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部分地区高三三模语文试题汇编:写作专题_第1页
安徽省部分地区高三三模语文试题汇编:写作专题_第2页
安徽省部分地区高三三模语文试题汇编:写作专题_第3页
安徽省部分地区高三三模语文试题汇编:写作专题_第4页
安徽省部分地区高三三模语文试题汇编:写作专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写作专题安徽省江淮十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秋天的树,用各自的果实说话。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23.【审题指导】

本题为“漫画情境式”作文,命题材料由漫画、配文两部分组成。立意时,要把漫画立意和话语倾向结合起来。“用果实说话”体现了结果的重要性,在画面中可以看到“各自的果实”,每棵树的果实不相同,体现出结果的差异性。审题的要点在于需将结果的重要性与差异性统一起来。我们评判事物要看到最终的结果,不能够华而不实,要用实力说话。同时,我们需要承认结果的差异性,看到个性的独特风采。如果审题时忽视结果的差异性,原则上不能超过48分。

【最佳立意】硕果累累,各展风采安徽省京师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联合测评(三模)语文试题23.阅读下面的材料·据要求写作。(0分)语言文字运用材料一里提到了“隔行如隔山”,它的意思是:不是本行的人就不懂这一行业的门道,但是管理成功学中也有主张“外行领导内行”的。请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休现你的认识与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作,不得秒袭,不得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3.【审题指导】题面上已经把“隔行如隔山”的意思说得很清楚:不是本行的人就不懂这一行业的门道。日常生活中,人们常用这一俗语来比喻不同职业、行业的专门知识、技艺相距甚远或者用它来比喻局外人不了解局内的甘苦状况,外行不懂内行的艰辛等等。这条俗语强调的意思是“隔”,因为阻隔,而让行业之间有了陌生感、距离感。“隔”的存在是事实,如何破除这个“隔”,实现行业的融通、知识的互鉴、技术的共享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管理学中所讲的“外行领导内行”也不无道理,它打破了传统的内行领导内行的思维,主张用新的、陌生化的、没有陈旧的思维、办法去进行管理和领导,这样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所以,从这个角度讲,“外行领导内行”这种求新、求变,避开舒适区、拒绝人情事故、放胆无碍的做法,是有其积极的意义和作用的。把两个内容结合起来,其实是讲面对不同的行业,我们应有的态度,是“自守”“阻隔”呢,还是打破界限“融通”“互鉴”。鉴于此,我们可以有以下的立意方向:

①不因行业困惑,要做成功达人。

②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跳出行业内部限制可以获得更宏的视野。

③管理与具体的行业技术并不冲突,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人士去做。

④让内行人专注内行,不打扰就是对内行人的尊重和保护。

⑤少牵绊多实效,外业领导内行未尝不可。

⑥打破行业壁垒,多从管理艺术考虑。

⑦避内江讲实效。

⑧行业有特性破障更有益。

安徽省鼎尖联盟高三2024届下学期三模联考语文试题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登上2024龙年央视春晚的舞蹈节目《咏春》,舞者的服装面料香云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世界纺织品中唯一用纯植物染料染色的丝绸面料,被纺织界誉为“软黄金”,曾远销欧美、印度、南洋等地,被海外人士誉为“黑色闪光珍珠”。然而,传统香云纱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包括14种工艺、36道工序,采用纯天然材料,完全依靠手工制作,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成本。因此,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传统的香云纱工厂经营困难,很多老手艺人纷纷转行。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要求:综合材料的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3.【写作指导】材料由2024龙年央视春晚的舞蹈节目《咏春》引出话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香云纱,接着介绍香云纱的价值和受欢迎程度,最后介绍香云纱曾经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的艰难处境。引题“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要求考生对此现象展开联想和思考。材料主要信息指向可概括为:香云纱是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凸显中国风格,具有世界影响,可引申出优秀传统文化值得珍惜,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传统香云纱制作工艺复杂,投入成本巨大,与商品经济的逐利属性不和导致生存发展危机,可引申出如何处理传统文化与商品经济(时代发展)的关系。总而言之,如何看待、保护、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心议题。【参考立意】(1)增强文化自信;(2)展现非遗价值,讲好中国故事;(3)融入产业发展,活态传承保护;(4)融入现代生活,满足社会需求;(5)发扬工匠精神,等等。安徽省合肥市部分学校2024届高三三模语文试题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被誉为“一部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代史”的福州三坊七巷,是里坊制度活化石;被叹为“四百米古道诗与画”的成都锦里古街,“聚川西旧俗,汇蜀汉遗风”;被称为流动的“清明上河图”的黄山屯溪老街保持着传统的徽州古建筑风格……老街,积淀着淳朴厚重的人文,承载着人间烟火的真情,见证着现代文明的时代变迁。走进老街,是聆听历史,是守护记忆,是寻找新的归宿。请你以老街守护人的身份,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演讲稿,在班级“走进老街”主题班会中进行交流。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切合身份;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3.【写作指导】作文题目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简介三大知名老街的称号、历史人文内涵和人们走进老街的当下意义。第二部分是写作要求,指出写作的主题是“走进老街”,文体格式是演讲稿。文章的写作重心应在“介绍老街”,但这种介绍不能停留在物质层面,写成浅易的说明文,而应结合材料第一部分的内容,对老街的人文内涵进行阐述,着重思考老街对我们的生活、历史、文化、经济等有何意义,我们为什么要走进老街,走进老街后我们又该如何守护老街等一系列问题,并写出自己的见解。【参考立意】①老街积淀着淳朴厚重的人文;②老街承载着人间烟火的真情;③老街见证着现代文明的时代变迁;④走进老街,是聆听历史,也是守护记忆,更是寻找新的归宿;⑤老街的守护,是传承与创新,个性与特色,形式与内涵的融合。……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本试卷现代文阅读Ⅱ中,一些村民离开惯常的生活,奔赴未知;老棘拐等几人选择留守石屋,一生不变。文学世界的“变与不变”引人遐想,现实世界的“变与不变”也无处不在。有的时候,人们渴望稳定的状态;有的时候,人们又希望寻求变数。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适时而变初心勿变“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朝代更替,时代变迁,沧海桑田,人事无常,这是自然规律,无法改变。但万物皆是由“道”所生。面对“变”,我们应该适应“变”,同时也要探究出其中的“不变”,如此方能在这“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识得庐山真面目”,成为时代的“弄潮儿”。回想2020,疫情来势汹汹,让人措手不及。面对这样的“变”,医者毅然“逆行”,人们居家守望,老师和我们“云”上相约,共同打响防疫保卫战,用三年的时间,赢来了如今“不变”的安定生活。这其中,有“以变应变”,也有“以不变应万变”。“变”的是举措,是行动;“不变”的是规则,是初心。当变则变,否则会被时代淘汰。《易经》有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遥想19世纪的中国,国力衰微,面对西方列强的崛起,不改变就将面临灭亡。“师夷制夷”“中体西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工具,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看革命年代,红军因屡战失利,在苏区内打破国民党军的“围剿”已无可能,于是果断求变,开始伟大的长征路,走“农村包围城市”这与众不同之路,最终赢得全面胜利。再看今朝,华为企业面对国外垄断芯片出口,不坐以待毙,而是以变应变,开发“麒麟”芯片,打了个漂亮的反击战。凡此种种,都是因“变”而破局,因“变”而发展。当下国际局势云谲波诡,霸权主义、单边主义等有违和平的思想日益抬头,经济形势动荡,文化倾轧之势日盛……对这样的剧变,不变就意味着被动挨打。谁能在危机中把握先机,谁就能于变局中率先打开新局。“变”是顺势而上,是积极作为,是顶风而上,是直面挑战。但在“变”的同时,也应“以不变应万变”。“不变”并非指故步自封、坐井观天,而是一种坚守。正如红军长征时心中装的是百姓,华为突破科技封锁时不忘的是国家,疫情期间国际互助为的是生命至上。“变”是为了更好地“不变”。华罗庚、黄大年等科学家毅然回国,奉献一生,是因为对祖国和故土的不变热爱;当代“愚公”黄大发带领山区民众36年不悔,终在悬崖绝壁上开凿出一条“生命渠”,是因为他坚守着为百姓造福的不变初心;无数基层工作者承上启下,才绘就960万平方公里的锦绣山河,是因为他们对中国的不变的深沉的爱。“变”需要智慧与勇气,而“不变”需要信心与底气。在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时代,正青春的我们应深深扎根于时代的土壤,牢记使命,充实自我,追逐梦想。当我们能独当一面时,当乘风破浪,立向涛头,适时而动。但同时要切记,莫忘初心,如此方能“手把红旗旗不湿”。【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先结合现代文阅读中的情节来说,一些村民的离开,奔向未知的生活;老棘拐等人的留守,选择的是一生不变。接着材料从文学领域走向现实世界,强调在现实生活中“变与不变”的客观存在,人们有的时候“渴望稳定”,有的时候“寻求变数”。本次作文旨在引导学生思考在“变与不变”中我们究竟该如何选择。一方面,世间万物时刻都处在变化之中,我们也应该把握变数,与时俱进,正视变化,迎接变化,适应变化,拥抱变化,主动求变,开拓进取,开辟新局,在变化中抓机遇,在变化中强自我,追求新的发展进步,走向新的天地。另一方面,不变是相对,在变化之中,总有一些东西是相对不变的,比如品格、底色、根脉、初心等,或者说,在不断变化的世界里,我们应该守住一些东西,才能够以此来应对万变。我们要保持一种稳定的状态,秉持既定的准则或规则,处变而不惊,历事而从容,以不变来应万变。面对“变”与“不变”,我们要做出选择,在其中找到一个平衡。如同村民需要奔赴生活,祖居地亦需要守护,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既要守护一些未变,以不变应万变,在时代的洪流中站稳脚跟;也要主动迎来变化,跟上社会的节奏,寻求人生价值,不变是为了求变,变化是为了有更坚定的不变,两者呈现着辩证的关系。写作时,要将“变”与“不变”二者有机结合,辩证思考,论证才更全面深入。文章开头提出自己的观点,面对“变”,我们应该适应“变”,同时也要探究出其中的“不变”。主体部分先论述在不变中求变,才能开始新路,寻得新机,谋得发展,可以列举商鞅变法、改革开放之变、科技发展之变等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