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同步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1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同步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2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同步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3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同步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4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同步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同步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同步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单元导学

1.语言运用:梳理、整合语言内容;对文中的关键语句进行赏析,感知关键语句并体会其含义、作用。

2.思维发展:能够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辨识出关键语句;能够区分主次,把握重点;能够对文中的反复和特别之处进行比较和辨析,从而发现问题。

3.审美鉴赏:感受小人物身上的人性美,感受朴实的语言文字带来的感性之美。

4.文化传承:引导学生向善、务实、求美。

1.学会从标题、详略安排、角度选择等方面把握文章重点,提高整体把握文章结构层次的能力。

2.对文中的关键语句进行赏析,感知关键语句并体会其含义、作用。

感受小人物身上的人性美,感受朴实的语言文字带来的感性之美。

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关于“小人物"的故事。这些人物虽然平凡,且有弱点,但在他们身上又常常闪现优秀品格的光辉,引导人们向善、务实、求美。其实,普通人也一样可以活得精彩,抵达某种人生的境界。

本单元的学习注重熟读精思,要注意从标题、详略安排、角度选择等方面把握文章重点。还要从开头、结尾、文中的反复及特别之处发现关键语句,感受文章的意蕴。

本单元四篇课文都是以写人记事为主,但文体有所不同。

《阿长与〈山海经〉》是一篇散文,文中围绕鲁迅儿时的保姆阿长记叙了多件琐事,表达了作者对这位命运不幸却仁厚善良的女性的感激和怀念。全文先抑后扬,语调幽默。

《老王》是一篇散文,文中作者回忆与车夫老王交往的几个生活片段,展现特殊年代中闪光的人性之美,讴歌人与人之间珍贵的友情,也表达了对不幸者的悲悯以及对自身的反省。语言平实质朴,明白如话,却又从细微处见深意。

《台阶》是一篇小说,作者通过讲述“父亲”建新屋修台阶的故事,引发读者对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错位现象的多元思考。语言细腻而富有节奏感,虽是叙事写人的小说,却更像抒情写意的散文。

《卖油翁》是古代笔记小说,作者讲述了一个充满大智慧的小故事,用精练的语言深入浅出地阐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

本单元写作“抓住细节”,引导学生细致观察生活,捕捉生活中的细节抓住最能反映人物性格特征的细节,来刻画人物、表达情感。

《阿长与〈山海经〉》2课时

《老王》2课时

《台阶》1课时

《卖油翁》1课时

10阿长与《山海经》

背景链接

1926年3月18日,北洋军阀政府枪杀进步学生,制造了“三一八惨案"。鲁迅因支持进步学生运动、控诉北洋军阀政府的残暴,结果被反动政府通缉,不得不到厦门避难,在厦门大学任教,后又受守旧势力的排挤,境况十分晦暗。但是,他没有因此灰心、沉沦,而是拿起笔坚持写作,散文集《朝花夕拾》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问世的。本文是《朝花夕拾》的第二篇,作者回忆了自己童年时期与家里女工阿长相处的一段生活。

上课笔记

1.语言运用:熟记重点字词,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理清文章思路。

2.思维发展: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及欲扬先抑的写法;准确把握长妈妈这一人物形象。

3.审美鉴赏:分析关键字句,体会作者词语运用的妙处。

4.文化传承:把握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体会作者对长妈妈的怀念与尊敬。

以作者对阿长的情感变化为线索,把握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深沉内蕴的情感。

学习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详略的写作特点。

任务驱动法、点拨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等。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她虽然只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劳动妇女,但却给少年鲁迅以无微不至的关怀;她在少年鲁迅的眼中,有着种种令人讨厌的坏习惯,却又有着别人不具有的“伟大的神力”。鲁迅没有给自己的生母作传,却专门给她写了一篇文章,她就是鲁迅儿时的保姆——长妈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关于长妈妈的文章——《阿长与〈山海经〉》。(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疏通字词

1.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杂文集《坟》等。

(2)知识链接

《山海经》共十八卷,战国至西汉初期的作品。内容主要是我国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还保存了不少上古时代流传下来的神话故事。

2.生难字词

(1)字音

搁(ɡē)掷(zhì)脐(qí)菩萨(pú)

烦琐(suǒ)絮说(xù)震悚(sǒng)守寡(ɡuǎ)

霹雳(pīlì)惧惮(jùdàn)渴慕(mù)憎恶(zēngwù)

哀悼(dào)粗拙(zhuō)诘问(jié)疮疤(chuāngbā)

书斋(zhāi)土匪(fěi)竹竿(ɡān)辫子(biàn)

胸脯(xiōnɡ)茉莉(mò)

(2)词义

【辟头】开头。

【震悚】身体因恐惧或过度兴奋而颤动。

【烦琐】繁杂琐碎。

【絮说】絮絮叨叨地说。

【疮疤】疮好了以后留下的疤。比喻痛处、短处或隐私。

【诘问】追问;责问。

【渴慕】非常思慕。

【疏懒】懒散而不习惯于受约束。

【情有可原】在情理上有可以被原谅的地方。

【霹雳】云和地面之间发生的一种强烈雷电现象。文中指作者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听录音(多媒体播放),范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感知文章内容。

1.熟读课文,根据文章内容,制作阿长的个人简历。

2.查找相关资料。

(1)“我"所渴慕的《山海经》是什么?

(2)查找关于“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等的文字或配图,看看这些“怪物”究竟是什么。

(3)“谋死我那隐鼠"究竟是怎么回事?

(4)“仁厚黑暗的地母”是什么?

3.这份简历中还有一个问题,大家发现了吗?

“阿长"不是她的真实姓名。她的名字是别人的,是其他人随意加在她头上的,因此可以看出长妈妈社会地位低微,不被尊重。

4.课文围绕长妈妈写了哪几件事?重点写的是哪一件事?为什么这样安排?

点拨:共写了7件事:①常喜欢“切切察察”。②限制“我"的行动。③睡觉时挤得“我”无法翻身。④懂得许多规矩和麻烦的礼节。⑤给“我"讲“长毛”的故事。⑥谋害“我"的隐鼠。⑦为“我”买《山海经》。

重点写买《山海经》一事;原因:颠覆文章前面对她的刻板印象,令人对长妈妈刮目相看,可以体会到幼小的鲁迅对长妈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5.从这些事中,可以看出作者对长妈妈的情感有怎样的变化?

点拨:对长妈妈不好的习惯,作者最先是“憎恶"讨厌”的;当听到“长毛"的故事后,作者对“阿长”产生了敬意——“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但当作者知道长妈妈谋害他的隐鼠后,作者对她的敬意就完全消失了;当长妈妈买来了作者渴望已久的《山海经》时,作者对她产生了新的敬意,认为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6.通读全文,请你勾画出文中“我"对阿长情感变化的语句,并标注关键词。

点拨:表达“我”对阿长情感态度的语句:第1段:我平时叫她“阿妈”,连“长”字也不带;但到憎恶她的时候,——例如知道了谋死我那隐鼠的却是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

第13段:然而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

第17段:我一向只以为她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罢了,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似乎实在深不可测;夜间的伸开手脚,占领全床,那当然是情有可原的了,倒应该我退让。

第18段:这种敬意,虽然也逐渐淡薄起来,但完全消失,大概是在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之后。那时就极严重地诘问,而且当面叫她阿长。

第26段: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第31段: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

概括关键词:憎恶→讨厌→不耐烦→空前的敬意→敬意淡薄→敬意完全消失→新的敬意→怀念

7.本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

点拨:以作者对阿长的情感变化为线索。

8.下面请同学们依据中心事件以及“我"对阿长情感态度的变化,尝试梳理全文结构。

点拨:第一部分(第1~2段):介绍阿长的身份和名字,暗示她卑微的社会地位。

第二部分第一层(第3~5段):以“我实在不大佩服她”为感情基调,描写阿长粗俗、率性的行为习惯。

第二部分第二层(第6~12段):描述阿长教给“我"的那些令“我”很不耐烦的礼节规矩。

第二部分第三层(第13~18段):描述某一时期“我"对阿长“空前的敬意”由产生到消失的过程,进一步刻画了满腹逸事讹传、迷信可笑的阿长形象。

第二部分(第3~18段):主要从儿童的视角出发,围绕“我"的感受记叙阿长的言行举止。

第三部分(第19~31段):记叙阿长为“我”买《山海经》的前后经过,抒发了“我"对阿长的感激与怀念之情,升华主题。

四、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精读课文第1~5段,从这5段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点拨:从这5段的描写中,可以了解到长妈妈“生得黄胖而矮”;喜欢“切切察察";对“我”管得很严,喜欢到母亲那儿告“我"的状;夏天睡觉喜欢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这些描写真切生动,作者采用戏谑的口吻来描写,又显得很风趣,刻画出长妈妈饶舌多事而又不拘小节的性格特征。

2.阅读第6~12段。长妈妈懂得哪些“我”所不耐烦的规矩?从对这些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对“我"具有怎样的情感?

(1)正月初一早上吃福橘,说是吃了它,一年到头,顺顺流流……

点拨:寄托着长妈妈善良真诚的美好愿望:她希望自己和“我”“一年到头,顺顺流流"。这其中更重要的是对“我”的祝愿,因为并不是“我"自己吃的福橘,而是由长妈妈“塞在我的嘴里”。隐含着长妈妈对“我"的爱。

(2)说人死了,不该说死掉,必须说“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最好是吃下去;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

点拨:从对这些烦琐的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是以自己的方式关心爱护“我"的,不然她不会这样“切切察察”、不厌其烦地告诫“我"。同时使人看到了长妈妈的淳朴。

第2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鲁迅儿时对阿长的情感态度经历了一个由抑到扬的过程。这种情感的变化具体体现在与阿长有关的几件事上,其中阿长给“我”买《山海经》一事,使“我"对阿长的情感达到最高点。那么,为什么阿长给“我”买《山海经》,会让“我"对她发生了新的敬意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寻找细节,探讨究竟。(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体悟情感

齐读第19~28段。

1.请一位同学复述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起因、经过、结果。

点拨:起因:“我"曾在一个远房的叔祖那里听说过,后来一直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可在远房叔祖那儿已无处可寻,买吧,又没有好机会。因此,“我”对《山海经》一直念念不忘。

经过:阿长向“我"问《山海经》的事,“我”告诉了她,在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将《山海经》给“我"买来了。

结果:“我”深受感动,从而不由得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

2.阿长来问《山海经》的事,“我"是什么态度?阿长买来《山海经》,“我”的反应是怎样的?

点拨:“我"认为阿长不识字,没有文化,她不会理解“我”渴望得到《山海经》的心情,“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再说“我”平时也比较“讨厌"她,对她的询问表示一种不屑。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三、深情诵读升华情感

1.文中哪些地方直接抒发了作者对长妈妈的怀念之情?

点拨:课文最后两段直接抒发了作者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之情。文章最后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正是作者对长妈妈深切怀念的真实写照。

过渡语:既然作者对阿长抱有这样的深情,前文为何还要写阿长那么多缺点呢?学生很容易答道:先抑后扬。

2.请深情诵读课文最后两段,先学生自由读,最后全班齐读。

四、探究写法提升素养

1.作者在刻画长妈妈的形象时,采用了多种方法,使人物形象鲜明、可感。你能分析一下吗?

点拨:(1)传神的描写:①细节描写。②本文中对人物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别具特色。③心理描写,突出中心。(2)对比、映衬法:本文中将叔祖以及“我"身边的其他人与长妈妈进行了对比,突出了长妈妈对“我”的热情和关心,《山海经》的模样和“宝书"进行对比映衬,突出“宝”的特殊意义。视长妈妈给“我"买书的伟大神力为“宝”,视《山海经》的内容为“宝"。(3)先抑后扬法:使描写的人物形象给人出乎意料的惊喜,让读者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感、鲜明突出。这种写法可以使文章更有层次,形成跌宕。

2.本文的语言有的含义深刻,有的诙谐幽默,有的感情浓烈,请你细细品味。

点拨:(1)“我”听了长妈妈给“我"讲“长毛”的故事之后的心理反应的一段文字中,作者以儿童的心理来认识长妈妈的“伟大的神力”,实际上是对长妈妈的愚昧迷信以一种苦笑的方式进行讽刺。整段文字寓庄于谐,增添了幽默风趣之感。

(2)第26段中“发生新的敬意”,是因为长妈妈有能做成“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的“伟大的神力”,是对长妈妈具有的朴素劳动者的善良品质的讴歌。

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总结课文的写法:

(1)详略得当、欲扬先抑的写法。

文章前面部分略写了长妈妈几件让“我"厌烦、讨厌的事;但后面又详写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事,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2)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主要性格的写法。

文中所选事情有详有略,都是作者选取的典型事例,更好地展示了人物性格。

2.拓展延伸

文中写阿长买《山海经》经过的笔墨并不多,这就给读者留下了一个想象的空间,大家可以想象一下长妈妈是怎样到处打听,怎样跑到书店打探,操了多少心才买到这本书的。

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四人小组交流,并选出代表在全班交流。

3.布置作业

完成本节内容。

阿长与《山海经》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自己比较满意的地方有两个:第一,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在合作学习中自己主动去思考;在整节课中,我点拨、总结的时间在15分钟左右,其余的时间都由学生来参与,所有问题都在学生主动思考、讨论中解决,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第二,我将新旧知识合理而自然地联系在了一起,让学生学起来比较轻松。不足之处是我在学生参与教学的过程中,没有给予他们积极的引导,在一些问题上过多地浪费了时间。这节课给我的影响比较大,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反思,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11老王

上课素材

背景链接

《老王》是当代文学家杨绛于1984年创作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在文中,作者记叙了自己从前同老王交往中的几个生活片段,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是一个荒唐动乱的年代,作者夫妇被认为是“反动学术权威”,被下放到干校劳动锻炼。但是,老王丝毫不受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由此,与老王的交往深深地印刻在了作者的脑海之中。

上课笔记

1.语言运用:理解、积累课后读读写写等词语;学习并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

2.思维发展:理清课文内容和层次,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老王的“苦"与“善”,把握老王的性格特点。

3.审美鉴赏:聚焦词语,展开文本细读,分析、探究平淡词语背后的深意,感知作者的情感变化。

4.文化传承:学会善待他人,关爱生活中的弱势群体。

1.通过文本细读,理解“小人物"老王身上的大品格——向善、求美、务实。

2.聚焦词语,展开文本细读,分析、探究平淡词语背后的深意,感知作者的情感变化。

1.体味作者作为“一个幸运者”的“愧怍"与作为知识分子的良知。

2.学习劳动者优良的品质,树立人人平等的观念与人道主义精神。

创设情境、多元品读、合作讨论等。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们喜欢关注明星,是因为他们有耀眼的光环;我们喜欢关注伟人,是因为他们有非凡的成就;我们喜欢关注家人,是因为血浓于水。可以说,生活中吸引我们的常常都是那些散发光芒或身边最亲的人,但其实生活中绝大多数的人都是和我们非亲非故、不起眼的普通人。他们有的在平凡中咀嚼幸福,有的或许遭受了这样或那样的不幸。如果我们能够去关注这些普通人,那么我们就能真正领悟生活的真谛。今天,我们就有这样一个机会,跟随杨绛先生来关注一个名叫“老王”的不幸的人,看看从他的身上我们能学到些什么。(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疏通字词

1.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杨绛(1911—2016),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著名作家、翻译家,钱锺书的夫人。代表作有散文《干校六记》、译作《堂吉诃德》等。

2.生难字词

(1)字音

蹬(dēnɡ)_绷(bēnɡ)_捎(shāo)_肿胀(zhànɡ)

惶恐(huáng)取缔(dì)攥(zuàn)凑合(còu)

荒僻(pì)骷髅(kū)塌败(tā)镶嵌(qiàn)

翳(yì)愧怍(zuò)滞笨(zhì)伛(yǔ)

门框(kuànɡ)降格(jiànɡ)侮辱(wǔ)

(2)词义

【伛】弯(腰)曲(背)。

【塌败】塌陷破败。

【取缔】明令禁止或取消。

【滞笨】呆滞笨拙。

【强笑】强颜欢笑。

【愧怍】惭愧。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阅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并说说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你用两个字来概括老王的一生。

点拨:本文写的是作者一家与人力车夫老王交往的故事。老王这一生很苦,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他的眼睛又不好,生活更是凄凉艰难。但是他老实厚道,关心人,有一颗善良的心,重义气、讲仁义。

两个字概括:“善"和“苦”。(若学生不能概括,教师可以分别选择表现老王“善"和“苦”的事例来叙述,使学生从中感悟并概括出来)

2.学生齐读文末重点语句,感知作者写作时的情绪。

“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点拨:我们从中可以读出,当作者一再追忆起老王时,她感受到的是不安和愧怍。(解释:“愧怍”有惭愧之意)

(请一学生带着这些情绪,展示朗读;另一学生对其朗读进行评价;教师从重音、停顿、语气和语调等方面进行补充点评并明确朗读这一段文字时应放慢朗读的语速,加点抑扬的语调,带上不安和愧怍的情绪,并请全体学生再次朗读。)

3.展示学生预习问题,明确本节课学习探究的核心问题。

老王到底做了什么,使得作者杨绛在每次回想起他时总觉得心上不安,甚至多年后依然愧怍呢?

教师导语:之前老师给大家布置了一个预习作业。请同学们认真地预习《老王》,并向老师提出一个最想在课堂上得到解决的问题。老师把同学们的问题都仔细看了一遍,梳理整合了一下,发现大部分同学在读完后都很困惑,老王到底做了什么,使得作者杨绛在每次回想起他时总觉得心上不安,甚至多年后依然愧怍呢?

这也是我们今天在这节课的学习中要探究的一个核心问题。

散文,就是看别人,见自我。

接下来就让我们跟着作者的视角来看一看老王,品一品语言,读一读杨绛。

四、细读课文感知不幸

1.仔细阅读课文第1~4段,咬文嚼字、圈点批注:你从哪些细节读出了老王的“不幸"?

点拨:被社会抛弃——进不了蹬三轮的组织中,一个人单干。

身世孤苦——没有可以依靠的亲人。(调换语序)

生计艰难——蹬三轮是老王唯一的经济收入来源。(换词比较、关注“小”词)

眼生恶疾——一只眼得了夜盲症,一只眼是“田螺眼”,瞎的。

被恶意中伤——“这老光棍”“年轻时候不老实"这些话语很难不引起听者的联想,老王的瞎眼病非但没有得到周围人的同情,反而成了他们茶余饭后妄加揣测、恶意中伤的谈资,被他们所排挤。(前后勾连)

住所寒酸——“荒僻”“破破落落"塌败”等词语,强烈地突出了老王居住条件的简陋。

无“家"可归——当作者问起那里是不是老王的家时,老王却答非所问,一个“住”字,何处是他的家园?一个很突兀的词写尽了老王的孤独凄凉。(发现疑点)

2.在作者苦心经营的语言中,更深入地理解老王的不幸。

教师导语:老王是很不幸的,而作者杨绛在写作老王时也有意无意通过语言的处理来加深了老王的不幸,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1)学生分组朗读原句“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和改句“有个死了的哥哥,有两个‘没出息’的侄儿,此外就没什么亲人”。思考能不能调换原文的语序。

点拨:不能。作者如此处理能带来语调上的起伏,加大了情感上的落差,更凸显了老王的无依无靠。

(2)学生辨析原句“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和改句“他靠着生活的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感受老王在生存底线苦苦挣扎的生命状态。

你觉得在这短短的一句话中哪个词语非常心酸地道出了老王的生存状态?

教师补充:在现代汉语中,最走投无路,最孤苦伶仃,最无奈、最心酸的一个汉字就是这个“只"字了。上天无门,入地无路,这就是——“活命”。

(3)学生寻找文中所有的“只"字,并在朗读“只”字所在语句时对其重读。

教师导语:老王没有温暖的家庭,没有能够依靠的亲人,没有健康的身体,这已是大不幸了。可是悲惨的命运仍然不肯罢休,又将他逼入绝处。“我们从干校回来,载客三轮都取缔了。老王只好把他那辆三轮改成运货的平板三轮。"这一次,命运又向他下了重手——使得原本就很微薄的经济收入变得更是寥寥无几。

这个句子中哪一个词语最绝望呢?——只好。文中还有许多的“只”,我们都把它找出来,读一读,要注意每一个“只"都要重读。

点拨:老王只有一只眼。

开始几个月他还能扶病到我家来,以后只好托他同院的老李来代他传话了。

他只说:“我不吃。”

……

教师总结: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在《老王》这篇文章中,语言平白如话,几乎没什么难以解释的字词,也几乎没有读不通的地方,但大俗即大雅,越是这般不加雕饰的,往往越是刻画到极致;越是这样朴实直白的文字底下,越是隐藏着深刻的意蕴,所以越是经典。平淡简洁是杨绛作品的语言特色,看起来平平淡淡,无阴无晴,然而平淡不是贫乏,阴晴隐于其中,经过漂洗的苦心经营的朴素中,有着本色的绚烂华丽。杨绛之女钱瑗曾说:“妈妈的文章像清茶,一道一道加水,喝到后面越喝越有味儿。"读杨绛的文字,我们只有沉入到字词里,才能感受到平淡简洁的文字底下深深隐藏着的东西。

那么,这样的文章怎么去读呢?我们刚刚在读老王的“不幸”时其实都实践过了,这里老师再把它们总结一下,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记在脑海里。

小结:运用换词比较、关注“小"词、前后勾连、调换语序、发现疑点等方法细读文本。

【设计意图】本环节先读老王的“不幸”,后读作者杨绛苦心经营的语言,训练学生的信息梳理、整合和分析能力,学习文本细读的方法,为下面环节奠定学习基础。

五、精读课文产生敬意

阅读课文第5~16段,灵活运用换词比较、关注“小"词、前后勾连、调换语序、发现疑点等文本细读的方法,圈点批注:在老王和作者一家的交往之中,你读到了平凡的老王身上哪些熠熠闪光的地方?

点拨:送冰——车费减半,送的冰比前任的大一倍,冰价相等,老实质朴、不占便宜。

送默存(钱锺书)——坚决不肯拿钱,拿了钱也不大放心,心地善良、重情重义、体恤他人。

送鸡蛋和香油——临终前来送鸡蛋和香油,知恩图报。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连普通人家买新鲜的大鸡蛋和香油都有些拮据,更何况老王这样收入微薄的三轮车夫呢?老王送出的是他最弥足珍贵的东西啊!

教师总结:老王在肉体上、经济上和心灵上都遭受了不公命运的重击,已经是绝望到骨子里了,但是他却拿出最大的善意来拥抱这个世界,这就是他平凡的身上最熠熠闪光的地方,这就是小人物之“大”。

【设计意图】本环节读老王的“善良”,发掘平凡的老王身上最伟大的闪光点。同时,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先教读,后自读,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独立批注阅读。

六、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这节课,我们看到了一个穷苦卑微但淳朴善良的老王。他一生凄凉艰难,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不幸者,但是他善良、老实厚道、重感情、讲仁义,是一个精神上没有受到污染的淳朴的好人。

与老王相比,我们是多么幸福啊!今天,我们能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我们又是多么幸运呀!那么,幸运者该怎样对待不幸的人呢?我们应该关心他们,帮助他们,而不应该歧视他们。同学们,请不要放弃每一个帮助别人的机会。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七、布置作业

试以老王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中老王给“我”送香油、鸡蛋这一部分。

第2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探讨了作者杨绛眼中的“老王”,了解了老王的不幸和善良,这节课我们继续分析作者对老王的情感。

二、再读课文感知愧怍

1.展示学生预习问题:老王为什么对“我们”那么好,甚至在临死前都要来送鸡蛋和香油?

点拨:作者一家对老王给予了同情和关心,具体体现在以下一些事情:(1)经常坐他的车,照顾他的生意;(2)“我"女儿知道他有夜盲症,便送了他大瓶的鱼肝油;(3)老王再客气,也给他应得的报酬;(4)三轮车改装后,生意不好做,询问老王能否维持生活;(5)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能让他白给,也给了他钱。

勾连前面老王被社会抛弃、被旁人排挤的细节,和作者一家常坐老王的三轮、送鱼肝油和送钱的照顾,可知杨绛一家就如一缕阳光照进了老王灰暗的生活之中,温暖了老王,而且这束光是唯一的一束光。也正因此,老王才会在病入膏肓,临终之际直着身子前来送大鸡蛋和好香油,老王显然已经把“我们”当亲人了。

2.展示学生预习问题:在和老王的交往中,明明作者一家也救济了老王许多,为什么作者还会感到愧怍呢?

点拨:对“愧怍"的理解之一:老王抱病上门送礼是要表达最深的谢意,而作者却没有意识到这是最后一次见面,也没完全领会老王的用意,仅以金钱回报,与老王没有进行更多的交流,作者感到对不住老王的情义。理解之二:作者反思自己一直充当给予者,从来没有接受过老王的回赠和无偿的帮助。这样做貌似对得起老王,却让老王始终觉得欠了作者一家的情。最后老王送鸡蛋和香油,自己不是感激地收下,而是又拿钱回赠老王,作者懊悔这样做等于“侮辱”了老王的心意。回想起来,老王似乎是带着伤感和遗憾离开自己家的。所以作者一直“琢磨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为自己的自命清高、不解人意而“愧怍”。

小结:作者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省和解剖,体现了知识分子可贵的自省精神。

三、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文中的老王是那样善良,他的生活却那样贫苦,这是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的。今天,在社会上还有许多像老王那样的人,对比他们,我们是幸运的,如果我们能够克服自身的自私、冷漠和无情,都能像作者一家那样,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他们,用真诚的爱心帮助他们,伸出我们的手给予他们一些温暖,那么他们就会生活得更幸福,我们的社会也会变得更美好。正如歌曲《爱的奉献》中所唱:“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2.拓展延伸

你怎样看待文中作者一家对老王的关爱?相对现实生活中的对不幸者、弱者的冷漠,你认为现代人缺失的是什么?

点拨:在作者眼里,人是生而平等的,各人的境遇不同,甚至差别很大,不过是幸运与不幸造成的。所以作者一家对老王十分关爱。

现代人缺失的是人道主义精神。这种精神要求社会关心个人、同情个人、尊重个人对社会做出的贡献;尊重人格,维护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并促进全体劳动者的全面发展。

3.布置作业

完成本节内容。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认为这节课成功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把握文本特色,重视情感体验。整个教学过程能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感悟,用自己的情感体验映照作者的内心世界,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2)立足语言品味,穿插写作指导。课堂教学能够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与重难点。赏析重点片段的时候,由赏析语言到情感体验逐步提升,并对如何写人给予学生适当指导,既重视了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运用和表达能力。

但是这节课也存在着不足。如给学生讨论的时间不够充分,有些问题挖掘不深,结论下得过早等,整个教学过程有些前松后紧,这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2*台阶

1.语言运用:引导学生自读,学习小说抒情性语言。

2.思维发展: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把握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感情。

3.审美鉴赏:学习精读,品析关键语句,揣摩人物心理,把握父亲的形象特点。

4.文化传承:感受父亲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培养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

1.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

2.赏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情感。

感受父亲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体会平凡人物身上闪光的品质。

多元品读、合作讨论等。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位父亲,他的一生可能是清贫的,清贫得让人不愿意在别人面前提起;他也可能是平凡的,平凡得以至于我们无法将他从人群中分辨出来;他也可能是卑微的,他一生的追求在我们看来是那么不值一提。然而,就是这样一位父亲,带给我们很多深沉的感动与思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李森祥的《台阶》,走近这位父亲。(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疏通字词

1.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李森祥,1956年生,当代作家。代表作有《小学老师》《抒情年代》《传世之鼓》等。

2.生难字词

(1)字音

啃(kěn)_蹦(bènɡ)_撬(qiào)_磕(kē)

厚道(hòu)糟糕(ɡāo)烦躁(zào)自言自语(yǔ)

言外之意(yì)凹凼(āodàng)涎水(xián)门槛(kǎn)

晌午(shǎnɡ)绿荫(yīn)烟瘾(yǐn)筹划(chóu)

黏性(nián)头颅(lú)尴尬(gāngà)醒悟(wù)

庄稼茬(chá)微不足道(dào)大庭广众(tínɡ)

(2)词义

【言外之意】话里暗含着的没有直接说出的意思。

【低眉顺眼】低着眉头,两眼流露出顺从的神色。形容驯良、顺从。在文中指忠厚老实、安守本分。

【揩】擦;抹。

【尴尬】神色、态度不自然。

【大庭广众】人很多的公开场合。

【若有所失】感觉好像丢掉了什么。形容心情怅惘。

【微不足道】非常渺小,不值得一提。

三、望台阶理情节

速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故事的叙事线索是什么?“文眼”是什么?

点拨:叙事线索是台阶。“文眼"是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

2.你能简要讲述课文的故事情节吗?

(1)默读全文,说说文章围绕“台阶”讲了一件什么事。

点拨:谁,做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

(2)边读边标段,并画出和“台阶"有关的句子。

(要点提示:①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②父亲是怎么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③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

点拨:①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地位不高,望着人家高高的台阶,羡慕不已,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②父亲身体健壮、吃苦耐劳,他相信自己的力量,下定决心,开始了漫长的准备。他终年辛苦,准备了大半辈子,铢积寸累,终于建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一辈子的心愿得以实现,心头的喜悦无法形容。③父亲为此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

3.梳理课文结构。

点拨:第一部分(第1~9段):开端。写父亲总觉得自家台阶低,想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第二部分(第10~16段):发展。写父亲为造有高台阶的新屋而做的漫长准备工作。

第三部分(第17~25段):高潮。写父亲建造新屋及造九级台阶的过程。

第四部分(第26~32段):结局。新屋造好了,父亲却老了,身体也垮了,精神支柱也没了。

4.结合图文,还原父亲修建台阶的过程。

【总结】第一部分“理情节”中,先让学生默读文章,找出文章围绕“台阶"讲了一件什么事,理清文章脉络,解决“是什么”的问题;接着带领学生探寻父亲为什么要花大半辈子的时间建高台阶,解决“为什么"的问题;最后和学生一起深入文本,逐步找出父亲在准备和建造台阶时都做了什么,解决“怎么做”的问题。

四、登台阶知内容

学生阅读全文,就课文内容提出疑难问题,分析评价,说说心得体会。

1.为什么“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点拨:因为台阶是地位的标志。别人家的台阶高的有十几级,“我”家的只有三级,被人小看,“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所以总觉得自家的台阶低。

2.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青石板台阶上用了那么多的笔墨?

点拨:第一,写三块青石板的来历,可以表现出当年父亲的力气很大,这与后面写父亲造新屋时托青石板闪了腰形成对比。

第二,写青石板粗糙,暗示当年经济条件差。

第三,写“我”在台阶上跳上跳下,表明那时年幼,而新屋造好,“我已经是大人了”,说明父亲为造新屋准备的时间长。

第四,写小孩子能连跳三级以及父亲在台阶上的坐姿,可见台阶之低。

第五,写父亲洗完脚后踏在青石板上,写出了父亲终年辛苦的形象,也说明家庭的穷困。

3.“父亲坐在绿荫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这一处描写表现了父亲怎样的心理?

点拨:父亲抽烟时专注地望着别人家高高的台阶,表现出了他的羡慕和向往,他在谋划加快准备,争取早日造起高台阶的新屋,像别人家一样气派,一样叫人羡慕。

4.为什么建新屋的主体工程写得简略,造台阶反而写得详细?父亲在放鞭炮时的神情有什么特色?

点拨:略写、详写是由中心而定的,文章的题目是《台阶》,所以主体工程可以略写,造台阶则要详写。并且父亲辛苦了大半辈子,就是为了造台阶,详写造台阶突出了父亲的付出与辛劳。父亲的神情写得很有特色。他奋斗了大半辈子,高高的台阶就要砌起来,新屋就要完工,他心里的高兴是无法形容的,他一辈子老实厚道、低眉顺眼,高兴起来也自有他高兴的样子。作者微妙地写出他异乎平日而又与众不同的样子,他手足无措,想挺胸也挺不高,笑也是尴尬的笑,这副喜悦的样子是非常个性化的。

5.“新台阶砌好了”,为什么父亲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了?

点拨:台阶低,意味着经济地位低下,父亲由此形成了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长期存在,难以一下子消除,所以台阶高了,反而处处感到不习惯、不对劲。

6.文章结尾说“怎么了呢,父亲老了”,你是如何理解的?

点拨:父亲虽圆满地实现了改善居住环境的生活愿望,但他却感到既困惑又难过。小说的结局出人意料又令人感伤,父亲的失落感不仅来自自身的衰老,更来自人生失去了方向,这一结局引发了读者对物质理想与精神追求的错位现象以及人生使命的各种思考,也是作者对现实中父辈们人生价值的思考。

7.作者在文中对父亲寄予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点拨:作者对父亲的优秀品质表示敬仰和赞叹;对父亲身上的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表示同情。

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父爱虽默默而又含蓄,但难抵他情深似海,那句笨拙的关心、那杯深夜的牛奶、那挥而不落隐忍的巴掌和那早出晚归疲惫的身影……他们虽不求回报,但我们早已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台阶》中那为给孩子铺路,一生修台阶的父亲,也认识到中国父亲们的一生要强,每一个父亲都有自己心中要修的“台阶”,请和我一起,向伟大的父亲说声——谢谢您,父亲!

你们是不是也想起了自己不善言辞、默默付出的父亲?请把你最想对父亲表达的爱写下来,今晚就告诉他。千言万语,开口很难,但其实最简单的一句话也可以。比如,谢谢您,父亲。

(放音乐:筷子兄弟《父亲》)

【设计意图】强化认识使学生理解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感悟父爱的付出,理解生活中的父亲。

2.拓展延伸

课外阅读朱自清的《背影》,并比较和本文在立意以及选材上的异同之处。

3.布置作业,完成本节内容。

教学这篇课文时,我先让学生找出行文线索,然后让学生说一说围绕这条线索写了哪些事,从中感悟父亲的老实厚道、勤劳善良、谦卑。接着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敬仰和赞叹。最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父亲。这堂课学生回答问题积极踊跃。文章在最后升华出主题,砌台阶的过程也是父亲完成理想和追求的一个过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我们的父亲也一样,父亲的奔波、忙碌都是在砌自己的台阶,为自己、为家人,更为了下一代的我们。我们也在砌台阶,砌属于我们自己的台阶。在课堂上,学生的感情被触动了,纷纷谈到了自己的父亲,以及自己将来要如何孝顺报答他们,我觉得这是难能可贵的。

13卖油翁

1.语言运用:积累并掌握重点文言词汇,理解词义,熟悉文章内容,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思维发展:揣摩人物的心理和态度,把握人物形象;理解“熟能生巧"的道理。

3.审美鉴赏:品味课文简练生动的语言特点,学习本文用关键词句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4.文化传承:培养学生的质疑思辨能力。

1.积累并掌握重点文言词汇,理解词义,熟悉文章内容,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揣摩人物的心理和态度,把握人物形象;理解“熟能生巧”的道理。

品味课文简练生动的语言特点,学习本文用关键词句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讨论法、情境法等。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据《宋史·陈尧咨传》记载,陈尧咨“工隶书。善射,尝以钱为的,一发贯其中。兄弟同时贵显,时推为盛族"。他家世显赫,擅长射箭。

《归田录》自序开篇写道:“《归田录》者,朝廷之遗事,史官之所不记,与夫士大夫笑谈之余而可录者,录之以备闲居之览也。”欧阳修为什么将陈尧咨和卖油翁的故事收录在他的书中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卖油翁》寻找答案吧!(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疏通字词

1.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生难字词

(1)字音

家圃(pǔ)_自矜(jīn)_忿然(fèn)

睨之(nì)酌油(zhuó)颔(hàn)

(2)词义

①公亦以此自矜(自夸)

②尝射于家圃(园子)

③释担而立(放下担子)

④但微颔之(点头)

⑤但手熟尔(同“耳”,相当于“罢了”)

⑥康肃忿然曰(气愤的样子)

⑦尔安敢轻吾射(轻视)

⑧徐以杓酌油沥之(慢慢地)

⑨康肃笑而遣之(打发)

三、理清课文读一个故事

(一)朗读指导

1.齐读两遍课文,大致了解文章的意思和思路,达到“口熟"。

2.师范读或播放朗读录音,多形式朗读课文,学生进行朗读练习,注意划分出朗读节奏。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生根据课件,更正刚刚划分的朗读节奏)

(1)全班齐读课文。

(2)分小组朗读课文。

(3)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整体感知

复述课文。

(1)师:课文内容熟悉了,下面我们一起用抢答赛的形式来检验一下同学们对课文内容的熟悉情况。

抢答要求:用课文原文回答;以小组为单位计成绩。

抢答题:

①这个小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尝射于家圃)

②这个小故事中涉及哪几个人?(陈康肃公、卖油翁)

③这个故事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④卖油翁看到陈尧咨射箭是什么反应?(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⑤卖油翁对陈尧咨射箭的本领是怎么评价的?(无他,但手熟尔)

⑥卖油翁凭什么这样评价陈尧咨的射箭本领?(以我酌油知之)

⑦最后陈尧咨看到卖油翁倒油表演后是怎么做的?(笑而遣之)

(2)师:从抢答情况来看,同学们对课文非常熟悉,那么谁能简要复述一下这个小故事的内容呢?尽量做到贴近原文,咱们来比一比谁复述得最好。

复述步骤:

①同桌之间互相复述课文。

②小组展示复述课文,并推荐小组代表。

③小组代表在班上交流复述课文。

④学生评价复述,师生一起订正。

点拨:古代有一个叫陈尧咨的人非常擅长射箭,并以此为傲。某天,一个卖油翁看到他射箭,并未对他的箭技感到惊奇,因此他十分生气,并询问卖油翁原因,卖油翁以自己沥油的本领来展现“惟手熟尔"的道理,最后陈尧咨笑着让卖油翁离开。

【设计意图】本环节从学习文言文的基本知识入手,了解作者,落实字词句,划分朗读节奏,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初步感知课文。通过复述课文,感受文言文语言简洁精练的特点,同时落实课文翻译。抢答题的设计可以理清故事要素和内容,激发学生展示的热情,是引导学生学习阅读文言文故事的基本方法之一。

四、精读课文懂一个哲理

1.课文第1段介绍了什么?

点拨:介绍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人物和背景。地点:陈尧咨家的园子里。人物:陈尧咨和卖油翁。背景:陈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因而“自矜"。

2.卖油翁看到陈尧咨射箭时的反应是怎样的?(用原文回答)

点拨: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3.卖油翁对陈尧咨射箭的本领是怎么评价的?(使用自己的语言并加上原文回答)

点拨:没有别的(奥妙),只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无他,但手熟尔)

4.陈尧咨对卖油翁的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

点拨:(1)当卖油翁对他射箭的技艺“但微颔之”时,陈尧咨问道:“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卖油翁的反应对一个自以为了不起的武夫来说,显然是受到了侮辱。

(2)当卖油翁又说“无他,但手熟尔”时,陈尧咨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对陈尧咨射箭的技艺不加赞赏,已让对方出乎意料,而且还进一步加以贬议:“无他,但手熟尔。”一向狂傲的陈尧咨被贬低到这一地步,自然是要“忿然"的。

(3)最后看到卖油翁的酌油表演,陈尧咨不得不心服口服,“笑而遣之”。

5.陈尧咨对卖油翁态度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点拨:从卖油翁“取"置”“覆"酌”“沥"的酌油动作和“自钱孔入,而钱不湿”的结果,可以看出他酌油技术纯熟,但却并未“以此自矜”,所以陈尧咨佩服认输,改变了态度。

6.理清了故事内容,我们再次来齐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节奏,并尝试用一个成语概括这个故事所阐释的道理。(生齐读课文)

点拨:熟能生巧。

五、揣摩细节识两个人物

概括文中两个人物的形象。

点拨:卖油翁:身怀绝技、谦虚稳重、不畏权贵;陈尧咨:骄傲自大、趾高气扬。

六、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归田录》自序开篇写道:“《归田录》者,朝廷之遗事,史官之所不记,与夫士大夫笑谈之余而可录者,录之以备闲居之览也。”欧阳修和士大夫笑谈之时,相信他所谈论的绝非仅仅是熟能生巧的道理,而是由此延伸而来的士大夫处世之道。

一个堂堂北宋官员因自己善射而不断炫耀于人前,这与一位虽走街串巷,但酌油之技精湛且云淡风轻、从不夸耀的卖油翁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谦卑内敛、抱朴守拙,这才是我们中国人真正推崇的人格精神。相信在座的各位同学经过今天的学习之后,也会对为人处世之道有更深刻的领悟。

2.拓展延伸

通过文章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其中的道理。请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对你有什么启示。

点拨:本领不是天生就有的,它需要经过勤奋的锻炼才能获得。我们现在精力充沛,只要肯下功夫,钻一门学问,经过长期的努力,一定可以熟练掌握它的奥秘,并在生活中应用自如。

3.布置作业

完成本节内容。

_____陈尧咨_卖油翁

(略)_(详)

技艺:善射(十中八九)善酌(堪称绝技)

态度:自矜(浮躁自傲)手熟(从容沉静)

中心:熟能生巧

写作抓住细节

1.理解什么是细节描写,了解细节描写在作文中的作用。

2.学会细致的观察,掌握细节描写的要领,在作文中运用细节描写使文章更生动。

3.让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留心生活中的细节之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感情。

1.理解什么是细节描写,了解细节描写在作文中的作用。

2.学会细致的观察,掌握细节描写的要领,在作文中运用细节描写使文章更生动。

让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留心生活中的细节之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感情。

品读法、比较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人们都说:“一沙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其实,大的生活,是由无数小的细节构成的。细节虽小,却是美的源泉、情的聚焦。生活中的细节之美,看在眼里,便是风景;握在掌心,便是花朵;拥进怀中,便是温暖;写在笔端,便是精彩。今天,让我们来一起用双眼发现细节,用心灵感悟细节,用文字展现细节,让我们作文中的人与事如生活中一般于细处见情、微处见妙。(板书课题)

二、整体解说领会方法

该如何发现生活中的细节,并进行细致刻画呢?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细心观察生活,善于捕捉身边人物细小的言行举止和生活中细微的事件。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观察,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小细节,因为一两个好的细节,就能使人物栩栩如生。

2.要选取真实、典型的细节。真实是细节的生命。细节只有真实地再现生活,文章才能生动逼真。同时,细节贵在精而不在多,要善于抓住最能反映人物性格特征的细节来写。

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