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冀人版科学(2017)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天气变化》教学设计_第1页
新冀人版科学(2017)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天气变化》教学设计_第2页
新冀人版科学(2017)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天气变化》教学设计_第3页
新冀人版科学(2017)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天气变化》教学设计_第4页
新冀人版科学(2017)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天气变化》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冀人版科学(2017)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天气变化》教案教学设计

14.风的形成

【教材简析】

该课按照知识的逻辑关系设计了四个活动。活动1“感受风”目的是通过

制造风、观察风等活动,引领学生认识风的存在。活动2“观察热空气的流动”

意在引领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等活动,认识空气受热后会上升。活动3"观察风

的形成”旨在引领学生通过实验等活动,认识风的成因。活动4“感受风的力量”

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制作、实验、比赛等活动,认识风有力量。应用与拓展“了

解风的利与弊”是让学生收集相关资料,认识风的利与弊。通过本课的学习,培

养学生提出问题、实验观察、动手制作、分析现象、得出结论、交流评价等科学

探究能力;激发学生探究风的兴趣;培养学生乐于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种

方法制作与探究风车模型;树立与人分工合作完成探究任务的科学态度。

【学情分析】

风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风给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比如,利

用风力来发电,春天利用风放风筝等,因此学生对于风是非常熟悉的,但对风的

形成原因并不清楚。学生在低年级已经学习了空气的基本性质,学会了使用剪刀

的方法,这些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本课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能说出空气受热后会上升。

2.能归纳出空气的流动是风形成的原因。

3.能归纳出风是有力量的。

科学探究目标

1.能从生活体验中提出风是怎样形成的问题。

2.能根据实验方法进行热空气上升和风的成因的实验。

3.能按照制作方法制作风车模型。

4.能根据观察到的实验结果,运用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得出结论。

5.能正确讲述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论,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与之交流。

6.能对自己的探究过程、方法和结果进行反思,做出自我评价与调整。

科学态度目标

1.能对探究风的成因产生兴趣。

2.能实事求是地记录自己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3.能尝试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样的方法来制作风车模型。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能说出风的利与弊。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风是怎样形成的。

难点:能说出空气受热后会上升。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线香、蜡烛、简易天平、纸杯、蛇形纸带、风的成因实验箱、湿

抹布、制作风车模型材料、记录表、课件等。

学生准备:剪刀、尺子、胶水、《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引导:(出示风吹物动的情境图)为什么柳树枝条在飘荡,湖面能掀起波浪?

(学生可能会回答是因为风。)

提问:你知道风是怎样形成的吗?

二、探究发现,形成新知

1.感受风。

(1)引导:风是看不见的,我们如何能感受到风的存在?怎样制造出风?

学生交流想到的方法。

谈话:让我们用刚才想到的这些方法试一试吧。

学生在小组内制造风,并进行集体交流。

(2)猜想:想一想,风的形成可能与什么有关?

(引导学生猜想风的形成可能与空气流动有关。)

2.观察热空气的流动。

(1)引导:空气受热后会发生什么现象呢?让我们通过实验进行探究。

(2)方法:教师出示三个实验模型图片,讲解实验方法。

实验(一):将两个相同的纸杯挂在简易天平两端,调节天平,使之平衡,在

一个纸杯的下方点燃蜡烛给空气加热,观察有什么现象。

实验(二):在没有风的环境里,点燃一支线香,观察线香烟柱的流向。

实验(三):剪一个蛇形纸带,用细线悬挂在蜡烛火焰上方,观察有什么现象。

(3)提示:①纸带和火焰要保持一定距离;②注意安全,避免烫伤。

(4)实验:学生分组实验,把实验结果填写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8页

中。教师巡回指导,注意学生操作是否规范,有无安全隐患。

(5)汇报:指定学生汇报实验现象。

(6)思考:三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7)结论:空气受热后会上升。

3.观察风的形成。

(1)提问:自然界中的风是如何形成的?

(2)方法:①出示实验模型,让学生观察其构造,介绍实验模型组装方法;

②出示实验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记忆。

A.在管口A处点燃线香,观察烟的流动方向。

B.点燃实验箱内的蜡烛,再将线香放在管口A.观察烟流动的方向。

(3)出示注意事项。

①该实验为对比实验,在前后两次实验中,除了蜡烛燃烧与不燃烧之外,其

他条件均应相同。

②组装过程中,尽量保证实验模型的密闭性。

⑷实验:学生小组实验,观察实验中线香烟的流动方向,推测实验箱内外的

温度,将实验结果填写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8页中。教师巡回指导。

(5)讨论:风箱内烟的水平流动与什么有关?为什么点燃蜡烛后烟会水平流

动?

(6)小结:空气受热后会上升,周围的冷空气会补充过来,从而使空气流动,

形成风。

三、实践运用,拓展延伸

1.讨论:自然界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引导学生结合风的成因实验结果,推想自然界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2.总结:自然界也有一个大大的蜡烛,那就是太阳。地球上任何两个地方都

可以看成是一个“风箱”,由于“风箱”内两个地方受热不均,造成温度高低不

同,温度高的地方,热空气上升得快,另一个地方的冷空气会从地面流动过来补

充,从而形成了自然界中的风。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明确任务

引导:(播放风力发电视频)风能让风车转动说明了风有力量。下面我们制作

一个风车来感受风的力量。

二、探究发现,形成新知

1.制作风车。

(1)掌握方法。

出示风车制作方法图片或课件,讲解制作方法。

①将一张方形纸沿两条对角线分别对折,以两条对角线交叉点为中心,沿对

角线从中心到顶点的这段距离取三分之二,用剪刀剪开,对角线的其他三个方向

同样剪开:然后折成风车的形状,用双面胶粘住:②用3个大头针把风车固定在轴

上;③在一个纸盒上,垂直打两个小洞,将风车的轴穿过小洞;④将一段细线固定

在小风车的轴上,另一端系一个小篮。

(2)制作风车。

学生分工合作,每人负责其中一项内容。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制作

中的问题。

2.实验观察。

(1)提问:怎样让风车提起重物呢?

(2)方法:①调试风车,让风车能够灵活转动;②风车与电风扇保持30厘米的

距离,小篮中的硬币由少到多逐次放置。观察在弱风下风车是如何提起硬币的;

③距离为30厘米,改变风力的大小,观察在强风下风车提起硬币数量各是多少;

④风力大小相同,改变风车与电风扇之间的距离(由30厘米调整到50厘米),观

察可以提起硬币的数量。

(3)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并将实验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9

页中。

3.得出结论。

(1)汇报:指定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2)讨论:风车提起硬币的多少与什么有关?(与风力大小、风车到电风扇的

距离、风车的结构有关。)

(3)思考:怎样改进才会使风车提起更多的硬币?

三、实践运用,拓展延伸

1.提问:风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哪些是有利的?哪些是有害的?

2.阅读: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并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9页中。

3.交流: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根据交流结果进行评价。

【板书设计】

风力发电

:传播花粉

务力帆船

形成海啸

小夕成暴风雨

电风扇、

"在风降温

制作风车

风车转动,感受⑨

风力大小

的力量

距离

风的形成

纸杯天平组装实验箱

点燃线香炊察热咬温度变化

气的流济

蛇形纸带热空气上升

的形成

热空气上升冷空气补充

15.气温的变化

【教材简析】

本课以学生的认知过程为主线设计了两个活动。活动1"确定测量气温的

环境”目的是指导学生通过观测不同环境的气温等活动,认识同一时间不同环境

的气温是不一样的。活动2“观察一天中气温的变化”目的是通过观测一天中不

同时间的气温等活动,认识一天中气温变化的大致规律。应用与拓展''气温变化

影响生活”引领学生以藏袍为例进行分析,认识一天中气温的变化会对人们的生

活造成影响,体现了科学与生活的联系。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制

订计划、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得出结论等科学探究能力;树立愿意倾听别人的

意见,并与之交流,能以事实为依据,不从众,不轻易相信权威与书本的科学态

度。

【学情分析】

学生都有在阳光下比较热、背阴处比较凉,早晨和傍晚比较凉、中午比较热

的生活经验。三年级学生已经学会了使用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的方法。这些都为

本课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能说出气温计的使用方法。

2.能说出同一时间不同环境的气温不同。

科学探究目标

1.能从生活体验中提出气温变化的问题。

2.能基于生活体验对一天中气温的变化规律做出假设。

3.能制订探究温变化的计划。

4.能运用气温计观测并描述不同时段气温的变化。

5.能运用统计图表记录整理气温数值。

6.能利用分析、比较等方法,对观测数据进行分析,并得出活动结论。

科学态度目标

1.能以事实为依据,不从众,不轻易相信权威与书本。

2.能与同学分工合作,完成观测气温的任务。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能说出气温变化对人们生活影响的实例。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说出一天中气温变化的规律。

难点:能说出同一时间不同环境的气温不同。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气温计、卷尺、记录表、课件等。

学生准备:计时表、尺子、《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引导:(出示早晨和中午学生衣着不同的图片。)通过两幅图片的比较,你

发现了什么?

(学生可能说同一地点在一天内的不同时刻气温是不一样的。)

提问:一天中气温是怎样变化的?

二、探究发现,形成新知

1.确定测量气温的环境。

(1)猜想假设。

猜想:同一时间不同环境的气温相同吗?

(学生可能会说夏天在树荫下会觉得很凉快,而在太阳下觉得很热;在柏油马

路上觉得很热,而在草地上比较凉快。)

(2)掌握方法。

①认识气温计。

出示:气温计的图片,要求学生仔细观察量程与刻度。(测量范围一般为

-30C-50C,每一小格为1℃。)

②掌握观测方法。

A.气温计的使用方法:a.手持气温计的上端,不要直接与液泡接触;b.气温

计要离地面1.5米;c.液柱静止时再读数。读数时,要让视线和气温计的液柱顶

端相平。

B.使用气温计分别观测相同地面上方,阳光下和背阴处的气温。

C.使用气温计分别观测阳光下,硬化地面和草地上方的气温。

(3)观测气温。

学生分组观测,并把观测数据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20页中。教

师要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4)得出结论。

①思考:比较观测的结果有什么不同。

(阳光下和硬化地面上方测得的气温值偏高,背阴处和草地上方测得的气温

值偏低。)

②讨论:在什么环境下观测一天中不同时间的气温比较合适?

③小结:同一时间不同环境中的气温是不一样的。通常测量气温需要在通风、

无阳光直射的草地上方,气温计液泡离地面1.5米。

2.观察一天中气温的变化。

(1)做出假设。

提问:根据你的生活经验,你认为一天中气温是如何变化的?

学生对问题进行假设。

(学生一般会认为早晚比较凉,中午会热一些。)

⑵制订计划。

讲述:你们的假设是否正确,需要进行实际观测,在观测前需要先制订计划。

计划的内容包括观测日期、观测地点、观测工具、观测时间间隔等。

组织学生根据要求制订观察一天中气温变化的计划,并填写在《科学学生活

动手册》第20页中。

(3)观测记录。

组织学生课后按照计划进行气温观测,并将观测数据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

手册》第20页中。

第二课时

一、整理数据

讲解:绘制曲线图的方法。

(1)描点。在坐标图中根据数据进行描点,先用一个与纵轴平行的直尺落在

时间点上,再用一个与横轴平行的直尺落在某个具体的温度数值上,这样它们的

交点就是这组数据的点。

(2)连线。用光滑的曲线将各个点连接起来,这就是曲线图。

学生在小组内根据观测数据绘制曲线图,并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

20页中。

二、得出结论

讨论:一天中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分别出现在什么时间?

小结:一天中气温变化的大致规律是:中午气温高,早晚气温低。14时左右

气温最高,日出前后气温最低。

思考:晴天和阴天气温变化规律相同吗?

三、拓展延伸

1.引导:(出示藏袍图片)藏族人穿藏袍时,有时两只袖子都穿着,有时只穿

一只袖子,你知道为什么吗?

2.阅读:学生阅读教材40页资料。

3.小结:藏袍的穿着方式,说明了一天中气温变化大对人们穿衣有直接影响。

4.引导:一天中气温变化大除了对衣着有影响之外,你知道对生活还有哪些

影响吗?

5.交流:学生先分组交流,再进行全班汇报。

6.总结:气温变化大对人们的衣、食、住、行和活动等都有直接的影响。我

们要根据一天中气温的变化情况,及时增减衣物、调节饮食等,保证健康。

【板书设计】

16.认识天气

【教材简析】

本课是学生认识了风的形成和观测气温之后,进一步引领学生认识其他天

气现象。活动1“描述天气”引领学生通过观察、交流等活动,学会利用气温、

风向、风力、降水量、云量等描述天气。活动2"学做天气播报员”引导学生通

过观测天气、整理天气预报资料等活动,学会用可观测的量描述天气状况。应用

与拓展“搜集气象谚语”通过搜集气象谚语等活动,体会劳动人民的智慧,并与

现代先进天气预报方式进行比较,感受科技进步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体现了科学

与生产生活的联系。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搜集信息、整理信息、

得出结论、交流评价等科学探究能力;激发学生描述天气的兴趣;树立学生与人合

作完成探究任务和尊重别人观点的科学态度。

【学情分析】

大部分学生都有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经历。他们经常用好或坏描述天气,

说明他们还不具备用科学的语言全面准确地描述天气的能力。前一课学生已经认

识如何使用气温计测量气温,知道了一天中气温变化的大致规律,这为学生学习

本课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能利用气温、风向、风力、降水量、云量等可测量的量描述天气状况。

科学探究目标

1.能通过观察、阅读等方式获取天气不同要素的事实。

2.能用科学的词汇、统计图表等方式整理天气状况。

3.能运用分析、判断等方法分析天气现象,概括出天气状况。

科学态度目标

1.能在观察、描述天气活动中以事实为依据,面对有说服力的数据,能调整

自己的观点。

2.能与同学分工合作完成观测天气的任务。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能说出人类的需求是影响气象技术发展的关键。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用气温、风向、风力、降水量、云量等描述天气。

难点:学会用气温、风向、风力、降水量、云量等描述天气。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气温计、百叶箱、雨量器、风向仪、记录表、课件等。

学生准备:《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引导:(播放天气预报的视频)我们经常收看天气预报,大家是否注意到天

气预报是如何描述未来的天气状况的?

(学生可能会说气温、风力、风向、雨量等。)

提问:每种天气是什么样的?如何更准确地进行描述呢?

二、探究发现,形成新知

1.描述天气。

引导:同学们,请你回想一下今天的天气是怎样的呢?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入

手,才能更科学准确地描述天气呢?

播放:介绍气温高低、云量多少、风力大小、风向等的视频。

学生观看视频,识记描述天气内容,并进行交流。

小结:我们通常从气温、云量、降水量、风向等方面描述天气。

谈话:我们如何来描述各种天气现象呢?让我们一起来阅读一些资料。

阅读:学生阅读教材内容。

思考:云量、降雨、风各分为几种具体的天气现象?每种天气现象用什么符号

来表示?

讲解:根据空中云量的多少,将天气分为晴、多云、阴;根据24小时降水量

的多少,可以将降雨分为小雨、中雨和大雨。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风向有8

个,分别是东风、南风、西风、北风、东北风、西南风、西北风、东南风。风向

符号的“风向杆”表示风向。风速分为18级,符号的“风羽”(风杆右边的横或

三角)表示风速的大小,3横为6级,4横为7级,三角则表示风速为8级或8级

以上

总结:天气是可以用一些可测量的数值来进行描述的,这样做的目的是更加

精确地描述天气的状况,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便利。

2.学做天气播报员。

(1)提问:怎样观测和预报天气呢?

(2)观测:组织学生观测天气以及收集天气预报的数据,并记录在《科学学生

活动手册》第21页中。

(3)整理:将观测和记录的天气状况,整理成天气预报资料的形式。

(4)播报:组织学生播报天气。要求呈现天气符号、使用科学语言、声音洪亮。

比一比谁播报的天气预报内容具体、准确,声音洪亮。

三、实践运用,拓展延伸

1.教师出示两则谚语及图片。

提问:想一想,这两则谚语分别根据什么现象,预报了什么天气?

学生交流谚语的内容。

小结:“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意思是早上空中出现朝霞,今天会下雨

就不要出门了,晚上天空出现晚霞,第二天将是个大晴天,可以放心大胆出门。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意思是日晕预示下雨的可能性大,月晕预示着刮风

的可能性大。

2.组织学生搜集谚语,将搜集到的谚语及其含义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

第21页中。

组织学生交流。

提问:想一想,利用谚语描述或预测天气,有哪些优点和不足。

总结:谚语的优点是通俗易懂、简单明了、使用方便,缺点是有些片面、并

不准确。

【板书设计】

17.天气与气候

【教材简析】

学生经过前面的学习,已经能够利用气温、风向、降雨量等来描述短时间

的天气状况。本课是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天气”与“气候”之间

的异同。本课以学生的认知过程为主线设计了3个活动。活动1“描述家乡不同

时期的天气”目的是帮助学生建构某一地区一定时间范围内的天气情况,并学

会用恰当的语言进行描述。活动2“认识气候”是通过观察不同地区在全年中平

均气温、降水量等特征的变化情况,引导学生分析地区之间的气候差异,归纳出

各地的气候特征。活动3“比较天气和气候''让学生通过分析天气与气候的特点,

归纳出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应用与拓展“气候影响生活”是引导学生依据不

同季节的实际情况,认识到气候对人类生活的影响。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观察

现象、分析数据、得出结论、交流评价等科学探究能力;激发学生探究天气与气

候的兴趣;树立学生与人合作完成探究任务的科学态度。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小范围、短时间的天气情况有了一定的认知,这就为学生认识更大

范围、更长时间的气候特征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能简要说出本地区一年中气温和降水的变化情况。

2.能举例说出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科学探究目标

1.能通过分析数据归纳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

2.能根据天气和气候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语言进行描述。

科学态度目标

1.能在探究过程中乐于与同学分享自己熟悉的天气和气候情况。

2.能有根据地对他人分析的数据结果提出质疑和讨论,并愿意自我改进。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能举例说明不同季节的气候对人类生活有哪些影响。

2.能意识到人类活动将会对气候造成影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

难点:能简要说出本地区一年中气温和降水的变化情况。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不同地区的气温和降水量数据图表、具体典型气候特征的图片等。

学生准备:1.课前调查自己家乡一年中气温及降水量的基本情况,查阅并摘

抄一些与季节、天气、气候相关的词语。

2.《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引导:(出示学生讨论天气的图片)同学们,这样的讨论情景你们熟悉吗?

这两位同学在谈论什么内容?“全年都比较热”也是在描述天气吗?

学生思考并交流。

提问:生活中,我们经常说起“天气”和“气候”,它们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

八占、、9•

二、探究发现,形成新知

1.描述家乡不同时期的天气。

提问:你的家乡(或常住地)一年中不同季节的气温和降水量是如何变化的?

交流: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将交流情况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

22页中。

汇报:指定小组代表汇报,说一说本组同学熟悉的地方气温和降水量有什么

特点。

小结:通过刚才的交流,大家发现某地一年中的不同季节的气温高低和降水

量是不同的。

2.认识气候。

(1)提问:不同地区一年中不同季节气温和降水量有什么不同呢?

(2)分析:(出示当地一年气温和降水情况图表。)请分析下面一组关于“当

地一年中平均气温和降水情况,,的参考数据,看一看与我们交流的结果是否一致。

当地(石家庄)月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参考数据)

月份123456789101112

平均气温

(单-229162327292822167-2

位:℃)

降水量

(单位:2742733531441387731222

mm)

思考:平均气温在25c以上和5℃以下的月份是哪几个月?降水量在30mm以

上和10mm以下的是哪几个月?这些说明什么?

(3)建立气候的概念。

讲解:气候是指一个地区几个月或更长时间的气温、降水量等特征。科学家

常用“气温”和“降水量”这两个量来描述一个地区的气候。比如通过表格中的

数据,我们能分析出石家庄具有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降水少,四季分明,春

秋季节较短的气候特征。

(4)认识不同地域的气候特点。

引导: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发现某地不同季节的气候特点。请大家阅读记

录哈尔滨和海口“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的统计表。统计哈尔滨平均气温在

以下的月份,海口平均气温在20°C以上的月份,各有几个?降水量有哪些不同?

阅读:学生阅读统计表,获取相关信息,然后进行交流汇报。

小结:哈尔滨和海口两个城市的气温和降水量有较大不同;哈尔滨有5个月

平均气温在0℃以下,说明很寒冷;海口有10个月平均气温在20℃以上,说明很

炎热;哈尔滨降水量在30mm以上的月份有5个,说明雨水较少;海口降水量在

30mm以上的月份有10个,说明雨水较多。

3.比较天气和气候。

提问:天气和气候各有什么特点?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包括:①天气和气候都会影响我们的生活;②天气和气候都会影响动

植物的生存;③都可以用气温、风向、风力、降水量等气象要素来描述。不同点

包括:①用气温、风向、风力、阴晴来描述天气,用平均气温和降水量来描述气

候;②一个地区的天气是多变的,一个地区的气候一般变化不大。)

交流: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并将交流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22

页中。

引导:通过上面的学习和总结,大家对天气和气候认识得更深刻了,请你试

着写出描写天气和气候的词语,比一比谁写得多。

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写出描写天气和气候的词语,然后进行交流、评价。

三、案例分析,拓展延伸

引导:我国幅员辽阔,许多地区四季分明,依季节不同,气候差异明显。

那么,气候对生活有什么样的影响呢?请大家看一段视频,找一找不同季节

的气候特征,以及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学生观看视频并思考。

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天气和气候在时间长短、范围大小、

稳定性、周期性等方面是有所不同的,它们对人类生活都会产生一定的正面

影响和负面影响。

【板书设计】

18.气象灾害

【教材简析】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天气观测、天气与气候的基础上,帮助学生了解、学

气象灾害及防灾自救的方法。本课以学生的认知过程为主线设计了两个活动。活

动1”了解气象灾害的危害”通过查阅资料等活动,帮助学生了解气象灾害及产

生的危害。活动2"预防灾害,保护自己”通过阅读资料等活动,指导学生掌握

预防灾害、保护自己的方法。应用与拓展“了解龙卷风和沙尘暴”通过观察图

片,让学生认识更多的气象灾害及对人类生活造成巨大的影响。通过本课的学习,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观察现象、分析现象、得出结论、交流评价等科学探究能力;

激发学生探究预防灾害、保护自己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与他人分工合作完成探

究任务的科学态度。

【学情分析】

气象灾害是大部分学生都没有经历过的,但他们在电视等媒体中看到过相关

现象,这为学生学习本课内容提供了感性认识的基础。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能说出常见的气象灾害的特点。

2.能举例说出常见的气象灾害造成的危害和防灾自救方法。

科学探究目标

1.能从气象灾害的观察中,提出可探究的问题。

2.能通过观察、阅读等方式获取气象灾害的信息。

3.能利用分析、比较、概括等方法得出结论。

4.能采用资料卡、宣传画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论。

科学态度目标

1.能在探究过程中与人交流、分享自己所知的气象灾害和自救方法。

2.能与他人分工合作,完成探究任务。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能意识到人类活动将会对气候造成影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各种气象灾害对人类的影响。

难点:能说出常见的气象灾害的特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各种气象灾害现象以及防灾自救方法的图片或视频等。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气象灾害的资料、《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