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计算机网络与Internet基础_第1页
第1章 计算机网络与Internet基础_第2页
第1章 计算机网络与Internet基础_第3页
第1章 计算机网络与Internet基础_第4页
第1章 计算机网络与Internet基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章计算机网络与Internet

基础

本章学习目标

1.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网络的产生与发展、定义、

组成、分类及计算机网络的主要功能和应用;

2.了解数据通信的基本知识、常用传输介质、数

据传输技术和数据交换技术;

3.了解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熟悉OSI参考模型;

4.熟悉Internet概念与组成,了解WWW服务的

原理;

5.掌握TCP/IP协议模型,掌握IP地址的使用;

6.了解Internet的接入方式。

主要内容

1.1计学

1.2数据通信基础知识

1.3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1.4Internet

1.5TCP/IP协议族

1.6[ntemet的接入方式

1.1计算机网络概述

LL1计算机网络的产生与发展

计算机网络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相结

合的产物,它的发展经历了从简单到复

杂,从单机到多机的演变过程。其发展

过程大致可分为5个阶段:具有通信功能

的单机系统、具有通信功能的多机系统、

计算机-计算机网络阶段、开放式标准化

计算机网络阶段、高速智能的计算机网

络阶段。

具有通信功能的单机系统

该系统又称为终端-计算机网络,是早期计算机网

络的主要形式。它是由一台中央主计算机连接

大量的地理上处于分散位置的终端,如图L1所

示。终端一般只有输入输出功能,不具备独立

的数据处理能力。这类简单的“终端一通信线

路一计算机”远程联机系统是计算机网络的雏

形,其结构特点是单主机多终端,所以从严格

意义上讲,并不属于计算机网络范畴。

终端

主计算机

终端

具有通信功能的多机系统

在简单的“终端-通信线路-计算机”这样的单机

系统中,主计算机负担较重,既要进行数据处

理,又要承担通信功能。为了减轻主计算机负

担,20世纪60年代出现了在主计算机和通信线

路之间设置通信控制处理机(或称为前端处理

机,简称前端机)的方案,前端机专门负责通

信控制的功能。止匕外,在终端聚集处设置多路

器(或称集中器),组成终端群-低速通信线路

-集中器-高速通信线路-前端机-主计算机结构,

如图1.2所示。

o

中终端

以共享资源为主要目的计算机网络阶段

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是20

世纪60年代中期发展

起来的,它是由若干

台计算机相互连接起

来的系统,即利用通

信线路将多台计算机

连接起来,实现了计

算机与计算机之画的

逋信,如囱1.3所不。

开放式标准化计算机网络阶段

为了使丕同网络巨品、不同体系结构的计算机都

能互连,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StandardOrganization)亍1984年正式颁布了一

个能使各种计算机在世界范国内互连成网的国

际标准ISO7498,即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

(OSI/RM)oOSI/RM的提出,开创了计算机

网络的新时代,也使计算机网络进入了标准化

网络阶段。只有标准的才是开放的,OSI参考

模型的提出引导着计算机网络走向开放的、标

准化的道路,同时也标志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

步入了成熟的阶段。

高速、智能的计算机网络阶段

近年来,随着通信技术,尤其是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

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光纤作为一种高速率、高带宽、高可靠

性的传输介质,在各国的信息基础建设中使用越来越广泛,这为

建立高速的网络铺垫了基础。千兆位乃至万兆位传输速率的以太

网已经械越来越多地用于局域网和城域网中,而基于光纤的广域

网链路商主干带宽也已达到10Gb/s数量级。网络带宽的不断提高,

更加刺激了网络应用的多样化和复杂化,多媒体应用在计算机网

络中所占的份额越来越高。同时,用户不仅对网络的传输带宽提

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对网络的可靠性、安全性和可用性等也提出

了新的要求。为了向用户提供更高的网络服务质量,网络管理也

逐渐进入了智能化阶段,包括网络的配置管理、故障管理、计费

管理、性能管理和安全管理等在内的网络管理任务都可以通过智

能化程度很高的网络管理软件来实现。计算机网络已经进入了高

速、智能化的发展阶段。

1.1.2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组成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

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结合的产物,是随

社会对信息共享和信息传递的要求而发展起来的。所

谓计算机网络就是利用通信线路和通信设备将不同地

理位置的、具有独立功能的多台计算机系统互联起来,

配以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以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传

递和分布式处理的系统。

首先,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的一个群体,是由多台计算

机组成的;其次,它们之间是互连的,即它们之间能

彼此交换信息。其基本思想是:通过网络环境实现计

算机相互之间的通信和资源共享(包括硬件资源、软

件资源和数据信息资源)。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

从资源构成的角度讲,计算

机网络是由硬件和软件组成

的。硬件包括一系列终端

(包括计算机)、具有信息

处理与交换功能的结点及结

点间的传输线路;软件则由

各种系统程序和应用程序以

及大量的数据资源组成。

从计算机网络提供的功能上

看,可以将计算机网络从逻

辑上划分为两个子网:通信

子网和资源子网,如图1.4所

Zj^o

1.1.3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计算机网络可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从不同

的出发点考虑,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常见的

分类标准有:覆盖范围、拓扑结构、数据传

输方式、通信介质、网络的所有权、网络中

组件的关系等。

根据网络的覆盖范围划分

根据计算机网络所覆盖的地理范围,计算机网络可以被分为局域网、

广域网、城域网和因特网。计算机网络由于所覆盖的地理范围不

同,所采用的传输技术也不同。

(1)局域网(LocalAreaNetwork,LAN)

局域网是指范围在几百米到十几公里内办公楼群或校园内的计算机

相互连接所构成的计算机网络。计算机局域网被广泛应用于连接

校园、工厂以及机关的个人计算机或工作站,以利于个人计算机

或工作站之间共享资源(如打印机)和数据通稽。

局域网的特点是:覆盖范围小、传输速率高、低延迟和低误码率。

从所有权上看,局域网一般是属于某个企事业单位的专用网络。

(2)广域网(WideAreaNetwork,WAN)

广域网指的是实现计算机远距离连接的计算机网络,它可以把众多

的城域网、局域网连接起来,也可以把全球的区域网、局域网连

接起来。广域网涉及的范围较大,一般从几百千米到几万千米,

用于通信的传输装置和介质一般由电信部门提供,能实现大范围

内的资源共享。

(3)城域网(MetropolitanAreaNetwork,MAN)

城域网的覆盖范围一般是一个城市或地区,介于局域网和广域网之

间,距离从几十千米到上百千米。一个城域网可包含若干个彼此

互连的局域网,可以采用不司的系统硬件、软件和通信传输介质

构成,从而使不同类型的局域网能有效地共享信息资源。城域网

、更常采用光纤或微波作为网络的土干通道。

(4)因特网(Internet)

因特网也称为国际互联网,它是将成千上万个局域网和广域网互联

形成一个规模空前的超级计算机网络。从地理范围来说,它可以

是全球计算机的互联。这种网络的最大的特点就是不定性,整个

网络的计算机每时每刻随着人们网络的接入在不变的变化。当您

连在互联网上的时候,您的计算机可以算是互联网的一部分;但

一旦当窜断开互联网的连接时,您的计算机就不属于互联网了。

但它的猊点也是非常明显氤,就是信息量大、传播墉范围广。

根据数据传输方式划分

根据数据传输方式的不同,可以将计算机网络划分为广

播式网络和点到点式网络两大类。

(1)广播式网络

广播式网络是用一个共同的传播介质把各个计算机连接

起来的网络。网络上所有的计算机都共享该通信信道,

任何一台计算机发出的信息都可以被其他所有计算机

接收到。

广播式网络一般应用于局域网中。

(2)点到点式网络

点对点式网络中的计算机或设备以点到点的方式进行数

据传输,两个结点间可能有多条单独的链路。

点到点式网络一般应用于广域网中。

根据网络拓扑结构划分

计算机网络的物理连接形式叫做网络的物

理拓扑结构,连接在网络上的计算机、

大容量的外存、高速打印机等设备均可

看作是网络上的结点,把这些结点看成

是点,把网络中的传输介质看成是线,

由这些点和线组成的几何图形就是网络

的拓扑结构。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主

要有总线型、星型、环型、树型、网状

型等。

(1)星型网络

以一台中央处理机(通信设备)为主而构成的网

络,其它入网机器仅与该中央处理机有直接的

物理链路,所包的数据传输必须经过中央处理

机,如图L5所示。

(2)总线型网络

所有入网设备共用一条物理传输线路,所

有的数据发往同一条线路,并能够由连

接在线路上的所有设备感知,入网设备

理过专用的分接头接入线路,如图1.6所

O

g3d

(3)环型网络

环型网络是将网络结点连接成闭合的环

形结构,如图1.7所示。信号顺着一个

方向从一台设备传到另一台设备,每

一台设备都配有一个收发器,信息在

每台设备上的延时时间是固定的。有

些网络系统为了提高通信效率和可靠

性,采用了双环结构,即在原有的单

环上再套一个环,使每个结点都具有

两个接收通道。

(4)树型网络

树型网络其形状像一棵倒置的树,顶端

是树根,树根以下带分支,每个分支还

可再带子分支,如图L8所示。

(5)网状型网络

网状型网络没有规定的连接方式,其中的每个结

点均可能与任何结点相连,如图1.9所示。这

种网络的主要优点是,任何两结点之间都可

能有多条路经,可以绕过故障结点和繁忙结

点,能动态地分配网络流量,有容错能力和

很高的可靠性。缺点是网络机制复杂,构造

1.1.4计算机网络的功能和应用

计算机网络的功能

计算机网络自20世纪60年代末诞生以来,一直以异常迅

猛的速度发展,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政治、经济、

军事、生产及科学技术和日常生活等各个领域。计算

机网络的主要功能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数据通信

(2)资源共享

(3)数据信息的集中和综合处理

(4)实现分布式处理

(5)增加可靠性和可用性

(6)提高系统处理能力

计算机网络的应用

计算机网络在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换方面所具有的功能,是其它系统

所不能替代的。计算机网络所具有的高可靠性、高性能价格比和

易扩充性等优点,使得它在工业、农业、交通运输、邮电通信、

文化教育、商业、国防以及科学研究等各个领域、各个行业获得

了越乘越广泛的应用。计算机网络的应用范围实在太广泛,下面

仅列山一些带有普遍意义和典型愚义的应用领域。

(1)办公自动化

(2)方便的信息检索

(3)现代化的通信方式

(4)远程教育

(5)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

(6)企业信息化

(7)娱乐和消遣

(8)军事指挥自动化

L2数据通信基础知识

1.2.1数据传输方式

数据通信有两种传输方式:串行传输和并

行传输。一般来说,串行传输用于距离

较远的情况,并行传输用于距离较近的

情况。

(1)并行传输

(2)串行传输

并行到串0

行的转捌0发

接0

收0

串行到并0设

设行的转换

0备

B

备-43回团团叵I

串行传输的方向性结构

串行通信中,按信号在信道上的传输方向,

可分为单工、半双工、全双工三种不同

的通信方式。

①单工通信

②半双工通信

③全双工通信

1.2.2传输介质

传输介质是指通信中实际传送信息的载体。计算机网络

中采用的传输介质通常可以分为:有线介质和无线介

质两大类。每一种介质在带宽、吞吐量、传输延迟、

尺寸、可扩展性以及成本和安装维护费用等方面都不

相同,在实际使用中决定使用哪种传输介质时,必须

综合考虑传输介质的多种特性,将联网需求与介质特

性进行匹配。

有线介质又称为约束类传输介质,是以有形线路作为传

输媒体的传输介质,有线介质将信号约束在一个物理

导体之内,被称作有界介质,双绞线、同轴电缆和光

纤是常用的三种有线传输介质。常用的无线传输介质

有无线电波、红外线、激光和微波等。下面分别介绍

几种常用传输介质。

双绞线

双绞线是出现最早的传输介质,它由若干对两两绞在一

起的相互绝缘的铜导线组成,采用两两相绞的绞线技

术,可以抵消相邻导线对之间的电磁干扰和减小近端

串扰。

根据是否具有屏蔽层,双绞线分为屏蔽双绞线和非屏蔽

双绞线,屏蔽双绞线由于具有屏蔽层,所以抗干扰性

较好,但由于价格较贵,在实际组网中用得不是很多。

到目前为止,EIA/TIA已颁布了1类、2类、3类、4类、5

类、超5类、6类、7类共8种双绞线的标准,目前计算

机网络中常用的是3类、5类、超5类、6类非屏蔽双绞

线。

同轴电缆

同轴电缆中央是一根比较硬的铜导线或多股导线,

外面由一层绝缘材料包裹,这一层绝缘材料又

被第二层导体所包住,第二层导体可以是网状

的导体(有时是导电的铝箔),主要用来屏蔽

电磁干扰,最外面由绝缘塑料包住,如图1.19

所示。

广泛使用的同轴电缆有两种。一种是阻抗为50欧

a.口

姆的基带同轴电缆,仅用于传蒯数争信节;力

一种是阻抗为75欧姆的宽带同期电缆,既可以

传输模拟信号,又可以传输数字信号。

目前计算机网络中,已很少采用同轴电缆。

发泡PEPVC护套

光纤

光导纤维(简称光纤)是光缆的纤芯,通常是由

能传导光波的非常透明的石英玻璃拉成纤维细

丝线芯,外加包层和涂覆层构成,如图1.20所

示。光纤通值就是利用光导纤维传递光脉冲来

进行通信,青光脉冲时相当于“1”,没有光脉

冲时相当于“0”。涂覆层保护光纤的机械强度,

并防止外界对纤芯的侵蚀。包层的作用是将光

封闭在光纤芯内,光纤芯和包层的成分都是玻

璃,光纤芯的折射率圆,包层的折射率低,这

样可以把光封闭在光鲜芯内。如图1.21所示。

微波通信

微波通信,是使用频率在300MHz〜300GHz之间的电磁波——微波进行的通

信。微波通信主要有两种方式:地面微波接力通信和卫星通信。微波在

空—中…,当在地面传埴时,由于地球表面是个曲面,因此其传

播距离受到限制且与天线的高度有关,一般只有50km左右。长途通信时

必须建立多人中继站,中继站把前一站发来的信号经过放大后再发往下

一站,类似于“接力”。卫星通信是利用人造地球同步卫星作为太空无

人值守的微波中继站的一种特殊形式的微波接力通信,卫星通信可以克

服地面微波通信的距离限制,其最大特点就是通信距离远,且通信费用

与通信距离无关。同步卫星发射出的电磁波可以辐射到地球三分之一以

上的表面,只要在地球赤道上空的司步轨道上等距离地放置3颗卫星,就

能基本上实现全球通信。

微波通信的主要特点是通信信道的容量很大,有很高的带范,传输的质量和

可靠性较高,通信双方不受环境位置的影响,不需要事先铺设电缆。缺

点是相邻站之间必须直视,不能有障碍物;微波在雨雪天气时会被吸收,

从而造成损耗;同电缆通信才目比,微波通信可被窃听,安全性和保密性

较差。另外,采用卫星通信由传播时延较长。

激光通信

激光通信是指用激光束作为信息载体进行通信,

激光通信与微波通信相比,波长比微波波长明

显短,具有高度的相干性和空间定向性,这决

定了激光通信具有通信容量大、重量轻、功耗

和体积小、保密性高、建造和维护经费低等优

点。激光通信的缺点是两个通信结点之间必须

在视线范围内,不能有障碍物遮挡;一般只适

宜于短距离的通信,其传输效率受天气影响较

大。

红外线通信

红外线通信使用红外线光来传输信号,是一种廉

价、近距离、无线、低功耗、保密性强的通讯

方案,主要应用于近距离的无线数据传输,也

有用于近距离无线网络接入。红外线传输既可

以进行点到点通信,也可以进行广播式通信。

红外线由于波长较短,它要求通信结点之间必

须在直线视距之内,不能穿越墙。红外线传输

技术数据传输速率相对较低,在面向一个方向

通信时,数据传输速率为16MbPs;如果选择

数据向各个方向上传输时,速率将不能超过1

MbPso

1.2.3数据交换技术

在计算机网络中,最简单的数据通信形式是在两

台计算机之间直接使用物理线路进行通信,但

更为常见的是需要若干个中间转发设备才能将

一台计算机的数据传输到另一台计算机,这个

过程称为数据交换。

常用的数据交换技术分为两大类:电路交换和

存储转发交换。存储转发交换按照被转发的信

息单位的不同,又可分为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

分组交换又可分为数据报分组交换和虚电路分

组交换。

电路交换

电路交换类似于电话系统,希望通信的计算机之

间必须事先建立物理连接或逻辑连接,这种连

接由结点之间的各段电路组成,每一段电路都

为该连接提供一条通道,如图1.22所示。电路

交换的工作过程包括建立电路、占用电路并进

行数据传输、拆除电路三个阶段。

说明:一►表示独占链路

报文交换

在计算机网络中,有些站点之间的数据通信具有随机性

和突发性,如果采用电路交换方式来传输这些数据,

其电路的利用率很低,如果采用报文交换方式则不存

在这种问题。

报文交换方式的数据传输单位是报文,报文就是站点一

次性要发送的数据块,其长度不限且可变。当一个站

点要发送报文时,它将一个目的地址附加到报文上,

将这个报文发送给本地网络结点,本地网络结点根据

报文上的目的地址信息和路由信息,把报文发送到下

一个结点,这样逐个结点地转发,一直到目的站点,

如图1.23所示。

分组交换

分组交换是报文交换的一种改进,它将报

文分成若干个较短的格式化的分组,每

个分组的长度有一个上限。有限长度的

分组使得每个结点所需的存储能力降低

了,分组可以存储到内存中,这样提高

了交换速度,缩短了传输延迟。

分组交换有虚电路分组交换和数据报分组

交换两种。

其中:□口■分别表示分组1、分组2和分组3其中:口□■分别表示分组1、分组2和分组3

三种交换技术比较

电路交换:数据开始传输之前必须先建立一条完全的通路,在电路

拆除之该通路由一对站点完全占用;对于猝发式的通信,电

路莉用聿不IWJ。

报文交换:报文从源点传送到目的地采用存储转发的方式,在传输

报文时,只占用一段通道;在交换结点中报文需要缓冲存储,需

要排队,因此报文交换不适合于交互式通信,不能满足实时通信

的要耒°

分组交换:分组交换方式和报文交换方式类似,但报文被分割成分

组传送,并规定了最大的分组长度;在分组交换中,目的地需要

重新组装报文;分组交换技术是在数据网中最广泛使用的一种交

换技术。

三种数据交换方式各有其特点,对于实时性较强的交互式通信,电

路交换最合适,不宜采用报文交换方式;对于网络中较轻的或间

歇式的负载,报文交换方式最合适;对于中等或稍重的负载,分

组交换方式效果最好。

1.3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1.3.1计算机网络的层次结构

通信协议

一般地,为了交换信息,通信双方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

例如,人与人之间使用电话交换信息时,首先需要拨

打对方的号码,接电话的人在听到电话铃声后提起话

筒,当双方相互确认后,再以相互能够理解的语言来

传达信息的内容。如果双方不遵守公共的约定或规则,

就不能顺利地进行信息交换。

在计算机系统之间进行信息交换时,同样也需要遵守一

定的规则,这些规则被称为协议。协议是通信的参与

方必须共同遵守的一组事先约定好的规则,只有遵守

这些规则,才能进行信息交换。一个协议定义了交换

什么信息、如何交换信息以及何时交换信息。

计算机网络的分层模型

计算机网络系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为了减少计算机网络设计

的复杂性,人们将系统所要实现的复杂功能分化为若干个相对简

单的细小功能,每一项分功能以相对独立的方式去实现,这样就

产生了计算机网络的分层模型。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就是定义和

描述计算机网络如何分层、每一层的功能及协议的,它是计算机

网络的各层及其协议的集合。当然,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是抽象

的,它只是从功能上划分及定义了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各个层次,

不涉及每层硬件和软件的组成,也没有定义如何去实现这些层次

和功能。

图L26给出了计算机网络分层模型的示意图,该模型将计算机网络中

的每台机器抽臬为若干层,每层实现相同的功能,实现一种相对

独立的功能。茬图用,主抗极抽象成N层,其中N-1层是N-2层的

用户,它通过这两层之间的接口使用N-2层所提供的服务;N-1层

又向它的上一层--第N层提供服务。

主机1主机2

协议

协议

132OSI参考模型

层次结构

1984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推出

了著名的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

(OpenSystemInterconnection应用层

ReferenceModel,OSI/RM),简称表示层

为OSI模型。该模型将计算机网络系会话层

统分为七层,由低到高依次为:物理传输层

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网络层

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OSI参考数据链路层

模型的结构如图1.27所示。物理层

数据传输的过程

如图1.28所示,是采用OSI模型的两台主机之间数据传输

过程的示意图,主机A上的程序(发送进程)发送数据

给主机B上的程序(接收进程)。

主机A的进程生成要传输的用户数据,将用户数据交给应

用层;应用层在数据前面添加一个应用层的头部

(H7),然后将头部及数据一起交给下一层;下一层

再在前面添加一个头部,然后交给其下一层;这样,

每层都添加一个头部,并将头部及数据一起交给下一

层。数据链路层接收到网络层传过来的头部及数据后,

茬前面添加一个实部(H2),在后面添加一个尾部

(T2)o在每层添加的头部及尾部信息中,包含该层

协议的控制信息,如网络层包头中包含发送方和接收

方的逻辑地址。

交换数据

单元名称

APDU

PPDU

SPDU

TPDU

数据分组

(NPDU)

数据帧

(DPDU)

比特

(PPDU)

实际数据传输路线

OSI模型各层数据单位的名称

为了使数据块从源主机传输到目的主机,如图1.28所示,源主机OSI参考模

型的每一层要与目标主机的每一层进行通信,即同层之间要进行通信。

在这一过程中,每一层的协议交换的信息单位称为协议数据单元

(PDU)。位于源计算机上的每个通信层,使用针对该层的协议数据单

元与目标计算机上的对等层进行通信。

物理层的协议数据单元是比特,即物理层传输的数据单位是比特。其他各层

的协议数据单元包括该层的头部及数据部分,而数据链路层的协议数据

单元还包括该层的尾部。数据链路层的协议数据单元是数据帧(简称

帧),网络层的协议数据单元是数据报,传输层的协议数据单元是数据

O

在发送方,低层将来自上层的协议数据单元当作数据部分进行封装。在接收

方,低层去掉该层的头部及尾部后,将剩余的数据部分传给上层;上层

将低层传过来的信息作为该层的协议数据单元;接收方的每一层收到该

层的处议数据单元后,进行解封装,将解封装后剩下的信息交给上一层,

解息会后剩下的信息也就是上一层的协议数据单元。

1.4Internet

1.4.1Internet的概念与组成

Internet是一个在全球范围内将成千上万个计算机网络互

相连接起来形成的超级计篁机网络,因此又称为计算

机网络的网络或网际网,音译为因特网。在Internet中,

包含数万个计算机网络、数亿台主机。从信息资遮的

角度看,Internet是一个集各个部门、各个领域的信息

资源为一体的,供网络用户共享的信息资源网。

尽管Internet互连了遍布全球的各种网络和计算机,但在

组成上仍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部分。

1.计算机

2.通信线路

3.路由器

4.计算机网络

网络4

路由器路由器

网络1

份网络3

路由器

路由器

路由器

网络2

1.4.2IE6.0浏览器

浏览器简介

浏览器,也称为网页浏览器,是一种主要用于浏览万维网(WWW)

上的网页的软件。它是WWW服务的客户端浏览程序,它根据用

户的要求向WWW服务器发出各种请求,并对从WWW服务器返

回的网页和各种多媒体数据进行

到WWW服雾器中丰富的内容。;

和获取WWW信息的窗口,通过浏览器,用户可以在浩瀚的

Internet海洋中漫游,搜索和浏览自己感兴趣的所有信息。

目前常用的浏览器有:微软公司的IE浏览器、傲游(Maxthon)浏览

器、滕讯公司的滕讯TT浏览器、网景公司的Navigator浏览器、火

狐(Nire^bx)洌览器、0口era浏览器。IE浏览器为Windows操作系

统自带,目前最新的版本为7.0,但是大部分人还在使用6.0版本,

比较稳定。

IE6.0的使用

IE6.0的界面

标题栏菜单栏工具■栏■

3百度一下,MicrosoftInte...HE®

文件(D编辑(E)查看@)收藏⑥工具⑴军助田)「

X]0;..搜索收4夹铲.▼一“

w」http://www.baidu.com/-------------------转到一T—地址栏

登录人

•,%

百度----工作区

新闻用页蛇胆型道MP3图片

I百度搜索I翳

■IiKegnet,।状态栏

收藏夹的使用

收藏夹就好像现实生活中把一些值得收藏

的资料放在抽屉中一样,存储起来,方

便以后查看。大多数上网的用户喜欢经

常访问一些特定的网站,如果每次访问

这些网站都要输入地址的话会很麻烦。

用户可以通过收藏夹将这些网站的地址

收藏起来,以后每次访问这些网站时不

必输入地址,可以直接从收藏夹中方便

地访问这些网站。

网页的保存与打印

当用户觉得某一个网页中的全部信息或部分信息

aq页中的个别图片)很有用时,可以把它保

本地计算机或打印出来,以方便日后再次

O

保存网页的步骤如下:

(1)点击“文件”菜单下的“另存为”命令,

弹出“保存网页”对话框,如图1.33所示。

(2)选择合适的路径,输入文件名,选择合适

的“保存类型”,一般选择“网页,全部

类型,点击“保存”按钮就可将

当前网页原卷到本地计算机。

1.4.23设置IE6.0的主页

主页也就是在每次启

Internet选项Tlx

动IE时自动打开的常规安全隐私内容」连接J程序「高级二L

主页

那个网页,一般将I一九可以更改主页.

主页设置成我们最|使用当前页(£)]|使用默认页①)]1使用空白页|

1ntemet临时文件

关注、浏览最频繁.所查看的Internet页存储在特定的文件夹中,这样可以

星,提高以后浏览的速度。

的那个网页,这样|册J除CookiesQ)...]|删除文件也[..・]|设置⑤)...]

历史记录

厂、“History”文件夹中包含有已访问页的健按,可使用户快

在每次启动IE时无吕速访问最近查看过的页。

须输入这个网页的网页保存在历史记录中的天数奥)20C|清除历史记录OP|

网址就自动打开了。I颜色⑥)…]I字体①)…]I语言①)…11辅助功能>)...]

[确定II取消I

1.4.3WWW服务

WWW服务的概念

WWW是WorldWideWeb的简称,中文名称为万维网。

WWW服务由WWW服务器提供,一个WWW服务器上,

包含若干个网页文件。客户机上运行浏览器程序,浏

览器程序与WWW服务器进行通信,并从WWW服务器

上下载需要的网页文件,将网页文件解释、显示在客

户机屏幕上。我们平常看到的各种网页,就是经浏览

器解释、翻译后显示出来的。

WWW服务器通常被称为网站,一个网站包含若干个网页,

网页和网页之间通过超级链接关联起来,从而可以从

一个网页跳转到另外一个网页。每个网站都通过

WWW服务程序向Internet的用户提供服务,Internet用

户通过浏览器可以访问网站提供的网页。

WWW服务的实现过程

WWW服务以客户/服务器模式进行工作。在

WWW服务器上运行WWW服务程序,在客户

机上,用户通过浏览器程序与WWW服务程序

进行交互。

在每个WWW服务器上,WWW服务程序一般工

作在TCP的80端口,即服务器监听TCP的80端

口,看是否有客户端过来的连接。当客户端需

要访问服务器上的网页时,客户城上的浏览器

程序与服务器的80端口建立TCP连接,通过该

TCP连接,在浏览器程序和WWW服务程序之

间传递信息。

下面以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WWW服务的实现过程。假设某用户要

访问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网页http://www./index.htm,

则浏览器与服务器的信息交互过程加下:

①浏览器向DNS服务器查询WWW服务器的IP地址

②DNS服务器将相应的IP地址80回应给浏览器

③浏览器与IP地址为80的服务器的80端口建立一条TCP连

④浏览器通过该TCP连接,以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为应用层协

议,向服务器发送GET命令,要求获取文件/index.htm

⑤服务器将文件/index.htm发送给浏览器

⑥浏览器将文件/index.htm翻译、显示成网页

⑦浏览器释放与服务器建立的TCP连接。

WWW服务的应用

目前Internet中,通过WWW服务建立的网站有数千万个,这些网站

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应用:

①企业、机构和个人通过网站发布、共享信息资料;

②企业通过网站与客户进行交流,收集和反馈客户的意见和建议;

③通过网站提供网上聊天、电影、电视、音乐、网络游戏等娱乐服

务;

④电子商务、电子政务;

⑤网上办公;

⑥企业信息化系统;

⑦远程教育与E-learning。

随着Internet技术的不断发展,将会有更多的应用通过WWW服务来

提供。

1.5TCP/IP协议族

1.5.1TCP/IP简介

TCP/IP模型

OSI模型是一种通用的、标准的理论模型,今天

市场上没有一个流行的网络协议完全遵守OSI

模型,因此OSI模型实际上是一种教学模型。

但TCP/IP模型却不同,它是包含一系列实用协

议的协议族,目前Internet使用的就是TCP/IP的

体系结构。所以说TCP/IP既有模型,又有产品。

TCP/IP模型同样是一个层次模型,只不过只有4

层,而OSI模型有7层。从下往上分别为网络接

口层、网络层、传输层、应用层,如图1.35所

示。TCP/IP模型各层的功能如下:

图1.35TCP/IP模型与OSI模型

1.5.L2各层主要协议

TCP/IP是一个协议系列或称为协议族,它目前包

含100多个协议,其中最著名的是TCP协议和IP

协议。Internet和各种TCP/IP网络都是采用

TCP/IP协议作为通信标准,TCP/IP模型各层的

一些重要协议如图1.36所示。

层次

应用层DNSHFSBSP…”…SMTPFTPTelnetHTTP

假输层TCPUDP

ICMP|IGMP

网络层IP

|ARP||RARf|

网络

u

接口层电话版卫星网1无线网....卜.25网局域网

1.网络接口层协议

TCP/IP的网络接口层包括了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它包括各种物理层协

议和数据链路层协议。各种物理网络,如以太网、令牌环网、帧中继、

ATM、ISDN、X.25分组交换网等,都可以用来传输IP数据报,因而都属

于网络接口层。诸如SLIP协议、PPP协议、SDLC协议、HDLC协议、PPP

协议等各种数据链路层协议也都属于网络接口层协议。

2.网络层协议

网络层包括多个重要协议,主要协议有4个,即IP、ARP、RARP和ICMP。

网际协议(InternetProtocol,简称IP)是其中的核心协议,IP协议规定网络

乒数据分组(IP数据报)的格式。

网际控制消息协议(InternetControlMessageProtocol,简称ICMP):用来

传输网络状态消息和网络控制消息。

地址解析协议(AddressResolutionProtocol,简称ARP):用来将IP地址解

柝成才勿理地址。

反向地址解析协议(ReverseAddressResolutionProtocol,简称RARP):通

过RARP广播,将物理地址解析成IP地址。

3.传输层协议

TCP/IP的传输层协议包括TCP和UDP。

传输控制协议(TransPortControlProtocol,简称TCP):是面向连接

的协议,用三次握手和滑动窗口机制来保证传输的可靠性并进行

流拿控制。

用户数据报协议(UserDatagramProtocol,简称UDP)是非面向连接

的不可靠传输层协议。

4.应用层协议

应用层协议为用户提供所需要的各种服务,是各种服务的支撑协议。

常见的应用协议有:文件传输协议(FTP)、超文本传输砺议

(HTTP)、简单邮件传输协议(SMTP)、远程登录协议

(Telnet)>域名服务协议(DNS)和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

等。

1.5.2IP地址

IP地址是一个分配给一台主机(或路由器),并

用于该主机(或路由器)所有通信的唯一的32

位二进制数。Internet上主机(或路由器)与网

络连接的每个接口都必须有一个唯一的IP地址,

任何两个不同的接口,它们的IP地址是不同的。

因此,如果一台主机或路由器同网络有多个接

口的话,它可以拥有多个IP地址,每人接口对

应一个IP地址。也就是说,将一个IP地址分配

给一台主机(或路由器),其本质上是将此IP

地址分配给主机(或路由器)与网络连接的一

个接口。

L5.2.1IP地址结构

IP地址是网络层的地址,也是逻辑地址,该地址是随设备

所处网络位置不同而变化的,即设备从一个网络迁移

至另一个网络时,其IP地址也必须相应地发生改变。

也就是说,IP地址是一种结构化的地址,可以提供主

机所处的网络位置信息。

IP地址以32位二进制的形式在计算机网络系统中存储、传

输,它包括网络号和主机号两部分,如图1.37所示。其

中网络号表示该主机所在的网络,主机号表示该主机

在所处网络中的编号。路由器根据目的IP地址中包含

的网络号为IP分组选择一条去往目的地的最佳路径。

由于32位的IP地址难以书写和记忆,通常

将32位的IP地址划分成4个8位组,再把

每个8位组转换成十进制数,用小数点将

这4个十进制数隔开,便成了人们日常看

到的十进制数表示的IP地址,如

33o最小的IP地址为,

最大的IP地址为55。

网络号.主机号.

IP地址分类

为了适合各种不同大小规模的网络,IP地

址被分为A、B、C、D、E五大类,如图

1.38所示。其中A、B、C类是可供

Internet上主机使用的普通IP地址,D类用

于网络组播服务,E类地址保留作为研究

使用。

A类IP地址的前8位为网络号,其余的3个8位为主机号。用二进制表示时,A

类地址的第1位(最左边)总是0,所以第1个8位组的最小值为00000000

(对应十进制数0),最大值为01111111(对应十进制数127),但是第1

个8位组为0和127的地址为保留地址,不能分配给主机使用。因而第1个8

位组的值在1到126之间的所有IP地址都是A类地址,所以共有126个A类

的网络号。1人A类的网络包含的主机号数量为224,对应的的IP地址数量

为224,其中主机号部分为全0和全1的地址不能分配给主机使用,因而1

个A类网络可以分配给主机使用的IP地址数量为224-2=16777214个,所以

A类地址适合于超大型网络。

B类地址的前16位为网络号,其余16位为主机号。用二机制表示时,B类地

址的前2位(最左边)总是10。因而其第1个8位组的最小值为10000000

(对应十进制数128),最大值为10111111(对应十进制数191),因而

第1个8位组的值在128到191之间的所有IP地址都是B类地址。B类地址网

络号的数量为214-2=16382个,1个B类网络可以分配给主机使用的地址数

量为216-2=65534个,所以B类地址适合于大、中型网络。

C类地址的前24位为网络号,其余8位为主机号。用二机制表示时,C

类地址的前3位(最左边)总是110。因而其第1个8位组的最小值

为11000000(对应十进制数192),最大值为11011111(对应十进

制数223),因而第1个8位组的值在192至IJ223之间的所有IP地址都

是C类地址。C类地址网络号的数量为221-2=2097150个,1个C类

网络可以分配给主机使用的地址数量为28-2=254个,所以C类地

址适合于小型网络。

D类地址用于组播,用二进制表示时,D类地址的前4位(最左边)

为1110。其第1个8位组的取值范围为11100000到11101111,即从

224到239。因而第1个8位组的值在224到239之间的所有IP地址都

是D类地址。

E类地址被保留作为研究使用。用二进制表示时,E类地址的前4位

(最左边)总是1111。其第1个8位组的取值范围为11110000到

11111111,即从240到255。因而第1个8位组的值在240到255之间

的所有IP地址都是E类地址。

保留3地址

(1)网络地址

主机号部分为全0的IP地址是特殊的IP地址,叫做网络地

址,也称网络号码。它用于代表一个网络,如、

、分别代表了一个A类、B类和C

类网络。网络地址是不能分配给主机使用的IP地址。

(2)广播地址

主机号部分为全1的IP地址是特殊的IP地址,叫做广播地

址,用于向一个指定网络中的所有主机发送广播数据

包。如55、55、55

分别表示一个A类、B类、C类网络的广播地址。广播

地址是不能分配给主机使用的IP地址。

(3)回送地址

第一个八位组是127的地址(如127.001)

是保留地址,叫做回送地址。在主机上

对应于地址有一个接口,称为回

送接口。当主机往发送信息时,

数据包经过协议栈的处理,又回到自己。

使用它可以实现对本机网络协议的测试

或实现本地进程间的通信。

公有地址和私有地址

公有地址是指从Internet服务供应商(ISP)或地址注册处

申请获得的IP地址,中请到的公有IP地址是全球唯一

的,没宥往何两台连接协ntemet而主机拥有相同南IP

地址。

另外,在IP地址资源中,保留了一部分地址资源供实现内

部网络使用,这些地址被称为私有地址。目前规定的

私有IP地址包括3块地址空间,包括1个A类地址段,16

个B类地址段,256个C类地址段,即

1000.0〜55、172.1600〜55、

〜55。连接在Internet上的主机

必须拥有公有的IP地址,只拥有私有IP地址的主机不

能直接连接在Inter吧上。使用私有IP地址的主机若要

访问Internet,必须米用网络地址翻译(Network

AddressTranslation,NAT)或应用代理(Proxy)方式。

1.5.3子网掩码

为了快速确定IP地址的哪部分是网络号,哪部分是主机号,以及判

断两个IP地址是否属于同一网络,就产生了子网掩码(简称掩码)

螺霜凝k瑞雄睛器蠡需翻£爵觥霾

据IP地址和子网掩码准确计算出对应的网络号码。两个IP地址,

如果它们的网络号码相同,则认为它们属于同一网络,否则属于

不同网络。

子网掩码是按IP地址的格式给出,即子网掩码也是一个32位二进制

数,也可以用点分十进制表示法表示。任何一个子网掩码,以二

进制表示时,其面面部分总是若干不连续的1,后面部分总是若干

个连续的0。它表示IP地址的前面对应部分是网络号部分,后面对

应部分是主机号部分。例如、、

是正确的子网掩码,而、55则不是正确的子

网掩码,因为将它们转换成二进制数后,会发现其中的1不是连续

的。0.000和55是两个特殊的子网掩码。

对于A、B、C类IP地址分别有默认的子网掩码,

它们分另U是、、

o

将IP地址与对应的子网掩码进行“与”运算

(AND运算),两者相“与”的结果为网络号

码。进行“与”运算之前,必须将IP地址和子

网掩码都转换成32位的二进制表示形式,将它

们的每个二进制位分别进行“与”运算。

“与”运算的运算规则如下:

0AND1=0,1AND0=0,0AND0=0,1AND

1=1o

1.5.4默认网关

在计算机上进行TCP/IP设置时,除了设定计算机

的IP地址、子网掩码外,通常还需要指定默认

网关(DefaultGateway)的IP地址。默认网关

是与源主机所处网段而连接的路由器接口的IP

地址,可以认为默认网关是源主机的邻居结点。

默认网关的IP地址必须与源主机MlP地址在同

一个网络内,即具有相同的网络号码。

对于源主机来说,如果一个数据包的目的IP地址

与源主机不在同一网络内,则这个数据包不能

直接传送,必须先将这个数据包发送给默认网

关,再由默认网关进行转凌。

1.6Internet的接入方式

Internet的接入方式

不论是个人用户,还是企业用户,接入到Internet的方式有很多。目

前常见的Internet接入方式有:拨号接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