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语文课内阅读练习_第1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内阅读练习_第2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内阅读练习_第3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内阅读练习_第4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内阅读练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内阅读练习《学弈》阅读练习一、写出“之”在句子中的意思。1.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2.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3.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二、理解课文,回答问题。为什么两个人同时学下棋,后一个人却不如前一个人?答:三、仔细阅读课文后填空。课文记叙了两个人跟弈秋学下围棋,一个(),一个(),告诉我们()。《两小儿辩日》阅读练习一、一词多义:1、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孰为汝多知乎?()2、问其故。()及其日中如探汤。()二、古今异义。1、日中如探汤。汤:古义()今义()。2、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去:古义()今义()三、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2、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四、文学常识填空。《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儿辩论一一中太阳大小的变化情况,一个从()角度出发,一个从()角度出发,故得出相反的结论。说明了()、()的道理,表现了他们()、()的可贵精神。五、课文内容:1、两小儿为什么会得出不同的结论?()2、这则故事可能给我们以多方面的启示。请写出你所得到的一种启示。()3、从文中哪一句话可以见两小儿辩论内容的复杂性?()4、两小儿能对这个复杂的自然现象提出疑问,说明了什么?()《匆匆》阅读练习指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1、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2、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3、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二、仿写句子。1、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2、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三、说说下面句中破折号的用法。1、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2、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四、按课文内容填空。1、《匆匆》是一篇()体裁,作者是现代作家()。文章紧紧围绕“()”二字,细腻地刻画了()。表达了作者对()。揭示了()的复杂心情。《北京的春节》阅读练习(一)按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除此之外,这一天还要泡腊八蒜。吧蒜瓣放进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孩子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杂拌儿。这是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掺和成的。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孩子们欢喜,大人们也忙乱。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天一擦黑,鞭炮响起来,便有了过年的味道。这一天,是要吃糖的,街上早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瓜形,又甜又黏,小孩子们最喜欢。过了二十三,大家更忙。必须大扫除一次,还要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店铺多数正月初一到初五关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1、这个片断主要写()。2、请在片断中找出一个谚语是:(),这个谚语说明了()。3、为什么说“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呢?()4、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腊八蒜的做法是这样的:()5、“色味双美”的意思是颜色和味道都很好。说明腊八蒜色味双美的句子是:()6、孩子们准备过年,有哪几件事是喜欢做的呢?答7、“零七八碎儿”在文中具体指什么?()8、找出一个过渡句。()9、哪句话说明了“大人们也忙乱”?()10、北就的春节,年前的腊八要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吃糖,还要大扫除,一片繁忙的景象。同学们想想,你们的年前都有哪些准备或活动呢?()11、文段的写作顺序是:()。《北京的春节》阅读练习(二)课文8-11自然段片断的第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摘录文中的句子。()除夕真正体现出了过年的喜庆气氛,可以有热闹来概括,请找出表示“热闹”的句子。()文中划线的句子勾画的画面反映了民族心理特征和文化传统。3、除夕真热闹,主要的活动有:()、()、()和()、()、(),还要()。4、文中说“正月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表现在哪里?找出相关语句,写下来:()5、“逛”字是()结构,部首是(),音序是(),它的意思是()。6、“光景”这个词在文中指();“截然不同”的意思是()7、第三自然段写了哪些人?他们进行什么活动?()8、选择这些人物来进行描写,说明了什么?()9、这里写了除夕和正月初一的热闹光景,是属于()《北京的春节》阅读练习(三)课文12-14自然段1、“悬”字的部首是(),音序是();“悬”的意思有:①挂;②公开揭示;③抬;④无着落,无结果;⑤距离大,差别大。文中的“悬”取第()种解释;“实力悬殊”取第()种解释。2、找出一个夸张句,();说说这样写是为了说明()。3、说明灯的数量多的词语是(),说有灯的种类多的词语是()4、根据你的课外阅读理解,把下面人物分类。林冲、贾宝玉、宋江、武松、林黛玉、薛宝钗属于《水浒传》的有:。属于《红楼梦》的有:。5、文中最能说明“有声有光”的句子是:()6、喜欢北京的元宵节吗?()你从哪句话看出来的?()读这句话要读出什么感情呢?()《十六年前的回忆》阅读练习(一)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1、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父亲。2

、说明敌人对李大钊施了重刑,说明李大钊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坚强,

充分体现了李大钊对亲人的爱。《十六年前的回忆》阅读练习(二)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面玲珑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安定(

信心

)2、用“”画出描写父亲神态的句子。3、父亲脸上的表情为什么是“非常安定,非常沉着”的?答:《十六年前的回忆》阅读练习(三)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又出去了。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投到火炉里去。我奇怪地问

为什么要烧掉

怪可惜的

待(dāidài)了一会儿,父亲才回答:“不要了就烧掉。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父亲是很慈(祥详)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jìnjìng)这样含糊地回答我。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僻)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才过了两天,果然出事了。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第二天,父亲才知道他被抓到警察厅里去了。我们心里都很不安,为这位工友着(zhezháo)急。局势越来越(严厉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几次劝他。父亲(坚定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籍”字用音序查字法应查

,用部首查字法应查。“慈”字用音序查字法应查,用部首查字法应查部。“稚”字用音序查字法应查,用部首查字法应查部。2、给文中第三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缺标点的地方加上标点。3、与“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投到火炉里去。”照应的句子。4、本段话的中心句是:5、“局势越来越严重”表现在三个方面:6、用“”选择正确的读音或词语。7、这段话反映了父亲的什么品质?()(2分)A、反映了父亲忠于革命事业的高贵品质。B、反映了父亲关心家庭的高贵品质。C、反映了父亲以为自己很了不起。D、反映了父亲对革命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8、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近义词。(1分)果断()慈爱()随便()严峻()毁坏()9、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反义词凶恶()清楚()成熟()10、给下面的句子换一种表达方式而不改变其句意。(3分)(1)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2)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11、“那年春天”是指(

)的春天,这年春天父亲的行为比较异常,体现在:。12、从“”这个词中可以看出父亲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13、文中的第五自然段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答:18、如果你来到李大钊的塑像前,你想说什么?答:19、将这个句子改为第三人称转述,正确的是:(

C)A、父亲对母亲说:“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B、父亲对母亲说,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C、父亲对母亲说,他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D、父亲对母亲说:“他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21、这段话主要写了、这两件事情。《十六年前的回忆》阅读练习(四)课文8-18自然段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1.5分)居然()温柔()平静()2、从文中找出下列句子的照应句。(1分)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3、(2)。4、这两个词写出了李大钊被捕时的紧张气氛。5、找出两个描写父亲神态的词:_。从这个词可以看出父亲非常沉着,镇定。6、给这个片断加上一个小标题是:__________7、找出“我”十分惊慌害怕的句子:8、片断中带有“看”的意思的字是。9、“剧烈”写出了“我”_的心情;“恐怖”写出了我的神态。10、“他们像一群魔鬼似的”,“他们”是指_。这句话用了_的修辞方法,写出了敌人的凶恶残忍。11、哪句话能看出李大钊处变不惊、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大无畏革命精神?答:这一片断写出了李大钊具有精神和对敌人的英雄气概。主要是通过人物的、、描写来体现的。《为人民服务》阅读训练(一)课文第2自然段1.先解释下列加粗的字,再说说全句的意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固:()或:()于:()这句话的意思是:()2.本段的中心句是:(),此句和后面三句是()关系。3.“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你怎么理解这句话?答:《为人民服务》阅读训练(二)课文第4自然段1、什么叫“死得其所”?解释为现代汉语。()2、毛泽东同志认为,怎样才算是“死得其所”?()3、“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毛泽东同志所说的这个“共同的革命目标”是什么?请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阅读练习课文1-2以及最后两个自然段1.本文的论点是:2.议论文常用的论证方法有:A.例证法B.引证法C.对比论证法D.比喻论证法。本文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3.本文谈到的发现真理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是()4.文中划线的“发现者”、“创立者”的位置能否对换,为什么?5.文中划横线的语句的意思是什么?6.这段文字中红色的词语在含义上与文章结尾段落的一个词相照应,这个词是()。7.语句中“?”指。“!”指。阅读《鲁宾逊漂流记》“节选”第一到四自然段,完成下面的练习。1.解释词语。闻所未闻:.2.鲁滨逊从船上搬下的东西有()A.笔、墨水、纸B.罗盘、地图C.日晷、望远镜D.猫、狗E.内衣3.鲁滨逊用笔、墨水和纸非常节省是因为.4.鲁滨逊为什么说“现在我要开始过一种世界上闻所未闻的忧郁而寂寞的生活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