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创新岳麓版讲义第十一单元中国古代思想宝库第30讲_第1页
高考历史创新岳麓版讲义第十一单元中国古代思想宝库第30讲_第2页
高考历史创新岳麓版讲义第十一单元中国古代思想宝库第30讲_第3页
高考历史创新岳麓版讲义第十一单元中国古代思想宝库第30讲_第4页
高考历史创新岳麓版讲义第十一单元中国古代思想宝库第30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0讲宋明理学与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考试说明考查角度宋明理学1.(2015·课标全国Ⅰ,40)宋代理学对儒学的发展2.(2014·课标全国Ⅰ,25)唐代儒学的发展变化3.(2014·课标全国Ⅰ,26)宋明理学与先秦儒学的比较4.(2013·课标全国Ⅰ,25)程朱理学的影响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考点一宋明理学教材补充『史论观点』理学的特点及影响(理学)是以儒家礼法、伦理思想为内核,吸纳佛、道思辨哲学、宇宙生成、万物化生等理论及精神修养方法,而最终形成的一种既有精巧的思辨形态,又有极为现实的纲常伦理内容的哲学体系。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考点二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巧学妙用][图示解史]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图解历史]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关系[图表证史]从烈妇的增多看宋明理学对人性的扼杀[漫画解史]李贽的思想★李贽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自主学习答案]考点一①“三教合一”②朱熹③理④道德伦理⑤《四书章句集注》⑥心⑦内心⑧私欲⑨良知⑩品德⑪自我节制⑫社会责任考点二①商品②近代科学③个性④黄宗羲⑤“经世致用”⑥“工商皆本”⑦君主专制⑧启蒙考法1史料主旨类——“三教合一”的趋势【考题1】(2014·课标全国Ⅰ,25)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答案C『eq\a\vs4\al(方法突破)』★明立意从唐代儒佛道竞相发展角度考查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抓关键题干信息反映了统治者对佛道思想的态度的变化,而唐代儒学的政治地位始终未动摇。★清误区本题属于文字信息提取类选择题,难度很大。考生对唐代儒佛道发展地位理解不够全面,道教和佛教在唐代的社会地位跌宕起伏,B、D两项表述明显不够全面。『eq\a\vs4\al(史论链接)』宋明理学兴起的社会背景(1)适应了唐末以来重建伦理纲常的需要。(2)是儒、佛、道三教争论和融合的结果。(3)得益于北宋初期相对宽松的思想环境。北宋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北宋学者大胆抛弃汉唐学者师古、泥古的学风,敢于疑经改经,讲求义理。考法2史论阐述类——明清进步思想与传统儒学思想的关系【考题2】(2016·海南单科,9)清代有女诗人作诗曰:“人生德与才,兼备方为善。独至评闺材,持论恒相反。有德才可赅(兼有),有才德反损……我意颇不然,此论殊褊浅。”这反映了在清代女性中()A.男女平等思想被普遍接受B.德才兼备成为主要的评价标准C.出现了对传统伦理思想的反思D.产生了维护自身权益的诉求答案C『eq\a\vs4\al(方法突破)』★明立意从明清之际儒学思想的特点角度考查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抓关键由“我意颇不然,此论殊褊浅”可知作者对传统的女性歧视的反感。★清误区本题属于文字信息提取类试题,难度适中。考生对明清活跃思想的实践及影响存在认识误区,明清之际活跃思想没有上升到社会实践层面,女子维护自身权益诉求的斗争材料也没有涉及。『eq\a\vs4\al(史论链接)』明清进步思想与传统儒学思想的关系(1)批判与继承:黄宗羲批判儒学“君为臣纲”的思想,继承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顾炎武批判道学脱离实际的学风,主张发挥孔子的“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的积极思想。王夫之批判理学宣扬的“天命论”和“生知论”。(2)发展:提出一些反对君主专制的主张,具有民主色彩。考法3史料主题类——宋明理学的特点及评价史料一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它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所以它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马克垚《世界文明史》史料二先生(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外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云:“‘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如此知一切可见不可见的事物,都在心中,便知心量之广大无边,放之则弥六合,退之则藏于密。”——《传习录》『eq\a\vs4\al(读史用史)』(1)史料一论述了理学的兴起及基本主张。根据史料一,指出理学的积极作用有哪些。并分析儒学由“粗糙”趋向“精微”的原因。(10分)提示作用:引导人们关注现实;有利于培养道德品质。原因:儒学受到佛道思想的挑战(冲击);复兴儒学的需要(宋明理学家的学术创新)。(2)史料二阐述了王阳明对山间花树所存在的看法。根据史料二,概括王阳明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其时代价值。(15分)提示观点:人是世界的主体,人所生活的世界离不开人的主观感受。价值:修补了理学僵化所造成的问题,推动了儒学的发展;充分肯定人的主体意识和主观能动性,成为晚明人文思潮的哲学基础。『eq\a\vs4\al(方法突破)』根据史料一“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可归纳理学的积极作用;儒学由“粗糙”趋向“精微”的原因可根据所学回答理学产生的条件。史料二“天外无心外之物”“如此知一切可见不可见的事物,都在心中”突出反映了王阳明心外无物,强调人的主观感受的观点;所谓“时代价值”即回答心学的历史影响。『eq\a\vs4\al(史论链接)』宋明理学的特点及评价(1)特点①儒学进一步思辨化。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变成了哲学理论体系。②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理学所强调的“天理”,实质上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无论是理学哲学的本体论、人性论、“存理灭欲”或“存心灭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功名论,均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2)评价①积极影响a.心学打破理学的僵化,活跃了人们的思想。b.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②消极影响a.宋明理学为适应封建社会后期统治阶级的需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b.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束缚了人们的思想。c.夸大了“心”即良知的作用,助长了明中叶以后不务实际之风。学科素养19从比较研究角度认识“明清启蒙思潮与欧洲启蒙运动的差异性”命题专家史论所谓明清之际启蒙思潮,是指曾经流行于中国明清之际的与17到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具有某种相似性的一种思潮。尽管其彼此多少有些相似,却又远不是一回事,其精神特质有很大差异。首先,中西两种启蒙思潮发生在不同的时代:欧洲启蒙运动发生于经过文艺复兴之后资产阶级的独立性空前增强的17~18世纪,其时欧洲正在进入资本主义时代。中国明清之际启蒙思潮则发生在16~17世纪的资本主义萌芽时代。尚远未形成一个资产阶级。其次,中西两种启蒙思潮发生在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欧洲启蒙运动发生在一个具有多元主义政治文化传统的社会里。中国明清之际启蒙思潮,则发生在一个具有以“天下为家”和皇权至上为主要特征的政教合一文化传统的社会里。由于上述两个方面的原因,明清之际启蒙思潮遂表现出了迥然不同于欧洲启蒙运动的特点:一是主体不同:欧洲启蒙运动的主体是强烈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的新兴资产阶级及其代言人;中国明清之际启蒙思潮的主体则是强烈要求发展工商业的新兴市民阶层及其代言人。二是任务不同:欧洲启蒙运动的任务主要是反对教会权威和封建制度;中国明清之际启蒙思潮的任务主要是适应工商业发展的要求而改良现存的封建制度。三是目标不同:欧洲启蒙运动的目标是彻底摆脱旧的社会势力的束缚而建立资本主义制度;中国明清之际启蒙思潮的目标则是通过改良现存的封建制度而实现国家天下的长治久安。因此,如果也可以套用曾经为欧洲启蒙思想家所普遍使用的“理性”一词来表征中国明清之际启蒙思潮之精神特质的话,那么,这样的“理性”并不是指资产阶级理性,而是指市民阶层理性。——周可真《明清之际启蒙思潮与近代欧洲启蒙运动》『素养解读』历史比较研究,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同类史实进行鉴别、分析的一种思维方法。比较法包括以空间为准的横向比较和以时间为序的纵向比较。横向比较,是对同时并存的同类事物的不同对象在同一标准的条件下进行比较的一种手段。主要是从空间角度,对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通过以上的横向比较,从相同之处出发,寻求其中的差异,进而揭示其内在的规律,从而促进自身知识同化和能力的形成,以便从整体上来把握历史的发展。纵向比较,主要是从时间角度,对同一民族、同一区域、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发展层次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同一事物在不同时期的形态,从而认识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比较是理解此事物不同于彼事物的“钥匙”,它既是一种高考测试所需的能力要求,更是一种进行历史研究的思维方法。『考题例证』(2018·四川成都七中模拟)1592年,布鲁诺陷入宗教裁判所的毒手,1600年被判死刑;同时期,李贽被以“敢倡乱德,惑世诬民”的罪名逮捕下狱,并焚毁其著作。李贽和布鲁诺被视为“异端”,是因为他们()A.誓死捍卫理想信念B.抨击封建道德主张发展个性C.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D.挑战正统思想威胁统治秩序解析根据材料“被视为‘异端’”可知,是从传统权威角度来看的,故A项错误;布鲁诺倡导日心说而遭到迫害,故B项错误;同理,故C项错误;布鲁诺的主张威胁到天主教会的权威,李贽的主张威胁到传统理学的权威,故D项正确。答案D『命题突破』尽管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潮有一定的启蒙意义,但相对于欧洲启蒙运动,前者的启蒙意义毕竟是非常有限的,从价值观方面说,它虽有反理学之实,但却并不意味着它决心要摧毁理学以及为理学所维护的封建制度,而仅仅是意味着它有适应时代要求和迎合“人心陷溺之秋”(顾炎武语)的人情世故而改革理学和封建制度的旨趣和思想。(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山东临沂模拟)韩愈依据《春秋公羊传》的“尊王攘夷”斥佛教为“夷狄之教”,提出拆毁寺院为民居并让僧尼还俗的主张,但皇帝并未采纳。后韩愈因反对“迎佛骨”而被贬谪。据此推断,当时()A.崇佛抑儒成为国策 B.儒学复兴运动兴起C.儒释交融不断增强 D.佛教世俗化的完成解析材料未体现“抑儒”,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皇帝并未采纳”“被贬谪”说明B项错误;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儒释交融不断增强,故C项正确;D项材料未体现。答案C2.(2018·云南师范大学附中月考)唐宋时代,契丹、女真、蒙古以及中亚等外族进入中国,使中国不再是单纯的华夏民族。中国文化接受了外来的刺激,也吸收了许多外来的文化。在此基础上,韩愈及其以后的一代又一代儒家学者提倡回归经典。他们的工作()A.强调“天人感应”B.加速国内民族融合C.推动理学的形成D.利于商品经济发展解析韩愈等提倡回归儒家经典,有利于推动儒学的复兴,故C项正确。“天人感应”思想是汉代儒学家董仲舒提倡的,故A项错误;面临外来文化的冲击,韩愈等期望维护儒家文化的纯正性,出于学术的目的,故B项错误;韩愈等工作是出于学术的目的而非经济目的,故D项错误。答案C3.(2017·辽宁丹东模拟)名儒邵雍说:“室中造车,天下可行,轨辙合故也。苟顺义理,合人情,日月所照,皆可行也。”张载认为:“天下国家无皆非之理。”由此可见,二人均认同()A.天理与人欲的对立关系B.先义后利的儒家追求C.“理”是万物的本源D.家国天下的社会责任感解析据材料可知,邵雍和张载两人都强调“理”在万事万物中的本源地位,故C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对人欲及其与天理的对立关系,这属于脱离材料的主观臆断,故A项错误;同样,材料中也没有对义利关系的提及,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对社会责任感的相关涉及,故D项错误。答案C4.(2018·江西百所名校大联考)二程、朱熹也知道今世非古时可比,不存在一套能强迫人人顺服的体制。因此,他们向佛法禅学借来了“修心”的理念,宣扬改良个人为改良社会之本。这说明程朱理学()A.致力于社会稳定 B.意在束缚人的行为C.融儒释道为一体 D.主张改良社会体制解析根据“借来了‘修心’的理念”“改良个人为改良社会之本”可知程朱理学借佛教“修心”理念来稳定社会,A项正确;材料说的是通过“改良个人”来稳定社会,并非束缚人的行为,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道教思想,C项错误;材料并未反映程朱理学主张改良社会体制,D项错误。答案A5.(2018·河南洛阳模拟)南宋有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如《劝孝文》《劝学文》《劝农文》等,这些读物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这说明南宋()A.社会动荡人心败坏 B.书院教育非常发达C.商业发达影响农业 D.儒家伦理的普及化解析材料中劝导民众的读本都是儒家伦理道德的内容,在民众中实行,反映出儒学伦理的普及,故D项正确。社会动荡人心败坏不利于统治者推行伦理教育,故A项与材料主题不符,故A项错误;书院教育是中国传统高等教育的一种,与材料中运用通俗教育读本劝导民众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中读物是劝导民众恪守本分,不能体现出商业对农业的影响,故C项错误。答案D6.(2018·湖北重点中学联考)吴歌,又称为江南小调、俚曲。魏晋以来,人们喜欢劲歌狂舞,还在人际交往中应酬唱和。宋代之后有所改变,逐步变为“浅吟低唱”。吴歌从“劲歌狂舞”转为“浅吟低唱”的主要原因是()A.宋词等艺术形式兴起 B.商品经济的发展C.理学对人性的压抑 D.人们审美观的变化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明时期形成理学,在南宋时期成为正统思想,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故出现了题目中的变化,故C项正确。答案C7.(2018·福建泉州模拟)有研究表明,汉唐主流意识形态带有明显的“荀子思想色彩”。但在北宋时期,宋神宗却封孟轲为邹国公,令国子监及天下学庙皆塑其像,荀况仅被封为兰陵伯。自此,孔孟之道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和代名词。这反映了()A.儒家思想开始成为正统思想B.统治者开始重视伦理道德C.荀子思想逐渐退出历史舞台D.孟子在儒家道统中的地位日渐上升解析儒家思想在汉武帝时期已经成为正统思想,故A项错误;B项“开始”表述错误,排除;题干材料只能说明荀子的地位有所下降,而非其思想退出历史舞台,故C项错误;由汉唐时期重视荀子思想到宋代尊奉孟子甚于荀子可知,孟子在儒家道统中的地位日渐上升,孔孟之道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和代名词,故D项符合题意。答案D8.(2017·广东深圳模拟)王阳明与友人的书信中说:“近世所谓道德,功名而已;所谓功名,富贵而已。”他有感于“世衰俗降”,发出“破山中之贼易,破心中之贼难”的慨叹,遂提出了“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心学论题。据此可知,其心学理论()A.核心是强调认识与实践相统一B.根植于小农经济主导的社会现实C.主旨是培养君子道德端其志向D.从哲学高度论证儒家伦理合理性解析据题干信息可知王阳明心学理论主要强调人的本心作为道德主体,自身就决定道德法则和伦理规范,使道德实践的主体性原则凸现出来,故C项正确。强调认识与实践相统一的是王夫之,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心学理论产生的根源,故B项错误;从哲学高度论证儒家伦理合理性是程朱理学,故D项错误。答案C9.(2018·山西运城模拟)明代王良在传承阳明心学的基础上,提出“百姓日用即进道”,认为“道”就存在于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这反映了心学()A.理论体系发生根本变化B.进一步得到民众的支持C.受到儒家民本思想影响D.开始出现平民化的趋势解析据材料“百姓日用即进道”“‘道’就存在于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儒学主动走向民间,出现平民化趋势,故D项正确。答案D10.(2017·山东日照模拟)李贽的《藏书》是评述历史人物的著作。其中的《世纪》部分,讲述的是朝代更替以及帝王个人活动。他将陈胜、公孙述(东汉末年军阀)等列入书中,且每篇都标有名目以示褒贬。如西楚霸王项籍篇题为“英雄草创”,王莽篇题为“篡弑资贼”。该书反映了作者()A.反对思想束缚提倡独立思考B.突破传统改革史书编撰体例C.破除传统等级观念反抗权威D.以史为据实事求是评价历史解析根据材料“且每篇都标有名目以示褒贬。如西楚霸王项籍篇题为‘英雄草创’,王莽篇题为‘篡弑资贼’”可知,李贽的史学著述已经突破了传统思想的束缚转而开始独立思考,故A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史书编纂体例,故B项错误;同样,材料中也并没有提及所谓的“等级观念”,故C项错误;仅仅根据材料,我们也不能推断出李贽的史学著述是站在实事求是的立场之上,故D项错误。答案A11.(2018·湖南长郡中学检测)王夫之曾说:“儒者之统,与帝王之统并行于天下,而互为兴替。其合也,天下以道而治,道以天子而明;及其衰,而帝王之统绝,儒者犹保其道以孤行而无所待,以人存道,而道可不亡。”据此可知,王夫之()A.认为儒道互补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B.强调儒学与传统政治之间的共生关系C.重申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不可撼动D.意在借助传统宣扬制度改革的必要性答案B12.(2017·广东韶关调研)对君臣关系,黄宗羲作了独到的论述:君臣有共同的职责,都是为民谋利。顾炎武则作了全新的解释,君主及其各级官吏,不敢于百姓之上任意妄为以自尊,不敢厚取于民以自我享乐。这些主张()A.导致经世致用思想盛行B.受到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C.是对儒家思想精华的传承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地位解析材料中黄宗羲认为君臣职责是为民谋利,顾炎武则认为君主及其官吏应该尊重百姓,不应该对百姓横征暴敛以保证自己的享乐,这是对儒家民本思想的传承,故C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提及经世致用,故A项错误;西方启蒙思想的兴起晚于黄宗羲时代,故B项错误;动摇儒家思想统治地位的是新文化运动,故D项错误。答案C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8·安徽蚌埠调研)(25分)中国历史上,宋代和20世纪初都曾兴起过“疑古”思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宋儒通过对经典的研究,发现经典并非“圣道之全”,经典中还有不少阙文。不仅秦始皇焚书造成五经残缺,儒家经典在流传过程中也产生很多错误,影响了人们对圣人之道的理解。此外,不少宋儒还认为经典有牴牾之处,经典所记与历史事实有出入,经典中的一些内容立意并不高远,值得怀疑。有些人还指出六经之中的一些观念,也与社会现实有矛盾。宋儒还通过总结汉唐以来经学的种种误区,指出治经应以切于实用为目的,应以讲明圣道、求得义理为旨归。因此,面对异质文化的严峻挑战,首先要起来维护儒家主体文化的神圣性,特别是发掘儒家文化的内在价值,这是一场保卫“圣人之道”的文化战争。——整理自人民网:宋代疑古思潮简论材料二随着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中国史学界“疑古”思潮再兴,对以司马迁《史记》为代表所记载的夏商周三代以及五帝时代的历史提出诸多怀疑。1919年,胡适提出:“对于东周以前的中国古史,只可存一个怀疑的态度”。20世纪20年代,以顾颉刚为代表的“古史辨”学派,通过疑古书、疑古事、疑古人的方式,提出以往的古史都是“层累地造成的”,从而彻底否定了司马迁古史体系的真实性。顾颉刚否认夏禹的存在,他通过对古史传说及《说文》的考证,认为“禹不是人而是一种动物——虫”。——整理自刘毓庆《中国历史上的三次疑古思潮及其意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宋代“疑古”思潮的背景和特点。(12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指出两次“疑古”思潮的不同点,并简要评价20世纪的“疑古”思潮。(13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材料一“秦始皇焚书造成五经残缺”,儒学经典存在缺失;“儒家经典在流传过程中也产生很多错误”,儒学自身也存在缺陷;“维护儒家主体文化的神圣性”,儒者有捍卫圣道的责任意识,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社会矛盾尖锐,来自佛道思想的冲击。第二小问,北宋儒者打破了汉唐儒学传统,重建以“理”为核心的理论体系——理学。第(2)问,第一小问,方式上的不同,宋代的疑古主要是“总结汉唐以来经学的种种误区”,20世纪疑古是“通过疑古书、疑古事、疑古人的方式”;目的上的不同,宋代的疑古是为了“讲明圣道、求得义理为旨归”,以维护儒学传统为目的;20世纪疑古随着新文化运动兴起,是为了彻底否定传统。第二小问,辩证的分析,一方面疑古彻底否定传统,推动思想启蒙,对后世史学的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另一方面,彻底否定传统,绝对化倾向有失理性,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答案(1)背景:儒学经典的缺失;儒学自身的缺陷;社会矛盾尖锐;佛道思想的冲击;儒者捍卫圣道的责任意识。(8分。答出四点即可)特点:打破了汉唐儒学传统,重建以“理”为核心的理论体系。(4分)(2)不同:宋代的疑古主要是在经学的范围之内疑古,20世纪疑古是建立在史学方法上的疑古;宋代疑古以维护传统为目的;近代疑古则彻底否定传统。(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