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_第1页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_第2页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_第3页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_第4页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学期学科组集体备课登记表

提供的资料(教

序号备课内容(单元、章、节)主备人

案、学案等)

15搭石教案

26将相和教案

37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教案

48冀中的地道战教案

5习作:“漫画”老师教案

6语文园地教案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教研组长:年月日

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五年级语文学科集体备课

记录

主持人:

9.8

时间参加人员、蒋绪云

地点二楼主备人课题5搭石

1.认识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间”,会写10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

间隔、懒惰、平衡、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2.学习速读的方法,练习速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教学

目标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写了哪些让我们感受到美的画面。

4.抓住重点句,体会搭石上蕴含的美,感受乡亲们的美好情感。

重点:练习速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重、难

点即考难点: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

点分析体会搭石上蕴含的美,感受乡亲们的美好情感。

学情

本课词汇丰富,朗读时不容易上口,所以要特别重视学生初读。

分析

课时2课时教具

课件、图片

安排使用

教学环节安排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初读课文,同学们用了哪些好方法来提高自己的阅读速度呢?

(学生交流后出示课件答案)

课件

注意力集中,一目十行,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暂时跳过……

2.初读课文,同学们大概知道了什么?出示课文的中

3.同学们,在我们的家乡,有着数不胜数的风景名胜,你认为什么构成心句,导入新课,

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并且由课题引出问

题,在“搭石”和

课件

“风景”之间划上

联系的同时,也打

(),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上了问号,使学生

4.师生交流,畅所欲言。

产生阅读兴趣和阅

5.在作者刘章的家乡,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读期待。

教师板书课题:搭石(齐读课题)

6.设疑问难。

师:同学们,看了这个课题,你联想到了什么?或者你有什么问题要

请教作者刘章?

(预设归纳学生的话题:什么是搭石?搭石有什么用?为什么作者刘

章认为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二、检查预习。词语教学应

1.大家已经预习过课文,现在老师检查一下预习情况,请读一读下面该是有层次、有质

的词语。量的,“脱鞋挽裤”

的教学先从读准

课件

字音开始,让学生

查字典理解字义,

山洪暴发溪水猛涨

做动作理解词义,

(1)指名读词语。

(2)通过读这两个词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再结合课文语境

预设:理解后然后把“脱

①我仿佛看到了洪水很大。一一哪个字让你有很大的感觉?(暴)鞋挽裤”代入课文

②我仿佛看到溪水涨得很快。一一哪个字让你有很快的感觉?(猛)中心句中朗读,并

师:同学们真棒!能用读词语抓关键字想象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把这种学习方式

迁移到“协调有

课件

序、清波漾漾、人

影绰绰”的教学

平衡谴责

中,力图使词语教

(3)指名读词语。

学高效、丰满、立

(4)谁能说说“谴责”的意思?(责怪)责怪就是谴责的近义词。

体。

下面就请同学们用同样的方法说说“平衡”的意思。(平稳)那么“间

隔、懒惰”又是什么意思?你又是怎么理解的?

课件

间隔懒惰

(5)可以用给“间隔”找近义词,给“懒惰”找反义词的方法进行

理解。

小结:给词语找近义词或反义词是理解词语的好方法。

课件

脱鞋挽裤协调有序人影绰绰

(6)指名读词语。指导长句的朗读,

(7)理解“脱鞋挽裤”。让学生在熟练的基

①查字典了解“挽”的意思、,再创设情景理解“脱鞋挽裤”的意思。础上,读通课文,读

②读这个词语的时候,我们是否可以看到作者刘章所描述的情景:熟课文,为理解课文

没有搭石时,人们出工、收工需要一一(生:脱鞋挽裤),赶集、奠定基础。

访友需要一一(生:脱鞋挽裤),来来去去,需要一一(生:脱鞋

挽裤);有了搭石后,人们出工、收工不再需要一一(生:脱鞋挽

裤),赶集、访友,来来去去,都不再需要一一(生:脱鞋挽裤)。

师:也许正因为如此,(手指课件,引读)搭石一一构成了家乡的

一道风景。

(8)学法迁移,理解其他重点词语:

师:再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课件上出示的这些词语,还有哪些词语让

你仿佛看到了一道家乡的风景?理解运用:协调有序、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把这些词带入中心句“(),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中朗读。

(9)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相机评价。

2.读长句子,检查朗读情况。

师:词语会读了,那课文会读吗?老师选择了几个长句子,谁敢挑战

一下?

出示句一:

课件

出显

上了点儿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

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

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出示句二:

课件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

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嗒嗒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

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出示句三:

课件

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

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两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

相背而行。

指读长句子,正音,指导学生读正确、读通顺。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过渡:长句子读正确、读通顺了,老师相信大家读课文肯定没问题,现

在请你们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指导学生交流:

预设:

课文写了每年秋天,家乡的人们都要摆搭石。

课文写了人们来来去去都要从搭石上经过。

课文写了人们过搭石时要注意保持平衡。

3.同学们真会读书,粗略一读就知道了这么多。刚才,大家都提到了一

个词“搭石”,那什么是搭石呢?请大家再读读课文,在文中找到相关

句子。

4.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相关句子,教师巡视。

四、初品“搭石”,引发深思。

思考:什么是搭石?搭石有什么作用?学生自由阅读第1自然段,画出

相关语句。

出示句子:

课件

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

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

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着过去,这就是搭石。

(1)指名朗读,相机评价。

(2)自由朗读,质疑:你读懂了什么?

(解决学生之前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感悟:正是因为有了人们的“搭”,

两岸普通的石头才能构成家乡的一道风景一一搭石,它们构成一条

“路”,架起了一座“桥”,联结了两岸的小村庄,也联结了乡亲们的

生活。)

(3)小结本课,引出下节课要讨论的话题:

师:这节课,我们不仅读通了课文,还初步了解了什么是搭石,它有什

么作用,那么,为什么作者刘章深情地说一一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

风景?那是一道怎样的风景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后面的内容,共同

寻找答案。

五、描红临摹,规范书写。

1.课件演示“惰”的写法,介绍与“惰”字相关的文化,观察字形,并

得出书写要点。

2.学生书写。

3.教师点评。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构建阅读背景。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随作家刘章一起认识了搭石,我们反复

咏叹了这句话:

课件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指名朗读)

2.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出了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道风景?

(第2〜4自然段)

3.自由朗读课文第2〜4自然段。

课件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的风景?你是从哪些句子读出来的?

把这些句子画出来。

二、精读课文,体会意境,想象拓展。

(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分为几个板块展开学习)

1.课件出示:

课件

上了点儿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

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

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1)指名朗读,质疑:读着读着,哪些词语最让你感动?你从中体会

到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相机板书:善良)

(2)理解“踏”:

师:(走到一名学生跟前)假设你现在就是这位大叔,您今年高寿啊?

您这么急着赶路,一定有什么急事吧?我看到您刚才已经从搭石上过

去了,怎么又回来了呢?我还发现您在这块搭石上踏了几个来回,您

这是一一(学生回答)

师:你们觉得这是怎样的“踏”?(生答)

师:是啊!正是这个小心的“踏”,踏了几个来回的“踏”,踏了又

踏的“踏”,踏出了这位老人的善良,你能有感情地把这句话读出来

吗?(学生练习读出感情)

2.体会淳朴乡风,丰满人物形象。

师:看见上了年岁的老人如此善良,你觉得中年人会怎样做呢?青年

人呢?像我们这样大的孩子呢?(学生交流)

预设:一身风霜的中年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

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

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师:这真是一一淳朴乡风,代代相传啊!

师:所以作者深情地写道一一(生: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这是一道写满善良的风景。

课件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

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嗒嗒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

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1)指名朗读。

(2)理解“协调有序”:(板书:协调有序)

师:这几句话描述了一个怎样的情景?

(生:一行人走搭石的情景。)

师:作者写得如此生动,使我们如同身临其境,现在让我们走到那一

行人当中去吧。

师:前面的一一(生:抬起脚来),后面的一一(生:紧跟上去);

我----(生:抬起脚来),你呢-----(生:紧跟上去);你-----(生:

抬起脚来),他一一(生:紧跟上去);我们一一(生:抬起脚来),

你们一一(生:紧跟上去)……这就是一一(生:协调有序)

3.想象画面,体会意境。

师:这样协调有序的画面,真是让我们久久沉醉其中,请大家闭上眼

睛(播放音乐,范读),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相机体会两个比喻:“像轻快的音乐”“画一般的美感”。)

4.品读佳句,背诵积累。

师:所以作者深情地写道一一(生: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这是一道布满和谐的风景。

课件

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

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两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

相背而行。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俯下身子背老人过去,

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1)指名朗读。

(2)师:你从这段话中感受到了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互相谦让、尊老敬老、理所当然)

(3)此情此景,多么感人,让我们情不自禁地想表达出自己的赞美之

情,如果你当时正站在岸边,你准备用怎样美好的语言来赞美他们呢?

(生交流)

(4)理解“理所当然”:

师:说说你对这个词语的理解。(生交流)这里的人把什么看作是理

所当然的事?(生交流)

师:是的,家乡人把互相谦让、尊敬老人看成理所当然的事,他们把

许许多多美好的行为看成理所当然的事,你能不能仿照课文中的句子,

写几句话?(生交流)

课件

假如遇到孩子来走搭石,大人总要_______,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

的事。

如果遇到____________,—总要________,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

的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

的事。

(生写话,稍后交流。)

师:所以作者深情地写道一一(生: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这是一道画满谦让、尊老敬老的风景。

三、总结全文,升华真情。

1.小结:今天,我们走进了作者刘章的家乡,和他一起欣赏了搭石

构成的美丽风景。同学们,现在你们觉得这搭石还是普通的石头吗?

(学生自由回答)

2.正像同学们说的那样,这普普通通的搭石就像善良淳朴的乡亲,

就让我们饱含着赞美之情,齐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3.罗丹曾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作者从不起眼的搭石发现了美,我想,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平

凡的事物,你发现了哪些蕴含着美的事物呢?

4.总结全文。

同学们,一排搭石,就是一曲善良的歌,曲调优美;一排搭

石,就是一段协调的舞,姿态婀娜;一排搭石,就是一首谦让的

诗,娓娓动听;一排搭石,就是一幅尊老的画,赏心悦目。然而,

这些美好的行为,在乡亲们的眼里,是那么的一一(生:理所当

然),而在我们眼里,却构成了最美的风景,这就是一一(生齐:

搭石)。

板书设计.

话搭石溪里有间隔的一排石头

早早摆好上工人人

搭石摆搭石及时调整…、面

心想他人

紧走协调有序占主无私奉献

JJ走搭石互让,背老人由表及里

*-工工--4

任人走,任人踏班森小,

赞搭石联结小路与情感’"物喻

作业

搜集有关奉献的名人名言

布置

给下面句子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1、()别处都有搭石,惟独这一处没有,人们()会谴责

这里的人懒惰。

2、上了点年岁的人,()怎样急着赶路,()发现哪块搭

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

重、难上。

点及考

3、()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会在第一块搭

点巩固

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

性练习

4、()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伏下身子背老人过

去。

5、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

路,()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感情。

1.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

如本节课在重点指导朗读“看得见的具体美”这一段时,

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多角度地读,感受当时一行人

走搭石的动作之美、声音之美、人影映入小溪中的倒影之美,

教学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美丽囱卷。

反思2.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

如在第2、4自然段的学习中,让学生在阅读后体会、交

流,学生通过老人摆搭石时的动作,想象这些词语传递的生

活画面及人的心理活动,感悟老人那为他人着想的心灵之美。

在第4自然段中,通过阅读两个表示假设关系的句子,让学

生感悟到了乡村人与人之间的互相谦让、互敬互助、尊老敬

老的心灵之美,这些都是透过外在的描写感悟文中所蕴含的

人性美。

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五年级语文学科集体备课

记录

主持人:

9.8

时间参加人员、蒋绪云

地点二楼主备人课题6将相和

1.认识14个生字,读准2个多音字,会写12个生字;理解“完璧归赵、无价之宝”

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

2.学习速读的方法,练习速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目标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三个小故事的主要内容。

4.通过人物的言行,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重点

重、难学习速读课文的方法,练习速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品味人物言行,准确概

点即考

括人物的性格特点,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加强语言感知能力。

点分析

•难点

学习并练习速读课文,感受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

学习速读,读通课文,读懂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完之后想想课文

学情

分析主要写了什么,理清全文脉络,弄清故事之间的联系。弄懂三则故事的要点。

课时教具教案

两课时

安排使用

教学环节安排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今天要学习一篇较长的文章,阅读长文章,大家有什么好方法?(学

生交流)现在大家就运用自己掌握的好方法来学习本篇课文,在默读课通过对“和”

文时注意文章中的人物,了解他们之间发生的三个小故事。(学生默读字的讲解,让学生

浏览)感受中国传统文

(板书:和)化的博大精深和

师:“和”,一个简单的汉字,不仅渗透着中国人几千年来待人接物的源远流长的同时,

处世智慧,更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自然过渡到本课

两千多年前,孔子曾沿黄河奔波,把“和为贵”的信条四处传播。的主题,让学生产

他经常以“和”教导自己的弟子:立身处世要“克己”,要由“人和”生阅读的兴趣。检

推及“政和”,甚至延续到整个人类,达到“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查预习环节,根据

汉朝司马迁在《史记》中也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和”的故事一课前的预习,初步

-《将相和》。(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了解学生对课文

2.检查预习,初步了解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内容的掌握情况。

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了课文,那课文中的“将”“相”分别指的是谁?

文章讲了几个小故事?(相机引出:“将”指廉颇,“相”指蔺相如,

课文讲了“完璧归赵”“港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并在板

书中指导书写生字“荆”。)

二、学习新课,探究主题。

(-)找准矛盾焦点,形成探究主题。

L题目是《将相和》,那肯定有不和的时候,为什么不和呢?快速浏览

课文,看看廉颇是怎么说的。

2.生读文,找到第16自然段廉颇说的话,指名读。

从“矛盾”出发,

引出探究的主题,初

步认识到矛盾的焦

课件

点,引发学生探究的

欲望。

“我廉颇立下了那么多战功,他蔺相如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

头上去了。要是我碰见他,一定要让他下不了台!”

3.你知道廉颇为什么这么说吗?让我们一起走进《史记》中描写蔺相如

和廉颇的片段。

课件

出于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

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

气闻于诸侯。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4.看了这些资料,你有什么感受?(学生交流)

5.指导朗读:是啊,廉颇是上卿,而蔺相如出身低微,他只是赵国宦官

缪贤家的一个门客,而这样的人最后职位却比廉颇还要高,你是不是也

会为廉颇抱不平呢?来,把你此时此刻的心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6.生自由练读后师指名读,师生共同评议。

小结:在廉颇的心目中,自己是身经百战、屡建奇功的大功臣。而蔺相

如只会耍嘴皮子,那么蔺相如到底是不是只会耍嘴皮子呢?官职到底该

不该升?这是咱们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板书:嘴?)

(二)紧扣人物语言,丰满人物形象。

我们先来看看“完璧归赵”这个故事。

1.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找到描写蔺相如面见秦王说的话并做上记号。

(1)生自由读文。

(2)学生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边圈画,教师巡视。

课件

1.“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2.“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

我的脑袋就和璧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

3.“秦国的国君历来不守信用,我怕有负赵王所托,已经让人把和

氏璧送回赵国了。如果您有诚意,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

人把璧送来。我们怎么敢为了一块璧而得罪强大的秦国呢?我知道欺骗

了您是死罪,您可以杀了我,但请好好考虑我的话。”

2.我们来看第1句话,你觉得璧有毛病吗?你的依据是什么?

(结合相关语句,体会“无价之宝”这个成语的含义。学生交流)

(1)既然璧这么珍贵,那就是蔺相如在说谎了?到底是不是这样呢?

让我们结合当时的背景来谈一谈。

学生查找、交流,出示课件:

课件

战国时候,秦国很强大,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

小结:在这样的情况下,想一想:蔺相如说璧有毛病,这是在说谎吗?

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体会蔺相如的机智、聪明……)

(2)指导朗读:朗读“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3.让我们接着交流理解蔺相如说的第②③句话。

(1)我们来看第②句蔺相如是怎样说这句话的?理“直”在哪里?

请大家默读第2〜8自然段,画出重点句,组织好语言,替蔺相如来

摆摆这个理。(师生共同讨论交流)

(2)导读:

是啊,拿城换璧是你秦王提出来的,我把和氏璧给你送来了,

你却不交城。理由充分,说话才有气势。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一一

(指名读:“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我的脑袋就和璧一起撞碎

在这柱子上!”)

有理有据,蔺相如面对的虽然是虎狼之国的秦王,却仍然毫无

惧色,言语中字字掷地有声。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一

(生齐读:“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我的脑袋就和璧一起撞碎

在这柱子上!”)

(3)小组讨论交流:蔺相如真的会撞吗?

(引导:秦王对和氏璧爱不释手,蔺相如早已看在眼里。这是蔺相如使

的“金蝉脱壳”之计。)

(4)除了金蝉脱壳之计,蔺相如还用了哪些计谋?请大家接着往下读,

看看谁能最先找出来。

(生读后交流,师相机引导:“缓兵之计、瞒天过海、明修栈道,暗度

陈仓”等)

(5)过渡: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回到了赵国。蔺相如心里的一块石头总

算落地了。所以到了举行典礼的那一天,他进宫见了秦王才会那样说。

(6)引读:蔺相如大大方方地说一一(生接读……)

(7)讨论交流:蔺相如难道不怕秦王杀他吗?这可是欺君之罪呀!请

大家再读蔺相如的话,揣摩一下秦王当时的心理。(相机指导:蔺相如

已摸透了秦王的心理: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杀了蔺相如也没有用,

反而落下不讲信用的恶名,让天下人耻笑。)

(8)导读:

师:“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蔺相如已经摸透了秦王的心理,知道

秦王不会杀他,所以才会大大方方地说一一

(生齐读:“秦国的国君历来不守信用,我怕有负赵王所托,已经让

人把和氏璧送回赵国了。如果您有诚意,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

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我们怎么敢为了一块璧而得罪强大的秦国呢?

我知道欺骗了您是死罪,您可以杀了我,但请好好考虑我的话。”)

(9)你们从中能体会到这是一个怎样的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

勇敢)

4.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回到了赵国,蔺相如也被秦王客客气气地送回了

赵国。咱们悬着的心总算可以放下来了。让我们静下心来想想:蔺相

如决定接受赵王让他带璧入秦的使命时,他心里有把握吗?请大家读

一读,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课件

“如果秦国提出用城换璧,我国却不答应,那理亏的是我们。如

果我们把和氏璧给了秦国,秦国却不给我们十五座城,那理亏的就是

他们。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

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完好无缺地

送回来。”

(1)指名读后自由读。

(2)你们从这里又能体会到这是一个怎样的蔺相如?(交流:“自

信、胸有成竹”,相机指导朗读)

5.总结提升:“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一切尽在掌握

中。这就是大智大勇的蔺相如。正是有了这样的大智大勇,他才敢带

璧入秦,最终完璧归赵,这个'‘完”是什么意思?仅仅指的是和氏璧

完好无损吗?那你说还有什么也完好无损地带回了赵国?是啊!是赵

国的尊严,蔺相如凭着过人的才智和超人的胆识,用他的那张嘴和秦

王针锋相对,不仅“完璧归赵”,还让秦国没有理由对赵国动兵。你

们说说,他这张嘴是耍嘴皮子吗?

(擦去黑板上“嘴”后的“?”,改为“!”)

(三)深入人物角色,提升人物精神。

接着,让我们走进第二个小故事“濯池会面”和第三个小故事“负

荆请罪”。

1.总结“完璧归赵”的学习方法,课件出示:

课件

抓住蔺相如的嘴说的什么话来学习。

2.生自由朗读,找出相关语句来体会。

课件

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如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同归于尽!

3.结合《史记》原文,小组讨论蔺相如在“港池会面”上的表现。(课

件出示《史记》原文,师读)

课件

蔺相如前日:“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奏盆缶秦王,以相

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

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

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怪,为一击缶。

4.现在,在我们面前的又是一个什么样的蔺相如呢?他再一次维护了

什么?(板书:不畏强暴)

5.而这样的蔺相如却被廉颇误解,如果你是蔺相如1,你会怎么做呢?

下面让我们来看看蔺相如究竟是怎么做的?

课件

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过来了,他赶紧叫车

夫把车往回赶。

“秦王我都不怕,还会怕廉将军吗?秦王之所以不敢进攻我们赵

国,就是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在。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

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攻打我们。我之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

赵国啊!”

6.同学们,如果你是廉颇,现在面对这样一个“一人之辩,重于九鼎

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爱国之人,你还会不服气吗?现

在的你又会怎么做,怎么说呢?他们两人最后的结果怎样?

(学生结合插图表演“负荆请罪”这一部分。)

7.通过同学们的表演,你感受到了廉颇是个什么样的人?(板书:知

错就改)

小结:同学们,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海池会面”上立了大功,

官职比廉颇高,廉颇不服气,两人不和,最后廉颇知错就改,负荆请

罪,二人和好。通过这样几个小故事,塑造了大智大勇、宽容大度的

蔺相如和知错就改的廉颇。二人和好还有更深一层的原因,那就是二

人都有一颗爱国之心。多么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啊!这就

是《史记》为我们塑造的经典人物,课后,同学们可以走进《史记》,

去认识更多这样的人物……

课件

(课件出示:《史记》封面和作者司马迁)

三、课堂小结。

中国文学浩如烟海,它正等着我们去走近、去感受、去品味,

正如我们祖国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让我们再回到奥运会的开幕式

(课件出示),再看这个“和”字,它是不是带给我们更深的体会?

它表达了我们国家共建和谐社会的愿望,展现了中国人“和为贵”

的博大胸怀,让我们一起努力,记住这个并不复杂的字:“和”。

(题目中“和”字变成红色)

第2课时

一、探究情节,整体感知人物形象。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将相和》。我们已经了解到,这个历史故

事由三个小故事构成,分别是一一“完璧归赵、港池会面、负荆请罪”。

2.还记得课文写了哪几个人物吗?你喜欢其中哪个人物,为什么?对

秦王和赵王,你们有什么看法?

(学生交流)

3.看来大家都比较喜欢廉颇和蔺相如!那么,课文是怎样刻画这两个

人物的呢?请打开课本,快速默读课文,你觉得课文在写这两个人物

时,什么地方写得最精彩?把它们分别找出来,用心体会。

二、品味语言,深入感悟人物形象。

师:咱们来交流一下,你觉得课文在刻画人物的时候,哪些地方描写

得最精彩?

(-)研究“完璧归赵”。

预设一:他怒发冲冠,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

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就和璧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

你们注意到了吗?课文写蔺相如的这段话,用了哪组关联词?读

这样的句子,你有什么感受?谁来读读蔺相如的这段话?

像这样用假设关系的句式来描写蔺相如的语言,在“完璧归赵”

这个小故事中还有几处,找出来读一读,再感受感受。

预设二: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如果秦国提出用城换璧,我国却不

答应,那理亏的是我们。如果我们把和氏璧给了秦国,秦国却不给我们

十五座城,那理亏的就是他们。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

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

一定把璧完好无缺地送回来。”

从这两个表示假设关系的句式中,我们又能感受到什么?

预设三: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说:“秦

国的国君历来不讲信用,我怕有负赵王所托,已经让人把和氏璧送回

赵国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

把璧送来。我们怎么敢为了一块璧而得罪强大的秦国呢?我知道欺骗

了您是死罪,你可以杀了我,但请好好考虑我的话。”

秦王愿意别人说他没诚意、不讲信用吗?用这样的方式和秦王说

理,你认为有什么好处?抓住人物的语言,我们就揣摩到了人物的内

心想法。(板书:心理)难怪古人说“言为心声”。

(二)研究“海池会面”。

预设四: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如果您不答应,我就

跟您同归于尽!”

读蔺相如的话,你发现了什么吗?文中是怎样写出蔺相如的这种

气势的?也就是说,蔺相如又在用假设的句式,以不容商量的口气,

逼秦王为赵王击缶。

(三)研究“负荆请罪”。

师:完璧归赵,蔺相如使赵国免受了秦国的欺骗。秦王很不甘心,又

搞了一个海池会面要侮辱赵王,蔺相如再一次以弱胜强,维护了赵国

的尊严,回国后连升几级,被赵王封为上卿。本来顺理成章的事,却

造成了将与相的不和,于是有了负荆请罪的故事。课文还有哪些描写

人物的地方让你觉得特别精彩呢?咱们继续交流。

预设五: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秦王之所以不

敢进攻我们赵国,就是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在。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

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攻打我们。我之所以避着廉将军,

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蔺相如的这一“避”,与完璧归赵的一“撞”和海池会面的一'‘拼"

一样,都是为了一一赵国。难怪蔺相如要语重心长地说一一引读蔺相

如的话。

为了理解得更深刻,我们不妨把他们说的话对比着读一读,看看

你有什么新的感受。

课件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立下了那么多战功,他蔺

相如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要是我碰见他,一定要让他

下不了台!”

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秦王之所以不敢进

攻我们赵国,就是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在。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

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攻打我们。我之所以避着廉将军,为

的是我们赵国啊!”

(1)廉颇:个性耿直、心直口快、直截了当。

(2)课文是用怎样的表达方式来写出他们不同的性格的?(蔺相如:

反问、因果、假设。廉颇:对比。)

(3)同样是语言描写,人物的个性不同,语言也不一样。我们以后

在描写人物的时候,也要注意语言描写必须体现人物的性格。

(4)总而言之,蔺相如就是想强调为了国家安危,“将”和“相”

应该——和。为了赵国,就应该

----将相和。

(5)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呢?

哪一句话直接写出了成语“负荆请罪”的意思?读读写廉颇负荆请罪的

句子,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学生交流)

(6)写话:此时的廉颇会对蔺相如说些什么?蔺相如热情相迎,又

会对廉颇说什么呢?拿起笔,想象他们见面的情景,把他们可能说的

话写下来。写的时候,尽量用上课文中描写人物语言的表达方式。

三、拓展提升,揭示“和”的意义。

1.一个知错就改,一个真诚相待,多么的难能可贵!(出示齐读)一

一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师:同心协力这四个字浓缩为一个字,就是课题中的一一和。正是由

于将相二人齐心协力保卫赵国,秦国很多年都不敢再来进犯赵国。

2.从此,“负荆请罪”就成了中国历史上一段感人的佳话,《将相和》

的故事也千古流传,家喻户晓,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同学们,

这篇课文改编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史记》是一部很有价

值的历史著作和杰出的文学著作,曾被当代文学家鲁迅称为“史家之

绝唱,无韵之离骚”。想知道廉颇和蔺相如和好后,又发生了什么故

事吗?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读一读《史记》这本书,你会感受到历史

名著刻画人物形象的不同魅力。

板书设计I"

秦王企图融

㈱飕翱婢犍壬打双全

M收落第谑耀

d相融家iMuio呻31

5触襁饮麝耐隆

贫制解翱加瞄运上顾仝煽

iutitw

作业

搜集一下《史记》中的其他故事来读一读,分享给大家。

布置

读句子,说说表现了人物的什么品质。

重、难1.蔺相如捧着璧……慷慨激昂地说道:“……您要是强

点及考逼我,我的脑袋和壁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点巩固

性练习2.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记•廉

典《史

化经

统文

秀传

国优

据我

是根

和》

《将相

文,

统课

的传

教材

教版

是人

。也

编的

》改

列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