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北京通州区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质检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1页
2022~2023学年北京通州区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质检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2页
2022~2023学年北京通州区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质检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3页
2022~2023学年北京通州区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质检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4页
2022~2023学年北京通州区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质检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北京通州区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质检试卷2023年7月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材料一简牍是纸张发明前中国古人用于书写文字的载体。根据长宽尺寸,分为不同类别:长条形较窄的称简,长方形较宽的称牍。简一般长约23厘米,宽度在0.5~1厘米,一般每简写一行字。根据材质不同,分为竹简和木简。我国南方盛产竹子,所以目前发现的多为竹简。而西北地区气候干燥,竹子较少,多为术质简,所用木材一般为胡杨、红柳、松木三种。牍比较宽,有的可宽至6厘米,长度多与普通简相同,多为木制,用来写信或抄录医方、历谱等,墓中发现的牍大多用来记录随葬的物品目录。古时在竹简上记事,先以火烤青竹,使水分如汗渗出,便于书写,并免虫蛀,这道工序叫汗青。将竹火炙去汗后,刮去青色表皮,以便书写和防蠹,这就是杀青。杀青完成后,竹简才能供书写所用。古人以“汗青”喻史书,如文天祥就写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木简是否也存在类似的“杀青”工序,文献没有记载。陈梦家考察武威出土的木简,认为除少数受潮弯曲外,十分之九都是平直的,看来木简是经过风干工序的。将简用绳子编连起来,就制成简册。在殷商甲骨卜辞中已有“册”字,为简册之形,编有两道书绳;又有“典”字,为册在几上之形。《尚书·多士》记载:“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尚书·金縢)记载:周武王有疾,周公为之祈福,“史乃册祝”。又《诗经·出车》曰:“畏此简书。”可知最晚在商周时期,已经有了条状的简和编连之册。在纸发明以前,简牍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是中国书籍的最主要形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传统的书籍有竖行的界栏,展开的书页看起来亦如同简册。我们今天仍在使用的许多词汇如“册”“篇”“编”“连篇累牍”“韦编三绝”等,都与简牍的形制有关;“杀青”“汗青”“罄竹难书”等则与简牍的制作和用材有关;“删改”“刀笔吏”等则与简牍时代的文具书刀有关;“尺牍”“封缄”等则与简牍时代的文书制度有关。(取材于马玉芸的相关文章)材料二古人也以丝帛为书写的材料。但丝帛较责,故大多只用来抄写重要的典籍和绘图。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竹、木制成的简牍是最流行的文字载体。汉时出现了纸,并逐渐推广使用,但简牍却没有因此被迅即淘汰,而是与纸共存了数百年。《桓玄伪事》中记载:“古无纸,故用简,非主于敬也。今诸用简者,皆以黄纸代之。”可知在4世纪末的东晋中期,经统治者颁今后才废止简牍。由此算来,简牍在中国的使用历史至少有千余年。与纸相比,简牍较为费材,制作与携带也不算方便。然而在秦汉时期,中央集权制的帝国就是以大量的简牍制作的官文书来运作政务和推行统治的。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时天下大小事皆决于上,秦始皇日夜所读的官文书“至以衡石量”。王充《论衡·别通篇》说,“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以文书御天下”。而从出土简牍实物来看,秦汉时期的官文书不仅数量惊人,种类众多,格式也颇为繁复。这些用简牍来记录和承载的法律、政令、计账、户籍、券书等,对于庞大帝国的体制维系和管理都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简牍虽显笨重,却相当耐久。大量的典籍,因当初被抄写于简册而流传下来。这不仅是指我们今日所见出土简牍中的古书,也是指那些自“简牍时代”而流传至“印刷术时代”的古书。值得注意的是,纸虽轻便,但脆弱易毁,故今存早于唐代的用纸书写的史料极为罕见。有学者指出,纸在其发明之初,或许对于书籍并不是一件好事。因为印刷术的出现是在数百年之后,其时不少用纸抄写的书籍已经散失,相反的,那些用简册抄写的更为古老的书籍却得以长久存留。自上个世纪初以来,一批又一批的简牍在中国各地陆续出土。其中时代最早的是湖北随州战国早期曾侯乙墓所出的竹简,时代最晚的是新疆罗布泊楼兰遗址、民丰尼雅遗址和吐鲁番晋墓所出土的晋简。这些简牍的内容甚为丰富,不仅有多种文书档案,还有大量的书籍、私人信件、历谱以及丧葬用的遣册等,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也是宝贵的书法墨迹。(取材于马怡的相关文章1.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A.简、牍的区别主要在于其材质。B.每一片竹简只能书写一行文字。C.十分之九的木简是经过风干工序的。D.如今使用的一些词汇与简牍形制等有关。2.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通常一片牍比一片简记录的文字应更多。B.汗青和杀青是在简上书写前的必备工序。C.“留取丹心照汗清”中的“汗青”是指史书。D.殷商甲骨卜辞中的“册”字应该是象形字。3.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丝帛作为书写材料,因为价格较贵而难以推广普及。B.与纸相比,简牍的制作和携带虽不方便但留存长久。C.纸虽轻便但脆弱易毁,以致在其发明之初没有推广。D.在印刷术出现之前,很多用纸抄写的书籍已经散失。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简牍时代古人通常把随葬的物品目录记录在牍上。B.由《诗经》《尚书》等文献记载可推测简册出现时期。C.秦汉时期的皇帝阅读了大量用简牍记录的官文书。D.简牍从商周到晋代一直是中国书籍的最主要形式。5.请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概述简牍对于中国文化的价值。(6分)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天下分争之余,兵戈乍息,则人民之生必蕃。此往来之数,不爽之几也。当其未定,人习于乱,而偷以生,以人之不足,食地之有余,民之不勤于自养也,且习以为常。治其乱定而生齿蕃,后生者且无以图存,于斯时而为之君者将如之何?蕃庶而无以绥之则乱,然则人民之乍然而蕃育也,抑有天下者之忧也。虽然,王者又岂能他为之赐哉?抑岂容作聪明、制法令以为所哉?唯轻徭薄赋,择良有司以与之休息,渐久而自得其生,以相忘而辑宁尔。五代南北之战争,民之存者仅矣。周灭齐而河北定,隋灭陈而天下一,于是户口岁增。京辅、三河地少人众,且无以自给。隋乃遣使均田,以谓各得有其田以赡生也。唯然而民困愈三矣。人则未有不自谋其生者也,上之谋之,不如其自谋;上为谋之,且弛其自谋之,而后生计愈盛,故勿忧人之无以自给也。若其终不可给,必将改图而求所以生。上唯无以夺其治生之力,宽之于公,而天地之大,山泽之富,有余力以营之,而无不可以养人。今隋之所谓户口岁增者,岂徒民之自增邪?盖上精察于其数以敛赋役者之增之也。人方骤蕃,地未尽辟,效职力于为工为贾以易布粟、园林畜牧以广生殖者未遑,而亟登之版籍,则衣食不充。非民之数盈,地之力欠,而实籍其户口者之无余,而役其户口者不酌其已盈而减其赋也。乃欲夺人之田以与人,使相倾相怨以成乎大乱哉!故不十年而盗贼竟起以亡隋。民之不辑也久矣!考其时,北筑长城,东巡泰岳,作仁寿宫,而丁夫死者万计。别宫十二,相因营造,则其剔丁庄以供土木也,不待炀帝之骄淫,而民已无余地以求生矣。乃姑为均田以塞其丐免之口,故曰唯然而民困愈亟也。夫王者之有其土若无其土也,而后疆圉以不荒;有其民若无其民也,而后御众而不乱;夫岂患京辅、三河地少而人贫哉?邓、禹之多男子也,各授以业,不夺此子之余以给彼子也。宽之恤之,使自赡之,数十年而生类亦有序,而不忧人满。汉文、景得此道也,故天下安而汉祚以长。隋之速亡也,不亦宜乎?均田令行,狭乡十亩而籍一户,其虐民可知矣。则为均田之说者,王者所必诛而不赦,明矣。(取材于《读通鉴论》)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则人民之生必蕃

蕃:增多B.不爽之几也

爽:清爽C.蕃庶而无以绥之则乱

绥:安抚D.考其时

考:考察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A.以人之不足

若甚怜焉,而卒以祸B.民之不勤于自养也

石之铿然有声者C.虽然

然居吾乡D.而民已无余地以求生矣

徐而察之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以相忘而辑宁尔就会舍弃(叛乱)而(渴望)安宁了B.唯然而民困愈三矣正因为这样(隋搞均田制),百姓陷入困境的更多了C.而亟登之版籍却急忙地登录在户籍上D.则为均田之说者,王者所必诛而不赦为均田制度辩解的人,君王必定诛杀不予赦免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久经战乱之后人口的增加、会给国家带来动荡。B.允许百姓自谋生计,可以让百姓实现自给自足。C.京辅、三河地少人多,因而不应当推行均田制。D.文章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论证观点。10.请结合文章第二段和第三段的内容,概括作者认为“民困”的原因。(6分)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30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1-13题。(共12分)宴清都·秋感吴文英【1】万里关河眼。愁凝处,渺渺残照红敛。天低远树,潮分断港,路回淮甸。吟鞭【2】又指孤店。对玉露金风送晚。恨自古、才子佳人,此景此情多感。吴王故苑【3】。别来良朋鸦集,空叹蓬转。挥毫记烛【4】,飞觞赶月,梦销香断。区区去程何限。倩片纸、丁宁过雁。寄相思,寒雨灯窗,芙蓉旧院。注释:【1】吴文英:南宋词人,此词是他离开故地苏州漂泊淮地时所作。其词作多曲折地传达眷念家国的感情。【2】吟鞭:诗人的马鞭,多形容行吟的诗人。【3】吴王故苑:指苏州古迹。【4】记烛:在烛上刻记号来记做诗的快慢多少。11.下列对词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上片“万里”三句,开篇写词人远望所见,境界阔大,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B.上片“吟鞭”一句,写词人用马鞭遥指路边客店,于动作中暗示出词人的境况。C.下片“吴王”三句,实写询人与友人相聚的欢乐场景,大家纷纷感叹时间飞逝。D.下片中的“寄相思”三句,追忆词人与故人雨中夜话的情景,表达了思念之情。1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玉露金风”与秦观的“金风玉露一相逢”所表达的情感一致。B.“丁宁过雁”与李清照“雁过也,正伤心”的“雁”寓意是相同的。C.作者推己及人,想到从古到今,很多才子佳人因别离而感伤。D.词人善于将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语言凝练,格调苍凉。13.本词运用了多种手法,表达作者的愁情。请结合具体词句,举一例加以赏析。(6分)14.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8分)(1)《登快阁》中,黄庭坚用树、山、天、江、月勾画出一个阔大幽远的境界“

”,让人不禁想起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名句。(2)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中,通过对郭橐驼种树之道的记述,说明了郭橐驼种果树优于他人的原因,在于“

”,也告诉我们应遵循事物的自然天性和发展规律做事。(3)陆游在《临安春雨初霁》颔联中,借雨后初晴的明媚春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落寞之情:“

。”(4)有同学网络安全意识差,不能正确辨别网络信息。请你用《石钟山记》中的语句“

”,可乎?”提醒同学擦亮双眼,不要为虚假信息所骗。15.根据要求,回答问题。(共10分)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1)请解释“以直报怨”中“直”的意思。(2分)(2)面对提问,孔子并没有简单给出答案。这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教学思想?(3分)(3)“以德报怨”和“以直报怨”,你更同意哪种观点?请联系文学作品或现实生活举一例说明。(5分)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6-19题。有所思①我们开车在海岛西北处折向儋州方向。驶出高速转入县道,看到路标上中和镇的标识后不久,东坡书院便出现在视野里。②对我来说,这是一个埋藏心底的夙愿,是一次延迟过久的拜谒。脚步一迈进书院门口,我就提醒自己要将心情平复下来,尽量充分地把映入眼帘的一切收藏铭记,刻录于心底,就像熟诵苏本版的许多诗词名篇一样。③我慢慢地走动,仔细地观看,想象当年他在此地的日常行止。在“东坡居士”雕像前,我端详他竹笠木履、手持书卷的飘逸身影。他迎面走来,一直走进了青史,携带着无数迷人的传说。在他收徒授课的载酒堂,我眼前仿佛幻化出当年的诵读场景,“书声琅琅,弦歌四起”,穿越千年传通到耳畔。这一片荷花池塘,他该多次与随侍身边的三子苏过一同走过?这一排槟榔树下,或许正是他初遇那个七十多岁农妇的地方?“内翰昔日富责,一场春梦”,老婆婆对他说出这样富含哲理的话,今他刮目相看,既诧异又欢喜,从此径呼其为“春梦婆”。④虽然是初次来此,但周边环境风景,庭院建筑,却恍若相识已久。经由熟读这一时期的苏东坡作品和有关他的传记,我对东坡在此地的三年生涯,早已经了然于心。⑤“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在《自题金山画像》一词中,苏东坡用一种自嘲的口气,总结了自己坎坷蹭蹬的一生。他的非凡生涯的最后一段时光,是在这座偏远的海岛上度过的。⑥在漫长的时间内,海南岛都是放逐之地。流放的罪臣,贬谪的高官,自中原渡海而来时,大都怀着一颗赴死之心。苏东坡也不例外。当他以六十二岁高龄被贬赴此地时,在致友人的信中他这样写道:“某垂老投荒,无复生还之望。昨与长子迈诀,已处置后事矣。今到海南,首当作棺,次便作墓。”可谓沉痛黯然。甫一落脚,他又写道:“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然亦未易悉数,大率皆无尔。”死神扇动巨大的翅膀,阴影仿佛随时都会降临。⑦但天性的达观豪迈,让苏东坡很快就坦然接受了命运的安排。尽管环境恶劣,“岭南天气卑湿,地气蒸溽,而海南为甚。夏秋之交,物无不腐坏者。人非金石,其何能久?”但他仍能找出自我宽解的理由:“然儋耳颇有老人,年百余岁者,往往而是,八九十者不论也。乃知寿天无定,习而安之,则冰蚕火鼠,皆可以生。”⑧境由心生,别人望而生畏的荒蛮禁地,对于他也不是多么可怕了。时间流淌,他越来越喜欢上了这里,诸般物事都变得可亲。他写诗抒发心志:“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我本儋耳氏,寄身西蜀州”……此地就是家乡,而富庶繁华的川地故里反而成为他乡,发生在文字中的置换,对应的是心境转捩。新皇即位,他接到大赦令,渡海北归,在船上,他写下这样的句子“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一以贯之地宣示了他那无可比拟的乐观主义。在这个海岛上,他将苦中作乐的情怀,随遇而安的禀赋,发挥得酣畅淋漓。⑨海南是他苦难的深渊,但又何尝不是他荣誉的峰巅?三年谪居中,他写下了大量作品,成为其创作生涯的一个高产期。而著述之外,他的另一桩足以彪炳史册的巨大事功,是给这片土地播撒了文明教化的种子。他居岛三年间,大力倡导诗书,劝课农耕,开启民智,促进了多方面的明显进步。在他登岛之前,海南从来无人进士及第。他设坛讲学后数年,就有学生成为海南历史上第一个举人。此后一直到明清时代,海南人考取科举者众多,以至于有“海滨邹鲁”的称誉。清代《琼台纪事录》一书记载:“宋苏文忠公之谪儋耳,讲学明道,教化日兴,琼州人文之盛,实自公启之。”苏东坡在海南的地位,相当于孔子在中原。他个人的厄运,却成就了整个海岛的幸运。⑩这座热带岛屿,大自然的力量恣肆奔放。炽热的阳光下,树木花草的阔大枝叶和浓烈色彩是生命力放纵呐喊的表情。台风肆虐处,浊浪排空,樯倾楫摧;暴雨降临时,天昏地暗,撼山拔树。但对我来说,每一次想到这个地方时,眼前浮现更多的都是苏东坡的形象。这个贬客身上发出的力量,有着相似的气魄和强度。⑪联想到苏东坡早年的诗篇,其中有这样的句子:“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他是将人生看作一次游历的,既然如此,路途中就可能遭逢种种境遇,有明月映平湖,也有罡风卷黄沙,只能全盘照收,祸福由之,无法讨价还价,挑三拣四。海岛三年,是他的生之行旅中的一段凶险途程,但他履险如夷,将劫难化作了生命的养料。⑫这样推想下来,思绪就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接近一个让我感到鼓舞的念头,接近一种救赎的可能性:如果他能够这样想这样做,我们为什么就不能?至少让自己在深沉的悲哀中,能够稍稍透一口气。⑬这时候,我才明确地意识到我这次来瞻仰东坡故居的全部动机。(取材于彭程的同名散文)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早已经了然于心

了然:放下B.坎坷蹭蹬的一生

蹭蹬:失意C.对应的是心境的转捩

转捩:转换D.彪炳史册的巨大事功

彪炳:照耀1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苏轼被贬到海南岛,由绝望赴死到坦然接受,进而心生欢喜、安之乐之。B.苏轼播撒文明教化的种子,使得海南教化日兴,其影响一直到明清时期。C.这篇文章多处运用了引用这种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D.作者写在东坡故居的所感所思,字里行间充溢着对苏子的无限敬仰之情。18.请概括第六段在文中的作用。(6分)19.文章结尾说“我才明确地意识到我这次来瞻仰东坡故居的全部动机”,请简要概括作者的“全部动机”。(6分)五、本大题共3题,共66分。20.语言基础运用(6分)①传承和弘扬乡土文化,要立足乡村和农民主体。②只有扎根泥土,文化才能枝繁叶茂。③“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古树、祠堂、山歌、民俗……乡亲们身边的景和事,最能引起共鸣,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具备旺盛的生命力。④像北方的泥塑面雕,南方的饭稻羹鱼,都与农民日常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⑤挖掘和涵养乡土文化,要从这些接地气的内容入手,突出地域和乡土特色,充分调动农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把文化种到心坎里,让那些记忆里的乡愁重新焕发生命力。(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②句中的“文化”不能放到“只有”的前面。B.③句中的省略号可以换成“等”。C.③句中画线的语句不存在语序不当的问题。D.④句中的“息息相关”可换成“休戚相关”。(2)在不改变句意的情况下,将⑤句画线的3个句子改写为一组排比句,每句以“让”为开头,将改写后的答案写在答题卡上。(3分)21.微写作(10分)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1)校学生会将举办读书节活动,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需要设计一份文字版海报。请你围绕“让阅读为青春增色”这一主题,写一段文字。要求:语言简练,有吸引力。(2)假如你是北京大观园志愿讲解员,你希望为游客着重介绍大观园中的哪一处景观(或居所)?请你简要介绍该景观(居所),并说明介绍的理由。要求:符合原著内容,理由合理。(3)请以“漫步运河畔”为题目,写一段抵情文字或一首小诗。要求:感情真挚,语言生动,有感染力。22.作文(50分)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1)“时代楷模”万步炎同志带领团队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三十多年如一日扎根海洋资源勤探技术研究,在碧海深蓝里“钻”研。2021年4月7日,万步类团队自主研制的“海牛Ⅱ号”海底钻机深钻231米,一举刷新了世界深海海底钻机钻探深度。“国之所需,吾之所向”,是万步他带领的“海牛人”的一种信仰与精神。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联系现实生活,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论文。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2)在我们的成长经历中,总有那么一部书,一个人,一方水土,甚至一种心境……让我们得到抚慰,找到心灵的家园。请以“吾心安处”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合理、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通州区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质量检测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2023年7月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1.(3分)D[A项曲解文意;B项说法绝对;C项于文无据。]2.(3分)B[曲解文意。]3.(3分)C[无中生有。]4.(3分)D[缺少限制条件。]5.(6分)答案示例:(1)简牍是纸张发明前古人书写的文字载体,是中国书籍的最主要形式。(2)简牍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影响了古代书籍的版式,丰富了汉语词汇。(3)简牍的内容丰富,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也是宝贵的书法墨迹。【共6分。答出1点给2分。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6.(3分)B[“爽”意思为“差错”。]7.(3分)A[A项两句中的“以”都是介词,“因为”。B项第一句中的“之”是助词,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第二句中的“之”为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C项第一句中的“然”是代词,“这样”;第二句中的“然”是连词,表转折。D项第一句中的“而”是连词,表转折;第二句中的“而”是连词,表修饰。]8.(3分)D[应为“那么鼓吹(宣扬)均田制度的臣子”。]9.(3分)A[如果不加以安抚就会引起统治者的忧虑。]10.(6分)答案示例:(1)五代南北方的战争,百姓大量减少,没有让百姓休养生息。(2)地少人多,推行均田制,剥夺一户人家的土地给与另一家,造成民怨沸腾。(3)隋文帝增加百姓户籍,大兴土木,增添百姓的赋税徭役负担。【共6分。意思对可酌情给分。】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30分。11.(3分)C12.(3分)A[反用《鹊桥仙》,写出词人远离亲友的孤单。]13.(6分)答案要点:手法:景情关系类(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暗示、象征;想象、虚实结合;化用、比喻。情感:国运衰微的哀愁与怅惘;羁旅孤独、漂泊无定的愁苦;离别的愁苦、思念故人(亲人、友人等)之情;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等。【共6分。词句、手法各1分,手法的分析(应与情感对应)2分,情感(具体化)2分。】14.(8分)(1)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2)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3)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4)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共8分,每空1分。有错别字或多字少字该句不得分。】15.(10分)(1)正直公平。(2分)(2)“夫子循循然善诱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原句、解释都给分),以理服人、启发诱导式教学思想。(3分)(3)答案略。(举例2分,分析3分。)(5分)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16.(3分)A[“了然”,明白。]17.(3分)C[“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错,不能一概而论。】18.(6分)答案要点:(1)承接上文,交待了苏东坡被贬谪的恶劣环境,是荒蛮偏远的放逐之地,贫瘠得“大率皆无尔”。(2)说明了苏东坡怀着赴死之心来海南,沉痛黯然。(3)开启下文,与苏东坡后来的态度形成对比,突出了他面对困厄乐观、旷达的个性和造福一方的情怀。【共6分,意思对即可酌情给分,】19.(6分)答案提示:(1)拜谒东坡书院是期待多年的愿望,为满足夙愿而来。(2)作者充分领略到苏东坡面对失意的乐观、旷达精神。(3)汲取精神养分,增添面对困厄的勇气,实现自我教赎。【共6分。意思对即可酌情给分。】五、本大题共3题,共66分。20.(6分)(1)B(3分)(2)答案示例:让地域和乡土特色得到突出,让农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调动,让文化(种到)根植于心坎里。(3分)21.略。(10分)22.略。(50分附文言文译文:天下纷争刚刚结束,战争刚刚平息,那么百姓必定增多,这是古往今来的规律,没有丝毫差错啊。当天下还未安定,百姓习惯于战乱,苟且偷生,因为百姓不多,土地富余,百姓不必以勤苦劳作养活自己,也都习以为常了。治理天下的动乱,走向安定,人口就会增多,后来增加的人口没有办法生存下去,在这种情况下君王怎么办呢?人口增多却没有办法加以安抚就会发生叛乱,既然这样,那么百姓的突然增多,还会成为君王的忧虑。如果这样,君王是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