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概述课件_第1页
计算机网络概述课件_第2页
计算机网络概述课件_第3页
计算机网络概述课件_第4页
计算机网络概述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计算机网络的定义

、网络产生的原因

■一台独立计算机资源有限

■不同计算机之间相互通信的要求

、计算机网络产生的条件

网络=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

三、网络的定义

以能够相互共享资源的方式互连起来的自治

的计算机系统的集合。

自治——计算机有独立处理的功能.

[目的:资源共享A

通信

§1.2网络的产生和发展

一、远程终端联机阶段

由一台中心计算机和若干终端通过通

信线路连接起来的远程业务处理系统Q

实例:

SAGE(1951)

SABRE-1(20世纪60年代)

GEInformationService(1968)

ARPANET的特点:

■通信双方都是计算机系统

■采用存储一转发原理及分组交换技

术(分组交换之父)

■第一个实现资源共享的网络

■现代电信时代的开始

Nll(1993):NationalInformationInfrastructure

国家信息基础结构行动计划/信息高速公路

目的:实现远距离的高速通信

“未来的信息高速公路是以光纤为传输媒体,

传输速率很高,集电话、数据、电报、有线电视、

计算机网络等所有网络为一体的信息高速公路。”

Gll(1994)全球信息基础结构

:‘五、我国计算机网络的发展

;’-1989年CNPAC我国第一个分组交换网建成运

,.行.

•,”■1993年CHINAPAC中国公用分组交换网

''■20世纪80年代各单位部门相继建立各自的局域

L网

■1994年4月我国正式接入因特网(64Jkbps专I

I线接入)

9个全国范围的公用网络

*CHINANET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

UCERNET中国教育科研网

i*CSTNET中国科学技术网

[*UNINET中国联通互联网

I*CNCNET中国网通公用互联网Q

!*CIETNET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互联网

pCMNET中国移动互联网

*CGWNET中国长城互联网,

♦CSNET中国卫星集团互联网

一、局域网

I在一个局部范围内,由多台计算机,外

,围设备和通信线路组成的计算机网络.

,局域网的特点:,

J覆盖地理范围小(几公里以内),

■网络规模小(200台计算机以内)■

■通信速率高,可靠性好2

■网络结构较简单,组网方便

三、城域网(MAN)

,为满足几十公里内的大量企业、机关、

公司的多个局域网互连需求,实现大量

用户的数据交互。<

产品:FDDI、ATM

1.4网络的组成

计算机网络系统由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组成

d.硬件:服务器、工作站、网卡(NIC)、通

信介质、网络互连设备(HUB、交换机、

路由器)

软件:NOS

网络通信协议

各种网络应用软件

1.5网络拓扑结构

拓扑结构的定义

计算机网络拓扑:通过网络中结点与通

信线路的几何关系来反映网络的结构。

拓扑结构设计是网络设计的第一步

1.总线型

公用的广播式网络

冲突的产生

1.6网络的性能参数

、数据传输率

每秒传输的二进制数的位数(比特数)

单位:bpsb/sbitpersecond

♦更常用的带宽单位是

千比每秒,即kb/s(103b/s)

兆比每秒,即Mb/s(106b/s)

吉比每秒,即Gb/s(109b/s)

太比每秒,即Tb/s(1012b/s)

常用的带宽单位

警请注意:区别于计算机案量计算中

K=210=1024

M=22。=1024K

G=23。

T=240

♦在其它条件一定的情况下,通常传输速率

越高,误码率越大。I

餐如电话线路平均误码率4

10-4~10-6(传输率300~2000bps)

10-2~10-4(传输率4800~9600bps)

计算机通信的平均误码率要求<10-9

三、时延

・定义:数据从发送端到接收端所需要的时间。

橐时延根据产生的位置和原因,由三部分组成:

>发送时延:数据块从发送结点进入传输媒体所

需的时间。

>传播时延:电磁波在信道中传播一定距离所需

时间。

>处理时延:数据在交换结点进行处理所花费的

时间。

总时延=发送时延+传播时延+处理时延

17网络协议的基本概念

看什么是网络协议

为保证网络中实体之间能有效通信而制定的一

系列规则

•协议的组成

I语法:信息的结构和形式

语义:控制信息的种类和其规定的动作和响应

时序:对事件顺序的详细说明

*协议的两种形式:

•文字描述

•程序代码

警所有因特网协议都是以RFC(Request

ForComments"请求评论”)的形式在网上发

表。(不断更新).

*协议的分层■

复杂——简单

各层之间相互独立

灵活性好■JI

易于实现和维护一

有利于标准化•

*TCP/IP参考模型四层

传输控制协议/网际协议

TCP/IP是目前最流行的商业化协议

“事实上的标准”

几乎所有的工作站中都配有TCP/IP协议

TCP/IP的特点:

>免费、开放

>独立与硬件

>统一分配网络地址

>可提供多种可靠服务

1.5.6OSI与TCP/IP

体系结构的比较

I的体系结构TCP/IP的体系结构

TCP/IP与OSI的区另U:

7应用层应用层

»没有表示层和会话

6表示层(各种应用层协议)

层.

5会话层

A没有对最底两层作

运输层

4运输层出定义

3

网络层网际层

2数据链路层

网络接口层

1物理层

第1章概述

*1.5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

1.5.1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形成

1.5.2划分层次的必要性

1.5.3具有五层协议的体系结构

1.5.4实体、协议、服务和服务访问点

1.5.5面向连接服务和无连接服务

1.5.6OSI与TCP/IP体系结构的比较

*1.6应用层的客户-服务器方式

1.1计算机网络

在信息时代的作用

*21世纪的一些重要特征就是数字化、网

络化和信息化,它是一个以网络为核心

的信息时代。

*网络现已成为信息社会的命脉和发展知

识经济的重要基础。

揖网络是指“三网”,即电信网络、有线

电视网络和计算机网络。

因特网(Internet)的发展

集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以因特网为

I代表的计算机网络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I橐已从最初的教育科研网络逐步发展成为

商业网络。

已成为仅次于全球电话网的世界第二大

1网络。

1.2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过程

1.2.1分组交换的产生

计算机网络的产生背景

是20世纪60年代美苏冷战时期的产物。.

60年代初,美国远景研究规划局ARPA

(AdvancedResearchProjectAgency)提出要研

前一种生存性(survivability)很强的网落。

传统的电路交换(circuitswitching)的电信网的缺

点:正在通信的电路中只要有一个交换机或一条

链路被炸毁,整个通信电路就会中断。如要改用

其他迂回电路,必须重新拨号建立连接。这将要

延误一些时间。

新型网络的基本特点

撵网络用于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传送,而不是为了

打电话。

*网络能够连接不同类型的计算机,不局限于单

bI-类型的计算机。

警所有的网络结点都同等重要,因而大大提高网

络的生存性。

棠计算机在进行通信时,必须有冗余的路由。

*网络的结构应当尽可能地简单,同时还能够非

常可靠地传送数据。

名词“结点”

1结点”的英文名词是node。

奈虽然node有时也可译为“节点”,但这

是指像天线上的驻波的节点,这种节点

很像竹竿上的“节”。,

I•T在网络中的node的标准译名是“结点”

而不是“节点”。

回顾一下电路交换的特点

t奈两部电话机只需要用一对电线就能够互

<U相连接起来。.

更多的电话机互相连通

r

1*5部电话机两两相连,需10对电线。

二就

h琳N部电话机两两相连,需N(N-1)/2对电线

&4当电话机的数量很大时,这种连接方法需要的电线

对的数量与电话机数的平方成正比。

电路交换的特点

*电路交换必定是面向连接的。

麋电路交换的三个阶段:

建立连接

通信

释放连接

分组交换的原理(一)

琳在发送端,先把较长的报文划分成较短

的、固定长度的数据段。.

-------------------报文------------------

假定这个报文较长

不便于传输

分组交换的原理(二)

*每一个数据段前面添加上首部构成分组

请注意:现在左边是“前面”

分组交换的原理(三)

*今组交换网以“分组”作为数据传输单

JGo

麋依次把各分组发送到接收端(假定接收

端在左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数据

数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入___________

数据

分组首部的重要性

%撵每一个分组的首部都含有地址等控制信

Mo

*分组交换网中的结点交换机根据收到的

分组的首部中的地址信息,把分组

到下一个结点交换机。

事用这样的存储转发方式,分组就能传送

到最终目的地。

分组交换的原理(四)

*接收端收■到分组后_剥去首,部还原成报文

数据

分组2

数据

分组3

数据

际权的数据

分组交换的原理(五)

琳最后,在接收端把收到的数据恢复成为

原来的报文。)

1101000110101010110101011100010011010010

•这里我们假定分组在传输过程中没有出

现差错,在转发时也没有被丢弃。

亲接收端在发送端的左方时,首部往往画在

分组的左方。

接发

传送方向箜送

收端

端数据

舞接收端在发送端的右方时,首部往往画在

分组的右方。

主机和结点交换机的作用不同

警主机是为用户进行信息处理的,并向网

络发送分组,从网络接收分组。

警结点交换机对分组进行存储转发,最后

把分组交付给目的主机。

分组交换的优点

1*高效动态分配传输带宽,对通信链路

■是逐段占用。■

;警灵活以分组为传送单位和查找路由。]

*迅速不必先建立连接就能向其他主机

7发送分组;充分使用链路的带宽。

*完善的网络协议;口适应的路山

,选择协议使网络有很好的生存性。

分组交换带来的问题

奈分组在各结点存储转发时需要排队,这

就会造成一定的时延。

警分组必须携带的首部(里面有必不可少

的控制信息)也造成了一定的开销。

存储转发原理

并北完全新的概念

麋在20世纪40年代,电报通信也采用了

I基于存储转发原理的报文交换(message

switching)o

「东报文交换的时延较长,从几分钟到几小

时不等。现在报文交换已经很少有人使

i用了。

rt.三种交换的比较

分组交换

II

ARPANET的成功使

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发生根本变化

奈早期的面向终端的计算机网络是以H个

主机为中心的星形网

I♦各终端通过通信线路共享昂贵的中心主木

I■硬件和软件资源。

橐分组交换网则是以网络为中心,主机都

处在网络的外围。

用尸通过分组交换网可共享连接在网,

许多硬件和各种丰富的软件资源。

1.2.2因特网时代

*因特网的基础结构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

段的演进。.

1

*但这三个阶段在时间划分上并非截然分

开而是有部分重叠的,这是因为网络的

演进是逐渐的而不是突然的。

因特网发展的第一阶段

从单个网络APRANET向互连网发展的过程

♦第一个分组交换网ARPANET最初只是一个单

«r个的分组交换网。

1•ARPA研究多种网络互连的技术。一,

♦1983年TCP/IP协议成为标准协议。

*同年,ARPANET分解成两个网络:

*ARPANE1进行实验研究用的科研网

«MILNET——军用计算机网络

.1983T984年,形成了因特网Iinterneto

«1990年ARPANET正式宣布关闭。

因特网发展的第二阶段

・建成三级结构的因特网

警1986年,NSFNET(国家科学基金网)。它

一是一个三级计算机网络:

主干网

地区网

校园网

1991年,美国政府决定将因特网的主干网转

交给私人公司来经营,并开始对接入因特网的

单位收费。

«1993年因特网主干网的速率提高到45Mb/s

(T3速率)。a

三级结构的因特网

*各网络之间需要使用路由器来连接。

卜:因特网发展的第三阶段

1♦从1993年开始,NSFNET逐渐被若干个商用

..的ISP(因特网服务提供商)网络所代替。

'♦东1994年开始创建了4个网络接入点NAP,分

,■,别由4个电信公司经营。

舞NAP就是用来交换因特网上流量的结点。目的

是使不同ISP所经营的网络能够互通。在NAP

中安装有性能很好的交换设施。到本世纪初,

美国的NAP的数量已达到十几个。

卜*从1994年到现在,因特网逐渐演变成多级结

构网络。

因特网络的迅猛发展

时间:20世纪90年代

*接入主机的不断增加

欧洲原子核研究组织开发出WWW(万纯

网),成为因特网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主干网速度的不断提高

198656kbps

19891.544Mbps

199345Mbps

1995155Mbps

19982.5Gbps

NGI(下一代因特网)

»1996年由美国一些研究机构和大学提出

*目标:

毋更高的速率(比现在高100倍的速率连

接至少100个研究机构)■

先进的网络服务技术及应用(远程医。

远程教育、地球能源研究、环境检测、]

高性能的全球通信)

超高速全光网络.

1.2.3关于因特网的标准化工作

因特网协会ISOC负责因特网的全面管理促进

因特网体系结构负责相关协议的开发

研究委员会IAB

特网工程部IETF

因特网研究指导小组因特网工程指导小组

IRSGIESG

领域领域

RGRGWGWGIWG

负责理论研究和长期考虑的问题每个领域集中研究某一特定的短期和中期

工程问题,主要针对协议的开发和标准化

工制订因特网的正式标准要经过

I以下的四个阶段

3*所有因特网协议都是以RFC(Request

1:>.ForComments"请求评论”)的形式在网上发表。

i产(不断更新)W

1♦因特网草案(InternetDraft)-----在这个阶段

还不是RFC文档。

*建议标准(ProposedStandard)-----从这个阶

R段开始就成为RFC文档。

*草案标准(DraftStandard)

t♦因特网标准(InternetStandard)

1.2.4因特网在我国的发展

率1989年11月我国第一个公用分组交换网

CNPAC建成运行。

*20世纪80年代后期公安、银行、军队等

相继建立各自专用的计算机广域网。

率1993年9月新的CHINAPAC,由国家主干

网和各省、市、区的省内网组成,在北京、

上海设有国际出口

警1994年4月20日64K专线正式接入国际互

目前我国9个全国范围的共用计算机网络

(1)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

](2)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

1(3)中国科学技术网CSTNET

f(4)中国联通互联网UNINET,

(5)中国网通公用互联网CNCNET

|(6)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互联网CIETNET

(7)中国移动互联网CMNET

(8)中国长城互联网CGWNET

(9)中国卫星集团互联网CSNET

1.3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1.3.1计算机网络的不同定义

[最简单的定义:计算机网络是一些互相连接

,的、自治的计算机的集合。

因特网(Internet)是“网络的网络”。

*计算机网络与分布式计算机系统

软件不同(需不需要用户参与)

分布式计算机是计算机网络的一个特例

*多处理机系统与计算机网络

1.3.2几种不同的分类方法

(二)

集从网络的作用范围进行分类

广域网WAN(WideAreaNetwork)

局域网LAN(LocalAreaNetwork)

城域网MAN(MetropolitanAreaNetwork)

接入网AN(AccessNetwork)

广域网、城域网、接入网以及

局域网的关系

1

,广域网

城域网4城域网

接入网X接入网X接入网

卜■11■1■***

\———

*局域网

校园网企业网局域

1.3.2几种不同的分类方法

(三)

麋从网络的使用者进行分类

公用网(publicnetwork)电信建立和经营的

大型网络。

专用网(privatenetwork)不向本单位以外提

供服务。

1.4计算机网络的主要性能指

1.4.1带宽(P10)

L

1带宽”(bandwidth)本来是指信号具有的

频带宽度,单位是赫(或千赫、兆赫、

吉赫等)。一.

东现在“带宽”是数字信道所能传送的

“最高传输速率”的同义语,单位是

“比特每秒”,或b/s(bit/s)。

常用的带宽单位

警更常用的带宽单位是

七千比每秒,即kb/s(103b/s)

“兆比每秒,即Mb/s(106b/s)

吉比每秒,即Gb/s(109b/s)

太比每秒,即Tb/s(1012b/s)

警请注意:区别于计算机容量计算中

K=210=1024

2040

M=2,G=23°,T=2O

时延(delay或latency)

槃发送时延(传输时延)发送数据时,

数据块从结点进入到传输媒体所需要的

时间。\

*信道带宽数据在信道上的发送速率。

发送时延=数据块长度(比特)

信道带宽(比特/秒)

时延(delay或latency)

*传播时延电磁波在信道中需要传播一

定的距离而花费的时间。

警信号传输速率(即发送速率)和信号在

信道上的传播速率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信道长度(米)

传播时延=

信号在信道上的传播速率(米/秒)

时延(delay或latency)

*处理时延交换结点为存储转发而进行

一些必要的处理所花费的时间。

"*结点缓存队列中分组排队所经历的时延

是处理时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处理时延的长短往往取决于网络中当时

的通信量。

撵有时可用排队时延作为处理时延。

时延(delay或latency)

警数据经历的总时延就是发送时延、传播

时延和处理时延之和:

总时延=发送时延+传播时延+处理时延

容易产生的错误概念

警对于高速网络链路,我们提高的仅仅是

数据的发送速率而不是比特在链路上的

传播速率。J

麋提高链路带宽减小了数据的发送时延。

.5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P6)

1.5.1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形成

,计算机网络(协议)为什么要分层?

才,橐相互通信的两个计算机系统必须高度协

调工作才行,而这种“协调”是相当复

।杂的。

I*“分层”可将庞大而复杂的问题,转化

为若干较小的局部问题,而这些较小的

局部问题就比较易于研究和处理。

F关于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

OSI/RM

OSI/RM——开放系统互连基本参考模型

*“开放”:只要遵循OSI标准,一个系统就可

以和位于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也遵循这同一标

准的其他任何系统进行通信。

«1983年ISO7489国际标准一七层协议

*在市场化方面OSI却失败了。

♦OSI的专家们在完成OSI标准时没有商业驱动■

*OSI的协议实现起来过分复杂,且运行效率很

♦OSI标准的制定周期太长,因而使得按

产的设备无法及时进入市场;,

♦OSI的层次划分并也不太合理,有些功能在多滞

次中重复出现。

两种国际标准

是非国际标准TCP/IP现在获得了最广泛

的应用。

TCP/IP常被称为事实上的国际标

.一个新产品的出现,不一定反映出最:

技术水品,而是有着一定的市场背景:

1.5.2网络协议的概念

*计算机网络中的数据交换必须遵守事先

:约定好的规则。

'棠这些规则明确规定了所交换的数据的格

式以及有关的同步问题(同步含有时序

『的意思)。

亲为进行网络中的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

标准或约定即网络协议(network

protocol),简称为协议。

网络协议的组成要素

V麋语法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或格式。

亲语义需要发出何种控制信息,完成何

种动作以及做出何种响应。

*同步事件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

协议有两种形式:

•文字描述

•程序代码

划分层次的概念举例

I

[计算机1向计算机2通过网络发送文件。

可以将要做的工作进行如下的划分。

*第一类工作与传送文件直接有关。

确信对方已做好接收和存储文件的准备。

双方协调好一致的文件格式。

♦两个计算机将文件传送模块作为最高的

一层。剩下的工作由下面的模块负责。

两个计算机交换文件

只看这两个文件传送模块

计算机1好像文件及文件传送命令计算机2

是按照水平方向的虚线传送的

文件传送模块文件传送模块

把文件交给下层模块把收到的文件交给

进行发送上层模块

再设计一个通信服务模块

机1计算机2

文件传送模块只看这两个通信服务模块文件传送模块

好像可直接把文件

可靠地传送到对方

■通信服务模块通信服务模块

把文件交给下层模块把收到的文件交给

进行发送上层模块

再设计,个网络接入模块

机1计算机2

文件传送模块文件传送模块

通信服务模块通信服务模块

一V、

网络z网络

接口、『才1)'接口

网络接入模块\通信网络,网络接入模块

网络接入模块负责做与网络接口细节有关的工作

例如,规定传输的帧格式,帧的最大长度等。

分层的好处

撵各层之间是独立的。(各层对上层是透明的,

有利于将复杂问题简单化)

*灵活性好。

『看结构上可分割开。(各层都可以采用最合

I技术来实现)■

■事易于实现和维护。(分别实现和调试各子东

r撵能促进标准化工作。(每层的功能都有详事

精确的说明)」

习题:

简述三种数据交换技术的名称和特点。

当今因特网可分为哪五个接入级?

什么是计算机网络?它和分布式系统的

区别是什么?

4什么是时延?由哪三部分组成?

5什么是协议?协议的三要素是什么?

6名词解释:ISP、NAP、NGL

CERNET、OSI/RM、TCP/IP

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

*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architecture)是计算机

网络的各层及其协议的集合。——抽象的

**体系结构就是这个计算机网络及其部件所应完

:成的功能的精确定义。

*实现(implementation)是遵循这种体系结构的

前提下用何种硬件或软件完成这些功能的问

题。——具体的

1.5.3具有层协议的体系结构

L

♦TCP/IP的四层体系结构:

应用层、运输层、网际层、网络接口层,

款最下面的网络接口层并没有具体内容。

I橐往往采取折中的办法,即综合OSI(七

■层协议)和TCP/IP的优点,采用一种

I只有五层协议的体系结构。

五层协议的体系结构

慢用层(HTTP、SMTP、FTP)数据

5应用层

运输层(TCP、UDP)报文

4运输层

网络层(IP)IP数据包、分组、包

3网络层数据链路层帧

2数据链路层物理层(physicallayer)比特流

:物理层

HTTP:超文本传输协议TCP:传输控制协议IP:网络层

SMTP:简单邮件传输协议UDP:用尸数据报协议

协议各层的功能(参考P5)

警应用层(applicationlayer):直接为用户的应

用进程提供服务。

橐运输层(transportlayer):负责两个进程之

间的通信。(本网通信)

*网络层(networklayer):提供网络间的路径

选择、拥挤控制等功能。为分组交换网上的不

,同主机提供通信。(网络间的数据交换,)

警数据链路层(datalinklayer):实现相邻两结

|点间的可靠数据传输。(差错控制、流量控制]

餐物理层(physicallayer):定义网络的硬件特

性,实现透明地传送比特流。

计算机1向计算机2发送数据

计算机2

应用进程数据先传送到应用层

IAP2

加上应用层首部,成为应用层PDU5

4

3

2

1

g.二

计算机1向计算机2发送数据

■■■计算机

■r2

fAP1

AP2

5应用层PDU再传送到运输层5

4加上运输层首部,成为运输层报文4

33

22

国11

计算机1向计算机2发送数据

计算机2

APiIIAP2

E5■5

4运输层报文再传送到网络层4

3加上网络层首部,成为IP数据报(或分组)3

22

11

计算机1向计算机2发送数据

计算机2

APiIIAP2

E5■5

44

3IP数据报再传送到数据链路层3

2加上链路层首部和尾部,成为数据链路层帧2

1I1

计算机1向计算机2发送数据

计算机2

数据链路层帧再传送到物理层

最下面的物理层把比特流传送到物理媒体

计算机1向计算机2发送数据

计算机2

AP

APi12

55

4

3

2

物理层接收到比特流,上交给数据链路层

计算机1向计算机2发送数据

计算机2

|AP2

5

4

3

数据链路层剥去帧首部和帧尾部2

取出数据部分,上交给网络层

1

CLry计算机1向计算机2发送数据

计算机2

AP2

55

44

网络层剥去首部,取出数据部分

33

上交给运输层

22

11

计算机1向计算机2发送数据

计算机2

运输层剥去首部,取出数据部分

上交给应用层

11

计算机1向计算机2发送数据

甯1计算机2

AP2

IAP1

应用层剥去首部,取出应用程序数据

55

上交给应用进程

4

3

2

1

计算机1向计算机2发送数据

计算机1向计算机2发送数据

注意观察加入或剥去首部(尾部)的层次

链路层

.应用程序数据尾部

10100110100101比特流110101110101

计算机1向计算机2发送数据

2

计算机2

APiAP2

55

44

计算机2的物理层收到比特流后

3交给数据链路层3

2

2%H3H4也应用程序数据

110100110100101比特流1101011101011

rt.i计算机1向计算机2发送数据

■计算机2

AP1IIAP2

L5I5

数据链路层剥去帧首部和帧尾部后

4把帧的数据部分交给网络层4

H3.应用程序数据3

3H4H5

2应用程序数据2

11

rt.i计算机1向计算机2发送数据

计算机2

AP2

网络层剥去分组首部后

5把分组的数据部分交给运输层5

HH应用程序数据

444

3HH4H应用程序数据3

22

11

计算机1向计算机2发送数据

2

计算机

运输层剥去报文首部后2

APi把报文的数据部分交给应用层

5H应用▲程序数据

4应用程序数据4

33

22

11

计算机1向计算机2发送数据

计算机2

应用程.序

AP2

5H应用程序数据5

4应用层剥去应用层PDU首部后4

把应用程序数据交给应用进程

33

22

11

计算机1向计算机2发送数据

1.5.4实体、协议、服务

和服务访问点

*实体(entity)表示任何可发送或接收信息

,的硬件或软件进程。

今协议是控制两个对等实体进行通信的规

则的集合。。

泰在协议的控制下,两个对等实体间的通

信使得本层能够向上一层提供服务。

集要实现本层协议,还需要使用下层所提

匕供的服务。r

协议很复杂

*协议必须将各种不利的条件事先都估计

到,而不能假定一切情况都是很理想和

很顺利的。

■,应当注意:事实上难免有极个别的不利I

况在设计协议时并没有预计到。在出现i

种情况时,协议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