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地临时结构搭建与安全支撑施工规范》征求意见稿_第1页
《建筑工地临时结构搭建与安全支撑施工规范》征求意见稿_第2页
《建筑工地临时结构搭建与安全支撑施工规范》征求意见稿_第3页
《建筑工地临时结构搭建与安全支撑施工规范》征求意见稿_第4页
《建筑工地临时结构搭建与安全支撑施工规范》征求意见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T/XXXXXXX—2024建筑工地临时结构搭建与安全支撑施工规范本文件规定了建筑工地临时结构搭建与安全支撑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规定、设计与规划、临时结构搭建要求、安全支撑施工要求、施工现场管理、质量检验与验收、使用与拆除。本文件适用于建筑工地临时结构搭建与安全支撑架的设计、施工、使用及管理。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228.1金属材料拉伸试验第1部分:室温试验方法GB/T700碳素结构钢GB/T1591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GB/T3091低压流体输送用焊接钢管GB/T3274碳素结构钢和低合金结构钢热轧钢板和钢带GB/T5117非合金钢及细晶粒钢焊条GB/T5118热强钢焊条GB5725安全网GB/T5780六角头螺栓C级GB/T5796.2梯形螺纹第2部分:直径与螺距系列GB/T5796.3梯形螺纹第3部分:基本尺寸GB/T8110熔化极气体保护电弧焊用非合金钢及细晶粒钢实心焊丝GB/T8162结构用无缝钢管GB/T9440可锻铸铁件GB/T10045非合金钢及细晶粒钢药芯焊丝GB/T11352一般工程用铸造碳钢件GB/T13793直缝电焊钢管GB/T14957熔化焊用钢丝GB/T15831钢管脚手架扣件GB/T17493热强钢药芯焊丝GB50007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9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17钢结构设计标准(附条文说明[另册])GB50018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GB50068建筑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50202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GB50205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GB51210建筑施工脚手架安全技术统一标准JGJ46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附条文说明)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临时结构temporarystructures2T/XXXXXXX—2024指在建筑施工过程中,为满足施工需要而搭建的、非永久性的构筑物或设施,包括但不限于施工脚手架、临时支撑、防护设施等。3.2安全支撑safetysupport指为确保建筑施工过程中结构稳定和安全而设置的支撑体系,用于防止建筑物或其部分在施工过程中因外力作用而发生变形、坍塌等安全事故。3.3脚手架scaffold是一种用于支撑施工人员和材料、设备的临时结构,通常由钢管、扣件等构件组成,具有承受一定荷载并保持结构稳定的能力。3.4落地式卸料平台floortypeplatform施工现场临时搭设的支承于地面的操作台和操作架。3.5可调底座basejack安装在立杆底端可调节高度的底座。3.6连墙件anchoring将脚手架与建筑物主体结构连接的构件。3.7剪刀撑diagonalbracing在脚手架竖向或水平向成对设置的交叉斜杆。3.8荷载load在建筑工地临时结构上作用的各种力或力矩的总和,包括自重、施工人员和设备的重量、风荷载、地震作用等。4基本规定4.1施工方案要求4.1.1在临时结构与安全支撑搭设和拆除作业前,应根据工程结构、施工环境等特点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并应经审批后组织实施。4.1.2专项施工方案应包括下列内容:——工程概况、编制依据;——施工部署、施工管理及作业人员配备和分工;——施工计划;——搭设与拆除(施工工艺技术——安全质量保证措施;——施工管理及人员配备和分工;——验收要求,包括验收标准、验收程序、验收内容、验收人员等;——施工监测;——应急预案;——计算书;——图纸。4.2临时结构搭建要求4.2.1应遵循结构安全、稳定、经济合理的原则,确保临时结构满足施工期间的使用需求。4.2.2应根据工程特点、环境条件、施工周期等因素,合理选择临时结构的类型、尺寸和材料。4.2.3应确保临时结构的施工质量符合相关标准和规范要求,不应使用不合格材料或采取不规范的施3T/XXXXXXX—2024工方法。4.2.4宜考虑临时结构的可重复利用性,优先选用易于拆卸、重组的材料和结构形式。4.3安全支撑施工要求4.3.1应确保支撑体系的设计合理、施工规范,能够有效支撑和固定临时结构。4.3.2应根据临时结构的重量、高度、跨度等因素,合理确定支撑体系的数量和布置方式。4.3.3应对支撑体系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其处于良好状态,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安全隐患。4.3.4宜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和设备,提高支撑体系的施工效率和质量。4.4材料选择与质量控制4.4.1应对进场的材料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查,确保其符合设计要求和相关标准。4.4.2应按材料的储存和使用要求,妥善保管材料,防止受潮、变形或损坏。4.4.3可根据工程实际情况,选择使用新型材料或技术,提高临时结构与安全支撑的性能和可靠性。4.4.4采用的钢管应符合GB/T13793或GB/T3091中规定的Q235和Q345普通钢管,钢管的钢材质量应符合GB/T700中Q235级钢或GB/T1591中Q345级钢的规定。4.4.5架体结构的连接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用可锻铸铁或铸钢制作的构配件材质,其质量和性能应符合GB/T15831、GB/T9440或GB/T11352的有关规定;——手工焊接所采用的焊条,应符合GB/T5117或GB/T5118的规定,焊条型号应与所焊接金属物理性能相适应;——自动焊接或半自动焊接采用的焊丝应符合GB/T14957、GB/T8110、GB/T10045、GB/T17493的要求,焊丝应与被焊金属物理性能相适应。——普通螺栓应GB/T5780的规定。4.4.6脚手板宜采用钢笆制作,其材质及质量应符合下列规定:——单块脚手板的重量不宜大于30kg;——冲压钢脚手板的材质应符合GB/T700中Q235级钢的规定。4.4.7可调托座及可调底座应符合下列规定:——对可调托座及可调底座,当采用实心螺杆时,其材质应符合GB/T700中Q235级钢的规定,当采用空心螺杆时,其材质应GB/T8162中20号无缝钢管的规定;——可调托座及可调底座调节螺母铸件应采用碳素铸钢或可锻铸铁,其材质应分别符合GB/T11352中ZG-270-500牌号和GB/T9440中KTH-330-08牌号的规定;——可调托座U形托板和可调底座垫板应采用碳素结构钢,其材质应GB/T3274中Q235级钢的规——调节螺母厚度应不小于30mm;——螺杆外径不应小于38mm,空心螺杆壁厚不应小于5mm,螺杆直径与螺距应符合GB/T5796.2和GB/T5796.3的规定;——螺杆与螺母啮合长度应不少于5扣;——可调托座U形托板厚度不应小于5mm,弯曲变形不应大于1mm,可调底座垫板厚度不应小于6mm,螺杆与托板或垫板应焊接牢固,焊脚尺寸不应小于钢板厚度并宜设置加劲板。4.4.8连墙件宜采用钢管或型钢制作,其材质应GB/T700中Q235级钢或GB/T1591中Q345级钢的规定。4.4.9构配件每使用一个安装、拆除周期后,应进行检查、分类、维护、保养,对不合格品应报废。4.5施工前的准备工作4.5.1应进行详细的施工方案设计,明确施工流程、方法和技术要求。4.5.2应对施工现场进行勘察和评估,了解地质条件、环境状况等因素对施工的影响。4.5.3应编制施工安全措施和应急预案,确保施工过程的安全可控。4.5.4宜组织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和安全培训,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5设计与规划4T/XXXXXXX—20245.1临时结构设计计算5.1.1应根据工地的实际需求和施工条件,进行科学合理的结构设计,确保结构稳定、安全、经济。5.1.2应充分考虑临时结构的可重复利用性,采用标准化、模块化的设计思路,方便快速搭建和拆除。5.1.3结构设计应依据GB50068、GB50009、GB50017、GB50018、GB51210的规定,采用概率极限状态设计法,采用分项系数的设计表达式,且应考虑综合安全系数指标进行设计。5.1.4临时结构中固定脚手架应进行下列设计计算:——立杆的稳定性计算;——纵、横向水平杆的承载力计算;——连墙件的强度、稳定性和连接强度的计算;——立杆地基承载力计算;——悬挑脚手架应进行型钢支撑架、拉杆的强度、变形和稳定性计算及附墙点结构验算。5.1.5临时结构中支撑架应进行下列设计计算:——支撑架的稳定性计算;——独立脚手支撑架超出规定高宽比时的抗倾覆验算;——连墙件的强度、稳定性和连接强度的计算;——通过立杆连接盘传力的连接盘抗剪承载力验算;5.1.6固定脚手架和支撑架设计应保证整体结构形成几何不变体系,应具有足够的承载力和刚度,并应保证其整体稳定性。5.1.7固定脚手架和支撑架中的受弯构件,应根据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要求验算变形。验算构件变形时,应采用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的设计值,各类荷载分项系数均应取1.0。5.1.8固定脚手架和支撑架的设计除应满足计算要求外,还应符合有关构造要求。5.1.9支撑架立杆长细比不应大于150,固定脚手架立杆长细比不应大于210;其他杆件中的受压杆件长细比不应大于230,受拉杆件长细比不应大于350。5.2结构选型与布局5.2.1应根据荷载特点、支撑需求以及施工周期等因素,选择适当的结构形式和布局方式,如钢架结构、桁架结构等。5.2.2宜优先考虑使用轻质高强材料,如钢材、铝合金等,减轻结构自重,提高施工效率。5.3荷载分析与计算5.3.1应对临时结构所承受的各类荷载进行全面分析,包括自重、施工荷载、风荷载、雪荷载等,并确定其合理取值。5.3.2应根据荷载分析结果,采用适当的计算方法,如静力分析、动力分析等,对临时结构进行受力计算,确保结构的安全稳定。5.3.3临时结构中脚手架的永久荷载应包含下列项目:——脚手架结构件自重;——脚手板、安全网、栏杆等附件的自重;——支撑架的支承体系自重;——支撑架之上的建筑结构材料及堆放物的自重;——其他可按永久荷载计算的荷载。5.3.4临时结构中脚手架的可变荷载应包含下列项目:——施工荷载;——风荷载;——其他可变荷载。5.3.5临时结构中脚手架永久荷载标准值的取值应符合下列规定:——材料和构配件可按GB50009规定的自重值取为荷载标准值;——工具和机械设备等产品可按通用的理论重量及相关标准的规定取其荷载标准值;——可采取有代表性的抽样实测,并进行数理统计分析,可将实测平均值加2倍均方差作为其荷载标准值。5T/XXXXXXX—20245.3.6临时结构中脚手架可变荷载标准值的取值应符合下列规定:——脚手架作业层上的施工荷载标准值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且不应低于表1的规定;表1固定脚手架施工荷载标准值kN/m21234——当固定脚手架上存在2个及以上作业层同时作业时,在同跨距内各操作层的施工荷载标准值总和不应超过5.0kN/m2,取值不应小于4.0kN/m2;——支撑架作业层上的施工荷载标准值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且不应低于表2的规定;表2支撑架施工载荷标准值kN/m2——支撑架上移动的设备、工具等物品应按其自重计算可变荷载标准值。5.4结构稳定性验算5.4.1应对临时结构的整体稳定性进行验算,包括抗倾覆稳定性、抗滑移稳定性等,确保结构在各种工况下均能保持稳定。5.4.2宜考虑结构的动态稳定性,如施工过程中的振动、冲击等因素对结构稳定性的影响。5.5连接设计与计算5.5.1应根据结构形式和受力特点,选择适当的连接方式,如焊接、螺栓连接等,并对其进行强度验5.5.2应考虑连接处的耐久性和可维护性,采用可靠的防腐、防锈措施,确保连接的安全可靠。5.6优化设计与经济性分析5.6.1宜采用优化设计方法,对临时结构进行精细化设计,降低材料消耗和制造成本。5.6.2可对多种设计方案进行经济性比较,选择最经济合理的方案进行实施。6临时结构搭建要求6.1施工准备6T/XXXXXXX—20246.1.1在临时结构搭建施工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确保施工顺利进行。6.1.2应进行现场勘查与评估,了解工地的地形、地质、气候条件等,确定搭建位置和基础处理方式。6.1.3应根据设计方案,制定详细的施工方案,明确施工步骤、工艺要求和安全措施。6.1.4宜组织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和安全培训,确保施工人员熟悉施工流程和安全操作规程。6.1.5应准备好施工所需的材料、设备和工具,并进行检查验收,确保其质量和性能符合要求。6.2基础处理6.2.1应根据地质勘察结果,确定地基的承载力和稳定性,选择适当的基础处理方式,如浇筑混凝土基础、铺设钢板等。6.2.2应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基础施工,确保基础的尺寸、位置和水平度满足要求。6.2.3宜在基础施工过程中进行质量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不合格项,确保基础质量。6.2.4临时结构中脚手架地基与基础的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脚手架地基与基础的施工,应根据脚手架所受荷载、搭设高度、搭设场地土质情况与GB50202的有关规定进行;——压实填土地基应符合GB50007的相关规定;——灰土地基应符合GB50202的相关规定;——搭设场地应坚实、平整,地面应硬化,应有排水措施,防止产生不均匀沉降。地基承载力应满足受力要求;——在地基上应设置具有足够强度和支撑面积的垫板,混凝土结构上应设置可调底座或垫板;——底部基础应做好排水措施,并应按基础承载力要求进行验收;——脚手架基础经验收合格后,应按施工组织设计或专项方案的要求放线定位;——土层地基上的立杆应采用可调底座及垫板,垫板的长度不宜少于2跨。6.3结构组装6.3.1应按照设计方案的要求,准确地将各个构件进行组装,确保结构的几何尺寸和位置准确。6.3.2应采用适当的连接方式,如焊接、螺栓连接等,确保连接牢固可靠。6.3.3宜在组装过程中进行质量检查,包括焊缝质量、连接紧固度等,确保结构质量符合要求。6.3.4临时结构中脚手架的构造和组架工艺应能满足施工需求,并应保证架体牢固、稳定。6.3.5临时结构中脚手架杆件连接节点应满足其强度和转动刚度要求,应确保架体在使用期内安全、节点无松动。6.3.6临时结构中脚手架的竖向和水平剪刀撑应根据其种类、荷载、结构和构造设置,剪刀撑斜杆应与相邻立杆连接牢固,可采用斜撑杆、交叉拉杆代替剪刀撑。6.3.7临时结构中可调托座托板至立杆顶部水平杆的距离不应大于650mm,且丝杆外露长度不应大于400mm,插入立杆长度不应小于150mm。宜在插入深度150mm处设置刻度线。最底部一道水平杆至地面距离不应大于550mm。6.3.8临时结构中脚手架安全防护网的设置应符合GB5725的相关要求。6.3.9临时结构中固定脚手架的作业层上应满铺脚手板,并应采取可靠的连接方式与水平杆固定。当作业层边缘与建筑物间隙大于150mm时,应采取防护措施。作业层外侧应设置栏杆和挡脚板。在建筑物的转角处,脚手架内、外两侧立杆上应按步设置水平连接杆、斜撑杆,并应增设连墙件,连墙件的垂直间距不应大于建筑物层高。6.3.10临时结构中脚手板应铺设牢靠、严实,并应用安全网双层兜底。施工层以下每隔10m应用安全网封闭。6.3.11临时结构中支撑架的立杆间距和步距应按设计计算确定,且间距不宜大于1.5m,步距不应大于2.0m;当支撑结构高宽比大于3,且四周无可靠连接时,宜在支撑结构上采取防止倾覆的措施。6.3.12临时结构中支撑架水平剪刀撑应在水平面上水平杆形成45°~60°夹角,垂直剪刀撑应与地面形成45°~60°夹角,剪刀撑应与立杆用旋转扣件相连接,不能与立杆连接时,应在靠近立杆节点处与水平杆连接。剪刀撑设置还应符合下列规定:——单榀水平、垂直剪刀撑宽度不应大于6m;——同一平面应满设水平、垂直剪刀撑;7T/XXXXXXX—2024——水平剪刀撑应延伸至排架最外侧立杆;——垂直剪刀撑水平间距不应大于6m;——垂直剪刀撑底部应延伸至支撑基础面,顶部应延伸至支架最顶层水平杆。6.3.13对于装配式结构的叠合板区域,安装叠合板下支撑架时从构件端部开始向中间进行,第一道支撑距端部600,中间支撑不大于2000,支撑立杆下部设置实木垫板;在支撑的上部顶托上木龙骨,龙骨顶标高为叠合板下标高。6.4支撑体系搭建6.4.1应根据设计要求,确定支撑点的位置和数量,确保支撑体系能够有效地承受施工过程中的各种荷载。6.4.2应选择适当的支撑材料和支撑方式,如钢管支撑、钢索支撑等,确保支撑体系的稳定性和安全性。6.4.3宜在支撑体系搭建过程中进行动态监测,及时调整支撑点的位置和支撑力的大小,确保支撑体系的有效性和稳定性。6.5安全管理与质量控制6.5.1应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采取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如设置安全警示标志、配备安全防护设备等,确保施工人员的安全。6.5.2应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制定质量检查计划和验收标准,对施工质量进行全程监控和管理。6.5.3宜加强施工现场的协调与沟通,及时解决施工中出现的问题和难点,确保施工顺利进行。6.6施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6.6.1应关注气象变化,特别是在风力较大、降雨等恶劣天气条件下,应暂停施工或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确保施工安全和结构稳定。6.6.2应合理安排施工顺序和施工进度,避免交叉作业和干扰,提高工作效率。6.6.3宜采用环保材料和施工方法,减少施工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6.7施工记录与档案管理6.7.1临时结构搭建施工完成后,应进行施工记录和档案管理,为后续工作提供依据和参考。6.7.2应详细记录施工过程中的关键步骤、重要参数和质量检查结果,形成完整的施工记录。6.7.3应建立施工档案,包括设计方案、施工方案、施工记录、质量验收报告等相关文件,便于后续查阅和管理。7安全支撑施工要求7.1安全支撑设计7.1.1应根据临时结构的受力特点和施工要求,进行支撑体系的设计计算,确保支撑体系的强度和稳定性满足要求。7.1.2宜采用标准化、模块化的支撑构件,便于快速搭建和拆除,提高施工效率。7.1.3应考虑施工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因素,如温度变化、荷载变化等,对支撑体系进行动态监测和调整,确保支撑体系始终保持在安全状态。7.2支撑材料选择与检验7.2.1应选择符合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的支撑材料,确保其质量和性能满足要求。7.2.2应对支撑材料进行质量检查,包括外观检查、尺寸检查、力学性能测试等,确保材料无缺陷、无损伤。7.2.3宜对支撑材料进行批次管理和追溯,确保材料来源可靠、质量可控。7.3支撑点选择与布置7.3.1应根据临时结构的受力分析和计算,确定支撑点的位置和数量,确保支撑点能够有效地分散和8T/XXXXXXX—2024承受荷载。7.3.2宜选择结构强度较高的部位作为支撑点,避免在薄弱部位设置支撑,以免对结构造成不利影响。7.3.3应考虑支撑点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避免支撑点出现滑动、沉降等现象,确保支撑体系的稳定性。7.4支撑体系安装与调整7.4.1应按照支撑体系的设计图纸和施工方案进行安装,确保支撑构件的位置、方向和连接方式准确无误。7.4.2应采用适当的连接方式和紧固方法,确保支撑构件之间的连接牢固可靠,无松动现象。7.4.3宜在支撑体系安装过程中进行质量检查,包括支撑构件的垂直度、水平度、紧固度等,确保支撑体系的质量符合要求。7.4.4应根据施工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对支撑体系进行动态调整,确保支撑体系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7.4.5支撑体系在搭设之前,应根据施工对象情况、地基承载力、搭设高度,制定专项施工方案,并绘制施工图指导施工,施工图包括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主要节点图及其它必要的构造图。7.4.6支撑体系搭设场地应平整、坚实,不应该有积水,回填土场地搭设前应夯实。7.4.7预埋件等隐蔽工程的设置应按设计要求执行,隐蔽工程验收手续齐全。当采用预埋方式设置脚手架连墙件时,应按设计要求预埋。7.4.8经验收合格的构配件应按品种、规格分类码放,并应标挂数量规格铭牌备用。构配件堆放场地应平整、坚实、排水措施得当。7.4.9支撑体系搭设之前,方案编制人员和专职安全员应按专项施工方案和安全技术措施的要求对参加搭设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书面交底,并履行签字手续。7.4.10支撑体系搭设过程中,应保证搭设人员有安全的作业位置,安全设施及措施应齐全,对应的地面位置应设置临时围护和警戒标志,并应有专人监护。7.4.11应按专项施工方案的要求准确放线定位。并应按照规定的尺寸构造和顺序进行搭设。7.4.12搭设高度2m以上的支撑架体应设置作业人员登高措施。7.4.13支持体系脚手架扣件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扣件规格应与钢管外径相同;——螺栓拧紧扭力矩不应小于40N·m,且不应大于65N·m;——在主节点处固定横向水平杆、纵向水平杆、剪刀撑、横向斜撑等用的直角扣件、旋转扣件的中心点的相互距离不应大于150mm;——对接扣件开口应朝下或朝内;——各杆件端头伸出扣件盖板边缘的长度不应小于100mm。7.4.14落地式卸料平台架体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落地式卸料平台高度不应大于15m,高宽比不应大于3:1;——落地式卸料平台的施工荷载大于2.0kN/m2时,应进行专项设计;——落地式卸料平台应与建筑物进行刚性连接或加设防倾措施,不应与脚手架连接;——用脚手架搭设落地式卸料平台时,其立杆间距和步距等结构要求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脚手架规范的规定;——应在立杆下部设置底座或垫板、纵向与横向扫地杆,并应在外立面设置剪刀撑或斜撑;——落地式卸料平台应从底层第一步水平杆起逐层设置连墙件,且连墙件间隔不应大于4m,并应设置水平剪刀撑。连墙件应为可承受拉力和压力的构件,并应与建筑结构可靠连接。7.4.15落地式操作平台一次搭设高度不应超过相邻连墙件以上两步。7.5安全监测与预警7.5.1应建立安全监测体系,对支撑体系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监测,包括位移监测、应力监测等,确保支撑体系的安全稳定。7.5.2宜采用先进的监测技术和设备,提高监测的精度和效率,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7.5.3应建立预警机制,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一旦发现异常情况或超过预警阈值,应及时发出预警信号,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8施工现场管理9T/XXXXXXX—20248.1施工现场规划与布局8.1.1应根据工程特点和施工需求,制定详细的施工现场规划,明确各区域的功能划分,如材料堆放区、施工操作区、临时设施区等。8.1.2宜合理规划施工现场的道路交通,确保施工车辆和人员的顺畅通行,同时设置必要的交通标志和警示标识,提高交通安全意识。8.1.3应在施工现场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和宣传栏,提醒施工人员注意安全事项,宣传安全知识和操作规程。8.1.4宜对施工现场进行美化绿化,设置防尘网、隔音墙等措施,减少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8.1.5应确保施工现场的临时设施符合相关规范,如临时用电、临时用水、临时厕所等,满足施工人员的基本生活需求。8.2材料管理与堆放8.2.1应建立材料管理制度,对进入施工现场的材料进行验收、登记和分类堆放,确保材料数量、质量符合要求。8.2.2宜采用标识牌、颜色区分等方式,对不同种类、规格的材料进行明确标识,方便施工人员识别和取用。8.2.3应设置专门的材料堆放区,并根据材料的性质和使用频率进行合理布局,避免材料受潮、变形或损坏。8.2.4宜建立材料库存预警机制,对库存量低于安全库存的材料及时进行补充,确保施工过程的连续性。8.2.5应加强对施工现场废旧材料的管理和回收,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8.3施工机械设备管理8.3.1应对进入施工现场的机械设备进行安全检查,确保其性能完好、安全可靠,符合相关标准和规8.3.2宜建立机械设备台账,对设备的名称、型号、数量、使用状况等进行详细记录,方便管理和维护。8.3.3应定期对机械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确保其正常运转,延长使用寿命,减少故障率。8.3.4宜对机械设备操作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确保其具备相应的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减少人为因素导致的安全事故。8.3.5应制定机械设备应急预案,对可能出现的故障或事故进行预测和防范,确保施工过程的安全和稳定。8.4施工人员管理与培训8.4.1应对施工人员进行入场教育,包括安全教育、操作规程教育等,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8.4.2宜定期对施工人员进行技能培训和考核,确保其掌握最新的施工技术和方法,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8.4.3应建立施工人员档案,记录其个人信息、培训情况、工作表现等,方便管理和评价。8.4.4宜加强施工人员的劳动保护,提供必要的防护用品和设施,确保施工人员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8.4.5应建立施工人员奖惩机制,对表现优秀的施工人员给予奖励和表彰,对违规行为进行惩罚和纠8.5施工现场安全与环保管理8.5.1应制定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明确各项安全要求和措施,确保施工过程的安全可控。8.5.2宜设立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对施工现场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安全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安全隐T/XXXXXXX—20248.5.3应加强施工现场的消防安全管理,设置必要的消防设施和器材,制定消防应急预案,提高应对火灾事故的能力。8.5.4宜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施工过程中的噪音、粉尘和废水等污染物的排放,保护周边环境和居民的生活质量。8.5.5应建立施工现场环保监测机制,对各项环保指标进行定期监测和记录,确保施工活动符合环保要求。8.5.6搭设和拆临时结构和支撑架作业应有相应的安全设施,操作人员应佩戴个人防护用品,穿防滑8.5.7六级及以上大风天气应停止架上作业,雨、雾、冰雪天气应停止架体拆除作业;雨、雪、霜冻后,应铲除架体上残留的积雪并应采取有效防滑措施后方可上架作业。8.5.8建筑工程临时结构和支撑架作业层荷载应满足设计限载要求,不应超载。8.5.9不应将缆风绳、混凝土泵管、模板支架及大型设备的附着件等固定在临时结构和支撑架上。模板支撑架不能固定在外脚手架或支撑架上,即不应直接利用外脚手架作为模板承重架的一部分。8.5.10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应派专人在安全区域内观测模板支架的工作状态发生异常时观测人员应立即报告施工负责人,情况紧急时施工人员应迅速撤离,待现场负责人确认安全后再进行相应加固处理。8.5.11建筑工程临时结构和支撑架与架空线路的安全距离、工地临时用电线路及架体接地、防雷措施,应按JGJ46的有关规定执行。8.5.12建筑工程临时结构和支撑架在使用过程中应进行监督检查,检查项目应符合下列规定:——基础周边具备有序排水措施,且应无积水,底座和可调托座应无松动,立杆不应悬空;——架体基础应无明显沉降,架体应无超载使用情况,无明显变形;——架体构造应符合架体设计构造,无构件缺失、松动;——架体安全防护设施应满足设计要求,无损坏缺失;——对于超限梁、板等承重支架,为直观了解支撑架受荷载情况下架体稳定性,应增加对支撑架的竖向受力构件的应力监测。8.5.13当脚手架遇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全面检查,确认安全后方可继续使用:——停用超过一个月后;——遇上六级及以上强风或大暴雨后;——架体因施工需要进行局部调整后;——架体地基出现异常情况;——其他特殊情况后。8.5.14脚手架在使用期间,不应擅自拆除扫地杆、连墙件、悬挑架的拉杆或支撑杆件和防护网。8.5.15建筑工程临时结构和支撑架的搭设和拆除作业不宜在夜间进行。8.5.16当建筑工程临时结构和支撑架在使用过程中出现安全隐患时,应立即排除;当出现可能危及人身安全的重大隐患时,应立即停止作业,撤离作业人员,并立即进行检查,采取相应的措施处置。8.5.17在建筑工程临时结构和支撑架上进行气割或焊接作业时,应提前办理动火手续,对动火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动火现场应设有防火措施,并派专人监护,作业人员应持特种作业操作证书和动火证进行操作。8.5.18脚手架钢管进行喷涂油漆维护时,应选择通风开阔的区域,作业人员应佩戴手套、口罩,剩余的油漆不应随地废弃。8.5.19建筑工程临时结构和支撑架围护边网不应出现破损,同时应定期浇水清理边网上的灰尘。8.5.20建筑工程临时结构和支撑架搭设过程中如需要采用电焊作业,现场应采用可靠的围挡措施。8.5.21建筑工程临时结构和支撑架拆除前应对作业班组进行安全技术书面交底,现场应设置警戒区,并彩条布围起来,设置安全警示标志,安排专职安全员现场巡视和监管。8.5.22建筑工程临时结构和支撑架拆除前应先清理脚手板上残留的建筑垃圾,浇水湿润脚手板和边网,降低其拆除过程中扬尘。8.5.23对于建筑工程固临时结构和支撑架在搭设及拆除过程中产生的噪声、振动的施工机械,应采取有效控制措施,减轻噪声扰民。8.5.24施工现场进度与质量管理T/XXXXXXX—20248.5.25应根据工程施工计划,制定详细的施工进度安排,确保各项工程按照预定时间节点完成。8.5.26宜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和设备,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减少工期延误和质量问题的发生。8.5.27应建立施工质量检查制度,对施工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和隐蔽工程进行重点检查,确保施工质量符合设计要求。8.5.28宜加强施工现场的协调与沟通,确保各工种之间的配合和协作,避免交叉作业和干扰。8.5.29应及时处理施工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和安全事故,分析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整改和预防。9质量检验与验收9.1质量检验准备与计划9.1.1应制定详细的质量检验计划,明确检验的目标、范围、方法和频次,确保检验工作全面、有序进行。9.1.2宜根据工程特点和施工要求,确定关键质量控制点和重要检验项目,进行重点监控和检验。9.1.3应准备必要的检验设备和工具,确保其精度和性能符合相关标准和规范,满足检验工作的需要。9.1.4宜对检验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确保其具备相应的检验技能和知识,能够准确、高效地完成检验任务。9.1.5应建立质量检验记录制度,对检验过程和结果进行记录、分析和归档,方便后续的质量追溯和改进。9.2原材料与构配件检验9.2.1应对进入施工现场的原材料和构配件进行严格的检验,确保其质量符合设计要求和相关标准。9.2.2宜采用抽样检验的方法,对原材料和构配件进行批量检测,确保整体质量稳定可靠。9.2.3应对检验不合格的原材料和构配件进行标识、隔离和处理,防止其进入施工环节影响工程质量。9.2.4宜建立原材料和构配件的供应商评价制度,对供应商的质量管理能力和产品质量进行评估和选9.2.5应对原材料的存储和使用进行规范和管理,确保其在使用前保持良好的质量状态。9.2.6钢管的检查应符合下列规定:——钢管应有产品质量合格证;——钢管应有质量检验报告,材质检验方法应符合GB/T228.1的有关规定;——钢管表面应平直光滑、壁厚均匀,有防锈处理,不应有裂缝、结疤、分层错位、硬弯、电焊结疤、毛刺、压痕和深的划道,不应使用有打孔、洞的钢管;——沙钢管使用前应对其壁厚进行抽检,抽检比例不低于30%,对于壁厚减小量超过10%的应予以报废,不合格比例大于30%的,应扩大抽检比例,不合格比例大于50%的,应100%检验。9.2.7架体结构连接材料的验收应符合下列规定:——扣件应有生产许可证、法定检测单位的测试报告和产品质量合格证;——扣件应进行防锈处理;——扣件的技术要求应符合GB/T15831的相关规定;——扣件进入施工现场应按GB/T15831的规定进行抽样检测。不应使用有裂缝、变形或螺栓出现滑丝的扣件。9.2.8脚手板的检查应符合下列规定:——新脚手板应有产品质量合格证;——板面不应有裂纹、开焊与硬弯;——脚手板应涂防锈漆;——脚手板应有防滑措施。9.2.9悬挑脚手架用型钢的质量应符合GB50205的有关规定。9.2.10可调托座的检查应符合下列规定:——应有产品质量合格证;——应有质量检验报告,可调托座抗压承载力设计值不应小于40kN;——可调托座支托板厚不应小于5mm,变形不应大于1mm;T/XXXXXXX—2024——不应使用有裂缝的支托板、螺母。9.3施工过程质量检验9.3.1应对施工过程中的关键工序和隐蔽工程进行重点检验,确保其施工质量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9.3.2宜采用目视检查、测量检查、试验检测等多种手段,对施工质量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9.3.3应对检验中发现的不合格项进行及时处理和整改,确保问题得到及时纠正,防止质量问题的扩大和恶化。9.3.4宜建立施工过程的质量监控体系,通过定期巡查、随机抽查等方式,对施工过程进行动态监控和管理。9.3.5应对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数据进行收集、分析和利用,为质量改进和决策提供有力支持。9.4竣工验收与交付使用9.4.1应在工程完工后进行全面、细致的竣工验收,确保工程质量符合设计要求和相关标准。9.4.2宜邀请相关部门和专家参与竣工验收工作,提供专业的意见和建议,提高验收工作的权威性和可靠性。9.4.3应对竣工验收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和完善,确保工程达到交付使用的条件。9.4.4宜编制详细的竣工资料和交付清单,包括工程图纸、检验报告、合格证书等,方便后续的使用和维护。9.4.5应在竣工验收合格后,与业主或相关单位进行工程交接,明确责任和权益,确保工程顺利交付使用。9.5质量检验与验收的信息化管理9.5.1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质量检验与验收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检验数据的实时录入、查询和分析。9.5.2宜通过信息化管理系统,对检验和验收过程进行监控和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水平。9.5.3应加强检验和验收数据的安全管理,确保数据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9.5.4宜通过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质量信息的共享和交流,促进质量管理的协同和合作。9.5.5应定期对信息化管理系统进行维护和更新,确保其正常运行和功能的不断完善。10使用与拆除10.1使用10.1.1固定脚手架搭设完毕投入使用之前,应组织方案编制人员和专职安全员等有关人员按专项施工方案、安全技术措施的要求进行验收,验收合格方可投入使用。10.1.2钢管脚手架使用过程中,应定期检查架体构配件。对损伤变形的门架和构配件应进行更换或维修,不便更换或维修时应采取临时加固措施。10.1.3固定脚手架使用过程中,不应下列违章作业:——利用架体吊运物料;——任意拆除架体结构或连接件;——任意拆除架或移动架体上的安全防护措施;——其他影响建筑工程固定脚手架及支撑架使用安全的违章作业。10.1.4固定脚手架搭设在土体时,地基周边应做好排水措施。搭设范围内不应有其他施工开挖活动。当地基承载力不满足时,应按设计要求进行加固。10.1.5支撑结构使用中构造或用途发生变化时,应重新对施工方案进行设计和审批。10.1.6混凝土浇筑前施工管理人员应组织对搭设的支撑架进行验收,并应确认符合专项施工方案要求后方可浇筑混凝土。10.1.7严格控制固定式模板支撑系统的施工总荷载,模板、钢筋及其他材料等施工荷载应均匀放置,不应超过设计荷载,在施工中应有专人监控。10.1.8混凝土浇筑时应均匀铺摊,不应集中堆置。T/XXXXXXX—202410.1.9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应有专人对模板支撑系统进行监护,发现有松动、变形等情况时应立即报告施工负责人,停止浇筑,采取加固措施。必要时,应采取迅速撤离人员等应急措施。10.1.10在模板支架上进行电、气焊作业时,应有防火措施和专人监护。10.1.11悬挑式脚手架在使用过程中,架体上的施工荷载应符合设计要求,结构施工阶段不应超过2层同时作业,装修施工阶段不应超过3层同时作业,在一个跨距内各操作层施工均布荷载标准值总和不应超过5.0kN/m2,取值不应小于4.0kN/m2,集中堆载不应超过3kN;架体上的建筑垃圾及其它杂物应及时清理。10.1.12六级(含六级)以上大风及雷雨、雾、大雪等天气时不应继续在脚手架上作业,雨、雪后上架作业前应清除积水、积雪,并应有防滑措施。10.1.13夜间施工应制订专项施工方案,提供足够的照明及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10.1.14悬挑式脚手架在使用过程中,应按每月不少于1次的要求进行安全检查,不合格部位应立即整改。10.1.15悬挑式脚手架停用时间超过一个月或遇六级及以上大风或大雨(雪)后应按要求进行安全检查,检查合格后方可继续使用。10.1.16门式钢管脚手架使用过程中,应定期检查架体构配件。对损伤变形的门架和构配件应进行更换或维修,不便更换或维修时应采取临时加固措施。10.1.17对搭设完的操作平台按规范进行验收,合格后挂牌方可使用。10.1.18在使用期间不应拆除纵横向水平杆、栏杆、平台板及立杆和拉接。10.1.19落地卸料平台应与建筑物进行刚性连接或加设防倾措施,不应与脚手架连接。10.1.20卸料平台不应超载使用,在起吊物料时应有指挥人员在现场指挥。10.2拆除10.2.1拆除前的准备工作10.2.1.1应制定详细的拆除方案,明确拆除的范围、顺序和方法,确保拆除工作安全、高效进行。10.2.1.2宜对拆除区域进行勘察和评估,了解结构特点、材料类型和潜在风险,为拆除工作提供准确依据。10.2.1.3应确保拆除区域的安全隔离,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防止无关人员进入拆除现场。10.2.1.4宜准备必要的拆除设备和工具,如起重机、破碎机、切割机等,并进行安全检查和维护,确保其处于良好状态。10.2.1.5应对拆除人员进行培训和交底,明确拆除要求和安全注意事项,提高拆除工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10.2.1.6混凝土强度应达到表3的规定后,方可拆除混凝土模板的支撑架。表3支撑拆除时的混凝土强度要求m%板>2,≤8>8梁、拱>810.2.1.7固定脚手架拆除应按专项方案施工,拆除前应做好下列准备工作:——应全面检查脚手架的扣件连接、连墙件、支撑体系等是否符合构造要求;T/XXXXXXX—2024——应根据检查结果补充完善脚手架专项方案中的拆除顺序和措施,经审批后方可实施;——拆除前应对施工人员进行交底。10.2.2拆除过程中的操作要求10.2.2.1应按照拆除方案进行有序拆除,遵循从上到下、从外到内的原则,确保拆除工作的连贯性和稳定性。10.2.2.2宜采用机械拆除和人工拆除相结合的方式,根据结构特点和拆除要求选择合适的方法。10.2.2.3应注意拆除过程中的防尘、降噪措施,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10.2.2.4宜对拆除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分类收集和处理,如钢筋、混凝土、砖石等,方便后续回收和利用。10.2.2.5应对拆除过程中的安全隐患进行及时排查和处理,确保拆除工作的顺利进行。10.2.2.6固定支撑架的拆除作业应符合下列规定:——按照先支的后拆原则,自上而下逐层进行,不应上下层同时进行拆除作业;——拆除顺序依次为次承重模板、主承重模板、支撑架体。同一层的构配件和加固件应按先上后下、先外后里的顺序拆除;——拆除大跨度梁下支柱时,应先从跨中开始,分别向两端拆除;——水平杆和剪刀撑,应在支架立杆拆卸到相应的位置时方可拆除;——设有连墙件的模板支撑系统,连墙件应随支架逐步拆除,不应先将连墙件全部或数步拆除后再拆支架;——在拆除过程中,支架的自由悬空高度不应超过两步,当自由悬空高度超过两步时,应加设临时拉结。10.2.2.7固定脚手架拆除时,不应超过两人在同一垂直平面上操作。不应将拆卸的杆件、零配件向地面抛掷。10.2.2.8当有多层混凝体结构,在强度达到底模拆除要求时,除经验证支撑面已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外,不应拆除下一层的模板支撑系统。10.2.2.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