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山东省滨州市高三二模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3届山东省滨州市高三二模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3届山东省滨州市高三二模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3届山东省滨州市高三二模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3届山东省滨州市高三二模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三历史名校试卷PAGEPAGE1高三历史名校试卷山东省滨州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本试卷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号填写在相应位置,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指定位置上。2.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2B铅笔(按填涂样例)正确填涂;非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第Ⅰ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墨子主张“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孟子强调“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这说明二者的相同追求是()A社会和谐 B.天下大同C.亲亲尊尊 D.以民为本〖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墨子认为仁人的事情,必须努力追求兴办天下的利益,消除天下的祸害,孟子强调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致于饿死,分析二者的主张都追求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秩序安定以及社会和谐,A项正确;天下大同,指人人为公的理想社会,指共产主义,出自:西汉·戴圣《礼记·礼运》:“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亲亲尊尊是西周立法和司法的根本原则和指导思想,其意思是要亲近亲属,尊重在尊位的人,实际是维护等级制,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根据所学可知二者都有民本精神,希望君主以民为本,最终实现国家富强、社会稳定、人民生活幸福的理想,即社会和谐,排除D项。故选A项。2.下表为汉代御史大夫的设立与演进概况。这一概况的形成是源于()西汉初年“银印青绶”,“内承本朝之风化,外佐丞相统理天下,任重职大”西汉末年“更名大司空,金印,紫绶,禄比丞相”东汉初年“掌⋯⋯营城起邑,浚沟洫、修坟防之事”及“四方水土功课”A.中央行政体制的调整 B.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需要C.君主专制能力的保证 D.御史大夫和丞相之间的矛盾〖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根据材料“内承本朝之风化,外佐丞相统理天下,任重职大”可知汉朝初年,御史大夫不仅可以监察百官,也能辅佐丞相;根据材料“更名大司空,金印,紫绶,禄比丞相”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汉末年,御史大夫更名大司空,改为金印紫绶,禄比丞相,地位有所提升,但实权却早自武帝时期便逐渐移于尚书,变为虚位;根据材料“掌⋯⋯营城起邑,浚沟洫、修坟防之事”“四方水土功课”并结合所学可知,东汉只称司空,掌水土营建等事,与原御史大夫职权无甚关联。结合所学可知,御史大夫不断远离内朝决策中心,皇权集中,君主专制不断强化,C项正确;材料的主旨信息是君主专制的强化,未体现中央行政体制的调整,排除A项;材料所述与社会保障体系无关,排除B项;材料所述现象是加强皇权的需要,并非御史大夫和丞相之间的矛盾,排除D项。故选C项。3.投壶活动,兴起于先秦,集礼仪、娱乐、体育于一体(如图1所示),在宋代盛行全国。司马光专门修改了投壶规则并强调了修改初衷:“投壶者不使之过,亦不使之不及,所以为中也;不使之偏颇流散,所谓正也;中正,道之根也。”这反映出当时()A.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B.注重道德教化手段的革新C.国家文化体育政策开明 D.政治理念在社会领域渗透〖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宋朝(中国)。根据材料“投壶者不使之过,亦不使之不及,所以为中也;不使之偏颇流散,所谓正也;中正,道之根也。”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大儒司马光对投壶有悖于古礼而娱乐化的趋势进行修改,根据封建礼节对投壶做了全面的总结,竭力达到教育的目的,还对投壶的名称和计分规则,以“礼”的眼光做了修改,故宋代的投壶活动被赋予一定的教化意义,体现出政治理念在社会领域的渗透,D项正确;在中国古代,社会成员身份并不平等,也不能体现社会成员社会地位的变化趋势,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信息是政治理念在社会领域的渗透,未涉及道德教化,无法得出注重道德教化手段的革新,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了投壶规则的变化,不能得出国家文化体育政策开明,排除C项。故选D项。4.明中期,政府对社会流民的管理在沿袭“劝归原籍,皆给牛、种、口粮”的基础上,更多地采用“编排户籍附入州县”的办法,在流民聚居地“重编里甲,新造黄册”。这一调整的出发点是()A.促进社会阶层流动 B.平衡全国人口布局C.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D.革新地方行政区划〖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中期(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明中期政府在管理流民户籍的问题上,沿袭传统劝归原籍办法的同时做出了调整,更多地重编户籍,再造赋役黄册,结合所学知识,掌握流民情况,加强基层治理,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C项正确。据所学,“社会阶层流动”指的是从一个社会阶层转到另一个社会阶层,从一种社会地位到另一种社会地位,材料的调整不是为了阶层流动,排除A项;据所学,“平衡全国人口布局”指的是,使得全国人口分布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平衡状态,地区差异不大,材料所述的调整措施并非出于这一目的,而是为了稳定秩序,排除B项;据材料,调整之后地方行政区划并没有创新,排除D项。故选C项。5.19世纪后期,张之洞效仿外国创办了自营企业——汉阳铁厂。他认为矿业和铁路是民生基础行业,决不能与外人共享或分享,于是在其职权范围内坚决杜绝外资的渗入。这表明,张之洞()A.坚守“中体西用”理念 B.革新和自强意识兼具C.力倡“实业救国”道路 D.致力于实现国家近代化〖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后期(中国)。根据材料“他认为矿业和铁路是民生基础行业,决不能与外人共享或分享,于是在其职权范围内坚决杜绝外资的渗入。”可推出当时中国处于列强巧取豪夺的经济困境之中,张之洞创办了自营企业,维护中国利权,抵御外国侵略,可见张之洞革新和自强意识兼具,B项正确;“中体西用”即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材料未涉及“中体西用”理念,排除A项;为挽救民族于危亡,民族资产阶级主张实业救国,坚定地走在实业救国的道路上,张之洞是地主阶级的代表,排除C项;材料的主旨信息是张之洞革新和自强意识兼具,致力于实现国家近代化不是张之洞创办自营企业的目的,排除D项。故选B项。6.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中国工人群体在媒介中形象经历了一个“从社会治安隐患到社会暴力团体再到国民”的演变过程。这主要是由于()A.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B.国家政治形势的变化C.媒介关注焦点转移 D.工人民族意识的觉醒〖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这一时期,中国工人群体在媒介中的形象发生了转变,“从社会治安隐患到社会暴力团体再到国民”,结合所学可知,五四运动以前的工人因其行为习惯,媒介形象总以凶悍、暴力的姿态出现,但在五四运动中,工人群体的罢工乃至暴力行为,是为了国家主权和民族大义,五四运动本身也标志着工人阶级登上中国政治历史舞台,因而他们在媒介中的形象变成关心国家大事、民族情感充沛的国民。由此可见,得益于国家政治形势的发展,在五四运动时期,工人群体的媒介形象较为正面,B项正确;据材料,媒介对工人群体的看法发生转变的原因是工人阶级在内忧外患的时代背景下,逐渐成为社会政治运动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而不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排除A项;据所学,当时媒体关注的焦点始终都是国家处境和救亡图存,没有发生转移,排除C项;工人民族意识的觉醒是工人在五四运动中做出罢工等举动的原因,不是媒体形象变化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7.下图中阴影区域所代表政权提出的口号是()A.“天下一家,同享太平” B.“驱除鞑虏,恢复中华”C.“打倒列强,除军阀” D.“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土地革命时期(中国)。据材料政权所在的位置可知,位于今江西瑞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口号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D项正确;“天下一家,同享太平”是天平天国的口号,排除A项;“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的口号,排除B项;“打倒列强,除军阀”是国民大革命的口号,排除C项。故选D项。8.20世纪30年代,###领导创建了左联等文化组织,并创造出一些代表性文艺作品(见表)。此举旨在()作品主要内容小说《子夜》实业家吴荪甫在美资支持的赵伯韬挤压下最终破产影片《渔光曲》渔民徐福被渔霸何仁斋逼死后,徐家子弟生活艰难影片《风云儿女》诗人辛白华因挚友牺牲而走上抗战道路A.丰富民众文化生活 B.创建民族统一战线C.推动革命政治斗争 D.转变革命斗争策略〖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领导创建左联等文化组织,作品内容反映了美国资本对民族资本的挤压、阶级压迫重、知识分子进行抗战等信息,目的是推动反外国侵略和本国阶级压迫的斗争,C项正确;据材料信息可知主要目的是进行革命政治斗争,而不是丰富民众文化生活,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在1937年正式形成,材料中没有相关信息,排除B项;材料涉及到的是斗争目标,反侵略反阶级压迫,未涉及革命斗争策略,排除D项。故选C项。9.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政府先后两次召开全国劳动模范表彰大会。1950年表彰大会的名称是“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农业和工业战线的代表名额基本相当。而1956年表彰大会的名称是“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代表集中在工业战线。这一变化反映了()A.劳动模范政治诉求的多样性 B.劳动人民政治地位的提升C.国家工农业发展方式的差异 D.国家发展战略认识的调整〖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0年-1956年(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1950年和1956年召开的两次劳模表彰大会,名称从强调“工农兵劳动模范”到强调“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名额从农业工业基本相当,到集中在工业,结合所学可知,这与1953开始实施一五计划、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有关,D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国家对工业与工人的重视,不是劳模的政治诉求多样,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工人政治地位的提升,不是劳动人民,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当时国家对工农业的重视程度差异,不是发展方式的差异,排除C项。故选D项。10.中世纪的欧洲,各城市之间的关税或通行税名目多、数量大,城市内部出现的商业欺诈、赋税不均、党派争斗、社会冲突等“城市病”也愈演愈烈。这一状况()A.为王权集中提供契机 B.源于城市权力获取途径的不同C.制约了领主经济发展 D.说明城市自治权尚需继续强化〖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西欧。根据材料“中世纪的欧洲,各城市之间的关税或通行税名目多、数量大,城市内部出现的商业欺诈、赋税不均、党派争斗、社会冲突等‘城市病’也愈演愈烈”可知,中世纪西欧城市与城市之间、城市内部出现了一些问题,城市之间关税林立,城市内部党派争斗,造成商品流通不长,城市不稳定,城市发展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出来主持全局,这有利于中世纪王权加强,为王权集中提供契机,A项正确;城市多从封建领主手中获得自治权,且城市权力获取途径与商业欺诈等问题的出现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材料中的“城市病”并非完全出现于经济方面,排除C项;强化城市自治权无法解决城市间关税林立的问题,排除D项。故选A项。11.17世纪,英国民众每年对时尚服饰都有一定需求,有时甚至超出其购买力。据统计,富人大致花费其收入的15%,中间人士约为28%,穷人约为18%。据此推断,英国()A.贫富差距悬殊 B.产业变革内驱力强C.棉纺织业发达 D.技术革命时机成熟〖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世纪(英国)。据材料可知17世纪,英国民众消费能力较强,甚至超过其购买力,这有利于推动英国国内市场的扩大,反映了英国产业变革的内驱力强,B项正确;材料涉及富人、中间人士、穷人对时尚服饰的消费,但没有体现贫富之间的差距,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英国民众对时尚服饰的需求,不能得知英国棉纺织也是否发达,排除C项;工业革命爆发的时间是18世纪60年代,材料时间为17世纪,此时技术革命时机尚未成熟,排除D项。故选B项。12.1920年,苏俄农民总是抱怨“生活必需品的缺乏和强制性的捐献”,但当他们被问到为什么还要选择苏维埃政府时,其中一个名叫埃米连诺夫的农民说:“革命前我有8英亩田地,现在我有85英亩。”当时农民对政府的态度()A.影响着苏俄国内战争的走向 B.折射出新经济政策的合理性C.源于苏俄革命后经济的恢复 D.体现了苏维埃政体的先进性〖答案〗A〖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0年(俄国)。据材料“生活必需品的缺乏和强制性的捐献”、为什么还要选择苏维埃政府时、“革命前我有8英亩田地,现在我有85英亩”可知,1920年虽然苏联农民抱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但他们仍然选择支持苏维埃政府,因为苏维埃政府使农民满足了对土地的要求,说明苏俄政府土地政策获得农民的支持,促进苏俄国内战争的胜利,即这时期农民对政府的态度影响着苏俄国内战争的走向,A项正确;材料涉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但没有折射出新经济政策的合理性,排除B项;农民的态度源于农民获得土地,而非源于苏俄革命后经济的恢复,排除C项;材料涉及农民对于苏维埃政权的支持,没有体现苏维埃政体的先进性,排除D项。故选A项。13.甘地时常劝诫人们用家里纺的布代替进口的机制织物,也曾系上一条布腰带,当众操作纺车,还号召人们亲自到海滨取水制盐。甘地此举旨在()A.振兴印度民族工业 B.削弱英国统治的经济基础C.宣扬非暴力的思想 D.动员民众投身于民族斗争〖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印度)。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甘地劝人们恢复手工纺织,不买英国布,亲自纺纱,号召人们亲自到海滨取水制盐,抵制英国殖民当局的食盐专卖,甘地这些言论和行动,其主要目的是通过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加强印度(当时是英国殖民地)的经济自主性,削弱英国统治的经济基础,B项正确;据材料,甘地倡导手工织布,不会促进用机器生产的民族工业的发展,排除A项;“非暴力”思想只是材料的的部分信息,不是目的,排除C项;“动员民众投身于民族斗争”只是直接目的或斗争的方式、手段(或甘地这些行为的本质,回答“干了什么”),而目的是回答“为了什么”,排除D项。故选B项。14.二战中,通过偷听人们“无心之语”窃取情报的间谍活动频频发生。为此,苏联在1941年创作了海报《闭上你的嘴!》(见下图)。海报中母亲的儿子在前线战斗,她目光凝视,神情严肃,手指抵唇,警告人们:不要多说话。该海报的设计深意是()A.规范国内舆论秩序 B.激励群众积极参战C.通过母爱鼓舞前线斗志 D.号召人民共担卫国责任〖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中(苏联)。根据材料“窃取情报的间谍活动频频发生”并结合所学可知,该幅漫画以母亲形象深情严肃地告诉读者:战争时期,不要多说话,她代表了千千万万儿子上战场的母亲对每个公民的郑重要求,要求人们在战争期间提高警惕、防范聊天和八卦的潜在危险,号召人民共担卫国责任,D项正确;材料中体现的是“人们无心之语”,未涉及舆论秩序状况,排除A项;海报设计针对的是防范间谍活动,未体现激励群众积极参战,排除B项;海报宣传是为提高所有民众的警惕,并非鼓舞前线,排除C项。故选D项。15.下图是1990-2017年四个经济体GDP占全球GDP的比例变化图。这一变化()A.有利于改善全球治理体系 B.反映出西方国家实力衰退C.说明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 D.起因于国际政治格局变动〖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今(世界)。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1990年至2017年四大经济体GDP占全球GDP比例变化中,发展中国家代表,金砖五国、中国所占的比例上升,发达国家代表,七国集团、美国所占的比例下降,有利于改变不合理、不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有利于改善全球治理体系,A项正确;材料放映的是四个经济体GDP占全球GDP的比例,不能反映西方国家实力衰退,排除B项;全球化是指全球联系不断增强,人类生活在全球规模的基础上发展及全球意识的崛起,材料没有体现全球之间的联系,不能反映全球化趋势,排除C项;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速度与苏联解体虽然有关系,但国际政治格局变动并非最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5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16题14分,17题14分,18题14分,19题13分,共55分。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水运与国运”材料一材料二隋炀帝“导洛至河及淮,又引沁水达河”,“皆征百万余人,丁男不充,以妇人兼役,而死者大半”,最终“身丧国灭”。唐中期,为整顿漕运,转运使刘晏从江南调粮,降低关中百姓赋役,招引流民,鼓励商品流通,同时加强兵力以震慑地方节度使和周边政权。此后,从江南到关中的运输时间从9个月左右缩短至40天左右,每斗米的运费从139钱降至34钱。自是“关中虽水旱,物不翔贵矣”。据吴鹏《水运与国运》等材料三面对黄河泛滥,明代采用“筑堤束水,以水攻沙,蓄清刷黄”的方略,设计了四种类型的堤坝:缕堤束窄河道,利于水流冲沙;遥堤防范缕堤溃决;在容易决堤的河道弯曲处加筑月堤;格堤能给缕堤提供物理支撑点。此后10余年间河道稳定、行水通畅。据刘成等《黄河下游治理方略的历史回顾》简析上述材料对“水运与国运关系”的研究角度,并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答案〗研究角度:材料一是从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与分布的角度。各文明集中分布在黄河中下游,依水而生,以水而存。材料二是从国家水政管理的角度。隋炀帝开凿运河因忽视民生等而导致身死国亡;中唐政府漕运治理考虑到政治、经济、军事、民生等诸方面时势,措施配套,进而推动国家发展。材料三是从治水技术的角度。通过构建完整堤防系统来维护河运稳定。启示:水是生命、文明之源;水运影响国运;国家治理应顺势而行;政策和制度调整应综合考量;加强技术创新与实践;古代劳动人民具有智慧、勤劳的良好品质等。

〖解析〗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根据材料一中“龙山时代的文明遗址”可知是从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与分布的研究角度,从地图中可知,各文明集中分布在黄河中下游,依水而生,以水而存。根据材料二“导洛至河及淮,又引沁水达河”“唐中期,为整顿漕运,转运使刘晏从江南调粮,降低关中百姓赋役,招引流民,鼓励商品流通,同时加强兵力以震慑地方节度使和周边政权。”可知材料二是从国家水政管理的研究角度,根据材料二“皆征百万余人,丁男不充,以妇人兼役,而死者大半”“最终‘身丧国灭’。”可知隋炀帝开凿运河因忽视民生等而导致身死国亡;根据材料二“唐中期,为整顿漕运,转运使刘晏从江南调粮,降低关中百姓赋役,招引流民,鼓励商品流通,同时加强兵力以震慑地方节度使和周边政权。”可知中唐政府漕运治理考虑到政治、经济、军事、民生等诸方面时势,措施配套,进而推动国家发展。根据材料三“筑堤束水,以水攻沙,蓄清刷黄”可知材料三是从治水技术的角度。根据材料三“设计了四种类型的堤坝:缕堤束窄河道,利于水流冲沙;遥堤防范缕堤溃决;在容易决堤的河道弯曲处加筑月堤;格堤能给缕堤提供物理支撑点。此后10余年间河道稳定、行水通畅。”可知通过构建完整堤防系统来维护河运稳定。启示:结合材料中治水的不同措施和效果并结合所学可知,水是生命、文明之源;水运影响国运;国家治理应顺势而行;政策和制度调整应综合考量;加强技术创新与实践;古代劳动人民具有智慧、勤劳的良好品质等。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宝玉与二十世纪相见”1903-1910年,翻新小说在中国非常流行。翻新小说是指对经典名著进行续写,借用其人物形象,置换其活动空间和行为价值而形成的新式小说。其中吴趼人的《新石头记》是代表作之一,表3是该书设计的“宝玉与二十世纪相见”两个情节。情节一宝玉道:“我在街上走了一趟,看见十家铺子当中,倒有九家卖洋货的。我们中国生意竟是没有了。”薛蟠诧异道:“奇了,奇了!怎么你也谈起生意经来了。”宝玉道:“我不是忽然要谈这个。我想国人尽着拿东西来卖给中国人,一年一年地不把中国的钱换到外国去了么。”情节二宝玉看到教民杨势子无故殴打贫民王威儿。县官本打算各打他们20板子以示惩戒,但得知杨势子是教民后,立即将其释放,紧接着就把贫民王威儿打得鼻青脸肿,并对他说:“你那里不好去闯祸,却走到本县治下来得罪教民……须知本县的前程,不是给你作顽意儿的。”——据冯玉恒《近代科学小说内蕴研究——以〈新石头记〉为例》等(1)对“宝玉与二十世纪相见”这一设计加以解读。(2)编写一段“宝玉与二十世纪相见”的新情节。(要求:表述成文,言简意赅,符合原文情境。)〖答案〗(1)在1903-1910年,中国非常流行翻新小说,将经典名著进行续写,将活动空间替换为晚清时期,如贾宝玉看到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列强拥有领事裁判权等,这一涉及源于列强侵略、政府腐败、文化冲突等社会现实,以此批判现实、表达改造社会的愿望。这一设计采用翻新手法,趣味性强,便于吸引民众,成为思想宣传的新方式。这一设计具有主观性和虚构性,作为史料使用时需慎重甄别、对照和考证;受时代等因素所限,未能指明当时中国的真正出路。(2)〖答案〗示例:宝玉来到京师东郊民巷,不禁怒上心头:“中国人的地盘都是各国驻军!还不允许中国人居住!真真是世间荒唐事!”稍后,怒气渐平,心中暗想:我中华地大物博,定能重整河山!〖解析〗【小问1详析】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20世纪(中国)。设问要求对“宝玉与二十世纪相见”这一设计加以解读,在解读时主要包括为什么进行这一设计,如何评价这一设计。材料“我想国人尽着拿东西来卖给中国人,一年一年地不把中国的钱换到外国去了么”体现了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材料“但得知杨势子是教民后,立即将其释放,紧接着就把贫民王威儿打得鼻青脸肿”体现了列强拥有领事裁判权。据材料可知,“宝玉与二十世纪相见”这一设计出现在20世纪初,这一设计源于列强侵略、政府腐败、文化冲突等社会现实,以此批判现实、表达改造社会的愿望。从特点和作用的角度,这一设计采用翻新手法,趣味性强,便于吸引民众,成为思想宣传的新方式。从局限性的角度,这一设计具有主观性和虚构性,作为史料使用时需慎重甄别、对照和考证;受时代等因素所限,未能指明当时中国的真正出路。【小问2详析】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短文撰写类,时空是20世纪(中国)。设问要求编写一段“宝玉与二十世纪相见”的新情节,可以从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角度进行设计,如针对《辛丑条约》划定北京东郊民巷为使馆界不准中国人居住这一事件进行设计如下:宝玉来到京师东郊民巷,不禁怒上心头:“中国人的地盘都是各国驻军!还不允许中国人居住!真真是世间荒唐事!”稍后,怒气渐平,心中暗想:我中华地大物博,定能重整河山!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振兴中华”读书活动20世纪80年代,上海市开展了以“振兴中华”为主题的读书活动。在中央的肯定与号召下,这一活动迅速在全国各地区、各单位开展起来。图6为1983年上海市读书活动的推荐书目。根据材料,对“振兴中华”读书活动进行评述。(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答案〗从活动背景角度作答: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国家发展需要高素质人才。广大群众思想解放,渴望读书学习、建设国家。从活动内容特点角度作答:本次读书活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推荐书目突出党史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同时涉及中外政治、法律、经济、管理、科学、文学等多个领域。从活动价值角度作答:本次读书活动有利于传播国家大政方针和科学知识,提高群众整体素质,坚定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树立使命担当、国际意识等,适应了改革开放新时期国家建设的要求。从联系当代价值角度作答:新时代的今天,青少年应树立与时俱进、终身学习的理念,为实现共同理想而求知,为民族梦的实现而奋斗。〖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设问要求对“振兴中华”读书活动进行评述,据材料推荐书目中“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的人”“不屈的*###*人”“忆长征”“把一切献给党”“社会发展史”“”等书目体现了本次活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书目突出党史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据材料“马克思的青年时代”“大地的儿子——周恩来的故事”“钢铁是怎么炼成的”“小说选”等内容可知读书活动涉及中外政治、法律、经济、管理、科学、文学等多个领域。在分析活动的背景时,可以结合时间“20世纪80年代”“1983”年可知,此时为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国家发展需要高素质人才。广大群众思想解放,渴望读书学习、建设国家,推动了读书活动的进行。在分析活动的影响时,可以从传播国家政策、提高群众素质、坚定社会主义理念、树立担当意识,适应改革需要几个角度进行说明。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768-1772年美国出口贸易地理分布及所占比重统计表(单位:%)区域新英格兰地区中部殖民地上南部地区下南部地区英国66768986南欧2311英属西印度群岛32211013非洲0000——据【美】加里·M·沃尔顿等《美国经济史》1870-1914年美国出口贸易地理分布及所占比重统计表(单位:%)时间美洲欧洲(其中英国所占比重)亚洲大洋洲非洲1870年1781(55.4)110.41880年1186(54.3)1111890年1680(51.6)2211900年1675(38.3)5311910年2765(29)4211914年2863(25.1)621——据美国商务部、人口普查局《美国历史统计:从殖民地时代到1957年》你如何认识与表1相比,表2所反映出的美国出口贸易变化?〖答案〗从变化内容的角度作答:贸易地区范围扩大,亚、非、大洋洲从无到有,与美洲贸易逐渐增多;与欧洲(英国)贸易比重逐渐减少。从变化原因的角度作答:美国实现独立,对英国经济依赖减少;国家统一推动国力提升;科技革命提高生产能力;对外商品和资本输出;世界市场不断发展。从变化影响的角度作答:改变国际秩序;加速其扩张进程;压迫亚非拉人民等。从现实价值角度作答:独立和统一是国家发展基础;重视科技创新和应用;发展是硬道理;和平崛起等。〖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近代美国。首先,分析材料内容,表一是美国独立战争前的出口情况,出口地区主要为英国,表二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到一战前的出口情况,出口国际主要为欧洲,其中英国所占比重不断下降,亚洲、大洋洲以及非洲贸易在增多。其次结合美国独立战争、工业革命等史实从表中变化的内容、原因、影响、现实价值等角度进行论述。要注意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叙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山东省滨州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本试卷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号填写在相应位置,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指定位置上。2.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2B铅笔(按填涂样例)正确填涂;非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第Ⅰ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墨子主张“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孟子强调“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这说明二者的相同追求是()A社会和谐 B.天下大同C.亲亲尊尊 D.以民为本〖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墨子认为仁人的事情,必须努力追求兴办天下的利益,消除天下的祸害,孟子强调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致于饿死,分析二者的主张都追求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秩序安定以及社会和谐,A项正确;天下大同,指人人为公的理想社会,指共产主义,出自:西汉·戴圣《礼记·礼运》:“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亲亲尊尊是西周立法和司法的根本原则和指导思想,其意思是要亲近亲属,尊重在尊位的人,实际是维护等级制,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根据所学可知二者都有民本精神,希望君主以民为本,最终实现国家富强、社会稳定、人民生活幸福的理想,即社会和谐,排除D项。故选A项。2.下表为汉代御史大夫的设立与演进概况。这一概况的形成是源于()西汉初年“银印青绶”,“内承本朝之风化,外佐丞相统理天下,任重职大”西汉末年“更名大司空,金印,紫绶,禄比丞相”东汉初年“掌⋯⋯营城起邑,浚沟洫、修坟防之事”及“四方水土功课”A.中央行政体制的调整 B.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需要C.君主专制能力的保证 D.御史大夫和丞相之间的矛盾〖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根据材料“内承本朝之风化,外佐丞相统理天下,任重职大”可知汉朝初年,御史大夫不仅可以监察百官,也能辅佐丞相;根据材料“更名大司空,金印,紫绶,禄比丞相”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汉末年,御史大夫更名大司空,改为金印紫绶,禄比丞相,地位有所提升,但实权却早自武帝时期便逐渐移于尚书,变为虚位;根据材料“掌⋯⋯营城起邑,浚沟洫、修坟防之事”“四方水土功课”并结合所学可知,东汉只称司空,掌水土营建等事,与原御史大夫职权无甚关联。结合所学可知,御史大夫不断远离内朝决策中心,皇权集中,君主专制不断强化,C项正确;材料的主旨信息是君主专制的强化,未体现中央行政体制的调整,排除A项;材料所述与社会保障体系无关,排除B项;材料所述现象是加强皇权的需要,并非御史大夫和丞相之间的矛盾,排除D项。故选C项。3.投壶活动,兴起于先秦,集礼仪、娱乐、体育于一体(如图1所示),在宋代盛行全国。司马光专门修改了投壶规则并强调了修改初衷:“投壶者不使之过,亦不使之不及,所以为中也;不使之偏颇流散,所谓正也;中正,道之根也。”这反映出当时()A.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B.注重道德教化手段的革新C.国家文化体育政策开明 D.政治理念在社会领域渗透〖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宋朝(中国)。根据材料“投壶者不使之过,亦不使之不及,所以为中也;不使之偏颇流散,所谓正也;中正,道之根也。”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大儒司马光对投壶有悖于古礼而娱乐化的趋势进行修改,根据封建礼节对投壶做了全面的总结,竭力达到教育的目的,还对投壶的名称和计分规则,以“礼”的眼光做了修改,故宋代的投壶活动被赋予一定的教化意义,体现出政治理念在社会领域的渗透,D项正确;在中国古代,社会成员身份并不平等,也不能体现社会成员社会地位的变化趋势,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信息是政治理念在社会领域的渗透,未涉及道德教化,无法得出注重道德教化手段的革新,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了投壶规则的变化,不能得出国家文化体育政策开明,排除C项。故选D项。4.明中期,政府对社会流民的管理在沿袭“劝归原籍,皆给牛、种、口粮”的基础上,更多地采用“编排户籍附入州县”的办法,在流民聚居地“重编里甲,新造黄册”。这一调整的出发点是()A.促进社会阶层流动 B.平衡全国人口布局C.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D.革新地方行政区划〖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中期(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明中期政府在管理流民户籍的问题上,沿袭传统劝归原籍办法的同时做出了调整,更多地重编户籍,再造赋役黄册,结合所学知识,掌握流民情况,加强基层治理,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C项正确。据所学,“社会阶层流动”指的是从一个社会阶层转到另一个社会阶层,从一种社会地位到另一种社会地位,材料的调整不是为了阶层流动,排除A项;据所学,“平衡全国人口布局”指的是,使得全国人口分布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平衡状态,地区差异不大,材料所述的调整措施并非出于这一目的,而是为了稳定秩序,排除B项;据材料,调整之后地方行政区划并没有创新,排除D项。故选C项。5.19世纪后期,张之洞效仿外国创办了自营企业——汉阳铁厂。他认为矿业和铁路是民生基础行业,决不能与外人共享或分享,于是在其职权范围内坚决杜绝外资的渗入。这表明,张之洞()A.坚守“中体西用”理念 B.革新和自强意识兼具C.力倡“实业救国”道路 D.致力于实现国家近代化〖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后期(中国)。根据材料“他认为矿业和铁路是民生基础行业,决不能与外人共享或分享,于是在其职权范围内坚决杜绝外资的渗入。”可推出当时中国处于列强巧取豪夺的经济困境之中,张之洞创办了自营企业,维护中国利权,抵御外国侵略,可见张之洞革新和自强意识兼具,B项正确;“中体西用”即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材料未涉及“中体西用”理念,排除A项;为挽救民族于危亡,民族资产阶级主张实业救国,坚定地走在实业救国的道路上,张之洞是地主阶级的代表,排除C项;材料的主旨信息是张之洞革新和自强意识兼具,致力于实现国家近代化不是张之洞创办自营企业的目的,排除D项。故选B项。6.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中国工人群体在媒介中形象经历了一个“从社会治安隐患到社会暴力团体再到国民”的演变过程。这主要是由于()A.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B.国家政治形势的变化C.媒介关注焦点转移 D.工人民族意识的觉醒〖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这一时期,中国工人群体在媒介中的形象发生了转变,“从社会治安隐患到社会暴力团体再到国民”,结合所学可知,五四运动以前的工人因其行为习惯,媒介形象总以凶悍、暴力的姿态出现,但在五四运动中,工人群体的罢工乃至暴力行为,是为了国家主权和民族大义,五四运动本身也标志着工人阶级登上中国政治历史舞台,因而他们在媒介中的形象变成关心国家大事、民族情感充沛的国民。由此可见,得益于国家政治形势的发展,在五四运动时期,工人群体的媒介形象较为正面,B项正确;据材料,媒介对工人群体的看法发生转变的原因是工人阶级在内忧外患的时代背景下,逐渐成为社会政治运动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而不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排除A项;据所学,当时媒体关注的焦点始终都是国家处境和救亡图存,没有发生转移,排除C项;工人民族意识的觉醒是工人在五四运动中做出罢工等举动的原因,不是媒体形象变化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7.下图中阴影区域所代表政权提出的口号是()A.“天下一家,同享太平” B.“驱除鞑虏,恢复中华”C.“打倒列强,除军阀” D.“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土地革命时期(中国)。据材料政权所在的位置可知,位于今江西瑞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口号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D项正确;“天下一家,同享太平”是天平天国的口号,排除A项;“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的口号,排除B项;“打倒列强,除军阀”是国民大革命的口号,排除C项。故选D项。8.20世纪30年代,###领导创建了左联等文化组织,并创造出一些代表性文艺作品(见表)。此举旨在()作品主要内容小说《子夜》实业家吴荪甫在美资支持的赵伯韬挤压下最终破产影片《渔光曲》渔民徐福被渔霸何仁斋逼死后,徐家子弟生活艰难影片《风云儿女》诗人辛白华因挚友牺牲而走上抗战道路A.丰富民众文化生活 B.创建民族统一战线C.推动革命政治斗争 D.转变革命斗争策略〖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领导创建左联等文化组织,作品内容反映了美国资本对民族资本的挤压、阶级压迫重、知识分子进行抗战等信息,目的是推动反外国侵略和本国阶级压迫的斗争,C项正确;据材料信息可知主要目的是进行革命政治斗争,而不是丰富民众文化生活,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在1937年正式形成,材料中没有相关信息,排除B项;材料涉及到的是斗争目标,反侵略反阶级压迫,未涉及革命斗争策略,排除D项。故选C项。9.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政府先后两次召开全国劳动模范表彰大会。1950年表彰大会的名称是“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农业和工业战线的代表名额基本相当。而1956年表彰大会的名称是“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代表集中在工业战线。这一变化反映了()A.劳动模范政治诉求的多样性 B.劳动人民政治地位的提升C.国家工农业发展方式的差异 D.国家发展战略认识的调整〖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0年-1956年(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1950年和1956年召开的两次劳模表彰大会,名称从强调“工农兵劳动模范”到强调“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名额从农业工业基本相当,到集中在工业,结合所学可知,这与1953开始实施一五计划、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有关,D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国家对工业与工人的重视,不是劳模的政治诉求多样,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工人政治地位的提升,不是劳动人民,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当时国家对工农业的重视程度差异,不是发展方式的差异,排除C项。故选D项。10.中世纪的欧洲,各城市之间的关税或通行税名目多、数量大,城市内部出现的商业欺诈、赋税不均、党派争斗、社会冲突等“城市病”也愈演愈烈。这一状况()A.为王权集中提供契机 B.源于城市权力获取途径的不同C.制约了领主经济发展 D.说明城市自治权尚需继续强化〖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西欧。根据材料“中世纪的欧洲,各城市之间的关税或通行税名目多、数量大,城市内部出现的商业欺诈、赋税不均、党派争斗、社会冲突等‘城市病’也愈演愈烈”可知,中世纪西欧城市与城市之间、城市内部出现了一些问题,城市之间关税林立,城市内部党派争斗,造成商品流通不长,城市不稳定,城市发展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出来主持全局,这有利于中世纪王权加强,为王权集中提供契机,A项正确;城市多从封建领主手中获得自治权,且城市权力获取途径与商业欺诈等问题的出现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材料中的“城市病”并非完全出现于经济方面,排除C项;强化城市自治权无法解决城市间关税林立的问题,排除D项。故选A项。11.17世纪,英国民众每年对时尚服饰都有一定需求,有时甚至超出其购买力。据统计,富人大致花费其收入的15%,中间人士约为28%,穷人约为18%。据此推断,英国()A.贫富差距悬殊 B.产业变革内驱力强C.棉纺织业发达 D.技术革命时机成熟〖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世纪(英国)。据材料可知17世纪,英国民众消费能力较强,甚至超过其购买力,这有利于推动英国国内市场的扩大,反映了英国产业变革的内驱力强,B项正确;材料涉及富人、中间人士、穷人对时尚服饰的消费,但没有体现贫富之间的差距,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英国民众对时尚服饰的需求,不能得知英国棉纺织也是否发达,排除C项;工业革命爆发的时间是18世纪60年代,材料时间为17世纪,此时技术革命时机尚未成熟,排除D项。故选B项。12.1920年,苏俄农民总是抱怨“生活必需品的缺乏和强制性的捐献”,但当他们被问到为什么还要选择苏维埃政府时,其中一个名叫埃米连诺夫的农民说:“革命前我有8英亩田地,现在我有85英亩。”当时农民对政府的态度()A.影响着苏俄国内战争的走向 B.折射出新经济政策的合理性C.源于苏俄革命后经济的恢复 D.体现了苏维埃政体的先进性〖答案〗A〖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0年(俄国)。据材料“生活必需品的缺乏和强制性的捐献”、为什么还要选择苏维埃政府时、“革命前我有8英亩田地,现在我有85英亩”可知,1920年虽然苏联农民抱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但他们仍然选择支持苏维埃政府,因为苏维埃政府使农民满足了对土地的要求,说明苏俄政府土地政策获得农民的支持,促进苏俄国内战争的胜利,即这时期农民对政府的态度影响着苏俄国内战争的走向,A项正确;材料涉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但没有折射出新经济政策的合理性,排除B项;农民的态度源于农民获得土地,而非源于苏俄革命后经济的恢复,排除C项;材料涉及农民对于苏维埃政权的支持,没有体现苏维埃政体的先进性,排除D项。故选A项。13.甘地时常劝诫人们用家里纺的布代替进口的机制织物,也曾系上一条布腰带,当众操作纺车,还号召人们亲自到海滨取水制盐。甘地此举旨在()A.振兴印度民族工业 B.削弱英国统治的经济基础C.宣扬非暴力的思想 D.动员民众投身于民族斗争〖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印度)。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甘地劝人们恢复手工纺织,不买英国布,亲自纺纱,号召人们亲自到海滨取水制盐,抵制英国殖民当局的食盐专卖,甘地这些言论和行动,其主要目的是通过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加强印度(当时是英国殖民地)的经济自主性,削弱英国统治的经济基础,B项正确;据材料,甘地倡导手工织布,不会促进用机器生产的民族工业的发展,排除A项;“非暴力”思想只是材料的的部分信息,不是目的,排除C项;“动员民众投身于民族斗争”只是直接目的或斗争的方式、手段(或甘地这些行为的本质,回答“干了什么”),而目的是回答“为了什么”,排除D项。故选B项。14.二战中,通过偷听人们“无心之语”窃取情报的间谍活动频频发生。为此,苏联在1941年创作了海报《闭上你的嘴!》(见下图)。海报中母亲的儿子在前线战斗,她目光凝视,神情严肃,手指抵唇,警告人们:不要多说话。该海报的设计深意是()A.规范国内舆论秩序 B.激励群众积极参战C.通过母爱鼓舞前线斗志 D.号召人民共担卫国责任〖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中(苏联)。根据材料“窃取情报的间谍活动频频发生”并结合所学可知,该幅漫画以母亲形象深情严肃地告诉读者:战争时期,不要多说话,她代表了千千万万儿子上战场的母亲对每个公民的郑重要求,要求人们在战争期间提高警惕、防范聊天和八卦的潜在危险,号召人民共担卫国责任,D项正确;材料中体现的是“人们无心之语”,未涉及舆论秩序状况,排除A项;海报设计针对的是防范间谍活动,未体现激励群众积极参战,排除B项;海报宣传是为提高所有民众的警惕,并非鼓舞前线,排除C项。故选D项。15.下图是1990-2017年四个经济体GDP占全球GDP的比例变化图。这一变化()A.有利于改善全球治理体系 B.反映出西方国家实力衰退C.说明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 D.起因于国际政治格局变动〖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今(世界)。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1990年至2017年四大经济体GDP占全球GDP比例变化中,发展中国家代表,金砖五国、中国所占的比例上升,发达国家代表,七国集团、美国所占的比例下降,有利于改变不合理、不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有利于改善全球治理体系,A项正确;材料放映的是四个经济体GDP占全球GDP的比例,不能反映西方国家实力衰退,排除B项;全球化是指全球联系不断增强,人类生活在全球规模的基础上发展及全球意识的崛起,材料没有体现全球之间的联系,不能反映全球化趋势,排除C项;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速度与苏联解体虽然有关系,但国际政治格局变动并非最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5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16题14分,17题14分,18题14分,19题13分,共55分。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水运与国运”材料一材料二隋炀帝“导洛至河及淮,又引沁水达河”,“皆征百万余人,丁男不充,以妇人兼役,而死者大半”,最终“身丧国灭”。唐中期,为整顿漕运,转运使刘晏从江南调粮,降低关中百姓赋役,招引流民,鼓励商品流通,同时加强兵力以震慑地方节度使和周边政权。此后,从江南到关中的运输时间从9个月左右缩短至40天左右,每斗米的运费从139钱降至34钱。自是“关中虽水旱,物不翔贵矣”。据吴鹏《水运与国运》等材料三面对黄河泛滥,明代采用“筑堤束水,以水攻沙,蓄清刷黄”的方略,设计了四种类型的堤坝:缕堤束窄河道,利于水流冲沙;遥堤防范缕堤溃决;在容易决堤的河道弯曲处加筑月堤;格堤能给缕堤提供物理支撑点。此后10余年间河道稳定、行水通畅。据刘成等《黄河下游治理方略的历史回顾》简析上述材料对“水运与国运关系”的研究角度,并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答案〗研究角度:材料一是从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与分布的角度。各文明集中分布在黄河中下游,依水而生,以水而存。材料二是从国家水政管理的角度。隋炀帝开凿运河因忽视民生等而导致身死国亡;中唐政府漕运治理考虑到政治、经济、军事、民生等诸方面时势,措施配套,进而推动国家发展。材料三是从治水技术的角度。通过构建完整堤防系统来维护河运稳定。启示:水是生命、文明之源;水运影响国运;国家治理应顺势而行;政策和制度调整应综合考量;加强技术创新与实践;古代劳动人民具有智慧、勤劳的良好品质等。

〖解析〗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根据材料一中“龙山时代的文明遗址”可知是从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与分布的研究角度,从地图中可知,各文明集中分布在黄河中下游,依水而生,以水而存。根据材料二“导洛至河及淮,又引沁水达河”“唐中期,为整顿漕运,转运使刘晏从江南调粮,降低关中百姓赋役,招引流民,鼓励商品流通,同时加强兵力以震慑地方节度使和周边政权。”可知材料二是从国家水政管理的研究角度,根据材料二“皆征百万余人,丁男不充,以妇人兼役,而死者大半”“最终‘身丧国灭’。”可知隋炀帝开凿运河因忽视民生等而导致身死国亡;根据材料二“唐中期,为整顿漕运,转运使刘晏从江南调粮,降低关中百姓赋役,招引流民,鼓励商品流通,同时加强兵力以震慑地方节度使和周边政权。”可知中唐政府漕运治理考虑到政治、经济、军事、民生等诸方面时势,措施配套,进而推动国家发展。根据材料三“筑堤束水,以水攻沙,蓄清刷黄”可知材料三是从治水技术的角度。根据材料三“设计了四种类型的堤坝:缕堤束窄河道,利于水流冲沙;遥堤防范缕堤溃决;在容易决堤的河道弯曲处加筑月堤;格堤能给缕堤提供物理支撑点。此后10余年间河道稳定、行水通畅。”可知通过构建完整堤防系统来维护河运稳定。启示:结合材料中治水的不同措施和效果并结合所学可知,水是生命、文明之源;水运影响国运;国家治理应顺势而行;政策和制度调整应综合考量;加强技术创新与实践;古代劳动人民具有智慧、勤劳的良好品质等。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宝玉与二十世纪相见”1903-1910年,翻新小说在中国非常流行。翻新小说是指对经典名著进行续写,借用其人物形象,置换其活动空间和行为价值而形成的新式小说。其中吴趼人的《新石头记》是代表作之一,表3是该书设计的“宝玉与二十世纪相见”两个情节。情节一宝玉道:“我在街上走了一趟,看见十家铺子当中,倒有九家卖洋货的。我们中国生意竟是没有了。”薛蟠诧异道:“奇了,奇了!怎么你也谈起生意经来了。”宝玉道:“我不是忽然要谈这个。我想国人尽着拿东西来卖给中国人,一年一年地不把中国的钱换到外国去了么。”情节二宝玉看到教民杨势子无故殴打贫民王威儿。县官本打算各打他们20板子以示惩戒,但得知杨势子是教民后,立即将其释放,紧接着就把贫民王威儿打得鼻青脸肿,并对他说:“你那里不好去闯祸,却走到本县治下来得罪教民……须知本县的前程,不是给你作顽意儿的。”——据冯玉恒《近代科学小说内蕴研究——以〈新石头记〉为例》等(1)对“宝玉与二十世纪相见”这一设计加以解读。(2)编写一段“宝玉与二十世纪相见”的新情节。(要求:表述成文,言简意赅,符合原文情境。)〖答案〗(1)在1903-1910年,中国非常流行翻新小说,将经典名著进行续写,将活动空间替换为晚清时期,如贾宝玉看到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列强拥有领事裁判权等,这一涉及源于列强侵略、政府腐败、文化冲突等社会现实,以此批判现实、表达改造社会的愿望。这一设计采用翻新手法,趣味性强,便于吸引民众,成为思想宣传的新方式。这一设计具有主观性和虚构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