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范文5篇_第1页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范文5篇_第2页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范文5篇_第3页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范文5篇_第4页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范文5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范文5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1】

教学案例:

为了提升教研能力,营造教研氛围,我执教了苏轼名传千古的美文《记承天寺夜游》。

用这篇课文上公开课的老师数不胜数,其中不乏许多大家,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执教了这篇课

文,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那怎样才能上出自己独特的味道呢?批注式阅读,这种教学方

式在现代文的教学中取得不错的效果,决定采用批注式这种传统而不乏创新的教学方式来执

教这篇课文。我把课堂的着力点放在“学生自主批注一一学生合作交流一一学生展示批注”

上,让学生解读批注文本内外所蕴含的一切内容。

教学流程;

师生互相问好后,进入简单的导入环节。

教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将采用批注式阅读的方式,来学习苏东坡的这篇仅有84个字的

美文。经过七年级阶段对现代文的学习,我想同学们对批注式阅读应该有所了解,哪位同学

来给我们总结一下现代文的批注式有哪些方法?

学生:语句和修辞的角度。

学生:我觉得可以分为四种,一种是感想式的,一种是重点字词的批注,还有一种是

质疑式,还有一种是关于课文内容的。

教师:我们来总结一下两位同学的方法。关于批注式阅读,若是现代文可以对文章的

内容进行批注,对重点字词从写法的角度批注,还有从情感的角度批注,这是最基本的批注

方法,当有问题的时候我们可以做质疑式的批注,学贵质疑嘛,最后一种即感悟式批注。文

言文的批注和现代文批注相差无几,但文言文有自己很重要的一条,叫做对重点字词含义的

批注,这也是疏通文义的第一步。

(课件投影批注重点词的含义(区别于现代文)批注文章的内容;批注字词的写法;批

注文章的情感;质疑式批注;感悟式批注;)

教师:下面我们根据这几种方法来批注苏东坡名传千古的美文《记承天寺夜游》,请大

家自己静静地读文章,把你的所感所悟所思所想批注在课文旁。

简单的一番话导入却点明了本节课的教法、学法和学习内容,进而让学生根据已掌握

的现代文阅读的批注方法过渡到文言文批注的方法,并点明文言文只有一项方法即对文言字

词的解释是不同于现代文阅读的批注方法的,这化解了学生对文言文批注方法的疑惑。

学生自主批注10分钟,我在巡视查看学生的批注时,发现基础较差的学生很难批注除

了重点字词含义以外的内容,部分学生在课前预习时也只是照搬参考资料书中的内容,而缺

少个性解读质疑,造成这结果的部分原因是我没有在导入环节之后让学生自由朗读几遍课文

和课文下的注释,于是在此过程中我提醒学生细读文本,做到字字可品,句句可赏,并对文

本做质疑式批注进行了适当引导,此时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启发,这也为后来的合作交流做了

铺垫。

教师:自主学习时间到此结束,我想集体的智慧是大家所共同期待的,下面请同学们

小组交流合作讨论出你所发现的美点。

学生合作交流接近10分钟,此时我参与倾听了各个小组的交流,并对学生的疑问进行

了引导,发现集体交流后学生的思维得到更好的碰撞,思路逐步拓展了,每个小组都对文章

的不同之处进行了个性化的批注,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

师:同学们,停下来,我刚刚发现很多小组赏析的点很好,也提出了很有价值的问题,

下面我们进入第一段的批注,请同学们齐读一遍。

师:对这一段哪位同学来给我们第一个批注。

生:我想问个问题,“月色入户”可以改成“月色敲门”吗?

生:当时作者被贬官了,所以他得心情应该是有一点忧愁、悲伤,“月色入户"的‘'入"

字可以体现出淡淡地宁静的气氛,如果改成“敲门”那太过于欢快了,这和文章的内容情感

不相符合。

师:这也就是说和文章的感情基调不相符。关于作者贬官,大家请看这则资料。

生齐读助读资料:元丰二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随后被流放至黄州。(课

件投影)

师:这则资料能更好地帮助大家了解苏轼,解读课文,下面请同学们接着展示批注。

生:我的问题是文章仅有84个字却用了10个字来写时间。

师:的确哦,古人应该是惜字如金,但作者却耗费10个字来写时间,这说明这个时间

对作者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生:这时间交代了事情发生在夜晚,营造了凄清宁静的氛围,时间接近十五日,说明

月亮比较圆,为下文美丽的月色做铺垫。

师:你是解答了交代时间在文中的作用,还没有回答出为什么用10个字来写时间。

生:我觉得应该是作者对这件事情非常的重视,因为她觉得这是他人生的一个折点,

他从被贬黄州的那种人生的低潮,经过这一夜欣赏月色,把所有的事情都看开了,对人生有

了感慨。

师:回答的太好了。(师生鼓掌)还有同学对第一段批注赏析了其它句子吗?

生:第一句话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夜游的起因,“欣然”看出了作者心中的兴奋

和喜悦,“欣然”这个重点字词翻译为“高兴地样子”。

师:作者在这样的夜晚,是否最开始就很高兴呢?

生:不是,“解衣欲睡”流露出的是作者的忧愁,因为作者被贬官了。

生:我觉得“月色入户”和后面“欣然起行”有点联系,月色淡淡的,有寂寞的氛围,

这把作者空虚寂寞的心情引出来了,看到月色很美所以他的心情变得高兴,就想出去走一走

来平息下自己的心情。

师:也就是说他想通过欣赏月色来解除心中的孤独寂寞之情。

生:其实我觉得“解衣欲睡”更加直白地体现作者的孤单,因为此时的家家户户都一

起进入梦乡了,而作者一个人却孤孤单单的只好睡觉。

生:我有补充,我重点赏析的是“月色入户”,月亮什么时候才会把屋子里面照的非常

明亮呢?说明当时的月亮真的是非常的亮,没有云层遮挡,作者用的是“入”,而不用其它

的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亮照进来的动态美,然后,一般来说,那些达官贵人的屋子都

是遮盖的严实,月亮不会那么轻易地照进来,这就说明当时苏轼的房子并不是那么好。

师:也就是说他得房子比较简陋,那么我就想问大家“户”指的是“窗户”吗?

生齐答:不是,指的是“门”。

对于文章第一部分的批注,同学们既有对文言字词的批注,如“欣然”、“户”,又有对

情感波澜的批注,既有对文句内容的批注,也有对字词从写法角度的批注,更难能可贵的是,

学生能站在全篇的高度,提出深刻的问题如“为什么用十个字来写时间”,而同学能妙语解

读出“这是苏轼人生的折点”来说明强调这个时间的重要性,他们还能通过想象从“月色入

户”读出苏轼屋子简陋的状况,这其中有些问题是我在备课时根本就没有考虑过的问题,可

见之前的个性化自主批注和小组交流是非常成功的,也说明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不可估量的。

师:同学们批注地非常好,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第二段,请大家齐读一遍。

生齐读: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课件

投影)

师:这一段紧承上文,哪位同学来展示批注?

生:我想问个问题,为什么作者马上就会想到张怀民而不去找其他的人?

生:因为当时的张怀民和作者一样,也是被贬到黄州了,两个人都抑郁寡欢,所以两

个人的心是相同的。

师:我们用一句诗歌来形容就是

生齐答:同是天涯沦落人

师:关于张怀民,老师这里也有一则资料来帮助大家理解,大家请看。生齐读:张怀

民,元丰六年被贬黄州,居住在承天寺,张怀民虽担任小官,但心胸坦然,公务之余,以山

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课件投影)

师:关于这一段,还有同学赏析其它的字句吗?

生:古代的人,不是都喜欢在坐在一起赏月嘛,当时的月亮也非常的圆而明亮,那为

什么作者要和张怀民一起走在中庭,而不与张怀民一起赏月呢?

师:作者和张怀民走在中庭是去干嘛呀?生齐答:赏月。

师:那老师有个问题,他们是怎样去赏月的?

生:散步,“步”字体现出来了。“步”字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是清静的,没有被贬黄

州的时的忧郁。

生:我想提两个问题,第一个是为什么作者不一个人孤行而要去找张怀民呢?第二个

问题是如果张怀民睡着了,后文会怎样发展?

生:因为作者本来就觉得很寂寞,他想找个人来聊天散步,这样可以抒发自己的被贬

黄州的抑郁寡欢之情。

师:也就是说把一个人的痛苦分担给另外一个人,那么痛苦则减少一半。

生:因为此时的月色是非常美丽的,作者突然兴起,想找人与他分享这美景。

师:也就是说把一个人的快乐同另外一个人分享,则变成了两个人的快乐。第二个问

题谁有见解呢?

生:我想他还会去找其他的人。

生:我觉得可能会像上个问题一样,苏轼会一个人在那散步赏月。

生:我觉得他会坐在椅子上,喝着酒,静静地抒发心情。

师:你认为他会把酒问青天。看来后文的发展是无可预料的。

学生的质疑式批注可以说是这部分批注的亮点,由这一两个问题而把内容和情感都解

读出来了,不足的是对于重点字词“遂”和“相与”没有提醒学生注意,处理最不好的一环

是关于学生提出“张怀民睡着了后文该如何发展”的问题时,我有点措手不及,只是纯粹地

顺着学生的思路走,而没有逆向引导学生,反问一句“张怀民会睡着吗,如果张怀民不是和

作者有共同遭遇的人,苏轼会马上就想到他吗?",以此来证明苏轼是找对了人的,进而说

明两个人志同道合。

师:作者在这中庭见到了怎样美丽的月色,请大家齐读原文。

生: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存交横,盖竹柏影也。(课件投影)

生:这句话用了比喻的手法,“积水空明”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者交横写出了

竹柏的清丽淡雅,渲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好境界,也与前文苏轼要

欣然起行相照应。

师:空明是什么意思?

生:水的清澈,这里形容月光的澄澈。

生:我觉得这一句写出了他们真的是无事可做,也说明了他们被贬心情的忧郁和淡淡

的哀愁,体现了下文的“闲”字。

生:我觉得这一段最好的地方就在于无一字写月,但它所有的比喻都写出了月光的美

丽、澄澈、空明。他省略了本体“月光”。

师:作者这时发现了月光了吗?

生:应该还没有,可能是他低着头走着走着,后来看到竹柏的影子,才发现是月光。

师:如果我把这句改为“竹柏影如水中藻存交横”,那也是在写月光啊,可不可以呢?

生:它有一个“盖”字,说明作者是恍然大悟才发现是月光的,可能开始作者低着头

走以为踩到了水,结果发现不是,所以才抬头发现是月光照耀下呈现出竹柏的影子。

生:承天寺应该是有很多植物的,为什么作者只写竹柏这两种植物呢?

生:我觉得竹子光秃秃的,可以体现作者的空虚寂寞之情。

师:这似乎没有理解到位,想想竹柏象征着什么?

生:我觉得这里作者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因为竹柏是非常的坚强,有一句话说“岁

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作者想拿松柏来比喻自己不慕名利,追求悠闲淡雅的生活。

在这部分,学生对重点字词“空明”进行了批注,并从写法的角度赏析出了比喻的妙

处,在我的引导下,读出了“盖”字的意味,还通过想象猜测作者由低头散步到抬头望月这

一微妙动作的转换。学生通过引用《论语》里写松柏的句子,感悟出作者选竹柏二景的深刻

含义。不足的是对于基础稍差的学生来说,应该让他们准确地把这句话翻译出来,那样理解

起来可能更容易一点。

师:看到这美丽的月色,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呢?请大家齐读最后一部分。生齐读: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课件投影)

师:这一句可谓笔力千钧,哪位同学对此进行赏析了呢?

生:每一个夜晚都会有着美丽的月色,竹柏也是随处可见的,但是像作者和张怀民这

样被贬官,但心境依然高雅、淡泊名利的闲人却很少见,他们本来都处于不好的环境之下,

但他们一直都有良好的心态,对未来都抱有希望,所以这句话中的“闲”字能体现他们的豁

达。

生:我想赏析“但少闲人”四个字,如此美好的夜晚却很少有像作者这样的闲人去赏

月,侧面看出大多贬谪的人都是热衷名利,被世俗之事所困,所以很少有人出来赏月。

师:作者有发现美的眼睛和心情。

生:这句话表现了作者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和漫步的悠闲。

师:也就是说一个“闲”字包含着复杂的感情。

生:我想问个问题,那时是晚上,很少人会去工作了,都是闲在家里,为什么作者还

说很少人闲着呢?

师:也就是说怎样理解“闲。字?

生:清闲。

师:那是不是所有清闲的人都可以看到这美丽的月色呢?

生:应该有不追逐名利的性情,他会抛开杂事去赏月,而那些热衷功名的人都去处理

繁忙的公务了,所以作者被贬了还有会闲情雅致去赏月去发现美。

师:也就是说不仅仅要有闲的时间,还要有闲的心境去赏月。总结一下这篇文章,同

学们从语言、情感、写法来对文章进行了批注式阅读。

这一部分的难点为对“闲”字的理解,也就是学生问到的问题,“明明大家在晚上都不

用工作,闲下来了,为什么作者还说少闲人”。可见闲不仅仅指政治上的清闲,还指的是闲

情雅致。“闲”字不仅包含悠闲、欣喜,还有被贬的淡淡悲凉,但更多的是作者面对挫折的

豁达乐观。学生能理解到这样的深度,那整篇文章的难点也突解开决了。如果我此时强调一

下重点字词“但”为“只是”的含义,可能学生更能理解那种叹息的意味。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用批注式阅读的方式读了一篇美文,解读了苏轼这个人,而且

了解了苏轼的豁达、乐观以及他被贬的悲凉和排遣悲凉的自我方式,最后请同学大声地朗读

课文。生朗读课文,下课。

课后反思: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

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批注式阅读是一种

以问题研究为载体,以主动探究为核心的传统的但非常有效阅读教学实践活动。在这个过程

中,学生思维处于动态之中,他主动地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设身处地与文本进

行广泛深入和全方位的解读,从各个层面对文本进行理解、感悟、阐释、发现和点评,并直

接在课本上圈点勾画,注明自己的思维轨迹,打上自己的认识烙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从而获得自我发展的过程

在这篇文言文的教学中,我第一次尝试运用批注式阅读方式进行教学实践,在课前的

3分钟内,让学生根据现代文批注的感悟总结出批注式阅读的方法,并指出文言文和现代文

阅读不同的一处,即对文言字词含义的批注来疏通文义,这打消了学生心中对文言文批注的

疑虑,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根据这些方法的提示来自主批注。接着用了整整十分钟放手

让学生自己去感悟、理解、质疑、赏析,这是批注式阅读的基础。接着又用了将近十分钟让

学生小组交流谈论,这是批注式阅读的展示环节做进一步的'铺垫。这样一来,一方面以学

生的自读自主批注为基础,重视学生的个性化理解,一方面注重学生间的互动,充分开展合

作、交流与分享的讨论活动,从而在理解认同文本的基础上能创造性地解读文本,从而提升

文本的价值,使文本解读能更深刻,以期达到超越文本的目的。

整堂课用了二十分钟让学生展示批注。我把课文分成了四个部分,边朗读边展示批注。

学生有对重点字词的批注,这样让基础较差的学生也有发言权,对文章内容的批注让学生在

疏通文义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课文所写的内容,对“解衣欲睡”、“欣然”、“步”等字解读出

了作者情感的变化,对“入”、“盖”以及写景之句,学生从写法的角度进行了更深入的批注,

能解读出文本以外的信息,初步超越了文本,最精彩的是学生的质疑式批注,可谓惊喜连连。

从“为什么用十个字来写时间”解读出这个时间为苏轼人生的折点,到“月色入户可否改成

月色敲门”解读出文章以淡淡哀愁为感情基调,再到“苏轼为什么马上就会想到张怀民”解

读出两人有相同的遭遇。从“可否去掉盖字”解读出作者赏月时由低头到抬头这一恍然大悟

的情景,到“为什么只选择竹柏这两种植物”解读出苏轼的坚强和淡雅心境,再到“为什么

大家晚上都闲下来了,但苏轼却还说闲人很少”解读出闲字不仅指政治上的清闲,还指心中

的闲情雅兴。尽管作者被贬官却还有这种闲情雅兴,说明作者的乐观豁达。学生的种种批注

可以说是源于文本但又超越了文本,读出了文本没写出来的众多信息,对文章的精美之处、

对苏轼的闲情豁达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整堂课也符合“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

课改精神,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在这节课上,我也留下了许多遗憾,首先是面临学生提出我没有预料到的问题时,缺

少应有的教学机智,如学生抛出“如果张怀民睡着了,后文该如何发展时",我没有进行很

好的引导,不会以此反向证明苏轼是找对了人,说明苏轼和张怀民是志同道合之人。这提醒

自己以后开展批注式阅读教学时,解读文本要更细致更全面,做到心中有数。其次是这堂课

缺少学生自由读书背书环节,如果在自主批注前,给三分钟让学生自由读,那更多基础较差

的学生能收获更多,在课文批注展示完后,节省出两到三分钟,让学生自由背诵这短小精炼

的文字,那全班同学的收获会更大。

总之,在文言文中开展批注式阅读教学方式,能让课堂更生动,能让学生的思维更活

跃,能让文本的解读更深刻,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吧。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2】

教学要求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总说和分说的说明顺序。

2.体会课文语言又严密又生动的多样性特点。

(二)教学重点

学习由整体把握到具体揣摩的读书方法。

(三)教学难点

初步的鉴赏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

[镜头1.课题、作者]

同学们:苏州园林是苏州人的骄傲。苏州人写苏州园林,苏州人游苏州园林,都会觉

得特别亲切。今天,我们一起来读《苏州园林》,相信也会有新的感受。

指导读书的方法。

现在,让我们来初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读书时,可以把课文的主要内容、重要的信

息、关键的语句划出来。读完后我们来交流。读的过程中如有疑问,请举手。

下面请同学们一起来交流。

(请同学们交流)

[镜头2.标本,鉴赏]

以“标本”和“鉴赏”总领全文,教学的切入口选得好,有新意。

在课文第一段中有两个关键的词语,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一个是“标本”,一个是“鉴

1.什么是“标本”?“有代表性经过加工或保持实物原形,可供人们学习、研究

用的样本。”如:我们在实验室中看到的实验标本……

2.为什么苏州园林可以称它是“标本”呢?因为苏州园林“可使游览者无论站在

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3.那么在这幅画中,都有些什么内容呢?

亭马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花墙廊子。还有角落、门窗、色彩等等。

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

4.把这些都堆在一起就成画了吗?就是一幅完美的画吗?

[镜头3]

亭马轩榭自然之趣

假山池沼艺术

花草树木画意

花墙廊子画意

至于其他每个角落、细微之处,都能注意到画的效果。

让学生具体感受苏州园林的特点。

(出示画册)同学们:你们看,我这本摄影集,里面每一张都是一幅完美的画。可见,

苏州园林的特点确实是“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只是平时

我们不注意罢了。我想:这就是标本,因为它代表了中国园林的特征。我们读说明文,首先

就要抓住特征。

好。现在我们再来看第二个词语“鉴赏”。

同义词比较,体现语文课特色。

初中语文“鉴赏”是什么意思?我们可以和“欣赏”、“玩赏”比较一下。(同学发言

后,老师归纳)

[板书:欣赏、玩赏、鉴赏]

[欣赏]:用喜爱的心情领略美好事物的意味。例:欣赏音乐,很欣赏这幅作品,很欣

赏他的.做法。

[玩赏]:观看欣赏。“玩”不同于“玩耍”中的“玩”,它是观看的意思。

[鉴赏]:鉴别和欣赏

指导学生精读课文。“哪段文字写得最好”,一问,引导学生欣赏和评价课文,让学生

独立地阅读,自由地发表意见。

可见,作者写苏州园林,是从鉴赏的角度写的,所以他会看到一幅幅画。

下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从鉴赏的角度看看哪段文字写得最好。(请同学们交流)

下面老师来谈谈看法,好吗?老师读了这篇课文,觉得第4段挺好。为什么呢?因为:

[镜头4]

第一,层次很清楚。你看,第一句话是总说,“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然后分

两个层次来对第一句话进行说明,先说假山,后说池沼。这样,文中总说、分说清清楚楚。

你们再看,在写假山时,也是按总说、分说的顺序写的。

老师参与到讨论之中,与学生共同探究,体现了教学的民主。

第二,从多角度来说。譬如假山这部分:首先正面写假山,写假山“重峦叠嶂,或者

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然后呢,从设计者和匠师的角度来写,就是“设计者、匠师”

胸中有丘壑,即胸中有画,所以他们堆叠出来的假山就是一幅幅画。

最后,从游客的角度写。游客攀登时,能欣赏到、领略到这些画意,因此即使这些在

城里的假山,也会让游客觉得“身在山间”。

现在我们要研究的是:课文在写假山时,为什么要从设计者、匠师和游览者的角度来

写呢?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这段文字中的第三句话:”或者是重峦叠幢,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

竹子花木。”这些句子能涵盖苏州园林所有的假山吗?不能。因为从正面写,是写不尽假山

的美的,只有写了设计者、匠师,写了游览者后,才可以把苏州园林假山的美都表现出来了。

我还喜欢这段文字的语言,请看:

[镜头5]鱼戏莲叶间镜头。

一、概括性强。如“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这句话。这个句

子将苏州园林的假山艺术都概括出来了,它强调的是艺术,假山的堆叠充满了画意,这就是

艺术。

品味语言,以点带面。

二、精练而形象。如这段的结尾一句“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这句。这中间“鱼戏莲叶间”就是一幅画:红色的鲤鱼、翠绿的莲叶,清澈的池水,它把

鱼、莲叶和水的美都表现出来了。其中这个“戏”字用得非常形象,它将鱼儿那种调皮、

玩耍、游戏的神韵、灵气都写出来了,而画恐怕就达不到这种境界了,这就是语言文字的魅

力。

而“又是入画的一景”这句,把这景色的画意写出来了,它强调的是画,是画中之景。

还有一个“又”字特别要注意,它强调这是许许多多画中的一幅,一个“又”字,里面涵

盖了多少内容啊。大家看,仅仅这么一个句子,就让我们感觉到了这篇文章语言的精练而形

象,似乎也充满了画意。我想,这与文章的内容是吻合的。

下面,让我们在鉴赏、品味的基础上来集体朗读第4段。

同学们:鉴赏课文可以有很多种方法。今天,我们是从两个方面来鉴赏的:一个是结

构,一个是语言。

下边,请一位同学也像老师那样,从这两个角度来鉴赏。

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教会学生阅读和鉴赏的方法。

我们读书也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谈:第一步是初读课文,是了解;第二步再读课文(即

精读课文),是鉴赏,是品味。我们读书就该这样读。

同学们,我们刚才跟着作者领略了苏州园林的美景,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苏州园林还有

很多美的地方。

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提出研究性学习课题。体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符合语文教

学的特点。

在这里,老师给你们作个提示:譬如苏州园林里的楹联是可以研究的课题。什么是楹

联?楹联就是挂在堂屋或亭子前柱子上的对联。现在大家看这幅楹联:“四壁荷花三面柳,

半潭秋水一房山。”

[镜头6]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

大家看看:这幅楹联挂在哪里最合适?有荷花或水的地方即可,它与亭前池中的荷花

共同构成了一幅完美的荷花图。楹联与景是相互映衬的,这就是苏州园林美的另一个方面。

这个课题是值得研究的。

好,今天的课到这儿结束了。

设计说明

这堂课的设计有几个特点:

一、突出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在这堂课上,教师安排了两次阅读活动。一是“初读课

文”,要求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二是“再读课文”,引导学生鉴赏课文,品味文章

的语言。这样安排,强调阅读本身就是一种学习,要放手让学生自由地阅读,有创意地阅读,

而不是用老师的讲解来代替学生的阅读。这是符合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提出的要求的。

二、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这堂课安排了三次比较集中的交流活动:

一次是“初读课文”之后,学生交流阅读课文之后获得的信息;第二次是“再读课文”之

后,学生选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学着鉴赏课文;第三次是按照老师指导的方法,对课文作深入

的鉴赏。这三次交流循序渐进,步步深入,引导学生自由地发表意见,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

极性。

三、教师的指导作用得到了较好的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和指导者。教师以学习者的身份参与到课堂讨论之中,阐述自己的观点,并以自己的行动对

学生的阅读和表述起着较好的指导作用;同时教师又注重教学过程的创新设计,为培养学生

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创设了一个良好的氛围。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3】

课标要求

1.领略苏州园林的诗情画意美,激发学生爱美爱国。

2.了解作者的思路,学习本文围绕中心,从整体到局部多方面说明事物的组织方法。

3.学习抓住事物特征,由总到分的说明顺序;学习本文多样性的语言八品味准确生动

的说明语言;学习掌握作比较、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4.培养学生在占有一定材料的基础上(或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掌握事物之间的内在

联系,概括事物的共同特点的能力。

[学法点悟]

1、摒弃旧传统串讲教学模式。设计课前积累一一创设情景导入一一自由式阅读一一合

作式解读一一探究式拓展五大环节。实施过程中以学生的自感、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

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这是初一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说明文,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掌握阅读说明文的方

法,明确说明对象是什么,分析说明对象的特征有哪些。

3、本文着笔于苏州园林的总特点,有很强的概括性。理清作者思路,了解文中总说

和分说的自然结合;苏州园林的总特征是画意美,教学时应尽可能将有关文字还原成画面。

4、本文以说明为主,有时也穿插使用了议论、描写等多样性的语言表达方式,学习

时应适当分析。

5、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学习时要引导学生仔细领会,认真辨析。

[整体感知]

本文是篇介绍园林建筑艺术的说明文。文章高度概括了苏州园林建筑的成就,详细介

绍了园林建筑的布局,分析了园林建筑的原理。作者采用了由总到分的逻辑顺序,恰当地运

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写得情文并茂、趣味盎然。

从整体上把握全文,思考:

1、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抓住了苏州园林建筑上的什么特征来写的?

2、从整体上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说明的?局部又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说明的?

[疑难解析]

质疑:文中“自然之趣”的“趣”的意思是什么?

解惑:山水园林建筑结构布局自然协调带给人们的美感和情趣。

质疑:“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一句中“败笔”在文中指什么而言?

解惑:本指书法上失败的笔画,此处是借喻,“败笔”指园林设计上的欠缺。

质疑:假山的堆叠,为什么说是一项艺术而不是技术?

解惑:这句话是说假山的堆叠既是技术,更是艺术,它不仅仅是把石块罗列堆叠形成

假山,而且讲究审美情趣,审美效果,给人以美的享受。

质疑:本文的结构特点是什么?

解惑:本文没有采取一般按照空间位置、游览路线介绍名胜古迹或其他处所的结构方

法,而是以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形式,抓住了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从几个角度分别解说,

写得谨严有序,条理分明。

[语言揣摩]

1.“东边有了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道同样的回廊”,

“同样的”一词删去行不行?为什么?

(提示:不行,因为“同样的”表明东边和西边的亭子或者回廊的形式不一样,而去

掉后成了东边有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就没有亭子或者回廊,所以不能去掉,体现说

明文语言准确性。)

2.“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一句中加点词能否调换?

(提示:不能,因为高树才“俯”,低树才“仰。如果调换二者位置,与后面的描述

矛盾,表意不准。)

3.“这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中的‘寂寞’一词”可以换成“单调”吗?说说作者用词

的好处?

(提示:可以,但还是作者用的“寂寞”好”不感到寂寞”不仅表达了树和花的种类

多,而且还有繁荣,热闹的气氛。)

[研究课题]

1、本文是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为一本介绍苏州园林的摄影集写的序言,

最初发表在1979年第四期的《百科知识》上,原名为《拙政诸园寄深眷》。叶圣陶先生本是

苏州人,对苏州园林十分熟悉,写起来自然得心应手。

2、苏州园林是各地园林的典范,游览者无论站在那个点上眼前都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文章多角度、全方位向读者说明到了园林就如在画中感觉。读完这篇文章,挑选自己感兴趣

的场面画一幅漫画。如果觉得自己独立完成有困难,小组共同完成好吗?

自主探究

探究前期导引掌握本课涉及的生字词,探究重点词语的含义及重要的一些问题,并结

合课文谈谈对苏州园林的看法。

[基础巩固集练]

一、字音字义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相应的汉字。

鉴赏。池沼()镂空。

丘h8()Hn()峋屋()yan

2、根据课文填空:

(1)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讲究假山池沼的,讲究花草树木的,

讲究近景远景的。

(2)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而不仅是。

(3)落叶树与常绿树,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

(4)阶砌旁边几丛书带草,墙上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

3、掌握下列词的含义。

O1嶙峋:

02标本:

03雷同:

04因地制宜:

05别具匠心:

二、朗读指导

1.结合”思虑和练习”四,教师给予朗读指导,要求“读音清晰,速度适当,语调舒

缓,特别是一些关键性的说明语句,更要注意读清楚,”以同桌为互助组,进行朗读练习。

然后由几位学生示范朗读或听录音。

2.在朗读课文的同时,把需要认读的字和理解的词提出来。教师随即板书归类或出示

小黑板。

三、问题探究

1.文中四次提到“画图”或“图画”,请分别说明其作用。

(提示:第一次提到:点明事物特征;第二次提到:强调苏州园林的'特征;第三、

四次提到引用设计者的愿望和游览者的话来证实作者的评价。)

2.“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

方法?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比喻;说明苏州园林像美术画,苏州园林建筑像画一样美。)

3.”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这句话中中国画的审美观点是指

什么?

(提示:中国画的审美观点是讲究自然之趣,追求图画美,不讲究对称。)

4.文中描写藤萝的句子有哪些,说明这些描写着意说明什么?

(提示: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

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意在说明,苏州园林树木

的栽种与修剪追求自然之趣,符合中国画的审美观点。)

5.为什么到了花开时节,各种花会显得更“明艳照眼”?

提示:苏州园林建筑和环境色彩淡雅,作为婢紫嫣红的背景,反差大,反衬出各种花

开放时明艳照眼。

四、[欣赏评价]

1.为什么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结合课文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

2.谈谈你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园林建筑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的看法。

答:

五、拓展阅读

扬州的个园

江苏扬州个园,是一座独具风格的名园。它是清嘉、道光年间两淮盐总黄至筠在明代

《寿芝园》旧址上兴建起来的,当时圆中遍植翠竹,盖取东坡诗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

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以示主人不俗。又因竹叶形状很像一个“个”字,故名

“个园”。个园以四季假山的堆叠精巧而著名。

步入个园大门,便见湖石傍门,修竹繁茂,石笋参差,恰似“雨后春笋”破土而出,

此景即个园春景,稍前又有生肖之假山石,皆在似与不似之间,与整个“春山”和“竹林”

相映成趣。

“春”去“夏”来,绕过“宜雨轩”,眼前豁然开朗。在浓阴环抱的荷花池畔,一座六

七米高的太湖石假山出现在面前,这就是“夏山”。过石桥,进石洞,只觉得藕荷飘香,苍

翠生凉。

转过“鹤亭”,是座“一”字形长楼,循楼而去,“秋从夏雨声中入”长廊尽头便是“秋

山”。秋山全用黄山石堆叠而成,构思大胆,用石泼辣,相传为大画家石涛杰作,看此山,

山势巍峨,峰峦起伏,又见古柏斜伸,红枫遍植,钟乳石挂,石桥俨然,气象果然不同一般。

设若晴天薄暮时分,秋山面迎夕照,一红如染,“秋高气爽”的诗情画意顿时溢出。

步下秋山,过''透风漏月亭”,迎面是一组白色石英石堆叠而成的“冬景”。一只只“雪

狮”似顽皮的孩子用残雪堆就。山脉、山顶“终年积雪”。南面有一堵白围墙,墙上开了四

排风洞,使人不寒而觉寒。

[探究建议]

1.文中为什么该园取名为“个园”?

答:

2.请概括出秋山的特点。

答:

3.文中有许多生动形象的语句富有诗意,试找出一个例子加以体会。

答:

4.“秋山全用黄山石堆叠而成,构思大胆,用石泼辣,相传为大画家石涛杰作。”一句

中“相传”一词是否能去掉?为什么?

答:

5.阅读此文后自然会想到《苏州园林》一文,试比较两篇文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答: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积累“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做到会读、会写并理解其含义。

2、收集鲁迅生平和创作的资料,认识鲁迅的人生道路,为理解鲁迅作品打下基础。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明确这篇回忆录是按照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和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记

叙的。

2、复习人物描写的方法,探究本文外貌描写及典型事例对揭示人物思想和性格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学习他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精神。

2、学习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

教学重点

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难点

联系背景解读本文的主旨,思考和感悟人生意义。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绯红、标致、诘责、油光可鉴、深恶痛疾”等词语。

2.回顾复习作者鲁迅及相关知识;了解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时代背景材料。

3.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思路。

4.研读典型事例,理解人物形象。学习运用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

物形象、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5.学习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深沉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七年级我们学过鲁迅的《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回忆起自己的启蒙老师寿镜

吾先生,老先生的“方正、质朴、博学”,令童年鲁迅信服、敬畏。但鲁迅在回忆中说:“在

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却是另外一位日本人一一藤野先

生。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是什么让鲁迅这样深情感念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感受这段

难忘的经历、认识这位给鲁迅以鞭策的先生。(出示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1.作家作品

学生介绍鲁迅其人及作品。

2.简介作者的留学目的

鲁迅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1904-1906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

医,他原准备毕业回来救治像他父亲一样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来实现治病救人,救人救国的

人生梦想。可鲁迅最终并没有成为一名医生,他后来放弃了医学,于1906年到东京开始从

事文学活动,1909年回国后,继续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成为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

革命家。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阅读这篇课文。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L学生默读课文,标示段序,初步感知文意。疏解疑难字词,读准字音,弄懂词义。

2.在这篇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写了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请你依据文章叙述中

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理清课文内容,列出结构简表。

提示:根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将全文分成三个部分。

两名学生,到讲台上板演自己列出的结构图。

文章结构层次图如下:

见藤野前,在东京

相识

与藤野在仙台相处

离别

相别后,深切怀念

明确:从结构表中可知全文是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的,围绕表现藤野

先生组织材料。开头写在东京的所见所感是作者往仙台的缘由,接着写到仙台后与藤野先生

的相识、相处、离别。这就是当年的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显示图片)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

野先生的怀念。这是全文的一条明线。这篇文章还有另外一条暗线,那么全文的暗线是什么

呢?我们先按下暂且不表。下面先来看作者在文中是如何描述藤野先生的。

四、研读,分析藤野形象

1.学生采用跳读方式。阅读有关写藤野先生的内容

学生浏览6—10段,找出有关描写人物外貌、语言等方面的语句。(投影显示如下)

跳读课文,找出文中作者关于藤野先生的描写,说说作者初到仙台时,目睹耳闻的藤

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课文如何描写藤野先生的形象?

目睹印象一一治学严谨

耳闻亲见一一生活俭朴

学者形象

读到此,一个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已展现在我们的目前了,这是作者,也

是我们读者对藤野先生的初步了解。让我们继续读下去,看作者为我们叙述了藤野先生的哪

些事情,透过这些事情,我们将更深入地了解藤野先生的内在品质。大家找找看,一共写了

我与藤野先生之间的几件事情,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

2.学生朗读11—23段,要求学生给每件事情拟一个小标题。

明确每件事情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

添改讲义-----认真负责

纠正解剖图一一严格要求

关心实习-----热情诚恳

了解裹脚-----求实精神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5】

[教学目的]

1、学习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例和特征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

2、习藤野先生正直、热情、治学严谨的高尚品质和重视中日友情、毫无民族偏见

的精神;学习鲁迅先生的尊师好学的高尚品德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讲清课文以时间为顺序和“我”的思想变化为线索,围绕表现人物崇高品质的需要

来精心组织典型材料的写作特点,以及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藤野先生的高尚风格在文

中的具体表现。

2、弄懂有关的时代背景以及一些含义深刻难懂的句子。

[教学时数]

三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通读课文,理清文章脉落、记叙顺序,分清课文中变换的几个地点,了解全文记叙的

几件主要事情,给文章划分段落层次,研习课文第一部分(1—3段)。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鲁迅是大家熟悉的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进入初中以来我

们学过了写鲁迅的文章和鲁迅先生写的文章有哪些?

2、指名一学生读有关注释,要求学生考虑,注释告诉我们哪几层意思。

(1)交代了文章的出处,选自《朝花夕拾》。说明这个集子的文章都是回忆性的。我们

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是这个集子的。

(2)说明了文章的体裁一一散文。

(3)介绍了文章的写作年代、作者生活的背景和所写的对象一一藤野先生的全名和籍贯。

3、介绍时代背景。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

片断。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鲁迅到日本

学,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可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时,有一次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

片,片中中国人看日本枪毙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的麻木神情给鲁迅以很大的刺激。从此,

他弃医学文,决心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从而唤起国民的觉醒。鲁迅写此文时,正当

“三•一八”的惨案发生之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以及反动文

人进行英勇斗争,用战斗的文章来抨击“正人君子”的迫害,抒发自己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

感和歌颂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二、指导预习。

要求学生以较快的速度阅读全文,在阅读时:

1、做到借助课文注释和词典对文中字的形、音和词的含义有清楚明白的了解,为研习

课文内容扫清障碍。

2、考虑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记叙的线索是什么,变换了几个地点,记叙

了哪几件主要事情,表达了作者怎样情感,赞扬了藤野先生哪些高贵品质,怎样来划分文章

的段落层次,说说各部分的大意。

教师巡回辅导,学生自习。(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规定学生阅读的时间与速度。)

三、阅读完毕,根据预习中提出的问题,进行研讨。

1、根据课文的内容和学生提问,补充书中没有的注释。

(1)绯(fei)红:鲜红。(2)宛如:好像。

(3)会馆:旧时同乡或同业在京城、省会或大商埠设立的寄寓和机构。

(4)遗民:①留下的在国外的人;②改朝换代后仍效忠前一朝代的人;(5)流言:流传

的毫无根据的坏话。

(6)陌(mb)生:不熟悉。(7)畸(ji)形:不正常的形状。

(8)不逊(xtin):不客气;无礼貌;骄傲、蛮横。

(9)匿名(ni):不具名或隐藏真名。(10)疑惑:心里不明白,不相信。

(11)杳(yd。):远得不见踪影;无影无声。(12)瞥(pie)见:很快地看一下。

(13)精通:深刻了解,非常懂得。(14)喝(h©)彩:大声叫好。

(15)决意:拿定主意,。

(17)美其名曰:(把不美的事物)美化他的名字叫。

2、(1)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组织典型材料的。

(2)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

(3)变换了三个地点:

①“我”在东京;

②“我”在仙台;

③“我”离开仙台后。

(4)与藤野先生相处写了他四个典型事例,赞扬他认真负责、正直热情、严谨求实的精

神。还写了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5)段落层次的划分以“我”活动地点的变换为标志。可分成三个部分(全文共有38

段):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以及转到仙台求学的原因。第二

部分(第4—36段),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我”在仙台结识藤野先生,受先生教益,

赞扬先生的崇高品质,以及“我”弃医学文的原因。第三部分(第36—38段)写“我”离

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以及先生的崇精神品德对我的激励与鼓舞。

四、研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请一学生朗读,同学们看书并考虑:作者是怎样抓住主要特征来描写清国留学生的形

象?比喻和反语修辞手法的作用是什么?“无非”、“实在”对表达句子意思有什么作用?

1、作者抓住清国留学生的主要特征一一将长辫盘在头顶,来描写他们的不男不女、不

伦不类的丑恶形象。

2、用两个贴切的比喻,”形成一座富士山”和“宛如小姑娘的发髻”,加上“油光可鉴”,

生动形象地描绘与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奇特打扮。''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实

在”是“的确”的意思,“标致”是“漂亮”的意思,用“实在”修饰“标致”,说思想腐朽

的清国留学生“的确漂亮”,这是反语,强有力地讽刺了这些顽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遗少”,

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极端憎恶的感情。

3、“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东京“清国留

学生”的恶浊生活的憎恶、失望和不满。这群人生活空虚、无聊,不是去逛上野公园,就是

在会馆里学跳舞。这儿不是探求救国救民之道的作者的栖身之所,因此决心离开这个乌烟瘴

气的环境,而“到别的地方去看看”。这也就是作者要离开东京去仙台的原因。第3段是过

渡段,承上启下,由记叙在东京的所见所感转到记叙在仙台的见闻和感受。

第一部分内容看似与写藤野先生无关,实际上从侧面反映了鲁迅不愿与清国留学生同

流合污的爱国主义思想。他离开了东京,前往仙台,这为与藤野先生的相识埋下了伏笔。

板书段意:写“我”在见到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的所见所感。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这一部分课文,复习研习的内容。(郎读要求流畅而有感情)

2、完成“理解•分析”题一、二。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研习课文的主体部分一一第二部分。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复习第一部分研习的内容要点。

二、在课后预习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划分第二部分的层次。

明确:该部分可划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第4、5段)写到仙台的途中所见所闻和初

到仙台受到的优待。第二层(6—23段)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并通过写藤野先生四个典型

事例赞扬他的高贵品质。第三层(24—31段)写匿名信和看电影,激发作者的爱国热情。

第四层(32—35段)写作者离开仙台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

学生默读第4、5两段,思考下列问题:从东京到仙台途中,要写的内容是很多的,作

者为什么只写“日暮里”和“水户”两个地方?用意何在?“大概”对表达句子的意思有什

么作用?鲁迅到仙台后,受到了哪些优待?这能说明什么问题?“居然”对表达句子意思有

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明确要点:

1、因为“日暮里”中“日暮”会使作用自然想到“日暮途穷”之意,从而触发他对黑

暗的忧愤之情,所以记得;“水户”则是反抗清朝至死不渝的朱舜水客死的地方,作者这时

也正身居异国他乡,对这样一位具有民族气节的学者自然会产生仰慕之情,因而也记得。这

样写是为了表达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2、“大概是物以希以贵罢。”“大概”有猜测、估计之意,表示似有此事,又不能完全

肯定。它与句末的“罢”合用,更加强了不敢肯定的语气。“物以希为贵”从字面上看是仙

台”还没有中国学生”,鲁迅当算第一个。但这不是受优待的根本原因。作者用“大概”一

词诙谐而含蓄地猜测其根本原因大概是出于日本人民的善良心地和对中国留学生的友好之

情。

3、受到的优待是“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

反映了中日人民的友好情谊,又隐约让人感受到弱国国民的辛酸,这是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

心的反映。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为下文中要写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埋下了伏笔。这段生活情

况的描写将作者在生活上的刻苦精神与东京“清国留学生”的醉生梦死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

对比。

4、“居然睡安隐了。”“居然”表示出乎意料之外,竟没有想到的意思。该词前面写的

内容是说明这个客店的居住条件差,蚊虫多,晚上难以安睡,而作者采用了防护措施,竟出

乎意料之外地睡得安稳,表达了作者以不好的生活环境并不在意,这种态度说明作者的生活

上的刻苦精神,用“居然”一词,还加强了整个句子的幽默感。

板书第一层次层意:写“我”到仙台途中的所见和在仙台受到的优待,表达了作者强

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情谊。

四、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的第二层次内容。

学生快速诵读课文的第6—23段,并思考下列问题;作者抓住了哪些特征来描写藤野

先生?这些描写揭示了藤野先生的什么品质?作者着得写了藤野先生的哪几件事?这些事

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

学生边复述课文内容,边回答上述问题。教师归纳,明确:

1、写藤野先生,作者抓住了他的外貌特征(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举止(挟着

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声调(缓慢而有顿挫)等方面的主要特征,将一个正直的学者形象描

绘得栩栩如生。然后作者又从目睹到先生大大小小的书的情景和耳闻先生的衣着模胡,来表

现先生的严于治学和生活检朴的崇高品德。

2、作者在跟藤野先生的交往中,着重选写了他的四个典型事例。从四个方面来表现藤

野先生的崇高品质。

(1)写藤野先生检查并从头到末地修改“我”抄的讲义。表现了先生认真负责,一丝不

苟的工作态度。

(2)写藤野先生指出“我”绘的解剖图中的错误。表现了先生热情关心,严格要求的工

作作风。

(3)写藤野先生为“我”不信鬼神,敢于解剖尸体而感到高兴和放心。表现了先生的正

直无私,直挚诚恳的工作精神。

(4)写先生向“我”询问,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形。表现了先生的探索研究,实事求

是的精神。

这四件事,(1)(2)两件是详写,(3)(4)两件是略写。通过这四个典型事例的记叙,赞

颂了藤野先生认真负责、从严治学、热情关怀、正直诚恳、毫无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这些

也就是藤野先生为什么要满腔热情地教育鲁迅的原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