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山东省淄博市高三二模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3届山东省淄博市高三二模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3届山东省淄博市高三二模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3届山东省淄博市高三二模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3届山东省淄博市高三二模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三历史名校试卷PAGEPAGE1高三历史名校试卷山东省淄博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孔子提出"为政以德",强调"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老子说:"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这反映出两者旨在()A.规范统治阶级行为 B.变革人才选拔标准C.迎合封建贵族诉求 D.恢复稳定社会秩序〖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孔子提倡通过德治来治理国家,老子强调通过修养来治理国家,两者都希望国家能够得到有效治理,社会秩序得到稳定,D项正确;孔子强调治理国家采取德治,并没有体现对统治阶级行为的规范,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人才选拔标准,排除B项;孔子和老子是落寞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没有迎合封建贵族诉求,排除C项。故选D项。2.下表为西汉时期引进作物统计表。据此推知,西汉()作物名称类别原产地胡瓜蔬菜印度西北部胡豆蔬菜亚洲西南部、非洲北部胡蒜蔬菜欧洲南部和中亚胡萎蔬菜地中海沿岸、中亚石榴水果伊朗、阿富汗地区葡萄水果欧洲、西亚和北非A.注重海上丝绸之路交流 B.社会风俗出现显著变化C.与西域各地的联系密切 D.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西汉时期引进的作物主要来自于丝绸之路沿线,尤其是西域、中亚地区,反映了西汉与西域各地的联系密切,C项正确;材料中西汉引进的作物主要通过陆上丝绸之路,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作物的引进,没有体现社会风俗,排除B项;材料只反映了引进了新作物,但没有反映这些作物的种植面积,排除D项。故选C项。3.《唐六典》记载,市令管理市场交易之事,以“三贾均市”管理市场物价。三贾均市,就是由市场官员按商品质量优劣,每十天对物价进行调研、评估,确定三等价格作为市场的物价和官方买卖的物价依据。这一做法意在()A.加强对商业活动限制 B.保障政府财政收入C.杜绝商家的恶意竞争 D.规范市场交易秩序〖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唐朝时期设置令管理市场交易,按照商品质量将物价定位三等,这些做法的目的是规范市场的交易秩序,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对商业活动的管理,并非对商业活动的限制,排除A项;对物价进行规定,与保障政府财政收入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商家的恶意竞争,而是通过市令管理市场,规范交易秩序,排除C项。故选D项。4.北宋神宗年间,北方田土数占全国的31%,所缴税粮比例占到全国总量的54.7%。由此可以推断,当时()A.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南方 B.北方土地生产力水平高C.税制改革影响赋税的比例 D.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神宗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北方税粮占全国的比例高于田土数占全国的比例,这是因为北方粮食作物单产量高,说明北方土地生产力水平高,B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南宋时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北宋神宗年间,王安石变法采用方田均税法,是在全国范围实行,不是只在北方,不会使得北方税粮比例高于田土数占全国的比例,因而税制改革不会影响赋税的比例,排除C项;材料说的是北方所缴税粮比例较高,与南方社会环境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5.明中叶以后,督抚凌驾于三司之上,中央派遣巡按对其监察。1661年,清朝顺治年间,废除了御史巡按制度。这一制度的废除()A.扩大了督抚权力范围 B.保障了中央政令畅通C.加重地方的财政负担 D.埋下社会危机的隐患〖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明朝中叶督抚的权力较大,中央会派遣巡按对督抚进行监察,但清朝废除了对地方督抚的监察,这为地方督抚实力上升提供了便利,不利于中央集权,埋下了社会危机的隐患,D项正确;材料涉及减少了对地方督抚的监察,并没有扩大督抚的权力,排除A项;废除对地方督抚的监察,不利于中央政令的畅通,排除B项;减少对地方的监察与地方的财政负担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6.下图为舒高第的个人简介,他的经历折射出当时()舒高第,浙江镇海人。1859年留学美国,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获得医学博士学位。1877年任上海广方言馆英文教习,1878年舒高第兼任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的翻译。他翻译的图书多达25种,包括军事类9部,医学类6部,矿冶类5部,农学类2部,政治类1部,航海类1部,铁路建造类1部。A.官办留学事业取得成效 B.制度变革成为社会诉求C.个人发展融入时代主题 D.国人救亡意识日益高涨〖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舒高第留学美国与中国国门被打开有关,“兼任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的翻译”与洋务运动有关,由此可见,舒高第个人发展与时代主题相结合,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舒高第留学美国是否为官办,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舒高第参与洋务运动,此时制度变革还未成为社会诉求,维新派产生体现了制度变革的诉求,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反映舒高第与抵抗列强侵略之间的关系,不能反映国人的救亡意识,排除D项。故选C项。7.甲午战后,严复将“尚力”放置在与天争胜的高度,“力”成为“天演”孕化万物的起因。1915年,陈独秀认为“抵抗力”是“尚力”的表现形式;“万物之生存进化与否,悉以抵抗力之有无强弱为标准。"上述主张在目的上的相同之处是()A.寻求启蒙途径 B.宣传进化理论C.批判传统文化 D.营造维新氛围〖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维新运动、新文化运动(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严复通过宣传进化论思想来宣传变法,陈独秀通过进化论宣传民主与科学,两者都通过进化论作为思想启蒙的途径,A项正确;严复和陈独秀均通过进化论寻求启蒙途径,宣传进化论是方式,并非目的,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排除C项;陈独秀通过进化论宣传民主科学,并非营造维新氛围,排除D项。故选A项。8.从1925年4月开始,在###青岛支部的领导下,青岛日商纱厂工人举行了三次大罢工,历时100多天。工人们提出了"承认工会"的要求,喊出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等口号。这一事件()A.表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B.推动反帝爱国运动高潮的到来C.宣传了抗日救亡的主张 D.积极配合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的、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5年(中国)。根据材料“在###青岛支部的领导下,青岛日商纱厂工人举行了三次大罢工”、“工人们提出了‘承认工会’的要求,喊出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等口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5年,中共组织工人罢工,并且提出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的口号,推动反帝爱国运动高潮的到来,B项正确;党的工作重心转移是在1949年以及1978年,排除A项;宣传抗日救亡是在30年代,排除C项;北伐战争是在1926年,排除D项。故选B项。9.与1952年相比,1957年湖北省粮食产量达到215.4亿斤,增长31%:棉花400万担,增长49.3%:芒麻36.6万担,增长95.3%:花生达到319万担,增长将近三倍半。这证实了()A.国民经济得到恢复 B.国家优先发展农业战略C.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D.生产关系变革的优越性〖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一化三改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是:1953年至1956年,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在农业上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将农民土地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推动了农业的发展,证实了生产关系变革的优越性,D项正确;1949年至1952年为经济恢复期,排除A项;材料中农业的发展主要得益于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且此时期国家并没有以农业为优先发展的对象,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就,并非一五计划的成就,排除C项。故选D项。10.《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如果一个人偷了一头牛、一只羊、一头驴、一只猪或者一条船——如果它属于神或者王宫,他要赔30倍;如果它属于平民,他要赔10倍;如果窃贼没有可赔偿的,他应被处死。”由此可见,《汉谟拉比法典》()A.司法程序较为严密 B.注重维护平民利益C.具有鲜明阶级属性 D.蕴含社会契约精神〖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古巴比伦)。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在《汉谟拉比法典》中规定,如果一个人偷窃了祭祀或王国的东西,要赔偿30倍,但如果偷窃了平民的东西,只需赔偿10倍,这体现了平民与祭祀、国王的不平等,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故选C项;材料并没有涉及具体的司法程序,排除A项;材料中体现了平民的地位低于祭祀和国王,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涉及信贷、商业契约等蕴含社会契约精神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11.中世纪西欧的村庄在相当程度上独立管理自己的事务,有自身的权力机构村民会议,有自身选举出来的管理人员,而且具有与上级权威机构打交道的合法地位。这种乡村共同体促进了()A.民族国家的心理认同 B.国王权力的不断集中C.地域集体观念的增强 D.农奴政治地位的提高〖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西欧。根据材料可知,村庄的独立性较强,可以管理自己事务,选举产生自己的权力机构和管理人员,这些都有利于村庄成员形成共同的理念、共同的担当,使集体观念增强,C项正确;材料强调西欧中世纪村庄发展的影响,与民族国家无关,排除A项;村庄独立性较强,不利于国王权力的集中,排除B项;中世纪西欧农奴地位低下,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12.“他们认为人靠自己的力量就能够达到最高的优越境界,塑造自己的生活,以自己的成就赢得名声”,“他们致力于揭示和颂扬自然世界本身的魅力和独立价值,不再将人类仅仅视为上帝的附属品”。“他们”是()A.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 B.宗教改革时期的新教徒C.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 D.自然科学领域的科学家〖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据材料“人靠自己的力量就能够达到最高的优越境界”、“不再将人类仅仅视为上帝的附属品”可知,这符合文艺复兴时期宣扬的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提升了人的地位,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尊严,A项正确;宗教改革不符合材料“不再将人类仅仅视为上帝的附属品”,排除B项;启蒙运动强调理性,提倡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材料信息并没有体现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排除C项;自然领域的科学家的成就主要集中在对自然界的认识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如哥白尼的“日心说”,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材料没有体现近代科学革命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13.下表为1874——1894年英国进出口分类统计表。据此推知,这一时期的英国()类别年份原材料和初级产品(单位:100万英镑)工业制成品(单位:100万英镑)进口出口进口出口1874173.423.747.1205.31884169.o24.659.6196.61894156.430.675.3173.5A.农业得到较快发展 B.工业发展受到巨大挑战C.积极开拓海外市场 D.改变了自由贸易的政策〖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74年至1894年(英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1874年至1894年,英国工业制成品的出口下降、进口增加,原材料和初级产品的出口增加、进口减少,体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德等新兴工业国家快速发展,英国相对衰落,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工业发展情况,不能体现农业的较快发展,排除A项;据表格数据可知,英国工业制成品和原材料、初级产品的出口总额下降,排除C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此时并没有改变自由贸易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14.1917年,列宁认为,“这不仅因为战争带来的灾难促成了无产阶级的起义,而且是因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在为社会主义做最完备的物质准备,是社会主义的入口,是历史阶梯上的一级,从这一级就上升到叫做社会主义的那一级,没有任何中间级。”列宁提出这一观点主要强调()A.无产阶级革命条件成熟 B.外部环境激化国内矛盾C.国际工人运动的不断高涨 D.资本主义发展到新阶段〖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7年(俄国)。据材料“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在为社会主义做最完备的物质准备,是社会主义的入口”可知,列宁认为俄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已经进入到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已经具备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俄国国内资本主义发展程度,已经具备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和基础,外部环境激化国内矛盾和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不是列宁主要强调的内容,排除BD项;材料没有涉及国际工人运动的情况,排除C项。故选A项。15.下图为殖民扩张和收缩的周期示意图(1700—1975年)。其中两个殖民收缩期出现的相同原因是()A.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 B.国际格局的重新建构C.殖民帝国逐步走向衰落 D.战争削弱宗主国力量〖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00—1975年(世界)。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在19世纪初期出现殖民收缩期,20世纪以来尤其是二战后出现一个殖民收缩期,第一个殖民收缩期受到拿破仑战争削弱了法国和西班牙的实力有关,第二个殖民收缩期与两次世界大战削弱了欧洲国家的实力有关,所以两次殖民收缩期的共同原因是战争削弱宗主国力量,D项正确;在19世纪初期并未爆发严重的经济危机,排除A项;19世纪初期,并没有国际格局的重新构建,此时期世界格局的中心仍旧是欧洲,排除B项;19世纪英法等国家在进行第一次工业革命,殖民帝国并没有走向衰落,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西汉至西晋时期,山东半岛的中心城市始终位于临淄。西晋末年,前赵大将曹疑占据临淄,“疑以临淄城大,地平难守,乃于城东南四十里尧山之阳筑广固城”。东晋末年新筑东阳城,后又有南阳城。广固城和东、南两阳城均是现代青州城的前身,青州在南北朝隋唐时代始终作为山东半岛的中心城市。宋金元时代济南城的发展令人瞩目,明代洪武九年山东承宣布政使司迁至济南,可视为统治者在行政上对济南中心城市地位予以最终确认的标志。材料二材料三——上述材料均摘编自李嘎《山东半岛城市地理研究》等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古代山东半岛中心城市的转移进行合理解释。〖答案〗(1)第一次转移地点:由临淄到青州。原因:西晋末年,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临淄地平难守,青州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位于交通要冲,地理位置优越。影响:青州属于山东地区的“地理中心”,便于经济交流开发,有利于中心城市的政治安全和军事防御。(2)第二次转移。地点:由青州到济南。原因:元代京杭大运河重新开通,济南位于大运河的咽喉之地,水陆交通便利,更加靠近全国政治中心和经济重心;坊市界限打破,市镇经济发展》济南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影响:行政中心的迁移适应了山东经济重心逐渐西移的趋势,便于行政治理和中央有效管理地方,有利于区域间统一协调发展。〖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山东)。设问要求解释古代山东半岛中心城市的转移,据材料“西汉至西晋时期,山东半岛的中心城市始终位于临淄”、“东晋末年新筑东阳城,后又有南阳城。广固城和东、南两阳城均是现代青州城的前身,青州在南北朝隋唐时代始终作为山东半岛的中心城市”可知,第一次转移由临淄到青州,在阐释中可结合西晋末年的政治情况分析古代山东半岛中心城市由临淄到青州的背景和影响。据材料“明代洪武九年山东承宣布政使司迁至济南,可视为统治者在行政上对济南中心城市地位予以最终确认的标志”可知,第二次转移由青州到济南,在阐释中可结合京杭大运河与交通方面的基本史实分析古代山东半岛中心城市由青州到济南的背景和影响。17.下面为学术论文《论清末新政中的制度变革》的部分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绪论一、概念界定1.清末新政:……2.制度变革:在一定的时代条件下,制度的改进和创新。制度创新是技术创新和思维创新的重要前提,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在一定竟又上说,一部文明史就是一部社会制度的变迁史。二、国内外研究现状20世纪80年代前,国内研究清末新政的学术成果较少,制度变革的专门研究更少。李剑农的《中国近百年政治史》等对清末新政进行了探讨,但大都持否定态度。90年代以来,国内关于清末新政的研究逐渐形成热潮。大量文献资料出版,如《清末官报汇编》等,收录了不少与晚清制度变革有关的档案资料;相关研究逐渐由宏观转入专题,如罗志田的《清季科举制改革的社会影响》等。国外研究始于上世纪50年代,如巴斯蒂的《20世纪初的中国教育改革》等。正文第一章清末新政中的法律制度改革第二章清末新政中的工商制度改革第三章清末新政中的教育制度改革参考文献①《钦定大清商律》,1904年1月②《大清现行刑律》,1910年③《大清民律草案》,1911年8月④《商会简明章程》,1902年7月⑤《公司注册试办章程》,1904年⑥《清政府议设商部谕》,1904年8月⑦《钦定京师大学堂师范馆章程》,1902年⑧《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上谕》,1905年⑨《女子小学堂章程》,1907年(1)阅读“概念界定”,补充“1.清末新政:……”中省略的内容。(2)说明这篇论文的作者整理“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必要性。(3)依据“参考文献”,结合所学知识,从“正文”三章中任选一章,进行子目录设计。〖答案〗(1)清末新政:1901-1911年,清政府面对内忧外患形势,力图通过改革官制、发展工商业和教育、编练新军等举措实现救亡图存的目的;新政未能挽救清王朝的统治,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2)了解不同时期的国内外研究成果;有助于发现前沿性问题;能够拓展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3)示例1:第一章清末新政中的法律制度改革第一节中国古代法律制度溯源第二节晚清法律制度的变革一、订立商律二、刑法的变革三、民法编订第三节晚清法制的近代化示例2:第二章清末新政中的工商制度改革第一节晚清社会经济巨变第二节晚清工商制度变革一、设立商部二、工商业法规的制定三、工商社团组织的建立第三节工商制度的近代化示例3:第三章清末新政中的教育制度改革第一节西学对传统教育的冲击第二节晚清教育制度变革一、科举制度的废除二、新式教育制度的开创第三节教育制度的近代化〖解析〗【小问1详析】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末新政(中国)。设问要求补充清末新政的概念界定,可以从清末行政的背景、内容和影响三个方面界定清末新政,可以表述为:1901-1911年,清政府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力图通过改革官制、发展工商业和教育、编练新军等举措实现救亡图存的目的;新政未能挽救清王朝的统治,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小问2详析】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末新政、现代研究(中国)。材料中该;论文作者整理了对于清末新政研究的研究现状,其中包括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研究,也包括90年代以来的研究,有国内的研究,也有国外的研究,通过研究现状可以了解不同时期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同时如果能够充分了解“前人已经研究过的问题”及“前人研究过程中的不足”,有助于发现前沿性问题,也能够拓展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小问3详析】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历史研究(中国)。如果选择正文第一章“清末新政中的法律制度改革”,结合参考文献中一系列清末新政时期通过的法律,从清末新政时期法律的渊源、清末新政中法律制度的内容和清末新政法律制定的影响角度进行章节设计。如果选择正文第二章“清末新政中的工商制度改革”,结合参考文献中有关工商业制度的法律,从工商业法律制度的背景、工商业法律的内容和工商业法律制定的影响角度进行章节设计。如果选择正文第三章“清末新政中的教育制度改革”,结合参考文献中有关教育制度的法律,从改革教育制度的背景、革教育制度的内容和革教育制度的影响角度进行章节设计。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979年6月25日,《人民日报》刊登四川宁江机床厂的一条广告(图5),“本厂各种精密、高效单轴自动车床专供钟表、仪器仪表、无线电元件、照相机、打火机、玩具等各种行业加工轴类零件时使用……承接国内外用户直接订货"。据当时厂长刘伦宝回忆:为了进一步扩大产品销路和更好地为国内用户服务,厂里作出打广告的决策。当时就在厂党委会议室里,我们党委班子讨论会持续了好几个晚上。从酝酿、讨论到诞生这个广告,我们前后总共花去了近3个月时间,对我而言也做好了最坏打算。当年8月5日,《人民日报》以头版头条的形式发表了《产销直接见面供需双方满意》的文章,并配发了专门的"编者按":"宁江机床厂广告一登,情况大变,产品积压变产品畅销,产销脱节变双方满意。"但报纸上又刊登出了持反对意见的文章,认为我厂的做法“是和有计划按比例发展国民经济的原则相违背的”。——摘编自陈晖《新中国第一个生产资料广告》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加以阐释。〖答案〗从现象角度作答:1979年《人民日报》刊出新中国的第一个生产资料广告,宁江机床厂产品得以畅销;广告引发争议,很多人对此感到忧虑。从原因角度作答:建国后,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统购统销存在弊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做出了改革开放的决策,逐步打破计划经济体制,扩大企业自主权;"左"倾思想的束缚依然存在。从影响和认识角度作答:有利于思想解放和经济发展,推动改革不断深入;改革往往是在新旧观念的激烈冲突中展开的,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改革者必须具有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和勇气。〖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设问要求对材料反映历史现象进行阐释,首先根据材料概括反映的历史现象,据材料“1979年6月”、“承接国内外用户直接订货”、“是和有计划按比例发展国民经济的原则相违背的”及所学知识综合可知,材料现象为,改革开放后,某些工厂的探索打破了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但同时社会上存在对这种行为反对的声音。在对该现象进行阐释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释:三大改造后中国确立了计划经济体制,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决定,城市经济体制变革进入试点时期,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左"倾思想的束缚依然存在。最后上升到理论角度,改革往往是在新旧观念的激烈冲突中展开的,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改革者必须具有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和勇气。19.下表为史学界关于世界近代史上限的不同看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观点一“1640年”说确定世界近代史的开端,应以在世界历史上带有全局性影响的资产阶级革命事件为标志。资产阶级革命在一个欧洲大国中的胜利,对世界历史进程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观点二“1500年”说世界史应该以导致世界经济形态的重大变化的时间或运动作为分期的标志,而不应以政治事件或政治革命作为这个标志。观点三“19世纪”说世界历史的发展,从来都不是平衡的;欧洲领先进入│近代,并不等于世界同时进入近代;欧洲近代上限与世界近代上限之间,必然会有一个“时间差”。——摘编自赵文亮《近二十年来我国学术界关于世界近代史分期问题的研究》(1)从材料中选择一个你赞同的观点并说明理由。(2)如果让你界定世界近代史的上限,请提出一个新的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答案〗(1)示例一:赞同“1640年”说。该观点强调阶级斗争的作用,以革命为主线解读世界历史的发展;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使君主立宪制开始确立起来,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英国革命揭开了欧洲和北美革命运动的序幕,推动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示例二:赞同“1500年”说。该观点以全球化视角解读世界历史的发展;文艺复兴、新航路的开辟和西方殖民时代的开始,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各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被打破,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相互影响和联系紧密的整体,人类社会进入大变革的时代。示例三:赞同“19世纪”说。该观点否定"欧洲中心论",反对将世界近代史上限与欧洲近代史上限等同;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确立资本主义制度,开展工业革命,率先进入近代;伴随着工业革命及其向全球范围的扩展,占世界总人口大多数的亚非拉地区进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出现社会转型,开启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近代史。(2)示例:我认为18世纪60年代是世界近代史的上限。划分历史时期应以社会经济发展(或生产力发展)为主要依据,同时也要考虑到政治和思想文化等方面的情况。18世纪60年代发生的工业革命,使人类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大机器生产逐渐取代工场手工业;工业革命造成社会阶级结构的重大变化,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逐渐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启蒙思想、自由主义等思想广泛传播;工业革命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改变了世界的面貌。〖解析〗【小问1详析】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是世界近代史。如选择赞同1640年说,这主要从“资产阶级革命在一个欧洲大国中的胜利,对世界历史进程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角度进行说明,强调阶级斗争在推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如选择赞同1500年说,则主要从“世界史应该以导致世界经济形态的重大变化的时间或运动作为分期的标志”角度进行说明,强调新航路开辟后,西方国家走上了对外殖民扩张的道路,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此外新航路开辟还使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如选择19世纪说,则主要从“欧洲领先进入近代,并不等于世界同时进入近代”角度进行说明,欧洲较早的确立资本主义制度,开始工业革命,但这只是从欧洲的角度,从世界的角度来看,19世纪亚非拉地区进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出现社会转型,开启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近代史。【小问2详析】本题是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世界近代史。综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可以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来确定世界近代史的上限,确定时间为18世纪60年代,在论述时候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18世纪60年代发生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极大提高了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极大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山东省淄博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孔子提出"为政以德",强调"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老子说:"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这反映出两者旨在()A.规范统治阶级行为 B.变革人才选拔标准C.迎合封建贵族诉求 D.恢复稳定社会秩序〖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孔子提倡通过德治来治理国家,老子强调通过修养来治理国家,两者都希望国家能够得到有效治理,社会秩序得到稳定,D项正确;孔子强调治理国家采取德治,并没有体现对统治阶级行为的规范,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人才选拔标准,排除B项;孔子和老子是落寞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没有迎合封建贵族诉求,排除C项。故选D项。2.下表为西汉时期引进作物统计表。据此推知,西汉()作物名称类别原产地胡瓜蔬菜印度西北部胡豆蔬菜亚洲西南部、非洲北部胡蒜蔬菜欧洲南部和中亚胡萎蔬菜地中海沿岸、中亚石榴水果伊朗、阿富汗地区葡萄水果欧洲、西亚和北非A.注重海上丝绸之路交流 B.社会风俗出现显著变化C.与西域各地的联系密切 D.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西汉时期引进的作物主要来自于丝绸之路沿线,尤其是西域、中亚地区,反映了西汉与西域各地的联系密切,C项正确;材料中西汉引进的作物主要通过陆上丝绸之路,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作物的引进,没有体现社会风俗,排除B项;材料只反映了引进了新作物,但没有反映这些作物的种植面积,排除D项。故选C项。3.《唐六典》记载,市令管理市场交易之事,以“三贾均市”管理市场物价。三贾均市,就是由市场官员按商品质量优劣,每十天对物价进行调研、评估,确定三等价格作为市场的物价和官方买卖的物价依据。这一做法意在()A.加强对商业活动限制 B.保障政府财政收入C.杜绝商家的恶意竞争 D.规范市场交易秩序〖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唐朝时期设置令管理市场交易,按照商品质量将物价定位三等,这些做法的目的是规范市场的交易秩序,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对商业活动的管理,并非对商业活动的限制,排除A项;对物价进行规定,与保障政府财政收入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商家的恶意竞争,而是通过市令管理市场,规范交易秩序,排除C项。故选D项。4.北宋神宗年间,北方田土数占全国的31%,所缴税粮比例占到全国总量的54.7%。由此可以推断,当时()A.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南方 B.北方土地生产力水平高C.税制改革影响赋税的比例 D.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神宗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北方税粮占全国的比例高于田土数占全国的比例,这是因为北方粮食作物单产量高,说明北方土地生产力水平高,B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南宋时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北宋神宗年间,王安石变法采用方田均税法,是在全国范围实行,不是只在北方,不会使得北方税粮比例高于田土数占全国的比例,因而税制改革不会影响赋税的比例,排除C项;材料说的是北方所缴税粮比例较高,与南方社会环境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5.明中叶以后,督抚凌驾于三司之上,中央派遣巡按对其监察。1661年,清朝顺治年间,废除了御史巡按制度。这一制度的废除()A.扩大了督抚权力范围 B.保障了中央政令畅通C.加重地方的财政负担 D.埋下社会危机的隐患〖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明朝中叶督抚的权力较大,中央会派遣巡按对督抚进行监察,但清朝废除了对地方督抚的监察,这为地方督抚实力上升提供了便利,不利于中央集权,埋下了社会危机的隐患,D项正确;材料涉及减少了对地方督抚的监察,并没有扩大督抚的权力,排除A项;废除对地方督抚的监察,不利于中央政令的畅通,排除B项;减少对地方的监察与地方的财政负担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6.下图为舒高第的个人简介,他的经历折射出当时()舒高第,浙江镇海人。1859年留学美国,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获得医学博士学位。1877年任上海广方言馆英文教习,1878年舒高第兼任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的翻译。他翻译的图书多达25种,包括军事类9部,医学类6部,矿冶类5部,农学类2部,政治类1部,航海类1部,铁路建造类1部。A.官办留学事业取得成效 B.制度变革成为社会诉求C.个人发展融入时代主题 D.国人救亡意识日益高涨〖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舒高第留学美国与中国国门被打开有关,“兼任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的翻译”与洋务运动有关,由此可见,舒高第个人发展与时代主题相结合,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舒高第留学美国是否为官办,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舒高第参与洋务运动,此时制度变革还未成为社会诉求,维新派产生体现了制度变革的诉求,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反映舒高第与抵抗列强侵略之间的关系,不能反映国人的救亡意识,排除D项。故选C项。7.甲午战后,严复将“尚力”放置在与天争胜的高度,“力”成为“天演”孕化万物的起因。1915年,陈独秀认为“抵抗力”是“尚力”的表现形式;“万物之生存进化与否,悉以抵抗力之有无强弱为标准。"上述主张在目的上的相同之处是()A.寻求启蒙途径 B.宣传进化理论C.批判传统文化 D.营造维新氛围〖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维新运动、新文化运动(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严复通过宣传进化论思想来宣传变法,陈独秀通过进化论宣传民主与科学,两者都通过进化论作为思想启蒙的途径,A项正确;严复和陈独秀均通过进化论寻求启蒙途径,宣传进化论是方式,并非目的,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排除C项;陈独秀通过进化论宣传民主科学,并非营造维新氛围,排除D项。故选A项。8.从1925年4月开始,在###青岛支部的领导下,青岛日商纱厂工人举行了三次大罢工,历时100多天。工人们提出了"承认工会"的要求,喊出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等口号。这一事件()A.表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B.推动反帝爱国运动高潮的到来C.宣传了抗日救亡的主张 D.积极配合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的、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5年(中国)。根据材料“在###青岛支部的领导下,青岛日商纱厂工人举行了三次大罢工”、“工人们提出了‘承认工会’的要求,喊出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等口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5年,中共组织工人罢工,并且提出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的口号,推动反帝爱国运动高潮的到来,B项正确;党的工作重心转移是在1949年以及1978年,排除A项;宣传抗日救亡是在30年代,排除C项;北伐战争是在1926年,排除D项。故选B项。9.与1952年相比,1957年湖北省粮食产量达到215.4亿斤,增长31%:棉花400万担,增长49.3%:芒麻36.6万担,增长95.3%:花生达到319万担,增长将近三倍半。这证实了()A.国民经济得到恢复 B.国家优先发展农业战略C.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D.生产关系变革的优越性〖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一化三改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是:1953年至1956年,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在农业上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将农民土地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推动了农业的发展,证实了生产关系变革的优越性,D项正确;1949年至1952年为经济恢复期,排除A项;材料中农业的发展主要得益于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且此时期国家并没有以农业为优先发展的对象,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就,并非一五计划的成就,排除C项。故选D项。10.《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如果一个人偷了一头牛、一只羊、一头驴、一只猪或者一条船——如果它属于神或者王宫,他要赔30倍;如果它属于平民,他要赔10倍;如果窃贼没有可赔偿的,他应被处死。”由此可见,《汉谟拉比法典》()A.司法程序较为严密 B.注重维护平民利益C.具有鲜明阶级属性 D.蕴含社会契约精神〖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古巴比伦)。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在《汉谟拉比法典》中规定,如果一个人偷窃了祭祀或王国的东西,要赔偿30倍,但如果偷窃了平民的东西,只需赔偿10倍,这体现了平民与祭祀、国王的不平等,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故选C项;材料并没有涉及具体的司法程序,排除A项;材料中体现了平民的地位低于祭祀和国王,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涉及信贷、商业契约等蕴含社会契约精神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11.中世纪西欧的村庄在相当程度上独立管理自己的事务,有自身的权力机构村民会议,有自身选举出来的管理人员,而且具有与上级权威机构打交道的合法地位。这种乡村共同体促进了()A.民族国家的心理认同 B.国王权力的不断集中C.地域集体观念的增强 D.农奴政治地位的提高〖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西欧。根据材料可知,村庄的独立性较强,可以管理自己事务,选举产生自己的权力机构和管理人员,这些都有利于村庄成员形成共同的理念、共同的担当,使集体观念增强,C项正确;材料强调西欧中世纪村庄发展的影响,与民族国家无关,排除A项;村庄独立性较强,不利于国王权力的集中,排除B项;中世纪西欧农奴地位低下,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12.“他们认为人靠自己的力量就能够达到最高的优越境界,塑造自己的生活,以自己的成就赢得名声”,“他们致力于揭示和颂扬自然世界本身的魅力和独立价值,不再将人类仅仅视为上帝的附属品”。“他们”是()A.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 B.宗教改革时期的新教徒C.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 D.自然科学领域的科学家〖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据材料“人靠自己的力量就能够达到最高的优越境界”、“不再将人类仅仅视为上帝的附属品”可知,这符合文艺复兴时期宣扬的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提升了人的地位,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尊严,A项正确;宗教改革不符合材料“不再将人类仅仅视为上帝的附属品”,排除B项;启蒙运动强调理性,提倡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材料信息并没有体现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排除C项;自然领域的科学家的成就主要集中在对自然界的认识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如哥白尼的“日心说”,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材料没有体现近代科学革命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13.下表为1874——1894年英国进出口分类统计表。据此推知,这一时期的英国()类别年份原材料和初级产品(单位:100万英镑)工业制成品(单位:100万英镑)进口出口进口出口1874173.423.747.1205.31884169.o24.659.6196.61894156.430.675.3173.5A.农业得到较快发展 B.工业发展受到巨大挑战C.积极开拓海外市场 D.改变了自由贸易的政策〖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74年至1894年(英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1874年至1894年,英国工业制成品的出口下降、进口增加,原材料和初级产品的出口增加、进口减少,体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德等新兴工业国家快速发展,英国相对衰落,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工业发展情况,不能体现农业的较快发展,排除A项;据表格数据可知,英国工业制成品和原材料、初级产品的出口总额下降,排除C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此时并没有改变自由贸易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14.1917年,列宁认为,“这不仅因为战争带来的灾难促成了无产阶级的起义,而且是因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在为社会主义做最完备的物质准备,是社会主义的入口,是历史阶梯上的一级,从这一级就上升到叫做社会主义的那一级,没有任何中间级。”列宁提出这一观点主要强调()A.无产阶级革命条件成熟 B.外部环境激化国内矛盾C.国际工人运动的不断高涨 D.资本主义发展到新阶段〖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7年(俄国)。据材料“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在为社会主义做最完备的物质准备,是社会主义的入口”可知,列宁认为俄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已经进入到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已经具备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俄国国内资本主义发展程度,已经具备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和基础,外部环境激化国内矛盾和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不是列宁主要强调的内容,排除BD项;材料没有涉及国际工人运动的情况,排除C项。故选A项。15.下图为殖民扩张和收缩的周期示意图(1700—1975年)。其中两个殖民收缩期出现的相同原因是()A.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 B.国际格局的重新建构C.殖民帝国逐步走向衰落 D.战争削弱宗主国力量〖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00—1975年(世界)。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在19世纪初期出现殖民收缩期,20世纪以来尤其是二战后出现一个殖民收缩期,第一个殖民收缩期受到拿破仑战争削弱了法国和西班牙的实力有关,第二个殖民收缩期与两次世界大战削弱了欧洲国家的实力有关,所以两次殖民收缩期的共同原因是战争削弱宗主国力量,D项正确;在19世纪初期并未爆发严重的经济危机,排除A项;19世纪初期,并没有国际格局的重新构建,此时期世界格局的中心仍旧是欧洲,排除B项;19世纪英法等国家在进行第一次工业革命,殖民帝国并没有走向衰落,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西汉至西晋时期,山东半岛的中心城市始终位于临淄。西晋末年,前赵大将曹疑占据临淄,“疑以临淄城大,地平难守,乃于城东南四十里尧山之阳筑广固城”。东晋末年新筑东阳城,后又有南阳城。广固城和东、南两阳城均是现代青州城的前身,青州在南北朝隋唐时代始终作为山东半岛的中心城市。宋金元时代济南城的发展令人瞩目,明代洪武九年山东承宣布政使司迁至济南,可视为统治者在行政上对济南中心城市地位予以最终确认的标志。材料二材料三——上述材料均摘编自李嘎《山东半岛城市地理研究》等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古代山东半岛中心城市的转移进行合理解释。〖答案〗(1)第一次转移地点:由临淄到青州。原因:西晋末年,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临淄地平难守,青州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位于交通要冲,地理位置优越。影响:青州属于山东地区的“地理中心”,便于经济交流开发,有利于中心城市的政治安全和军事防御。(2)第二次转移。地点:由青州到济南。原因:元代京杭大运河重新开通,济南位于大运河的咽喉之地,水陆交通便利,更加靠近全国政治中心和经济重心;坊市界限打破,市镇经济发展》济南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影响:行政中心的迁移适应了山东经济重心逐渐西移的趋势,便于行政治理和中央有效管理地方,有利于区域间统一协调发展。〖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山东)。设问要求解释古代山东半岛中心城市的转移,据材料“西汉至西晋时期,山东半岛的中心城市始终位于临淄”、“东晋末年新筑东阳城,后又有南阳城。广固城和东、南两阳城均是现代青州城的前身,青州在南北朝隋唐时代始终作为山东半岛的中心城市”可知,第一次转移由临淄到青州,在阐释中可结合西晋末年的政治情况分析古代山东半岛中心城市由临淄到青州的背景和影响。据材料“明代洪武九年山东承宣布政使司迁至济南,可视为统治者在行政上对济南中心城市地位予以最终确认的标志”可知,第二次转移由青州到济南,在阐释中可结合京杭大运河与交通方面的基本史实分析古代山东半岛中心城市由青州到济南的背景和影响。17.下面为学术论文《论清末新政中的制度变革》的部分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绪论一、概念界定1.清末新政:……2.制度变革:在一定的时代条件下,制度的改进和创新。制度创新是技术创新和思维创新的重要前提,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在一定竟又上说,一部文明史就是一部社会制度的变迁史。二、国内外研究现状20世纪80年代前,国内研究清末新政的学术成果较少,制度变革的专门研究更少。李剑农的《中国近百年政治史》等对清末新政进行了探讨,但大都持否定态度。90年代以来,国内关于清末新政的研究逐渐形成热潮。大量文献资料出版,如《清末官报汇编》等,收录了不少与晚清制度变革有关的档案资料;相关研究逐渐由宏观转入专题,如罗志田的《清季科举制改革的社会影响》等。国外研究始于上世纪50年代,如巴斯蒂的《20世纪初的中国教育改革》等。正文第一章清末新政中的法律制度改革第二章清末新政中的工商制度改革第三章清末新政中的教育制度改革参考文献①《钦定大清商律》,1904年1月②《大清现行刑律》,1910年③《大清民律草案》,1911年8月④《商会简明章程》,1902年7月⑤《公司注册试办章程》,1904年⑥《清政府议设商部谕》,1904年8月⑦《钦定京师大学堂师范馆章程》,1902年⑧《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上谕》,1905年⑨《女子小学堂章程》,1907年(1)阅读“概念界定”,补充“1.清末新政:……”中省略的内容。(2)说明这篇论文的作者整理“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必要性。(3)依据“参考文献”,结合所学知识,从“正文”三章中任选一章,进行子目录设计。〖答案〗(1)清末新政:1901-1911年,清政府面对内忧外患形势,力图通过改革官制、发展工商业和教育、编练新军等举措实现救亡图存的目的;新政未能挽救清王朝的统治,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2)了解不同时期的国内外研究成果;有助于发现前沿性问题;能够拓展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3)示例1:第一章清末新政中的法律制度改革第一节中国古代法律制度溯源第二节晚清法律制度的变革一、订立商律二、刑法的变革三、民法编订第三节晚清法制的近代化示例2:第二章清末新政中的工商制度改革第一节晚清社会经济巨变第二节晚清工商制度变革一、设立商部二、工商业法规的制定三、工商社团组织的建立第三节工商制度的近代化示例3:第三章清末新政中的教育制度改革第一节西学对传统教育的冲击第二节晚清教育制度变革一、科举制度的废除二、新式教育制度的开创第三节教育制度的近代化〖解析〗【小问1详析】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末新政(中国)。设问要求补充清末新政的概念界定,可以从清末行政的背景、内容和影响三个方面界定清末新政,可以表述为:1901-1911年,清政府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力图通过改革官制、发展工商业和教育、编练新军等举措实现救亡图存的目的;新政未能挽救清王朝的统治,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小问2详析】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末新政、现代研究(中国)。材料中该;论文作者整理了对于清末新政研究的研究现状,其中包括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研究,也包括90年代以来的研究,有国内的研究,也有国外的研究,通过研究现状可以了解不同时期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同时如果能够充分了解“前人已经研究过的问题”及“前人研究过程中的不足”,有助于发现前沿性问题,也能够拓展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小问3详析】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历史研究(中国)。如果选择正文第一章“清末新政中的法律制度改革”,结合参考文献中一系列清末新政时期通过的法律,从清末新政时期法律的渊源、清末新政中法律制度的内容和清末新政法律制定的影响角度进行章节设计。如果选择正文第二章“清末新政中的工商制度改革”,结合参考文献中有关工商业制度的法律,从工商业法律制度的背景、工商业法律的内容和工商业法律制定的影响角度进行章节设计。如果选择正文第三章“清末新政中的教育制度改革”,结合参考文献中有关教育制度的法律,从改革教育制度的背景、革教育制度的内容和革教育制度的影响角度进行章节设计。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979年6月25日,《人民日报》刊登四川宁江机床厂的一条广告(图5),“本厂各种精密、高效单轴自动车床专供钟表、仪器仪表、无线电元件、照相机、打火机、玩具等各种行业加工轴类零件时使用……承接国内外用户直接订货"。据当时厂长刘伦宝回忆:为了进一步扩大产品销路和更好地为国内用户服务,厂里作出打广告的决策。当时就在厂党委会议室里,我们党委班子讨论会持续了好几个晚上。从酝酿、讨论到诞生这个广告,我们前后总共花去了近3个月时间,对我而言也做好了最坏打算。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