三十四章抗微生物药物和敏感性试验

第三十五章微生物商品化、自动化检验

第三十六章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

《临床微生物学和微生物检验》理论教学内容及时间安排表(60学时)

章节理论教学内容学时数备注

绪论绪论1

第1章微生物与感染1

第2章细菌感染的实验诊断9

第3章真菌感染的实验诊断1

第4章病毒感染的实验诊断6

第5章细菌的分类与命名0.5

第6章球菌4

第7章肠杆菌科5

第8章弧菌科1

第9章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2

第10章苛养菌及人兽共患病原菌1

第11章革兰氏阳性需氧杆菌2

第12章棒状杆菌属0.5

第13章分枝杆菌属1.5

第14章放线菌属与诺卡菌属0.5

第15章厌氧菌3

第16章弯曲菌属与螺杆菌属1

第17章螺旋体1

第18章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3

第19章真菌的分类与命名

2

第20章病原性真菌

第21章病毒分类与命名

第22章呼吸道病毒第21

第23章肝炎病毒草〜

第24章逆转录病毒第31

章的

第25章肠道病毒

内容

第26章急性胃肠炎病毒

在第4

第章

27黄病毒章相

第28章出血热病毒关内

第29章疱疹病毒容中

第30章其他病毒讲解

第31章阮粒

第32章临床感染症病原体的检验5

第33章医院感染的实验诊断2

第34章抗微生物药物和敏感性实验3

第35章微生物商品化、自动化检验2

第36章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2

医学检验系《临床微生物学和微生物检验》

理论教学大纲

高等医学院校医学检验专业(五年制)

《临床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学检验》

张卓然主编

(第三版)

适用五年制医学检验本科教学

绪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微生物细胞学分类和临床分类,掌握临床微生物的检验思路与原则。

2.熟悉临床微生物的性质及任务。

3.了解临床微生物学的进度与展望。

教学内容

1.微生物、微生物学与医学微生物学。

2.临床微生物学的任务及在临床医学中的地位。

3.临床微生物学的进展与展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微生物、微生物学与临床微生物学定义。

2.临床微生物学的性质和任务。

3.临床微生物检测的思路与原则。

4.临床微生物标本的快速检测。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学时

1学时

第一篇临床微生物学导论

第一章微生物与感染

教学目的与要求

第一节感染性疾病的基本概念

1.掌握基本概念:感染、条件致病菌、定植、毒力、隐性感染、显性感染、持续

性感染、病原携带状态。

2.熟悉基本概念:不感染。

第二节微生物的致病性

1.掌握致病性微生物、粘附与定植(侵袭力)、毒素及毒性蛋白和酶(内毒素、

外毒素、毒性蛋白和酶)、细胞内寄生微生物的致病作用。

2.熟悉免疫病理损害。

第三节感染的临床征象:病症与症状

1.熟悉感染性疾病的病程发展阶段性(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

常见病症与症状(发热性感染症、腹痛与腹泻)。

教学内容

1.感染性疾病的基本概念:感染与感染性疾病,感染性疾病类型。

2.微生物的致病性:致病性微生物,粘附与定植,毒素及毒性蛋白和酶,细菌感

染的致病机制,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

3.感染的临床症状:常见症状和体征。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微生物感染定义。

2.微生物感染过程。

3.微生物致病物质。

4.微生物致病性。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学时

1学时

第二章细菌感染的实验诊断

教学目的与要求

第一节临床感染性疾病实验诊断的要求

1.熟悉诊断试验的选择、常用诊断流程。

2.了解诊断对象和诊断目的(以疾病的病原学诊断为目的、为提供治疗方案为目

的、以作流行病学研究为目的和以了解细菌与感染的关系为目的)。

第二节临床标本的采集与处理

1.掌握标本采集的一般原则、标本的处理。

第三节细菌的形态学检查

1.掌握普通光学显微镜、不染色细菌标本的检查、常用染料(碱性染料、酸性染

料、复合染料)、常用的染色方法(革兰染色、抗酸染色)。

2.熟悉相差显微镜和荧光显微镜。

3.了解暗视野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

第四节细菌的分离培养与接种技术

1.掌握培养基(组成成分、种类和分离培养基的选择)、细菌的接种方法(平板划

线分离法、接种法、液体接种法、穿刺接种法、倾注平板法、涂布接种法)、

细菌的培养方法(需氧培养法、二氧化碳培养法、厌氧培养法)。

2.熟悉细菌培养基本条件。

第五节细菌代谢产物的检测及鉴定

1.掌握细菌内毒素的检测、细菌生化反应鉴定(碳水化合物的代谢、蛋白质分解

产物试验、碳源利用试验、呼吸酶类试验、其它生化试验)。

2.熟悉细菌外毒素的检测。

第六节细菌感染的血清学检测

1.掌握凝集反应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o

2.熟悉免疫荧光技术和血清学诊断。

第七节细菌感染的分子生物学检测

1.熟悉聚合酶链反应。

2.了解核酸杂交、生物芯片技术。

第八节细菌L型的检测

1.了解细菌L型培养基的制备、检验程序及检查方法。

第九节动物实验(自学)

1.了解实验动物的分类、实验动物的选择、动物的接种途径和方法、接种后的观

察与解剖。

教学内容

1.临床感染症实验诊断的要求:诊断对象和诊断目的,诊断试验选择,常用诊断

流程。

2.临床标本的采集、运送、保存与处理:标本的采集,标本的运送,标本的保存

与处理。

3.细菌的形态学检查:不染色细菌标本的检查(压滴法、悬滴法、毛细管法、暗

视野显微镜法及相差显微镜检查法等)及细菌染色标本的检查(常用染料•,细

菌染色标本的制作过程,细菌常用的染色方法)。

4.细菌的分离培养与接种技术:细菌培养的基本条件;培养基的概念、基本成分

与分类,常用培养基的制备方法;无菌操作技术;细菌的接种与分离技术(平

板划线法、琼脂斜面接种法、半固体穿刺接种法和液体培养基接种法等);细

菌的培养方法(普通培养、二氧化碳培养、微需氧培养和厌氧培养)。

5.细菌生化反应鉴定:糖类发酵试验、葡萄糖代谢类型鉴别试验(0—F试验)、

七叶背水解试验、甲基红试验、VP试验、B一半乳糖背酶试验(0NPG)、।即珠

试验、硫化氢试验、尿素酶试验、苯丙氨酸脱氨酶试验、氨基酸脱竣酶试验、

枸椽酸盐利用试验、氧化酶试验、触酶试验、硝酸盐还原试验、凝固酶试验、

胆汁溶菌试验等。

6.细菌感染的免疫学检测及鉴定:凝集试验、沉淀试验及免疫标记技术的常用方

法。

7.细菌感染的分子生物学检测及鉴定:核酸杂交、聚合酶链反应、荧光定量聚合

酶链反应技术及生物芯片技术等。

8.动物实验:实验动物的用途,实验动物的分类与选择原则。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临床感染症实验诊断流程。

2.标本的采集、运送、保存与处理。

3.细菌染色标本的检查。

4.细菌的分离培养与接种技术。

5.细菌生化反应鉴定。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学时

9学时

第三章真菌感染的实验诊断

教学目的与要求

第一节真菌的基本特征

1.掌握真菌的形态特性(丝状菌、二相性真菌、菌丝、抱子)和真菌菌落特性(酵

母型菌落、霉菌型菌落)。

第二节临床标本的采集及检验程序

1.掌握真菌标本的采集注意事项和真菌的检验程序。

第三节真菌检验

1.掌握标本直接检查、真菌的分离培养和真菌的生化反应。

2.了解动物试验、核酸检测、真菌毒素的检测。

教学内容

1.真菌的生物学特性及临床意义:真菌的形态特征;真菌菌落特征。

2.临床标本的采集及检验程序:临床标本的采集;真菌的检验程序。

3.真菌的检验方法:直接镜检观察菌丝和抱子;染色检查;墨汁负染;芽管形成

试验;常用真菌培养基;培养方法(大培养、小培养、试管斜面培养)及其培

养结果的观察;真菌的生化反应及动物实验;真菌抗原的检测及分子生物学检

测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真菌标本的检测程序。

2.真菌的形态学检查与培养。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学时

1学时(含第19章内容)

第四章病毒感染的实验诊断

教学目的与要求

第一节标本的采集与运送

1.了解标本的采集、标本的运送和保存。

第二节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1.熟悉病毒分离和鉴定的•般程序。

2.了解病毒的分离、病毒的鉴定。

第三节病毒感染的快速诊断

1.掌握病毒抗原检测、早期抗体检测。

2.了解形态学检查、病毒核酸检测、病毒检验的结果评价。

教学内容

1.标本采集、运送与处理。

2.病毒的分离与鉴定:病毒分离鉴定的一般程序;组织培养(基本概念、组织培

养的类型、细胞培养的种类和基本方法、);鸡胚培养(接种部位与用途);动

物接种(常用动物、接种途径和接种后观察);病毒的初步鉴定(动物感染范

围及潜伏期、对鸡胚的敏感性、在细胞培养中的表现、理化性质的测定)和最

后鉴定。

3.病毒感染的快速诊断:病毒的形态学检查(光学显微镜检查、电镜及免疫电镜

检查);病毒抗原检查;病毒核酸检测;病毒检测的结果评价。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病毒感染标本的采集、运送与处理方法及注意点。

2.病毒的分离培养与常用鉴定方法。

3.病毒在细胞培养中的表现。

4.病毒感染的快速诊断技术。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学时

6学时(含第21章〜第31章的内容)

第五章细菌的分类和命名

教学目的与要求

第一节细菌分类学

1.掌握基本概念、分类等级、细菌命名法。

第二节细菌的分类方法

2.了解生理学与生物化学分类法、遗传学分类法。

第三节细菌分类系统(自学)

3.了解细菌的分类系统。

教学内容

1.细菌分类学(基本概念;分类等级;细菌命名法)。

2.细菌的分类方法(生理学学与生化学分类法;遗传学分类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细菌分类等级中的基本概念:菌种、菌属、菌株。

2.细菌的生物双名式命名法:英文名和中文译名。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学时

0,5学时

第六章球菌

教学目的与要求

第一节葡萄球菌属

1.掌握葡萄球菌属的分类、微生物特性(形态染色、培养特点、生化反应)、微生

物检验(检验程序、标本直接检查、分离培养鉴定)。

2.熟悉葡萄球菌属的临床意义、标本采集、药敏试验、检验结果评价与报告。

第二节链球菌属

1.掌握链球菌属的分类、微生物特性(形态染色、培养特点、生化反应)、微生物

检验(检验程序、标本直接检查、分离培养鉴定)。

2.熟悉链球菌属的临床意义、标本采集、药敏试验、检验结果评价与报告。

第三节肠球菌属

1.掌握肠球菌属的分类、微生物特性(形态染色、培养特点、生化反应)、微生物

检验(检验程序、标本直接检查、分离培养鉴定)。

2.熟悉肠球菌属的临床意义、标本采集、药敏试验、检验结果评价与报告。

第四节奈瑟菌属和布兰汉菌属

1.掌握奈瑟菌属和布兰汉菌属的分类,淋病奈瑟菌及脑膜炎奈瑟菌、卡他布兰汉

菌的微生物特性(形态染色、培养特点、生化反应)、检验程序、标本采集、标

本直接检查、分离培养与鉴定。

2.熟悉淋病奈瑟菌及脑膜炎奈瑟菌、卡他布兰汉菌的临床意义、药敏试验、检验

结果分析与报告。

3.了解其它奈瑟菌。

教学内容

1.葡萄球菌属:形态染色、培养与生化反应、SPA的特性及其应用、抵抗力、分

种与分型;溶血毒素、杀白细胞素、肠毒素、表皮剥脱性毒素、中毒性休克综

合征毒素、耐热DNA酶和血浆凝固酶;化脓性感染、食物中毒、假膜性结肠炎、

医院感染、MRSA、MRSE和药敏试验;标本的采集,检验程序,涂片染色镜检,

分离培养与鉴定(病原性与非致病性葡萄球菌的鉴别);结果评价与报告。

2.链球菌属:根据溶血和抗原构造分类,形态染色,培养特性,生化反应和抵抗

力;致病物质:溶血素0与S、致热外毒素(红疹毒素)、链激酶、透明质酸

酶和脱氧核糖核酸酶的性质与作用;所致疾病:化脓性炎症、变态反应疾病、

新生儿败血症与脑膜炎以及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等;微生物学检查:标本的

采集、检验程序与方法。

3.肠球菌属:在分类上属于链球菌科,是人和动物肠道中的正常菌群,有致病潜

力;形态染色,培养特性,耐高盐、高碱和40%胆汗,对多种抗菌药物固有耐

药;可引起尿路感染、腹盆腔感染、败血症、心内膜炎,也是医院感染常见的

病原;常用青霉素和氨基糖4类抗生素联合应用治疗重症感染,最好据MIC

和联合药敏试验选药;微生物学检查:标本采集、直接涂片、分离培养与鉴定。

4.奈瑟菌属:

1)脑膜炎奈瑟菌:是流行性脑脊微膜炎的病原菌,健康带菌率可达5%—15%;

形态与染色、培养特点和生化反应、抵抗力,据荚膜多糖抗原进行分类;致病

物质:荚膜、菌毛和内毒素,所致疾病为流脑;传染原是病人或带菌者,主要

经呼吸道传播,易感染机体是儿童;流脑的临床症状和防治措施;微生物学检

查:标本的采集,直接涂片,分离培养和鉴定。

2)淋病奈瑟菌:是淋病的病原菌,人类是本菌的唯一天然宿主和传染源;生

物学性状似脑膜炎奈瑟菌;淋病是一种性传播疾病;致病物质是菌毛或其它粘

附因子;大多数淋病奈瑟菌对壮观霉素、第三代头抱菌素和氟喳诺酮类抗菌药

物敏感,药敏试验有助于临床合理用药;微生物学检查:标本的采集,直接涂

片、分离培养与鉴定。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临床常见病原性球菌细菌特征和实验室诊断,包括药物敏感试验和耐药性变

异。

2.临床常见病原性球菌的共性。

3.临床常见病原性球菌的鉴别指征。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学时

4学时

第七章肠杆菌科

教学目的与要求

第一节概述

1.掌握分类与命名、微生物检验(检验程序、分离培养鉴定)。

2.熟悉临床意义、共同特性(形态结构、抗原成分、变异性、培养和生化特性、

抵抗力)、微生物检验(标本采集、标本直接检查、抗体检测、抗菌药物敏感试

验)。

第二节埃希菌属

1.掌握埃希菌属分类、微生物检验(肠道外感染标本、肠道内感染标本)。

2.熟悉临床意义(致病因素、所致疾病)、微生物特性(形态结构、抗原成分、

培养特性)。

第三节沙门菌属

1.掌握分类、微生物检验(检验程序、标本采集、标本直接检查、分离培养与鉴

定、抗体检测)。

2.熟悉临床意义(致病因素、所致疾病)、微生物特性(形态结构、抗原成分、

变异性、培养特性、抵抗力)。

第四节志贺菌属

1.掌握分类、微生物检验(检验程序、标本采集、标本直接检查、分离培养与鉴

定)。

2.熟悉临床意义(致病因素、所致疾病)、微生物特性(形态结构、抗原成分、

变异性、培养特性、抵抗力)。

第五节耶尔森菌属

1.掌握鼠疫耶尔森菌(临床意义、微生物特性、微生物检验)。

2.熟悉分类、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临床意义、微生物特性、微生物检验)。了

解假结核耶尔森菌、其他耶尔森菌。

第六节枸檬酸杆菌属

1.掌握微生物检验(检验程序、标本直接检查、分离培养与鉴定)。

2.熟悉分类、临床意义、微生物特性(形态结构、培养特性)。

第七节克雷伯菌属

1.掌握分类、微生物检验(检验程序、标本直接检查、分离培养与鉴定)。

2.熟悉临床意义、微生物特性(形态结构、培养特性)。

第八节肠杆菌属、多源菌属、哈夫尼菌属

1.掌握肠杆菌属的分类、微生物检验(检验程序、标本直接检查、分离培养与鉴

定)。

2.熟悉肠杆菌属的临床意义、微生物特性(形态结构、培养特性、生化特性及抗

原结构)。

3.了解多源菌属、蜂房哈夫尼菌"

第九节沙雷菌属

1.掌握分类、微生物检验(检验程序、标本直接检查、分离培养与鉴定)。

2.熟悉微生物特性(形态结构、培养特性、生化特性及抗原结构)。了解临床意

义。

第十节变形杆菌属、普罗威登菌属、摩根菌属

1.掌握变形杆菌属微生物特性(形态结构、抗原构造、培养与生化反应特性)、微

生物检验(检验程序、标本直接检查、分离培养与鉴定)

2.熟悉变形杆菌属的分类、临床意义。

3.了解普罗威登菌属、摩根菌属。

第十一节肠杆菌科中的其他菌属

1.了解其他肠杆菌科细菌(西地西菌属、克卢瓦菌属、拉恩菌属、塔特姆菌属、

致病杆菌属)。

教学内容

1.概述:肠杆菌科的分类;肠杆菌科的生物学特性,微生物学检验原则及检验程

序;肠道杆菌常用培养基的制备原理与应用。

2.埃希菌属:大肠埃希菌与人类的关系;大肠埃希菌的形态染色、培养特性、生

化反应和抗原构造;致病因素及所致疾病(肠道外感染和肠道感染);引起肠

道感染的常见病原群(ETEC、EPEC、EIEC、EHEC、EAEC);微生物学检验程序

和检验方法。

3.志贺菌属:志贺菌属的形态染色、培养特性、生化反应、抗原构造及抵抗力;

致病因素(侵袭力、内毒素和外毒素)及所致疾病;各群志贺菌的致病特点,

带菌者的种类及特点;标本采集,检验程序及检验方法;血清学鉴定。

4.沙门菌属:沙门菌属的形态染色、培养特性、生化反应、抗原构造(0、H、Vi

抗原)、变异性;致病因素及所致疾病;肠热症的致病过程,慢性带菌者。肠

热症的标本采集(血、尿、粪便等)与病程的关系,微生物学检验程序及检验

方法;血清学鉴定;Vi抗原的作用及其在临床检验中的意义;肥达试验的原

理、方法、应用与结果分析。

5.耶尔森菌属:鼠疫耶尔森菌的特点及致病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形态染色

与培养特性、生化反应与抗原构造;致病特点;微生物学检验(冷增菌,分离

培养与鉴定)。

6.变形杆菌属:变形杆菌属的形态染色与培养特性(迁徒生长)、生化反应特点

(腺酶阳性),致病性(尿道感染的重要病原菌)及微生物学检验。

7.克雷伯菌属:肺炎克雷伯菌的生物学特性,在医院感染中的意义,微生物学检

验。

8.其他肠道杆菌:肠杆菌属、沙雷菌属等医院感染常见菌及微生物学检验。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肠道杆菌致病菌与非致病菌的主要区别——乳糖发酵试验。

2.常见肠道病原菌的生化反应特点,血清学鉴定原则和方法。

3.大肠埃希菌属的肠道内感染。

4.ESBLs

5.肠杆菌科的常用鉴定方法。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学时

5学时

第八章弧菌科

教学目的与要求

第一节弧菌属

1.掌握分类、霍乱弧菌(临床意义、微生物特征、微生物检验)。

2.熟悉副溶血弧菌(临床意义、微生物特征、微生物检验)和创伤弧菌;

3.了解其他弧菌(拟态弧菌、溶藻弧菌、河弧菌、弗尼斯弧菌、霍利斯弧菌、其

他弧菌)。

第二节气单胞菌属和邻单胞菌属

1.掌握气单胞菌属分类、微生物检验(检验程序、标本采集、分离培养与鉴定)。

2.熟悉气单胞菌属微生物特性、邻单胞菌属。

3.了解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1.霍乱弧菌:分类,形态染色及培养特性(尤其是耐碱性),生化反应及抵抗力,

抗原构造与分型,致病因素与所致疾病,细菌学检验程序与检验方法。

2.副溶血弧菌.:形态染色及培养特性、生化反应及抵抗力,致病物质与致病特点,

细菌学检验程序与检验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霍乱弧菌的两种分类方法。

2.霍乱弧菌形态与培养特性。

3.霍乱弧菌致病特点与快速检测的意义。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学时

1学时

第九章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

教学目的与要求

第一节假单胞菌属

1掌握假单胞菌属分类、微生物检验(检验程序、鉴定、药物敏感性试验);掌

握铜绿假单胞菌(临床意义、微生物特性、微生物检验);掌握嗜麦芽窄食单

胞菌(临床意义、微生物特性、微生物检验)。

2.了解鼻疽伯克霍尔德菌、假鼻疽伯克霍尔德菌、荧光假单胞菌、恶臭假单胞菌、

斯氏假单胞菌。

第二节其他临床常见非发酵菌

1.掌握不动杆菌属(分类、临床意义、微生物特性、微生物检验)。

2.熟悉莫拉菌属(分类、临床意义、微生物特性、微生物检验)、军团菌属(分

类、临床意义、微生物特性、微生物检验)。

3.了解产碱杆菌属(分类、临床意义、微生物特性、微生物检验)、黄杆菌属(分

类、临床意义、微生物特性、微生物检验)。

教学内容

1.概述:非发酵菌的概念、特点,在医院感染中的意义;辨认非发酵菌的基本方

法;非发酵菌的初步分群;非发酵菌的鉴定系统。

2.铜绿假单胞菌.:形态染色及培养特性,生化反应特点,细菌学检验程序与检验

方法。

3.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分类与命名;形态染色及培养特性,生化反应特点;细菌

学检验程序与检验方法。

4.不动杆菌属:分类与命名;形态染色及培养特性,生化反应特点;细菌学检验

程序与检验方法。

5.军团菌属:分类与命名;形态染色及培养特性,生化反应特点,临床意义;细

菌学检验程序与检验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非发酵菌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2.辨认非发酵菌的基本方法,非发酵菌的初步分群。

3.铜绿假单胞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以及鉴定时与其他革兰阴性杆菌的区别。

4.常见非发酵菌的细菌学检验。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学时

2学时

第十章苛养菌及人兽共患病原菌

教学目的与要求

第一节苛养菌

1.掌握苛氧菌概念、嗜血杆菌属微生物检验(检验程序、标本采集、标本的直接

检查、形态染色、分离培养与鉴定、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解释)。

2.熟悉嗜血杆菌属分类、临床意义、微生物特性。

3.了解鲍特菌属分类、临床意义、微生物特性、微生物检验、药物敏感试验及解

释。

第二节人兽共患病原菌(自学)

1.熟悉布鲁菌属(分类、临床意义、微生物特性、微生物检验)、巴斯德菌属(分

类、临床意义、微生物特性、微生物检验)。

2.了解弗朗西斯菌属(分类、临床意义、微生物特性、微生物检验)。

教学内容

1.嗜血杆菌属:概念及特点,X因子,V因子;流感嗜血杆菌的形态染色及培养

特性;卫星现象;生化反应及分型(生物型和血清型);致病性;细菌学检验

程序与检验方法。

2.鲍特菌属:种类及特点;百日咳鲍特菌的形态染色及培养特性,生化反应及抗

原构造,抵抗力及对抗生素的敏感性;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细菌学检验程序

及检验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苛养菌的共同特点。

2.流感嗜血杆菌的形态染色及培养特性,卫星现象及其临床意义。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学时

1学时

第十一章革兰阳性需氧杆菌

教学目的与要求

第一节炭疽芽胞杆菌

1.掌握分类、微生物检验(检验程序、标本的采集与处理、标本直接检查、分离

培养与鉴定、药物敏感性试验、检测结果分析与报告)。

2.熟悉临床意义、微生物特性(形态与染色、培养特性、生化反应、抗原性、抵

抗力)。

第二节蜡样芽胞杆菌

1.熟悉分类、临床意义、微生物特性(形态与染色、培养特性、生化反应、抵抗

力)、微生物检验(检验程序、采集标本、标本直接检查、分离培养与鉴定、

药物敏感性试验、检验结果分析与报告)。

第三节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和红斑丹毒丝菌

1.掌握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分类、临床意义、微生物特性(形态与染色、培养特

征、生化反应、抗原性、抵抗力)、微生物检验(检验程序、标本的采集、标

本直接检查、分离培养与鉴定、药物敏感性试验、检验分析与报告)。

2.了解红斑丹毒丝菌(分类、临床意义、微生物特性、微生物检验)。

第四节阴道加特纳菌

1.了解阴道加特纳菌的分类、临床意义、微生物特性、微生物检验。

教学内容

1.炭疽芽胞杆菌:基本特征(需氧芽胞杆菌属中致病力最强的革兰阳性大杆菌;

炭疽病的病原;为“生物武器”之一;抵抗力强;多种传播方式,临床表现多

样性,病死率高);临床意义;实验诊断方法。

2.腊样芽胞杆菌:临床意义;细菌特征(形态与染色、培养特性、生化反应和抵

抗力);实验室诊断(标本的采集、检验程序、直接镜检、活菌计数、分离培

养与鉴定)。

3.产单核李斯特菌:分类;临床意义;细菌特征(形态与染色、培养特性、生化

反应、抗原性、抵抗力);实验室诊断(标本的采集、检验程序、分离培养与

鉴定)。

4.红斑丹毒丝菌.:分类;临床意义;细菌特征(形态与染色、培养特性、生化反

应、抵抗力);实验室诊断(标本的采集、检验程序、分离培养与鉴定)。

5.阴道加特纳菌:临床意义;细菌特性;阴道加特纳菌的实验室检验。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炭疽芽胞杆菌、蜡样芽胞杆菌、产单核李斯特菌、阴道加得纳菌的细菌特征。

2.炭疽芽胞杆菌、蜡样芽胞杆菌、产单核李斯特菌、阴道加得纳菌的微生物诊断

方法。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学时

2学时

第十二章棒状杆菌属

教学目的与要求

第一节分类与命名

1.了解分类与命名。

第二节白喉棒状杆菌

1.掌握微生物检验(检验程序、标本采集、标本直接检查、分离培养与鉴定、免

疫力检测)。

2.熟悉微生物特性(形态结构、培养特性)。

3.了解临床意义。

第三节其他棒状杆菌(自学)

1.了解其他棒状杆菌(假白喉棒杆菌、结膜干燥棒状杆菌、化脓棒状杆菌、溃疡

棒状杆菌、假结核棒状杆菌、溶血棒状杆菌、杰克群棒状杆菌)。

教学内容

1.棒状杆菌属:白喉棒状杆菌的形态、染色(革兰染色和异染颗粒染色)、培养

特性、生化反应与抗原构造、致病物质(外毒素),抗毒素免疫,锡克(Schick)

试验;标本采集,直接涂片染色镜检,分离培养,生化反应,毒力试验,人工

自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白喉棒状杆菌与类白喉状杆菌的主要区别。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白喉棒状杆菌的形态学检查和培养特性,外毒素致病,毒力试验。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学时

0.5学时

第十三章分枝杆菌属

教学目的与要求

第一节分类与命名

1.了解分类与命名。

第二节结核分枝杆菌

1.掌握分类、微生物检验(检验程序、标本采集、标本直接检查、分离培养与鉴

定、药物敏感性试验)。

2.熟悉临床意义(致病物质、所致疾病、免疫性)、微生物特性(形态结构、菌体

成分、变异性、培养特性、抵抗力、生化反应)。

3.了解免疫学诊断、动物接种。

第三节非典型分枝杆菌(自学)

1.熟悉光产色分枝杆菌、暗产色分枝杆菌、不产色分枝杆菌、迅速生长分枝杆菌。

第四节麻风分枝杆菌

1.熟悉微生物特性、微生物检验。

2.了解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1.分枝杆菌属的共性与分类。

2.结核分枝杆菌:形态,抗酸染色,培养特性,抵抗力,变异性,菌体成分。致

病特点,传染,免疫与变态反应的关系。结核菌素(0T)试验,郭霍(Koch)

现象。标本的采集,直接涂片抗酸染色镜检,浓缩集菌法,分离培养,动物试

验。卡介苗(BCG)接种对象和抗跨药物的应用。

3.麻风分枝杆菌:传染与致病,微生物学诊断原则与防治措施。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结核分枝杆菌的菌体成分,抗酸染色,传染性变态反应。

2.郭霍现象。

3.结核菌素试验和结核分枝杆菌的实验诊断。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学时

1.5学时

第十四章放线菌属与诺卡菌属

教学目的与要求

第一节放线菌属

1.掌握微生物检验。

2.熟悉微生物特性。

3.了解分类、临床意义。

第二节诺卡菌属

1.掌握微生物检验。

2.熟悉微生物特性。

3.了解分类、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1.放线菌属:临床意义;细菌特征(形态与染色、培养特性、生化反应);实验

室诊断(标本的采集、检验程序、直接镜检、分离培养与鉴定)。

2.诺卡菌属:临床意义;细菌特征(形态与染色、培养特性、生化反应);实验

室诊断(标本的采集、检验程序、直接镜检、分离培养与鉴定)。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放线菌属细菌的实验室诊断。

2.诺卡菌属细菌的实验室诊断。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学时

0.5学时

第十五章厌氧菌

教学目的与要求

第一节概述

1.掌握厌氧菌的概念、种类与分布、临床意义(厌氧菌感染的条件、厌氧菌感染

的临床及细菌学指征)。

第二节厌氧性细菌的检验

1.掌握标本的采集与运送(标本采集方法、标本的运送法与处理)、检验程序、

检验方法(直接镜检、分离培养、鉴定试验、检验结果分析与报告)。

第三节厌氧球菌

1.了解消化球菌属、消化链球菌属、韦荣球菌属。

第四节革兰阴性无芽胞厌氧杆菌

1.掌握类杆菌属、梭杆菌属。

2.了解普雷沃菌属、紫单胞菌属。

第五节革兰阳性无芽胞厌氧杆菌

1.熟悉优杆菌属、双歧杆菌属、乳杆菌属。

2.了解丙酸杆菌属。

第六节梭状芽胞杆菌属

1.掌握破伤风梭菌、产气荚膜梭菌、艰难梭菌。

2.熟悉肉毒梭菌。

教学内容

1.概述:厌氧菌的定义、种类;厌氧菌在自然界和人体中的分布;厌氧菌感染的

因素及厌氧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厌氧菌感染的临床及细菌学指针。

2.厌氧性细菌的检验:厌氧菌标本采集与送检的要求及方法;厌氧菌的检验程序;

厌氧菌的培养方法;厌氧菌标本的肉眼观察和直接镜检;厌氧菌的初代培养与

次代培养;厌氧菌的初步鉴定与最后鉴定。

3.厌氧球菌:在临床厌氧菌感染中的意义;消化球菌属、消化链球菌属和韦荣球

菌属的生物学特性及鉴定方法。

4.革兰阴性无芽胞厌氧杆菌:现代分类及其在临床厌氧菌感染中的意义;类杆菌

属、普雷沃菌属、紫单胞菌属和梭杆菌属的生物学特性;临床常见菌种及细菌

学检验方法。

5.革兰阳性无芽胞厌氧杆菌:种类及临床意义,细菌学检验方法。本类厌氧菌一

般为健康人体正常菌群或生理性细菌,对维持人体的微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

用。

6.梭状芽胞杆菌属:种类及特点;破伤风梭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及细菌学检

验方法;气性坏疽病原梭菌的主要菌种及其出现频率,产气荚膜梭菌的生物学

特性、致病性及细菌学检验方法,汹涌发酵现象,Nagler试验,泡沫肝;肉

毒梭菌的生物学特性、致菌性及细菌学检验方法。肉毒毒素的检验及型别鉴定;

艰难梭菌的生物学性状,在抗生素相关性肠炎中的意义,细菌学检验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厌氧菌的概念。

2.厌氧菌的临床及细菌学指征。

3.临床常见厌氧菌的生物学性状与实验室诊断方法。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学时

3学时

第十六章弯曲菌属与螺杆菌属

教学目的与要求

第一节弯曲菌属

1.掌握分类、微生物检验。

2.熟悉微生物特性。

3.了解临床意义。

第二节螺杆菌属

1.掌握分类、微生物检验。

2.熟悉微生物特性。

3.了解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1.弯曲菌属:分类,形态染色及培养特性(微需氧,不同菌种的最适温度,选择

培养基),生化反应,马尿酸水解试验,抵抗力,临床常见菌种及其所致疾病;

细菌学检验程序及检验方法。

2.螺杆菌属:幽门螺杆菌的发现及命名,形态染色及培养特性,主要生化反应,

致病性;检验标本的采集与运送,分离培养及鉴定方法,快速诊断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空肠弯曲菌的形态、微需氧的培养特性及与胎儿弯曲菌的区别。

2.在临床腹泻病人的检查时不要漏掉对空肠弯曲菌的检验。

3.幽门螺杆菌与弯曲菌的区别,生化反应特点,致病性及快速诊断。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学时

1学时

第十七章螺旋体

教学目的与要求

第一分分类与命名

1.了解分类与命名。

第二节钩端螺旋体

1.掌握微生物特性(形态结构、培养特性)、微生物检验(抗体检测)。

2.熟悉微生物检验(标本采集、标本直接检查、分离培养)。

3.了解临床意义、微生物特性(抗原构造、抵抗力)、微生物检验(检验程序、

动物试验)。

第三节疏螺旋体

1.了解伯氏疏螺旋体、回归热疏螺旋体、奋森疏螺旋体。

第四节密螺旋体

1.掌握微生物检验(检验程序、标本采集、标本直接检查、体外培养、抗体检测)。

2.熟悉临床意义、微生物特性(形态与染色、基因组与抗原成分、培养特性、抵

抗力)。

3.了解其他密螺旋体。

教学内容

1.分类与命名(自学)。

2.钩端螺旋体:钩端螺旋体的生物学特性,钩体感染的标本来源与采集时间,直

接涂片镜检(暗视野检查和涂片染色镜检),分离培养(血培养、尿培养)与

鉴定,动物接种,DNA杂交技术;血清学试验(、间接凝集试验、酶联免疫吸

附试验)。

3.疏螺旋体(自学)。

4.密螺旋体(梅毒螺旋体):梅毒螺旋的生物学特性,标本来源,直接涂片镜检

(暗视野检查、涂片染色镜检、免疫荧光染色),分离培养,PCR。血清学试验

类型,非密螺旋体抗原试验和密螺旋体抗原试验的常用方法及其评价,WHO的

推荐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钩体的形态学检查,分离培养与鉴定方法,显微镜凝集试验与钩体的分型。

2.梅毒螺旋体的生物学特性及血清学试验类型和意义。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学时

1学时

第十八章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

教学目的与要求

第一节支原体

1.掌握肺炎支原体微生物检验、解配腺原体微生物检验。

2.熟悉肺炎支原体微生物特性、解胭麻原体微生物特性。

3.了解分类与命名、肺炎支原体临床意义、解麻麻原体临床意义、穿通支原体。

第二节衣原体

1.掌握沙眼衣原体微生物检验、肺炎衣原体微生物检验。

2.熟悉沙眼衣原体微生物特性、肺炎衣原体微生物特性。

3.了解分类与命名、沙眼衣原体临床意义、肺炎衣原体临床意义、鹦鹉热衣原体。

第三节立克次体

1.掌握斑疹伤寒立克次体微生物检验、恙虫病立克次体微生物检验。

2.熟悉斑疹伤寒立克次体微生物特性、恙虫病立克次体微生物特性。

3.了解分类与命名、斑疹伤寒立克次体临床意义、恙虫病立克次体临床意义、贝

纳柯克斯体、埃立克体、汉赛巴通体。

教学内容

1.常见支原体的种类及其所致疾病,在原发性间质性肺炎及非淋菌尿道炎中的意

义;标本采集方法,直接镜检,分离培养与鉴定,与细菌L型的鉴别;PCR的

应用;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血清学诊断方法(冷凝集试验、补体结合试验、间接

血凝试验、ELISA等。)

2.微生物学特性,对人类感染的衣原体的种类及其所致疾病;衣原体与性传播疾

病的关系;衣原体感染标本的采集与处理的原则及方法;衣原体的直接检查与

分离培养方法,血清学鉴定与血清学诊断方法。

3.立克次体的微生物学特性;标本采集与处理。直接检查方法、分离培养与鉴定

的方法;常用血清学鉴定与血清学诊断方法;外斐反应的原理、方法及其临床

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支原体的形态培养特性,在原发性间质性肺炎及非淋菌尿道炎中的意义。微生

物学检验方法,尤其注意与细菌L型的鉴别。

2.衣原体在性传播疾病中的意义,衣原体感染标本的采集与处理的原则及方法。

衣原体的直接检查与分离培养方法,血清学鉴定与血清学诊断方法。

3.分离培养与鉴定的方法。外斐反应的原理、方法及其临床意义。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学时

3学时

第十九章真菌的分类与命名

教学目的与要求

第一节真菌的分类

1.熟悉真菌的分类。

第二节真菌的命名

1.熟悉真菌的命名。

教学内容

1.真菌的分类(自学)。

2.真菌的命名(自学)。

第二十章病原性真菌

教学目的与要求

第一节浅部感染真菌

1.熟悉表面感染真菌、皮肤癣真菌、皮下组织真菌感染。

第二节深部感染真菌

1.掌握白假丝酵母菌、热带假丝酵母菌、隐球菌、曲霉菌、毛霉菌、组织胞浆菌、

卡氏肺胞菌的微生物特性和微生物检验。

2.熟悉其临床意义。

3.了解其分类。

教学内容

1.浅部感染真菌(自学)。

2.深部感染真菌:白假丝酵母菌、热带假丝酵母菌的临床意义、微生物检验(显

微镜检查、分离培养、其他鉴定方法、药敏实验);新生隐球菌的微生物学特

性、实验室诊断;曲霉菌、毛霉菌、组织胞浆菌、卡氏肺胞菌的微生物特性和

微生物检验。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假丝酵母菌、隐球菌、曲霉菌、毛霉菌、组织胞浆菌、卡氏肺胞菌的微生物特

性和微生物检验。

2.糖同化实验、芽管形成实验。

3.假丝酵母菌的显色培养。

4.曲霉菌、毛霉菌的微生物学特性。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学时

2学时

第二十一章病毒的分类与命名

教学目的与要求

第一节分类根据与原则

1.了解病毒体形态学物征、病毒体理化性状特征、病毒基因组的特征、病毒蛋白

质特征、基因组结构和复制、抗原性、生物学特性。

第二节病毒分类系统和命名

1.熟悉病毒分类的一般系统。

2.了解非寻常的病毒分类、病毒分类的命名。

第三节按临床应用分类

1.掌握按传播途径分类、按感染部位与症状特征分类。

教学内容

1.分类根据与原则(自学)。

2.病毒分类系统和命名(自学)。

3.按临床应用分类:按传播途径分类;按感染部位与症状特征分类。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按感染途径和临床特点进行的病毒分类。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第二十二章呼吸道病毒

教学目的与要求

第一节流行性感冒病毒

1.熟悉分类与命名、临床意义、微生物特性、微生物检验。

第二节副粘病毒科

1.了解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腮腺炎病毒、麻疹病毒。

第三节其他呼吸道病毒

1.了解腺病毒、风疹病毒、鼻病毒、冠状病毒和呼肠病毒。

教学内容

1.流行性感冒病毒(自学)。

2.副粘病毒科(自学)。

3.其他呼吸道病毒(自学)。

第二十三章肝炎病毒

教学目的与要求

第一节甲型肝炎病毒

1.掌握临床意义、微生物检验(标本直接检查、抗体检测)。

2.熟悉分类、微生物特性。

第二节乙型肝炎病毒

1.掌握临床意义、微生物检验(标本直接检查)。

2.熟悉分类、微生物特性。

第三节丙型肝炎病毒

1.掌握临床意义、微生物检验。

2.熟悉分类、微生物特性。

第四节丁型肝炎病毒

1.掌握临床意义、微生物检验。

2.熟悉分类、微生物特性。

第五节戊型肝炎病毒

1.掌握临床意义、微生物检验。

2.熟悉分类、微生物特性。

第六节庚型肝炎病毒

1.了解临床意义、微生物特性。

第七节输血传播病毒

1.了解基因组、复制、理化特性、分类地位。

教学内容

1.甲型肝炎病毒:临床意义;微生物检验。

2.乙型肝炎病毒:临床意义;微生物检验。

3.丙型肝炎病毒:临床意义;微生物检验。

4.丁型肝炎病毒:临床意义;微生物检验。

5.戊型肝炎病毒:临床意义;微生物检验。

6.庚型肝炎病毒(自学)。

7.输血传播病毒(自学)。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的血清学检查。

2.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的核酸诊断。

3.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检查原理、检测结果的分析。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第二十四章逆转录病毒

教学目的与要求

第一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1.掌握临床意义、微生物检验。

2.熟悉分类与命名、微生物特性。

第二节人类嗜T细胞病毒I型、H型

1.了解临床意义、微生物特性、微生物检验。

教学内容

1.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分类与命名;HIV的临床意义;HIV的微生物学检

查法、免疫学检查法。

3.人类嗜T细胞病毒I型、II型。(自学)

教学重点与难点

1.HIV的致病机制。

2.HIV的致病机制实验室检查。

3.HIV诊断注意事项。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第二十五章肠道病毒

教学目的与要求

第一节分类与命名

1.了解肠道病毒的分类和命名

第二节脊髓灰质炎病毒

1.了解临床意义、微生物特性、微生物检验。

第三节柯萨奇病毒与埃可病毒

1.了解临床意义、微生物特性、微生物检验。

第四节新型肠道病毒

L了解肠道病毒70型、肠道病毒71型。

教学内容

1.分类与命名(自学)。

2.脊髓灰质炎病毒(自学)。

3.柯萨奇病毒与埃可病毒(自学)。

4.新型肠道病毒(自学)。

第二十六章急性胃肠炎病毒

教学目的与要求

第一节轮状病毒

1.了解分类、临床意义、微生物特性、微生物检验。

第二节其他胃肠炎病毒

1.了解肠道腺病毒、杯状病毒、星状病毒。

教学内容

1.轮状病毒(自学)。

2.其他胃肠炎病毒(自学)。

第二十七章黄病毒

教学目的与要求

第一节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1.掌握临床意义、微生物检验。

2.熟悉微生物特性。

第二节登革病毒

1.了解临床意义、微生物特性、微生物检验。

第三节森林脑炎病毒

1.了解临床意义、微生物特性、微生物检验。

教学内容

1.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自学)。

2.登革病毒(自学)。

3.森林脑炎病毒(自学)。

第二十八章出血热病毒

教学目的与要求

第一节汉坦病毒

1.熟悉分类、微生物检验。

2.了解临床意义、流行环节、微生物特性。

第二节新疆出血热病毒

1.了解临床意义、微生物特性、微生物检验。

教学内容

1.汉坦病毒(自学)。

2.新疆出血热病毒(自学)。

第二十九章疱疹病毒

教学目的与要求

第一节概述

1.了解分类与命名、共同特性。

第二节单纯疱疹病毒

1.掌握临床意义、微生物检验。

2.了解微生物特性。

第三节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1.了解临床意义、微生物特性、微生物检验。

第四节人巨细胞病毒

1.掌握临床意义、微生物检验。

2.熟悉微生物特性。

第五节EB病毒

1.熟悉微生物检验。

2.了解临床意义、微生物特性。

第六节人疱疹病毒6、7、8型

1.了解人疱疹病毒6型、人疱疹病毒7型、人疱疹病毒8型。

教学内容

1.概述(自学)。

2.单纯疱疹病毒(自学)。

3.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自学)。

4.人巨EB病毒细胞病毒(自学)。

5.EB病毒(自学)。

6.人疱疹病毒6、7、8型(自学)。

第三十章其他病毒

教学目的与要求

第一节狂犬病病毒

1.掌握临床意义、微生物检验。

2.熟悉微生物特性。

第二节人乳头瘤病毒

1.掌握临床意义、微生物检验。

2.熟悉微生物特性。

第三节细小病毒诙

1.了解临床意义、微生物特性、微生物检验。

教学内容

1.狂犬病病毒(自学)。

2.人乳头瘤病毒(自学)。

3.细小病毒氏9(自学)。

第三十一章肮粒

教学目的与要求

第一节分类与命名

1.了解肮粒的分类与命名

第二节临床意义

1.了解克雅病与克雅病新变种、Kuru病。

第三节微生物特性

1.了解PrP的蛋白质结构、PrP的基因结构、PrP的抵抗力。

第四节微生物检验

1.了解检验程序、标本采集、标本直接检查(电子显微镜检查、快速简易的免疫

学方法、PrP的基因检测)、配粒的分离。

教学内容

1.分类与命名(自学)。

2.临床意义(自学)。

3.微生物特性(自学)。

4.微生物检验(自学)。

第三十二章临床感染症病原体的检验

教学目的与要求

第一节血液感染

1.掌握常见病原体、标本采集、微生物检验程序、检验方法。

2.熟悉临床意义。

第二节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1.掌握标本采集、微生物检验程序、检验方法。

2.熟悉常见病原菌、临床意义。

第三节创伤和外科感染

1.掌握标本采集、微生物检验程序、检验方法。

2.熟悉常见病原菌、临床意义。

第四节上呼吸道感染

1.掌握标本采集、微生物检验程序、检验方法。

2.熟悉常见病原菌、临床意义。

第五节下呼吸道感染

1.掌握标本采集、微生物检验程序、检验方法。

2.熟悉常见病原菌、临床意义。

第六节消化道感染

1.掌握标本采集、微生物检验程序、检验方法。

2.熟悉常见病原菌、临床意义。

第七节尿路感染

1.掌握标本采集、微生物检验程序、检验方法。

2.熟悉常见病原菌、临床意义。

第八节性传播疾病

1.掌握标本采集、微生物检验程序、检验方法。

2.熟悉标本采集、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1.血液感染:标本采集的时■间、采集部位及采血量,采血时的注意事项;血液标

本的检验程序及检验方法;增菌培养,增菌液的观察及涂片染色检查,分离培

养、鉴定及药敏试验,报告方式;常见病原体及其临床意义。

2.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中枢神经系统细菌、真菌和病毒感染标本的采集方法及注

意事项,检验程序及检验方法;常见病原体及其临床意义。

3.创伤及外科感染:标本采集方法及注意事项;检验程序及检验方法,直接涂片

检查的意义,常见病原体及其临床意义。

4.上呼吸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细菌和病毒学检查的标本来源、采集时间、采集

方法和注意点;检验程序及检验方法;常见病原体及其临床意义。

5.下呼吸道感染:下呼吸道感染病原体检查的标本来源、采集时间、采集方法和

注意点;检验程序及检验方法;痰标本的培养前处理;常见病原体及其临床意

义。

6.消化道感染:常见消化道感染的标本来源和采集方法、检验程序及检验方法;

直接涂片检查在消化道感染中的意义,常见病原体及其临床意义。

7.尿路感染:标本采集的基本要求及采集方法;标本的检验程序及检验方法;涂

片检查,一般细菌培养,定量培养(倾注平板法、平板涂布法、标准接种环法),

特殊细菌培养,报告方式;常见病原体及其临床意义;尿液细菌计数的意义及

其影响因素。

8.性传播疾病:各种性传播疾病标本采集的基本要求及采集方法;标本的检验程

序及检验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各种临床标本的检验程序及检验方法。

2.常见病原体及其临床意义。

3.各种性传播疾病的标本采集、检验方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