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山西省部分学校高三4月模拟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3届山西省部分学校高三4月模拟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3届山西省部分学校高三4月模拟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3届山西省部分学校高三4月模拟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3届山西省部分学校高三4月模拟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三历史名校试卷PAGEPAGE1高三历史名校试卷山西省部分学校2023届高三4月模拟文综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如表为西周初年齐鲁两国的受封情况。据此可知,分封制()齐国姜尚受封,在营丘(今山东淄博)建立齐国,对于违抗王室的伯侯之国,齐国有讨伐的特权,推行“因其俗,简其礼”的文化政策鲁国周公自己受封,命长子伯禽前往,在曲阜建立鲁国,附近的若干小国,都是它的附庸。受封时,分有“祝、宗、卜、史,备物典策,官司彝器”A.以同姓宗族为受封主体 B.传承周朝完备礼仪典制C.维护了周朝的统治秩序 D.内政为周天子直接控制〖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齐国“对于违抗王室的伯侯之国,齐国有讨伐的特权”,鲁国“附近的若干小国,都是它的附庸”,可知分封制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维护了周朝的统治秩序,C项正确;齐国的受封对象是功臣,鲁国的受封对象是同姓宗族,仅凭此不能得出以同姓宗族为受封主体,排除A项;根据材料,鲁国在受封时继承了周朝礼仪典制,但看不出“完备”和后来的“传承”情况,排除B项;周天子通过诸侯国管理地方,排除D项。故选C项。2.东汉建立后,仍以三公为丞相,但掌管内廷文书的尚书机构扩大,正式称尚书台。时人仲长统说,丞相职权"曩者任之重而责之轻,今者任之轻而责之重"。这反映出当时()A.丞相职权范围的扩大 B.君权对相权的抑制C.中枢决策程序的变化 D.注重提高行政效率〖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东汉时虽然仍以三公为丞相,但是权力大减,尚书机构地位不断上升,这实际是君权对相权的抑制,B项正确;材料内容不涉及丞相职权的扩大,且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材料内容不涉及中枢决策程序,排除C项;相权被削弱,与提高行政效率无必然联系,排除D项。故选B项。3.据《新唐书》记载:“唐兴,高祖改郡为州,太守为刺史,又置都督府以治之。”都督对府内所属各州刺史有考核、监察之权。在各州刺史处理具体政务的基础上,由都督决策定夺后汇总上报中央。据此可知,唐初设立都督府的主要目的是()A.提高地方治理的有效性 B.扩大地方政府的自主权C.缓和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D.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监督〖答案〗A〖解析〗材料表明,唐代在地方设都督府,都督对辖区内的各地官员有考核、监察权,还拥有地方事务是否上报中央政府的决定权,说明唐初设立都督府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地方治理的有效性,A项正确;扩大地方政府的自主权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B项;缓和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在材料中无法找依据,排除C项;都督有监察权,还有行政权,D项只是材料的一部分,排除D项。故选A项。4.明代小说家热衷于塑造心地仁慈、品行端正、求财有道的商人形象。在他们的笔下,只有这样的商贾才能发家致富,甚至可以得到上天的垂青;反之,则在商场上一败涂地,即使发了财也无福消受。据此可知,明代小说()A.体现了重利轻义思想 B.加强了对百姓的思想控制C.表现出极强的虚构性 D.深受市民价值观念的影响〖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明代小说家热衷于塑造心地仁慈、品行端正、求财有道的商人形象。……反之,则在商场上一败涂地,即使发了财也无福消受。”可知,明代小说家热衷于塑造注重道德品行的商人形象,反映出明代小说深受市民价值观念的影响,D项正确;儒家思想提倡“重义轻利”,受其影响,明代小说大多批判“重利轻义”,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社会教化,并非强化对民众的思想控制,排除B项;“明代小说表现出极强的虚构性”与题干主旨不符,材料并不是强调小说的创作方式,排除C项。故选D项。5.如图是刊登在1908年《神舟日报》上的漫画。漫画左边屋顶上的字依次为“出版者之宅”“集会者之宅”“言论者之宅”,门头上写有“自由社”。该漫画表明()A.晚清政府在钳制民间舆论 B.基层组织维护社会治安C.禁绝封控以缓解社会矛盾 D.各方协作改善国家治理〖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908年属于晚清时期,从漫画中象征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出版自由的自由社被封可知,在社会立宪浪潮越来越高的情况下,清政府担心民间舆论会威胁自身的专制统治,钳制民间舆论,A项正确;漫画中封控人员皆身着统一的“制式服装”,且自由社内有“言论者之宅”“集会者之宅”“出版者之宅”,由此可见,它并非基层组织在维护社会治安,排除B项;晚清政府封禁民间社团、钳制民间舆论激化了社会矛盾,排除C项;材料无法看出"各方协作”,排除D项。故选A项。6.2023年3月5日,不少外媒记者把中国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和美国的国情咨询相提并论。美国国情咨文演讲6次提及中国,不断强调中美对抗;而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不仅没提到美国,还强调我国将坚定扩大对外开放,深化互利共赢的国际经贸合作。这种反差反映了()A.美国干涉他国内政 B.逆经济全球化阻碍了世界发展C.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D.人类命运共同体之路任重道远〖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美国释放的是对抗世界的信号,中国释放的是拥抱世界的信号。美国这个超级大国对中国这个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国家的不断挑衅,不利于世界政治、经济的稳定,故而人类命运共同体之路任重道远,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中美外交态度的不同,并没有涉及到美国干涉他国内政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中美国对中国的态度,虽符合逆经济全球化的特点,但并没有涉及到对世界造成的影响,也不能全面概括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对比的是中美对外政策的不同,与中国的国际地位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7.如图为古埃及象形文字、腓尼基字母、早期希腊字母、希腊字母、拉丁字母的对比。这体现了()A.埃及的象形文字领先世界 B.希腊字母是希腊化时期产物C.世界文化存在影响与借鉴 D.文明交融是文化发展的源头〖答案〗C〖解析〗材料展现了古埃及象形文字到拉丁字母的演变过程,可以看出表格中的字母形态存在相似之处,体现了世界文化存在影响与借鉴,C项正确;材料是对字母文字发展的客观展现,并无优劣对比的信息,无法得出埃及象形文字领先世界的结论,排除A项;希腊字母形成要早于亚历山大东征,B项违背时间逻辑关系,B项排除;材料核心是字母文字的发展演变,并非讨论文化发展源头,排除D项。故选C项。8.《法国史》第7卷开头明言:“16世纪是从哥伦布到哥白尼,从哥白尼到伽利略,从地球的发现到天上的发现。推动‘人’发现了他自己,探测了他自己的深奥复杂的人性。”这反映了()A.自然科学具有人文价值 B.封建等级秩序受到冲击C.启蒙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D.欧洲社会生活发生巨变〖答案〗A〖解析〗结合材料中“16世纪”“哥伦布到哥白尼”“从哥白尼到伽利略”“从地球的发现到天上的发现”“‘人’发现了他自己,探测了他自己的深奥复杂的人性”等信息可知,近代自然科学的进步对欧洲社会思想解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说明了自然科学具有一定的人文价值,A项正确;材料强调近代科学对思想解放的影响,与封建等级秩序受到冲击无直接联系,排除B项;17世纪英国才出现早期启蒙思想,材料所述时间为16世纪,排除C项;欧洲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是在工业革命之后,排除D项。故选A项。9.宗教改革时期,原属于教会所管辖的事务,如教育、福利等被移交给相应的国家部门来管理,国家承担起向邦国内所有学校提供物质支持和管理的责任,成为高等教育的监护者。据此可知,宗教改革()A.增加了政府财政负担 B.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C.提升了高等教育质量 D.培养了大批的管理人才〖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国家承担起向邦国内所有学校提供物质支持和管理的责任,成为高等教育的监护者"可知宗教改革后国家的职能扩大,这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B项正确;题干强调国家职能范围的扩大,并没有政府收入与支出的具体情况,无法得出财政负担增加的结论,排除A项;国家成为高等教育的监护者,不代表高等教育质量必定提升,排除C项;根据材料可知宗教改革中国家成为高等教育监护者,但对于教育内容是否有利于管理人才的培养不得而知,排除D项。故选B项。10.欧洲对非洲的殖民侵略始于16世纪。到18世纪末为止,欧洲人直接侵占的地区仅占非洲总面积的3%,到1790年,整个非洲大陆的欧洲居民不超过25000人。但从1881年开始,欧洲瓜分非洲的速度迅速提升,到1914年只剩下两个非洲国家保持独立。这()A.加剧了欧美列强殖民地争夺 B.导致了欧洲工业劳动力大量缺失C.激发了非洲的民族反抗运动 D.促进了非洲奴隶制种植园的发展〖答案〗C〖解析〗材料表明19世纪后期开始欧洲列强加快了侵略和瓜分非洲的步伐,根据所学知识,这激发了非洲的民族反抗运动,埃及的抗英斗争、苏丹马赫迪起义和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是突出的事件,C项正确;这一时期在非洲的殖民地争夺主要在欧洲国家之间展开,美国参与较少,排除A项;当时欧洲人口增长较快,移民非洲的欧洲人数量不多,并未出现工业劳动力大量缺失的情况,排除B项;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欧洲列强对殖民地的侵略方式逐渐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且当时奴隶制种植园主要是在美洲,排除D项。故选C项。11.有学者指出,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小农经济的共耕制和集体化,实现了农业经济的社会主义转化;取消私人贸易,实现了商业的社会主义化;将工业集中和国有化,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构建”。这说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A.塑造了苏维埃政权的权威 B.提高了工农业生产的效益C.始终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 D.践行了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答案〗D〖解析〗材料表明,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农业、商业、工业方面都保持了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践行了社会主义基本原则,D项正确;A、B两项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B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后来造成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12.如表是二战前和20世纪80年代西方国家国有经济变化情况。据此可知,二战后西方国家()时间二战前20世纪80年代占国内GDP比重(%)不超过5%平均在20%以上涉及领域少数公用部门或基础设施部门基础工业、高科技产业以及许多加工制造业乃至农业等部门所起作用临时性或应急性的手段政府引导和调节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力量A.提高了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 B.加强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力度C.实现了社会财富均衡化分配 D.深化了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二战后至20世纪80年代,西方国家的国有经济占国内GDP的比重大幅度上升,涉及众多生产部门,政府成为引导和调节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力量,体现出二战后西方国家加强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力度,B项正确;西方国家的经济基础是私有制,其国有经济不等于公有制经济,也不会通过国有经济实现社会财富的均衡化分配,排除A、C项;材料没有涉及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古代的乡里组织,是王朝国家权力向基层社会的延伸,以达到直接或间接控制基层社会的目的,是“下县的皇权”。广泛存在于基层社会的宗族组织(族权)与地方势力(绅权),以及各类民间会社组织,填补了传统国家因受政治资源限制而留下的权力空白,在构建地方秩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乡村社会权力网络实际运作中,政权、族权、绅权相互联结、互相交融、彼此配合,使得中国古代社会具有不断自我修复、自我完善的机制,国家治理体系更加稳固而难以瓦解。——摘编自杨国安《古代基层社会如何治理》材料二民国时期县下设区进行管理,区逐渐成为县下常设的政区,区下设置的类型不一的组织则类似于以前的保甲管理制度。乡族与近代社团等社会力量并存,华南地区的农民协会、上海的工会以及各地的商会(团)、城镇的自治会(社),使多数人参与协调和解决纠纷、矛盾和冲突,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民国时期各种类型的法律更加细化,基层社会治理方面也开始出现配套的法律。——摘编自温建钦《近代基层社会治理出现转型》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在基层治理上继承了传统中国自上而下的行政和自下而上的自治相结合的“双轨政治”,并创造出群众路线,形成全新的现代治理经验。群众路线既是全新的治理理念与方法,又是对治理传统的继承,既是群众工作方法,又要在行政体系内实践,是基层治理全过程民主的具体体现。通过发动群众,新中国实现了比传统社会更高的动员组织程度,依靠农村自身资源完成了现代农村建设,如沿用至今的完善的水利体系,简易公路交通系统等,并推进一系列乡村公益事业,如扫盲运动、学校教育、卫生运动等。——摘编自吕德文《中西基层治理有何差异?》(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基层社会治理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中国古代相比,民国时期基层治理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原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基层治理的历史经验。〖答案〗(1)特点:由乡里组织行使国家权力;政府与民间力量相结合;基层多种力量共同参与、相互配合;具有浓厚的宗族色彩;基层治理具有自我修复功能,长期延续。(任答四点即可)(2)不同:区成为县下常设政区;体现近代化趋势;具有民主法制色彩。(任答两点即可)原因:民族经济的发展;救亡图存运动的促进;民众觉悟的提高;西方思想的影响。(任答三点即可)(3)历史经验:继承优秀治理传统与创新发展相结合;坚持群众路线,建立高效动员机制;实行全过程民主;基层治理与现代农村建设有机结合。(答出四点)〖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中国古代乡里组织,是王朝国家权力向基层社会的延伸”,可以归纳为由乡里组织行使国家权力;根据材料“填补了传统国家因受政治资源限制而留下的权力空白”,可以归纳为政府与民间力量相结合;根据材料“广泛存在于基层社会的宗族组织(族权)与地方势力(绅权),以及各类民间会社组织,”,可以归纳为基层多种力量共同参与、相互配合;具有浓厚的宗族色彩;根据材料“使得中国古代社会具有不断自我修复、自我完善的机制”,可以归纳为基层治理具有自我修复功能,长期延续。(2)不同:根据材料“区逐渐成为县下常设的政区,区下设置的类型不一的组织则类似于以前的保甲管理制度。”,可以归纳为区成为县下常设政区;根据材料“乡族与近代社团等社会力量并存,”,可以归纳为体现近代化趋势;根据材料“民国时期各种类型的法律更加细化,基层社会治理方面也开始出现配套的法律。”,可以归纳为具有民主法制色彩。原因:可从当时的时代背景、经济发展状态、社会实践活动的影响、思想的改变等角度分析,具体可以阐述为民族经济的发展;救亡图存运动的促进;民众觉悟的提高;西方思想的影响。(3)历史经验:根据材料“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在基层治理上继承了传统中国自上而下的行政和自下而上的自治相结合的“双轨政治”,”,可以归纳为继承优秀治理传统与创新发展相结合;根据材料“并创造出群众路线,形成全新的现代治理经验。”,可以归纳为坚持群众路线,建立高效动员机制;根据材料“是基层治理全过程民主的具体体现。”,可以归纳为实行全过程民主;根据材料“新中国实现了比传统社会更高的动员组织程度,依靠农村自身资源完成了现代农村建设,”,可以归纳为基层治理与现代农村建设有机结合。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下图反映了从1800年到2015年间的世界城镇化发展趋势。——摘编自联合国《世界城镇化展望(2018年版)》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拟定一个论题,结合相关史实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答案〗示例论题:19世纪以来,世界城镇化发展水平整体上在不断提高。阐述:近代以来,从传统的乡村社会到现代的城市社会,城镇化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伴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越来越多的人逐渐从乡村走向城镇,在乡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过程中,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以英国为例,到1851年,英国成为当时世界上第一个城镇人口比例超过总人口50%的国家,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在不同程度的加快城镇化进程。但在城镇化过程中,也产生了诸如环境污染、交通堵塞、贫富矛盾、犯罪失业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各国政府在解决这些问题中不断提高城镇化的质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伴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世界范围内的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到2019年《世界城镇化水平已经超过百分之五十。时至今日,城镇化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或民族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内容包含城镇化的概念、原因、表现等方面并结合材料分析,根据作答酌情给分)总之,随着现代文明的进步,城镇化发展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解析〗示例论题:根据“1800年到2015年间的世界城镇化发展趋势”中的数据及趋势可以看出,19世纪以来,世界城镇化发展水平整体上在不断提高。阐述:根据所学,从近代以来社会发展的进程、工业革命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角度概括其发展历程。如以英国为例,结合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二战的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等方面概括。最后再总结得出,随着现代文明的进步,城镇化发展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夏商时期的学校已经有了体育教育内容,其中习射是重要的教育内容。西周时期的学校形成了以礼为中心,以射、御为主要内容的文武兼备的六艺教学体系。秦汉时期基本形成中华体育文化特征。晋唐时期,体育精神和体育中“武”的地位得到提升。宋元明清时期,体育重心逐渐向民间转移,例如武术在宋代逐步从军事体育分化出健身、娱乐性质的武术运动,并在明清时期进一步成熟。材料二晚清,西方近代体育传入中国。辛亥革命至新文化运动以后,中国近代体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体育开始由学校向社会渗透,现代体育文化获得了越来越多的社会认同。新中国成立后,批判改造旧体育,建立新体育,成为当时体育界的主要任务。1952年,毛泽东“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题词,明确地界定了新中国体育的性质、目的和任务。20世纪80年代,中国体育全面走向世界,中国体育在适合中国国情的体育发展道路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与实践。——摘编自崔乐泉《中国体育简明通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体育发展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现代中国体育发展的意义。〖答案〗(1)特点:历史悠久;由贵族向平民转移;由学校向民间发展;与武术相结合,具有多元化特征;阶段性特征明显。(答出四点)(2)意义:促进了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丰富了人民生活;增强了人民体质;有助于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有利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任答四点即可)〖解析〗小问1详析】特点:据材料“夏商时期学校已经有了体育教育内容”可知历史悠久;据所学知识可知,据材料“宋元明清时期,体育重心逐渐向民间转移”可知推动了由贵族向平民转移,由学校向民间发展;据材料“秦汉时期基本形成中华体育文化特征”可知与武术相结合,具有多元化特征;据材料中西周时期、秦汉时期、晋唐时期、宋元明清时期在体育发展上有各自的特点可知,阶段性特征明显。【小问2详析】意义:据材料“中国近代体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可知促进了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据材料“体育开始由学校向社会渗透,现代体育文化获得了越来越多的社会认同”可知丰富了人民生活;据材料“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可知增强了人民体质;据材料“中国体育全面走向世界,中国体育在适合中国国情的体育发展道路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与实践”及所学知识可知有助于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有利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山西省部分学校2023届高三4月模拟文综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如表为西周初年齐鲁两国的受封情况。据此可知,分封制()齐国姜尚受封,在营丘(今山东淄博)建立齐国,对于违抗王室的伯侯之国,齐国有讨伐的特权,推行“因其俗,简其礼”的文化政策鲁国周公自己受封,命长子伯禽前往,在曲阜建立鲁国,附近的若干小国,都是它的附庸。受封时,分有“祝、宗、卜、史,备物典策,官司彝器”A.以同姓宗族为受封主体 B.传承周朝完备礼仪典制C.维护了周朝的统治秩序 D.内政为周天子直接控制〖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齐国“对于违抗王室的伯侯之国,齐国有讨伐的特权”,鲁国“附近的若干小国,都是它的附庸”,可知分封制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维护了周朝的统治秩序,C项正确;齐国的受封对象是功臣,鲁国的受封对象是同姓宗族,仅凭此不能得出以同姓宗族为受封主体,排除A项;根据材料,鲁国在受封时继承了周朝礼仪典制,但看不出“完备”和后来的“传承”情况,排除B项;周天子通过诸侯国管理地方,排除D项。故选C项。2.东汉建立后,仍以三公为丞相,但掌管内廷文书的尚书机构扩大,正式称尚书台。时人仲长统说,丞相职权"曩者任之重而责之轻,今者任之轻而责之重"。这反映出当时()A.丞相职权范围的扩大 B.君权对相权的抑制C.中枢决策程序的变化 D.注重提高行政效率〖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东汉时虽然仍以三公为丞相,但是权力大减,尚书机构地位不断上升,这实际是君权对相权的抑制,B项正确;材料内容不涉及丞相职权的扩大,且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材料内容不涉及中枢决策程序,排除C项;相权被削弱,与提高行政效率无必然联系,排除D项。故选B项。3.据《新唐书》记载:“唐兴,高祖改郡为州,太守为刺史,又置都督府以治之。”都督对府内所属各州刺史有考核、监察之权。在各州刺史处理具体政务的基础上,由都督决策定夺后汇总上报中央。据此可知,唐初设立都督府的主要目的是()A.提高地方治理的有效性 B.扩大地方政府的自主权C.缓和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D.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监督〖答案〗A〖解析〗材料表明,唐代在地方设都督府,都督对辖区内的各地官员有考核、监察权,还拥有地方事务是否上报中央政府的决定权,说明唐初设立都督府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地方治理的有效性,A项正确;扩大地方政府的自主权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B项;缓和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在材料中无法找依据,排除C项;都督有监察权,还有行政权,D项只是材料的一部分,排除D项。故选A项。4.明代小说家热衷于塑造心地仁慈、品行端正、求财有道的商人形象。在他们的笔下,只有这样的商贾才能发家致富,甚至可以得到上天的垂青;反之,则在商场上一败涂地,即使发了财也无福消受。据此可知,明代小说()A.体现了重利轻义思想 B.加强了对百姓的思想控制C.表现出极强的虚构性 D.深受市民价值观念的影响〖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明代小说家热衷于塑造心地仁慈、品行端正、求财有道的商人形象。……反之,则在商场上一败涂地,即使发了财也无福消受。”可知,明代小说家热衷于塑造注重道德品行的商人形象,反映出明代小说深受市民价值观念的影响,D项正确;儒家思想提倡“重义轻利”,受其影响,明代小说大多批判“重利轻义”,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社会教化,并非强化对民众的思想控制,排除B项;“明代小说表现出极强的虚构性”与题干主旨不符,材料并不是强调小说的创作方式,排除C项。故选D项。5.如图是刊登在1908年《神舟日报》上的漫画。漫画左边屋顶上的字依次为“出版者之宅”“集会者之宅”“言论者之宅”,门头上写有“自由社”。该漫画表明()A.晚清政府在钳制民间舆论 B.基层组织维护社会治安C.禁绝封控以缓解社会矛盾 D.各方协作改善国家治理〖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908年属于晚清时期,从漫画中象征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出版自由的自由社被封可知,在社会立宪浪潮越来越高的情况下,清政府担心民间舆论会威胁自身的专制统治,钳制民间舆论,A项正确;漫画中封控人员皆身着统一的“制式服装”,且自由社内有“言论者之宅”“集会者之宅”“出版者之宅”,由此可见,它并非基层组织在维护社会治安,排除B项;晚清政府封禁民间社团、钳制民间舆论激化了社会矛盾,排除C项;材料无法看出"各方协作”,排除D项。故选A项。6.2023年3月5日,不少外媒记者把中国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和美国的国情咨询相提并论。美国国情咨文演讲6次提及中国,不断强调中美对抗;而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不仅没提到美国,还强调我国将坚定扩大对外开放,深化互利共赢的国际经贸合作。这种反差反映了()A.美国干涉他国内政 B.逆经济全球化阻碍了世界发展C.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D.人类命运共同体之路任重道远〖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美国释放的是对抗世界的信号,中国释放的是拥抱世界的信号。美国这个超级大国对中国这个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国家的不断挑衅,不利于世界政治、经济的稳定,故而人类命运共同体之路任重道远,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中美外交态度的不同,并没有涉及到美国干涉他国内政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中美国对中国的态度,虽符合逆经济全球化的特点,但并没有涉及到对世界造成的影响,也不能全面概括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对比的是中美对外政策的不同,与中国的国际地位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7.如图为古埃及象形文字、腓尼基字母、早期希腊字母、希腊字母、拉丁字母的对比。这体现了()A.埃及的象形文字领先世界 B.希腊字母是希腊化时期产物C.世界文化存在影响与借鉴 D.文明交融是文化发展的源头〖答案〗C〖解析〗材料展现了古埃及象形文字到拉丁字母的演变过程,可以看出表格中的字母形态存在相似之处,体现了世界文化存在影响与借鉴,C项正确;材料是对字母文字发展的客观展现,并无优劣对比的信息,无法得出埃及象形文字领先世界的结论,排除A项;希腊字母形成要早于亚历山大东征,B项违背时间逻辑关系,B项排除;材料核心是字母文字的发展演变,并非讨论文化发展源头,排除D项。故选C项。8.《法国史》第7卷开头明言:“16世纪是从哥伦布到哥白尼,从哥白尼到伽利略,从地球的发现到天上的发现。推动‘人’发现了他自己,探测了他自己的深奥复杂的人性。”这反映了()A.自然科学具有人文价值 B.封建等级秩序受到冲击C.启蒙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D.欧洲社会生活发生巨变〖答案〗A〖解析〗结合材料中“16世纪”“哥伦布到哥白尼”“从哥白尼到伽利略”“从地球的发现到天上的发现”“‘人’发现了他自己,探测了他自己的深奥复杂的人性”等信息可知,近代自然科学的进步对欧洲社会思想解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说明了自然科学具有一定的人文价值,A项正确;材料强调近代科学对思想解放的影响,与封建等级秩序受到冲击无直接联系,排除B项;17世纪英国才出现早期启蒙思想,材料所述时间为16世纪,排除C项;欧洲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是在工业革命之后,排除D项。故选A项。9.宗教改革时期,原属于教会所管辖的事务,如教育、福利等被移交给相应的国家部门来管理,国家承担起向邦国内所有学校提供物质支持和管理的责任,成为高等教育的监护者。据此可知,宗教改革()A.增加了政府财政负担 B.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C.提升了高等教育质量 D.培养了大批的管理人才〖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国家承担起向邦国内所有学校提供物质支持和管理的责任,成为高等教育的监护者"可知宗教改革后国家的职能扩大,这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B项正确;题干强调国家职能范围的扩大,并没有政府收入与支出的具体情况,无法得出财政负担增加的结论,排除A项;国家成为高等教育的监护者,不代表高等教育质量必定提升,排除C项;根据材料可知宗教改革中国家成为高等教育监护者,但对于教育内容是否有利于管理人才的培养不得而知,排除D项。故选B项。10.欧洲对非洲的殖民侵略始于16世纪。到18世纪末为止,欧洲人直接侵占的地区仅占非洲总面积的3%,到1790年,整个非洲大陆的欧洲居民不超过25000人。但从1881年开始,欧洲瓜分非洲的速度迅速提升,到1914年只剩下两个非洲国家保持独立。这()A.加剧了欧美列强殖民地争夺 B.导致了欧洲工业劳动力大量缺失C.激发了非洲的民族反抗运动 D.促进了非洲奴隶制种植园的发展〖答案〗C〖解析〗材料表明19世纪后期开始欧洲列强加快了侵略和瓜分非洲的步伐,根据所学知识,这激发了非洲的民族反抗运动,埃及的抗英斗争、苏丹马赫迪起义和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是突出的事件,C项正确;这一时期在非洲的殖民地争夺主要在欧洲国家之间展开,美国参与较少,排除A项;当时欧洲人口增长较快,移民非洲的欧洲人数量不多,并未出现工业劳动力大量缺失的情况,排除B项;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欧洲列强对殖民地的侵略方式逐渐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且当时奴隶制种植园主要是在美洲,排除D项。故选C项。11.有学者指出,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小农经济的共耕制和集体化,实现了农业经济的社会主义转化;取消私人贸易,实现了商业的社会主义化;将工业集中和国有化,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构建”。这说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A.塑造了苏维埃政权的权威 B.提高了工农业生产的效益C.始终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 D.践行了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答案〗D〖解析〗材料表明,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农业、商业、工业方面都保持了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践行了社会主义基本原则,D项正确;A、B两项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B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后来造成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12.如表是二战前和20世纪80年代西方国家国有经济变化情况。据此可知,二战后西方国家()时间二战前20世纪80年代占国内GDP比重(%)不超过5%平均在20%以上涉及领域少数公用部门或基础设施部门基础工业、高科技产业以及许多加工制造业乃至农业等部门所起作用临时性或应急性的手段政府引导和调节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力量A.提高了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 B.加强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力度C.实现了社会财富均衡化分配 D.深化了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二战后至20世纪80年代,西方国家的国有经济占国内GDP的比重大幅度上升,涉及众多生产部门,政府成为引导和调节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力量,体现出二战后西方国家加强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力度,B项正确;西方国家的经济基础是私有制,其国有经济不等于公有制经济,也不会通过国有经济实现社会财富的均衡化分配,排除A、C项;材料没有涉及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古代的乡里组织,是王朝国家权力向基层社会的延伸,以达到直接或间接控制基层社会的目的,是“下县的皇权”。广泛存在于基层社会的宗族组织(族权)与地方势力(绅权),以及各类民间会社组织,填补了传统国家因受政治资源限制而留下的权力空白,在构建地方秩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乡村社会权力网络实际运作中,政权、族权、绅权相互联结、互相交融、彼此配合,使得中国古代社会具有不断自我修复、自我完善的机制,国家治理体系更加稳固而难以瓦解。——摘编自杨国安《古代基层社会如何治理》材料二民国时期县下设区进行管理,区逐渐成为县下常设的政区,区下设置的类型不一的组织则类似于以前的保甲管理制度。乡族与近代社团等社会力量并存,华南地区的农民协会、上海的工会以及各地的商会(团)、城镇的自治会(社),使多数人参与协调和解决纠纷、矛盾和冲突,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民国时期各种类型的法律更加细化,基层社会治理方面也开始出现配套的法律。——摘编自温建钦《近代基层社会治理出现转型》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在基层治理上继承了传统中国自上而下的行政和自下而上的自治相结合的“双轨政治”,并创造出群众路线,形成全新的现代治理经验。群众路线既是全新的治理理念与方法,又是对治理传统的继承,既是群众工作方法,又要在行政体系内实践,是基层治理全过程民主的具体体现。通过发动群众,新中国实现了比传统社会更高的动员组织程度,依靠农村自身资源完成了现代农村建设,如沿用至今的完善的水利体系,简易公路交通系统等,并推进一系列乡村公益事业,如扫盲运动、学校教育、卫生运动等。——摘编自吕德文《中西基层治理有何差异?》(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基层社会治理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中国古代相比,民国时期基层治理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原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基层治理的历史经验。〖答案〗(1)特点:由乡里组织行使国家权力;政府与民间力量相结合;基层多种力量共同参与、相互配合;具有浓厚的宗族色彩;基层治理具有自我修复功能,长期延续。(任答四点即可)(2)不同:区成为县下常设政区;体现近代化趋势;具有民主法制色彩。(任答两点即可)原因:民族经济的发展;救亡图存运动的促进;民众觉悟的提高;西方思想的影响。(任答三点即可)(3)历史经验:继承优秀治理传统与创新发展相结合;坚持群众路线,建立高效动员机制;实行全过程民主;基层治理与现代农村建设有机结合。(答出四点)〖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中国古代乡里组织,是王朝国家权力向基层社会的延伸”,可以归纳为由乡里组织行使国家权力;根据材料“填补了传统国家因受政治资源限制而留下的权力空白”,可以归纳为政府与民间力量相结合;根据材料“广泛存在于基层社会的宗族组织(族权)与地方势力(绅权),以及各类民间会社组织,”,可以归纳为基层多种力量共同参与、相互配合;具有浓厚的宗族色彩;根据材料“使得中国古代社会具有不断自我修复、自我完善的机制”,可以归纳为基层治理具有自我修复功能,长期延续。(2)不同:根据材料“区逐渐成为县下常设的政区,区下设置的类型不一的组织则类似于以前的保甲管理制度。”,可以归纳为区成为县下常设政区;根据材料“乡族与近代社团等社会力量并存,”,可以归纳为体现近代化趋势;根据材料“民国时期各种类型的法律更加细化,基层社会治理方面也开始出现配套的法律。”,可以归纳为具有民主法制色彩。原因:可从当时的时代背景、经济发展状态、社会实践活动的影响、思想的改变等角度分析,具体可以阐述为民族经济的发展;救亡图存运动的促进;民众觉悟的提高;西方思想的影响。(3)历史经验:根据材料“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在基层治理上继承了传统中国自上而下的行政和自下而上的自治相结合的“双轨政治”,”,可以归纳为继承优秀治理传统与创新发展相结合;根据材料“并创造出群众路线,形成全新的现代治理经验。”,可以归纳为坚持群众路线,建立高效动员机制;根据材料“是基层治理全过程民主的具体体现。”,可以归纳为实行全过程民主;根据材料“新中国实现了比传统社会更高的动员组织程度,依靠农村自身资源完成了现代农村建设,”,可以归纳为基层治理与现代农村建设有机结合。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下图反映了从1800年到2015年间的世界城镇化发展趋势。——摘编自联合国《世界城镇化展望(2018年版)》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拟定一个论题,结合相关史实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答案〗示例论题:19世纪以来,世界城镇化发展水平整体上在不断提高。阐述:近代以来,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