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汕尾城区2023-2024学年小学六年级第二学期小升初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1页
广东汕尾城区2023-2024学年小学六年级第二学期小升初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2页
广东汕尾城区2023-2024学年小学六年级第二学期小升初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3页
广东汕尾城区2023-2024学年小学六年级第二学期小升初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4页
广东汕尾城区2023-2024学年小学六年级第二学期小升初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装订线姓名学校准考证号科目装订线广东汕尾城区2023-2024学年小学六年级第二学期小升初语文试卷考生注意: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下列句子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一篇说明文,通过三个具体事例来说明观点。B.《北京的春节》作者用朴素自然,充满浓郁“京味儿”的语言,有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C.《两小儿辩日》让我们认识了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两小儿以及实事求是的孔子。D.《为人民服务》一文中,作者引用司马迁的话是为了赞扬张思德同志为人民的利益而死,这样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2、下列选项内容对应有误的一项是()A.《骑鹅旅行记》里,尼尔斯变成小狐仙。B.《汤姆·索亚历险记》里的贝琪掉进兔子洞。C.《鲁滨逊漂流记》写到鲁滨逊搭救了“星期五”。D.《爱丽丝漫游奇境》没出现在本学期“快乐读书吧”。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李涛的幽默表演逗得我哄堂大笑起来。B.他是校篮球队主力,技术很好,可以随心所欲地运球。C.语文课上,同学们都在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课。D.课堂上我听得入了迷,老师的声音戛然而止,我却仍在发呆。4、下列选项中,画线部分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一天没有进食的他已经饿得前胸贴后背啦!B.一声炸雷,吓得我小心脏都跳出来了。C.他收到了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撒开双腿跑回家向妈妈报喜。D.高峰期的公交车,拥挤得连一根针都插不下去了。5、“钱学森、钟南山、袁隆平、李兰娟”这五位名人的姓按音序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A.钱学森袁隆平李兰娟钟南山B.李兰娟钱学森钟南山袁隆平C.钱学森李兰娟袁隆平钟南山D.李兰娟钱学森袁隆平钟南山6、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通国之善弈者也”中的“善”和“慈眉善目”中的“善”意思是一样的。B.每个人都是立体的、多面的,所以评价人物的角度不能太单一,就像尼尔斯一样,他身上既有调皮的一面,又有体贴父母的一面。C.《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孩对太阳有不同看法是因为他们观察的角度不同。D.中国人过年的时候喜欢吃鱼,寓意为年年有鱼(余)。7、下面选项中,笔画数、音序和部首都正确的一组是()A.戚(11画Q戈)疑(14画Y匕) B.蒸(13画Z灬)盈(9画Y皿)C.偶(10画Y亻)乏(4画F丿) D.惯(12画G忄)牺(10画S牜)8、毕业之际,我们将班级图书捐赠给学校,并分类整理到相应的书架上,下列对图书归类整理不恰当的一项是()A.《稻草人》——童话类 B.《鲁滨逊漂流记》——小说类C.《聪明的牧羊人》——民间故事类 D.《灰尘的旅行》——神话类9、下列对课文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北京的春节》一文语言朴素自然,充满浓郁的“京味儿”。B.朱自清在《匆匆》中以细腻的文笔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C.《为人民服务》一文围绕中心论点论述,遣词用语准确严谨。D.《表里的生物》的作者用第三人称来写,线索清晰,层层递进。10、“春风一度桃李杏”的下联最合适的是哪一项()A.万紫千红总是春B.岁寒三友松竹梅C.春回大地天地秀二、判断题(10分)11、辩论时要注意倾听,及时抓住对方讲话中的漏洞,进行必要的补充。()12、过年的时候吃鱼: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13、汉语拼音的声母有24个,韵母有23个。()14、赵孟頫是元代著名的书法家,《三门记》是其楷书代表作之一。()15、辩论时要能听出对方话中的漏洞,并进行反驳。()三、句子加工厂。(10分)16、请用“……一律……清一色……都……”写出“六一”儿童节同学们表演节目着装整齐的情境。同学们的服装好看又整齐:__________________17、“六一”那天,我们唱着动听的歌曲和优美的舞蹈。(修改病句并将正确句子写在横线上)________________18、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仿写排比句:_________________19、从飞机上看,地上的房子好小。(改为夸张句)__________________20、父亲对我笑着说:“我给你看看表里是什么在响,可是只许看,不许动。”(改为转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快乐阅读。(30分)21、请根据本学期读过的外国名著回答问题。《骑鹅旅行记》(课内片段)①……院子里的鹅和鸡立即掉过头来盯着男孩,并发出了一阵使人无法忍受的咯咯声。“咯咯里咕,”公鸡叫道,“他活该,咯咯里咕,他扯过我的鸡冠!”②……猫稍稍睁了睁眼睛,里面射出了一道寒光。他先得意洋洋地念了一阵经,然后才回答。“要我帮你的忙?是不是因为你经常揪我的尾巴?”③……“你过来,我也叫你尝尝你去年夏天经常用木鞋打我的时候是什么滋味!”名叫星星的牛吼道。④“你过来,你曾经把马蜂放进我的耳朵,现在我要报仇!”金百合叫着。⑤五月玫瑰在她们中间年纪最大、最聪明,而且也最生气。“你过来,”她说,“你做的事都应该得到报应了,你曾多次从你母亲腿下抽走地挤奶时坐的小凳,你多次在你母亲提着奶桶走过时伸脚绊倒她,你多次气得她站在这里流眼泪!”……《骑鹅旅行记》(课外片段)⑥“这是雄鹅莫顿性命攸关的时刻呀,”他心头悚然一震“自从你离开家门那一天起,难道他不就成了你最知心的朋友了吗?”他这样反躬自问。霎时间,雄鹅和他生死与共的经历全都涌现在他的脑际,他想起了雄鹅怎样在冰冻的湖面上,在暴风骤雨的大海上,还有在凶残的野兽中间舍命救他的情景。他的心里溢满了感激和疼爱之情,终于克服了自己的疑惧,不顾一切地用拳头拼命捶打屋门。……⑦“妈妈,您千万不要动手宰雄鹅!”男孩子高声大叫,就在这时候被捆在凳子上的雄鹅和灰雁邓芬惊喜交集地发出一声尖叫,男孩子一听总算放心了,因为他们还活着……1.阅读《骑鹅旅行记》课内片段,通过鸡、鹅、猫、牛的话,你认为在骑鹅远行之前的尼尔斯是一个怎样的孩子?___________________2.对比阅读《骑鹅旅行记》课内和课外片段,你发现尼尔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请你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来说一说。__________________22、阅读《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节选),完成练习《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节选)①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在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人,都善于从[(1)A.细小B.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真理。②波义耳是17世纪英国著名的化学家。一天,他急匆匆地向自己的实验室走去,路过花圃时,阵阵醉人的香气扑鼻而来,他这才发现花圃里的花已经开了。他摘下几朵紫罗兰插入一个盛水的烧瓶中,然后开始和助手们做实验。不巧的是,一个助手不慎把一滴盐酸溅到了紫罗兰上,爱花的波义耳急忙把冒烟的紫罗兰冲洗了一下,重新插入花瓶中。谁知过了一会儿,溅上盐酸的花瓣竟奇迹般地变红了。波义耳立即敏感地意识到,紫罗兰中有一种物质遇到盐酸会变红。那么,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别的植物中会不会有同样的物质?别的酸对这种物质会有什么样的[(2)A.反应B.反映]?这一奇怪的现象以及一连串的问题,促使波义耳进行了许多实验。由此他发现,大部分花草受酸或碱的作用都会改变颜色,其中以石蕊地衣中提取的紫色浸液最明显:它遇酸变成红色,遇碱变成蓝色。利用这一特点,波义耳制成了实验中常用的酸碱试纸——石蕊试纸。从那以后,这种试纸一直被广泛应用于化学实验中。1.选择括号内正确的词语,填在下面的横线上。(1)________;(2)________。2.下面哪个词语和“司空见惯”的意思不同()A.层出不穷 B.熟视无睹 C.见怪不怪 D.屡见不鲜3.第②自然段中“这一特点”指的是()A.实验中发现,大部分花草受酸或碱的作用都会改变颜色。B.石蕊地衣中提取的紫色浸液遇酸变成红色,遇碱变成蓝色。C.助手不小心将盐酸溅到紫罗兰上,紫罗兰中有一种物质变红了。4.根据第②自然段内容填表。人物“?”从“?”到“!”的过程“!”波义耳紫罗兰遇到盐酸为什么会变色?______5.如果再给课文添一个事例,下面两则材料,哪个更好,说说你的理由。材料一:阿基米德洗澡时发现澡盆中的水随着身体的浸入而不断溢出,这是为什么呢?其他物质浸入水中也会产生这样的现象吗?他经过反复的实验,终于发现了浮力定律,还帮国王测定了皇冠的纯度。材料二:莱特兄弟自幼爱好机械,向往飞上蓝天。他们努力学习前人的研究成果,研究鸟类的飞翔秘密,探索它们起飞、升降和盘旋的机理,进行飞行器的研制。经历了一次次的试飞,经历一次次的失败,终于在1903年发明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架飞机。我选择材料________,我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3、阅读。请保持一颗好奇心①壶里的水开了,壶盖噗噗噗地往上跳。那么多人看过这种现象,最多只是把壶从炉子上提下来。只有瓦特很好奇,他非要弄明白壶盖为什么能被水蒸气顶起来,于是后来有了现代意义上的蒸汽机。树上的苹果熟了,啪啪地往下掉,那么多人被砸到后,最多只是把苹果捡起来吃了。只有牛顿很好奇,他深入分析苹果成熟便坠落的原因,于是便有了万有引力定律。②说好奇心是世界上一切发明创造的源泉,恐怕一点儿也不为过。没有好奇心的人,觉得一切都是司空见惯的,他们的口头禅是“神马都是浮云”。好似看破红尘的过客,又如心如止水的高僧,其实无非是为了掩饰自己那颗麻木不仁的灵魂。他们的眼睛虽然睁着,其实却视而不见;他们的耳朵虽然也没堵着,其实却充耳不闻。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在他们眼中只是浮光掠影,他们就像浮萍,永远无法洞悉海底深处的奥秘。肤浅的认知也注定了他们庸庸碌碌的一生。③有好奇心的人,凡事总爱问个为什么,总想探个究竟。他们从来不满足于事物的表象,仿佛具有二郎神的第三只眼,总想看出事物背后所隐藏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往往给人们带来一个旖旎的新世界。花开花谢,草长莺飞,在常人看来不过是一些自然现象,竺可桢先生却告诉我们,这些都是“大自然的语言”,里面深藏着复杂的物候学知识。稻田里长了一棵“毛毛草”,别人看到了,可能顺手就拔下来扔到一边,袁隆平却受到启发,研制出耐旱的杂交水稻。古往今来所有的创造发明,几乎都源于创造者有一颗好奇心。④如果你不想你的人生庸庸碌碌,那么请保持一颗好奇心吧,它能让你的灵魂插上翅膀;如果你不想你的事业停滞不前,那么请保持一颗好奇心吧,它能为你的航船扬起风帆!1.短文中加点的“司空见惯”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的反义词是:_____________。2.短文的主要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根据短文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画“√”,错误的画“×”。(1)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列举了三个典型事例。()(2)“他们就像浮萍”中的“他们”是指那些看问题肤浅,认知也很肤浅的人。()(3)“古往今来所有的创造发明,几乎都源于创造者有一颗好奇心。”这句话中的“几乎”一词应该去掉。()(4)短文是按照“论证观点——提出观点”的顺序写的。()4.读完短文,你有什么感受?请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习作(30分)“人生最有意义的事将会对我们产生恒久的影响,会成为我们一生中一直闪亮的灯塔,会影响我们人生的航线和生命的质量。”在你的生命中哪件事对你产生了恒久的影响呢?相信六年级的你已经有了更深刻的思考。请以“生命中最有意义的事”为话题,题目自拟,写一篇记叙文。要求:①字数不少于450字;②把印象深刻的内容写具体,把真情实感自然地表达出来;③字迹端正,不写错别字,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做到语句通顺,条理清晰;④不得抄袭、套作;在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班级、姓名等。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A2、D3、A4、C5、D6、A7、A8、D9、D10、B二、判断题(10分)11、×12、×13、×14、√15、√三、句子加工厂。(10分)16、有的班级是男生表演,一律穿白衬衣、黑裤子;有的班是女生表演,穿着清一色的公主裙;有的班男女都穿着校服,显得很精神。17、六一”那天,我们唱着动听的歌曲,跳着优美的舞蹈。18、父爱像高山,很深沉;像大海,很广阔;像草原,很辽远。19、从飞机上看,地上的房子就像火柴盒一样小。20、父亲对我笑着说,他给我看看表里是什么在响,可是只许看,不许动。四、快乐阅读。(30分)21、1.尼尔斯是一个调皮捣蛋,喜欢恶作剧。2.尼尔斯从一个顽皮捣蛋的孩子变成一名正义、真诚、智慧、勇敢、善良的小英雄。因为他能听懂动物说的话,并对自己之前的行为感到懊悔。22、1.①.B②.A2.A3.B4.①.大部分花草受酸或碱的作用都会改变颜色,其中以石蕊地衣中提取的紫色浸液最明显:它遇酸变成红色,遇碱变成蓝色。②.制成酸碱试纸——石蕊试纸5.①.一②.这则材料是按照发现问题,反复实验,最终得出结论的顺序来写的,与选文的论证思路相同。23、1.①.看惯了就不觉得奇怪②.闻所未闻2.请保持一颗好奇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